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园四集外科

作者:郑玉坛
彤园四集外科

外科学著作。6卷。清郑玉坛编撰。《郑氏彤园医书四种》之一。是书卷一为外科图形脉证,脉误总括、痈疽辩论、治法总括以及灸法、砭法、针法等12门;卷二为颈部、脑后、面部等11个部位的外科病证以及瘰疬门;卷三为胸、乳、腹、腋、肋、背、腰、下阴、后臀、臑肘、臂腕等18个部位的外科病证;卷四为疔疮、杂证、损伤3门及婴儿外科;卷五、卷六为外科医方考,列肿疡、溃疡、肿溃、疡溃、前后应用、去腐7门。全编以《医宗金鉴·外科》为主,汇集诸家之说足以相互彰明者以附之,绘图立说,旨归切要,外以辨其形色部位、十二经络穴道骨度,内以察其脏腑脉息、气血精髓、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五方风土、六淫七情之类,反复申明,因证施治,使学者可汇观而统会。外科医方考集外科内治、外治方法约800余方,其方法独用者少,兼用者多,分门别类,选择精当。

猜你喜欢的书

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

医学门径书。9卷。明·李梴编纂。作者为便于初学医者,决意写一部易学而实用的医学论著。因此他“寓目古今方论,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历经四年,书成于1575年(万历3年)。书分内外集,自谓“医能知此内外门户,而后可以设法治病,不致徇蒙执方,夭枉人命,故题之曰《医学入门》”。全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纂辑各家医书分类扩充,用歌赋形式为正文,以注文补充阐述。内容有医学略论、医家传略、经络、脏腑、诊法、针灸、本草、各科临证及急救方等,每类各有所宗。其中“历代名医姓氏”,载明代以前名医215人,具有医史价值。在诊法上除重视脉诊与望诊外,还强调了问诊的重要性,主张初学者必先学会问诊,列举了应询问的事项55项。本草二卷,按药性的寒凉温热及其效用,把九百余味药分为治风、治热、治湿、治燥、治寒、治疮、食治七门,每门又分几目,使众多的药味分类明晰,易懂易记。“习医规格”一节反映了作者的医学教育思想,论述了对习医者学习与医德修养上的要求,认为学医者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专科知识,并忠诚于自己的职守,但同时也存在较明显的理学佛学的思想影响。此书简要实用,流传较广,不但国内有多种刊本,而且有日本、朝鲜刊本,据《大南会典》记载,该书也传入越南。故《医学入门》是古代在医学普及和对外交流方面卓有贡献的一部名著。

张积中传

张积中传

《张积中传》,民初胡朴安撰。张积中为清咸丰、同治年间扬州人,于山东黄崖山讲学聚徒至数千人,后为官府所镇压。据《虞初近志》本标点整理。

江苏省通志稿武备志

江苏省通志稿武备志

宣统元年(1909)始修,由江苏通志局主持,缪荃孙任总纂。武备志。自吴晋南朝,江左兵事为多,但均无兵志,新唐书始有。今宜采汉以后兵制,见正史编年会要诸书者,立武备志。清末江宁、上海制造厂,武备学堂,陆军水师诸学堂日以增多,有非前代钩盾诸署所能范围者。各府州志有武举人进士,自宜按科列表。新唐书以前无兵志,应合通典、通考、通鉴参考为之。他如全晋文及全宋齐梁陈文,全唐文、宋建康吴郡镇江等志、元金陵镇江诸志,均有可录。明为南畿,实录可搜集者尤多,如驻防,绿营、防营、新军、军饷、军学、军器之属,皆详列之。

止观大意

止观大意

亦称《摩诃止观大意》、《圆顿止观大意》。佛教著述。唐湛然撰。一卷。系阐述《摩诃止观》全书要义的著作。内容包含:“五略”,即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十广”,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四种三昧”,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半行非半坐三昧;“二十五方便”,分为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等五科;“十乘观法”,即观不思议境、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次位、能安忍、离法爱等。此书为天台宗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见载于《金藏》及明、清诸藏。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

凡二卷。略称宿曜经。唐代不空译,杨景风修注。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共分八品,内容系详叙二十七宿、七曜等事,及吉凶占卜之法。高丽藏与明藏中收之。

一切流摄守因经

一切流摄守因经

全一卷。后汉安世高译,略称一切流摄经、一切流经、流摄经。现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阐释智者见者欲灭尽一切漏,能以见、摄、避、用、忍、晓、行念等七者断尽烦恼,因取七断漏法中之第二之‘摄’(摄守、制御守护感官之谓),故称一切流摄守因经。[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一、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