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消论

作者:刘完素
三消论

一卷。金·刘完素撰。清·周学海注。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发挥。完素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已著录。刘氏为金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伤寒论》。倡言六气皆从火化,药用寒凉,其学术主张亦反映于本书中。此书虽仅一卷,但对三消病的病因、辨证及其治法均有简明论述。

章节列表

升序↑

猜你喜欢的书

矩山存稿

矩山存稿

宋代诗文别集。5卷。徐经孙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往往直抒胸臆。不复以研炼为长,然其理明辞达,亦殊有汪洋浩瀚之致。至于奏疏诸篇,或指陈时弊,或弹劾权奸,皆敷陈剀切,辞旨凛然”。如《劾董宋臣疏》,对宋理宗时宦官干政深恶痛绝,表现了不畏权贵的精神。诗歌亦有清新隽永的佳作,如《觉溪八景》描绘山水美景,很有气魄:“雷奔石壁间,瀑泻洞门侧。蜿蜒乘洪涛,变化莫可测。”(《龙门春浪》)另有组诗《出朝赋归来好》,抒发急流勇退的隐逸情志,颇有民歌风味:“归来好,篱下菊花应未老。晚香犹可荐清樽,渊明醉后和衣倒。归来好,一入山林迹如扫,杜门谢客免愆尤,几净窗明读庄老。”实为国势日下的时代气氛的曲折反映。有《四库全书》本。

辽东行部志

辽东行部志

记行著作。金王寂(1127——1194)撰。一卷。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今属河北)人。天德进士。官县令、刺史、转运史。著有《北迁录》、 《拙轩集》。是书为寂提点辽东路刑狱任时,于明昌元年(1190)巡查沈州、望平、广宁、宜民、咸平诸府县,记一月零二十五天的旅程见闻。明收入《永乐大典》。约一万二千字。以日记形式记一路二十五个住宿点的地理山川、风土人情和历史故实。为我国传世最早的东北旅行日记。书中记载金代设于今辽西、辽北的府县位置及所接触的人物故实等,成为后世考证东北历史沿革的重要佐证,可补《金史》之不足。原书及《永乐大典》本已佚。今有《晨风阁丛书》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张博泉注释本。 《辽海丛书》本附有缪荃孙跋文。日本岛田好《辽东行部志研究》(《满洲学报》第一册),可供参考。

玄门报孝追荐仪

玄门报孝追荐仪

玄门报孝追荐仪,不署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元代或明初。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书所载科仪,乃出家道士追荐超度其亡亲所用,以祝启文辞为主。内称三纲五常乃立人之大本,是故净明之法,本忠君孝亲以存心;盟真之斋,以报祖荐亲而立教。凡道士学仙修真,须以报孝追荐为先务,为列祖先亡归礼道真,忏悔谢过,祈祷圣真拔度亡灵出离冥途,上升仙境。其追荐仪式主要有宣辞、礼方忏悔、发愿、设醮谢恩、宣进状、宣疏、送神化财等节次。

佐杂谱

佐杂谱

官箴,清代李庚乾辑,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于光绪十九年由四川省城会文堂刻本发行。该书详细梳理了多种佐杂官职的历史渊源与演变,如典史,元时已有,主掌监狱、捕盗,为汉县尉之流,唐称典狱,还有少府等别称;仓大使始于明,职司仓庾;税大使在明时府设税课司、县设局,负责商贾等常征;吏目职掌与典史相近,始于元,金时称州录事等。 书中通过丰富的人物事例展现各官职的履职情形与官员风范。如孔子任委吏时 “料量平,会计当”,体现圣人于微职亦尽善尽美;唐韩思复任梁州府仓曹参军时,大旱开仓赈民,不惧州府劾责;宋傅尧俞监黎阳县仓草场,坚守职责,不因官职卑微而懈怠;明邹智谪为广东吏目,仍前往新会向陈白沙先生受业,学养更粹。 同时,书中还涉及诸多与官职相关的事件和品德教化内容。如对官员廉洁奉公的强调,像陆贽为郑县尉时辞谢刺史厚赆,仅领新茶;对官员明断狱案能力的记述,如郭申锡为晋陵尉时通过观察识破兄杀弟案件;对官员坚守臣节的褒扬,如徐端益为虹县尉时,面对张邦昌伪诏不屈膝;以及对官员教化百姓、改善地方治理的描述,如仇览为蒲亭长劝民兴业、教化不孝子陈元,王守仁谪龙场驿丞因俗化导夷人等。

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

上博楚简之一。收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完、残简共29支。由马承源整理并释读。全篇盖为孔子向弟子授诗之记录。马氏认为“可能当时社会对诗的认识和诗的运用,已有相当的偏差,所以在《诗论》中常强调主观的见解”。如多次出现“吾信之”、“吾悦之”、“吾美之”等。与《论语》中孔子论诗相比较,《论语》中只涉及《诗》与修身的关系,而竹简中出现关于《诗》与“情”的关系的讨论。《诗论》首简即提出:“诗亡离志,乐亡离情,文亡离言。”“乐亡离情”说,点明了“情”在孔子《诗》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各篇诗的排序,与今本《毛诗》也不相同。就内容而言,仅涉及《周诗》。《诗论》作者,今有子夏、子羔以及孔子再传弟子几说。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

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须达多经之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