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秋讲〈黄帝内经〉素问
作者:任应秋章节列表
升序↑- 前 言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 阴阳别论篇第七
-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 五脏生成篇第十
-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 热论篇第三十一
- 刺热篇第三十二
-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 疟论篇第三十五
- 刺疟篇第三十六
-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 欬论篇第三十八
-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 腹中论篇第四十
-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 风论篇第四十二
- 痹论篇第四十三
- 痿论篇第四十四
- 厥论篇第四十五
-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 脉解篇第四十九
- 刺要论篇第五十
-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 针解篇第五十四
-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 骨空论篇第六十
-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 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任应秋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蟋蟀轩草
无卷数。明刘士骥(约1617前后在世)撰。刘士骥,字允良,山东禹城人。生卒不详。万历三十二年 (1604年) 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蟋蟀轩草》。是集为士骥诗文集。集前有李若讷序,称:“允良自言,少年濡首李、王诸家。顾李、王生今日,宜另其肠。”士骥为明文学家李攀龙之乡人,又逢后七子之风独领文坛之时,却不肯从风而靡,不为无见。然集中之诗文,乃作缓之音。是其未能完全摆时世之影响所致。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存目》。
西使记
西域游记。元刘郁撰。一卷。郁,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蒙古宪宗二年(1252),蒙哥派六弟旭烈兀西征波斯(伊朗),八年攻下报达国(伊拉克巴格达),擒其王并遣使献捷。九年,蒙哥派常德西使见旭烈兀。正月自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行经阿尔泰山进入新疆西北部,又西行经西亚地区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一直到达阿拉伯半岛麦地那。是书记此行沿途见闻,约二千余字。对所经过的西亚各国地理山川、湖泊、气候、城镇、关隘、动植物、矿产、土特产、货币、医药、建筑、民族、风土人情等均有记载。又据所闻记密乞儿(埃及)、富浪(法国)等国情况。为研究东西交通史重要资料。有些记载与《元史》等颇多吻合。原书无传本,后自明刻《秋涧大全集》卷九十四《玉堂嘉话》中录出,始有传本。有《四库全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等多种版本。近人丁谦撰有《西使记考证》,收入《浙江图书馆丛书》;王国维有《西使记校录》,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可资研读。
种福堂公选良方
方书。清叶天士原著,华岫云编。四卷。天士有《温热论》已著录。岫云,字南田,锡山(江苏无锡)人。精通医术,辑有《临证指南》等。成书于乾隆十七年(1752)。卷一为叶氏温热论和续医案。卷二至卷四载华氏所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经验方,仅内科一类就集治疗中风、咳嗽、吐血等三十三种病证的经验方达二百四十余种。其中某些方药迄今仍应用于临床。故本书不仅对研究叶氏之学有所裨益,对临床也有参考价值。有乾隆卫生堂刊本,崇德书院刻本,浙宁三味堂刻本。金寿山《论叶天士的<温热论>》(《上海中医药杂志》1979.7.240),黄炳山《叶天士对温病辨证的贡献》(《北京科技报》1983.3.30)可供参考。
喉科指掌
喉科学著作。6卷。清·张宗良(留仙)撰。刊于1757年。本书卷1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纲、分经及针穴图等;卷2论选方及制药方法;卷3~6分论咽喉(11症)、乳蛾(7症)、喉痹(7症)、喉风 (12症)、喉痈 (11症)、大舌 (13症)、小舌(15症)及杂喉(7症)等八门,共为73病证治图说。内容较为丰富。1815年又有《喉科杓指》(又名《图注喉科杓指》。署名包永泰撰),为在本书内容中加入了牙齿门,并作了部分补充,删去原作者姓名合并为4卷者。本书张氏著本现存十余种版本。最早为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刻本。另有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崇川日正轩刻本。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刊本等。包氏著本也存有十余种版本。最早为清嘉庆二十年乙亥 (1815) 刊本。1954年锦章书局出有石印本。
尚书要义
十七卷,《序说》一卷。宋魏了翁撰。了翁贬居靖州时,着《九经要义》,凡二百六十三卷,《尚书要义》乃其中之一。《尚书》文词古奥,唐人已称该书“佶屈聱牙”,此书伪孔传随文作注,不少古词古义赖之以明,唐孔颖达依孔传作正义,虽诠释传文不肯与伪孔稍立同异,然原原本本,考据灿然。惜《正义》过于浩翰,学者难以卒业。了翁摘取注疏中精要之语,标以目次,便于检阅,使学者尽得《尚书》注疏之精华而不为其芜杂所烦扰。该书原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着录。《总目》据浙江郑大节家藏本着录,作十七卷,称“原目二十卷,中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并佚,无别本可以校补,今亦姑仍其阙焉。”而文渊阁库书《提要》、文溯阁库书《提要》均称此书缺六卷,所缺者为七、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卷,《总目》但云缺三卷,与库书实有卷数不合。此书现有清震无咎斋抄本,存十五卷,所缺者与库书同,今藏北京图书馆,该馆另藏一种清抄本,《尚书要义》二十卷、《序说》一卷俱完好无缺,《故宫普通书目》着录江苏书局刊本,亦全。
天圣广灯录
又称《广灯录》、《禅宗广灯录》。禅宗史书。北宋李遵勗编。30卷,另有目录1卷。天圣七年(1029),李遵勗献《广灯录》,仁宗赐“天圣”二字并序。本书系增广道原所撰《景德传灯录》而成,收录自释迦牟尼、摩诃迦叶以下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南岳怀让下十一世、青原行思下十二世约370余人的机缘语句及略传。李遵勗得法于临济宗禅僧蕴聪,为南岳下第九世(《五灯会元》卷十二则编为“南岳下十世”),故对南岳系禅师叙述尤详,马祖道一以后诸师语录几乎全部收录。但缺青原系第一至六世,人物不全,且世系编次较凌乱。编者殁后,其小传及有关机缘语句亦收录于本书卷十八之末。本书刊行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收于《卍续藏》第13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