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喜欢的书
中庵集
元代诗文别集。25卷。刘敏中撰。本集主要版本有元刊本,相当罕见。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由于未见传本,又据《永乐大典》辑出刘敏中诗文,重编为《中庵集》20卷,为不完全之本。元刊本《中庵集》25卷,卷首有元统二年(1334)吴善序,元统二年韩性序。题为“正议大夫、前户部尚书魏谊编类”。正文之前,为两卷目录,每卷目录之后署有“后学钱塘叶森校正”。卷1—3为碑记,卷4—11为碑铭、墓志,卷12—13为序,卷14为铭、赞、颂,卷15为表笺、册、奏议,卷16为经疑、策问、杂著,卷17为赋、诗,卷18—23为诗,卷24—25为词。刘敏中的诗文大都平正通达,无勾章棘句之习,在元代文臣当中,与元明善、马祖常大致相当。由于很长一个时期《中庵集》25卷原刊本隐而不显,《四库全书》辑本《中庵集》20卷多有缺失,而且一般人也难于见到,所以对刘敏中的诗文较少有人论及。刘敏中久居枢要之职,他的文章多有可以参证史传之处。
渤海考
1784年,在所著《渤海考》自序中首次提出渤海国在朝鲜历史上是与新罗国南北对峙的“北国”。认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继承者,而统一新罗是高丽王朝的前身。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洞玄灵宝玄门大义,又名《玄门大论》或《道门大论》。撰人不详。约出于隋唐之际。据《道藏缺经目录》着录,原书有二十卷。今《正统道藏》本仅残存一卷,收入太平部。残本内容系阐释道教十二部经典之名义,分为二十小节。前六节总释十二部名义要旨,第七至十八节分释十二部之义,最后两节复述道教三乘(三洞)真经各有十二部之义。全书行文体例类似南朝宋文明《通门论》,皆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逐字逐句详为阐释。其说对后世颇有影响。《三洞珠囊》、《云笈七签》等书均大段摘引本书。唐道士孟安排亦节取本书要旨而撰《道教义枢》十卷。
皇朝本记
大明太祖高皇帝濠梁人也姓朱氏世為農業名 字國瑞 母太后陳氏夜夢一黃冠自西北來至舍南麥塲中麥糠內取白藥一丸置 太后掌中大后視漸長黃冠曰好物食之 太后應而吞之覺謂 仁祖曰口尚有香明旦 帝生生三日腹脹幾殆 仁祖夢抱之寺舍欲捨之抵寺寺僧皆出復抱歸家見東房簷下有一僧坐扳櫈面壁聞 仁祖至回身顧曰將來受記於是夢中受記天明病愈自後多生疾症 仁祖益欲捨之 上自始生常有神光滿室每一歲間家內必數次夜驚以有火急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他無火及欲出家幼 仁祖未許至十七歲 仁祖與太后俱以疾崩 上長兄王亦逝惟仲兄王存 上自以計日窘思昔父母因疾曾許為僧於是與仲兄謀允托身 皇覺寺入寺方五十日寺主以歲饑罷僧飯食時師且有室家所用弗濟乃西遊廬六光固汝穎諸州如此三載復入皇覺寺始知立志勤學方
瓮中人语
靖康稗史之一。一卷。宋人韦承编。成书年代及作者事迹无考。所谓“瓮中人”即是困于金兵所围的汴京城中之人。此书为编年体,记事起自宋政和元年(1111年)冬,赵良嗣献宋约金灭辽取燕之策;止于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宋徽、钦二帝北迁。在此书所记内容中,靖康之前的史事极简,只略存缘由梗概;靖康以后则按日系事,记载详细。《瓮中人语》书中所载内容与《靖康要录》、《靖康纪闻》等同类著作相比较,此书则显然具有简明扼要的特点。
春秋集传纂例[四库本]
唐陆淳诠释、阐发啖助、赵匡《春秋》经说的著作。共10卷。作者尊崇啖助为师,赵匡为友。啖著《春秋统例》6卷,经作者及其子陆异整理,复经赵匡修改,定为40篇,勒为10卷。其第1至第8篇为全书总义,第9篇为鲁十二公并世绪,第36篇以下为经传文字脱谬及人名、国名、地名。全书主要内容包含于第10至第35篇内,该部分将啖助《春秋统例》及春秋学的主要观点作出详细阐发,如指《左传》非左丘明之作,《公羊》、《榖梁》亦非公羊高、榖梁赤之作; 认为《左传》与《春秋》比之《公羊》、《榖梁》与《春秋》,后一种关系显得更其紧密。诸如此类,皆不尚旧说,且多有新意,但偏颇也在所不免。故宋以后评价也不同。如晁公武、欧阳修皆持贬议,程颢、程颐却视其有塞异端、开正途之功。纪昀等综诸家评论指出:该书 “舍传求经,实导宋人先路。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破附会之失,其功亦不可没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版本主要有五玲珑阁丛书、古经解汇函、四库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