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醫門十勸pOM中华典藏网

(七言排律十首)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盡心診治pOM中华典藏网

一自勤搜海上方,順時調氣貴周詳。pOM中华典藏网

凝神腠理咸昭徹,入手根由細較量。pOM中华典藏网

敢道無錢分厚薄,惟求有疾盡安康。pOM中华典藏网

良醫良相功歸一,願起斯人菜色黃。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安貧莫苛取pOM中华典藏网

顛連抱病剝床膚,全仗春風拂朽枯。pOM中华典藏网

盡爾勤勞心內術,忍教抑勒病中軀。pOM中华典藏网

人酬未及天酬巧,近報須將遠報圖。pOM中华典藏网

莫學段家承務子,縑金索得便神誅。(事見《丹桂籍》)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恤孤寡pOM中华典藏网

寡婦孤兒已寂寥,無端染病倍魂銷。pOM中华典藏网

悽風黯雨連床泣,妙藥靈丹趁手調。pOM中华典藏网

死者有知應結草,生而無恙賴承祧。pOM中华典藏网

一腔仁愛天心鑑,定卜芝蘭姓字標。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憐貧乏pOM中华典藏网

一家衣食賴馳驅,無奈沉疴已瘦癯。pOM中华典藏网

妙劑渥如沾雨露,神方蘇爾出泥塗。pOM中华典藏网

彥明張氏蘭芽秀,不可陳生桂萼敷。(事載《丹桂籍》)pOM中华典藏网

休說貧民難買命,濟人須濟急時無。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施給凶年藥餌pOM中华典藏网

人人誰不願平安,瘟疫流行禍慘然。pOM中华典藏网

窮極已經朝慮夕,病深難度日如年。pOM中华典藏网

臥床苦惱炊無米,闔戶哀號藥少錢。pOM中华典藏网

命似草菅溝壑滿,傾囊解橐好施捐。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勿誤用藥pOM中华典藏网

回生藥力可通神,用合機宜在我身。pOM中华典藏网

未識陰陽和表裡,終淆佐使與君臣。pOM中华典藏网

立方補瀉宜斟酌,執意溫涼貴認真。pOM中华典藏网

一命終須償一命,果報昭昭勿誤人。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勿私奇方秘傳pOM中华典藏网

奇方珍重獨超群,一派淵源許共聞。pOM中华典藏网

吝教本非天地意,傳薪宜體聖賢文。pOM中华典藏网

價雖簡便偏療疾,藥似平常轉建勳。pOM中华典藏网

莫飽私囊誇秘訣,流行陰德首推君。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勿多傷生命製藥pOM中华典藏网

汝欲延生須放生,前賢戒語好推尋。pOM中华典藏网

殘它肢體傷多命,入爾丹丸索數金。pOM中华典藏网

雀飼百頭需藥米,蟾羅千隻費刀砧。pOM中华典藏网

一般怕死情無異,我輩宜懷惻隱心。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預儲缺藥pOM中华典藏网

嘗來藥味總成虛,真則無多㚄有餘。pOM中华典藏网

馬勃牛溲宜預蓄,銀丸金液亦須儲。pOM中华典藏网

居奇莫謂能邀利,愈病方知有令譽。pOM中华典藏网

春滿囊中無缺陷,倉皇臨證亦舒徐。pOM中华典藏网

勸醫士勿好為人師妄教子弟pOM中华典藏网

授業先將品行看,莫教無學並貪婪。pOM中华典藏网

靈區朗朗懸金鏡,妙理深深啟玉函。pOM中华典藏网

善悟聰明能集益,苛求殘刻更何堪。pOM中华典藏网

誤人在彼猶如我,仁術藏身貴渾涵。pOM中华典藏网

上詩十首,言雖平庸,意實懇切,願諸君子身體而力行之。更勸大有力人登高一呼,轉相化導,使人人咸以利濟為心,則於聖朝仁民愛物之治化,亦未必無小補云。pOM中华典藏网

題詞pOM中华典藏网

有堂先生以十勸詩求正,余誦其詩,嘉其意,且喜其為風雅雋才也,因即詩以志之。pOM中华典藏网

學問精時術亦精,良醫良士並知名。pOM中华典藏网

數行珠玉隨風落,底勝陽春腕下生。pOM中华典藏网

斧藻無從細品評,仁言利溥耐重賡。pOM中华典藏网

慈航已作迷津渡,莫負婆心委曲呈。pOM中华典藏网

賜進士出身奉政大夫知宜賓縣事李嘉佑拜手pOM中华典藏网

雜誌俚言pOM中华典藏网

小引pOM中华典藏网

余不能讀父之書,拋荒太早,筆墨未工,敢言詩文哉?但性耽吟詠,每即事率書數言,不計工拙。迨後遊滇、黔,之三江,過河南、山東諸地,兼澄心於醫學,稍暇輒搦管,頗為當代賞識。如同學進士徐績臣、廣文王成齋夫子,俱有勸予理舊業,納監入闈之議。然交遊往來,而人莫予休也。惟究心方術,考疑辨難,搜輯要略,數十年於茲,石火電光,倏焉老矣。十勸詩已不足存,今又從殘書簿記中撿出俚言二十餘首,第即歷年行事編次之,聊以見半生之窮通得失,大概如此,若欲以詩法律之,則過望矣。pOM中华典藏网

懷清堂德甫齊秉慧謹識pOM中华典藏网

五字擢英才pOM中华典藏网

得才字,此雷波開學觀風題,時肄業邑孝廉母舅羅子容夫子處pOM中华典藏网

彤庭勤策士,昭代集英才。pOM中华典藏网

燭已三條盡,賢因五字來。pOM中华典藏网

捻鬚頻措置,倚馬任敲推。pOM中华典藏网

句向冰壺濯,聲疑玉佩回。pOM中华典藏网

詩成隨撿點,議就待刪裁。pOM中华典藏网

甲乙憑公取,龍門報曉開。pOM中华典藏网

戊戌大旱pOM中华典藏网

時肄業於南邑孝廉張訂西夫子處pOM中华典藏网

赤日無雲蔭,長風四野清。pOM中华典藏网

略無涼雨過,遑暇計秋成。pOM中华典藏网

水熱真如沸,魚浮不敢生。pOM中华典藏网

麥莖焦若火,禾穗暴聞聲。pOM中华典藏网

雛燕侵晨出,新蟬竟夜鳴。pOM中华典藏网

一旬猶未滿,郊外盡心驚。pOM中华典藏网

己亥年荒pOM中华典藏网

千金鬥粟莫能量,腰束青蚨一貫長。pOM中华典藏网

買得數筒盈半斛,頻誇饘粥養生湯。pOM中华典藏网

菜羹瓜粥滿康莊,人似蠶眠色腫黃。pOM中华典藏网

委身溝壑埋無土,難盡招魂向北邙。pOM中华典藏网

束書pOM中华典藏网

尋得芸香闢蠹魚,竹樓收拾幾行書。pOM中华典藏网

前人手澤輕如土,拋盡青緗痛有餘。pOM中华典藏网

徙居淯水pOM中华典藏网

頑梗強徒氣正雄,災殃眉睫漸當躬。pOM中华典藏网

皇天老眼能昭鑑,憐我流離道路中。pOM中华典藏网

就蒯玉隆西席pOM中华典藏网

舌耕勞碌遇何窮,衣食經營用不充。pOM中华典藏网

苦到聽經猶牧豕,依稀學步漢承宮。pOM中华典藏网

販牛於滇南pOM中华典藏网

甯戚當年亦販牛,高風千載自悠悠。pOM中华典藏网

笑予老稚無能辨,也負包囊學遠遊。pOM中华典藏网

販馬黔西pOM中华典藏网

馬群蹀躞走幽燕,正值清明二月天。pOM中华典藏网

名駿千金猶待價,孫陽知遇在何年。pOM中华典藏网

販靛pOM中华典藏网

艱難歷盡白雲岑,茅屋依稀隱茂林。pOM中华典藏网

野火遠看燈燦燦,靛池宿注水深深。pOM中华典藏网

人惟求舊多公直,青出於藍自古今。pOM中华典藏网

聲氣相投無間隔,試憑交易索兼金。pOM中华典藏网

自敘之瀘舟中偶成pOM中华典藏网

雙流水激奮驚雷,一葉扁舟趁曉開。pOM中华典藏网

數百里餘江路遠,夕陽初下泊城隈。pOM中华典藏网

謁江南家祠pOM中华典藏网

相國家風舊,平章世澤長。pOM中华典藏网

途窮人意懶,客到犬聲忙。pOM中华典藏网

族黨咸親密,盤餐盡不常。pOM中华典藏网

登堂瞻拜肅,一瓣奉心香。pOM中华典藏网

寓漢鎮感題pOM中华典藏网

關津大都會,於此信為最。pOM中华典藏网

土語雜五方,人音殊萬籟。pOM中华典藏网

安居繡屋中,貿易珠簾外。pOM中华典藏网

士女嬌綺羅,往來騁冠蓋。pOM中华典藏网

樓臺起笙蕭,街市揚旌旆。pOM中华典藏网

更有漢之濱,遊春圖難繪。pOM中华典藏网

桃花復李花,春色正芳藹。pOM中华典藏网

想象周南詩,熙朝正交泰。pOM中华典藏网

學醫於遊仙館pOM中华典藏网

纖毫脈息辨求明,靈素諸書伴短檠。pOM中华典藏网

臟腑隱微圖畫出,江潮聲和讀書聲。pOM中华典藏网

青囊溫罷二三更,隱約鄉關夢未成。pOM中华典藏网

危坐樓頭星月朗,蕭蕭長夜聽雞鳴。pOM中华典藏网

夜泊渝城pOM中华典藏网

險灘歷盡泊江城,萬點燈光撲面迎。pOM中华典藏网

斜倚檣頭歌一曲,浪花催月上三更。pOM中华典藏网

王明府召即詩達之pOM中华典藏网

月白風清仰彼姝,善將青眼識泥塗。pOM中华典藏网

杏林願覓瓊漿液,為灌甘棠樹萬株。pOM中华典藏网

督刻救世真言板成口占pOM中华典藏网

時監生向代鈞吏員高連捷共贊襄其事pOM中华典藏网

神威顯赫萬民瞻,浣誦鴻文自整嚴。pOM中华典藏网

利害關頭經道破,分明報應不須占。pOM中华典藏网

蜀川瘟疫遍閭閻,賴有神恩雨露沾。pOM中华典藏网

喜爾回頭諸善士,心香一瓣儘先拈。pOM中华典藏网

楊刺史仁甫四兄五十介壽pOM中华典藏网

月居嘉平萬象回,欣逢公誕誦臺來。pOM中华典藏网

康疆本自箕疇紀,造物還從栽者培。pOM中华典藏网

清政豈邀民善禱,休齡悉本理相推。pOM中华典藏网

知非令尹今猶昔,願上南山酒一杯。pOM中华典藏网

應孫太守聘pOM中华典藏网

敢云觸手便生春,惟此婆心育物仁。pOM中华典藏网

車馬道途隨即至,喜逢君是個中人。pOM中华典藏网

與舅翁魏繼堂夜話pOM中华典藏网

(公以副車舉孝廉方正,人服公盛德,咸稱為善人云)pOM中华典藏网

髫齡一別便匆匆,偶聚相逢若夢中。pOM中华典藏网

三十餘年歸故土,而今把酒快臨風。pOM中华典藏网

丁亥病中閱醫案稿pOM中华典藏网

長天永夜思難禁,襆被無眠病又侵。pOM中华典藏网

絕少故人來問訊,聊翻舊稿自沉吟。pOM中华典藏网

遠年事若當前在,汲古心偏入悟深。pOM中华典藏网

宿火烹茶將夜半,朦朧月色紙窗臨。pOM中华典藏网

憶超凡夫子pOM中华典藏网

壯遊改業習岐黃,許我潛心可擅長。pOM中华典藏网

楚水卅年成夢想,今余老眼辨膏肓。pOM中华典藏网

遇事感題pOM中华典藏网

七十年來閱歷微,出頭煩惱自知非。pOM中华典藏网

驚魂已作傷弓鳥,悟到塵寰禍福機。pOM中华典藏网

凡例pOM中华典藏网

一、醫書自《內經素問》,雖備醫藥之理,而六經尚無定法定方,至漢儒張仲景治傷寒,始創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大開六經法門,不特專治傷寒,一切雜病治法統在其中。故曰:三百九十七法,萬法之祖也。學者不由斯入門,臨證如涉大洋,茫無邊際,雖皓首窮經,有何益哉?必當熟讀六經,條分縷晰,自然胸有成竹,目無全牛,否則不足以稱為醫也。pOM中华典藏网

一、仲景六經之法,醫家之要典也,自兵燹散失,缺而不完。王叔和誤以偽撰成編,陰陽乖舛,錯雜無倫,歷代相沿,未及精察。幸喻嘉言從而尚論之,舒馳遠從而集註之。極力攘斥詆誹,削去偽撰,獨表精微、義例之善,無出二公之右者,予故悉遵之而不敢易。pOM中华典藏网

一、業醫者,宜讀《內經素問》及薛氏、趙氏、馮氏、喻氏、河間、東垣、丹溪、松峰之書,始能學識高超,見地獨迥。故予是書中多纂輯諸家,抉要鉤元。至於閒文,概置不錄。或辭多於意者,纂其要而登之。或辭隱於意者,微加損益,以顯捷而出之。或先賢有不分六經,及後世糊亂瞎撞之句,盡皆削之。所有論說,即以治療一案證之,極知僭越無似,然輔翊先哲之心,引誘後來之意,大不得已,救世君子,當必有以諒我。pOM中华典藏网

一、業醫者宜淹博明通,方能入道。一知半解者,未許窺毫末也。然明通者,又為功名所拘牽,即或學之,又無傳授,動謂醫有何難,一望便曉甚矣,無學者難知夫醫,有學者易視夫醫,所以良醫之不概見也。惟能經史貫通,爻象參悟,五行八卦,生剋制化之理,自然了徹。尤要熟諳藥性中之寒熱溫平,五味五走,如東方屬木,其色青,其味酸,酸入肝;南方屬火,其色赤,其味苦,苦入心;西方屬金,其色白,其味辛,辛入肺;北方屬水,其色黑,其味鹹,鹹入腎;中央屬土,其色黃,其味甘,甘入脾。故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原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明乎此則以藥性之五味、五走,參之六經定法,臨證施之,萬舉萬當。果能此道矣,即是上工。pOM中华典藏网

一、凡學醫,必須謙恭下士,訪友求師;稍有餘閒,便將今古明醫諸書,熟讀揣摩,一一融會貫通。得之於心,熟之於目,自然應之於手,而無差謬。pOM中华典藏网

一、凡病家請診,必先問其病勢之緩急,急者則先診之,不得以富貴貧賤分別先後。審證用藥,務要仔細留心,即或倉卒貽誤,轉念知之,或增某藥,或減某藥,必須隨後囑主人更改,不得護短因仍,蓋救人為切務也。pOM中华典藏网

一、遇危迫之病,必須盡力挽回,然必與病家講明,方可用藥。尤須璧彼藥資,則見效有功,不效無怨也。至於乘危嚇詐,徒索人財,使病家懸心,患者作苦,不顧人之性命者,必有冥報。pOM中华典藏网

一、方藥二者,俱宜講究,苟徒善其方,而不善其藥,則見功遲而見過速矣。故立方時,必囑病家揀買良藥。至於上品藥餌,亦須預儲;靈效丹丸,處制收用,庶免臨時束手。pOM中华典藏网

一、凡診視貧賤鰥寡煢獨者,尤宜格外加意,誠心施治,以全其生。至於賢婦、孝嗣、貧病無依者,付藥之外,量力周給,以羨補不足,未必遽虧於己也。如此存心,方稱仁術,上天知之,厚福必至。pOM中华典藏网

一、宜行止端方,凡診婦女及孀尼,必俟侍者在旁,然後診視,既可杜邪念,亦可遠嫌疑。即娼優家,亦必視如良人子女,不可存一些子兒戲,以取不正之名,致獲邪淫之報。pOM中华典藏网

一、診視回寓後,宜翻書驗病,援古證今,以觀吾意之當否,庶學問日有長進。不可任意行樂登山,久久離寓,攜酒遊玩,倘有暴病,求援而不得,豈不有垂危之慘。pOM中华典藏网

一、宜衣冠整飭,儒雅端莊。然不可過於奢華,以致誚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也。語云:一流舉子二流醫。卑瑣者,徒取輕賤。pOM中华典藏网

一、不可惟利是圖,矜言財禮,於顯宦者求匾額,於鉅富者索金珠,蓋實至名歸,貴乎自然。而受人與者,常畏人也。余見庸工之輩,既無名師指點,剿襲幾個陳方,草率妄為,動輒包治包愈,需索數千數十,幸而得之,詡詡揚揚,自謂在道,其實背謬殊多,失亂不少,以致冤鬼夜號,藥櫃中無非黑氣陰魂慘結,招牌下盡是啼聲營營,於蠅頭微利,貿貿如鬼蜮傷人,其流品愈卑,其識見愈陋。醫道之流弊,尚可勝言哉!pOM中华典藏网

一、醫法云:醫者意也。藥不執方,合宜而用,全在醫者圓融變通,活法以行之。且一病主治非一方,一方亦不止主治一病,萬不可專執一方,而無可憑之理,以貽害於人,必要神而明之,心以會之,投機應病,方為濟世婆心。否則誤人性命,雖世俗可欺,而冥冥之中放過誰來。pOM中华典藏网

一、考明醫用藥,不論有毒無毒,須審其病之當用者用之,當起死於芩、連、薑、附,活人於參、朮、硝、黃。無奈俗人反生疑謗,或言芩、連苦寒敗胃,或言薑、附熱毒傷陰,或言參、術補起虛火,或言硝、黃瀉傷元氣。彼不知有是病必用是藥,而創此不經之謬談。用平常藥者反為得計,不知壞事之甚。愚勸司命之士,寧可受人謗言,切勿誤人性命,以自干陰譴而取罪戾也。pOM中华典藏网

一、宜知煎藥之法。凡藥入罐,開水浸透,濕紙蓋緊,務要老誠看守,不可炭多火急,致藥水沸出,亦不可過煎,致令藥枯,惟火候得宜,則藥之氣味不損,服必有力,而其效速於置郵。藥渣又不必再煎,要知病人以求疾愈為急,豈惜此一劑藥渣而必再煎乎?但藥中有厚味者,有芳香者,一煎氣味已去,渣有何力?愚意以補中益氣湯為則:黃耆、白朮味厚,先入罐煎十數沸,次入參、歸、升、柴、甘、陳、薑、棗,又煎十數沸,則氣味均出矣。舉此一方而為例,則他方可以類推。白蔻、川貝研末,廣香、肉桂磨膏,宮參一味,銀盒獨蒸湯汁。且芳香之藥,不見火為佳,見火則功力減半,況至於久熬者乎?救世君子,立方之後,必將此以告病家之知事者。pOM中华典藏网

一、是書稿成於庚申,復編次於丙寅,至今壬辰,窮究三十三載,餘年已七十矣,自覺閱歷愈多,而見識愈確,於是殫厥心力,再加訂正,辭意冗者刪之,可節去者削之。邇來醫治案頭更多,內選奇者加之。種種議論,皆以六經為主,並拈出諸名家精義用作巴鼻,於每條末附案,分帙六卷,顏曰《齊氏醫案》。回視前作,煥然改觀。余滿擬秘藏笥中,使吾兒及諸門人輩有所遵循,待百年後身盡名滅,然後梓行。如其速刻求明,令業醫之士,從前師說,漫無著落,必嫉為欺世盜名耳,恐未能邀知音之賞鑑,已先犯無識者之譏談也。奈當世名公咸慫恿予曰:此濟世事也,曷不付之剞劂,而反遲滯乎?遂如命登梨棗焉,倘復有高明者起而見教則幸甚。pOM中华典藏网

熊吉堂曰:凡例十七條中,勸戒詳陳,字字金玉,堪為後學津梁,業斯術者果能遵行不怠,則治病用藥諸法,庶乎不差,為功不小,慎勿棄髦視之,而昧作者之苦心焉。pOM中华典藏网

臨證必讀pOM中华典藏网

昔長沙公教人以望、聞、問、切四法,妙哉其神矣。然庸工無傳,遂謂此非長沙之聖不能知,何其所見之不廣也?不知具有明徵,顯而易見。望者,望其人之顏面氣色,以察形體之勞瘁,如青屬肝病,赤屬心病,白屬肺病,黃屬脾病,黑屬腎病也;聞者,聞其語言聲息,以審內氣之盛衰;復問其病起於何時,得於何因,所見之證屬於何經,於是再問其平日有何舊病與否,其本氣宜寒宜熱,則病之六經、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確有所據;而後切其脈以驗證,不過再加詳慎之意,並非盡得其證於脈息之中,倘脈證不符,猶必舍脈而從證,可見重在證,不重在脈,故以切為獨後。彼不諳仲景之法,藉脈理之說而欺於世,至於望、聞、問三字,不得其傳,則病之六經、表裡、陰陽、寒熱、虛實,懵然不識,求其不殺人者,幾希矣。pOM中华典藏网

切脈須知pOM中华典藏网

余讀雷真君曰:脈訣,《內經》已暢言矣,王叔和發明,沈微垣規正,余不可不一一論之。脈訣大約言愈多則旨愈晦,吾獨尚簡要以切脈,不必紛紛於七表八里也。切脈之最要者在浮沉,其次則遲數,其次則大小,又其次則虛實,又其次則滑澀而已。知此十脈,則凡人之病,不能出其範圍,至於死脈,尤易觀也,不過魚蝦之遊、禽鳥之喙、屋漏、彈石、劈索、水流之異也。知十法之常,即可知六法之變,又何難知人之病哉?《靈樞》之形容脈象,萬不可以為法。仲景曰:脈訣原不必多,多則反晦。真君之妙論,至簡至要,可為萬世切脈之定法。pOM中华典藏网

聶灼三曰:余觀前二則,愷切詳明,真可為俗醫之換骨金丹也,令人讀之千遍不厭。pOM中华典藏网

杜執病困醫之弊pOM中华典藏网

醫以浮、沉、遲、數等脈,分別病之表、里、寒、熱、虛、實,非以某脈專主某病,亦非以某病必無某脈。經云:陽病得陰脈者死,陰病得陽脈者生,是陰病有陽脈,陽病有陰脈也。又中風之脈,浮遲者吉,大數者危,是中風有浮遲,亦有大數也;吐衄之脈,洪大者危,沉小者吉,是吐衄有洪大,亦有沉小也。凡患病者,必先將病之始末細說與醫,以脈證病,瞭然無疑,則藥無不效也。今多有自隱病因,以脈困醫,令其猜病,偶合則稱為神手,不合則薄為庸才,不服其藥,是以明醫反不見信,良可慨也。彼不知古人治病,未有外望、聞、問三法,而獨以切脈神其治者。東坡先生云:吾求愈病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且人生平有六陽脈者、六陰脈者,有左右偏盛者,有反關脈者,凡有疾病,難以合診。又飢飽、房勞、驚醉之後,脈難作準。又寒熱之病,寒時則脈衰,熱時則脈盛,不可不辨。以上數端,醫者臨證時,以望色、聞聲、問因審之,庶可以得病情而手到春生矣。pOM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