市隐庐医学杂著

作者:王德森
市隐庐医学杂著

医论。清王德森撰。一卷。德森另有《保赤要言》已著录。积多年行医经验心得,于咸丰三年(1853)撰成是书。载苦口婆心语、论湿温症因用药之误、麻症喉痛误以喉症治之必死说、急慢惊风辨、产前以攻病为安胎说、阴证忌用寒凉说、血症不尽属火论、喉证亦有阴寒论、暑病有宜用参论等,凡十四篇。论述了临床辨证施治诸问题。多从病证误治辨别分析,反对不究病因证候,概以平稳方药论治。如反对时医治湿温必用豆豉,多以温热相助; 主张芳香、苦寒、淡渗,不可滋阴; 其论治疹,反对温散,主张以清火透斑化疹论治。辨论清晰,文笔流畅,所论颇多见地。有咸丰三年自刊本,一九一八年绍兴医学报社刊本,《中国医学大成》 本。

王德森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最后一个时代,是为当今日本留下很多遗产的时代,是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的时代。 17世纪,逐渐站稳脚跟的德川氏无需再以宽容基督教传教来换取与西方的贸易,当幕府军疯狂虐杀基督教徒时,教徒们秉持着“若抵抗,便无法沐浴在殉教的荣光中”的信念,任由他人斩杀。与此同时,农民、僧侣形成强大的势力团体,他们不惧怕官吏的屠刀,动辄越级上诉、发起暴动,怒斥拦路的官吏:“汝等岂非百姓所养耶。”随着城市的发展,有钱的町人开始挺直腰板,敢于奚落贫穷落魄却又不肯低头的武士,笑骂他们活像插着两根扦子的豆腐…… 这是一段可歌可泣、风起云涌的历史。翻开它时,是芸芸众生之像。合上它时,是天地悠悠之感。

使辽语录

使辽语录

地理杂志。北宋陈襄(1017—1080)撰。一卷。 襄字述古,称古灵先生,福建福州人。庆历进士,曾官三司盐铁判官、侍御史等。于治平四年(1067)使辽,归而成书,约四千字。以记宋辽使节沿途迎送礼仪、所过州县馆驿相距路程、相互通问馈送为主。所记是年华北旱情,女真、高丽等民族地区盛产松子,辽皇于每年七月往秋山狩猎,九年始住燕京等,颇具史料价值。所记辽宋交通系出于政治目的绕道而行,故其计程需如实考证。为研究辽代地理提供有益资料。有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文殿阁书庄铅印《契丹交通史料七种》本。

洞玄灵宝定观经

洞玄灵宝定观经

天尊告左玄真人曰: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起,须除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

病榻遗言

病榻遗言

明代文言轶事小说集。明高拱撰。 《钦定续通考》、 《四库全书》著录为二卷,焦竑《国史经籍志》著录为一卷。现存《高文襄公集》本四卷, 记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为一卷。此书分三篇,题为《顾命记事》、 《矛盾原因》、 《毒害深谋》。 《顾命记事》记述穆宗临终时,遗诏命高拱、张居正、冯保辅弼幼主事。 《矛盾原因》记述张居正结怨高拱,培植私党,排斥高拱的始末缘由。 《毒害深谋》写万历元年,张居正借王大臣闯宫案,诬害高拱主使行刺神宗事。高拱写此书,旨在鞭挞张居正以泄私愤,但在客观上反映了万历年间宫廷政治的动荡与腐败,揭穿了统治者为争夺权势尔虞我诈的丑恶面貌,暴露了宰辅结纳言官排斥异己,各立门户的弊政。此书虽然是记载史实的笔记,但因叙事比较详尽,描写人物比较生动,且有较强的故事性,故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顾命记事》写穆宗临终前对臣子的眷恋之情,很有人情味。《矛盾原因》写张居正嗾使曹大埜诬告高拱,激起科道官员共愤,神宗降旨将曹大埜降调外任。张居正知事不成,急忙到高拱面前说曹大埜系受赵贞吉指使,又说赵贞吉在南北二京散布流言,现在北京果然出事。张居正既借此解脱自己,又诬害了赵贞吉,又为以后发难设下伏笔,足见他心机之深。 《毒害深谋》写张居正勾结冯保,买通王大臣陷害高拱。由于言官主持公道,张居正阴谋未能得逞,“乃遂改换面目,向人曰:高老事几不免,我为他忧愁,昼夜不能寝食,吐血若干,须白了若干,今才救得下也”,活画出张居正口蜜腹剑的阴险嘴脸。

长部经典

长部经典

南传巴利文经藏五部之一。相当于汉译《长阿含经》。分为《戒蕴品》、《大品》、《波梨品》等三品,共收经三十四部。其中三十部与《长阿含经》大体相同,无相当汉译本的有《摩诃梨经》、《阇梨经》、《须婆经》、《阿吒曩胝经》等四部。《长阿含经》中的《增一经》、《三聚经》、《世纪经》等三部,则不见于《长部》。《长部》的汉译本名为《长部经典》,其节选本由近代江炼百译出,初被收入《普慧藏》,后被编入蓝吉富主编的《大藏经补编》(台湾华宇出版公司1986年版)。此本共收经二十三部,始《梵网经》,终《弊宿经》。《长部》的全本由今人通妙译出,收入台湾出版的《汉译南传大藏经》(台湾元亨寺妙林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六、七、八册。

辟邪集

辟邪集

唐元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短暂传播,仅与中国社会发生肤浅短暂的关系。明朝后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采取接近儒学、以儒释耶、著书传教的策略,促进了天主教的传播和影响的扩大。但利氏的附儒被一些士人视为窃儒而害儒之举,他在附儒的同时对佛教进行的严厉抨击,又遭致了佛僧争取反天主教儒士的支持去共同反对天主教。晚明思想界讲求儒释道三教合一,认为三教“一犹三,三犹一,如宝鼎之三足”,因此佛教附和儒家更有优势。随着利玛窦《天主实义》影响的增大及利玛窦之后艾儒略在闽浙一带传教卓有成果,反天主教思潮也在相应地发展,一些反天主教的文章或著作也陆续出现。在“迩来利艾实繁有徒,邪风益炽”的背景下,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藕益智旭,也以儒生钟始声的名义,撰写了《辟邪集》,包括《天学初征》、《天学再征》两篇正文,几篇书信和序、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