彤园三集妇人科
作者:郑玉坛猜你喜欢的书
春草斋集
十卷。《附录》一卷。明乌斯道(约1367前后在世)撰。乌斯道,字继喜,浙江慈溪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以荐起知石龙(今象州)县,后调江西永新。因坐事谪戍安徽定远,寻放还。著有《秋吟稿》、《春草斋集》。《千顷堂书目》虽载《秋吟稿》之名,而阙其卷数。盖明代已佚。此集凡十卷。诗五卷,文五卷,附录名公赞、春草集歌咏一卷。为万历间其八世孙乌献明所编辑。宋濂为其集作序现存有崇祯二年(1629) 萧基刻本。乌斯道精于古文及书法,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称其“罢官后,求诗及书者,户限常满。”今观其集,其诗诗寄托深远,吐属清华,秀雅清润,铲涤元人繁缛之弊。文亦雅令,不为剑拔弩张之状,夷犹淡宕,颇近自然。可见其诗文在当时均为时人所重。然亦有不够含蓄、蕴藉的弱点。另有清康熙年间乌震刻本,是个选本,有《青草斋文集选》六卷,《诗集选》一卷,附录一卷,存世。宋濂为其集作序。
素问经注节解
医经类著作。清姚止庵撰。九卷。止庵字绍虞,会稽 (浙江绍兴) 人。初业儒,涉猎医学。因感《内经》之学“其旨奥,其事博,其文错杂而难稽”。遂寝馈于《内经》 中十有四年,参断诸篇斟酌损益。撰成此书与《灵枢经注节解》 等。因书中贯穿“损有余,补不足,以归乎中正之节”宗旨,故名。成书于康熙十六年(1677)。分内、外篇。内篇三卷,首论阴阳,再论治法,载文四十八篇。外篇六卷,论针灸,运气等,载文三十一篇。书中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兼采杨上善《太素》、林亿等《新校正》、马元台 《注证发微》、张景岳《类经》等各注释之长,并抒发己见。对经文“斟酌而损益之”,并将经文中 “赘词”、“重出”者,进行删削;“脱误”、“舛讹”者,进行“补葺”和“订正”;对“句语之颠倒,段落之参错”者,进行更易。书中多有发前人所未发,补前人所未逮之论注。为研究《内经》很有价值的文献。有一九六三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三十六水法
古代道家炼丹专著。 又名《三十六水经》、《炼三十六水石法》。 一卷。相传为汉代古籍(一说西汉淮南王 刘安撰)。陈国符《道藏源流续考》认为本法乃汉代古籍。本书为中国炼丹术仅有的两本水法专论之一。将药石化为水的三十六种方法。据称是秘不示人的仙术,得此法者可作神丹而登仙。《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明化石序》:“臣闻凡合大丹,未有不资化石神水之力也。此水之法,虽自黄帝至于周备,则是八公三十六水之道也。……公遂哀矜,授《五灵神丹上经》及《三十六水法》与安。”
还丹复命篇
古代内丹术书。简称《复命篇》。宋薛式撰。以诗词形式论述道家修炼内丹之法,包括诗词五十五首、《丹髓歌》三十四首。内容为内丹功法口诀及修炼时的体会。收入《道藏》第七四二册。
仪礼经传通解
经学著作。南宋朱熹撰,黄榦、杨复续撰。37卷,续29卷。宋人多简称为《礼书》。此书初名《仪礼集传集注》,后改今名。为彻底搞清古礼并以为后世之鉴,朱熹对古礼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其法:以《仪礼》为经,而取《礼记》及其他书传所载有关古礼者附于本经之下,并具列注疏及诸儒之说,寓作于述,勒为一编,即成此书。卷一至卷五为《家礼》,卷六至卷八为《乡礼》,卷九至卷十九为《学礼》,卷二十至卷二十三为《邦国礼》,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七为《王朝礼》。初刊于嘉定十年(1217),时作者已卒。因前23卷是定稿,故改称今名;后14卷《王朝礼》是草稿,故仍用初名。以篇数计,全书共60篇,其中缺《书数》、《卜筮》二篇。《仪礼经传通解续》是此书的续作。朱熹整理古礼,尚有丧、祭二礼未及论次,因属弟子黄榦续成之。续作体例与朱氏原书不异。《续》之前16卷为《丧礼》,后13卷为《祭礼》。黄氏仅完成了《续》之前15卷,其余部分还是草稿,未及修订而卒。其后,朱熹另一弟子杨復据黄氏遗稿重加修订,方成完帙,故今本《续》之前15卷题黄榦撰,后14卷题杨復撰。变难读之《仪礼》为易晓,朱熹及其弟子实有开创之功。其后清人迭有著述,虽枝节不无胜处,而体例则一仿朱熹旧规。
镡津文集
凡十九卷。宋代契嵩(1007~1072)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为明教大师契嵩之文集。镡津(广西藤县)为契嵩之生地,故本书名为‘镡津文集’。契嵩属于禅宗云门宗,博通儒佛,对于当时儒家之排佛论力加反驳,而倡儒佛一致论。卷一至卷三为辅教篇。卷四为皇极论与中庸解。卷五至卷七为论原四十篇,系以佛教之立场论儒家礼乐、四端、仁孝等。卷八为杂着六篇与书状。卷九、卷十收录仁宗皇帝之书状。卷十一收录六祖法宝记叙等序文二十三篇。卷十二题为志记铭碑。卷十三收录碑记铭表辞等七篇与述题书赞传评等十二篇。卷十四至卷十六题为非韩,反驳韩愈等人之排佛论。卷十七、卷十八为古律诗一二九首。卷十九收录石门惠洪礼嵩禅师塔诗等诸师之诗文。契嵩儒佛一致之思想影响宋代以后之佛教甚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