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方剂
燥部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按:治以苦温者,以燥为凄清之气,金气也,故以火胜金,以温胜凉,但异于补肺之用酸,而第以苦泄辛泻。盖燥为阴邪,遏抑生气,故不欲助之敛,而但泄之以苦,散之以辛。然外淫必乘于内之不足,如使肺虚不能敛气,而致清淫渐深,气散血枯,则酸涩以补正,亦自不能已,此宜权以善之矣。燥为金气,凄清凉肃,有类于寒,即寒之轻者耳。自立秋已行金令,而暑气未退,湿令正行,此时之淫,三气交杂,为痢为疟,多起于此时,以湿热伏于中,而清燥束其外也。及秋分后则燥令大行,而草枯木脱,人之阳气亦愈加遏抑于内,是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此金气严肃收敛使然,非肺金不能生水之说。惟秋气清高而不下,故当苦以下之;秋气揪敛而不舒,故当辛以散之,而甘则以平之。及至立冬,则寒水布令,而燥气即寒威矣。后世之言燥者,乃大抵只云火淫,火炎水涸,是则当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与经之所云治燥淫者正相反也,此不可以不辨。至于燥有自内生者,则七情之郁,情郁而不得舒,亦阳气之揪敛而不舒,其气象多惨悽。丹溪以六郁皆属之燥,诚得之矣。诸气 郁,皆属之肺,肺不足以主气,则气先郁。郁必有郁之者,即燥淫也。
升阳益胃汤
已见“湿部”,此复述之。以夏秋之交,湿热方退,而余气未消,则脾胃气虚,乃燥令复行,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悽不乐,是则燥束于外而不复散,阳郁于内而不得舒,其病自属之燥矣。李东垣曰:此治肺之脾胃虚何故?秋旺用参、术、芍药之类,反以补脾,为脾胃虚则肺并受病,故因时而补,易为力也。又曰:胃乃脾之刚,脾乃胃之柔。饮食不节则胃先病,脾无所禀而后病;劳役疲倦则脾先病,不能为胃行气而后病。胃为十二经之海,脾胃既虚,十二经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此本病也。右关脉缓而弱,此本脉也。或本脉中兼见弦脉,症中或见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一二症,此肝之脾胃病也,当加风药以泻之;脉中兼见洪大,症中或见肌热、烦热、面赤、肉消一二症,此心之脾胃病也,当加泻心火之药;脉中兼见浮涩,症中或见短气、气上、喘咳、痰盛、皮涩一二症,此肺之脾胃病也,当加泄肺及补气之药;脉中兼见沉细,症中或见善欠、善恐一二症,此肾之脾胃病也,当加泻肾水及泻阴火之药。百病皆从脾胃生,处方者当从此法加时令药。
按:此乃东垣治主脾胃之大旨,而土为金母,秋令继湿而行,则此时治燥,尤当本之脾胃,故重录此方,以为治燥淫之首法。
黄芪 二两。 补胃气而上输于肺 人参 一两。 补土而即以生金 甘草 炙, 一两。 补土生金 半夏 一两。 宣达土中之阳, 使之通行上下, 而不为阴气所郁 羌活 五钱 独活 五钱 防风 五钱。 此以祛燥淫之外束者, 燥气近于寒, 能遏肝木之生气, 故辛散以达之, 亦与寒淫略同 陈皮 留白, 四两。 助半夏以行阳气 白术 土炒, 三钱。 助人参以健补脾胃 茯苓 三钱。 以渗留湿。 小便利不渴者, 去此不用 泽泻 三钱。 以泻浊湿, 不淋者去此不用。 术、 苓、 泻又皆以承土令之后, 而去其溽湿之留者 黄连 二钱。 以泻心脾之火, 而去暑暍之留者 柴胡 三钱。 升达内郁之阳气, 而散外束之燥阴 白芍 炒, 五钱。 补敛肺气而定晏阴 , 肺阴足以敛气, 则阳气自升而得所主, 燥淫不得以乘之
积想成淫,其伤甚于交媾,宜服此以靖之 固精丸治忧思之过, 心 火上而不下者, 过专在心。 此方治积想成淫, 心火下而不上者, 二火交煽, 以动其精, 故此方以铅止汞之道也。
定志丸 《局方》
本以治目不能远视,亦治健忘。丹溪用之以治精滑不禁。
远志 二两。 通肾气于心 石菖蒲 二两。 水石之英, 用以开通心气, 所以使之澹定从容, 有以泛应, 而不胶滞于一物 人参 一两 茯苓 一两。 交 心于肾, 目之不能远视, 心不足而神短也。 故人参、 茯苓所以补心, 而非心肾交通, 则心神易散, 故远志以通之, 用石菖蒲所以达之于目也。 心神足而能达于目, 则视能远矣。 丹溪用以治遗精, 为想存于色欲, 以致心神不守, 则志之不远故也, 故宜补心定志
蜜丸,朱砂为衣 朱砂亦以镇心安神。
相火从令于心,心涉想而成结,是火有偏照,而明以不足;水以偏注,而阴亦受伤也 肾水又随相火之动, 而偏泄不能禁。 故注想而致精遗者,阴阳并伤,从心以治之,使神不失守而已 张子和用此方 去菖蒲, 加茯神、 柏子仁、 酸枣仁, 酒糊丸, 姜汤下, 用以安魂定魄。 此亦可以识古人加减之法。
桔梗汤 《金匮》。 今人谓之甘桔汤
治少阴咽痛喉痹,及肺痈吐脓,干咳无痰,火郁在肺。亦治心脏发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少阴,心肾二经也。心脉挟咽,肾脉循喉咙,而心肾合化少阴君火,故二经火炽,则病咽痛。咽痛嗌干,咽肿颔肿,舌本强,皆属君火。君火势稍缓,惟喉痹则属相火,相火势益急。《内经》言: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一阴者,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一阳者,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胆脉虽不行于喉,而与肝相表里,故二经火炎,则结而喉痹。胆及三焦,皆相火也。此以咽痛、喉痹连,以此汤可兼治君、相之火耳,非以喉痹亦属少阴也。肺痈者,热结于肺,血以凝滞,血酿成脓,壅塞肺窍,吐如米粥。其症咳而胸满振寒,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方其始作,可治以此汤,浓煎急饮,使满而吐,吐浊唾至尽,则痈亦随愈。此方本君甘草而佐以桔梗,若如今人轻用甘草,又且二味皆不过数分,则安能使之吐而愈疾也?肺痈与肺痿不同,肺痈属之热,肺痿多属寒,故仲景治肺痈以甘草、桔梗,而治肺痿以甘草、生姜。今人多以肺痈、肺痿同类言之,亦误矣。肺痈初起可治,以外有振寒而内不渴,则邪束于外,内热未深,故桔梗散之;若热深已成脓者,则治之为难。或不得不酸以补肺,苦以泄逆,而胜之以寒矣。干咳无痰,肺气郁热也。以非滞血,则不为痈耳。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梗,此心火上冲,肺痒而咳,其火在心不在肺,其热上冲于喉,故喉中介介如梗,此亦咽痛相类,但其火更缓。要之,此方所治皆在肺部咽喉之间,此其为火邪,皆内热已盛而上逆,而外淫又遏之,故皆用桔梗也。
甘草 生用, 二两。 当今六钱六分六厘。 益胃气而输之肺, 生用能散火解郁 桔梗 一两。 当今三钱三分三厘。 苦能泄肺火而下之, 辛能泻肺邪而发之, 然苦胜于辛, 其用多主于降逆气而清肺, 以其性轻虚上浮, 专入肺部及膈上, 咽喉之疾, 多用桔梗, 如此方是也。 今人每谓桔梗载药上升, 为舟楫之用, 则是桔梗只为引经上行之药, 而没其降热祛邪之功矣, 不亦谬乎。 如此方只甘草、 桔梗二味, 生甘草自能上升入肺, 何劳桔梗之载? 而此方若无桔梗, 则甘草又岂独能有治咽痛喉痹、 肺痈干咳之功乎
此治火郁于上焦之上者。肺处上极,并于咽喉 喉自肺而下, 以通于五脏之气, 咽循肺而下, 以达于三焦之道。 诸经有火,皆上逼之,至肺而极 咽痛, 心、 肾火也; 喉痹, 肝、 胆、 三焦、 心包火也。 肺痈, 心火、 胃火也; 干咳、 心咳, 亦心、 胃火而专伤气分, 其津液枯者。 凡肺本无火, 肺之有火, 皆诸经诸脏之火, 逼而烁之。 然莫或遏之 如清寒外束, 莫或助之 如酒色内伤, 则其火不郁。郁而有火,不伤于肺,则伤咽喉 肺虚则 行于肺内, 为肺痈、 肺咳, 肺气犹实而不受, 火则行于肺外, 为咽痛、 喉痹, 然在脏腑则入肺, 在经则上结咽喉也。 故甘草以补土生金,且能泻火;而桔梗以降逆祛邪 内降逆气, 外祛寒邪。 君甘草者,火气方急,平之以缓也,且正足而后邪逆可平 仲景方多君甘草, 而后人只以甘草为药奴, 即如此方, 或用等分, 亦失仲景之意。 海藏有此方加味法, 亦多未甚当, 故此皆不录。
利膈汤 《本事方》
治脾肺火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按:脾之有火,以脾虚生湿,蒸郁而成火。肺之有火,即脾胃之火上膈而熏蒸于肺也。抑或轻寒外闭,栖于皮毛肌肉之间,则脾肺亦因而郁热成火。脾之上,肺之下,则膈间也。脾火上行,故胸膈虚烦上壅,其火本虚,故为虚烦;其上壅膈间,则又似实矣。虚故宜补,壅则宜散。太阴脾脉,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故咽痛生疮,此虚热壅膈间,故以利膈为治。
甘草 生用 桔梗 病在膈上, 肺部咽喉之间, 故亦用甘桔。 其热上冲咽而不专结于咽, 故有加味, 其方内用人参补中, 故甘、 桔可等分 人参 虚烦则非实热, 补虚而烦自息, 且必为补之, 而后可以散之 牛蒡子 辛寒上浮, 功专泻肺, 去热散结, 且能解毒, 治疮消肿 薄荷 辛寒以散外束之寒, 解内郁之热, 且能清咽利膈 荆芥 除风湿, 去壅热, 清咽膈间之热 防风 此引肝气以疏脾湿而升散, 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
以此治脾肺火热,虚烦上壅,与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者不同 凉膈散所治烦躁、 口渴、 目赤、 头眩、 口疮、 唇裂、 吐血、 衄血, 其火为实盛之火。 此汤所治止于虚烦上壅, 咽痛生疮, 则其火只虚妄之火也。 故凉膈散以咸寒折之,以苦寒泄之,此汤以辛凉散之 薄荷、 牛蒡子, 以甘凉补之 甘草、 人参。 治症视病之轻重, 为用药之轻重。 喻嘉言谓此方不用苦寒下降之药, 而用辛凉, 为较胜于凉膈散。 抑何其不审轻重欤, 此以虚烦上壅而咽痛生疮,与治少阴咽痛、喉痹、肺痈不同。 少阴咽痛, 火虽 由少阴, 而热结在咽喉; 喉痹火虽由少阳, 而热亦结咽喉, 肺痈、 干咳则热结在肺, 皆结热也。 此汤所治虚烦上壅, 则热壅在膈间, 但虚焰上冲, 而咽痛生疮耳, 非结热也, 故桔梗汤专自肺间治之 咽喉亦附在肺间。 此汤兼自脾为补之散之 人参补之, 防风疏之, 牛蒡子、 荆芥、 薄荷散之, 所以去上壅也。 火在膈上, 多宜升散, 即凉膈之用薄荷、 连翘; 桔梗汤之用桔梗、 生甘草。 及他方有用元参、 二母者, 亦未尝非升散也。 其或津桔则宜润之, 气少则为敛之, 实热则兼为降之泄之, 虚热则兼为补之敛之, 必无可专用辛热者。 俗医谓 “实火宜升散, 虚火宜用姜、 附辛热之药, 过用寒凉, 则病反甚”。 夫寒凉固不可过, 然姜、 附岂所以治火? 即如此所云虚烦上壅, 壅则似实矣, 而用人参, 用人参则似火属之虚矣, 而药多升散, 其果虚乎实乎? 治膈上之火, 而兼用姜、 附者, 诚亦有之, 如半夏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之类, 然以其寒热交并, 痞塞不通, 故兼而用之, 要亦必主以芩、 连, 而未尝专用姜、 附也。 若咽喉生疮, 亦有可用桂、 附者, 则又必肾水不能制火, 而命火上炎, 直冲咽喉, 故可用八味地黄丸以大补其肾水, 而引火归元, 亦非专用 桂附以治火也, 故此曰“利膈”,可以知其立方之法矣。
元参升麻汤 《活人方》
治发斑咽痛。
按:发斑多由胃热,而咽痛则太阴、少阴、太阳皆有之。要之,诸热莫盛于阳明,即咽痛亦自阳明而上膈,胃腑膈上之郁热,总可以此汤散之。
黑元参 本补肾水之药, 而其气味腥香, 能游衍清润之气以上升, 散胸膈间浮游之火, 故能治阳毒发斑、 咽喉痹痛诸症。 为治虚火上浮要药 升麻 升达胃之阳气, 以布之膻中, 而散其阴郁 甘草 生用补土而能清金, 泻火解毒
等分,煎服。
此专主升散胃火而清膈上之热。
犀角地黄汤 《济生方》
治伤寒胃火热盛,吐血、衄血、嗽血、便血、蓄血如狂,漱水不欲咽,及阳毒发斑。
按:衄血自肺循喉而出;吐血自胃循咽而出。胃火自盛,逼其经血,则吐有盈碗盈盆者,阳明血气皆盛也;或有热气旁溢,逼血入于肺窍,因痒发嗽,而血自嗽出者;又有痰血相裹,积于肺窍,咳之咯之而后出者。其逼而下行,则有便血;其热甚血瘀,则为蓄血;瘀血在上焦,则善忘;在下焦,则如狂。善忘者血不为心用,如狂者热不得伸也。其为血不同,而血症同,总为胃火热盛,而逼伤阴血之故。伤寒有然,非伤寒而为血症,亦无不然,血症固未有不由火盛者。漱水而不欲咽,漱水以解口燥,然不渴故不咽。凡火热伤气则渴,火热伤血则不渴,血固水也。发斑者,热毒蕴于皮肤,而不能外越,则并伤于气血,而发为斑疹。赤色成纹为斑,其热重;赤色成点为疹,其热稍轻;其在杂症,则有淡白色者;或因于寒湿,其赤色者,乃属火热;若色紫黑者,则热极胃烂,多不可治。在伤寒症不当下而下之,则热邪乘虚入胃,而有发斑;或可下不下,热邪留胃,亦有发斑。总之,皆胃热伤血,可散火而不得发汗,勿重虚其表;可降火而不可攻下,勿重伤其里可也。
生地黄 一两半。 滋水以济火 白芍药 一两。 敛阴以平阳 牡丹皮 三钱半。 泻血中之伏火以养心血 犀角尖 三钱半。 苦、 酸、 咸, 寒。 苦泄火, 酸敛阴, 咸软坚。 犀之为兽, 恒喷血呕血, 而其角为精力所聚, 用之能止诸血, 亦犹蚕以风湿僵, 而僵蚕能治风湿。 牛以热病黄, 而牛黄能解痰热, 皆还而相胜也。 故犀角能解心肝胃之火
每服五钱。
热甚如狂者,加黄芩 一两。 方中皆血药, 如此以泄气分之火
因怒致血者,则加栀子 五钱。 七情皆由于心, 栀子以解心烦, 柴胡 五钱。 怒气逆于肝, 柴胡以解肝胆之郁。
此以治热伤血分之大概。凡火盛必滋其水,阳胜必敛其阴,妄动必安之使静,逆上必降之使下,此自然之理。火在气分,有宜升散者;火伤血分,血已逆矣,必无可升散者。而或谓血症不宜遽用寒凉,抑何谬也!但寒凉须对症耳。
槐花散 《本事方》
治肠风脏毒下血。
按:肠风,俗名也。大便出血,多由于火,非由于风。大抵浓酒炙肉,热伤于胃,不逆而上,则逼而下,血伤于热,因而下血;或则劳役伤血,因而下血者,亦有之;又或者因外寒、清燥、湿气,抑遏其阳,郁以成热,不能上越,逼而下流者,亦有之。要其症亦总由于胃热,胃热下流,则二肠亦热,而大肠为燥金,尤火热所喜乘而伤血者,非由时行外淫,故其症异于痢。由胃而下,病不专在大肠,血自肠中与大便同出,非由大肠,热聚肛门,伤而成痔,血自痔孔出,故其症亦异于痔。其火热之伤,近而即发,则血鲜色红;久积而发,则血瘀而黑,或分色鲜为热,色瘀为寒,非也。先血后粪,伤在大肠;先粪后血,伤在胃及小肠。或谓风邪淫胃,为肠风;湿邪淫胃,为脏毒,亦非也。
槐花 炒。 苦、 寒。 色绿入肝, 而能去血分之热, 体轻入肺, 而能泄气分之逆; 苦能坚肾水而平相火。 大肠, 肺之腑也, 故此用以清大肠之火 侧柏叶 杵, 生用。 苦、 涩、 微辛。 平肝火, 靖血分之热 荆芥穗 炒黑。 散血中之风热、 湿热, 且炒黑能止妄血 枳壳 炒。 以宽肠胃而行结气, 且能敛阴, 又此于血分药中, 加气分药, 气为血倡也。 《局方》无柏叶、 荆芥, 加当归、 黄芩、 防风、 地榆, 酒糊丸, 名槐角丸, 治同。 东垣除柏叶、 枳壳, 加当归、 川芎、 熟地、 白术、 青皮、 升麻, 名当归和血散, 治湿毒下血。 又《经验方》单用槐花、 黑荆芥, 亦治下血。 数方皆可选用
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米饮下 引以下胃肠也。 积久不愈者, 宜加补气生血及升举之药, 如人参、 黄芪、 当归、 白术、 甘草及葛根、 升麻之类。
本方皆肝药,肝藏血也。肠血之病,固由肠胃伤热,然热伤血分,则是下焦之热,引动相火,肝木侮金乘土 金, 大肠; 土, 胃, 而肝血不藏也。槐木,水也,槐花靖胆火 槐色黑, 槐花色绿, 入肝肾水以靖胆火; 柏木,金也,柏叶平肝木 柏色白, 柏叶青赤, 入肝肺, 金以止肝血。 而清微澹宕 之意,自足以升提而上之,以摅其胃热 花叶皆轻而在上, 能舒散者, 以治脏血,其意可师矣。
秦艽白术丸 东垣
治痔疮、痔漏有脓血,大便燥结,痛不可忍。
按:痔之为病,独责阳明。阳明大肠,燥金之正化,主收敛万物,而出其糟粕,以肃清腹中之治。然居于下极,则藏垢纳污。凡湿热之气下流,则其毒皆聚于大肠,而清燥之令,有不得行者矣。是故浓酒、炙煿之味,其热不留于胃,则必留滞大肠,劳役、暑湿、风燥,久而不发,乘虚下溜 ,亦每积于大肠,以大肠污秽所行,而其气则主收敛也。若重以醉饱入房,则相火并动,凌烁燥金,而大肠大伤矣。更有末俗不肖,而受人鸡奸者,则受他人之相火,以积毒大肠,此皆痔漏所由也。痔有内痔,有外痔,有有孔而常流脓血者曰“漏”,有肠头结而成块者曰“疮”,有成块突出而下垂者曰“悬痈”。悬痈者,近篡间,湿热相火所交注,下极之极也,有痛不可忍者,有痒不可耐者。李东垣曰:肠头成块,湿也;作大痛者,风也;大便燥结者,兼受大热也。
愚按:风火合并则痛,其火稍轻而肝风势盛则痒。风非外入,肝木即风也。东垣谓痔为“湿、热、风、燥四气合邪”,然愚谓此所谓燥,乃以火烁而津液枯,非大肠燥金之燥。
秦艽 一两。 苦、 辛, 平。 疏风去湿, 养血荣筋, 治酒毒湿热, 且其根有两胯之形, 能去二阴间湿热 归尾 酒洗, 一两。 用尾欲其下行以润大肠, 且 行积聚之瘀血 桃仁 研, 一两。 苦、 甘、 辛, 平。 滋润而能破积去瘀。 李东垣曰: 秦艽、 归尾、 桃仁, 润燥和血 白术 一两。 李东垣曰: 白术之苦, 以补燥气之不足。 其甘以泻火而益元气。 愚按:白术苦能燥湿,上三味旁以润燥,而此又欲补其燥何也?曰:补土生金,使金足而能肃清,是则正燥金之燥也 枳实 麦麸炒, 五钱。 苦、 酸、 微辛。 破逆气以行秋令, 且能敛阴。 李东垣曰: 以白术甘寒泻火, 乃假枳实之寒也 皂角仁 烧存性, 五钱。 甘、 咸、 辛, 温。 壳实黑坚, 仁色青绿, 是能入肾肝之地, 以祛风、 软坚、 润燥, 且入大肠而除其结热 地榆 三钱。 苦、 酸, 寒。 坚肾除热, 泻肝去瘀, 敛大肠之阴, 此真所以补其燥 泽泻 五钱。 李东垣曰: 使气归于前阴, 以补清燥, 受胃之湿邪也。 按东垣之说, 谓醉饱入房, 酒热留著, 忍精不泄, 流注篡间。 前阴之气归于大肠, 木乘火势而侮燥金, 火就燥则大便闭而痔作。 故此用泽泻, 言使气归于前阴。 愚谓: 痔之作, 亦不必尽由此, 而泽泻自能去肾部之邪湿、 邪热, 且合白术则可泻胃中之湿邪以下行, 由膀胱而竟达前阴, 使大肠得遂其清燥, 是则所以补大肠。 其说未尝不可通
面糊丸。
本方除白术、 枳实、 地榆, 加苍术、 黄柏、 大黄、 槟榔、 防风, 名秦艽苍术汤, 治同此。 盖因肠头成块, 大便燥结大痛者, 火邪为多, 而湿亦重, 故用苍术燥湿, 黄柏、 大黄去火, 而兼以槟榔、 防风, 除风破结气也。
本方除皂角仁、 枳实、 地榆, 加防风、 升麻、 柴胡、 陈皮、 大黄、 黄柏、 红花、 炙甘草, 名秦艽防风汤。 治痔漏大便时疼痛者, 此为肠头不成块, 而有孔常漏脓血, 便时乃痛, 其痔稍轻, 但大肠积热, 阳气随胃气而下陷, 故升提其阳, 而荡涤其热也。
又方用秦艽、 羌活、 防风、 麻黄、 升麻、 柴胡、 藁本、 细辛、 黄芪、 红花、 炙甘草, 名秦艽羌活汤。 治痔漏成块下垂, 而大痒者。 此则阳气下陷, 而其热尚虚, 故全用风药升提, 且为补其气。
又用本方除地榆, 加大黄、 红花, 名秦艽当归汤。 治痔漏大便燥结疼痛者。 此即痛不止, 便时而结热尤甚。 故加大黄、 红花以荡热活血。
此皆东垣方, 具录之以见大法。
痔瘘当责湿热,而东垣兼言风燥,谓湿热下流,燥金受烁,金气不足,而肝木乘火势以侮之,则大肠重伤。肝木,风也。湿火盛而血液伤,则金气不清而燥矣 此所谓燥者, 以血枯涩言。 大抵痔病,酒伤者为多,而外淫积热次之,色伤亦益触之。治之以润剂,所以清金而去火也。大肠润而金气清,风湿亦退听矣。其或火盛则荡之,阳陷则升之,则惟其所用。要以润之为主,仍主去热邪也。
柏叶汤 《金匮》
治吐血不止,气血虚寒。
按:吐血皆由火热,安得虚寒。此云“气血虚寒”者,以吐血不止而致气血虚寒,非有气血虚寒而吐血者。吐血不止,则何以致虚寒。曰:去血已多,则血虚矣。血、气犹夫妇也,血失过多,则气亦游散,而气虚矣。气血虚则谓之寒。妇人于胎前多实热,产后则虚寒,亦犹是也。气血虚寒则何以仍吐血不止。曰:血虚则不复能归经,而妄行出路;气虚则无以率血,而使之归经,故不能止。此其脉必沉微,或浮洪而沉则不见,不但弦芤而已。人每言吐血有虚寒,宜用姜、附者,吾特为举此方以实之。
侧柏叶 三两。 当今一两。 色白属金, 性喜向阴, 而叶侧色青, 其茎色赤, 故能引肺气以平肝木。 味涩敛阴, 味苦降火, 平相火而止妄血, 使血得以归肝 干姜 三两。 当今一两。 辛味补肝, 而助益阳气。 干姜则守而不行。 所以使血得有依归。 治吐血用干姜热药, 于此见之, 然必合侧柏叶、 马粪之寒凉用之, 未闻其专用辛热以治血也 艾 三把, 连梗。 性温, 扶阳, 而味苦能降, 坚肾润命, 暖胃燥脾, 皆所以生气血之本, 故安胎者亦必用之。 此因气血已亏, 故用此治其虚寒, 且苦以降之, 能使血不上涌也。 则何不用参芪? 曰: 参、 芪升提, 此未可用 马粪汁 一升。 当今三合有三。 凡粪汁皆苦咸大寒, 能补心泻火, 破结解毒。 而马为火畜, 故用其粪汁, 尤能使妄火不浮, 而妄血因之下顺, 为君药也
合煮服。
阴阳之道,相胜而实相依,故气消则血死,血尽则气亦不能复存。凡失血之久者,不惟血虚也。人生阳也,生之所撰,气阳血阴,其合而来伸,则气血皆阳;其离而游散,则气血皆阴。是以吐血不止,则有虚寒。此之虚寒,非可峻补 桂、 附补阳, 则阳胜阴 消, 且热而益增血妄; 归、 地补阴, 则无以复阳气, 而失道之血终失所依。 即如用参、 芪, 亦只可补其中, 而终不能使外溢之血复其故道, 欲折之以寒凉, 则妄血未可强止, 而中已先竭矣。 故无可峻补也。 姜、艾以复其中之阳,守而不走 干姜及艾, 皆守在中下以补虚寒, 惟其守而不走, 故不至助血妄行, 且艾能养阴滋血, 其苦热能引热下行也; 柏叶以引其妄行之血,使复于肝 柏叶上荣, 而苦能降泄, 且专行血分, 故能引上涌之血以复归于下; 马粪汁以君之,顺以下行,以除妄热 或拟用童便代之, 亦无不可。 气可复而血亦安,古人之用物精矣,虽曰治虚寒,要以泄热为主也。
活血润燥生津汤 丹溪
治内燥津液枯少。
按:此所谓燥,实火炎水干,其过在火,非阳明燥金之燥,气息清寒也。故丹溪别之曰“内燥”。然内燥亦有不同:如血气虚寒,精神愁惨,以致气滞不行,血涩不荣,而四肢倦怠,肌肉敛缩,毛发枯萎,此则燥金之燥,宜补其阳,所谓宜“治以苦温,佐以甘辛”者。若夫火炎水干,津液枯少,至毛发焦萎,皮肤皴揭,此虽同归于燥,而所以燥则由于火,治之宜滋其阴,此方可以主之。然治火而非治燥也。
当归 一钱半。 活血润燥之主 熟地黄 一钱。 不用生地用熟地, 安靖以厚滋肾阴, 使膏泽积厚, 又所以为生血之本 白芍药 一钱。 火盛阴亏, 为敛 其阴, 且当归辛行, 恐其过散, 故熟地以靖之, 白芍以敛之, 为之节焉。 又上以补肺, 使不受火伤, 中以和脾, 使脾能滋血也 天门冬 八分。 清金以生水 麦门冬 八分。 保肺以宁心, 肺处上极, 金气本清燥, 而实为下生津液之本, 火盛上炎, 肺必受伤, 故二冬以保肺清金, 使能生津液也 瓜蒌仁 八分。 以润肺燥, 且能泻火泄逆, 而除上焦之垢腻 桃仁 研, 五分。 助当归以活血行血, 且润心肺 红花 五分。 去瘀生新
此亦以治火炎伤血之症,然血不外溢而内枯者,水本不足,而火烁肺金,金不能生水也 无吐衄、 咯血、 脏血之症, 其热不在血分, 而在气分, 但阴阳偏胜耳。 不降其火而滋其阴,保金生水,以所平之火,非实火也 以非实火 , 故不用芩、 连之类, 阴血滋而阴阳平, 则火自息也。
清燥养荣汤
治火烁肺金,血虚外燥,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风秘。
按:此与前症相同,而言外燥者,以燥在荣分,血不荣于经脉,而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故言“外燥”,实亦非六气外淫之清燥也。大肠风秘,亦非风也,大肠之津液枯竭耳。肺合皮毛,故火烁肺金,则皮肤皴揭;肝主筋及爪,故肝热血燥,则筋急爪枯;大肠肺之表,故肺火则热遗大肠。此火之已伤于血者,但其阴不足,其血自枯,而不妄溢于上耳。
当归 酒洗, 二钱 熟地黄 一钱 生地黄 一钱。 用熟地而更用生地, 以去荣分之热而滋其阴也 芍药 炒, 一钱 黄芩 酒炒, 一钱。 皮肤皴揭, 则肺火盛矣, 故黄芩以泄之 秦艽 一钱。 筋急弧枯, 故秦艽以养血荣筋。 且以去大肠之燥结 防风 五分。 以升散肝火, 且能舒筋 甘草 五分。 以缓肝急, 以平阴阳
火炎于内,而内液枯少,保肺为急,且清金即以生水而胜火也 以活血润燥生津汤所治也。 火气外越,而荣血枯竭,养荣为重 用生地、 秦艽而导以防风, 使行于荣也。 又降泄其火,乃以保肺而清血热也 黄芩以泄肺及大肠之火, 此症血已并热, 故用生地、 黄芩。 要之,阴虚内热耳,故以归、地为主。
秦艽鳖甲散 谦甫
治风劳骨蒸,午后壮热,咳嗽肌瘦,颊赤盗汗,脉来细数。
按:劳症何与于风,以相火内炎,其火作止无恒,有类于风,而风木相火同气,治此者亦通用风药,俗因谓之“风劳”。风,虚象。风劳俗名。命火与肾水并居,而火盛则水亏,故骨蒸。肾主骨,午后壮热,午后于时犹长夏,正小暑、大暑亢热时也。咳嗽,火烁肺金,肌瘦,火销血肉,火上炎而颊赤,火逼使津液外流,而自汗、盗汗。盗汗者,睡而汗出,及醒则止。此心肾不交于黄庭,水不足以济火,心火之栖于脾者,烁其脾湿而津液自流。脉数为火,细数为少阴火,肾水不足,而君相二火治之。
鳖甲 一两, 炙。 相火行于肝木, 故以鳖甲治之。 凡滋肾水以交于心, 则用龟甲, 龟以静而灵也。 行肾水以靖肝火, 则用鳖甲, 鳖以动而行也 秦艽 五钱。 根作两胯下行之形, 而性能养血荣筋, 故恒用之以平下极之相火 知母 五钱。 清肺金以生肾水, 平相火以保肺金 当归 五钱。 火炎血枯, 知母、 当归之辛以润之, 所以萃津液而行之肝, 肝血足则胆火不独炎也 柴胡 一两。 引肾水之精英, 以荣于肝胆, 而散其郁热难平之相火, 达上气以上行, 而内热自散, 故治骨蒸者多用之, 非驱风之谓 地骨皮 一两。 清金保肺, 渗湿, 止咳, 止虚汗, 下澄肾水, 去邪热, 解肌热, 靖骨热 乌梅 每服一个。 泻肝火, 保肺金, 敛真阴, 清血热 青蒿 每服五茎。 得少阳之清气, 而芬芳条畅, 能舒郁热, 散肝火, 颇与柴胡之性相类, 主治蓐劳虚热
每服一两,汗多倍加黄芪 用二两也。 方内皆滋阴之药, 恐不足以止 虚汗盗汗, 故倍加黄芪, 以益中气而固卫气也。
阴虚内热之甚,则为劳热骨蒸,俗谓之风劳,实相火独炽,而阴不能辅之,则阴反受烁,阳亦不能自拔,而郁而内蒸也。苗槁则引水以溉之 此相火独炽, 阴不能辅之故, 鳖甲、 地骨皮、 知母、 当归, 皆所以引水而溉之, 汤沸则揭其盖而扬之 此阳不能拔, 郁而内热之故, 秦艽、 柴胡、 青蒿、 乌梅, 皆所以揭锅盖而扬之也。 何不熄其火?相火,生人之本,可升而遂之,不可抑而熄之 黄芩、 山栀、 大黄、 石膏之类, 可以治客火, 而此非所用也。 何不益其水?滋阴则有以生水,火散而水可自滋 不用二地, 亦其偶然, 而有知母、 地骨皮之滋, 则二地亦可以不用。
黄芪鳖甲散 谦甫
治男女虚劳客热,五心烦热,四肢怠惰,咳嗽咽干,自汗食少,或日晡发热。
按:此言虚劳客热者,言以劳而虚热,非有实火,且非有外淫之客热。五心烦热者,手心劳宫,厥阴心包所荣;足心涌泉,少阴、督脉所起;而心窝心君所居。五心皆烦热,心肾皆虚,而君相二火,合炎不安静也。四肢怠惰者,壮火食气,阴虚而阳亦虚,气不充体,则四肢怠倦。气虚则脾胃不运,火散而不聚,则无以化食,故食少。人入夏伤暑,而怠倦少食,正与此同一理。火炎烁肺则咳嗽,火盛水涸则咽干,此之发热,不独待日晡,其或有日晡而发热者。日晡时之秋火烁金而金不能生水也。
黄芪 蜜炙, 一两。 补胃气充肺气以壮卫气 人参 一钱半 甘草 炙, 三钱半。 壮火食气而气虚, 参、 芪、 甘草所以益气, 而且为阴血之倡也 天门冬 五钱。 清金而生水 地骨皮 三钱。 清金生水, 且退骨蒸 知母 三钱。 清金生水, 而平相火 桑白皮 三钱半。 清金生水, 且治咳嗽 白芍药 三钱半。 此正以补肺而敛气, 火炎烁金而肺伤, 则无以主气, 天门冬以下, 皆所以清金补肺, 使能主气, 且以生肾水 紫菀 三钱半。 润肺以止咳嗽 桔梗 一钱 半。 降逆气, 泄肺热 鳖甲 炙, 五钱。 滋肾水以平肝火 生地黄 三钱半。 滋肾水以济心火, 火盛而阴亏水涸, 生地黄、 知母、 鳖甲、 地骨皮, 又皆所以滋阴生血, 且以平相火 柴胡 三钱半。 升阳气于阴中, 发相火之郁而散之 半夏 三钱半。 通理阴阳之道路, 使阳气不为阴所遏, 与小柴胡之用半夏同意 茯苓 三钱。 通心气于肾, 安心神以止妄火而渗肾水, 可去邪热 肉桂 一钱半。 此以行命火之气于肝而鼓舞荣血, 然不用当归而用姜、 桂, 又以方中多寒凉, 用此为反佐也 秦艽 五钱。 活血荣筋, 以佐鳖甲
每服一两,加姜煎。
阴虚甚而内热,内热之甚,壮火食气而气亦虚;火炎烁金,则肺不能主气,而气益虚;肺金受烁,无以生水,肾失所滋,则肾虚而阴益虚。气血皆虚,虚热愈甚。秦艽鳖甲汤,一于滋阴,以阳气未羸而阳偏胜也 午后壮热, 颊赤盗汗, 脉来细数, 皆阳偏胜。 此汤阴阳兼培 芪、 参、 甘、 姜皆以益阳, 而尤用意于滋阴保肺 鳖甲、 天 冬、 芍、 地、 知母, 皆以滋阴, 而天冬、 芍药、 桑皮、 地骨、 桔梗、 紫菀又 皆所以保肺。 盖保肺则有以主气,而后阳气可复;保肺则有以生水,而后阴血可滋 天冬、 知母、 桑皮、 地骨皆补金即以生水。 又升其阳而使之不怒 柴胡、 半夏, 行其阴而使之不慑 秦艽、 肉桂, 使心肾交 茯苓可交心肾, 而止自汗。 自汗者, 神不归脾, 不寐则烦, 而汗液自出, 而阴阳道达 半夏以达阴阳之道, 为气血交耗,而阴阳不相能者之治也。
人参清肌散
治午前潮热,气虚无汗。
按:午前于时为春夏,春夏固嗣长之时,然阴气不尽无也,而遂有潮热,则亦阴血虚而阳凌之故矣。阴失势为阴虚,阳非时而偏胜,偏胜为邪,故作热。热外骄则中必竭,而阳亦虚,阳虚即气虚。气虚无汗者,汗本阴流,而以阳行,气虚则汗不行,虚热则液涸,故无汗也。非若伤寒,谓无汗当汗,此乃以无汗见气虚耳。
白术 二钱五分 人参 二钱 甘草 二钱 茯苓 二钱。 此四君子汤, 非惟以补阳, 所以调和阳气, 使安其分而不至于妄越。 其内足者, 其外不骄, 非以“甘温除热”也 当归 二钱。 午前潮热, 非惟气虚, 实亦阴血不足, 故以归、 芍滋补阴血 赤芍药 一钱半。 阳偏而气散, 芍药以敛之, 凡散之为阳, 敛之即为阴, 非谓敛其阴也。 此用赤芍者, 以敛血液, 使内足而不至以虚阳涸也 半夏曲 二钱。 半夏以平阴阳, 使不相凌侮, 用曲者有调剂化气之意, 此无痰非以治痰也 干葛 一钱半。 以升达脾胃之阳, 而解其肌热 柴胡 二钱。 以升达肝肾之阳, 而散其潮热
加姜、枣煎。
此虚热在肌肤,故从脾胃为治 肌肤, 脾胃之合也。 四君子、 半夏曲皆脾胃药。 干葛、 柴胡皆解肌热之药, 补脾胃以实其虚, 解肌以散其热也。 虚热作于午前,阴不足而阳先时以逼之 此如三四月间而作旱热, 是阴不足也, 故佐以滋阴 当归、 赤芍。 阳已过矣,不可不为解之,故汤主解肌也。此火始伤气,其症犹浅,失时不治,乃虚羸矣 许叔微用此 方加黄芩, 名人参散, 治邪热客于经络, 痰嗽烦热, 头痛目昏, 怠倦盗汗, 一切血虚劳热, 邪在经络, 亦其浅者。 其加黄芩, 以热已盛也。
白术除湿汤 东垣
治午后发热,背恶风,四肢沉困,小便色黄,又治汗后发热。
午后犹时之长夏,午后发热,正湿热交作时也。其背恶风,则阳虚;四肢沉困,及汗后发热,皆阳虚症。时阴已萌,则阳当渐退,当退不退,而反作湿热,是失所归之阳,以为湿气所郁,故为阳陷阴中,而此汤主于清热。其方已见“湿部”。
午后发热,得饮食之气,而湿土郁热也。术、参、苓、草以厚其土,即以除湿 用赤芩主泻心脾之热湿; 地黄、地骨、知母以泻其热,亦以滋阴;泽泻以下其浊;柴胡以升其清。其故以脾虚积湿,而阴有伏火也,故发热在午后。
三黄解毒汤
治蹈赴汤火,为火气所迫,火毒内攻者。
黄连 泻心火 黄苓 泻肺火 大黄 泻脾胃火 栀子 泻三焦火
有瘀血加桃仁 连皮尖捣 红花 酒洗
等分煎,童便冲服。
火气内迫,直从心肺泻之。大黄导之,使自大便出;栀子导之,使自小便出。
秋葵油
治汤泡火伤 。
秋葵花 一名侧金盏, 亦名黄葵。 其叶出五歧, 其花色黄五出, 形如杯盏, 至秋而花, 非吴葵一丈红也。 采其花阴干用
不拘多少,浸麻油中待用。
此涂火疮甚效而易愈。 又方用鸡子清和大黄末涂之; 又景天草、 龙芽草皆可捣涂火疮; 又凡溃烂瓜瓤、 烂柿及椑漆渣, 陈久皆可用。
* * *
[1] (è饿):鼻梁。
[2] 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语出《素问·气厥论》。
[3] 横轶:纵横奔放。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论书 语·论古》:“米老天子横轶,东坡称其超妙入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