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方剂
经带部
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则有父道;女子十四岁而天癸至,则有母道。天癸将至则血华于色,太冲脉盛。癸,水也,血亦水也,而血属于肝,水属于肾,肾气大成,精通而血以溢。盖“天一生水”“阳动阴中”则为生木之始;“肾主闭藏”“肝主宣泄”,闭藏者既满,则宣泄随之,犹冬至一阳生,而草木萌动;及冬春之交,则冰泮水流也。天癸既通,则盈虚以月为期,经血期月而一行,是以谓之“月经”。盖妇人阴也,血又妇人之阴;月太阴,水之精魄也。故经应于月,三五而盈,三五而缺。其缺,阴之阴;其盈,则阴之阳。是以盈亏之际,为妇人受孕之时;盈则将倾,不复受物。惟既倾之后,旧血已尽,新血方滋,因其虚而投之,则胎孕以成。乾主施,坤主受,而含物化光。夫胎以精成,精以血凝,如土膏润泽得所,而后草木生。如或经血不调,则无能以成孕;而或盈虚之际,六淫感之,七情伤之,则生气惫矣。所谓“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者,大抵先时为热,后时为寒,过多者肝不能藏,过少者阴血不足。色青为风,色白多痰,色紫为热,黑则热甚。其或多或少,或先或后,则责之肝风。郁而不行,行则暴下,责之肺燥。不止曰“漏”,暴下曰“崩”,下闭上涌曰“逆经”。淋漓如涕,或赤或白,曰“带下”。崩中者,冲任受伤;带下者,带脉不举。要其伤必自六淫、七情始。饮食失养,劳役色欲,皆伐天和。妇人之病,与男子同,惟经娠之治,为有稍异。究之培养天和,经娠自治,探原论治,理无或殊。至若有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有阕 一时而行谓之“四季经”者;有经不下行但如期而鼻衄者;有虽已受孕而经不为止者。此则禀受之殊,非可以常理尽也。曰:然则何以知其非病。曰:其人无病也。
四物汤 《局方》
治一切血虚及妇人经病。
方已见“肝部”。妇病多主四物汤,妇人犹土也,土以稼穑为功,土膏足而后稼穑兴焉。四物补肝,而萃津液以归于肝,所以稼穑也 种之曰“稼”, 敛之曰“穑”。 人知四物之滋阴,而不知四物所以养阳,其滋血阴也,其补肝阳也 君以当归, 佐以川芎, 皆辛以补肝而行于阳也。 月事犹沟洫焉,肝肾启闭以时,涸则滋之,盈则决之 地、 芍主滋, 苦坚酸敛; 归、 芎主行, 甘补辛散。 凡酸味所以收津液而萃之; 凡 辛味所以导津液而行之。 要以常流而不竭,则旱潦无忧,所以能稼穑也 故归、 芎为主。 水以阴壮,以阳行。天一生水,水属之太阳,而径一围三,生气流行,则水以生木,故妇人经娠之病,不能离归、芎焉。
艾附暖宫丸
治子宫虚冷,月事不调,不能受孕者。
当归 四两, 酒洗 生地黄 三两, 酒润 白芍药 二两, 炒 川芎 二两。 此四物汤也 艾叶 二两。 苦、 温。 坚肾固命门, 温中去寒湿, 守在下焦, 能暖子宫, 调经血, 安胎孕, 治崩漏, 疗冷痢 香附 二两, 童便、 盐水、 酒、 醋各浸三日, 谓之“四制香附”。 辛、 甘。 补肝去郁, 行气中之血。 本妇人经血主药, 而性主行气舒脾。 用童便浸之, 引使下行于下焦子宫; 用 盐水浸之, 以使行肾气于肝; 用酒以引归血分, 用醋兼以敛阴, 且其性快利, 制之使就平和也
产而血露不尽,胞衣不下,气寒血瘀,血以滞而不行,熟地、黑豆、干姜、甘草,补肝肾以滋气血之本。生地以生之,桂心以行之 此方有四物, 而不用川芎, 用桂心如用川芎, 且行在下也, 归尾、赤芍、蒲黄,则皆以去其瘀,亦泻而有补,瘀去胞下,而气血可不伤也。
恶露不行, 胞衣不下, 多由宿寒, 抑或产时乍感寒气, 故致气滞血凝, 而胞衣不下。 但新产难用行气之药, 故干姜所以去寒, 桂心亦以逐寒也。 轻者用熟地、 归尾、 炒赤芍、 蒲黄可矣。 重者则当全用此方。 朱丹溪曰: 此方寒多者及秋冬宜之。 若性急形瘦有火及夏月, 则当审慎。
《达生编》云: 胞衣不下, 总因临盆太早之故。 当产之时, 骨节开张, 壮者数日而合, 怯者弥月方合。 今不待其自开而强出之, 故胎出而交骨随闭, 以致胞出不及耳。 此不必服药, 不必惊惶, 惟急用粗麻线将脐带结住, 又将脐带双折, 再系一道, 以微物坠住, 再将脐带剪断, 过三五日胞衣自萎缩干小而下。 只要与产母说知, 令放心不必惊恐耳。
愚按:胞衣如瓜上余花耳,瓜既熟而蒂已落,脐上余花不患其不枯,是有此理也。若胞衣不下之故,则有因产时感寒气乍凝闭而不出者;有血少津枯,血随胎出已尽,产道遂干而不得出者;有一时气滞者。此不尽临盆太早之故。故此方自不可废,且此症寒月为多也。又法:解产母头发 其口中,使恶心作呕,则胞衣随手可接下,此亦上吐则下通之意。若稳婆强用手取,则万万不可。
失笑散 《局方》
治恶露不行,上冲心痛,死血瘀积,腹中作痛。
按:十月养胎,心独不与,而心为君主,用血者心也。故凡娠妊之脉,阳抟阴别;将产之脉,中冲急动。妊娠固总统于心君矣。是以产后,余血当行而未尽者,或不行于下,则循心肾及包络之经以逆上而冲于心,又冲脉行血海,任脉行胞宫,亦皆上行,而冲脉则散于胸中。其不逆上,则瘀积于冲、任之经,而腹中作痛;其冷气上冲,则心包亦痛矣。
蒲黄 生用入心, 行血去瘀 五灵脂 甘咸补心, 生用行血散瘀, 上补厥阴心包之虚, 下行冲任二经之滞
等分为末,煎膏,醋调服 醋之酸能泻肝, 则聚新血而去瘀血, 能补肺收心, 则敛魂魄而萃精神。 凡产妇血晕, 用秤锤或溪中白石烧红, 淬入醋中, 使醋气充满产室, 则血晕即醒。 其或恶血冲心, 急痛昏闷, 不省人事者, 用韭菜一把碎切, 放有嘴壶瓶内, 以热醋一大碗冲入, 固封上盖, 扶产妇正坐, 以壶嘴向其鼻熏之, 醋气入鼻即苏, 此皆良法。 已苏之后, 乃徐以失笑散与之服可也。
产余之血瘀,与他病血瘀有不同者,其留在冲任,其逆循心包络,不得滥及他经也。其血气已虚,不可重虚其血气。瘀非寒凝,亦非火结,则寒热之药,不可概施 故干姜、 大黄、 桃仁、 红花之类, 皆非所宜用。 蒲黄、五灵脂皆下和冲任,而上行手厥阴、少阴者,其性和平,去瘀而能补。方名“失笑”者,盖以药微而能去危疾也。
生化汤
治恶露不行,及儿枕作痛。儿枕亦余血之未行而凝聚者。
当归 六钱 川芎 四钱 干姜 五分, 炒 桃仁 五分 甘草 五分, 炙
水一钟,童便一钟,煎服 一方加百草霜水煎, 熟后冲童便半钟, 好酒半钟, 温服亦可。
妇人产子,血既大破矣,而用力已劳,气亦耗泄,故产后多属虚寒。其有恶露不行,儿枕作痛诸病,皆气不足以行之故。故治此宜用温以行之。然所谓虚寒者,以虚为寒,非真寒也,俗于产后有用红糖 亦温而能行血、 吴茱萸、胡椒 江西人喜用此 煎汤饮之者,此过于热。又有用山楂汤者 山楂亦能顺气, 消坚结去瘀血, 则又恐耗气,皆非善治。当归以滋养其新血,川芎以行血中之气,干姜以温之,而微用桃仁以行之,治余血作痛之方,宜莫良于此矣 或用败 酱煎酒以治血母, 亦效。 败酱即苦蘵 也, 否则用百草霜、 童便冲, 好酒服之, 最稳。
当归补血汤
用以治产后血虚,及小产后数日,忽而浑身壮热,面赤眼血,大渴欲饮冷水,昼夜不息。此乃阴虚而生内热,不可以寒凉治之,急宜大补其血,血足而内热自除。
方已见“脾部”。
产后固多虚寒,然去血过多,则阴虚而反生热者有之 大产间有之, 若小产则每以触损伤折而下, 尤多伤于血分以至此。 脉必洪大而虚,然非可以寒凉治也,盖后天气血生于脾胃,产血过多,脾之所生不足以继之,则血脉空虚,而孤阳独治矣。芪、归甘缓补脾,而藉归之辛润以滋血,使气倡而血从,此补血之良方也 与四物之意不 同者, 四物补肝, 使血不失所归; 此补土以滋血, 而归之肝也。 用芪五倍于归者, 芪味薄而归味厚也。 况产后气亦未尝不虚,故凡产后而忽大热面赤,烦渴引冷,昼夜不退,脉大而虚者,此方为宝。
羊肉汤 仲景
治产后发热自汗,肢体烦痛,名曰蓐劳。及产后腹中 痛,并治寒疝腹痛,及诸虚羸不足。
按:此则产而气血两伤,内大虚寒而外作虚热者,故急宜以血气之类,大暖补之无缓。
羊肉 一斤。 甘、 辛。 大补命门之火, 以生肝木。 又血气之类, 以补血气也 生姜 五两。 辛、 温。 补肝以益生生之气, 且合当归用之, 则气为血倡, 有以萃肝血也 当归 三两。 甘、 辛, 温。 滋润生血, 而归之肝, 以布之脏腑百脉。 此三味《金匮》本方, 暖补气血, 而虚寒之气自除, 内寒既除, 则外之虚热亦可自止。 但此汉人分两也, 若以今之分两约之, 则羊肉六两, 生姜一两五钱, 当归一两, 可便后人加味。 顾亦不必太拘, 羊肉则用今之一斤可也
血露 痛中寒,只用本方。如发热自汗甚,加黄芪 一两。 以下 用今分两。 补气敛汗, 且能生血、 人参 七钱。 补气而亦能生血; 恶露不尽,加肉桂 五钱。 辛、 热。 补肝以行气, 去积瘀; 去血过多,加川芎 辛、 温。 亦以行血中之气, 而其性上行, 使血不泄于下也; 寒甚冷痛,
加吴茱萸 辛温而守下部, 以去冲任积寒; 阴虚热盛不止,加生地黄 以滋阴血之本, 入姜、 归队中, 不以寒忌也; 气滞,加细辛 以行肝肾之气, 其分两随意斟酌。 旧法将羊肉煮汁去肉,入诸药煎服 宜吹净油腻, 用清汁为妙。
妇人产子,血气扰乱,阴阳并伤矣。是犹风挠山而落实取材。其为蛊也,而有形之血其伤为多,伤已甚则峻补之,亦涉大川也。有形之伤,补之以形 羊肉, 大用辛温,以助其生气之源 生姜、 当归皆以生阳于下。 命门强而肝气有本,命门润而肝血有滋,肝木荣而血气渐复,阴不揪寒 不 痛, 阳不游散 不发热自汗, 是亦先甲后甲,而终则有始之道 肝木亦甲也, 补命以生气, 先甲也; 助脾以滋血, 后甲也。 后人加用参、芪,扶羸之道尽矣。
生地黄连汤 海藏
本方以治妇人血风。血风者,血中伏火郁勃生风,由去血过多,阴虚生热。其症循衣摸床,撮空闭目,扬手掷足,错语失神,脉必弦浮虚数,亦有弦数而不虚浮者。要之,以三焦伏火,连及心包也。若妇人平日嗜酒喜辛,肠胃素有积热,产后每有此症,半产尤多得此。
予尝治一妇,群医无措,予独用四物加栀子、芩、连,众皆愕然,以为不可。乃一剂稍静。又以其大便秘结已数日,更加大黄数剂,便通而后愈。如执产后不得用寒凉,则此病不可起矣。是知对病用药,经曰:“有故无陨,亦无陨也。”胎前如此,产后何独不然哉?
防风 一钱。 祛风于周身, 无所不达, 且以补肝, 而宣疏脾胃之郁 当归 一钱五分。 滋血养阴, 究以此为主 生地黄 七分。 生用乃可以滋肾水, 而交于心包, 以靖心火, 益心血 川芎 七分。 行血中之气, 且能助防风以祛风 白芍 七分。 阳浮欲散矣, 必赖此以敛之 栀子 三分。 以去三焦伏火。 心烦生用, 恶露不止炒用 黄芩 三分。 以靖肺火。 烦而气促生用, 大便秘炒用 黄连 三分。 以靖心肝火。 心火烦盛生用, 肝火同吴茱萸炒用 大黄 三分。 荡肠胃之火, 脉实而大便秘者加用, 脉虚者去之
产后宜用温暖,常也;不得已而用寒凉,变也。凡有积寒、积风、积热、积湿、积痰、积火,每于胎产而并发焉。胎产血气乍亏,正气虚而邪之伏者乘间而作。有因产而积疾以愈者,有因产而得疾转加者,养之得失也 此论前人所未发。 素有积热,因血破阴虚,而热病乘之。热盛生风,至于神乱。 循衣摸床, 撮空闭目, 扬手掷足, 错语心烦, 壮热不止, 皆神乱之症也。 再 助以温,是以火救火矣。故主四物汤而佐之以栀子、芩、连,疏荡之以防风、大黄,病以当药,无伤于血气。由是以推,为变无方,何庸执一端之定见欤。
愈风散 华佗
治产后中风,口噤瘈疭,角弓反张,及血晕不省人事,四肢强直,或心头倒筑,上吐下泻。
按:此因产后血虚,复感于风,风邪乘虚而入血分。入于经络,则瘈疭反张;入于心包,则血晕不醒;入于三焦,则冲心吐泻。此兼感外淫,与上方所治血风,生于积热,动于阴虚者又不同也。
荆芥穗 去梗, 焙, 研。 色紫入肝, 去血中之风湿, 解血分之蕴热, 故主治血风、 血晕。 专用穗, 辛散而有补润之意
每服三钱,童便调 童便之咸, 能补心散瘀, 引药入血分而走三焦, 故导以达于下。 口噤则挑齿灌之, 龈噤则荆芥穗不研末, 只用童便煎, 摊待微温, 灌入鼻中。
血虚能生风,而又感于风,则有中风之症。治以荆芥,药微而效大,毋忽视也。
四物汤
方已见“肝部”。
海藏治妊娠伤寒及诸杂症,多用四物为主。加味以治病,其方多以六和名。如伤寒无汗,以四物加麻黄、细辛;太阳自汗,加桂枝;湿毒发斑,加升麻、连翘;少阳寒热,加柴胡、黄芩;便闭气满,加大黄、桃仁;大渴心烦,加石膏、知母;拘急腹痛,加附子、肉桂之类。大抵依仲景分经法,而加之四物汤中,固属斟酌活法,此不尽举也。然以“有故无陨”言之,则竟用仲景本方何害?以更当斟酌思之,则病情又非其加减法所能尽当也。姑述大意于此,以随人之变通焉。《纲目》云:四物与桂枝、麻黄、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气、凉膈等,皆可作各半汤。刘河间云:大抵产病天行,从增损小柴胡汤;杂症宜增损四物汤,当详察脉症而变通之。由是言之,则固不必规,规于六合之法矣。
参术膏 丹溪
治产后胞损成淋沥症。
按:此所谓胞,即膀胱也。丹溪曰:收生不谨,以致损胞而得淋沥。有徐氏妇,壮年患此,因思肌肉破伤,在外者且可完补,胞虽在内,理亦可治。诊其脉虚甚,乃悟难产多是气虚,难产后尤虚,遂以此方峻补,极饥时服之,一月而安。盖令血气骤长,其胞可完,若稍迟缓,恐难成功也。
人参 二钱五分 白术 二钱 黄芪 一钱五分 茯苓 一钱 陈皮 一钱 桃仁 一钱。 参、 芪、 术、 茯, 皆大补其气, 惟用陈皮以行之, 而桃仁引入血分, 资其去瘀生新, 盖气足则血肉从之而自长矣 甘草 五分, 炙
煮猪羊胞取汁,入药煎服 以胞补胞, 以血气补血气, 亦本张仲景羊肉汤遗意。
人之有生而成形也,一气所滋息而已。是故气来而日滋,胞虽伤可补。其不用归、芎何也?曰:用归、芎则泛补气血也。丹溪思之审矣。
蓖麻子饼敷法
治盘肠生,及胞胎不下者。
蓖麻子 合许 巴豆 三粒 麝香 少许
合捣为饼,盘肠生者,解发用饼贴顶心,下用盘承肠,以麻油轻手摩之,徐徐送上,肠自收入。其胞胎不下,则用此饼贴足心,胞胎自下亦效。
清魂散 严氏
治产后恶露已尽,忽昏晕不知人。
按:恶露未尽而中风,风专乘血分,愈风散可治;恶露已尽而中风,则是气血两虚矣,故须兼补气之药。
荆芥 一钱。 疏血中之风 川芎 五分。 行血中之气 人参 三分。 补气且以生血 甘草 三分, 炙。 以和补气血 泽兰叶 三分。 苦、 辛、 甘, 寒。 色紫入血, 芬芳行气, 且其辛润之气亦能滋血云
为末。温酒调下 更烧漆器, 或淬醋石于床前, 皆醒昏晕。
风乘肝虚,辛以补之 荆芥、 川芎、 泽兰叶皆辛补, 甘以缓之 人参、 甘草皆甘缓, 气行而风散,气足而血滋,谓之清魂。主肝言,胎产之事始终皆惟肝所主也。
三合散 刘河间
治产后日久虚劳。
按:虚劳见于产后日久,是则因产而气血两虚,气血虚而不为治,积之日久,乃成虚劳也。阴虚而生内热,阳虚而作外寒,始之不觉,或加以七情劳役,则日惫而转深,至于内而骨蒸,外而畏寒,四肢疲倦,饮食减少,血脉不周,容色不华,肌肉消烁,毛发枯槁,劳瘵病成,难以治矣。此合四君子、四物、小柴胡三方为一,故曰三合散,图之于早,此方为良,次则逍遥散亦可用。
人参 二钱。 补气生血, 此方宜重用此 白术 一钱 茯苓 一钱 甘草 一钱, 炙。 此四君子以补气, 而人参为主 当归 二钱。 本四物君药 生地黄 一钱。 宜用生不当用熟 川芎 一钱 白芍 一钱。 此四物以补血, 合四君 子为八珍汤, 一燥一润, 愚每觉有不惬意, 然此方不得不合用, 但勿用熟地 柴胡 四钱。 方中宜推此为君, 以其能升拔少阳之气, 而散浮游之阴翳, 非徒谓其能退骨蒸也 黄芩 一钱 半夏 一钱五分。 通阴阳之道路, 去痰涎之壅塞, 故宜稍重用之 陈皮 八分 生姜 一钱 大枣 三枚。 用姜以宣达阳气, 用枣以厚和脾土, 非如俗所谓药引已也。 柴、 芩、 半、 桔、 姜、 枣合之参、 草, 即小柴胡汤
产之破血,人所共知共见,而努力开张,未有不伤气者。此在气体厚而能养者,固旋复其故,若体薄失养,加以情思劳役,则由蓐劳而渐成羸瘵者有之矣。始或勉强自持,至于气血日惫,则阳虚外寒,用参、芪以补气,无形之气或稍复,有形之血卒难生,气亦不能独支也。阴虚内热,用地骨、桑皮以退热,归、地以滋阴,阴待阳倡,血从气治,不然,血无由可足也 偏于补气, 或反生热; 偏于滋阴, 乃至泻泄。 知以阴阳兼补矣 如用八珍汤。 而血气两伤者,其阴阳久成睽革,故或上而泥膈,或外而增热,或投之不见其效,或暂效而旋复无功,谓之不任受补,抑知阴阳未洽,则气血不相倡随。阳不生于下以升于上,其热不除;阴不霁于上而沉于下,其寒不止。是故四君子以补气,四物以滋血,而协之以小柴胡汤,则于是阳升阴降 柴胡升阳于上, 而散上之阴翳; 黄芩降阴使下, 而去下之热郁, 道路通达 半夏、 陈皮皆所以通达其道路, 气血交滋 此则藉四君子、 四物之功, 而又姜以补肝, 枣以和脾为助也, 而疾庶几可愈。
逍遥散
产后成劳,每有起于七情者,则伤于肝、心、脾三脏,而血分受病为多,可用逍遥散;劳热甚者加味逍遥散。凡胎产病,实多主于肝也。
方已见“肝部”。
血以气行,气亦以血荣,血伤而肝木躁急,则生气枯索矣,况又或有以郁之乎?当归以归其血,煨姜以强其气,所以补肝之正 皆辛以补肝, 而血气并行。 芩、术以培其根,补土亦以补肝也 木根曰术, 苓伏地下, 松木之精魄。 术以燥湿, 苓以渗湿, 湿行而血生, 犹木根在 土, 而吸其土膏也。 柴、荷以达其枝,所以升少阳而达生气于堙郁也 柴胡升阳气于至阴之下, 而消其阴郁于浮阳之上, 薄荷芬芳条达以升其清气, 皆使气血荣于枝叶也。 芍以酌之 恐其过散, 酸以敛之, 草以缓之 恐其过急, 甘以缓之, 肝木荣敷,生气畅遂,所以逍遥也。以调经血,以治蓐劳,有不宜者乎!
通脉汤
治乳少,或无乳,古方用猪蹄、木通,或猪蹄、土瓜根、木通、漏芦,或滑石、穿山甲、王不留行、蒲公英。是皆有效,然不若此方为得其本。
生黄芪 一两。 乳即经血所化, 血下溢于肝则为经, 酿成于胃则为乳。 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 肝脉交于脾, 脾脉络于胃, 故乳得从胃化而出, 是欲酿乳, 补胃为本。 黄芪充胃气而壮卫气。 甘缓益土, 生用则行, 故能通也 当归 五钱, 酒洗。 乳本血也, 当归辛润滋血, 而惟血所归, 又所以为乳之本。 合生芪即东垣补血汤, 气倡而血从, 血充而乳足 白芷 五钱。 辛温色白, 行阳明胃经, 宣木气于土中, 达血脉于经遂, 除血中之壅滞, 故用以为佐使 猪蹄 二只。 旧说须七孔者, 然可不必, 但要公猪前蹄, 若后蹄则少力, 母猪者不足用。 盖前蹄为全身筋力所在, 味甘咸平, 能补气血, 养虚羸, 润肌肉; 又水畜也, 故善通经遂, 能通乳汁, 又以血气补血气, 古人多用之
煮汤去油 恐油腻能滞经络, 且滑肠。 煎药服。 覆面稍睡,效。未效再服 新产勿遽用猪蹄汤, 只宜半水半酒煎服, 体气壮, 加红花五分, 以消行恶露。
治贵探本,乳少者血不足,其本亏也。故此方以补养气血,乳自可酿,若血本不足,而强通之 如木通、 穿山甲之类, 一时虽通,只如聚敛贫民,后终不能继,且乳汁清薄,亦不益儿,徒伤母之气血耳。如气血本强,经络偶滞,致乳不通,又当别论 《广济方》 煮猪蹄汤, 加土瓜根、 木通、 漏卢各三两, 以粳米、 葱、 豉煮稀粥服, 亦可酌用。
返魂丹 《产宝》
治胎前产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诸病;又能消疔肿,散乳痈。
按:此方人盛称其功,似比神明,然谓无益固不可,大功亦未数见,姑备之。
益母草花正开时,连根收采阴干 《方书》以五月五日, 六月六日, 或小暑日。 按:此不必拘。用花叶及子,石臼捣末,蜜丸 或捣汁入砂 锅, 文武火熬膏, 忌铁。 方茎赤节, 辛、 苦, 微寒, 与兰草、 泽兰同类, 能补肝和脾, 燥湿行血, 去瘀生新, 宜于妇人, 为经产良药, 故名益母。 但性缓, 多服乃效。
方书云: 胎动腹痛, 下血不止, 当归汤下; 横生逆产, 胎衣不下, 炒盐汤下; 产后血晕, 口渴狂言, 产后中风, 失音口噤, 及血块奔痛, 时发寒热, 面赤心烦, 或鼻衄舌黑口干, 并童便和酒下; 产后喘嗽, 恶心吐酸, 胁痛无力, 酒下; 产后泻血, 枣汤下; 产后痢疾, 米饮下; 产后崩漏, 糯米汤下; 产后带下, 胶艾汤下; 产后二便不通, 烦躁口苦, 薄荷汤下。 凡产后童便化下一丸, 能安魂魄, 调经络, 破血痛。 常服可调经, 令人有子。
按:此亦各视其所用汤引之功,若泛泛煎水,则亦无怪其寡效。
此丸固有养血去瘀之功,亦藉他药以佐之,胎前产后,皆可备用。又产后交骨合有迟速,或三四日,或旬日,合时有作热者,俗曰“发焙”,盖非作热一番,筋骨不易合榫 ,此不必诧异,妄用汤药,惟归芎汤及此丸,用童便酒服之,却有益而无害。倘有外感,则又当治外淫,察轻重本末而施治,不容以一例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