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感证要义
作者:周岩周岩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安全保护证
《安全保护证》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40岁以前写的第一部自传体随笔,该书是在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影响下创作完成的,作者在自传中大量地阐述了自己对艺术创作的看法。它带领读者穿过一个隐晦的回忆录作者的散文的迷宫,进入诗人的内向性的核心。在书中,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联想,随处可见;他的文笔同时还具备一种通感式的感受力,能轻松跨越人与事、自我与世界的界限,游刃有余。
顺治宝鸡县志
清顺治十四年(1657),周愃纂,三卷,无凡例。第一卷天纪,下分星野、沿革两目。第二卷地纪,下分疆域、城池、山川、风俗古迹(残存两行)、景致、土产、编里、户口、田亩、税粮、站徭、公署、县治、庠校、庙社、祠祀、陵墓、武备十九目。第三卷人纪,分秩序、宦绩、科贡、封荫、人物及外志。此志体例比较独特。全书按天、地、人分成三大门类,颇与百余年后章学诚创立的“三书体”有点相似(章氏《湖北通志》分通志、掌故、文征三部分)。由于是周愃离任前,奉上宪之命修志,只好搜集旧志“遗牒”,“鳞集成篇”,成书仓卒,因而内容相当简略、缺陋。如“人物”除姓名外,仅有数字或数十字事迹介绍。“秩官”仅列姓名而无任职年代。“土产”记货物,竟说“无特产可述”。“风俗”则云:“人性勤俭、务稼穑、遵教化,有先王之遗风。”寥寥数字。原书共九十一页。雕版粗劣,字迹不清,是现存《宝鸡县志》中年代最久远的。流传极少,全国仅北京图书馆藏有一部。
巾帼英雄
全文约9000字。这是周恩来于1914年10月和1915年4月用笔名“飞飞”发表在南开学校的校报《敬业》第一、第二两期上的一篇小说。由于时代所限,小说在文字上保留了文白相杂的形式。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经被窃国大盗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篡夺,军阀横行,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篇小说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叙述一对老年夫妇因其儿媳张氏自杀引起的一场官司纠葛,揭示了县令等贪赃枉法、颠倒黑白、迫害无辜的丑恶嘴脸;刻画了张氏之父张某、乡间缙绅洪直、洪湖叔侄二人、老年夫妇的外甥的仆人贾某等市井无赖、蝇营狗苟之徒贪得无厌的丑恶形象;同时,小说不惜笔墨着意描述了一个膂力超人、武艺高强且又敢于主持公道、行侠仗义的青年女子。这女子人好心善,姓洪,小字飞影,洪直、洪湖为其叔兄,因她喜穿青色衣服,故又被称为青儿。青儿对其叔兄鱼肉乡亲的所作所为,常苦口劝谏;对张氏的悲哀,时来劝勉;当张氏公婆这对老年夫妇蒙冤入狱后,青儿不仅夜闯狱中营救他们,而且在老年夫妇逃难的路上,青儿还乔扮船夫帮助他们躲过追捕;不仅不要船费,而且还悄悄地塞给了他们一些银子为路中所用,从而塑造了一个以拯救苦难为己任的可敬可亲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本篇小说的实质,是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世俗浇漓、江河日下的无情揭露;是对贪官污吏昏庸无能、肆其所为,在朝者既导之于上,在野者乃效之于下,从而相沿成风、危害百姓的有力鞭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公正、廉洁的社会政治风气的向往。
摩诃止观
凡十卷(或作二十卷)。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讲述于隋代开皇十四年(594),弟子灌顶(561~627)笔录。又称天台摩诃止观。略称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合称法华三大部。本书为智顗晚年所讲述,亦为其著作中体系最圆熟之论书。书中详说圆顿止观之法,阐述智顗独特之宗教体验与宗教实践。智顗为叙说以禅观思惟体得超常识之宗教境界之蕴奥─圆顿止观,故将其具体实践法分成总论略说(五略)与别论广说(十广),详加解说。五略,指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等五段;十广,指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等十章;二者并称五略十广。据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载,本书原有三种类本,一为二十卷,一为十卷,第三种即今本,三者皆称圆顿止观,时人传说第二者为广本,第三者为略本,实则第三乃第二之再治本,而改题为摩诃止观。宋代天圣二年(1024),依遵式之奏请,将本书入藏;淳熙三年(1176),大藏开版时校刊。本书之注释书颇多,有湛然之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及梁肃之删定止观三卷等。
施设论
梵名Prajn~apti -s/a^stra 。凡七卷。译自小乘论部六足论中施设足论之‘因施设门’。前四卷宋代法护译,后三卷宋代惟净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内容论述有关世间业报差别之因。凡十四章。其中卷首标示对法大论中世间施设门第一,即第一章,其文注曰(大二六·五一四上):‘按释论有此门,梵本元阙。’即世间施设门等缺,余十三章为对法大论中因施设门,于诸门中论释轮王之七宝、佛初生之瑞相、有情之因果、三毒之轻重、世间诸法之差别、山海、变化、神通等。
坊记集传
二卷。明黄道周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三。《坊记》为《礼记》篇名。是书以《坊记》为经,分为三十章,每章各立名目,上卷之自为大坊第一,去乱第二,已畔第三,章别第四,盍旦第五,远害第六,人浮于食第七,贵让第八,作让第九,可托第十,酌言第十一,让善第十二,作忠第十三,作孝第十四,敬美第十五;下卷之目为微谏第十六,睦族第十七,敬辨第十八,敬老追孝弟十九,食义第二十,教敬教瞌第二十一,卒子第二十二,不贰第二十三,先事后录第二十四,遗利第二十五,别嫌第二十六,厚别第二十七,辟远第二十八,民纪第二十九,亲迎第三十,每章之下,皆罗列《春秋》大事以证之,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意存鉴戒,追原其乱之所自生,探究其福之所终极,颇为剀切,引据有实。有康熙中刊本、《石斋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