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直解
作者:高世栻
九卷。清高世栻(生卒年不详)撰。高世栻字士宗,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家贫,笃志医学,从学于张志聪。著有《医学真传》、《伤寒论集注》等书。此书又名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氏认为《素问》虽有多种注本,然而“后之注者,或割裂全文,或删改字句”,多为艰涩难懂,为使 《素问》注释明白易读,故于康熙三十四年 (1695)撰成此书。所谓“直解”即以直捷明白为主。全书五十七万八千字。注释时,先释篇名,其次释篇中经文大旨。每篇经文分为数节。依经演释,训诂易晓,文字简捷通畅,深入浅出,一目了然。高氏对旧注“字句文义有重复而不作衍文者、有倒置而未经改正者、有以讹传讹而勿加详察者”皆细为考校、订正。高氏宗旨中正,顾此而不失于彼,体会经文,贯穿晓畅。如释 《通评虚实论》的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时说:“虚实者,非但经脉血气之虚实,乃邪气盛于人身则实;精气夺于内脏则虚,是邪实而正虚也。”寥寥数语,道出经旨之深意。高氏与张志聪同志共学,其著述内容亦有相辅相成之处。故可将此书与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同读。有康熙三十四年 (1695) 侣山堂刊本,光绪十三年(1887) 浙江书局重刊本。
章节列表
升序↑- 卷之一 简介
- 卷之一 上古天真论第一篇
- 卷之一 四气调神篇第二篇
- 卷之一 生气通天论第三篇
- 卷之一 金匮真言论第四篇
- 卷之一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篇
- 卷之一 阴阳离合论第六篇
- 卷之一 阴阳别论第七篇
- 卷之一 灵兰秘典论第八篇
- 卷之二 六节藏象大论第九篇
- 卷之二 五脏生成篇第十篇
- 卷之二 五脏别论第十一篇
- 卷之二 异法方宜论第十二篇
- 卷之二 移精变气论第十三篇
- 卷之二 汤液醪醴论第十四篇
- 卷之二 玉版论要论第十五篇
- 卷之二 诊要经终论第十六篇
- 卷之二 脉要精微论第十七篇
- 卷之二 平人气象论第十八篇
- 卷之二 玉机真脏论第十九篇
- 卷之三 三部九候论第二十篇
- 卷之三 经脉别论第二十一篇
- 卷之三 藏气法时论第二十二篇
- 卷之三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篇
- 卷之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篇
- 卷之三 宝命全角论第二十五篇
- 卷之三 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篇
- 卷之三 离合真邪论第二十七篇
- 卷之三 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篇
- 卷之三 太阴阳明论第二十九篇
- 卷之三 阳明脉解论第三十篇
- 卷之三 热论第三十一篇
- 卷之三 刺热篇第三十二篇
- 卷之三 评热病论第三十三篇
- 卷之三 逆调论第三十四篇
- 卷之四 疟论第三十五篇
- 卷之四 刺疟篇第三十六篇
- 卷之四 气厥论第三十七篇
- 卷之四 咳论第三十八篇
- 卷之四 举痛论第三十九篇
- 卷之四 腹中论第四十篇
- 卷之四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篇
- 卷之四 风论第四十二篇
- 卷之四 痹论第四十三篇
- 卷之四 痿论第四十四篇
- 卷之四 厥论第四十五篇
- 卷之四 病能论第四十六篇
- 卷之四 奇病论第四十七篇
- 卷之四 大奇篇第四十八篇
- 卷之四 脉解篇第四十九篇
- 卷之五 刺要论第五十篇
- 卷之五 刺齐论第五十一篇
- 卷之五 刺禁论第五十二篇
- 卷之五 刺志论第五十三篇
- 卷之五 针解论第五十四篇
- 卷之五 长刺节篇第五十五篇
- 卷之五 皮部论第五十六篇
- 卷之五 经络论第五十七篇
- 卷之五 气穴论第五十八篇
- 卷之五 气府篇第五十九篇
- 卷之五 骨空论第六十篇
- 卷之五 水热穴论第六十一篇
- 卷之五 调经论第六十二篇
- 卷之五 缪刺论第六十三篇
- 卷之五 四时刺逆从论第六十四篇
- 卷之五 刺法论第六十五篇
- 卷之五 本病论第六十六篇
- 卷之五 标本病传论第六十七篇
- 卷之六 简介
- 卷之六 天元纪大论第六十八篇
- 卷之六 五营运大论第六十九篇
- 卷之六 六微旨大论第七十篇
- 卷之六 气交变大论第七十一篇
- 卷之七 五常政大论第七十二篇
- 卷之七 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三篇
- 卷之八 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篇
- 卷之九 着至教论第七十五篇
- 卷之九 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篇
- 卷之九 疏五过论第七十七篇
- 卷之九 征四失论第七十八篇
- 卷之九 阴阳类论第七十九篇
- 卷之九 方盛衰论第八十篇
- 卷之九 解精微论第八十一篇
高世栻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清郭柏苍辑,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刊行,计6卷。书中辑录全闽历代遗闻逸事,题材广泛,可补史之阙。全书71万字。主要介绍福建省内历代的遗闻逸事,采录地方文献、乡土掌故。
浪迹丛谈
笔记。近代梁章钜著。二十五卷。凡正集十一卷,《续谈》八卷,《三谈》六卷。其中《丛谈》作于道光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846~1847),《续谈》作于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三谈》作于道光二十八至二十九年。章鉅字宏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军机章京,五任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著述七十余种。是书为著者晚年辞官告归后所作,著者于道光六年(1846)自薄城挈家过岭,将薄游吴会间,因感叹有家不能归,近于浪迹,故名。这部笔记涉及内容很广,它杂记清末时事、嘉道间人物事迹以及清代的某些典章制度,兼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订,古代诗词、碑铭、书画的评骘,此外还过录了一些作者同师友唱和赠答的诗作。所记以作者道光间游宦所见所闻为主,亦有谈诗论文,考订名物等内容。因所记多身经目击,故颇翔实有据。
药征续编
《药征》为东人东洞吉益著作之一。征药五十三品,伟业未竟,人遽云亡。弟子村井续征十品,附录七十二品,辨古之妄,释今之惑,定正考核,十易寒暑,盖亦煞费苦心矣!按:东洞为彼邦复古派之有力分子,学问渊博,著述等身,从游者数百人。村井尤能传其衣钵,治旧疴,起废疾,名振西海。尝谓及门曰:仲景氏方法者,疾医之道也。苟不经圣人制作之手,安能有如此方法乎哉?
嘉禾百咏
宋诗别集。1卷。张尧同著。共100首五言绝句。或咏史,或写景,随遇而发,不拘一格。凡城壕、台观、楼阁、庵祠、庙塔、桥墩、山河、井堰等处,兴之所至,涉笔成趣,可与曾极《金陵百咏》比美。每首之后,皆有附考,不知何人所作。如《胥山》诗:“马革浮尸去,君王太忍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附考:“《水经注》云:子胥死,浮尸至此,居民怜之,立祠其上,俗名伍王庙。”自吴越以来有关嘉兴的古迹典故,大多摄入诗篇。对地方志考据工作,有一定帮助。传世有《四库全书》、《学海类编》、《两宋名贤小集》、《观古堂所刊书》、《观古堂汇刻书》、《宋人集》(甲编)、《园先生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
古今词话
词话。一卷。南宋杨湜撰。杨湜(生平不详),字曼倩。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对此书已加称引,知杨湜为绍兴年间人。《古今词话》采辑五代以下词林逸事,仿唐宋说部体裁,所记本事每多不实,大都出于传闻。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驳之甚烈,以为“《古今词话》以古人好词世所共知者,易甲为乙,称其所作,仍随其词牵合为说,殊无根蒂,皆不足信也”。如以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为任世德作,《八六子》(倚危亭)为贺铸作,《浣溪沙》(脚上鞋儿四寸罗)为黄庭坚作,皆非。所记又侧重冶艳故实,品评亦时或失当。但这是现存宋代第一部以“词话”命名的论词专著,其体例为后人沿袭,在词话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古今词话》明以后久佚,宋以来公私书目罕见著录(《也是园书目》载《古今词话》十卷,未知是否此书),卷数未详。近人赵万里从《岁时广记》、《笺注草堂诗余》、《花草粹编》、天一阁旧藏明写本《绿窗新话》中辑得六十七则,附载于《校辑宋金元人词》中。《历代诗余话》引《古今词话》,多涉宋南渡后及元明人事,盖另一书,与杨湜无涉。此外,清康熙间吴江沈雄(偶僧)亦著《古今词话》八卷,与此书名同而实异。有《校辑宋金元人词》本,唐圭璋收入《词话丛编》。
金陵省难纪略
清张汝南撰。一册。撰者咸丰三四年间居南京,咸丰七年忆见闻成书。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南京,作者居城中一年半,以耳闻目见作是书。详记太平军攻克南京经过、太平天国诸领袖入城后活动、张继庚等谋叛事件及东、北两王内讧等。后附《纪贼据城后大略》,记录太平天国王号、官名、城守、募兵、操演、告示、冠服、器用、轿制、开市、天榜、刑罚、改字等。成书于咸丰六年。光绪十六年(1890)刊行。上海著易书局铅印本,1卷,约2.6万字,《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据以著录。载有洪秀全、石达开、韦昌辉3人关于杀杨秀清的对话,为它书所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