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医案

作者:孙一奎
孙氏医案

五卷。明孙泰来、孙明来 (生卒年不详)编。孙氏二人为兄弟,休宁 (今属安徽)人,明代名医孙一奎之子。此书又名《孙文垣医案》、《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孙一奎撰,其门人余煌、其子泰来、明来同编,成书于万历元年 (1573)。此书按行医经治地区分为三吴、新都、宜兴三类,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其中三吴治验二卷,一百五十一则;新都治验二卷,二百则;宜兴治验一卷,四十则。共计三百九十一则验案。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及妇、儿、五官等科证治。约九万九千余言。不分证而分地,以治之先后为次,于脉因证治叙述详细,尤以辨证为精,多所发明,颇有见地。在用药上师古而不拘泥,既吸取前人学术经验,又申明个人学术见解。在发明中,多以问答形式阐述医理,持论有据,辨证灵活,案中按语较叙案更为详备。此书可供医家临证参考。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成都昌福公司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邪恶的肉身

邪恶的肉身

伊夫林·沃被誉为英国二十世纪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文体家之一。《邪恶的肉身》是沃第一部大获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上层社会中出现了全新的一代年轻人,在表面的光鲜亮丽之下暗藏着阴郁与脆弱,他们就是代表了二十年代浮华而又绝望精神的“妖艳的青少年”。他们既天真又世故,将不安于现状的心智与邪恶的肉身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一次次反复无常的胡作非为当中,饮鸩止渴般寻求着永无止境的感官刺激和欲望满足,却又远远欲壑难填。《邪恶的肉身》即描绘这一代“妖艳的青少年”群像、深挖这个时代精神的经典名著,因此,“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属于那一类似乎总结并界定了一个时代的小说珍品”。

梦泽集

梦泽集

明代诗文别集。王廷陈(字稚钦)著。旧刻于家塾,嘉靖四十一年(1562)其弟王廷瞻刻于淮阳,嘉靖四十四年(1565)其侄王同道又刻于吴中,均为17卷。诗赋11卷,文6卷。万历十八年(1590)王追伊重新翻刻,万历三十年(1602)王追淳又加以修补本,为23卷。《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评其集说:“其诗意警语圆,轩然出俗,则不得不称为一时之秀。王世贞《艺苑卮言》称其如良马走坂、美女舞竿,五言尤是长城。又称王稚钦、吴明卿之五言律各集,妙境专至而有余。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亦谓其音高秋竹,色艳春兰,乐府古诗,殊多精诣。盖在正、嘉之间,何景明最为俊逸。廷陈之天骨雄秀,抑亦骖乘矣。若杂文则藻采太多,华掩其实,等诸自郐无讥、无庸深论也。”陈田《明诗纪事》亦评论说:“稚钦格矜复古,意取标新,亮节清音,绵情丽制,大约古体胜于近体,五言胜于七言,固由诣有专精,亦是才分各限。”

说略

说略

三十卷。明顾起元(1565—1628)撰。顾起元字太初,一作璘初。江宁 (今南京)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著有《蛰庵日录》 四卷,《客座赘语》十卷,《金陵古金石考》等,与此书并传于世。此书,《明史·艺文志》作六十卷。顾起元自序为三十卷,与存本相合。可能《明史》偶误。其书杂采说部,件系条列。与曾慥《类说》,陶宗仪《说郛》相类似。所以,《明史》将其收入小说家类。但是根据其体例、分门排比、编次的方法应入类书。不同的是其他类书皆为隶事,而此书为纂言。本书凡所采摭,大抵多出自原书。其史别、典述诸门,尤其有益于考证。有明万历四十一年刊本、《四库全书》本。

卦变考略

卦变考略

清董守谕撰。一卷。《四库全书》本。董氏以为,卦变之说出于汉学,至宋程颐始废弃之;朱熹作《周易本义》,兼采其说以释十九卦,然与《本义》卷首所列《卦变图》相合者仅二卦,余十七卦皆另有变例,不免前后互异,于是详考汉、魏以来诸家之说,以己意辨证之,撰为是编。《四库全书提要》指出:其书“每卦皆参列古法,断以己意。宋、元诸儒以及明来知德之属亦参考焉。其言率有根据,不同他家之穿凿。其证以彖文,虽不免有所附会”,然亦多有论说切当者,“于经文亦往往巧合。惟其篇末有曰:‘或谓变乃《易》中之一义,非画卦作《易》之本旨,愚独以为不然。’则主持未免太过。夫乾、坤之生六子,犹阴阳之生五行也;其配而为六十四卦,犹干支之配为甲子也。其因卦而推奇偶之变,犹干支相配而推冲合制化也。驳卦变者谓不应先有某卦,后有某卦,是犹谈五行者谓水生于庚辛不化于丙辛,火生于甲乙不化于戊癸也。主卦变者以此为作《易》之本,六十四卦皆自此来,是又犹以化气为本气,亦乖五行相生之旨矣。故卦变之说不可谓非《易》之一义,亦不可谓为本义。汉以来儒者相传,要必有取,并存以备参考可矣。”

靖海纪略

靖海纪略

四卷。明曹履泰撰。曹履泰,字大来,盐官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擢吏科给事,被诬入闽,授太常少卿,再至兵部右侍郎,随唐王起兵,至黄台兵溃,跳崖,被两僧人救至黄严寺,未久死去。着有《浪吟集》一卷。曹履泰出宰同安(今属福建)时,边海不宁,郑芝龙出没海岛,兵将恐慌不已,他以一身独支危局,奖率闾井保甲,俾成精卒,鸠集渔舟贾舶,藉充战舰,使郑芝龙就抚,海患遂息。此编皆着者与道抚言事书牍,及晓谕约束之文。有《别下斋丛书》本,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八月出版的《国学文库》本。

论道

论道

哲学著作。金岳霖著。为作者建构自己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著作。除绪论外,分8章。书中所说的“道”,既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又不完全与之相同。如老子所说的道是“先天地生”的“万物之宗”,而金氏的道主要是指宇宙万事万物川流不息运动变化的根据、历程和规律。同时也吸取了西方哲学家休谟《人性论》混淆理与势、否定客观规律的教训,认为“理有固然,势无必至”,因而从本体论上解决了被休谟动摇了的科学理论基础问题。所以作者认为,他的“道”是“不道之道,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之所不得不由,不得不依,不得不归的道”(《论道》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6页)。作者认为,世界上存在三大文化区:希腊、印度和中国。“每个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同上书第16页)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是道,中国思想与感情两方面最基本的原动力也是道。作者以道作为他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说明他要发扬和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书中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哲学研究,在旧中国亦开风气之先。本书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1987年重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