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
作者:刘昉章节列表
升序↑- 求子方论
- 叙初有小儿方第一
- 叙小儿有病与大人不殊第二
- 叙小儿方可酌量药品分两第三
- 叙小儿有病宜早治第四
- 叙调理小儿第五
- 叙修合药第六
- 叙用药第七
- 叙小儿气弱不可容易吐泻第八
- 叙十五岁以下皆可以小方脉治之第九
- 论初受气第十
- 相寿命第十一
- 三关锦纹第十二
- 脉法第十三
- 五脏所主病第一
- 五脏病相生刑克第二
-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第三
- 胎中滋养第四
- 胎中受病第五
- 禀赋之殊第六
- 得病之源第七
- 病证形候第八
- 察形色治病第九
- 治病要法第十
- 小儿胎教第一
- 小儿初生将护法第二
- 择乳母法第三
- 乳儿法第四
- 乳母杂忌慎法第五
- 哺儿法第六
- 初哺日第七
- 浴儿法第八
- 拭儿口法第九
- 断脐法第十
- 灸脐法第十一
- 裹脐法第十二
- 甘草法第十三
- 黄连法第十四
- 韭汁法第十五
- 朱蜜法第十六
- 牛黄法第十七
- 汞粉法第十八
- 猪乳法第十九
- 藏衣法第二十
- 剃头法第二十一
- 禳谢法第二十二
- 初生不作声第一
- 初生眼不开第二
- 初生辄死第三
- 初生不吃奶第四
- 初生吐不止第五
- 初生不小便第六
- 初生有悬痈病第七
- 初生有重舌第八
- 初生有重重龈第九
- 初生口中有虫第十
- 初生着噤第十一
- 初生有鹅口第十二
- 初生有木舌第十三
- 初生有撮口第十四
- 初生中脐风第十五
- 初生脐肿湿第十六
- 初生有脐疮第十七
- 解颅第一
- 囟不合第二
- 囟填第三
- 囟陷第四
- 滞颐第五
- 齿不生第六
- 发不生第七
- 发黄第八
- 虫胞第九
- 鹤节第十
- 手拳不展第十一
- 脚拳不展第十二
- 语吃第十三
- 通睛第十四
- 愍塞第十五
- 行迟第十六
- 语迟第十七
- 龟胸第十八
- 龟背第十九
- 变蒸第一
- 中客忤第二
- 中人忤第三
- 中马忤第四
- 被第五
- 喜啼第六
- 惊啼第七
- 躯啼第八
- 夜啼第九
- 惊候第一
- 胎惊第二
- 惊热第三
- 惊积第四
- 惊虚第五
- 搐搦第六
- 狂语第七
- 惊悸第八
- 多困第九
- 急慢惊风第一
- 急惊风第二
- 慢惊风第三
- 一切惊第一
- 慢脾风第二
- 慢肝风第三
- 惊退而哑第四
- 惊退而筋脉不舒第五
- 天第六
- 惊风内第七
- 盘肠气第八
- 腹肚第九
- 灸二十四第十
- 猢狲噤第十一
- 白虎病第十二
- 痫论第一
- 痫候第二
- 惊痫忤是三候第三
- 候痫法第四
- 截痫法第五
- 五脏之痫第六
- 六畜之痫第七
- 一切痫第八
- 灸痫法第九
- 痫瘥复发第十
- 痫瘥身面肿第十一
- 痫瘥不能语第十二
- 风痫第一
- 惊痫第二
- 食痫第三
- 热痫第四
- 癫痫第五
- 胎风第一
- 一切风第二
- 中风第三
- 中风痉第四
- 中风口噤第五
- 中风涎潮第六
- 中风四肢拘挛第七
- 中风不随第八
- 中风口斜僻第九
- 中风失音不语第十
- 温壮第一
- 壮热第二
- 时气第三
- 温病第四
- 热病第五
- 伤风第六
- 伤暑第七
- 伤寒第八
- 囟风伤寒第九
- 夹食伤寒第十
- 夹惊伤寒第十一
- 伤寒自汗第一
- 伤寒头汗出第二
- 伤寒咳嗽第三
- 伤寒发喘第四
- 伤寒鼻衄第五
- 伤寒呕第六
- 伤寒发渴第七
-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
- 伤寒发狂第九
- 伤寒结胸第十
- 伤寒腹痛第十一
- 伤寒下痢第十二
-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
- 伤寒发斑第十四
- 伤寒发黄第十五
-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
- 伤寒劳复第十七
- 伤寒失音第十八
- 伤寒变疽第十九
- 伤寒变疹第二十
- 咳嗽第一
- 咳逆第二
- 喘咳上气第三
- 咳嗽作呀呷声第四
- 咳嗽声不出第五
- 惊膈嗽第六
- 伤风嗽第七
- 痰嗽第八
- 寒嗽第九
- 热嗽第十
- 久嗽第十一
- 痰实第一
- 寒热往来第二
- 寒热五脏烦满第三
- 寒热腹痛第四
- 寒热结实第五
- 寒热食不消第六
- 寒热能食不生肌肉第七
- 寒热不食羸瘦第八
- 疟疾第九
- 疟疾热而后寒第十
- 疟疾寒而后热第十一
- 疟疾寒热更作第十二
- 疟疾热而不寒第十三
- 疟疾寒而不热第十四
- 疟疾热多于寒第十五
- 疟疾寒多于热第十六
- 疟疾寒热相等第十七
- 瘴疟第十八
- 久疟第十九
- 疟后引饮第二十
- 疟后胁内结硬第二十一
- 疟后头面浮肿第二十二
- 疮疹论第一
- 疮疹候第二
- 疮疹未见乃可疏利第三
- 疮疹初出第四
- 疮疹已出未出第五
- 疮疹出不快第六
- 疮疹倒第七
- 疮疹太盛第八
- 疮疹爱护面目第九
- 疮疹攻咽痛第十
- 疮疹大小便不通第十一
- 疮疹便脓血第十二
- 疮疹脓汁不干第十三
- 疮疹入眼第十四
- 疮疹后解余毒第十五
- 疮疹后减瘢痕第十六
- 胎热第一
- 膈热第二
- 胃热第三
- 风热第四
- 烦热第五
- 潮热第六
- 积热第七
- 实热第八
- 极热第九
- 痰涎第十
- 虚热第一
- 骨热第二
- 骨蒸第三
- 盗汗第四
- 喜汗第五
- 劳气第六
- 热渴第七
- 黄胆第八
- 黑疸第九
- 胎寒第一
- 虚寒第二
- 胸中有寒第三
- 胸膈满痛第四
- 心痛第五
- 腹痛第六
- 腹胀第七
- 冷热不调第八
- 胃气不和第九
- 乳食不下第十
- 膈气第十一
- 气逆第十二
- 肌肤羸瘦第十三
- 病后虚羸第十四
- 病后声不出第十五
- 病后不能语第十六
- 积聚第一
- 瘕第二
- 癖气第三
- 乳癖第四
- 气第五
- 痞结第六
- 宿食不消第七
- 伤饱第八
- 丁奚第九
- 哺露第十
- 五疳论第一
- 五疳候第二
- 五疳可治不可治候第三
- 五疳第四
- 风疳第五
- 惊疳第六
- 食疳第七
- 气疳第八
- 急疳第九
- 无辜疳第一
- 无辜针烙法第二
- 一切疳第三
- 五疳出虫第四
- 疳疾吹鼻第五
- 走马疳第一
- 口齿疳第二
- 鼻疳第三
- 眼疳第四
- 脑疳第五
- 脊疳第六
- 疳瘦第九
- 干疳第十
- 内疳第十一
- 疳热第一
- 疳渴第二
- 疳劳第三
- 疳嗽第四
- 疳积第五
- 疳泻第六
- 疳痢第七
- 疳痢久不瘥第八
- 疳痢腹痛第九
- 疳湿第十
- 蛔疳第十一
- 疳疮第十二
- 疳肿第十三
- 疳后天柱倒第十四
- 疳气灌入阴第十五
- 吐逆第一
- 吐第二
- 哕逆第三
- 霍乱吐利第四
- 霍乱第五
- 吐利第六
- 吐利津液少第七
- 吐利心腹痛第八
- 冷吐第九
- 热吐第十
- 挟惊吐第十一
- 毒瓦斯吐第十二
- 一切泄泻第一
- 积泻第二
- 惊泻第三
- 伤泻第四
- 冷泻第五
- 热泻第六
- 洞泄第七
- 水谷泻第八
- 暴泻第九
- 曩泻第十
- 利久不止第十一
- 利渴不止第十二
- 下利腹痛第十三
- 下利羸瘦第十四
- 下利浮肿第十五
- 八痢第一
- 一切痢第二
- 冷痢第三
- 热痢第四
- 冷热痢第五
- 白脓痢第六
- 纯血痢第七
- 脓血相杂痢第八
- 五色痢第九
- 休息痢第十
- 蛊痢第十一
- 脱肛第十二
- 吐血第一
- 嗽血第二
- 鼻衄第三
- 大便血第四
- 小便血第五
- 大便不通第六
- 小便不通第七
- 大小便不通利第八
- 大便失禁第九
- 小便数第十
- 大便青第十一
- 小便白第十二
- 小便淋沥第十三
- 石淋第十四
- 气淋第十五
- 热淋第十六
- 血淋第十七
- 寒淋第十八
- 痔疾第十九
- 虫动第一
- 蛔虫第二
- 蛲虫第三
- 寸白虫第四
- 疝第五
- 偏第六
- 阴肿第七
- 阴疮第八
- 吊起外肾第九
- 痰饮第一
- 肿满第二
- 水气第三
- 中恶第四
- 卒死第五
- 鬼持第六
- 疰病第七
- 尸疰第八
- 蛊疰第九
- 眼赤痛第一
- 胎赤眼第二
- 睛生障翳第三
- 眼痒第四
- 眼暗第五
- 睛高第六
- 青盲第七
- 雀目第八
- 疣目第九
- 目中有眯第十
- 耳聋第十一
- 耳鸣第十二
- 耳中痛第十三
- 耳疮第十四
- 月蚀疮第十五
- 耳第十六
- 耳中有肉第十七
- 底耳第十八
- 百虫入耳第十九
- 鼻第二十
- 鼻塞第二十一
- 鼻流清涕第二十二
- 鼻干无涕第二十三
- 鼻有肉第二十四
- 口疮第一
- 口臭第二
- 口干第三
- 燕口疮第四
- 唇口上生疮第五
- 舌肿第六
- 舌上疮第七
- 舌上血出第八
- 唇肿第九
- 紧唇第十
- 唇青第十一
- 咽喉肿痛第十二
- 尸咽第十三
- 咽中噎第十四
- 喉痹第十五
- 马痹第十六
- 缠喉风第十七
- 齿痛第十八
- 齿龈宣露第十九
- 齿根肿痛第二十
- 龋齿第二十一
- 齿第二十二
- 齿落久不生第二十三
- 颊车蹉闪第二十四
- 丹候第一
- 一切丹第二
- 土虺第三
- 眼丹第四
- 五色丹第五
- 伊芳火丹第六
- 火丹第七
- 茱萸丹第八
- 赤丹第九
- 白丹第十
- 黑丹第十一
- 天雷丹第十二
- 天火丹第十三
- 殃火丹第十四
- 神气丹第十五
- 神火丹第十六
- 神灶丹第十七
- 鬼太丹第十八
- 野火丹第十九
- 骨火丹第二十
- 家火丹第二十一
- 火丹第二十二
- 萤火丹第二十三
- 朱田火丹第二十四
- 胡吹灶丹第二十五
- 胡漏灶丹第二十六
- 土灶丹第二十七
- 天灶火丹第二十八
- 废灶火丹第二十九
- 尿灶火丹第三十
- 野灶丹第三十一
- 大孕丹第三十二
- 尔朱丹第三十三
- 赤流丹第三十四
- 赤游肿第三十五
- 身有赤处第三十六
- 赤白溜第三十七
- 卒腹皮青黑第三十八
- 痈第一
- 疽第二
- 附骨疽第三
- 毒肿第四
- 疖第五
- 软疖第六
- 恶核第七
- 恶疮第八
- 疮第九
- 瘰病第十
- 瘿气第十一
- 一切疮第一
- 蓐疮第二
- 风热疮第三
- 热毒疮第四
- 头面身体生疮第五
- 风瘙瘾疹第六
- 疥第七
- 癣第八
- 疮第九
- 疮第十
- 尿灰疮第十一
- 酢疮第十二
- 鱼脐疮第十三
- 王灼疮第十四
- 火灼疮第十五
- 黄肥疮第十六
- 浸淫疮第十七
- 头疮第一
- 秃疮第二
- 白秃疮第三
- 赤秃疮第四
- 漏头疮第五
- 蠼尿疮第六
- 自悬疮第七
- 代指第八
- 手足皲裂第九
- 脚瘃第十
- 冻疮第十一
- 痱子第十二
- 赤疵第十三
- 白驳第十四
- 漆疮第十五
- 金疮第十六
- 汤烫火烧第十七
- 疮中风中水第十八
- 恶刺第一
- 骨鲠第二
- 食土第三
- 落水第四
- 遗尿第五
- 尿床第六
- 狐臭第七
- 诺虫咬第八
- 头多生虱第九
- 扑损瘀第十
- 误吞铜铁等物第十一
- 耳中有物不可出第十二
- 灭瘢痕第十三
- 中食毒第十四
- 中药毒第十五
- 中水毒第十六
- 百病第十七
- 玉石部第一
- 草部第二
- 木部第三
- 人部第四
- 兽部第五
- 禽部第六
- 虫鱼部第七
- 果部第八
- 米部第九
- 菜部第十
- 本草虽无而人可识者第十一
- 本草既无而人未识者第十二
- 前代方书第十三
- 近世方书第十四
- 士大夫家藏第十五
- 后序
刘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柳待制文集
元代诗文别集。20卷。柳贯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简称为《待制集》。卷首有危素、苏天爵、余阙所写的3篇序,余阙序写于至正十年(1350)。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七言古诗,卷4为五言近体,卷5—6为七言近体,卷7为制、诰、表、笺、状、祝文、策问,卷8为谥议,卷9为碑铭、颂,卷10-11为墓志铭,卷12为墓志铭、塔铭、墓表、砖志,卷13为铭、辞、赞、箴、传、书,卷14-15为记,卷16为序,卷17为序、引、说,卷18-19为题跋。卷20为行状、祭文、诔、启,并有宋濂写于至正十一年(1351)的跋语。卷末是附录,所录都是有关柳贯的传记资料。据本书序跋,可知系余阙于至正十年自柳贯之子柳卣处得到柳贯文稿,约其门人宋濂、戴良编次为20卷。尚有未编入的诗907首、文248篇,编为别集20卷,未刻,藏于其后人家中。可知本集是经过筛选的,只保存了约三分之一的诗,约二分之一的文。柳贯早年诗文不自存稿,40岁以后始留文稿,并编为《北游》、《西雝》、《容台》、《钟陵》等7集,现存《柳待制文集》就是选自上述7种稿本。本集有元至正年间刊本,被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是流传较广的善本。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
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此书原题翁葆光述,实际应为元人戴起宗《悟真篇注疏》之附录。《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改为单行本一卷。书中收入宋元道士诗文数篇。其中《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论》、《三乘秘要诗》主要申说翁葆光分《悟真篇》为三卷之旨。考辨一篇、《金丹法象》一篇,前者辨析「薛道光注」之伪,后者解释有关内丹之术语。又白云子《叙》一篇。言陈达灵传授翁葆光注之事。《悟真篇本末事蹟》一篇,记述张伯端、薛道光二人事蹟。
海角遗编
清抄本《海角遗编》序书影清抄本《海角遗编》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时事小说。又名《海角遗篇》、《海角遗篇全传》、《七峰遗编》。两卷六十回。不题撰人。作者七峰樵道人,明末清初人,真实姓名无考。成书于清顺治五年(1648)。书叙顺治2年(1645)清兵攻占常熟事。
驻春园小史
又名《绿云缘》、《第十才子书》、《第十才子双美缘》、《一笑缘》。章回小说。题“吴航野客编次”。六卷二十四回。叙明嘉靖间,嘉兴女子曾云娥,因家中失火,与母寄身于舅父叶总制家,与故兵部尚书子黄玉史传诗通情,私订终身。未几,叶总制遭陷害,云娥母女又投奔金陵吴翰林家。黄玉史重情,暗随至金陵,卖身吴府隔壁周尚书家为书童,借机与云娥私会。二人私情被吴翰林女绿筠识破,绿筠遂道出己自幼与黄玉史订有婚约,黄家败落,母亲毁约,绿筠坚持不肯。于是二女相约同嫁玉史。因云娥母欲将云娥另嫁,云娥乃与玉史私奔,中途玉史被捉回流放,吴绿筠赠金为玉史捐监生。玉史高中两榜进士,钦点探花,娶云娥、绿筠为妻。小说塑造了敢于追求自主婚姻的少女曾云娥的形象,但仍落一夫多妻俗套。最早刊本为乾隆间三余堂刊本,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水箬散人序,另有乾隆五十三年刊本、嘉庆十六年(1811)刊本、光绪三十四年(1908)中华图书馆石印本。
鼓棹集
清王夫之作。分初集、二集各1卷,附《萧湘怨词》1卷,收入《船山遗书》。所作词往往突破音律限制,自由抒写,无意自工。有同治刻本及近代排印本。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的《王船山诗文集》中,编有其词。【
释摩诃衍论疏
释摩诃衍论疏,六卷,唐法敏集,佚名题记,首题释摩诃衍论十卷次第属当释本论文删补三卷别行疏,尾题依释摩诃衍那略属本论文,缺中卷本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