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方剂
医家立方,因病发药而已。古方岂可胜载,而用方者,亦岂可以一定拘,然用药之准要,不可以不知,是又在阅古人之方,而知其意也。兹为分类,各录数方,详释其所以制方之意,定其所为君、臣、佐、使,相资相辅之法,使阅者推其意而广之,则变通存乎人矣。
肾部
肾欲坚,宜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虚则补之。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此治肾之道。
肾气丸 《金匮》
仲景以治蛊胀,及消渴,及妇人转胞。钱氏减去桂、附,以治小儿阴虚。崔氏又平加桂、附,以补相火。今按蛊症,则属之脾无阳;消渴,则属之胃无阴。而仲景统治之以此方,且不言脾胃,而名之以肾气者,诚以肾命为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水火并居,命火亏,则肾水泛溢而脾湿,蛊胀所由来也;肾水衰,则命火妄作而胃燥,消渴所由来也。肾水得命火之温,则水有所依,而脾不受湿;命火得肾水之养,则火有所居,而胃不过燥。此亦炉鼎之喻也。故治一肾,而水火得其平,坎离、牝牡、戊己合居,则蛊胀、消渴,统可治矣。此所以名肾气丸。
地黄 酒制八两。 甘、 苦。 补肾, 苦而不燥, 且能滋润, 为肾家之君药 山药 四两。 甘、 涩。 甘则能补, 涩则能固, 有以防肾水之泛溢 山茱萸 四两。 甘、 酸。 酸以泻肝, 使肾水不至于旁有所耗 茯苓 四两。 淡渗, 伏处地 中, 渗下部之邪湿, 不使水侮所不胜 牡丹皮 三两。 辛、 咸。 辛则能润, 咸则能泻, 补心于肾, 交肾于心, 使火不妄炎, 而水无蕴热, 则不至有沸腾之患 泽泻 三两。 甘、 咸。 咸以泻肾之邪, 补之, 滋之, 固之, 敛之, 皆所以保其正。 而必用咸以泻之, 以去其邪, 不使有余, 所以无偏胜之患 肉桂 一两。 辛、 甘。 辛以润肾, 而补命门之火。 补命火于肾水之中, 则水不失之寒凝, 而火亦不至于妄动 附子 童便制, 五钱。 辛、 甘。 辛以润肾, 而附子直达命门, 用补先天之火, 所谓温养子珠也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盐汤服。
此方不皆肾药,而以地黄为君,则余药皆随地黄以下沉于肾,使水有所防,火有所养 赵养葵曰: 君相二火, 以肾为宫。 水克火者, 后天有形之水火; 水养火者, 先天无形之水火。 水静而不旁溢,火安而不妄作。水得火而不失之寒凝,则贞有以起元也;火得水而不至于易烬,则子珠所温养也。所以补肾气,而滋先天之化之本 此方或谓以附子为君, 或谓以茯苓为君, 是皆不然。 以附子为君者, 见其开之以阳, 使脾胃之水得下行耳。 然附子走而不守, 使非帅以地黄, 则附子亦不专沉于下, 何足以开肾之关, 只益使火妄耳。 以茯苓为君者, 见其为渗脾之湿耳, 然主于渗湿, 而水失所归, 则非所以濬其源。 且此方何以名肾气, 惟其君以补肾滋水之地黄, 则山药、 茯苓、 丹皮、 山萸, 皆有以佐其补肾滋水, 而为之堤防, 为之渗泄, 虽泽泻之泻, 桂、 附之行, 亦皆肯为之佐使, 以助其阴阳调燮之功, 如江河归海, 众流自灌注以从, 此理甚明, 乃前贤何愦愦 欤。 盖不独可治蛊胀、肾消而已也 消渴引饮, 饮一溲二, 曰肾消症。
加味肾气丸
治湿家下后,舌上加胎,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者。又治伤寒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寒而腹痛者。
按:湿属太阴,而湿郁则热;下药必寒,下后而舌上加胎,是丹田余热之所变现。湿土卑而在下,故其热亦在下,而药之余寒乃在上,阻于下热,未能和也。寒属太阳而阳郁成热,热邪外入,先及胸膈,而胃或先积内寒,则交阻而不和,均与以此汤治之。由此而推,则又治三焦不和之通法。
黄连 炒, 三两。 当今一两。 主泻心火。 然上下惟火所在, 本文只一炒字, 窃谓丹田有热, 则宜用盐水炒, 或茱萸炒; 胸中有热, 则宜用酒炒 干姜 炒, 三两。 本主祛胃寒, 然亦能去胸膈之寒 桂枝 三两。 辛温升散。 此以散寒热, 不拘上下 甘草 三两。 以和中 人参 二两。 当今六钱七分。 上下有邪, 而交争不和, 则正气必且受伤, 正气强而后邪可屈服, 故必用人参、 甘草、 大枣 大枣 十二枚。 补中 半夏 半升。 当今一合有七。 通阴阳上下出入之路者, 皆必用之, 不止取其和胃止呕而已
水煎服。
人之一身,上下交而后寒热平。上实下虚,则上热下寒;下实上虚,则下热而上寒。实者,邪有余 正气失平处, 则亦为邪; 虚者,正不足 人生阳也, 阳气不足, 而后见为阴寒之症。 上热下寒则暌 如上呕下痛, 上寒下热则革 此则必交争矣。 惟是苦以泄之,则上者可下行,而下者亦不复上逆;辛以润之,则下之生气可复,而上之阳气可充。尤必甘以补正,而后寒热可平,如国家之安民固本,而后寇乱可平也 喻氏曰: 上热下寒, 下热上寒, 仲景皆以此方治之, 其故何也, 盖伤寒分表、 里、 中三治, 表里之邪俱盛, 则从中而和之, 故有小柴 胡之法; 至于丹田胸中之邪, 在上下而不在表里, 即以桂枝代柴胡, 以黄连代黄芩, 以干姜代生姜。 饮入胃中, 听胃气之上下敷布, 故不问上寒下热, 上热下寒, 皆可治之。 夫表里之邪, 则用柴、 芩, 用生姜以散之; 上下之邪, 则用桂、 连, 用干姜以开之。 仲景之法灼然矣。 或曰: 上下未有不分表里者, 大概上焦属表, 中下属里, 胸中与太阳为近, 故用桂枝。 喻氏立言高而未尽。
愚按:上下虽亦分表里,然小柴胡所主者,经脉之表里,而胸中丹田则腹中上下之表里,与经分表里者不同,不可混而一之。桂枝亦不一定为太阳经药,如谓胸中近太阳,故用桂枝,然则湿家之丹田有热者,又何以用桂枝乎,但喻氏之言,要自未尽,小柴胡汤自主少阳经之寒热往来,此方自以治上下之阴阳暌隔,不必强攀相附。上下之阴阳各处,所以不和,阴阳合撰则和矣。合连与姜而交济之,和之以甘,则上下通而和矣,非听胃气之上下敷布也。
阴阳水
治霍乱吐泻。霍乱吐泻,外来之寒热争也。其症多得于暑,暑伤气而清凄之气复抑之则争。又或相火为清寒所遏,则亦有然。争于上焦则吐,争于下焦则泻,争于中焦则上吐下泻或郁而不得吐泻。非必如张子和风、湿、热三气合邪之说。
百沸汤 半钟 井花水 半钟
和服,加熟盐少许,尤妙 熟盐以补心去瘀血, 暑邪所争, 气壅血瘀, 筋枯而急, 非熟盐不足以软之。
此和阴阳,济水火之妙方。水火济则阴阳和,非分其阴阳之说 试思沸汤与井水既合, 能复分别之乎, 此与喻氏“听胃气之自为敷布”者, 同为未可以通也。
秬黍汤
治霍乱吐泻,及腹中有食积、寒气、热邪而作痛者,并治风泻。
秬黍即穄粟,一名芦穄,须炒过藏久乃佳。
秬黍 连壳炒
煎汤服。
黍,暑谷而色黑,古所谓得阴阳之和者,故能和人身之阴阳也。
琥珀散
统治诸淋症,和下焦水火也。
凡心火遗热小肠,小肠之水渗入膀胱,小肠复移热于膀胱,则癃闭,甚乃溺血,是为“血淋”;胃有余热,肺气不清,热自上中流于下焦,则便涩而时有余沥,是为“气淋”;三焦热甚,水道浑浊,肠胃脂膏灼消而杂下,至小便和膏,是为“膏淋”;房欲不遂,命火独炎,肾水不能闭固,精流杂入溺道,凝结如石,是则有“石淋”;气血衰弱,不耐劳苦,劳则伤肾,下焦火作,因遗膀胱,小便时闭,是则有“劳淋”;其或寒气滞于膀胱,而禁痼清冷,至于不能施化其溺,每寒战而后能出者,是则为“冷淋”,然冷淋十中不一。而淋症多由于热,故可通治以此方,以和下焦之水火也。
滑石 二钱。 甘、 淡、 寒、 滑。 甘则能补, 淡则能渗, 色白气轻, 上浮入肺, 以渗湿利窍, 降火去热, 抑溽暑之气而成清肃之治。 体重下沉, 滑利关节, 以直下决水道而达之膀胱。 凡甘淡者皆上升而后下降, 而滑石之滑。 尤能直趋下极 琥珀 一钱。 甘, 平。 气味轻虚上行。 而体重下沉, 降泄上焦邪水, 以通行于三焦, 下达膀胱。 人谓其为松脂入土, 千年而化。 又或云枫脂 所化, 要其性近于茯苓、 猪苓, 而宝气所凝, 尤足以镇心宁神, 安魂定魄。 淡渗小便, 只其余事。 又赤色入心, 则兼入血分, 以降心包血分之热。 此方以滑石为君, 而琥珀为臣, 以气为血倡也 木香 一钱。 辛、 苦。 辛行能升下焦无形之清气以达上, 苦泄能降上焦有形之浊气以趋于下, 并能理冲脉之寒气、 逆气。 要以统理三焦, 而司决渎, 为滑石气分之佐 木通 一钱。 甘淡中通, 轻虚上行, 淡渗下达。 清肺金, 降心火, 泻小肠火, 通膀胱水。 决去壅塞而行水道, 兼入血分, 为琥珀心包之佐 萹蓄 一钱。 苦, 平。 坚肾水, 平相火, 以清利膀胱 郁金 一钱。 辛、 苦。 辛以宣达肝肾之气而上之。 苦以降泄心肺之逆而下之, 功能破金之郁, 而宣达阴中之阳, 且以行气中之血 当归 一钱。 甘、 辛。 行血以归之肝, 而滋益阳中之阴, 且能行血中之气
为末服。
此方统治诸淋。淋症虽不一,要以气热血伤,其原在上焦心、肺,而症见于下焦之小肠、膀胱。然气行则不热,气不热则血不伤,气血平则关窍通而水通顺。为清其源 滑石、 琥珀, 为导其流 木香、 木通, 为通其委 萹蓄, 此所以治水道也。顾郁香以行其气,气无所郁则热平,当归以活其血,血得所归则道顺。此又所以为调燮之均。凡水不温则不行,过热则浊,浊则必逆壅,不肃则不清 肃即肺金清燥之令; 过寒则凝,凝则必冰闭。当和其气血而燮调之,不壅不冰之道也 此方治气血, 而膏淋、 石淋、 劳淋自皆在所治矣。 惟用药多寒, 冷淋似非所宜。 然有木香能理冲脉之寒, 郁金、 当归又足以开寒郁, 则冷淋未尝不可通治, 或仿五苓而加以肉桂亦可。
六一散 刘河间
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又以六两、一两配合,故名方。主治中暑,而凡表里皆热,烦躁口渴,小便癃闭,吐泻霍乱,及疟、痢、诸淋,皆可加减通治,实主统理三焦也。
滑石 六两。 拣纯白者, 煎牡丹皮水煮之, 取出待干, 研末极细; 仍煎丹皮澄治, 飞过未细者, 再研再飞, 去其浊脚, 然后阴干待用。 盖滑石气轻上行, 质重下降。 甘能补正, 淡能渗湿, 滑能通关, 寒能胜热, 清肺金而行水道, 以下达于津液之腑; 然止行气分, 故制以牡丹皮, 使兼能去血分之热 甘草 一两, 炙过。 水行土而地成之, 又以济滑石之寒滑也
为末,冷水调服,或灯草汤调服 热水亦可。
凡火土并居,而湿热相挟 五行之土, 寄于季夏, 以客气言, 则湿土夹居二火之间; 以主气言, 则湿土承二火之后, 热升而湿从 如盛夏热甚, 湿气遂从之而上蒸, 热不上升, 水不为湿, 湿壅而热作 如湿物久郁, 则必生热, 湿不壅则气条达上升不作热。 然非气之升,则津液不化,无以旁流 气即相火也。 无相火以蒸化水谷, 则凡水之入者, 皆直流而下。 何以成血热液乎; 非水之从,则亦无所滋以为灌溉 水即湿也, 周身之血脉津液, 皆水湿所蒸化, 而从气以周流于身耳。 故三焦水道也,而相火之腑,使清气升于上而津生 清气, 水之清气也。 上焦膻中清气所会, 而肺金主生津液, 和气运于中而血荣 亦水之和气也, 中焦脾胃, 气血所由化, 而脾实化水为血, 以归于肝, 会于膈俞, 待用于心包络, 然后浊降于下而便溺行 下焦小肠得火以分泌便溺, 而后水渗膀胱, 粕出大肠也。 皆非火不为化,第是火炎或过 七情之郁, 房欲之过, 饮食烧煿, 浓酒厚味, 以及天行暑热, 皆能令火过炽, 而清冷遏之 贪凉过甚, 饮冷过多, 瓜李生寒, 凄风时雨, 皆足以遏抑方炽之火, 而水郁而成湿, 则湿热相挟,上焦不清而咽喉渴,中焦不和而三关涸 三关, 即贲门、 幽门、 阑门也, 下焦不出而烦躁、淋沥、霍乱、吐泻、疟痢、壮热之诸病作矣。此方以统治三焦湿热,杀炎火而降之,即以导郁湿而下之。和之以炙甘草,所以安后土而使水行地中也 刘氏曰: 此方惟体盛湿多之人宜服之, 以解暑利水, 使湿从小便而出。 若无湿之人, 而多服此, 则反耗其津液, 而转渴甚矣。 又 当服生脉散。 本方加辰砂一钱曰“益元散”,以镇心除烦尤佳;若加薄荷曰“鸡苏散”,以清肺;加青黛曰“碧玉散”,以清肝;加红曲五钱则曰“清六散”,可治赤痢;加干姜五钱则曰“温六散”,可以治白痢;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曰“三生益元散”,以治血淋;加木香五钱曰“行气益元散”,以治气淋;加石首鱼首中石枕煅灰五钱曰“消沙散”,以治石淋;加牛黄少许,可治虚烦不眠;若去甘草而用吴茱萸,可治湿热吞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