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心法

作者:高斗魁
医家心法

一卷,清高鼓峰撰。此书又称《四明心法》。卷中列诊法、脉义、方论、药物等八篇,认为临证应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等,并以脉合诊。诊法共十二则。又列二十五方,概治五脏诸病,治疗则以五行分配,五行各有所兼,各配五方,合成此数。力阐薛己、赵献可对六味丸、八味丸加减用法,对滋肾生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方剂备加推崇。又分述中风、伤寒、咳嗽等内、外、妇、儿各科共二十五种杂病证治及治法,间附治效医案。审病偏重内因,重精神致病因素。察病机尤重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注意真阴、真阳、偏盛、偏衰。对郁证的脉证治疗有独特见解。创用滋水清肝饮、疏肝益肾汤等治疗阴虚郁证和肝虚胃痛。高氏承张景岳之学,持论不本经法,时出己见,亦有奇效,医名甚盛。此书对后人吕晚村、董废翁等颇有影响。王琢崖《医林指月》收入此书改称《医家心法》,并别为编次,尽去小注及评,加以胡珏评语。有《医林指月》本,《医宗己任编》本。

高斗魁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艾子杂说

艾子杂说

古代民间笑话集。传为宋代苏轼作。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小说家类中即已指出:“《艾子》一卷,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考其内容,应为民间所传笑话。全述艾子一人的言行,颇有民间机智人物故事的风格。艾子,史传上并无记载,仅笑话中说他是战国时齐国人,曾活动在齐宣王在位时期。故事中间有后来的事情,如秦破赵于长平以及唐三藏等事,民间传承变异的痕迹很明显。今传艾子的笑话37则,《顾氏文房小说》、《群书通要》、《广滑稽郭子六语》、《说郛》等书均有收录。王利器《历代笑话集》全录。明陆灼、屠本畯也依此书体例另编有《艾子后语》、《艾子外语》各1卷,有可观之处。

开市大吉

开市大吉

老舍短篇小说精选,第一流的幽默讽刺,让人大笑、摇头、拍手和流泪。老舍先生笔下有一众角色极鲜明而真实:缺乏科学知识的产妇家属,毫无素质的火车乘客,自欺欺人的“独立女性”,开医院的江湖骗子,自诩高尚的爱国青年,不被理解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虽写在民国,也活在当下,这些作品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具有现实意义。然而,老舍先生对社会的讽刺又具备浓厚的地域时代特色,满溢着“北平人”独有的和气。他始终温柔,永远同情,一针见血之外总留着余地——真正代表着中国文学,是真正的中式精神贵族。这本选集收录老舍先生精干、饱满、戏剧冲突强烈的小说作品,力求展现老舍的京味语言魅力,以及这位“人民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选编上打破经典作品集常用的创作时间顺序,按照阅读中的情绪变化,由喜入悲,由浅入深。每篇都能对应当下,让人掩卷深思。

桂公塘

桂公塘

中篇小说。郭源新(郑振铎)著。初载1934年4月1日《文学》第2卷第4号。1937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这是一篇根据文天祥《指南录》所载史实进行铺陈演绎的历史小说。作品描写文天祥在敌兵压境,众朝臣苟且偷生的情况下毅然出使匈奴,劝敌退兵,虽身处虎穴,却完全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与敌人斗智斗勇。当敌兵南侵,大宋皇帝已俯首称臣时,身在敌营的文天祥,仍然不为敌人的威逼利诱所动。最后设法从敌营出走,图谋复国大业,历尽千辛万苦仍矢志不移。小说表现和歌颂了文天祥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揭露和批判了宋朝皇帝和群臣的投降主义路线。作品写于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中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以作品歌颂文天祥实际上就是歌颂了当时正在人民中普遍酝酿和增长着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作品批判历史上的投降主义路线实际上就是批判了国民党政府里推行不抵抗主义的决策者。这篇小说在通过历史题材表现时代精神方面较为成功,为后来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藏海诗话

藏海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1卷。吴可著。此书约成于南宋绍兴(1131—1162)中,为作者暮年所撰;但一度沉晦,直到清初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后,才得以刊刻流传。观其内容,不主记事,多为对诗人诗作的品评,亦有对诗法诗理的探讨。作者论诗承元祐余绪,主张“学诗当以杜为体,以苏黄为用”。其重视来历出处,讲究锻字炼句,推崇点铁成金,认为作诗“要当以意为主,辅之以华丽”,乃源出于黄庭坚;而其“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盖华丽茂实已在其中矣”,“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见解,则更近于苏轼。今人郭绍虞《宋诗话考》讲,吴可“受苏黄影响,而于苏为近,故能深知江西诗之利病,而折衷于苏黄,同时复足以救西昆秾艳之失”。另外,书中还提出了“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之说;作者另有《学诗诗》3首,讲“学诗浑似学参禅”,可与此相参证。

清波杂志[四库本]

清波杂志[四库本]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周煇撰。十二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续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常见本有《笔记小说大观》本。因为作者当时寓居杭州的清波门,故名其书为《清波杂志》。作者自序中说, 这些“杂志”是晚年回忆年青时的见闻的产物: “煇早侍先生长者,与聆前言往行有可传者,岁晚遗忘,十不二三,暇日因笔之。”故所记多为北宋末、南宋初的事。内容很杂,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艺术、 建筑、 衣饰、名胜、民风等多种方面,而以政治人物的言行所占比重最大。书中所记苏轼材料既多,评价也高,对王安石则颇多微词,可见作者的政治倾问。与作者同时代的张贵谟序中称赞此书“虽寻常细事,多有益风教及可补野史所阙遗者”,章斯才的跋则说:此书“议论所到,有前辈不曾言”,当为“不朽”。可能指的是他对项羽、唐太宗的批评(卷四)等事。

释门章服仪

释门章服仪

全一卷。唐代道宣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内容记述法服之材质、裁缝及补浣等法。分为制意释名、立体拔俗、胜德经远、法色光俗、裁制应法、方量幢相、单复有据、缝制裁成、补浣诚教、加法行护等十篇。本书论法服之材质,于绢、布二种中,以布为如法者,此乃南山律宗之规矩。盖因佛教尚慈悲而戒杀生,若以蚕丝作法服,则有违拔济之心,故属不如法。注疏有元照之应法记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