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门棒喝

作者:章楠
医门棒喝

医论。清章楠撰。四卷。楠字虚谷,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博览群书,善取众家之长。研究《伤寒论》受方有执影响,在温病方则推崇叶天士、薛生白,对温病学有一定贡献。撰有《伤寒论本旨》等书。本书旨在“阐明医理,评论诸家之流弊,以警动世”,故名。成书于道光五年(1825)。据《郑堂读书志》载:“今观其书,自六气阴阳论,以迄性说,凡二十六篇,冠以条例九则……其体例颇与徐洄溪《医学源流论》相似,而综其大旨,总以叶天士《临证指南》为宗。”全书论述中医理论、诊法、内外科以及痘疹证治,并附有医案。另一刊本将上述内容作为初集,另以《伤寒论本旨》九卷作为二集,以讨论伤寒、温病以及汇方集解等。有道光十五年(1835)偁山书屋刻本,同治六年(1867)聚文堂刻本,一九二五年绍兴墨润堂书苑石印本。江静波《章虚谷和“医门棒喝”》(《浙江中医杂志》 1964.1.3)可供参考。

章楠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雪莱政治论文选

雪莱政治论文选

英国雪莱(Shelley.P.B.)著,杨熙龄编译,1981年4月1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雪莱政治论文选》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主要内容包括:论无神论的必然性、告爱尔兰人民书、关于建立慈善家协会的倡议、人权宣言、致艾棱巴罗勋爵的信、驳自然神论(对话录)、关于道德观念的思辨(断片)、关于在整个王国实行选举制度改革的建议、为夏洛蒂公主去世告人民书。

圣—埃诺克号历险记

圣—埃诺克号历险记

《圣—埃诺克号历险记》(Les Histoires de Jean-Marie Cabidoulin)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共15章。作品写于1899年,“圣—埃诺克”号捕鲸船到了捕鱼期,却因为缺少一名医生和一名箍桶匠而无法出海。好容易找到这两名不可缺少的人员,那位箍桶匠却是一位厄运预言家。因为他总是预言祸事和灾难,还有神秘的海怪,他对此坚信不疑。“圣—埃诺克”号能逃脱他预言的厄运吗?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明汤显祖作。论述了戏剧的产生与发展、戏剧的力量和作用、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诸问题。认为“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因此,戏剧起源于“情”。指出戏剧的力量和作用,在于表现人生、表现历史的极大可能性,能够“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万物之途,攒古今之千变”,从而说明戏剧可以发挥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突破现实时空的限制,在舞台上创立一个意象中的世界;还指出戏剧具有感发人情、陶冶性灵、启迪良知的伟力。总结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性,即要求演员全身心献于艺术,“一汝神,端而虚”,“绝父母骨肉之累,忘寝与食”;注重平时的生活积累与艺术修养,“动则观天地人鬼世器之变,静则思之”,“少者守精魂以修容,长者食恬淡以修声”;有求真而传神的艺术表演,“微妙之极,乃至有闻而无声,目击而道存”;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引起联想,进入完全忘我的境界,“舞蹈者不知情之所自来,赏叹者不知神之所自止”。载于《汤显祖诗文集·玉茗堂文之七: 记》。

金钟传

金钟传

《金钟传》,又名《正明集》,全书共八卷六十四回。作者署名为“正一子”、“克明子”。此皆笔名。乐善堂版书前的《自非道人序》中说:“然正一子者,一其心也;克明子者,明其心也。其所以一之明之于心者,亦不过曰孝悌而已。”这是根据小说的思想内容推测笔名的寓意。作者的真实姓名已不详。按作品中所取材的年代和风格来推测,作者当是清康熙、雍正年间人。《金钟传》是一部极力宣扬孝悌思想的所谓“劝善”、“醒世”的小说。作品以江南上元县举人李金华与历经磨难、以致沦落风尘的延安府贺旌之女贺淑媛终成眷侣、李金华得中探花并作为钦差赴各地察治吏治结局,最终以李金华命各府州县铸一醒世金钟悬于城内十字路口警世点题。

听秋声馆词话

听秋声馆词话

词话。清丁绍仪撰。二十卷。绍仪有《清词综补》已著录。是编自序撰于同治八年(1869),成书当在此间,约二十万字。广涉明、清词坛逸事,对诸多未见别人论及之作家、作品,有恰切评论。论词以浙派为根基,对朱彝尊的《词综》推崇备至,其云: “自竹垞太史《词综》出而各选皆废,各家选词亦未有善于《词综》者。” 又主张兼顾格调、才学、性灵三端,对常州派的比兴寄托说也加采择,立论多有可取之处。唐圭璋据此收入《词话丛编》。丁氏论词主性灵、才学、格调“缺一不可”,而“格调最宜讲究”,俨然为词学中之格调派。是书对前代词人词作虽有论录,但主要是评骘清代词人之什。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