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方剂
婴儿部
小儿之疾,与大人同,但口未能言,又脉气未定,难于诊察,故昔人谓之哑科。钱仲阳《脉法》言:脉乱为气不和,弦急为伤食,沉缓为虚,促急为惊,浮为风,沉为冷。《水镜》云:三部逆顺难明,须辨虎口三关。凡未至三岁,看男左女右,虎口第二指根。第一节为风关,若脉见病初交;第二节为气关,脉见病深重;第三节为命关,脉见死不治。其纹见色青为惊;色赤多热,急惊;红黄为食积;淡白为疳;紫黑为寒、为慢惊。又云:三关青者四足惊;赤者水火惊;黑者人惊;紫色泻利;黄色雷惊。脉纹入掌心内,吊文曲向里,风盛;曲向外,食积;上蒸如线一直,惊热;三条或散者,风痰。
愚按:虎口经脉上出指尖,亦太阴肺经所分行,验其脉色,以察病症,固亦犹诊太渊寸口之意。但此经脉纹色。有皮厚虽病而不见者,有皮薄无病而亦见者,有无病而纹透三关者,是亦未可尽据。又征之面而分五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下颏为肾,鼻上为脾。此亦仲阳之法。然额上属心,下颏属肾,鼻上属脾,可准。而两腮分属肝肺,则难准。莫若《口议》所云:五位气色,总见蓝青色者,惊积不散,欲发候火;红色者,痰积壅盛,惊悸增进;黄土色者,食积癥伤,欲作疳疾、痞癖;灰白色者,大肠滑泄,水谷不分,欲作吐利;惨黑色者,脏腑欲绝,其疾危恶,其儿不久也。大概面部如印堂、山根见青黑色,多主惊忤;人中见黑色主蛔;黑气绕口者多死;面颊赤多主火热。余可类推,难以细分也。至于太渊脉法,则未及三岁者,皆以一指意分三关,而以八至为平,九至为过,七至为不及;四岁以后,用一指滚转别三部;七岁以后,可稍移指诊之;成童以后,则与大方脉同矣。
小儿之疾,惟脐风与急慢惊风及变蒸之候异于大人。兹则辑其最要于用者数方于左。其余风寒食积,皆与大方脉同治,可无赘述。又古方治小儿病,每多用金、石、香窜、峻利之药,恐非柔脆之体所胜,又非贫家所能猝办,故兹亦不多及云。
用鲤鱼 即七星鱼 煎汤,岁除日浴儿遍身九窍周到 如一处未洗到, 是处必多痘, 使腥气浸淫入里,可以稀痘。儿能食者则略饮此汤 古 方用鲫鱼, 竹刀批鳞刳肠。 实腹以芫荽, 煮瓦罐中, 岁除或立春前一日, 令儿食之。
又方:用赤小豆、黑小豆、绿豆、甘草各一两,研末,入竹筒,筒削皮留节,凿孔,入药后,塞以钻木钉,封以蜡,季冬浸厕中一月,取出,洗净,风干,每药一两,配腊月梅花瓣三钱 春花 后开迟者不用, 须雪中落地, 以针取之, 勿拈手, 用纸包烘干。 大儿每服一钱,小儿五分,以霜后丝瓜藤上小藤丝煎汤 丝瓜老布, 亦能通经络, 去毒热, 痘之血热壅毒者, 可用为药引。 空心服,忌荤腥,连服十二日,解出黑粪为验。每年一二次,可稀痘,三次可不出痘 此方用 意甚妙。
又方:蜜调忍冬花末常服之 此方恐滑肠。
又方:用元参 四两、 犀角 二两、 生地黄 四钱、 麦门冬 四钱、 菟丝子 半斤, 酒浸二宿, 煮干去皮。
合诸药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日再 此方药 虽寒, 有菟丝子之温为君, 亦可用。
又方:以鸡卵浸粪清中,夏月三日,冬月七日,取出,煮,令儿空心食之,七日七枚 此方不如用鸽卵为效, 取其大能解百毒也。
麻疹部
麻疹乃六腑之留毒,发自足阳明胃,胃为六腑之海也。汤氏云:小儿斑疮,动于天行时气,热不能解,蕴积于胃,胃主肌肉,故毒气熏发于肌肉,状如蚊子所噬。此症与斑不同:斑如锦纹,有空缺处,如云头之状;麻则通身无空缺,但以疏密分轻重耳。
愚按:麻虽触于时行,究竟本是胎毒,但痘发于脏而归于阳,麻发于腑而归于阴耳。其热自脾胃而浮于心,自心而烁于肺,故每伤肺为甚。其初发热,亦似痘及伤寒症,眼包困倦,鼻流清涕,咳嗽减食,烦闷不安,呕吐清水,泻泄黄赤,喘渴气急,目赤腮红,则是麻候。凡热三日而见疹,发透三日而渐没,以九日为恒,有或热或退,五六日而后见,斜视之隐隐肌肤间,手摩之磊磊皮肉外,色淡红滋润,头面匀净而多,发透三日,以渐而没,此轻症也;若随热即出,或头面皆无,或红紫 暗燥,或咽喉肿痛不能食,或移热大肠,变而成痧;或为风寒所遏,疹没太速,皆重症也;若黑暗枯,一出即没,鼻扇口张,两目无神,鼻青粪黑,气喘而心窝吸动,麻后牙疳臭烂,皆死症也。大抵麻疹发于阳,阳则热盛而阴受伤,故治宜先发表行气以散其热,而后为之滋阴补血,凡动气燥悍之药,皆所忌也。
升麻葛根汤
凡发热审是麻症,宜以此为之解肌,使皮肤通畅,腠理开豁,则疹易出。
方已见“寒部”及“痘症”中。此阳明经药也。麻疹发于阳明,故以此方为要药。升麻、葛根以达阳气于外,芍药、甘草以和脾胃于中,加芫荽、生姜以微汗之,使元府润泽,则热毒不郁也 麻症发表, 用芫荽胜于葱, 以其专行气分, 能鼓舞胃气, 不宜多用姜, 恐助热也。
柴胡升麻汤
治麻症热甚,头重如石,身体重痛者,此必因清寒外遏而然也,宜此方。
即前方加柴胡 热盛入里, 则侵少阳, 故加柴胡。 如壮热无汗,加麻黄 热盛欲出而不得出, 则侵太阳且烁肺, 故加麻黄; 咽痛,加桔梗 热上迫咽, 故桔梗降泄之; 丹毒结块,加元参 以散膻中之火, 且清血热。
麻黄汤
当见疹而不出,或出而不快,或身有而头面无,此系热重,喘咳气急者,肺受寒而皮毛郁塞也,可大为汗之。
麻黄,肺药也。肺寒则腠理不畅,胃热郁中而不能发,肺金受烁,而喘逆作矣,故宜大为表之 不快者, 外煮芫荽酒, 浑身擦之。
参苏饮
麻疹或热或退,不大热,四五日不发,或发而色淡白不红,此固非逆症,然气血不足,则恐毒发不畅,宜补助气血而微表之。
肺气虚寒,不任受表,则宜此。此方已见“风部”。
消毒饮
麻疹郁热而咽喉肿痛,胃火上逼也,可用此。
方已见“痘部”。咽肿不食,火热上僭也,此为消其毒 气逆加 桔梗。
化斑汤
胃热盛甚,方热而疹遽见,见而不匀,色红紫枯晦,此火盛血热,下结上郁也,宜此方以清热和中;若见鼻衄,则热从上解,见微泄则毒从下解,亦以此安之,自无害也。
石膏 二钱五分。 清理肺胃之热, 其辛淡能解肌, 其重沉能破结 知母 二钱。 清理膻中之热, 下行能滋生肾水, 上行能降泄逆气 人参 二钱 甘草 炙, 二钱。 调补其中 糯米 一撮
煎服 糯米调之以温, 且以资化气血也。
肺胃郁热,膻中热甚,用此以解热调中,可免喉疮下血、斑烂、惊搐诸症,而疹出亦快利。
六一散
麻疹以头面多者为佳,又看耳后、顶上、腰眼间宜先见,此皆三阳经所行也。其顶宜大而不长,其形宜小而圆净,其色宜淡红而滋润。若紫红而干燥暗晦,则火盛毒炽也,宜此散。
方已见“暑部”。此荡除三焦之火而下之,三焦火泄,则肺胃热平。
四物滋阴汤
麻疹暗黑焦枯,热盛不退,则阴血受伤矣,宜此方。
当归 二钱 生地黄 一钱。 勿用熟 芍药 一钱 川芎 五分。 宜少用 牛蒡子 八分。 咽痛者加重用 连翘 八分。 舌生疮者加重用 干葛 八分。 热迫下泻者加重用 黄芩 八分。 口气出热者加用 红花 五分 柴胡 一钱 赤柽柳 三茎。 一名西河柳, 枝叶似柏, 实柳类也。 生水泽旁, 天将雨则木有云气上蒸, 故又名“雨师”。 性味甘、 辛、 咸, 寒。 能泻肺热, 散瘀血, 挹润泽之气以上行, 而宣毒去郁, 此症用之最良
水煎服。
阳盛则阴亏,气热则血涸,养阴即所以退阳。六一散专行气分而过于燥 凡淡渗之药, 乃真燥药, 不若此方之养阴也。
黄连杏仁汤
麻疹出而咳嗽,烦闷不解,呕逆清水,目昏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热逼下泻。此则热盛内郁而外不能畅,其疹出必紫黑不匀,宜此方为内外两解之。
黄连 一两。 去热解毒, 厚肠胃为君 杏仁 炒, 去皮尖。 润心肺, 止咳嗽, 去坚结, 降喘逆 陈皮 疏郁气, 止呕逆 枳壳 破结宽中, 敛阴降逆 麻黄 去节。 达邪热于外 葛根 各五钱。 升拔阳气, 解肌热, 清胃热 甘草 炙, 二钱半 厚朴 二钱半。 以燥积湿, 泻者加此, 不泻去之
每服三钱,水煎服。
毒热内盛,而外有邪郁之,麻疹不能透脱,则上逼于咽喉口舌,下逼为泄泻,中逼为咳嗽、烦闷、呕逆,故内外为两解之,诸症除而麻疹快矣。
黄芩知母汤
麻疹瘢烂,或瘾疹如锦纹,或出脓水,腥臭不干,心胸闭闷,呕吐清水,壮热不退,此胃热甚,可服此汤。
葛根 陈皮 杏仁 去皮尖 麻黄 去节 知母 黄芩 甘草 炙。 各 等分
每服三钱,加赤柽柳煎服。瘢烂加芍药。
此亦治毒热内郁而不能发,发而不能透者,此主透毒也。
普济消毒散
麻疹既出,见风复没,壮热愈增,重症也,宜此方加表散药,或当复出,否亦愈。
方已见“风部”。热毒方发,遽为外淫所折,毒反内攻,此逆症也,变将不测 或泻痢脓血, 或咽肿喉痹, 或走马牙疳, 或疮疡痈毒, 皆毒反内攻也, 及时为消之。芩、连、蓝根、元参以清其热;甘草、牛子、马勃以解其毒;桔梗、连翘、柴胡、薄荷、升麻、陈皮以升降其气,以除其风湿寒热;或更稍加麻黄,毒热解而危可复安。
四物汤
麻疹出后,过三日而不没,此内有实热,阴血不足,而阳不能复还也。
此方已见“肝部”。养阴所以退阳也,疹过期不没,有热症者,加牛蒡子、荆芥。
芍芩汤
麻后泄泻,积热遗于大肠,宜此方。
泽泻 一钱 茯苓 八分 猪苓 八分 白术 八分。 此四苓散也, 以行水道, 自脾胃而引之下, 达于膀胱, 水行则热息 木通 八分。 泻心热于小肠 黄连 八分。 泄心肝之热, 且厚肠胃 黄芩 八分。 泻肺热于大肠, 宜用子芩中实者 芍药 一钱六分。 以敛阴和脾补肺而和大肠, 为此方君药
煎服。
热逼大肠则泻,大肠非有热也,自小肠遗之 大肠承小肠之下, 小肠之热自心遗之 一脏一腑, 经脉相络, 心之热自脾胃归之 心为诸火之宗, 脏腑有热, 皆归于心。 麻疹热发于胃, 故主脾胃为言, 泄脾胃之水而行之膀胱,泻心肺之热而达之小肠。小肠能分泌水谷,三焦水道通利,则大肠无热矣。
香连丸
麻疹热逼于下,热盛为赤白痢,宜此。
方已见“暑部”。流为肠澼则气血皆伤,以苦泄之而更以辛行之可也。
养阴消毒汤
麻后咳嗽,积热遗于肺,而郁湿成痰癖,宜此方。
当归 二钱 生地黄 一钱 川芎 一钱 半夏 五分。 不可多用 陈皮 八分 茯苓 八分 甘草 炙, 五分 瓜蒌仁 去油, 八分 桔梗 八分
水煎服。
渴,加麦门冬、枳壳;喘,加桑白皮、苏子;喉痛,加桔梗 肺 热甚, 则去半夏加贝母。
热逼肺则喘咳,肺非有热也,自胃逼之。胃与脾并,热必挟湿,湿从热溢,则沸为痰。四物养阴以平其热;二陈去湿以行其痰;瓜蒌、桔梗以润肺而拔其热邪。浮阳退而热湿除,肺不咳矣。
蜘蛛膏
治走马牙疳。
方已见“婴儿部”。
桔梗消毒汤
治牙疳红肿。方已见“痘疹部”。
栗枝洗法
治牙疳红肿。
栗枝皮 剥取嫩枝青皮 赤柽柳 用枝
煎汁,以青布裹指蘸洗儿口,擦破其肿,数遍则消矣。
四物加曲汤
麻愈后有不能食者,脾胃虚热耳,宜此汤。
四物汤加神曲 炒, 八分 砂仁 八分
四物以养阴,而平其虚热;神曲、砂仁以化气,而复其元阳。
调护避忌之法,多同痘症,但彼宜稍就清凉,最忌火热;此宜常居密室,不可少当风寒。彼不妨稍食肉;此则始终戒食油腻。彼不可食卵;此则愈后宜食鸭卵,以清余热为不同耳。
* * *
[1] 𠯟(xiàn现):不作呕而吐,亦泛指呕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