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知要浅解
作者:秦伯未猜你喜欢的书
芭贝特之宴
《芭贝特之宴》,原书书名是《Babette"s Feast》,丹麦作家卡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的古代社会小说。该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此影片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丹麦,两位已经成年的姊妹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村子里,她们甘愿为宗教信仰而放弃世俗情感。后来,她们收容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女难民芭贝特。芭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姊妹,她特别为她们及村民准备了一场丰富的晚餐,从她来到这个村庄到晚宴的过程中,整个村子开始慢慢改变……
克雷洛夫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是俄国杰出作家伊凡·安德烈耶 维奇·克雷洛夫创作生涯中最主要的成就。9卷本的 《伊凡·克雷洛夫寓言》共收作者1806年~1844年间 创作的寓言201篇。克雷洛夫的寓言题材广泛,寓意深 刻。统治阶级的专制,封建官吏的腐败,贪污分子的卑 劣,地主的贪婪无不遭到作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批 判。后人称克雷洛夫的寓言是投向沙皇政府和农奴制 度的标枪响箭。作者在寓言中借用飞禽走兽山水花木 的形象,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迫切内容。如《狼和小 羊》、《狐狸和葡萄》、《狼落狗舍》等名篇,均生动准确地 反映了社会日常生活的真实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侧 面,饱含着俄罗斯人民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作者 通过对各种角色外貌、动作、对话等方面的描写,将它们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譬如狮子的威严、熊的笨拙、狐 狸的狡猾、蜜蜂的勤恳、猪的慵懒、狼的残暴、绵羊的温 驯等等,而这正是社会现实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人们的 各种思想感情和复杂性格特征切实而逼真的写照。
伤寒补亡论
又名《仲景伤寒补亡论》。伤寒类著作。宋郭雍撰。二十卷。雍字子和,号白云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年从父学儒,后专心医学,精于伤寒,著有《郭氏传家易说》。认为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于其修己治经之余,取仲景书精心研讨,并依《素问》、《灵枢》、《千金方》、《类证活人书》等古医籍中有关资料,及伤寒名家庞安时、常器之等人论述,参以己见,以补其阙略,故名。成书于淳熙八年(1181)。卷一,设为问答,以伤寒名例居前,附以叙论、治法大要、脉法及刺法等编。卷二至卷三,论仲景辨脉、平脉法。卷四至卷七,自叙内经统论及伤寒六经证治。皆系仲景原论,其间有论而无方者,即补以庞、常两家之说,并附郭氏校补于后。卷八至卷十二,叙汗、吐、下、温、灸、刺及用水、用火之法。卷十三至卷十五,论两感、阴阳易及百合、劳复等二十余证。卷十六缺。卷十七至卷十八,为痉湿暍、温疫等九证及伤寒相似诸证。卷十九至卷二十,为妇人、小儿疮疹、斑疮瘾疹诸证。本书编次与一般 《伤寒论》 传本不同,内容有所扩充,如对太阳病有汗、无汗二症及厥病的认识等。阐发、注释《伤寒论》、可补原书之阙略,对研究《伤寒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体例不清,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混杂,为其不足。有万历二年 (1574) 刘芝田刊本,一九五九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阿弥陀经疏
宋智圆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的注释书。为作者十部经疏之作的最后一部,作于宋天禧五年(1021)。释经文分为三部分:(1)从“如是”至“列众”为序分;(2)从“尔时”至“生彼国土”为正宗分;(3)从“舍利弗如我今者”至经末为流通分。此疏有明正德四年(1509)刊本,藏于日本大谷大学。国内诸藏不载,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
北凉高昌沙门释法盛译,佛游干陀越国,说法垂毕,微笑放光。阿难请问,乃说往古栴檀摩提太子,广行布施,卖身为奴,得栴檀,医他国王病。及出家山中,以身饲虎,余骨起塔事。与舍身品事义相类,故附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