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药性

木部0Op中华典藏网

肉桂0Op中华典藏网

辛、甘,热 木有菌桂、 茼桂、 板桂、 牡桂之殊; 叶有似枇杷, 似冬青, 似柿之异。 今不能细分, 但以厚而色紫气香者为良。 古惟贵广西桂林紫金山所出, 今则广桂鲜佳, 所用多出云南交趾。 补肝,润肾,助命门火,行少阳之令,实肝脏主药 色紫入肝, 味辛补肝, 决痼冷沉寒而宣达气血, 祛风去湿, 皆阳春之令, 胆火肝木之行, 转冬为春也, 兼和脾土 甘则补土, 且肝木之阳气舒, 则土膏动, 而土遂其生物之功矣。 故能开胃进食。 治湿泻寒泻。 辛虽主散, 而甘则能缓, 故虽热而和, 不过于走散。0Op中华典藏网

桂心: 苦、辛,热 去皮肉, 独用其中紫赤有油者。 专入血分,行血消瘀,除寒去湿,舒筋活血 能托痈疽, 攻癥去痹, 泻心之邪障 心者, 神明所居, 有外邪障之, 则病而膻中不舒, 膈俞血涸, 噎隔、 心痛之病皆是也。 辛以行之, 苦以泄之, 则心安矣。 故桂心能统治九种心痛。0Op中华典藏网

桂枝: 甘、辛,温 小枝上嫩皮也。 补肝泻肺,行阳气于四表,燮调荣卫,化汗液,去邪闭,外彻腠理 以其能升达阳气于四表, 且色紫 入荣分而去其寒邪, 故太阳伤寒, 仲景麻黄、 桂枝二汤中皆用之。 且阳升则津液随之而汗作矣, 是以 人以此为太阳药。 其实, 此何尝是膀胱药也。 又言“寒伤荣”用麻黄, “风伤卫”用桂枝, 伤寒恶寒, 伤风恶风, 皆非通论也。 冬月之风即是寒, 未有不恶寒而专恶风者, 且此色赤, 主入荣分, 而麻黄汤中亦用此以去荣分之寒, 非麻黄汤独治荣之寒, 桂枝汤独治卫之风也。 但无汗用麻黄汤者, 所以疏通其腠理之外闭, 而使汗得出, 邪从以散也。 有汗用 桂枝汤者, 以寒既侵荣分, 则腠理反自开而汗出, 故大去其荣分之寒, 使邪从汗出, 及邪去则荣卫和, 腠理密, 汗自止矣。 非此能止汗也, 夫岂有辛散 而反能止汗者, 祛四肢及胁下风湿。0Op中华典藏网

牡丹皮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微辛,微寒 单瓣红花之根皮入药, 此有咸味, 咸多于辛, 人自不察。 补心,缓肝,和相火,行少阴之令,实心血主药 色赤入心, 甘咸补心, 甘能缓肝, 相火者心火之母, 相火炽则心火不明, 故必缓肝而后心能行令也。 君火以布散为明, 以血液为用, 二火合则血枯结而心失所用矣。 于是有神短心烦, 积血瘀血, 火气妄行, 聚为骨蒸, 迫为吐衄、 恍惚, 为惊痫、 瘈疭之病。 丹皮补心以供血之用, 缓肝以免火之妄, 能去血中伏火, 以和血生血, 去积血, 通经脉。 故能除烦热, 止吐衄, 治无汗之骨蒸, 安心神之恍惚, 治惊痫, 定搐搦, 及一切疮痈大毒。 汗, 心之液也。 而无汗骨蒸属之心者, 其液内枯, 其神明短缩也, 兼泻肾邪 肾之邪水停污而不行者, 停污则朽而生热矣, 故八味丸中用之。 亦以泻肾邪也。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温 形如大鳖, 头多疙瘩, 红白如癞, 故曰癞头鼋。 巨者广博丈余, 然此自一类。 或谓以鳖为雌, 则妄也。 死不暝目, 断其头悬之, 犹能顾盼, 口尚噬物, 挂肉架上惕惕而动, 下垂及地, 偶有所触, 骤缩而上, 必烹之至 烂肉乃死。 益气力,强筋骨,明耳目 鼋、 鳖皆无耳, 以目听, 目虽死皆不瞑, 偶动辄闻, 故食其肉, 皆能聪明耳目。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其类不一。 大者蝤蛑 , 曰青蟹, 曰毛蟹, 曰稻蟹; 小者石蟹, 曰金钱蟹, 皆可食。 惟蟛蜞 长足蟹, 及独螯 六足无毛者, 皆不可食, 温、 台间有软壳蟹, 曰螓, 味尤美。 食蟹忌荆芥。 烹蟹不可食其汤, 令人泻, 中其毒腹痛, 泻泄者, 紫苏、 藕节皆可解。 凡腌蟹见灯即沙, 入蒜则不沙。 补心泻肾,除热去瘀,软坚散血,续绝除伤 其软坚即其泻肾也, 其散血即其补心也。 蟹以善解得名, 凡八足二螯之类, 皆善解散。 其抱子也, 子出而母成空壳, 身足解散矣, 壁蟢 、 螲蟷 、 蜘蛛之类皆然。 且咸主软坚, 故能败漆, 其破结、 散血、 解热、 去瘀之功可想矣。 然善解则又善续, 二螯八足中, 皆髓所充满连属。 盖其布散无所不通, 则连贯无所不合, 故筋绝者, 取蟹黄足髓, 熬纳疮中, 筋即复续, 骨节脱离者, 生捣蟹合热酒服之, 以渣罨伤处, 半日可复合。 又性横行, 故能强四肢筋力, 大力丸用之。 但多食寒胃, 能堕胎催生, 下死胎, 有蟹爪汤。 人云其螯烧烟能集鼠于中庭, 未知 果否。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即江湖池泽中蛤蚌之大者。 清热渗湿,解渴除烦,醒酒利小便 凡蚌类皆有咸味, 皆软坚, 不必在海中者。0Op中华典藏网

壳: 咸,寒。煅灰治顽痰,止咳嗽,清心保肺 煅灰则味兼辛苦, 故泻肺降逆, 加以咸之能消顽痰, 则咳嗽无不自愈矣。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行潦山涧中蛤蚌之圆而小者。 与蚌同。0Op中华典藏网

壳灰: 除血热,敛虚汗 壳中色紫, 故兼入血分, 余同蚌。0Op中华典藏网

蛤蜊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海蛤之小而肉色黄白, 形如钺斧者。 功同蚌蚬,滋阴明目。0Op中华典藏网

文蛤粉: 咸,寒 即蛤蜊壳之有花纹者。 功同牡蛎 见后。0Op中华典藏网

淡菜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海蛤之稍圆大者, 一名 , 一名东海夫人。 随波动荡, 进而不 退, 肉形圆长, 中拆而含微毛, 或有珠。 补心泻肾,养血滋阴,余功同蛤蜊 治劳热骨蒸须多食乃见功。 若数两作丸散, 未有大效也。0Op中华典藏网

抱鱼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海蛤之更圆大者, 其肉中实, 不似淡菜之含沙, 中亦时含有珠, 今讹曰鲍鱼。 功同淡菜。0Op中华典藏网

西施舌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肉色黄白, 形如人舌, 味甚鲜美。0Op中华典藏网

江瑶柱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肉柱突起, 形如宝塔, 味甚甘脆鲜美, 为海菜中第一, 功用无可考。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平 亦蚌蛤也。 壳形圆厚, 有沟楞如瓦屋, 故又名瓦楞子, 肉含血而色赤。 补心血,散瘀血,除烦醒酒,破结消痰 蚌类无血, 此独 有血。0Op中华典藏网

壳: 甘、咸,平 火煅醋淬三次, 研末。 攻坚破瘀 去一切痰积、 血积、 气块, 破癥瘕, 攻瘰疠。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海蚌之狭而长者, 大如指, 肉分两歧如箝, 色赤。 闽有竹蛏, 壳形如小竹管, 味尤鲜美。 解渴醒酒,除烦去热 生食大寒, 令人泻; 干食稍平, 能补心滋阴。0Op中华典藏网

镜面鱼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平 一边附石而生, 一边有壳如蚌而扁, 厚而莹白, 里边有孔, 或五、 或七、 或九, 肉中亦或含有珠。 补心缓肝,滋阴明目 又曰明月鱼, 可治骨蒸劳热, 解妄热, 疗痈疽, 通五淋, 治黄疸。0Op中华典藏网

石决明: 咸,平 即镜面鱼壳, 盐水煮, 或面裹煨, 研细水飞。 去风热,明目,除骨热,通淋 主治明目, 内服除青盲内障及骨蒸劳热, 利小便, 去淋沥。 外点退翳, 投末瓮中可治酒酸。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蚌类皆生珠, 虽河、 淮、 江、 湖中者, 亦时有之。 古人珠取于淮浦, 汉以后取于交广, 蚌含月精, 月明生则肉日满, 月魄生则肉日消, 其孕而有珠, 则更毓明月之精而成者。 陆农师云: 蚌无阴阳、 牝牡, 须雀化成, 故能生珠, 专一于阴阳也。 愚按:蚌无阴阳、牝牡固也,然雉化为蜃,雀化为蛤,亦一时偶有耳。水中自有蜃、蛤,乃气化而生,若必待雉、雀之化,则溪涧污泽中,此物不少,安得许多雉、雀化此也。补心缓肝,养肺清肾,定魄拘魂,保精安神,聪明耳目,除热毒,去浮痰 月之体黑, 其魄也, 肾水也, 精也; 受日之光而生明, 其魂也, 心火也, 神也。 蚌之毓精于月, 而月明亦犹是, 毓而成珠, 则其以魄拘魂而不散, 以精凝神而不离, 是如老子之所谓“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 魏伯阳之所谓“坎离 交媾”矣。 故珠能镇心安神, 定惊去痫, 洗濯肺金, 澄清肾水。 以点目则去翳膜, 以绵裹塞耳则通耳聋, 以敷面则去斑痕悦颜色, 以敷痈疽则去瘀肉, 生新肉, 敛疮口, 以治产难则下死胎胞衣。 但须新洁, 未经钻缀。 圆白如绿豆大之珠, 乳浸三日、 七日, 然后研细用。 若药肆中细 碎水花珠, 只宜疮科, 未能有补心安神诸大功也。0Op中华典藏网

牡蛎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微寒 海滨石岸, 咸水激沸凝成如石, 是为蛎房。 形如蚌房, 每房有泡子稍起, 房中含肉, 采者以铁钩破其泡, 就钩取其肉, 朝取夕生, 夕取朝生, 此取彼生, 彼取此生, 昼夜不息。 水滨恒啧啧有声, 肉作汤食甚鲜美, 腌之货四方, 曰蛎房酱。 清肺补心,滋阴养血 得金水之精, 以入心而滋阴养血, 能解渴醒酒, 去热除烦。 闽人言海滨食蛎房者少疾多寿, 养心血之功, 盖不诬云。0Op中华典藏网

壳: 咸、涩,寒 附石而生, 骈联 如冈阜 。 壳即海石耳。 然房中藏肉处如有曲穴, 而光滑若螺蚌, 采者连房斫取以入药, 即牡蛎壳。 医家每云 “左顾牡蛎”, 亦无所辨为左顾也。 或生用, 或煅粉, 随宜制之。 补心敛神,补肺固气,泻肝和血,清肾去热。散有形之结聚,敛无形之气化 止 汗安神, 止嗽解渴, 大补心肺之虚; 止遗精崩带, 治温疟, 止虚劳烦热, 退骨蒸, 大泻肝肾之邪; 破结痰, 消瘰疬结核, 散老血, 除血痢、 癥瘕; 厚大肠, 止泻去瘀, 利小便, 能缩能通。0Op中华典藏网

黄螺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田螺也, 形圆, 壳薄而黄, 肉不黄。 益脾胃,除湿热,利三焦,通水道 生于土而味甘, 故益脾胃, 咸故渗湿去热, 壳形盘曲, 而肉能脱壳以出, 且多涎滑, 故通利三焦水道。 止渴醒酒, 治脚气湿肿, 疗黄疸, 利大小便。 捣碎入盐少许, 敷脐下寸三分, 通便闭甚效。 敷两股脚气, 随愈。 加麝少许, 敷脐下以火熨之, 治噤口痢, 令思食。 点目去赤肿, 搽痔及狐臭皆效。0Op中华典藏网

青螺0Op中华典藏网

苦、咸,寒 生溪涧中沙石上, 壳肉汁色皆青绿, 形稍尖长如小指顶, 味苦而鲜美。 补心气,泻心火,平相火,解暑热,明目散血,利三焦,通水道 味苦泻火, 色青入肝, 除烦解渴, 醒酒, 利大小便, 尤平暑暍。 大抵功同田螺, 而效更捷, 但不利脾胃。0Op中华典藏网

土螺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生海滨泥泞中, 浙人曰土蛈, 壳扁薄如豆壳, 肉色青绿, 生腌食之亦鲜美。 除烦醒酒。0Op中华典藏网

蜗牛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生墙壁及山石上, 一名蜒蚰螺, 壳圆而扁薄, 肉角二, 故有牛名。 目在角上, 负壳而行。 行则有涎布地。 好缘草木, 居叶下, 涎尽则枯死。 亦有生而无壳者, 直名蜒蚰, 能食蝎及蜈蚣。 疗毒疮血热 捣和酒服, 或龙眼肉包而吞之, 治血疯疮, 及杨梅疮, 虫蝎螫毒 捣涂蝎及蜈蚣咬伤。0Op中华典藏网

车渠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海中大螺也。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大小厚薄, 紫、 黑、 黄、 白, 斑驳不一, 古用为货, 以之买卖, 肉亦可食。 功颇近珠 煅灰用, 镇心安神, 坠痰明目。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温 最细者曰米虾, 稍大有长股二支者曰公虾, 大者曰对虾。 游水中, 数退而善跃。 生则色青, 死则色赤, 其孕子附腹外。 壮阳道,助血热,下乳汁 居水中而性躁急, 色赤好动。 动命门火, 壮阳道, 发疮毒, 托痘疮, 多汁而滑。 又子附腹外, 故能下乳。 性亦滑肠, 可涌吐风痰。0Op中华典藏网

海马0Op中华典藏网

甘,热。壮阳道 亦虾类。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鲎, 音候。 海中介虫, 如蟹, 八足聚腹下, 长尾如铁鞭, 形又似木杓。 其壳当脊中横断, 可屈伸俯仰, 雌大雄小, 雌常负雄, 故谓之鲎媚。 血色青如蓝靛。0Op中华典藏网

乌贼0Op中华典藏网

咸,平 一名墨鱼, 出东海, 大腹, 首足聚于腹下, 八足皆肉须耳。 形如算袋, 故有秦皇渡海遗墨袋所化之说。 常吐墨汁自覆, 人因取之, 或云腹有墨, 以书字逾年乃灭, 则妄也。 捕则足据石上甚固, 故又名章距, 又名章邯。 其身无骨, 只背一骨, 长扁如鲫。 鱼目皆圆, 此独一边平, 如半珠。 补心通脉,和血清肾,去热保精 作脍食, 大能养血滋阴, 明目去热。0Op中华典藏网

海螵蛸: 专入血分,生新血,去瘀血,通血闭,止血脱,聪耳明目 即墨鱼骨, 扁长一片, 色白, 轻脆如硝, 或炙或生研用。 此鱼无血, 墨汁即其血也。 无五脏, 一骨即其心也。 咸补心, 而专行血分, 治血枯、 血结、 血崩、 血闭诸症, 及血痛环脐, 阴肿蚀痛, 目翳流泪, 又为末糁聤耳出脓。 凡目得血而能视, 耳得血而能听也。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咸,平 鲼, 音愤。 鲼形如荷叶, 头足聚腹下。 一名荷叶鱼, 一名锅盖鱼。0Op中华典藏网

咸、平,滑 亦作舵 , 俗曰海蜇, 水母也。 形如牛胃, 泛泛水上。 有 血气, 而无耳目, 顶有窝, 常聚涎沫。 虾集食之, 得虾则浮, 失虾则沉, 故云水母目虾。 渔者钩取, 腌以盐矾, 压以石, 去其沫, 谓之蛇皮。 补心益肺,滋阴化痰,去结核,行邪湿,解渴醒酒,止嗽除烦 色白而形浮, 故兼入肺, 肺亦水母也, 见火即化, 故善化痰消核。0Op中华典藏网

海参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温 形圆长, 无头足, 腹中含沙, 似水蛭而色黑。 出闽广者, 大而无刺曰光参; 辽东者, 小而多刺曰墨刺, 尤珍贵。 此物古所未闻, 明朝始尚之。 或谓即蜛蝫, 但古云蜛蝫一首数尾, 辽东人食之。 此则无尾, 或者指其多刺为尾, 而言未之审欤。 称参者, 以其补人如人参也。 补心益肾,养血滋阴,补虚羸,靖劳热 黑入肾, 甘补肾。0Op中华典藏网

海粉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滑 海滨作池, 养海粉母于中, 则粉生焉。 其形如参而色白, 体多粘沙, 充货曰白参, 味涩不美; 粉如绿豆索粉, 色青绿, 味鲜滑。 解渴醒酒。0Op中华典藏网

蟾蜍0Op中华典藏网

辛、甘、咸,寒 大于虾蟆, 多疙瘩如癞, 善怒。 人履之, 则气胀满腹如鼓。 能穴土善遁, 居土下, 食百虫。 人言其精应月, 又言有三足者, 千岁蟾蜍, 腹下有丹书八字, 是皆未敢知云。 能散能行,能软能渗,而锐于攻毒。主治痈疽疔毒,杀小儿疳积 剖其腹, 合肿毒上, 稍久, 必臭不可闻, 如此三易, 则毒可消。 或取其肝敷之, 数易亦愈。 盖以怒气去毒甚锐也。 作脯食小儿, 治疳积羸瘦, 且能健脾消食, 亦以其能食百虫也。0Op中华典藏网

蟾酥: 辛、咸,温 捕蟾蜍紧握之, 以针刺眉间, 则怒不得舒, 并出精于刺处, 以蚬壳刮取之。 初出白色, 久则黑。 或煎荆芥汤倾瓮中, 多捕投之。 须俟汤温, 使跳踯不得出, 则并酥浮汤面, 少顷放之, 倾汤掠取其酥, 然不如刺出者为佳。 有大毒, 略点舌上则口尽麻。 功专治毒 功用与肉大同而更锐。0Op中华典藏网

脂: 软坚 涂玉则刻之如蜡。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辛、咸,温 生深山石涧中, 似蟾蜍, 无疙瘩, 色青黑, 体滑口方, 能食蛇虺, 徽、 饶、 浙、 闽皆有之。 土人讹呼为石蜦, 又曰石鸡, 味甚滑美。 滋阴助阳 补阴中之阳, 补虚羸,健脾胃,杀疳积 亦有毒而能解毒。0Op中华典藏网

虾蟆0Op中华典藏网

甘、辛、咸,温 色绿而黑斑及青黑者, 皆可食。 色麻而小及绿, 而手 足长, 作鬼声者, 不可食。 功用同石 腿间交骨, 及大且老者勿食, 令人 小便闭, 助阳道。0Op中华典藏网

黄蛤0Op中华典藏网

苦、咸,平 亦名白蛤, 似石襔而色黄白, 身瘦而手足长, 常以暮春寅日雌雄群聚而交, 相抱甚紧, 任人拾取, 山中多作脯。 杀疳虫,助阳道。0Op中华典藏网

蛤蚧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平 出广南, 首如虾蟆, 背绿色而斑点如锦, 雄皮粗, 口大身小尾粗, 其鸣蛤; 雌皮细, 口尖身大尾小, 其鸣蚧, 故以为名。 相呼累日乃交, 交则紧抱, 虽捕而擘之死不开, 去头足洗净, 去肉上毛, 或酥蜜炙, 或酒浸焙用。 益气血,助阳道 能定喘、 止嗽、 止渴, 治肺痿、 咯血, 亦能通淋, 咸泻肾及膀胱也。 凡肺气不足者可用之, 盖观其善以脰 鸣, 而知其肺气之足。 蛤蚧虽有尾, 亦蛙龟之类, 皆善淫, 壮阳道, 然即此能伤人矣。0Op中华典藏网

守宫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守宫、 蝾螈、 蜥蜴、 蝘蜒, 《尔雅》只反复相释, 不及细别。 今考, 居人家壁间而色黑褐, 能食蝎及白蚁者, 守宫也。 居草泽中, 而色黄赤, 体肥大者, 蝾螈也。 居草石间, 色黄赤, 而尾青绿者, 蜥蜴、 蝘蜓也。 蜥蜴能食蜈蚣, 而蛇有受伤者, 蜥蜴辄采药救之, 故俗曰蛇医, 诗人以虺、 蜴并数之。 其色黄赤而尾不绿者, 蛮人捕食, 谓之山鳅。 此一种而有毒、 无毒分焉, 特分别录之。 祛风痰,补心血,治惊痫。0Op中华典藏网

蚺蛇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蛇类, 处裸虫 、 介虫 之间, 其蟠 时首必向壬土之寄于水者也。 蛇多含毒, 阴气伏藏, 动乃贼物。 然毒每能攻毒, 且其性善穿穴, 食虫豸 , 故能走窜经络, 去血中之热毒、 风毒、 湿毒, 散恶血, 去死肌, 杀 三虫, 此蛇类所同。 但含气有厚薄、 急缓之异耳。 蚺蛇色黄, 属己土 之正, 毒不甚, 肉极腴美。 澄水中之淤,除血分之热,杀虫 ,治痈疽 性颇 中和。0Op中华典藏网

胆: 苦、甘、咸,寒 胆味皆苦, 此微甘微咸, 似鳢鱼胆。 意者甲己化土 , 而从土味欤。 又其胆上旬近喉, 中旬近心, 下旬近腰, 此亦物理之异。 置少许水中, 旋行极速, 性之善窜然也。 保心宁神,活血去瘀,明目杀虫 胆固心之母也, 而苦泻热, 咸散结, 则外毒不至内攻, 故能护心止痛。 含此受刑杖, 虽伤重不死, 与蜡矾丸意同。 其明目则胆所同, 其杀虫则蛇之性也。0Op中华典藏网

白花蛇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出靳州, 然柳宗元有《捕蛇者说》, 则永州亦出。 龙头虎口, 黑质白章, 胁有二十四方胜, 腹有念珠斑, 口有四獠牙, 尾有一指甲。 虽死目光不枯。 雌者尾无指甲, 白花不明, 腊而用之, 宜完首尾, 力乃全。 酒浸三日, 去皮骨, 独用肉。 保心宁神,安魂缓肝 蛇类善惊, 然善伏藏, 如龙之冬蛰, 故能宁神安魂, 而治惊痫, 透骨搜风,攻坚去毒 嗜石楠叶, 故虽本阴类, 而能壮阳祛风, 善窜穴士石, 无阴不达, 故能内彻脏腑, 外达皮毛, 中透骨节经络。 凡有风湿、 血瘀之积, 皆能攻而去之, 能攻痹破结, 去死肌, 杀三虫, 治中风瘫 痪, 口眼 斜, 筋惕搐搦, 大疯疥疠, 凡经络中血气凝滞之病。0Op中华典藏网

乌稍蛇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色纯黑, 草经行过, 皆染黑迹。 性善, 不噬人, 尾甚细, 可穿百钱。 雌者尾钝, 以小为佳, 大则力反减。 去头及皮骨, 或酒煮酥炙用。 功用同白花蛇,而尤能滋阴明目 蛇目虽死而光不枯, 故皆能明目。 此色 黑尤得阴性之纯, 而不甚毒。 尤能澄清肾水, 以有滋阴明目之功云。0Op中华典藏网

蛇蜕: 甘、咸,寒 凡蛇感湿热之气, 则肌肤发痒而皮壳枯脱。 其有蜕亦毒气于是而舒也。 宜取新脱色白者, 皂荚水洗过, 或酒醋蜜浸炙黄, 或烧灰存性, 随宜制之。 缓肝保心,去毒热,除风湿 平君相之火以滋养真阴, 能定惊痫, 去皮肤之湿热, 能治疥癣、 痈疽、 疔肿、 痔瘘。 舒气血中之风热, 能治重舌、 喉痹, 又治目翳, 催生产, 取其能脱也。 又能祛鬼魅, 解蛊毒, 亦取其有所蜕也。 凡蛇蜕皆可用, 特附说于此。0Op中华典藏网

蜈蚣0Op中华典藏网

辛,咸,寒 一名螂蛆。 赤头者力雄, 或取黑头, 盖畏赤之毒盛耳。 全炙, 或去头足尾, 荷叶包煨。 被伤者, 捕蜘蛛吸其毒, 及蜒蚰、 鸡矢、 桑汁、 盐、 蒜皆可解。 入肝祛风,入心散瘀,旁达经络,去毒杀虫 炙末乳调服, 治小儿脐风、 嘬口、 惊痫。 杀虫解蛇毒, 蜈蚣能食蛇也。 外用可敷瘰疬及诸肿毒。 若治脚上鸡眼, 研末敷疮, 更以醋调南星末围之, 则疮自脱, 然则蜈蚣亦能去死肌生新肉矣。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辛、酸、咸,寒 两箝八足, 大首小尾, 形如琵琶, 尾有钩螫, 毒所在也。 色青紫, 居土壁间。 南方少, 药肆多以盐腌致之。 肉虽不酸, 其出则有酸气远闻, 故曰醋蝎。 本草不言酸, 亦失之也。 专入肝木,主治诸风,兼能益心,下清肾水 色青入肝, 辛补肝以行之, 酸泻肝以节之。 主治诸风掉眩, 口眼 斜, 筋脉抽掣, 而能收敛心神, 安惊定痫。 又治耳聋, 通肾窍, 及带下、 疝气、 风疟、 血风诸症。0Op中华典藏网

蜘蛛0Op中华典藏网

酸、咸,寒 类不一, 或黑而圆大。 或白而身瘦足长, 或小而乱丝不成网, 或大而色绿赤斑。 中其毒, 盐汤解之。 可截温疟,解蜈蚣螫毒 取圆黑者捣乌梅为丸, 塞耳中可以截疟。 取其丝,箍外痔血瘤 血瘤不可破, 破则血不止。 取山中大绿蜘蛛所作网, 助以生苧丝缚瘤根下, 渐加收紧, 直至枯落, 而皮肉不伤, 箍外痔法同。0Op中华典藏网

蟢子0Op中华典藏网

酸、咸,寒 一名螲蟷, 作窠壁间, 下有丝垫, 上有丝盖, 身居其中, 圆黑而背中正白。 若扁大而色斑驳, 下有白窠而上无盖者, 则名壁劳, 无可用。 治小儿急惊 捣之和白汤服, 一时即静, 咸能补安心神, 酸能平肝敛心。 又蟢处阴而安静。0Op中华典藏网

窝: 敷刀伤、击伤,止血,生肌,定痛 但物小不能及大。0Op中华典藏网

水蛭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俗曰蚂蝗蜞, 生水田腐水中。 色紫赤, 无头尾, 善钻吸人血, 人足入水, 则两头皆钻入肉, 饱血而后落。 断之即成二, 蛭不死, 若菹 菜中误食之, 能在腹食人血。 惟黄泥浆可解。 用此以新瓦焙之极干, 研细。 更有山蛭, 形如蚯蚓而有耙头, 尤毒, 不可用。 破瘀血,去蓄血 抵当汤用之。0Op中华典藏网

蚯蚓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 一名寒 , 一名地龙。 色赤气香者可用, 黑而易断如烂泥 者勿用。 白颈者另是一种, 气味尤鲜香, 治热更佳。 有寒毒。 小儿溺触之, 则随气而上, 阴茎猝肿, 洗以甘草及盐水, 或使鸭口衔之可愈。 大人中其毒, 盐汤浸浴。 清肾去热,渗湿行水,去脾胃湿热,通大便水道 居下湿土 中, 食槁壤, 饮黄泉, 穿穴往来俯仰, 故能去肾及膀胱湿热, 清脾胃之积湿郁热。 又其形中通如肠, 故能通利二便。 治天行疫热, 阳明狂热, 狂言便闭, 大腹黄疸, 及肾风、 脚气诸急症, 则捣汁泉水下, 缓则煅为末, 或烧灰存性, 或盐化为水, 随宜制用。0Op中华典藏网

蚯蚓泥: 甘、咸,寒 所居之泥, 实即矢也。 功同蚓,治赤白痢,退诸热肿 敷小儿阴囊湿肿, 及肿腮、 赤丹、 游毒。0Op中华典藏网

五谷虫0Op中华典藏网

苦、咸,寒 即粪蛆也。 囊置急流中, 漂至臭气尽, 晒干, 或炒, 或煅用。 此亦化飞蝇而不列羽虫者, 其未化也。 化蝇则无用矣。 健脾化食,去热消疳 治小儿疳积、 食积, 及狂热谵语、 毒痢。0Op中华典藏网

人部0Op中华典藏网

人而列于药,不可言也。然有不能废者,择其无害于义者载之。至于人胎,孩儿骨,天灵盖,及红铅之类,则概置不录。0Op中华典藏网

血余0Op中华典藏网

咸,苦,微寒 发也, 或以其上生为属心, 或以为属肾, 然《内经》言肾者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王叔和云: 肾主脑髓。 脑者髓之海, 发者脑之华, 脑髓减则发白, 然则发自当属肾矣。 要之心肾相牝牡者, 心肾交则肾气荣而上行; 心肾不交则心血枯而发槁。 血亦人身之水而已, 故发主治皆血症。 胎发为上, 髡薙 者次之, 自落者为下。 然古人剪为髻, 理之为两髦, 子事父母者插之左右, 父死脱左, 母死脱右, 脱而藏之。 凡栉沐 所落, 皆藏之。 及死, 乃并齿爪之剪落者, 纳之棺中, 重父母之遗, 以归全也。 惟罪人乃髡之, 因以为贵者被髢 之用, 故古经有以发髲 入药者, 不然则用为药, 亦古人所 不忍也。 交心肾,通关格,治诸血症,能止能行 咸则补心泻肾, 苦则 补肾泻心, 本血之华也。 故治诸血病, 以皂荚水洗净, 入瓦罐固, 煅存性, 治诸积血、 瘀血、 血痢、 血淋, 通噎隔; 烧灰吹鼻, 止衄血; 涂舌上治舌血; 合鸡卵黄熬汁服, 治风痰迷心, 及心虚惊惕; 烧烟可辟邪恶土气; 发灰合鸡卵煮食, 可止咳嗽; 和酒服, 治冲任寒气上攻, 小腹切痛; 并治尸疰; 调猪脂涂小儿口角生疮。0Op中华典藏网

上池津0Op中华典藏网

甘、淡,平 口唾也。 舌下有廉泉穴通肾, 渴时以舌舐上腭则津液自生。 人身之水液皆咸, 惟此水独淡, 修炼家常漱咽以灌溉五脏, 因贵而称为上池 之津。 止渴明目,悦泽肌肤,杀虫毒,辟鬼崇 清晨以擦面目, 能悦颜 色而明目。 凡虫螫毒, 遽不得药, 则以己发和口唾用力擦之, 毒自解。 又鬼崇畏唾。 小儿乍忤惊魇, 唾其额而擦之则安。0Op中华典藏网

人牙0Op中华典藏网

咸,温 取七八岁时龀齿 藏之。 治痘疮倒黡 牙有毒, 惟出痘不快而黑陷, 不得已乃用之, 以其为肾之余而脱落, 故能入肾拔毒。 煅存性, 研和猪尾血用。0Op中华典藏网

爪甲0Op中华典藏网

咸,温。出竹木刺 煅存性, 合口唾涂刺处, 少顷自出。 瓜甲肝之余, 能拔出指上, 又能掐取出物也。0Op中华典藏网

0Op中华典藏网

甘、咸,寒,滑 李时珍云: 无定性, 其人和平, 饮食冲淡, 乳必平。 其人躁暴, 饮酒食辛, 或有火病, 乳必热, 受孕之乳有毒, 每令儿吐泻, 成 疳鬾之病。 内亦损胎。 按:李氏此语最精。母之乳子,不惟乳有寒热不同,儿食之有异。并儿之心术性情,亦因而移易。故古人必择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司马温公亦言乳母不可不择,至理然也。然则资以养病者,亦必择和顺少妇,乳白而稠,方为有益。知或黄、或赤、或清而散,气腥秽,则反有损。滋润脏腑,通利关节,补益血气,和剂阴阳 乳亦血也, 血亦水 也。 水本于肾, 血化于脾而藏于肝, 升于膈俞, 用于心君。 妇人血盛于气, 故其血之余摄于冲任, 其未孕则行为月经, 即孕则留而养胎, 产后则化乳汁以饲子。 然经血赤而乳则白者, 胎已离腹, 余血不复下行, 而胃为摄之, 胃气蒸化。 以上输于膻中, 流出于两乳。 血从气化, 所以色白。 此阴阳之和, 视经血之属阴而下行者, 为不侔矣。 故乳哺小儿, 实能兼长气血。 独以为滋阴补血者, 其说为未尽也。 顾其性滋润软滑, 惟小儿肠胃未成, 及老人肠胃枯涩者宜之。 两母乳有限, 儿日渐大, 岂能专恃此以养? 半岁后必助谷食, 乃自然之理势, 非乳汁专养小儿而不能补养大人也。 故凡病虚弱劳瘵, 气血 枯竭, 噎隔、 咯吐诸病, 皆宜人乳滋补。 至若止消渴, 润皮肤, 点赤眼, 则其余事而已。 脏寒者不宜多服 以性寒滑也, 或锅烧热汤。 用锡瓢倾乳少许, 沸汤荡熟, 再浮冷水上, 立干, 刮取粉用。 再荡再刮, 聚之以服食甚良。0Op中华典藏网

童便0Op中华典藏网

咸,寒 宜十二龄以前, 性情和顺, 饮食冲淡, 无病童子, 溺清如水, 倾去头尾, 取中间一截用之为良。 若肆食酸咸、 酒肉、 烧煿、 瓜果, 及常有滞积疳疸诸病者, 溺必赤黄臊秽, 勿用。 通利三焦,降热去瘀,滋补心血,降泻肾邪 人之精血液溺, 皆水也。 水之并火而居者, 守而为精; 水之从火而化者, 行而为血; 血之留余而未化者, 渗而为液; 液之最浊而下沉者, 出而为溺。 盖先天之水气, 从火而升。 则外入之水, 从之而化。 外入之水液自上而下, 则上行之火又从之而降, 而三焦为上下往来, 便溺即水之自上而下达者, 是以能通利三焦, 降火去瘀也。 咸补心, 心资血以为用, 水化而血以布于脉, 是其补心也。 咸泻肾水之浊秽, 渗于膀胱而达于下, 是其泻肾也。 水道顺行, 浊秽不积。 能治肺痿失音, 止吐血、 衄血, 止阴火咳嗽, 靖劳热骨蒸; 去损伤瘀血, 及胞衣不下, 产后血晕, 败血入肺, 妄血上行诸症。 凡跌打血闷欲死, 灌此即苏。 新产和酒饮之, 可免血晕上攻, 血瘀作痛, 此皆咸以散瘀, 见效甚速者。 至于骨蒸劳热, 咳嗽吐衄, 其效诚有之, 然非可专恃。 盖降泻之用多, 而滋补之力微也。 昔人谓劳极之病, 饮溲溺, 百不一死; 服寒凉, 百无一生。 此岂确论。 夫谓寒凉不可服, 则童便未尝不寒; 谓咸渗血, 血病不可食盐。 而食秋石又何尝不咸? 是皆言医者流, 遁失中之说。 大抵芩、 连、 知、 柏、 桂、 附、 参、 芪, 各有所宜, 非可偏废。 如用童便, 则宜乘热饮之。 不然, 则反令人胃寒, 而致饮食减少。0Op中华典藏网

还元汤: 咸,寒 清晨饮自己溺, 又曰回轮酒。 功用略同童便 由三焦以降, 还而通利三焦, 以泻屈曲之火, 是宜其有功。 然愚谓: 人无火病, 则不必服此。 既有火病, 则清晨一溺, 必尤黄赤臊秽, 带有火气, 未必有益。 惟治目赤肿, 乘热拭洗, 闭目少顷, 颇见清热之效。0Op中华典藏网

秋石:咸, 平 取法当依《蒙筌》, 每月取童便, 每缸用石膏七钱, 桑条搅澄, 倾去清液, 如此数次, 乃用秋露水搅澄, 如此数次, 滓秽净而咸味 减, 乃以重纸铺灰上晒干, 刮去在下重浊, 取轻清者为秋石, 方有益。 若杂取人溺, 又不以秋时, 不用秋露, 乃以皂荚水澄晒为阴炼, 火煅为阳炼, 失之矣。 此则与盐何异, 何用此为。 补心软坚,渗血去瘀,利三焦,通水道,澄清肾水,降逆消痰 润下作咸之性, 大约如盐。 第本于人身得阴阳之化, 自三焦而降, 为旧由之道, 又重之澄以石膏, 和以秋露, 则滋益真阴, 补心清肺, 去肾水之秽浊, 利三焦之决渎, 自应有胜于盐者。 李士材概谓其尽失真元之性, 又或谓其能使虚阳妄, 真水愈亏, 则一偏之论矣。 至于软坚去瘀, 亦与盐同。 其能治劳热骨蒸, 虚火咳嗽, 白浊遗精之功, 自不可昧。 《内经》云“咸走血, 血病无多食咸” 者, 以人或失血已多, 血液枯少, 不宜更以咸渗之耳。 非指火逆血妄, 火郁血瘀而言也。 血妄血瘀, 正宜咸补心以靖之散之矣, 安得复有“无多食咸”之戒。 今人于虚羸火妄, 吐血咯血, 及腹肿鼓胀, 每戒食盐, 而劝服秋石, 夫润下作咸, 秋石与盐, 亦复何异欤?0Op中华典藏网

秋冰: 咸,温 秋石再研入罐, 瓦盏盖定, 盐泥固封, 打火三炷香, 其升起盏上者, 味淡而香, 乃秋石之精英也。 补心 功用只同熟盐, 但更滋阴耳。 古云男取童女者, 女取童男者, 亦有理。0Op中华典藏网

人中白: 苦、咸,寒 溺垽 也。 取童子及老僧溺器者为佳, 或煅或生用。 降火散瘀 治消渴、 鼻衄、 牙疳、 口疮, 亦治痘疮黑陷。 咸本补心, 白兼入肺, 苦能降逆也。0Op中华典藏网

人中黄0Op中华典藏网

苦、咸,寒 取粪缸中多年黄垽, 煅存性。 降心肺逆气,燥脾胃湿热,攻坚破积,解毒消痰 治天行狂热, 心腹实热, 消食积, 起痘疮黑陷, 除痰火, 解一切药毒。0Op中华典藏网

甘草黄: 甘、苦、咸,寒 为末, 入竹筒封固, 冬浸粪缸, 至春取出, 洗悬风干, 用甘草末。 功用略同,更能补中,去 五脏热 竹筒须去青 皮, 有用皂荚末者, 功主消痰破瘀。0Op中华典藏网

金汁: 苦、咸,寒 用棕皮加绵纸上, 上加铺黄土, 置竹架上, 下承以桶, 淋粪滤汁, 另入新瓮, 碗覆埋土中, 年久愈佳, 清若泉水, 全无秽气。 功同人中黄而性尤寒 解热毒如神。0Op中华典藏网

粪下土: 解热毒 筛, 敷痈疽疔毒甚良。0Op中华典藏网

脐带0Op中华典藏网

甘、苦、咸,温 人生之根蒂在命门, 与脐相对。 此带系胞衣, 乃人之开花处, 胞即花也。 人成而胞衣脱, 犹果熟而花落耳。 补益血气 得人气之余故也。 小儿羸弱及痘疮不起, 用此煎汤服之, 亦颇见效。0Op中华典藏网

紫河车0Op中华典藏网

甘、苦、咸,温 即胞衣也。 长流水洗净, 剔去血丝, 酒蒸焙干, 或煮烂食之, 或捣和药用。 崔行功云: 胞衣宜藏天德月德吉方, 深埋紧筑。 若为猪狗食, 令儿癫狂; 蝼蚁食, 令儿疮癣; 鸟雀食, 令儿恶死; 弃火中令儿疮烂; 近社庙、 街巷、 井灶皆有所忌。 此可谓慎重之至矣。 然愚见贫家往往卖此于药肆, 其子亦卒长成无恙, 则崔氏之言不必尽拘。 此不过所落之花, 何足关重轻于儿哉? 顾揆以古人之义, 凡胎发、 落发及指爪之类, 尚不忍弃掷, 待死而全敛之棺中, 则此亦亲所遗, 何可入药为人食乎? 则用此者, 亦非君子所忍也。 补益血气,治虚劳癫痫 亦血气之余, 非无补益。 但人所落之花, 久已萎矣, 谓有大力, 愚不然也。 况补物甚多, 何必用此。 医家有以天灵盖、 人胎、 孩儿骨及人肉并列于补药者, 则不仁甚矣。 能非用此者为之作俑乎。0Op中华典藏网

上所论药性,有大翻前人窠臼者,气味之间,或酸或咸,有所增减,或寒或热,有所更改,要或以亲尝知之,或以博考得之。而其所论补泻,又实皆本《内经》之旨,参以博之经传,然后穷悉物情,根极理要,以发明之,非敢以己意为异同也。所论主治,不欲过烦,然提挈纲领,亦已简而该。善用者,可以引申而触类矣。0Op中华典藏网

* * *0Op中华典藏网

[1] 火珠:即火齐珠。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屈露多国》:“既邻雪山,遂多珍药,出金、银、赤铜及火珠、 石。”《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林邑》:“(贞观)四年,其王范头黎遣使献火珠,大如鸡卵,圆白皎洁,光照数尺,状如水精,正午向日,以艾承之,即火燃。”0Op中华典藏网

[2] (hàn汗):指焊药。焊接时用的涂料。能清除焊接金属表面的杂质,使容易焊接。0Op中华典藏网

[3] (yǎn眼):鲇鱼。0Op中华典藏网

[4] (xù蓄):古指鲢鱼。0Op中华典藏网

[5] 鳑 (pángbǐ旁比):亦作“鳑皮”。鱼名。即鳑鲏。0Op中华典藏网

[6] (tuó驮):古代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吹沙小鱼。0Op中华典藏网

[7] (ái挨)钝:呆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锦瑟》:“生斤斤自守,不敢少致差跌,但伪作 钝。”0Op中华典藏网

[60] (zhúyí竹移):鱼鳔、鱼肠用盐或蜜渍成的酱。《南史·宋纪下·明帝》:“以蜜渍 ,一食数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鳞四· 》〔释名〕引陈藏器曰:“ 乃鱼白也。”0Op中华典藏网

[9] 鲐(hóutái猴抬):河豚的别名。0Op中华典藏网

[10] (dūn墩):阉也。原作“镦”,据文义改。0Op中华典藏网

[11] 鹖(hé和)旦:亦作“ ”。鸟名,即寒号虫。《礼记·月令》:“(仲冬之月) 旦不鸣。”郑玄注:“ 旦,求旦之鸟也。”0O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