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方剂
寒部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按:治以甘热者,以土胜水,以热胜寒,此治邪也。又用咸泻,辛润,苦坚。此则仍然治肾之法。以寒水同气,乘于肾也。邪乘肾则有余,故先言咸泻,而非补正无以去邪。故卒言辛润、苦坚,此可知治法矣。然经为“寒淫于内”言也。而人身阳也,邪来自外,阳必忿争。故凡六淫之侵,必皆作热。作热者,吾身之阳激于郁耳。而能郁阳者,莫寒为甚。欲使无郁,则以辛润为先,及夫展转忿争,酿乱益甚,则外来之寒,亦作为热,且其入里者,或不必外邪,而即吾忿愤之阳。即皆无制之卒,至此则非寒淫,反成热淫矣。是又宜咸润、苦降,不得复执治以甘热之言也。若乃内不胜外,展转益深,则又寒热交争,又宜补正以安集之,非可以强力胜矣。至或本元虚弱,正不胜淫,则淫极于内,复为清寒,所谓“治以甘热,佐以苦辛”者,其在是也。亦有本体热多,而热邪因以入内者,此又宜于敛补其阴,治法固非一例。治寒之法,仲景一书为详,其方未能遍述,兹大约杂录之,法可类推。
桂枝汤 仲景
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发热,头痛,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及阳明病,脉迟汗出多者,微恶寒,表未解也,可发汗。
按:《内经》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太阳经脉循腰脊行头项,故头项痛,腰脊强。凡伤寒有头痛,皆邪在太阳也。仲景著书,本论伤寒,而此言“中风”者,以伤在卫分为阳,则以风言耳。冬月之风,要必挟寒。是风即寒也。且伤寒、中风,往往互言;恶风、恶寒,亦往往兼举。人而恶寒,则无风且畏,况有风乎?乃区区置辨于伤寒、伤风之异,而谓伤寒、恶寒,伤风、恶风,其皆谬见也。“阳浮阴弱”,谓诊脉轻按见浮,而沉指则见弱,是卫分有邪,而荣分不能胜,况荣出而争于卫分,则荣分益虚。邪正方争,故热大作,而腠理大开,腠理开则荣分之液自出矣。太阳经浮而在表,而卫分更在皮毛,皮毛又肺之合也,鼻为肺窍,邪干于肺,故鼻鸣干呕。阳明经本多汗,尚微恶寒,则太阳未解,已多汗矣,而又曰“可发汗”者,逐寒邪使从汗出也。
桂枝 三两。 当今一两。 色赤入荣分, 辛散能助阳气而除阴郁, 桂枝则能布散于肌表, 故以此助荣气而攻卫分之邪, 此为君药 生姜 三两。 桂枝入荣分, 挟以生姜, 则偕之以出卫分, 而寒邪可克 芍药 三两。 酸敛以监制桂、 姜之辛散, 使之怒而不暴。 是为节制之师, 且以敛过多之汗, 以安集流散之民也 甘草 二两, 炙。 当今六钱七分许。 甘以补正, 且缓桂、 姜之急 大枣 十二枚。 甘补脾胃。 脾胃者, 荣卫所由滋。 边境既有不宁, 则内宜自强, 治内乃可以攘外。 故甘、 枣所以治内, 又甘热亦正所以治寒也
热服,须臾啜稀热粥,以助药力 此更见补正之意矣。 温服覆取微汗 使寒从而出, 不可令如水淋漓 过多则重虚其荣。 汗出病瘥,停后服。服一剂尽,病症犹在者,更作服。
寒之中人,自足太阳。足太阳寒水,同气相乘也。寒,阴邪,在下,故中足经。太阳经最浮在表,寒自外入,则先中之。太阳经行于脊背、头项,故病则头痛、项痛而腰脊强。寒外侵,故恶风寒 不必分伤风、 恶风, 伤寒、 恶寒。 阳与争故发热 吾身之气血皆阳也。 寒栖卫分,侵犹浅也 经脉所行曰荣, 气行于经隧之外而为外卫者曰卫。 邪在卫分, 则未入荣分, 故曰浅也。 不必如“寒伤荣”“风伤卫”之说, 冬月之 风即寒。 战于卫分,则腠理不能固,而热作则津液流 此所以自汗也。 外争则脉浮, 津液流则荣虚而内弱。 外寇扰边,守臣力弱,战未能胜,居民流离。此时命将出师,必得强有力者以救之 后人只用羌活、 防风, 恐未足以当克敌之选也。 将以桂枝,副以生姜 后人用生姜, 只用二三小片, 谓之药引, 又安望其克敌, 节制之以芍药 芍药非君, 曰桂、 姜二, 芍药一, 非能监之, 亦参之使辑和而不暴耳, 甘、枣以和中,以强国本 非徒以行津液之说。 文武兼备,内外交饬 ,而外寇不足平矣。
按:此方又言“阳明病,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是此方固发汗者。然又曰“无汗者不得用桂枝”“汗多者桂枝汤”,是此方又止汗者。夫桂、姜之辛散,岂用以止汗者。汗多而用桂枝,亦以邪在卫分,而荣与之争,故助荣分之阳,以去卫分之邪,邪去则荣卫平而汗自止,非桂枝能止汗也。若“无汗不得用桂枝”云者,则以邪入已深,则卫分反为邪据,而营汗不能出,若不大开其腠理,则邪无从出,而徒以辛热加之暴,使正气亦为阳邪,非治也。况此汤中有芍药,则尤恐闭门而逐盗,故不可用此方。然而麻黄汤中,又何尝不资桂枝之入荣分,以任祛寒之责乎?
苍术 二两。 甘、 苦、 辛, 温。 色苍入肝, 补肝缓肝而祛风去寒, 为肝风之主药 川芎 一两。 甘、 辛, 温。 补肝、 祛风、 行气, 其去风直透巅顶, 主治头风痛 白芷 一两。 辛、 温。 行木气于土中, 主阳明风热, 风淫行于高处, 受风者多在头面, 而阳明经行于头面, 又风淫喜乘阳明, 故用白芷且防泄泻也 藁本 一两。 辛, 温。 补命门而行督脉, 以上达巅顶, 与厥阴脉会。 凡风自后来, 则多入风府, 而上于巅以作头痛。 风府者, 颈窝中也。 故用藁本, 且亦能暖胃治泻 细辛 一两。 辛, 温。 能宣达肝肾之气, 以达于经络百骸, 然此皆以祛风, 而非发表之药 羌活 一两。 此则补肝祛风, 而能透表出汗者 甘草 炙, 一两。 甘以缓肝补土, 且治淫必当补中也
以治时行伤风,无所谓分经主治也,但补肝祛风而已。辛以补肝,而用药多温,风犹挟寒也。
葱豉汤 《肘后方》
治伤寒初觉头痛,身热脉洪,便当服此。
按:此固以治伤寒之未入于经者,然凡风挟微寒者,皆可服此,且此脉洪必浮,则风脉也。
葱白 一握。 辛荤补肝, 通阳发汗 淡豉 一升。 苦、 甘, 轻寒。 保肺缓 肝, 和中发汗
煎服取汁,如无汗加葛根三两 以有身热头痛, 故加此以解肌热, 且 亦能助使葱豉以发汗。 此非治正伤寒, 不患其引病入阳明也。
《活人方》去淡豉, 加生姜, 名连须葱白汤, 寒稍重者宜之。
凡感冒风寒,此为通治,勿以其平而忽之。
香苏饮 《局方》
治四时感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膈满闷,嗳气恶食,四时感冒,即伤风。其胸膈满闷,嗳气恶食,则肝气不行于脾胃,而脾胃不舒,不能化食行气,所谓内伤也。
紫苏 二钱。 辛, 温。 补肝祛风发汗, 亦表散风寒主药 香附 二钱。 辛, 温。 行肝气于脾胃, 以去郁宣滞, 此用以治内也 陈皮 去白, 一钱。 辛行肝气, 苦理脾胃, 去白则轻而能表, 此以兼行内外 甘草 一钱。 以缓肝和中
加姜、葱煎。以祛风表汗为主。
此表里兼治,而用药有条理,亦良方也。此补肝而平胃也。伤食加神曲,咳嗽加杏仁,有痰加半夏,头痛加川芎、白芷,鼻塞、头晕加羌活、荆芥,心中猝痛加元胡索,入酒一杯。
参苏饮 《元戎》
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塞中焦,眩晕嘈烦,伤风泄泻,及伤寒已汗,发热不止。
按:此与前症皆兼外感、内伤,而内伤有不同。盖胸膈满闷,嗳气恶食者,肝气微而不行于脾胃,则脾胃之气郁而不舒也;呕逆多痰,嘈烦,泄泻者,脾气弱而肝风乘之,胃气不和,而上则呕逆,下则泄泻矣。其咳嗽眩晕,则皆风淫外感以内伤而深,内伤实因外感而并见。此内伤者,中气伤,不足也。
人参 七钱半 茯苓 七钱半 甘草 五钱。 此皆以补中气和脾胃 半夏 七钱半。 以和阴阳, 去痰壅, 且大行胃气 陈皮 去白, 二钱。 以宣达肝气, 而助半夏除痰壅 紫苏 七钱半。 此祛风解表发汗之主药 干葛 辛、 甘。 以解肌热而助紫苏, 且以和胃热而治逆。 此伤风非伤寒, 不分经论治也 前胡 俱七钱半。 甘、 苦、 辛, 寒。 泄高亢之气, 畅下行之滞, 亦能解肌热 桔梗 二钱。 苦、 辛, 平。 泻上焦之郁, 降上逆之气 枳壳 麸炒, 二钱。 降破逆气, 且能敛阴 木香 二钱。 行肝气, 破滞气
加姜、枣煎,每服五钱 姜以去邪, 枣以补中。
外感多者加葱白, 肺有实火去人参, 加桑白皮、 杏仁; 泄泻者, 加白术、 白扁豆、 莲肉。
此为中气本虚者设,发表而兼补中也。然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治风淫之法,亦此方备矣 苏叶辛温, 而 干葛、 前胡则皆辛凉, 参、 橘、 桔、 枳皆苦, 参、 葛、 甘、 枣皆甘。 《元戎》云: 前胡、 葛根自能解肌, 枳、 橘辈自能宽中快膈, 毋以性凉为疑。 凡中气虚弱而感冒者,此为良方。
川芎茶调散 《局方》
治诸风上攻,正偏头风,恶风有汗,憎寒壮热,鼻塞痰盛,头晕目眩。
按:诸风上攻者,风之中人,不循一经,其行常高,而不问手足分经。其中在三阳而不入三阴,当面则阳明受之,当背则太阳受之,皆在头面及巅顶,故曰诸风上攻也。正偏头风者,风痛无常,或偏或正也。或言偏左属血,偏右属气,此亦不可拘,但阳明则痛在头额,太阳则痛在巅顶,少阳则痛在耳角,而痰痛多属阳明耳。有汗者,此风而挟热,异于挟寒,风热相助,则热盛而有汗。热盛有汗,则腠理不密,故恶风憎寒。其痰盛者,风热盛作,则激湿成痰而上涌。凡风性旋转无常,故凡风淫则头晕目眩也。
薄荷 八钱。 辛, 寒。 轻虚上浮, 上清头目之风热, 旁搜皮肤之湿热, 中去肝胆之虚热, 下除肠胞之血热。 此用以为君药, 所谓“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也 荆芥 四钱。 辛、 苦, 温。 上行祛头目之风, 除经隧之湿, 去血中之风湿郁热, 此以佐薄荷而为臣 芎 四钱。 甘、 辛。 行血中之气, 排筋骨之湿, 上通巅顶, 下彻血海, 为厥阴肝经表药 羌活 二钱。 苦、 辛。 此以祛太阳之风热 白芷 二钱。 辛、 温。 此以祛阳明之风热 防风 一钱半。 辛、 甘。 缓肝补肝。 以防风淫之内侵, 故曰防风。 其祛风不拘经络, 无所不到 细辛 一钱。 辛、 温。 达肾气使上行以清耳目, 主治少阴头痛 甘草 炙, 二钱。 以补土和中
每三钱,食后茶调服 茶, 味甘、 苦, 寒, 轻清上浮, 能升清阳于上, 而降浊阴于下, 聪明耳目, 开爽精神, 虽非风药, 而能助诸药以散风、 除热、 清头目。
风气上行,阳初外达,则能生热 冬月之风, 刮地而寒; 春月之风,
上行而温; 夏月之风, 行空而热; 秋月之风, 下迫而燥。 风淫盛行, 大抵在清明前后, 春夏之交。 故凡痟首、 瘴疫、 大头瘟疫及风痹痼疾, 亦多在此时。 凡有热病, 勿误以寒治。 其感在阳经 非若寒风之日循一经, 其盛在头面 风性上行, 其本究在肝虚 正不足而后外淫凑之, 春月肝气当盛, 而有不足者, 肝木之情急, 往往一发而不返, 则内虚矣。 又君火令行, 子实而母虚也。 风淫木挠,动摇本根,根固而后风不能拔,故补肝所以祛风,且自外入者仍散之使外出而已 本方皆补肝之味。 此治风温而挟热也。
菊花茶调散
治头目风热,亦统治前症。
即前方加菊花 一大把。 辛, 寒。 轻虚上浮, 主清头目风热, 僵蚕 一钱。 甘、 辛、 咸。 消风胜湿, 解热除痰, 能止掉眩、 昏瞀诸疾。
浓茶调服。
餐秋菊落英 落, 始也。 落英, 始开之花, 非菊花亦落之谓, 所以毕春气也 毕为达之, 使之自止, 非强而抑之。 菊花本辛散, 而兼能苦降者。 蚕成而春气毕矣 此所以节而止之。
牵正散 《直指方》
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三月而后多旋风,风气自阴出也,九月亦或有之,风气自阳入也,然春月为盛。此风入猝当之,每至口眼 斜。此猝得于外,非由内病,故云无他症者。此方亦专以祛外风,无庸内治,或指此为内生之风则误矣。然使正气不虚,血脉充足,则风淫亦自不得而中之。此虽无他症,要亦肝气虚而血不荣脉故也。其使口眼 斜者,手足阳明之脉,皆挟口环唇,挟鼻上行目旁之内外,而风喜中阳明经,亦乘所胜,侮所不胜故也。风之挠物也,牵引缪戾,故其中人亦然,然不及耳鼻,而独引口眼者,以口目常动故也,凡中于风则必有痰者,风起则水涌,风盛则痰涌,且阳明固蓄痰饮之腑也。
白附子 专主阳明经, 去头面之游风 僵蚕 得桑之气者, 每能去风。 蚕以湿僵, 而僵蚕翻能除痰去湿, 僵则不湿, 而牵引之意亦定 全蝎 辛、 酸、 咸, 寒。 色青入肝, 辛则能散, 酸则能敛, 咸则能软, 为治风要药。 牵引 斜, 非软之无以正之
等分,为末,每二钱,酒调服 酒以充气血, 行经络也。
风在头面,治其头面之风而已,非有他症 无发热、 头眩、 痰壅、 暴仆及痹痛麻木诸症, 则艽、防、星、夏自非所用也。
改容膏
治同前症。
蓖麻子 一两。 甘、 辛。 通气拔毒 冰片 三分。 辛, 寒。 通窍透关节
共捣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 各一钱。 寒月则风必挟寒。 左 贴右,右 贴左。此外至之风,故可从外治以拔而出之 鳝鱼尾血涂之亦佳。
冰解散 《肘后方》
治天行一二日,头痛壮热。
按:天行者,谓时令所行,今人所谓瘟疫也。然实由冬伤于寒,乃至春深而有病温,盖寒气严烈。而人之阳气不足者,则冬时即病而为伤寒;若人之阳气犹盛,冬虽受寒而不即病者,则寒淫栖于荣卫经络之间,春得温风,阳气疏达,宿寒无所容,因而并发。因有宿寒,则温气不得直遂,经络有所阻抑,而壮热以生,故其病谓之“温”,其实即风木之淫。风寒并作,主于春木之令,而病以“温”名也。
麻黄 四两。 疏达腠理之宿寒, 而宣畅肝气 桂心 二两。 攻伐荣卫之宿寒, 而流通血脉。 不用枝而用心者, 非主太阳发汗, 主以达温气, 异于冬月之治寒也 大黄 三两。 荡内郁之邪热, 辛补肝虚, 苦抑相火 黄芩 三两。 风木乘所胜则胃热, 以大黄泻之; 风热侮所不胜则肺伤, 以黄芩泄之 甘草 炙, 二两。 以缓肝, 以固土 白芍 二两。 风木过胜, 酸以泻之; 阳气怒发, 酸以敛之
宿寒激于风,其病为温;留暑束于清,其病为疟 清即燥也, 凉肃之气。 治者皆贵分而理之,风温方盛,肝气怒矣,达肝气而宿寒自消 麻黄、 桂心; 除风热而肝怒亦平 大黄、 黄芩; 厚其土亦以胜寒 甘草治寒淫以甘热; 敛其阴益以平木 芍药酸以泻肝。 此风温为主,勿泥于分经也 风淫无定经, 宿寒亦未入于经, 此寒温分治, 非以麻黄、 桂心入太阳, 以大黄治阳明也。 又此言天行一二日者, 故有宿寒当去。 若为日已多, 则有热无寒, 寒亦成热矣。
普济消毒饮 东垣
治天行大头,初觉憎寒体重,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口渴舌燥。
按:此即疫症,俗所谓大头瘟。夫阴阳不正,调燮 失宜,凡人自冬徂 春,未有不栖宿寒者。不遇猝温,寒亦不发,徐徐自散。一遇温风猝至,则阴阳相激而热大作。初觉憎寒者,腠理犹有宿寒,其体重则风挟微湿;次传头面肿盛,目不能开,则风温上迫;寒不能遏,阳怒而成盛热,盖人身阳也,而又阳方擅令,头则诸阳之会,风淫所易乘也,风木乘时,君火布令,火乘所胜,木侮所不胜,而肺金受烁,故气喘而咽喉不利,口渴舌燥。此宜宣达肝风,降泻心火以保肺金,勿攻其内矣。
黄芩 酒炒, 五钱。 以泄肺热。 用酒炒者, 使之上行, 且寒因热用也 黄连 酒炒, 五钱。 以降泻心肝之热 桔梗 二钱。 清肺金, 降逆气 甘草 生用, 二钱。 生用, 以上行补肺清金。 此合桔梗为甘桔汤, 主治咽喉不利 元参 二钱。 苦、 咸, 寒。 升肾水之气以济心火, 浮游清气于上焦膻中之境 陈皮 去白, 二钱。 辛、 苦, 温。 行肝气而泻肺邪, 去白欲其上行, 以顺气去喘 柴胡 二钱。 升表肝胆之气, 以升阳而散风木之淫 薄荷 二钱。 辛, 寒。 以升散肝风, 上清头目 板蓝根 一钱。 辛, 寒。 升散肝风, 散肿消毒解热 连翘 一钱。 苦, 寒。 以降泻君相之火 鼠粘子 一钱。 辛, 寒。 以定喘祛风散结 马勃 一钱。 辛、 咸, 平。 散肺中虚热, 而清利咽喉 僵蚕 七分。 定风除湿 升麻 七分。 辛, 寒。 以升散肝风, 为柴胡之助
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丸噙化 虚弱者加人参三钱, 便秘者 加煨大黄一钱。
天行大头,风温病也。病而上喘、咽干、口渴舌燥,则风火并淫矣。风淫于内,治以辛凉 薄荷、 蓝根、 鼠粘、 马勃、 僵蚕、 升麻, 皆辛凉之药, 柴胡虽不辛, 而升散之用同; 佐以苦甘 黄芩、 黄连、 桔梗、 元 参、 连翘、 陈皮皆苦。 而甘草味甘。 风火并淫,治以苦寒。此其热甚,则苦寒为君也。
清震汤 刘河间
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或头如雷鸣。
按:头面疙瘩,风热上逼也;头如雷鸣,风雷有声也。然而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则以天时不正。或清气早行,风凉外胁,风淫正化,主在少阳,风火相助,故壮热,而火为虚象,非由实热畏寒之胜已,则亦憎寒也。
升麻 五钱。 甘、 辛, 寒。 补肝而升达其气, 发郁散邪, 且解毒热 苍术 五钱。 甘、 苦、 辛, 温。 补肝, 散郁, 燥湿, 行肝气, 辟瘴疠毒气 荷叶 一枚。 苦, 涩, 微咸。 色青入肝, 苦平相火, 涩敛肝散, 气味清芬, 能达清气
肝木,风也;胆火,雷也。风雷交作,动而上击,则溽暑 之气,亦随以上逆。上焦之气不清,三阳皆病,面肿头鸣矣 肿而疙瘩, 热挟湿也; 头鸣如雷, 风也。 升少阳之气,以靖其雷而散热 升麻; 升厥阴之气,以靖其风而去湿 苍术。 助之以清芬和气,清和气畅而浊溽自消 荷叶。 要以清肝胆而逐风温之淫,故曰清震也 或谓取荷叶象震仰盂而名清震, 误矣。
术附汤 《金匮》
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痛,及中寒发厥,心痛。
按:风胜湿者也,而有风湿相搏者,风则四时皆有,而湿令则以时行。湿土主气,在大暑之后,秋分之前;若客气则惟所加临。主、客之气所临,或报复以时相胜,则风不能胜湿,而有风湿相搏。此所病身体烦痛,则殆非主气之暑湿,而客气非时之湿,故身重烦痛。身重烦痛者,风湿相搏也。
附子 一枚, 生用。 开腠理, 通关窍, 彻于经络, 故用此以逐周身之风湿 白术 一两。 健脾燥湿, 脾健则湿消, 而风亦不来乘土 干姜 一两。 补肝以胜湿, 肝足则风不能摇 甘草 炙, 二两。 甘以补土缓肝, 以姜、 附之辛行, 而君之以甘草之甘缓, 是以能祛风去湿, 而不至于生热 大枣 十二枚。 助甘草以缓肝补土
此湿重而风未能胜,则相搏于周身,以痛而生烦者 痛以湿滞, 烦以风作。 故重补肝化,以胜其湿;而君用甘缓,以靖其风也 风湿 相搏, 与风之挟湿者不同, 风湿相搏近于寒, 风挟湿则转而生热矣。
甘草附子汤 仲景
治风湿相搏,一身烦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或身微肿。
按:此与前症同,而风栖腠理之间,则汗出恶风;湿壅肠胃之道,则小便不利,风有所滞而不行,湿有所壅而不出,则相搏而身肿。此肝虚不能胜湿,风淫乃复激之,湿势愈作,内湿而外风也。
白术 二两。 健脾燥湿 甘草 一两。 厚脾土 附子 炮, 一枚。 温中去湿 桂枝 一两。 以表风邪
此亦风湿分理,而意重补土,土暖则湿去,风木亦可不摇也 惟 桂枝一味, 所以去外淫。 《近效方》去桂枝加生姜、 大枣, 以治风虚头眩苦极, 食不知味。 盖辛补甘缓, 是亦补肝虚之本药。
越婢汤 《金匮》
治风水恶风,一身尽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按:身肿,湿也。然脉浮有热,汗出恶风,则风淫外束也。有热而无大热不渴,风未入里,湿未生热,而相搏在皮肤之际也。
石膏 八两。 甘、 辛, 寒, 淡。 治风淫以辛凉, 而淡能渗湿行水 麻黄 六两。 补肝祛风, 且行皮肤之湿 生姜 三两。 辛以补肝祛风, 且能行肌肤之湿 甘草 二两。 以缓肝木, 健脾土 大枣 十二枚。 以助甘草
风湿相激于肌肉之间,故行之于表,使从汗出。然辛以补肝,甘以补脾,则祛风去湿之本,风解而湿亦行,方名越婢,宣越之以舒其脾也 风搏湿于外而为肿, 风乘湿于内则为泻, 脾主湿而合在肌肉。 此除风湿于肌肉之间, 以发舒脾气, 且使木不乘土, 故名越婢也。
防己黄芪汤 《金匮》
治风水脉重,身痛,汗出,恶风,及诸风诸湿,麻木身痛。
按:麻木,即所谓行痹也,风也。身痛则兼湿。此与前症同,而脾胃之化不足,风入转深矣。
防己 一两。 辛、 苦, 寒。 通行经络之风湿 黄芪 生用, 一两。 动荡卫气, 缓风补虚, 填实腠理 白术 七钱半。 仲景书不以钱数, 此当是十八铢耳。 七钱半三字, 后人所改。 此方不用风药, 而重用芪、 术以补脾胃, 是东垣所谓本气不行也, 肝自虚则风淫乘肝, 脾胃气虚则风淫乘土 甘草 炙, 五钱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姜以补肝祛风, 枣以和胃补土。 此二语亦后人所改, 仲景书用姜、 枣, 则必列数于方中, 亦不言每服五钱。
此以补脾胃为治风湿,以土旺则湿不生,而风亦不乘。然防己、黄芪,行于荣卫肌肉之间,则风湿亦无所容。肌肉之间,脾分也 腹痛加芍药, 喘加麻黄、 杏仁, 有寒加细辛, 气上冲加桂枝, 热肿加黄芩, 寒多掣痛加姜、 桂, 湿盛加茯苓、 苍术, 气满坚痛加陈皮、 枳壳、 苏叶。
按:此亦后人加减之法耳。又本方加人参一两,生姜二两,其防己、白术各增三倍,《活人书》名防己汤,治风温脉浮,多汗身重。
独活汤 丹溪
治风虚瘈疭,昏愦不觉,或为寒热。
按:风而言虚者,肝虚而后风淫乘之,正不足而邪凑之。风淫则瘈疭,肝主筋,筋急缩为瘈,筋缓弛为疭,缪戾纠结,风挠木之象然也。昏愦不觉,动挠之过,则气乱魂扰,而神以昏迷。火为木之子,且火以风摇,则光不能定,其或为寒热者,或畏寒发热,或乍寒乍热,以寒外束,而风性不恒也。
独活 辛、 苦。 补肝祛风, 其性直行而稍缓 羌活 与独活同, 但其性散行而稍急耳。 此方药等分, 而二活相辅以行。 方名独活, 盖以二活为君也 防风 辛、 甘。 补肝祛风, 通行经络, 无所不达, 能活骨舒筋 细辛 辛、 温。 宣达肝气以行于经络之表 桂心 筋之不柔, 以荣血不润, 荣气不舒也。 不润则枝枯, 不舒则枝萎, 故风得而挠之。 用桂心以舒达荣气, 所以活血而荣筋也 当归 此正补肝之药, 肝足而后血足, 血足而后筋荣, 筋壮而后风不能挠 川芎 正行肝气之药, 肝气条达, 而血从之以荣筋 人参 补中以滋气血之本 茯神 风挠而魂扰, 魂扰而魄不宁, 魂魄不宁, 则神昏矣。 茯神, 松木之魂凝而魄聚者, 故可以补肝木而安心神 远志 交肾于心, 通命火以靖君火也 菖蒲 辛通心窍, 实补肝以宁心 白薇 苦、 辛、 咸。 交水火, 止血厥, 止虚烦 甘草 厚土以培本根, 缓肝以止妄动
等分,每服一两,加姜、枣煎 姜以行肝, 枣以厚土。 一方有半夏 以通阴阳。
此正治肝风虚也。肝虚风生 此在内自生之风, 风乘虚入 此自外淫内之风, 内外相乘,而掉眩缪戾,昏瞀瘈疭之象见焉 寒之中人, 必因 肾虚; 风之中人, 必因肝虚, 以同气相召也。 风之中人, 至于有瘈疭、 掉眩、 斜者, 肝主筋也。 辛以祛风 风善入亦善散, 乘虚而入者, 仍散之使出而已, 即以补肝 肝木条达, 散之所以助其条达之机也; 然宣其阳而达之于外,乃以却邪 二活、 防风、 细辛表之; 引阳气以荣于其中,乃以补正 当归、 川芎、 桂心润之。 本末自有条理焉 内为本, 外为末。 佐以苦甘,恐肝急而火焚也 甘以缓肝急, 亦以补土而培木之根, 苦以抑胆火, 亦以宁心而止肝之热。 人参、 茯神、 远志、 菖蒲、 甘草, 皆苦甘之佐也。 治肝淫以辛凉, 此方不凉, 然抑火宁心, 则有凉之意矣; 通其阴阳,使内外无扞格也 此亦内外分理, 而用半夏、 白薇所以贯之。
天麻丸 易老
治中风手足不运,舌强难言,头晕目眩,血虚不荣者。
按:肝藏血,肝虚则血不荣;肝主筋,血不荣则筋节不运。血之荣于肝,犹津液之荣于木也。木之生气不滋,则津液不上行,津液不上行,则枝叶枯槁,而风得而震挠拔折之。故祛风之道,在于补肝,而补肝之道,又在于滋肾补命门。命火者,气之元,肝木之生理也。肾水者,血之元,肝木之津液也。
天麻 六两。 辛、 温。 补肝祛风, 达肝气于巅顶, 主治诸风掉眩 羌活 十两 独活 五两。 皆以祛逐外淫之风, 通行筋节, 非必主太阳、 少阴二经也 萆薢 六两。 甘、 苦, 平。 其引蔓长劲, 其根横达, 故能舒强筋骨, 去湿祛风, 且抑相火而缓肝急 牛膝 六两。 苦、 甘、 酸, 温。 其根长引, 直达于下, 而性滋润, 能坚壮筋骨, 且泻肝邪, 抑相火, 坚肾水。 此萆薢以横达肩手, 牛膝以下达腰膝, 所以治手足不运也 杜仲 七两。 甘、 辛, 温。 其根皮韧厚而色紫黑, 皮中密丝如绵, 切之不断, 故能缓肝润肾, 和筋束骨, 而使筋骨相著 附子 一枚, 炙。 补命门火, 立生气之元, 为肝木之本 当归 十两。 行阳气于肝木, 而阴血自从而归之, 所以荣筋活络也 元参 六两。 滋肾水而升达其清气, 所以济火而使不至于妄炎 生地 一斤。 坚肾滋阴, 立生血之元, 为肝木之滋也。 用此所以宣达生意, 使之上行, 而命门之阳亦相资以上达, 故为君也
蜜丸,每服三钱。
风淫至于筋骨不运,脉络不柔,是淫愈深而肝虚愈甚矣。此探肝虚之本而治之 其用风药犹人, 而条理精密, 妙在君以生地, 尤妙在用附子。
顺风匀气散
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
按:半身不遂,谓瘫痪也。经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 盖胃为气血所由滋,而风淫喜乘于阳明,以阳明经行于面,为易受风之所;又木乘所胜,故胃之化不足,则风淫遂乘之。“胃脉沉鼓涩”,阴不足而血涩也;“胃脉外鼓大”,阳不足而气虚热也,鼓者,动而有空虚之气;“心脉小坚急”,亦气血不足而有火也,要以胃化不足,则气血不滋,阴阳有偏,则风乘其所不足。乘于气分则右痪,乘于血分则左瘫。男气余于血,女血余于气,故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而舌能转可治。若男子发右,女子发左,瘖而舌强则不治。又瘫痪发于老人可治;发于少壮则不治,少壮不宜有此。然右气左血约略分之则然,而气血兼滋,脉络通贯,右非无血,左非无气,实不容以一定分也。要以固其本原,则脾胃为本,又进而求之,则先天肾命,尤为本之本矣。
白术 二钱。 补脾土, 益胃气 乌药 一钱半。 苦、 辛, 温。 燥脾湿, 去积寒, 降一切逆气。 此本非风药, 而治风者多用之, 亦以其温中顺气耳 天麻 五分。 祛厥阴、 阳明经分之风 人参 五分。 补气滋血 苏叶 三分。 散在表之风 青皮 三分。 破肝气之郁 白芷 三分。 去阳明之风 甘草 炙, 三分。 补脾和中 沉香 磨, 三分。 以通彻上下之气
方意以脾胃为主,而顺气以匀布上下 乌药、 青皮、 沉香; 佐以祛风 天麻、 苏叶、 白芷, 故方名顺风匀气,亦治知所本矣 治中风, 阅古方 鲜当意者, 治瘫痪方论尤杂, 惟此近醇正, 故录之, 然用药亦庸庸耳。
四君子加竹沥汤
治半身不遂在右者,亦治痰厥暴死。
白术 二钱半 人参 二钱 茯苓 二钱。 松之魄也, 可以敛魂气而定肝风 甘草 炙, 二钱。 补土亦以缓肝 竹沥 甘、 寒, 滑。 能行肝胆之气以达于经络。 而去其阻滞之邪 姜汁 补肝祛风, 助竹沥以通彻经络, 宣达阳气。 竹沥 半杯 姜汁 三匙
治右痪,此方为得。
四物加竹沥汤
治半身不遂在左有瘀血者。
当归 酒洗, 四钱 川芎 二钱。 可祛血分之风 生地 三钱 芍药 二钱。 和阴亦以敛肝 桃仁 七粒, 去皮尖。 苦、 辛、 甘、 润。 攻坚去瘀生新血 红花 一钱。 苦、 辛、 甘, 温。 助桃仁去瘀生新 竹沥 半杯 姜汁 三匙
治左瘫,此方为得,或以此二方参用之。
胃风汤 东垣
治风虚能食,手足瘈疭,肉 面肿,牙关不利,曰胃风症。
按:风淫喜中阳明经,由经入腑,木淫乘土,则为胃风。阳明固多气血,风淫乘之,搏而生热,则能食而速化;脾胃主肌肉,风摇之则 动;热挟脾湿则肿;阳明脉绕于唇齿,故牙关闭;其热盛于中,则为中消;其偏壅气血,则为瘫痪;其热逼于下,则为飧泄肠风矣。
升麻 一钱二分。 行肝气于胃腑, 以升达于膻中, 此去胃腑之风也 白芷 一钱二分。 行肝气于胃经, 以升达于头面, 此去经络之风也 葛根 一钱。 行肝气于胃腑, 以升达于膻中, 散行, 去肌肉之风热。 此三味皆正所以治胃 风者 麻黄 不去节, 一钱。 以散风邪, 使行腠理而出, 此开之去路也 羌活 五分。 统主风淫以助麻黄 柴胡 五分。 升肾水于肝胆, 以平风热之邪 苍术 五分。 行木气于脾胃以宣阳气, 达阴郁, 逐壅塞 藁本 五分。 达肝木之气, 以直达巅顶, 布散经络 蔓荆子 五分。 辛、 苦, 微寒。 行肝气于巅顶, 以祛风去热, 活骨舒筋 当归 五分。 厚补肝木, 滋润血脉, 以绝风淫之端。 自柴胡以下, 又皆以理肝风, 而当归为之本 草豆蔻 五分。 辛、 热。 以开脾胃之郁结 黄柏 五分。 以去肝肾之热, 使相火毋助风淫 甘草 炙, 五分。 以和中气
加姜、枣煎。
风淫乘胃,故即胃而逐之 主以升麻、 白芷、 葛根, 而佐之以麻黄、 羌活; 风本肝虚,故仍补肝以祛之 苍术、 藁本、 蔓荆, 皆辛以补肝祛风, 而柴胡达其标, 当归固其本。 胃风生热,风去而热自平 方中惟草蔻、 黄柏、 甘草为平胃热之药, 因其能食, 恐有余积, 故草蔻以消之, 且亦能去胃风, 故与甘草皆平热。 胃风始得者宜之 升阳散风, 亦可以治飧泄。
胃风汤 易老
亦治前症,及风虚飧泄注下,完谷不化,及肠风下血。
按:以木乘土,土郁成湿而生热,故善食;而传化失宜,则完谷不化;风热下逼,并伤气血,乃有肠风。
人参 白术 土炒 茯苓 此即四君子汤而去甘草, 意不欲其缓以生湿耳 当归 酒洗 川芎 芍药 此即四物汤而去生地, 意不欲其滋而成滞耳 肉桂 炒。 加桂以厚补肝虚
等分,加粟米百余粒煎 粟米甘、 咸, 微寒。 和中益气而涤胃热。 参、术、茯苓以补胃,归、芎、芍药以补肝 参、 术补胃, 茯苓泻之; 归、 芎补肝, 芍药泻之, 使正气和平,而风淫自靖,此亦治本之道 东 垣方主除外淫, 此方主扶肝胃, 宜酌病之浅深, 与人之强弱而施之。 胃风至瘈疭、飧泄交作者宜之 胃风积久, 只宜此汤, 然加减未惬鄙意。
愚谓:竟合四君子、四物二汤,加升、芷、柴、葛治之,尤为稳当。若因胃风而致飧泄,则草寇、黄柏可加;致瘈疭,则僵蚕、全蝎可加;致下血,则槐角、皂荚仁可加;致瘫痪,则竹沥、姜汁可加。
清空膏 东垣
治偏正头痛,年深不已,及风湿热上壅头目及脑,苦痛不止。
按:头痛年深不已,是则所谓“头风”。正痛多属太阳,偏痛多属少阳,以少阳经气固多偏著。若阳明经头痛,则多锁头额;而阳明头痛,必汗、热、口渴,其来必急,而其愈亦不待年久。凡头痛必属之风,风淫行高而挟热上炎也,若三阴亦有头痛。李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少阴头痛足寒而气厥逆;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壅于膈中,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
按:有痰者太阴,主湿,湿壅成痰,气逆者少阴,主寒,寒气上冲,头上气不得畅,则亦旋转而成风矣,厥阴脉亦上于头,其头痛则在巅顶。
黄芩 一两, 酒炒。 轻虚以清高上之火。 凡风上迫必挟火, 风木、 相火同气, 酒炒导使上行 黄连 一两, 酒炒。 黄芩非少阳专药, 黄连则主泻少阳火, 然必偕黄芩用酒炒, 而后能上行于头 羌活 一两 防风 一两。 芩、 连以去热, 羌活、 防风则以祛风 柴胡 七钱。 升达少阳之气, 气舒而后风热可散 川芎 五钱。 升达厥阴之气, 厥阴、 少阳同气, 而肝木又生风之本 甘草 炙, 一两半。 甘以补土缓肝。 此方甘草为君, 厚其土以培木之根, 而后可疏达其枝, 以靖其在上之风热。 东垣制方, 每重脾胃, 惜今人多忽之
为末,每服三钱,茶调如膏 茶, 甘、 苦, 寒。 最得清高之气, 以降浊而升清, 故用之为引, 以上清头目, 白汤送下。
少阴头痛加细辛, 以升达少阴之寒逆; 太阴头痛则必脉缓有痰, 去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加半夏; 太阴痰湿, 其过不在风, 故去风药而加半夏, 以行痰湿, 通阴阳也; 如偏头风服之不愈, 则减羌活、 防风、 川芎一半, 加柴胡一倍, 以偏头痛属少阳, 其风势轻, 相火重也; 若自汗发热, 口渴恶热, 则阳明头痛, 当与白虎汤加白芷。 朱丹溪曰: 东垣清空膏, 诸般头痛皆治, 惟血虚头痛, 从鱼尾相连痛者不治。 又曰: 治少阳头痛, 如痛在太阳、 厥阴者勿用。
愚按:东垣此方,原主头风,若血虚者自非所用,若太阳头风,则亦可用,或去柴胡加蔓荆子、藁本可也。血虚及厥阴头痛,宜主四物汤加黑荆芥、藁本。
此为风虚头痛而设。肝虚则自生风,风生则挟热。风热上腾,如烟如雾,而空际不清。风,其虚象也,肝胆相依,风热相逐,故此方兼理风热 凡风动必生热, 热盛亦生风, 风木相火, 表里相从也。 而少阳经上行头面,故此方主治少阳 厥阴经虽亦上巅顶, 然其行在内, 不在头面, 故风热多在少阳经, 阳喜行于外, 故此方重用柴胡。 然感风淫而挟热湿以上攻者,此自可通治之。
通用痛风丸 丹溪
按:痛风,所谓“痹”也。有“行痹”,肌肉如虫行,此多属风;有“痛痹”,肉硬而痛,此多属寒;有“着痹”,肉重而痛,此多属湿。又风痹在筋节,寒痹在骨髓,湿痹在肌肉。经曰“风、寒、湿三者杂合而为痹”,则三者固每相兼挟而不分,有风寒相兼者,有风湿相挟者,有寒湿相挟者,而今人则每统言“风痹”,然淫有从来,则分轻重,不可不察。又有“热痹”者,痛则其处火热,又或行走无常,今人谓之“历节风”,盖风转生热,湿亦转生热也。有“痰痹”,痰亦湿也,而或挟于风,或挟于寒,则相壅成痰而有痹。有“血痹”,亦风、寒、湿之阻于血分,痹而不知痛痒,是则谓之“不仁”,血气不能周也。丹溪立此方以通治之云。
黄柏 酒炒, 二两。 坚肾水以清热 苍术 泔洗, 二两。 行肝木以燥湿。 此二药皆有辛味, 兼能祛风。 古人合以治痿, 谓之二妙散 天南星 姜制, 二两。 辛、 苦, 温。 主祛风燥痰, 通关透节 神曲 炒, 一两。 以调剂中州, 然此药实兼能去风寒热湿郁积之淫邪 川芎 一两。 行血中之气 桃仁 一两。 去皮尖, 捣。 活血去瘀 红花 二钱。 以佐桃仁 龙胆草 一两。 苦、 寒。 助黄柏以泻相火 防己 一两。 辛、 苦, 寒。 通行经络之湿 白芷 一两。 祛阳明之风 羌活 三钱。 祛筋骨百节之风 威灵仙 酒拌, 三钱。 辛、 咸, 温。 祛风行湿破结, 性最快利 桂枝 三钱。 横行于手
面糊丸。
此方兼泻热行痰,祛风去湿之药,故可通治痹症。治病者宜审其致痹之原,孰轻孰重,孰为兼症,孰为传变之症,而进退加减以用之 丹溪曰: 大法痛风用苍术、 南星、 川芎、 当归、 白芷、 酒芩, 在上者加羌活、 桂枝、 威灵仙, 在下者加牛膝、 防己、 木通、 黄柏。
愚按:痹症最杂,不容一例为治,而治痹阅古方亦鲜有当意者,丹溪此方,亦只是大家笼罩法耳。
蠲痹汤 严用和
治中风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手足冷痹,腰膝沉重,举动艰难。
按:此风而兼湿,然痹症虽有风、寒、湿、热之不同,而要皆主于风。其本则必以荣卫不足周身,而后贼风得以乘之,故治痹以补气血为本。
黄芪 蜜炙, 二钱。 以补卫气。 经云: 卫虚则不用, 盖卫虚而风乘之, 则气不充体, 而手足不为人用 当归 酒洗, 二钱。 以滋荣血。 经云: 荣虚则不仁, 盖荣虚而乘之, 则血不荣筋, 而皮肤不知痛痒 甘草 炙, 一钱五分。 补脾和胃, 以助卫气 姜黄 酒炒, 一钱五分。 辛、 苦, 温。 行肝气于脾, 以理血中之气 赤芍 酒炒, 一钱。 酸, 寒。 泻肝邪以去血中之热 羌活 一钱 防风 一钱。 此二味乃以治风 加生姜 助胃以行气 大枣 助脾以滋血
煎服。
此亦补养气血,而略加风药,与易老胃风汤同意。而痹症多所兼挟,则宜审症加减用之 大概痹主风淫, 风脉浮缓, 酌加羌活、 防风、 川芎、 白芷、 细辛; 挟湿则脉濡迟, 酌加防已、 白术、 苍术、 茯苓诸药; 挟寒则脉浮紧, 酌加桂、 附, 或加有节麻黄、 桂枝; 风湿生热则脉浮数, 酌加芩、 连、 生地; 风湿上涌而成痰则脉浮滑, 酌加半夏、 南星; 风连相火而动则脉浮洪, 酌加生地、 黄柏; 如阳卫甚虚则脉微弱, 酌加人参、 玉竹、 黄芪、 白术; 或阴荣甚虚则脉弦数, 酌加人参、 当归、 生地、 白芍。 其外症所见, 亦多有可参, 如拘急、 瘈疭、 掉眩及行痹, 则属之风; 沉重、 艰难、 着痹, 则属之湿; 重痛不热, 则属之寒; 痛而如炙如焚, 则属之热; 散缓而不用, 则属之卫虚; 顽麻而不仁, 则属之荣虚。 在头则藁本、 蔓子升之; 在手则桂枝、 萆薢行之; 在足则牛膝、 秦艽达之; 在经络以竹沥、 荆沥、 姜汁通之; 搐搦不止, 以钩藤、 全蝎、 僵蚕定之。 此皆在临症变通, 非一方所能定。 其气血虚甚者, 必合四君子、 四物汤为治; 其有由七情劳役, 君火炽盛, 肾水不能制, 则火热生风, 以至猝暴昏仆, 而遂成痿痹、 瘫痪者, 则视其水火所偏胜。 宜竟以六味、 八味主之可也。
史国公药酒方
治中风语言蹇涩,手足拘挛,半身不遂,四肢偏废,痿痹不仁。
羌活 防风 白术 土炒 当归 酒洗 川牛膝 酒浸, 以下行腰膝 川萆薢 横以行肩臂 杜仲 姜汁炒。 以和筋束骨 松节 苦、 辛, 温。 补肝坚肾, 祛风行湿。 其气坚悍直达, 能攻坚透节 虎胫骨 甘, 辛、 咸。 主祛风透骨, 威力坚悍, 壮骨强筋。 手痹用前胫骨, 足痹用后胫骨, 头风用头骨, 腰脊痛用脊骨 鳖甲 醋炙。 咸, 寒。 色青入肝, 性潜水而穿穴, 能滋阴而去血分之癥结 晚蚕砂 炒用, 以上俱二两。 甘、 辛、 咸, 温。 得木火之余化, 以 胜湿祛风, 使传化而外达 秦艽 苦、 辛, 平。 其形分股足, 能下行而祛风去湿, 且养血以荣筋 苍耳子 炒, 槌碎。 此二味皆四两。 甘、 苦, 温。 其子浑身皆刺, 能祛风湿, 能达皮毛, 上透巅顶, 以去肤痒, 治头痛 枸杞子 五两。 甘、 苦, 寒。 能坚肾水, 安命火, 益精强阳, 此重用之, 所以壮固根本 茄根 蒸熟, 八两。 辛、 咸, 寒。 能透坚结, 除风湿, 散瘀血, 散壅肿, 此方用为君药, 勿以贱而忽之
为粗末,绢袋盛浸,用无灰酒三十斤,煮熟退火毒服,每日数次,常令醺醺不断 酒能行气血, 通经络, 故用之为使。
治痹此方为稳,药虽多而条理不杂。
三生饮
治中风猝然昏愦,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语言蹇涩诸症。李东垣曰: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凡人年逾四十,气衰之际,或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症。壮岁无有,若肥盛者则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耳。
愚谓:凡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痰、中气、中火诸症,未有不由于本气之虚者,不独中风为然也。然本气之虚,必非一日,而中风猝仆,发于一时,则必有自外乘之,然后内外合发,不得谓全非外来风邪也。但中外淫而至于猝仆,则必非外邪之强,而实由内虚之甚,是不得不以扶正补中为急急耳。
生南星 一两。 苦、 辛, 热。 祛风去痰 生川乌 去皮, 五钱。 苦、 辛、 甘。 除寒去湿 生附子 去皮, 五钱。 自根本而达之。 此三味皆用生, 正以其辛味全, 而能补行肝气, 以达于经络, 使外邪无所容, 且力峻而行速也 木香 二钱。 此以通彻上下之气于腹中也 人参 二两。 大用此以补正, 以益气生血, 和脾缓肝, 且三生峻悍, 以此君之, 使以建一捷之功也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而此用辛热何也,此非治外淫之风,乃以治内生之风,非温热无以壮肝木发生之气,而使之坚强不挠,且此用辛以补肝,但不凉耳。猝暴之间,固非此无以救之 或有汗出 者, 可加芍药五钱。
稀涎散
治中风暴仆,痰涎盛壅,气闭不通,令微吐稀涎,续进他药,以调治之,亦治喉痹不能进食。
皂角 四梃, 去皮弦。 辛、 咸。 以大行肝气, 能破坚荡秽 白矾 咸、 酸, 寒。 能涌吐顽痰而护保心君。 一两
温水调下一钱。
中风必有痰涎上壅,风急水涌也。痰涎壅于上,不开其痰无以使药达于下,故先用此以开之 牙关紧闭者, 用乌梅擦之可开。
星香散
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胆南星 八钱。 南星去风行痰而性燥, 以胆制之则润, 且能助肝胆之正也 木香 二钱。 疏荡肝气, 亦以利痰 全蝎 一钱。 以散肝风
为末服。
肥人必体寒而多痰 风激而痰涌, 体寒故不渴。 中风者暂用之,此为简妙 若内虚者必当旋用补中。
大续命汤 《千金方》
治风中五脏,舌纵难言,昏迷不省,半身不遂,口眼 斜。凡偏枯贼风,此为统治。
按:仲景书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则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脊重不伸;邪入于腑,则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沫涎。此言凡中风之浅深也。心为五脏之主,而舌为心之苗,故凡风中于脏,则舌强难言;又厥阴肝主风,亦令人舌卷。风中脏者,口开为心绝,手撒为脾绝,眼合为肝绝,遗溺为肾绝,鼻鼾为肺绝。及凡吐沫直视,发直头摇,面赤如妆,汗缀如珠,皆不治之症。其或偶见一二症,尚望其可治者,不得已则以此汤与之。
桂枝 麻黄 杏仁 去皮尖, 炒, 研 川芎 酒洗 黄芩 酒炒 干姜 甘草 当归 石膏
等分。加姜、枣煎,加荆沥三匙服。
此方殊不可解,且风既入脏矣,不加扶正之药,而又大虚之,恐非所以续命也。
小续命汤 《千金方》
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愦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 斜,语言蹇涩,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按:中风之痰,风急而痰涌也;中风之火,风木挟相火以上炎也;风入于络,则卫伤而肌肤顽麻;风入于经,则脉涩而腰脊并痛。二痉者,项背强直,手足反张,而无汗为刚痉,风挟寒也;有汗为柔痉,风挟湿也。要皆以荣卫气虚,气不充肉,血不荣筋,而风复戾之之故。
防风 一钱二分。 以统治诸风, 故防风为君 桂枝 麻黄 杏仁 白芍 甘草 此五味合桂枝、 麻黄二汤用之 人参 黄芩 治热 防己 治湿。 以上各八分 川芎 酒洗, 八分。 以治血中之风 附子 四分, 以治寒
每服三钱,加姜、枣煎。
筋急语迟脉弦者, 倍人参加薏苡、 当归, 去芍药以避中寒; 烦躁不大便, 去桂枝、 附子, 倍芍药加竹沥; 日久不大便, 胸中不快, 加大黄、 枳壳; 脏寒下利, 去防己、 黄芩, 倍附子加白术; 呕逆加半夏; 语言蹇涩, 手足战掉, 加石菖蒲、 竹沥; 身痛发搐加羌活; 口渴加麦冬、 花粉; 烦渴多惊, 加犀角、 羚羊角; 汗多, 去麻黄、 杏仁, 加白术; 舌燥, 去桂、 附, 加石膏。
此治风套子八寸三分帽也。本方已不惬人意,虽或加减用之,亦未必应手,其或应手,亦偶中耳。孙思邈之方,恐或不然 易老六 经加减法: 本方倍麻黄、 杏仁、 防风, 名麻黄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 无汗恶寒; 本方倍桂枝、 芍药、 杏仁, 名桂枝续命汤, 治太阳中风, 有汗恶风; 本方去附子加石膏、 知母, 名白虎续命汤, 治阳明中风, 无汗身热不恶寒; 本方加葛根倍桂枝、 黄芩, 名葛根续命汤, 治阳明中风, 身热有汗不恶风; 本方倍附子加干姜、 甘草, 名附子续命汤, 治太阴中风, 无汗身凉; 本方倍桂、 附、 甘草, 治少阴中风, 有汗无热; 本方加羌活、 连翘, 名羌活连翘续命汤, 治中风六经混淆, 系之于少阳、 厥阴, 或肢节挛急, 或麻木不仁。 《玉机微义》 云: 此方无分经络, 不辨寒热虚实, 虽多亦奚以为。 易老治分六经, 庶乎活法。
愚按:易老分经虽似,而亦不尽然。盖使冬月而中风,伤风即是伤寒,故分经施治,法已具于仲景伤寒论治中,不必复有中风之治。若非冬月之风,则三时各有兼挟,而无一定分经。风之浅者,只微表之;其已中阳明,则口眼 斜之类;其盛而攻于头面,则三阳并受其病;乘阳明而入胃,则经络皆受病,而飧泄、瘈疭、瘫痪诸症皆作;其入脏而犯心君,则昏惑不复知人,舌弛不能言,危症见矣。又何从而分六经以施治乎?且冬月风寒,只成寒病,其所中皆在足经;冬月之风,亦下刮于地,而风淫本行于高,春夏秋则皆上行空际,故风淫多在头面,不专足经,且在阳经不入阴经。有经络腑脏并病,无所谓六经分病也。录此二方,以见古书有不可尽用者。
侯氏黑散 《金匮》
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菊花 四十分。 方内“分”字, 皆读去声, 合众药以计其多寡耳, 非十分为一钱也。 菊花苦、 辛、 甘, 寒, 得秋金清肃之英气, 而辛能补肝祛风, 其阳气自荣, 不以风霜萎, 则得金气而愈清也。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故为君 防风 十分。 此二味正以治风 人参 三分。 急于补正 白术 十分。 轻用人参而重用白术者, 以术兼能行胃气, 燥湿脾, 以除入腑之风淫而补正也 茯苓 三分。 补正安心神, 兼能燥湿 当归 三分 川芎 三分。 参、 术、 茯苓以补气, 当归、 川芎以补血, 而川芎兼能祛风 干姜 三分。 以补肝气, 而燥脾温胃 桔梗 八分。 风乘肝虚, 则肝风乘脾而脾病, 故白术、 干姜以健其脾; 风乘阳明则胃热伤肺而肺病, 故人参、 桔梗以清其肺 桂枝 三分。 助干姜以行肝气, 且以和荣而宣达其风 黄芩 三分。 助桔梗以清肺热, 且以靖卫而平其相火 细辛 三分。 防风以祛卫分之风, 桂枝以祛荣分之风, 川芎以祛血中之风, 而细辛则自肝肾之下以拔而出之 牡蛎 三分。 酸咸以补心之虚, 收心之散。 心中恶寒不足, 风将入脏而神明动摇矣, 故急以此安之。 甘菊花于秋得金气, 而辛能补肝; 牡蛎生于水, 且介虫也, 而咸能补心, 五行互根之理。 今人不能喻也 矾石 三分。 酸、 咸。 助牡蛎以保心君, 且能化痰。 风乘胃腑而胃病, 则气不输膻中, 而心气不足。 风乘肝虚而脾病, 则血不输膈上, 而心血不足。 心之气血皆不足, 是以怯怯畏寒。 甚则痰且壅心而成癫, 又甚则迷不识人, 而舌强难言吐涎沫矣。 此其用意之深, 固非后人所能喻
按:四肢烦重,挟热湿也,而言中风者,有中风症,如 僻不遂,脊不屈伸之类。仲景书简,故只以中风二字该之。心中恶寒不足,见非外恶风寒,但心中怯怯觉畏寒耳。此则内虚而血气皆不足,风淫将入脏也,故《外台》用治风癫。
此为风淫入经络 四肢烦重, 而势且趋脏腑者设。其荣卫皆已亏矣,故心君亦无以主神明 心中恶寒不足, 以气血皆不足故。 治风淫以辛凉,故菊花君之,而防风、川芎、细辛皆所以佐之 有内外上下相承之妙; 风乘卫虚,故参、术、茯苓以补胃,而桔梗、黄芩以清肺 胃输气, 肺主气; 风乘荣虚,故干姜、当归以补肝,而川芎、桂枝以行之 亦有内外之别; 荣卫皆虚,外则筋不荣而体不用,内则心君失所养而怯怯不安,故牡蛎、矾石以保而安之。此方乍见似杂而无伦,细按之乃见精义 本方云: 上末用温酒调方寸匕, 服二十日, 日三。 再冷食, 服四十日, 共六十日止, 则药积腹中不下, 热食则下矣。 盖风已入里, 故欲积渐以消之, 略与用丸药同意耳。 彼以为非中风、历节之治,而疑其伪者,固不足以知之 程云来谓此非仲景方, 即称其于驱补之中,行堵截之法者,亦未足以深参其妙也 喻嘉言称其于 驱补之中行堵截之法, 非思议所可到。
风引汤 《金匮》
治大人风引瘫痪,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
按:风引者,中风而牵引,即瘈疭也。此风淫在经络者,风性无恒,故时发时止,而日数十发,则风淫挟火,火性急数,故此方重用石药以镇之。
滑石 六两。 甘、 淡, 寒, 滑。 靖少阳三焦相火 石膏 六两。 辛、 甘、 淡, 寒。 补中气, 解肌热, 清肺金, 靖阳明火 寒水石 六两。 辛、 咸, 寒, 滑。 补心除妄热, 靖心君之火 紫石英 六两。 甘、 辛, 温。 紫色入肝, 辛补肝气, 甘缓肝急, 去冲任之寒, 益心肝之血。 此及石膏、 寒水石之辛, 皆补肝祛风, 不徒靖火 赤石脂 六两。 甘、 酸, 温, 涩。 甘缓肝风之急, 酸收心神之散, 赤入血分, 以去血中之瘀滞 白石脂 六两。 甘、 酸, 温, 涩。 白入气分, 以坠气中之痰滞。 以上皆石药, 以风淫牵引而动, 故多用石药以镇静之。 且风热性悍, 故用石药之悍以扞御之, 而诸药皆能补中养血, 镇心缓肝, 是补益气血之意。 即此而在, 故不必参、 归, 无庸议其偏用石药之过也 大黄 四两。 风热必乘阳明, 风乘阳明则必热。 胃热而后有瘫痪、 牵引、 惊痫、 瘈疭诸症, 故大黄以荡胃热 干姜 四两。 风淫乘于肝虚, 肝虚则必寒, 肝寒则生气不遂, 血脉不行, 于是荣卫皆虚, 故干姜以补肝气 甘草 炙, 三两。 以大黄泻胃火, 用甘草所以和之 桂枝 三两。 以干姜补肝虚, 用桂枝以行之 龙骨 四两。 甘、 咸、 涩, 寒。 龙, 鳞虫之灵; 肝, 风类也。 然飞而能 潜, 龙骨则潜而尤静矣, 以定肝风之淫, 实用此为主; 而咸以补心, 涩以收散, 风引固风邪。 亦心神之失主。 胃之大络入心, 风淫乘胃, 则痰因风涌, 痰涎壅盛, 则大络壅塞而心迷。 故《金匮》云: 邪入于腑, 则不识人。 重用石药以镇之, 龙骨以靖之、 补之、 收之, 皆虑此也 牡蛎 二两。 咸、 涩, 寒。 以佐龙骨散有形之结聚, 敛无形之气化
杵筛取,三指撮,煮三沸,温服 用药甚峻, 服药甚缓, 知古人固不以峻药伤人也。
此为风淫挟火,风火交煽,牵引掉眩,急数不宁者设 小儿急惊、 风痫, 亦专属风火。 故重以镇之,方名风引,顾名可思义也 后人每摈斥此方, 是不知其义者, 故愚特为著而详释之。 风淫一门,刘河间以为将息失宜,心火暴甚;李东垣以为本气自病;朱丹溪以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理有固然者,然风只皆虚象,六淫何以数风为长,则语者亦离其宗矣。风固乘于内虚,而外感然后内应,则安得谓非外淫。集《金匮》二方,见治风固以风为主,正《内经》治以辛凉之法也 仲景治外淫, 未有不兼补正者, 原亦非逐外忘内也。
消风散
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鼻嚏声重,及皮肤顽麻,瘾疹瘙痒,妇人血风。
按:此皆风淫之轻浅,而栖于经络皮肤之间者。妇人血风,妇人经期而感于风,则风入冲脉、任脉,而生血病也。
人参 二两 茯苓 二两 甘草 五钱 陈皮 去白, 五钱。 此皆以固本根, 而陈皮则行肝气 防风 二两 羌活 二两 川芎 二两 荆芥穗 五钱。 此用以祛项背头面之风, 若用以治妇人血风, 则荆芥宜炒使色黑 僵蚕 洗, 炒, 二两 蝉蜕 二两。 此用以去皮肤经络之风热 藿香 二两 厚朴 姜汁炒, 五钱。 此用以理腹中淆乱不清之气
为末,每服三钱,茶汤下 茶亦祛风清热之佳品也。 疮、癣,酒下 以行血分。
此所谓虚寒相搏,邪在皮肤者 此虚谓脉浮, 寒谓脉紧, 寒者正不足, 非真寒也。 风淫犹轻浅,只以此治之。
沉香天麻丸 《宝鉴》
治小儿因惊发搐,痰多眼白,痫瘈筋挛。
按:小儿神气未完,易于惊恐。惊则伤胆,胆、肝相表里,胆动而肝风生。此则风之生于内,不足者也。
羌活 五钱 独活 四钱 防风 三钱 天麻 三钱。 惊虽内作, 而外忤则亦客风。 此四药皆以祛风, 天麻结子, 还落入茎中, 一名还筒子, 有收敛还元之意 半夏 三钱。 开阖阴阳, 行痰燥湿 附子 炮, 三钱。 小儿元阳未充, 是以易于惊恐, 而肝木胆火因以动摇, 故附子以固元阳。 命门又肝胆之根本, 今人每谓小儿一片元阳, 不可用桂、 附, 抑思草木萌芽, 其生意方来, 根本岂易固乎 川乌 二钱。 小儿乳食多寒, 此以补肝木, 暖脾胃 益智仁 二钱。 以佐乌、 附。 此三药皆以壮固根本 当归 一钱五分。 以补肝养血 甘草 一钱五分。 以补脾厚土 僵蚕 一钱五分。 祛风去湿 沉香 一钱五分。 体重下坠, 气轻上浮, 芬芳之气通彻上下, 可以辟邪保正, 去怯安神, 上下之气调和, 而搐搦拘挛之病止矣
每服五钱,姜三片煎服。
风引汤所治,以风成惊症,属外邪,邪有余则生热者也 风乘肝 虚, 肝动胆火, 风火动摇不定, 无以决断, 所以成惊, 日数十发。 今人所谓急惊, 火性急数, 其为多热可知。 虽亦由于心神未足, 而外邪为主。 故风引汤主祛风除热, 而用重以镇之, 兼以安心神也。 此方所治,以惊成风症,属内虚,内不足则为寒者也 乍恐伤肾, 乍惊伤胆。 小儿之神气未完, 胆甲初萌, 尤易伤损, 胆火明昧, 震眩生风, 痰多眼白, 今人所谓“慢惊”, 痰溢神散, 其为不足可知。 虽亦由于客忤生风, 而内虚为本。 故此方主祛风助阳而用辛以补之, 兼以定神气也。 僵蚕可定抽搐, 沉香和畅气血, 天麻定风而反还元气, 故方名沉香天麻。 小儿有专科,而惊风一证尤急,兹录二方,可以视则矣。
如圣饮 陶节庵
治刚柔二痉,面赤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与瘈疭同法。
按:刚柔二痉,皆风症也。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此皆风象,所谓“邪在于经,脊重不伸”者也。手足十二经,而邪入于经,独归脊重不伸者,督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而太阳经夹督脉以行于头项、膂脊、腰中,风淫无定经,故总归于“脊重不伸”。又脊骨大椎尽处颈窝中,为积风之府。但痉分刚柔者,有汗为柔痉,风犹在络,腠理不能固,而荣分挟湿,以风散之则外流也;无汗为刚痉,风全入经,腠理不仁,而风淫挟寒,禁固闭塞,则无汗也。然要风病本非伤寒,亦不在冬月,但皆属外淫,又皆涉太阳经,故可与太阳伤寒同治。后人遂因而混之,不察其原,且谓柔痉为伤风,刚痉为伤寒,其谬误久矣。
羌活 防风 白芷 柴胡 甘草 黄芩 半夏 川芎 芍药 当归 乌药
加姜煎,入姜汁、竹沥服。柔痉加白术、桂枝,刚痉加苍术、麻黄,口噤咬牙大便实加大黄。
风淫无常经,督脊为经海,则治痉此方为可用 方中杂用三阳经药。 方名如圣,则已夸矣 治柔痉可直用桂枝汤, 治刚痉可直用麻黄汤, 瘈疭而不仁不用。 脊重已甚, 可加用竹沥、 姜汁, 正气内虚, 可加人参、 白术、 当归。
* * *
[1] 韩彭:汉代名将淮阴侯韩信与建成侯彭越的并称。《文选·李陵〈答苏武书〉》:“昔萧樊囚 ,韩彭菹醢。”李善注引《黥布传》:“薛公曰:‘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
[2] (bì闭):通“秘”,便秘。《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癃 ”。
[3] (chú除):诛灭;除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