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二十三痔漏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九漏第一瘰疬附
肠痈第二妬乳 乳痈附
五痔第三
疥癣第四疬疡① 白癜② 赤疵 疣目附
① 疬疡 原作“疬易”,据孙本改。
② 白癜 原作“白殿”,据孙本改。
恶疾大风第五
九漏第一瘰疬附③ 论一首 方八十三首 灸法十六首
③ 瘰疬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夫九漏④之为病皆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何气使生。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堤留⑤于脉而不去者也。鼠瘘之本,皆根在于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下,其浮于脉中而未著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去之奈何。曰:请从其末,引其本,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审按其道以予之,徐往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已。决其死生奈何。曰:反其目视其中,有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
④ 九漏 九种漏病的总称,即狼漏、鼠漏、蝼蛄漏、蜂漏、蚍蜉漏、蛴螬漏、浮沮漏、瘰疬漏、转脉漏。九漏皆生于颈项部,生成后疮口形成各种秽恶虫物形状。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瘘候。
⑤ 堤留 滞留。按“堤”,滞。《说文解字•土部》:“堤,滞也。”又,《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鼠瘘候作“稽留”,《灵枢经•寒热》作“留”一字。
凡项边腋下先作瘰疬者,欲作漏也,宜禁五辛酒面及诸热食。凡漏有似石痈,累累然作疬子,有核在两颈及腋下,不痛不热,治者皆练石散敷其外,内服五香连翘汤下之。已溃者治如痈法。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针使著核结中,无不瘥者。何谓九漏,一曰狼漏,二曰鼠漏,三曰蝼蛄漏,四曰蜂漏,五曰蚍蜉漏,六曰蛴螬漏,七曰浮沮漏,八曰瘰疬漏,九曰转脉漏。
治狼漏始发于颈,肿无头有根,起于缺盆之上,连延耳根肿大,此得之忧恚,气上不得下,其根在肝一作肺,空青主之,商陆为之佐,散方
空青 猬脑各二分 猬肝一具,干之 芎半分 独活 乳妇蓐草 黄芩 鳖甲 斑猫 干姜 商陆 地胆 当归 茴香 矾石各一分 蜀椒三十粒
上十六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十五日服之。
治鼠漏始发于颈,无头尾如鼷鼠,使人寒热脱肉①,此得之食于鼠毒不去,其根在胃,狸骨主之,知母为之佐,散方
① 脱肉 谓肌肉瘦削如解蜕,形容明显消瘦。按“脱”,消瘦。《说文解字•肉部》:“脱,消肉臞也。”段玉裁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曰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
狸骨② 鲮鲤甲 知母 山龟壳③ 甘草 桂心 雄黄 干姜各等分
② 狸骨 药名,为猫科动物豹猫的骨。性味甘温,无毒,能除风湿,开郁结,杀虫,主治痹痛,游风,疳疾,瘰疬,痔瘘,恶疮等。古人认为狸与猫同类,善食鼠,常与猫骨通用。
③ 山龟壳 山龟之甲壳。按“山龟”,当即《证类本草》所称之秦龟。按《证类本草》卷二十•秦龟条引陶隐居云:“此即山中龟不入水者,形大小无定……秦龟即蟕蠵。”《集韵•支韵》:“蟕,蟕蠵,龟属。”与习用之龟甲不同。
上八味治下筛,以饮服方寸匕,日三,仍以蜜和,纳疮中,无不瘥。先灸作疮,后以药敷之,已作疮不用灸。
治蝼蛄漏始发于颈项,状如肿,此得之食瓜果实毒不去,其根在大肠,荏子主之,桔梗为之佐,丸方。
荏子 龙骨各半两 附子一两 蜀椒百粒 桂心 干姜 桔梗 矾石 独活 芎各一分
上十味末之,以枣二十枚和捣,醋浆和,丸如大豆,温浆下五丸至十丸。
治蜂漏始发于颈,瘰疬三四处俱相连以溃,此得之饮流水,水有蜂毒不去,其根在脾,雄黄主之,黄芩为之佐,散方
雄黄 黄芩各一两 蜂房一具 鳖甲 茴香 吴茱萸 干姜各半两 蜀椒二百枚
上八味治下筛,敷疮口上,日一,十日止。
治蚍蜉漏始发于颈,初得如伤寒,此得之因食中有蚍蜉毒不去,其根在肾,礜石主之,防风为之佐,散方
礜石 防风 桃白皮 知母 雌黄 干地黄 独活 青黛 斑猫 白芷 松脂一作柏脂 芍药 海藻 当归各一分 白术 猬皮各四分 蜀椒百粒
上十七味治下筛,饮服一钱匕,日三服。
治蛴螬漏始发于颈下,无头尾,如枣核块累,移在皮中,使人寒热心满,此得之因喜怒哭泣,其根在心,矾石主之,白术为之佐,散方
矾石 白术 空青 当归各二分 细辛一两 猬皮 斑猫 枸杞 地胆各一分 干乌脑三大豆许
上十味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以醋浆服之。病在上侧轮卧①,在下高枕卧,使药流下。
① 侧轮卧 谓仰卧于床边,使头朝下。按“侧”、“轮”,俱边缘意。《史记•平准准书》:“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司马贞索隐:“钟官掌铸赤侧之钱。韦昭云:侧,边也。”《释名•释车》:“轮,纶也,言弥纶也,周匝之言也。”
治浮沮漏始发于颈,如两指,使人寒热欲卧,此得之因思虑忧懑,其根在胆,地胆主之,甘草为之佐,散方
地胆 雄黄 干姜 石决明 续断 菴根 龙胆各三分 细辛二分 大黄半分 甘草一分
上十味治下筛,敷疮,日四五度。《古今录验》无雄黄,有硫黄。
治瘰疬漏始发于颈,有根,初苦痛,令人寒热,此得之因新沐湿结发汗流于颈所致,其根在肾,雌黄①主之,芍药为之佐,丸方
① 雌黄 孙本作“雄黄”。
雌黄 茯苓 芍药 续断 干地黄 空青 礜石 干姜 桔梗 蜀椒 恒山 虎肾② 狸肉 乌脑 斑猫各一分 矾石一分 附子一两
② 虎肾 孙本作“虎骨”。
上十七味末之,蜜丸。以酒服十丸如大豆,日二。
治转脉漏始发于颈,濯濯脉转,苦惊惕,身振寒热,此得之因惊卧失枕,其根在小肠《集验》作心,斑猫主之,白芷为之佐,丸方
斑猫 白芷 绿青 大黄各二分 人参 当归 桂心各三两 麦冬门 白术各一两 升麻 钟乳 甘草 防风 地胆③ 续断 麝香 礜石各一分
③ 地胆 孙本作“蛇胆”。
上十七味末之,蜜丸。酒服十丸如大豆,日三服。勿食菜,慎房室百日。《外台》无大黄桂心麦门冬白术钟乳。
治九漏方④
④ 治九漏方 孙本无黄芩甘草地胆雌黄雄黄,为十五味。
空青 商陆 知母 狸骨 桔梗 防风 荏子 矾石 黄芩 白芷 芍药 甘草 雌黄 白术 礜石 地胆 斑猫 雄黄各等分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以醋服如大豆三丸,三十日知,四十日愈,六十日平复,一百日慎房室。一方为散,醋服一刀圭,日三,老小半之。
又方 猬皮半枚 蜀椒 附子 当归 蜂房 地榆 桂心 通草 干漆 薏苡仁 牡丹 蒺藜子 漏芦一作雚芦 龙胆一作龙骨 土瓜各二分 斑猫四分 苦参 蛇床子 大黄 雄黄茹 细辛 蛇蜕皮各二分 鹤骨六分 鲮鲤甲 樗鸡各四枚 蜥蝎 蜈蚣各一枚
上二十八味治下筛,酒服五分匕,以知为度,日二服。
又方 斑猫七十枚 猬皮 真朱① 雄黄各一分
① 真朱 孙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真珠”。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半钱匕,日三。
又方 未成炼松脂填疮孔令满,日三四度,七日瘥,大有神验。
又方 斑猫二七枚 雄黄 桂心 犀角各一两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一钱匕,病从小便出,日再。
又方 马齿苋阴干 腊月烛烬各等分
上二味为末,腊月猪脂和,先以暖泔清洗疮,拭干敷之,日三。
又方 干牛屎 干人屎
上二味捣,先幕②绵疮上,绵上著屎,虫闻屎香出,若痒即举绵去之,更别取屎绵著如前,候虫出尽乃止。
② 幕 覆盖。《方言》卷十二:“幕,覆也。”《周易•井卦》:“上六,井收,勿幕。”王弼注:“幕,犹覆也。”
又方 苦瓠四枚大如盏者,各穿一孔如指大,置汤中煮十数沸,取一竹筒长一尺,纳一头瓠孔中,一头注疮孔上,冷则易之,遍止。
治一切漏方
斑猫四十枚 豉四十九枚 元青二十枚 地胆十枚 蜈蚣一寸半 犀角枣核大 牛黄枣核大
生大豆黄十枚
上八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二丸,须臾多作酸浆粥,冷饮之,病从小便出尿盆中,看之如有虫形状,又似胶汁,此病出也,隔一日一服,饮粥如常,小弱者隔三四日,候无虫出,疮渐瘥。特忌油腻,一切器物皆须灰洗,乃作食。崔氏云:治九漏初服药,少夜食,明旦服二丸,至七日甚虚闷,可煮食蔓菁菜羹,自余脂腻醋口味果子之类并不得食,人强隔日一服,人弱两三日一服,瘥后仍作二十日将息,不能将息便不须服。
又方 煮盐花,以面拥病上,纳盐花面框③中厚二寸,其下以桑叶三重藉盐,候冷热得所可忍,冷则无益,热则破肉,一日一度,候瘰疬根株势消则止。若已作疮者,捣穄谷为末,粉之。
③ 框 原作“匡”,今改。按“匡”,与“框”同。《史记•天官书》:“(太极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
又方 槲北阴白皮三十斤剉之,以水一石煮取一斗,去滓,煎如糖,又取都厕上雌雄鼠屎各十四枚,烧令汁尽,末,纳煎中,温酒一升投煎中合搅之,羸人五合服之,当有虫出。
治漏作疮孔方
末露蜂房,腊月猪脂和,敷孔上。
治漏发心胸以下者方
武都雄黄 松脂各三两
上二味和为块,刀子刮为散,饮服一方寸匕,日二,不瘥更合。
治漏方
锻落铁屑 狗颊车连齿骨炙 虎粪 鹿皮合毛烧灰
上四味等分,治下筛,以猪膏和,纳疮中,须臾易之,日五六度。
治诸漏方
霜下瓠花曝干,末,敷之。
又方 捣土瓜根,薄之,燥则易,不限时节。
又方 死蛇去皮肉,取骨末之,合和,封疮上,大痛以杏仁膏摩之,止。
又方 死蛇和腊月猪脂合烧作灰,末之,纳孔中。
又方 烧死蜣螂,末,醋和涂。
又 死蛇灰醋和敷。
又方 故布裹盐如弹丸,烧令赤,末,酒服。
又方 服白马屎汁一升。
又方 正月雄狐屎阴干,杵末,水和服。
又方 盐面和烧灰,敷之。
又方 水研杏仁,服之。
又方 猪脂一升、酒五合煎沸,顿服之。
治一切冷瘘方
烧人吐出蛔虫为灰,先以甘草汤洗疮,后著灰,无不瘥者,慎口味。
治鼠漏疮瘥复发及不愈,出脓血不止方 以不中水猪脂,咀生地黄,纳脂中,令脂与地黄足相淹和,煎六七沸,桑灰汁洗疮,去恶汁,以地黄膏敷疮上,日一易。
治鼠漏方
得蛇蚖①所吞鼠烧末,服方寸匕,日再,不过三服,此大验,自难遇耳,并敷疮中。
① 蚖 古代指蝾螈和蜥蝎类动物。《说文解字•虫部》:“蚖,荣蚖,蛇医。”
又方 死鼠一枚,中形者 乱发如鸡子大一枚
上二味,以腊月猪脂取令淹鼠发煎之,令鼠发消尽,膏成,分作二分,一分稍稍涂疮,一分稍稍以酒服之,则瘥矣,鼠子当从疮中出,良秘方。
治鼠瘘肿核痛,未成脓方 以柏叶敷著肿上,熬盐著叶上熨之,令热气下即消。
治风漏②及鼠漏方
② 风漏 病证名,即风瘘。因风邪外袭,经络结聚而致,症见初起肿如覆手,搔之有赤汁渗出,渐生根附骨,破溃成瘘,伴寒热不适等,与九漏不同,预后较差。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风瘘候。
赤小豆 白敛 黄芪 牡蛎各等分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蝼蛄瘘方
槲叶灰,先以泔清煮槲叶,取汁洗,拭干,纳灰疮中。
治蜂瘘初生时状如桃而痒,搔之则引大如鸡子如覆手者方熬盐熨之三宿,四日不瘥,至百日成瘘,其状大如四五寸石,广三寸,中生蜂作孔,乃有数百。以石硫黄随多少,燃烛烧令汁出,著疮孔中,须臾间见蜂数十,惟蜂尽瘥。
治蜂瘘③方
鸦头灰敷之。
③ 蜂瘘 孙本作“蛇瘘”。
又方 人屎蛇蜕灰腊月猪膏和,敷之。
又方 蜂窠灰腊月猪膏和,敷孔中。
治蚁漏④孔容针,亦有三四孔者 猬皮肝心灰末,酒服一钱匕。
④ 蚁漏 病证名,即蚁瘘。因食饮中有蚁毒,入于五脏,流于经脉而致,症见颈项肿核聚生,渐遍于周身。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蚁瘘候。
又方 死蛇腹中鼠腊月猪脂煎使焦,去滓,敷之。
又方 取大鲊,烧耕垡土令赤,以苦酒浸垡土,时合壁土,故热,以鲊着壁土上,展转令热,以敷疮上。
又方 鲮鲤甲①二七枚烧末,猪膏和,敷疮上。
① 鲮鲤甲 即穿山甲。
又方 半夏一枚捣末,以鸭脂和,敷疮上。
瘰疬瘘横阔作头状若杏仁形,亦作瘰疬方 用雄鸡屎灰腊月猪脂和,封之。
② 蜣螂瘘 病证名。因食饮中有蜣螂毒气,入于五脏,流于经脉而致,症见瘘如鼠洞,肿如覆手,瘙痒疼痛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蜣螂瘘候。
治蜣螂瘘②方
牛屎灰和腊月猪脂,敷之。
又方 蜣螂丸末敷,即蜣螂所食屎也。
又方 干牛屎末敷,痒即拨却,更厚封,瘥乃止。
又方 热牛屎涂之,数数易,应有蜣螂出。
治蚯蚓瘘③方
③ 蚯蚓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处有蚯蚓之气,入于腹内,流于经脉而致,症见肿核溃漏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蚯蚓瘘候。
蚯蚓屎 鸡屎
上二味末之,用社猪④下颔髓和,敷之。
④ 社猪 用来祭祀土地之神的猪。按“社”,土地之神。《吕氏春秋•季冬》:“以供皇天上帝社稷之事。”高诱注:“社,后土之神,谓句龙也。”
治蝎瘘⑤五六孔皆相通者方
捣茅根汁,著孔中。
⑤ 蝎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住处有蝎虫毒气,入于脏腑,流于经脉而致,症见肿核如蝎形,生于腋下或颈边,溃而成瘘,伴恶寒发热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蝎瘘候。
治虾蟆瘘⑥方
五月五日蛇头及野猪脂同水衣封之,佳。
⑥ 虾蟆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住处有虾蟆毒气,入于脏腑,流于经脉而致,症见肿核溃破成瘘,寒热不适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虾蟆瘘候。
治蛇瘘⑦方
蛇蜕皮灰腊月猪脂和,封之。
⑦ 蛇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住处有蛇之毒气,入于脏腑,流于经脉而致,症见肿核发无定处,溃破成瘘,寒热不适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蛇瘘候。
治蛙瘘①方
蛇腹中蛙灰封之。
① 蛙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住处有蛙之毒气,入于脏腑,流于经脉而成瘘。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蛙瘘候。
治颠当瘘②方
捣土瓜根,敷至瘥,慎口味。
② 颠当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住处有颠当毒气,入于脏腑,流于经脉而致,症见初起如枣核,日久溃破成瘘而流溢脓汁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颠当瘘候。按“颠当”,虫名,土蜘蛛的别称。
治雀瘘③方
取母猪屎灰和腊月猪膏敷,虫出如雀形。
③ 雀瘘 病证名。因食饮居住处有雀毒气,入于脏腑,流于经脉而致,症见肿起无定处,溃而成瘘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雀瘘候。
治脓瘘④方
桃花末和猪脂封之,佳。
④ 脓瘘 病证名。因患疮日久不愈,溃破成瘘,复为热毒邪气所伤,生脓不绝,故名。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脓瘘候。
治石瘘⑤两头出者,其状坚实,令人寒热方 以大铍针⑥破之,鼠粘叶二分末,和鸡子白一枚封之。
⑤ 石瘘 病证名。症见初起两头如梅李核,坚硬按之如石,寒热不适,继而溃破成瘘。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石瘘候。
⑥ 铍针 针具名,古代九针之一。《灵枢经•九针十二原》:“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末如剑锋,以取大脓。”似为一种割治痈脓的刀具,俗称铍刀。
又方 捣槐子,和井花水封之。
灸漏方
葶苈子二合 豉一升
上二味和捣令极熟,作饼如大钱,厚二分许,取一枚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三炷一易,三饼九炷,隔三日复一灸之。《外台》治瘰疬。《古今录验》云:不可灸头疮,葶苈气入脑,杀人。
又方 捣生商陆根,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安漏上,以艾灸上,饼干易之,灸三四升艾,瘥。《外台》灸瘰疬。
又方 七月七日日未出时取麻花,五月五日取艾,等分合捣作炷,用灸疮上百壮。《外台》灸瘰疬。
寒热,胸满颈痛,四肢不举,腋下肿,上气,胸中有音,喉中鸣天池主之。
寒热,酸痟痛,四肢不举,腋下肿瘘马刀,喉痹,髀膝胫骨摇,酸痹不仁 阳辅主之。
胸中满,腋下肿,马刀瘘,善自啮舌颊,天牖中肿,寒热,胸胁腰膝外廉痛 临泣主之。
寒热,颈颔肿 后溪主之。
寒热,颈腋下肿 申脉主之。
寒热,颈肿 丘墟主之。
寒热,颈瘰疬 大迎主之。
腋下肿,马刀,肩肿吻①伤 太冲主之。
① 吻 嘴唇。《说文解字•口部》:“吻,口边也。”
九漏 灸肩井二百壮。
漏 灸鸠尾骨下宛宛中七十壮。
诸漏 灸瘘周四畔,瘥。
诸恶漏中冷,瘜肉 灸足内踝上各三壮,二年六壮。
治鼠漏及瘰疬,五白膏方
上六味各于石上烧作灰,研,绢筛之,以猪膏一升三合煎乱发一两半,令极沸消尽,乃纳诸末,微微火上煎五六沸,药成。去疮痂,以盐汤洗,新帛拭干,然后敷膏,若无痂,犹须汤洗,日再,若著膏当以帛裹上,勿令中风冷也,神验。
治寒热,瘘疬及鼠瘘,曾青散方
曾青 荏子 礜石一作矾石 附子各半两 当归 防风 栝楼根 芎 黄芪 黄芩 狸骨 甘草 露蜂房各二两 细辛 干姜各一两 斑猫 元青各五枚
上十七味治下筛,以酒服一方寸匕,日再服。
治寒热,瘰疬散方
连翘 土瓜根 龙胆 黄连 苦参 栝楼根 芍药 恒
白马 白牛 白羊 白术 白鸡等屎各一升② 漏芦二斤山各一两
② 各一升 “一”字原缺,据道藏本、四库本补。孙本作“各一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五分匕,日三服。《千金翼》、《外台》有狸骨一枚。又《千金翼》一方有当归,无栝楼恒山。
治身体有热气,瘰疬及常有细疮,并口中生疮,蔷薇丸方
蔷薇根三两 石龙芮 黄芪 鼠李根皮 芍药 黄芩 苦参 白敛 防风一作防己
龙胆 栝楼根各一两 栀子仁四两
上十二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服。《千金翼》有黄檗一两。
治瘰疬方
白僵蚕治下筛,水服五分匕,日三服,十日瘥。
又方 狸头一枚炙,捣筛,饮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故鞋内毡替烧末,五匕和酒一升,旦向日服之,强行,须臾吐鼠出,三朝①服。《外台》不同。
① 三朝 三日。按“朝”,日,天。《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郑玄笺:“无有朝者,常早起夜卧,非一朝然,言己亦不解惰。”《孟子•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又方 狸头蹄骨等炙黄,捣筛为散,饮服一钱匕,日二。
又方 猫两眼阴干,烧灰,井花水服方寸匕,日再。
又方 干猫舌末敷疮上。
又方 狼屎灰傅之。
又方 五月五日取一切种种杂草煮取汁,洗之。
又方 狐头狸头灰敷上。
又方 猫脑 莽草②
② 莽草 药名,为木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叶。性味辛温,有毒,能祛风消肿,主治头风,痈肿,瘰疬,乳痈,喉痹等。
上二味等分,为末,著孔中。
灸一切瘰疬在项上及触处但有肉结凝,似作瘘及痈疖者方以独头蒜截两头,留心大,作艾炷称蒜大小,帖疬子上灸之,勿令上破肉,但取热而已,七壮一易蒜,日日灸之,取消止。
一切瘰疬 灸两胯里患疬处宛宛中,日一壮,七日止,神验。
又 灸五里人迎各三十壮。
又 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
又 灸耳后发际直脉七壮。
肠痈第二妬乳 乳痈附① 论三首 方三十三首 灸法二首
① 妬乳 乳痈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愚医治之,错则杀人。肠痈之为病,小腹重而强抑②之则痛,小便数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皆甲错,腹皮急如肿状,其脉数者小有脓也③,《巢源》云:洪数者已有脓也。其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甚者腹胀大,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中出,或大便出脓血。
② 强抑 谓用力按压。按“抑”,按压。《玉篇•手部》:“抑,按也。”
③ 小有脓也 孙本“小”作“中”。
问曰:官羽林④妇病,医脉之,何以知妇人肠中有脓,为下之即愈。师曰:寸口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荣,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荣滑上升,荣卫相干,血为浊败,少腹痞坚,小便或涩,或复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即为瘀血,血下则愈。
④ 羽林 皇帝卫军之称。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建章营骑,掌宿卫侍从,后更名为羽林骑。此后历代设有羽林监。唐设左、右羽林卫,亦称羽林军,置大将军、将军等官。
治肠痈,大黄牡丹汤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桃仁五十枚 瓜子一升 芒消二两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当下脓血。《删繁方》用芒消半合、瓜子五合。刘涓子用消石三合,云:肠痈之病,少腹痞坚,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白汗出,其脉迟坚者未成脓,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复可下。《肘后》名瓜子汤。
治肠痈汤方⑤
⑤ 治肠痈汤方 孙本无生姜,为十味。
牡丹 甘草 败酱 生姜 茯苓各二两 薏苡仁 桔梗 麦门冬各三两 丹参 芍药各四两 生地黄五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又方 薏苡仁一升,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瓜瓣仁①二升
① 瓜瓣仁 即冬瓜的子仁。按葫芦科植物冬瓜的种子入药名冬瓜子,性味甘凉。能润肺化痰,消痈利水,主治痰热咳嗽,肺痈,肠痈,水肿,脚气等。此方所用为其子仁,效用同。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姚氏不用桃仁,用李仁。崔氏有芒消二两,云:腹中痛,烦毒不安,或胀满不思饮食,小便涩,此病多是肠痈,人多不识,妇人产后虚热者多成斯病,纵非痈疽,疑是便服此药,无他损也。
又方 雄鸡顶上毛并屎烧作末,空心酒服之。
又方 截取担头尖少许,烧作灰,水和服,当作孔出脓血,愈。
凡肠痈,其状两耳轮纹理甲错,初患腹中苦痛,或绕脐有疮如粟,皮热,便脓血出似赤白下,不治必死方 马蹄灰鸡子白和涂,即拔气,不过再。
又方 瓜子三升捣末,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分三服。
又方 死人冢上土作泥,涂之。
治内痈未作头者方
服伏鸡屎,即瘥。
又方 马牙灰和鸡子涂之,干则易。
肠痈 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论曰:产后宜勤挤②乳,不宜令汁蓄积,蓄积不去,便结不复出,恶汁于内,引热温壮,结坚牵掣痛,大渴引饮,乳急痛,手不得近,成妬乳,非痈也。急灸两手鱼际各二七壮,断痈脉也③,不复恶手近乳,汁亦自出,便可手助迮捋之,则乳汁大出,皆如脓状,内服连翘汤,外以小豆薄涂之,便瘥。妇人女子乳头生小浅热疮,痒搔之黄汁出,浸淫为长,百种治不瘥者,动经年月,名为妬乳。妇人饮儿者,乳皆欲断,世谓苟抄乳是也,宜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敷二物飞乌及飞乌散佳。若始作者,可敷黄芩漏芦散及黄连胡粉散,并佳。
② 挤 原作“济”,据《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妬乳疮痛方引《集验》改。按“济”,通“挤”。《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济,假借为挤。”
③ 断痈脉也 “脉”原作“状”,据孙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赤龙皮汤方 槲皮切三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夏冷用之,冬温用之,分以洗乳,亦洗诸深败烂久疮,洗竟,敷膏散。
天麻汤方 天麻草①切五升,以水一斗半煮取一斗,随寒热分洗乳,以杀痒②也。此草叶如麻,冬生夏著花,赤如鼠尾花也。亦以洗浸淫黄烂热疮痒疽湿阴蚀小儿头疮,洗竟,敷膏散。
① 天麻草 即益母草。
② 杀痒 治痒。按“杀”,治。《太平御览》卷六百零六引《风俗通》:“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吴越曰杀,亦治也。”《本草纲目•草部•青蒿》:“(青蒿)杀风毒心痛热黄。”
飞乌膏方
倾粉是烧朱砂作水银上黑烟也,一作湘粉 矾石各二两
上二味为末,以甲煎和如脂,以敷乳疮,日三敷。作散者不须和汁,自著者可用散,亦敷诸热疮及黄烂疮浸淫汁痒丈夫阴蚀痒湿疮小儿头疮月蚀口边肥疮瘑疮等,并敷之。
黄连胡粉散方
黄连二两 胡粉十分 水银一两
上三味,黄连为末,以二物相和,耎皮果熟搜之,自和合也,纵不得成一家,且得水银细散入粉中也,以敷乳疮诸湿疮黄烂肥疮等,若干,著甲煎为膏。
治妬乳,乳生疮方
蜂房 猪甲中土 车辙中土等分
上三味末,苦酒和,敷之。
妇人乳生疮,头汁出,疼痛欲死不可忍,鹿角散方
鹿角三分 甘草一分
上二味治下筛,和以鸡子黄,于铜器中置于温处,炙上敷之,日再,即愈,神验不传。
治妬乳方
取葵茎灰捣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即愈。《集验方》直捣为散,不为灰。
又方 烧自死蛇灰,和猪膏涂,大良。
妬乳 以蒲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
论曰:产后不自饮儿,并失儿无儿饮乳,乳蓄喜结痈,不饮儿令乳上肿者,以鸡子白和小豆散,敷乳房令消结也。若饮儿不泄者,数捻去之,亦可令大孩子含水使口中冷,为嗽取滞乳汁,吐去之,不含水嗽去热,喜令乳头作疮,乳孔塞也。凡女人多患乳痈,年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年五十以上慎不治,治之多死,不治自得终天年。
治妬乳乳痈,连翘汤方
连翘 芒消各二两 芍药 射干 升麻 防己 杏人 黄芩 大黄 柴胡 甘草各三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乳痈方
麦门冬一升 黄芩 芍药 茯苓各二两 饴糖八两 大枣五枚 人参 黄芪 防风 桑寄生 甘草各三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糖一沸,分四服。乳痈先服前件汤,五日后服此丸即愈方
天门冬五两 泽兰五分 大黄十分 升麻六分 羌活 防风 人参 黄芪 干地黄 白芷 桑寄生 通草各二分 黄芩 枳实 茯神 天雄 芎 当归 五味子各一两
上十九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日二,加至四十丸。
治乳痈始作方《广济方》云:治乳痈大坚硬,赤紫色,手不得近,痛不可忍者。
大黄 楝实 芍药 马蹄
上四味等分,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取汁出,瘥。《广济方》云:酒服方寸匕,覆取汗,当睡著觉后肿处散,不痛,经宿乃消。
排脓散
治乳痈方。
苁蓉 铁精 桂心 细辛 黄芩 芍药 防己一作防风 人参 干姜 芎 当归各三分 甘草五分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药十日,脓血出多,勿怪之,其恶肉除也。
又方 生地黄三升 芒消三合 豉一升
上三味同捣,薄之,热即易之,取瘥止,一切痈肿皆用之。一方单用地黄薄。
治妬乳乳痈肿方
取研米槌二枚,炙令热,以絮及故帛①乳上,以槌更互熨之,瘥止,已用,立验。
①(dá 达) 搭,覆盖。《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勤以布冷水淹之,温复易之。”
治乳痈坚方
以水罐中盛醋泔清,烧石令热纳中,沸止更烧如前,少热纳乳渍之,冷更烧石纳渍,不过三烧石即愈。
又方 黄芩 白敛 芍药各等分
上三味为末,以浆水饮服半钱匕,日三。若左乳汁结者,即捋去右乳汁;若右乳汁结者,可捋去左乳汁。《小品》云:治妬乳。
治乳痈方
大黄 鼠屎新者,各一分 黄连二分
上三味,捣黄连大黄末,合鼠屎共治,以黍米粥清和,敷乳四边,痛止即愈。无黍米,粟米粳米亦得。
又方 取葱白捣,敷之,并绞汁一升,顿服,即愈。
治乳痈二三百日,众疗不瘥,但坚紫色,青柳根熨方 柳根削取上皮,捣令熟,熬令温,盛著练囊②中,熨乳上,干则易之,一宿即愈。
② 练囊 用白色熟绢做成的囊袋。按“练”,已练制的白色熟绢。《急就篇》第二章:“绨络缣练素帛蝉。”颜师古注:“练者,煮缣而熟之也。”
治乳痈方
③ 莽草 孙本作“菵草”,此下“治细癣方”、“九江散”并同。
大黄 莽草③ 生姜各二分 伏龙肝十二分
上四味捣末,以醋和,涂乳,痛即止,有效。
又方 鹿角下筛,以猪脂上清汁服方寸匕,不过再服,亦可以醋浆水服。
妇人乳肿痛,除热蒺藜丸方
蒺藜子 大黄各一两 败酱一分 桂心 人参 附子 薏苡仁 黄连 黄芪 鸡骨 当归 枳实 芍药 通草各三分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未食以饮服如梧子三丸,不知,益至五丸,日三,无所忌。一方无大黄败酱黄连通草,为散,酒服方寸匕。
五痔第三论一首 方二十六首 灸法二首
论曰:夫五痔者,一曰牡痔,二曰牝痔,三曰脉痔,四曰肠痔,五曰血痔。牡痔者,肛边如鼠乳,时时溃脓血出;牝痔者,肛肿痛生疮;脉痔者,肛边有疮痒痛;肠痔者,肛边核痛,发寒热;血痔者,大便清血,随大便污衣。又五痔有气痔,寒温劳湿即发,蛇蜕皮主之;牡痔,生肉如鼠乳在孔中,颇出见外,妨于更衣①,鳖甲主之;牝痔②《集验》作酒痔,从孔中起外肿,五六日自溃出脓血,猬皮主之;肠痔,更衣挺出,久乃缩,母猪左足悬蹄甲主之;脉痔,更衣出清血,蜂房主之。五药皆下筛等分,随其病倍其主药,为三分,旦以井花水服半方寸匕,病甚者旦暮服之,亦可四五服。禁寒冷食猪肉生鱼菜房室,惟得食干白肉,病瘥之后百日乃通房内。又用药导下部,有疮纳药疮中,无疮纳孔中。又用野葛烧末,刀圭纳药中,服药五日知,二十日若三十日愈。痔痛通忌莼菜③。
① 更衣 入厕。按“更衣”,本为换衣。《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又指换衣休息之处。《汉书•东方朔传》:“后乃私置更衣。”颜师古注:“为休息易衣之处。”憩息处或备有厕所,宾主入厕,即托言更衣。
② 牝痔 原作“牡痔”,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二十六•五痔方引《集验》改。孙本作“酒痔”。
③ 莼菜 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夏采其嫩叶作蔬菜。《诗经•鲁颂•泮水》:“薄采其茆。”毛传:“茆,凫葵也。”孔颖达疏:“陆玑云:与荇菜相似……叶可以生食,又可煮,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
治五痔,众医所不能愈者方④
④ 治五痔……方 孙本无秦艽白芷厚朴,为十味。
秦艽 白芷 厚朴 紫参 乱发 紫菀各一两 雷丸 藁本各二两 石南虫各半两 贯众三两 猪后悬蹄十四枚 虻虫半升
上十三味合捣下筛,以羊髓脂煎和,服如梧子,空腹饮下十五丸,日二,若剧者夜一服。四日肛边痒止,八日脓血尽,鼠乳悉瘥,满六十日终身不复发,久服益善。忌鱼猪肉等。
槐子丸①
① 槐子丸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肠痔无白敛,为十五味。
主燥湿痔,痔有雄雌,皆主之方。
槐子 干漆 吴茱萸根白皮各四两 秦艽 白芷 桂心 黄芩 黄芪 白敛 牡蛎 龙骨 雷丸 丁香 木香 蒺藜 附子各二两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饮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千金翼》无白敛。深师无黄芪,云:治苦暴有干燥肿痛者,有崩血无数者,有鼠乳附核者,有肠中烦痒者,三五年皆杀人,主忌饮酒及作劳,犯之即发。
小槐实丸
主五痔十年者方。
槐子三斤 白糖二斤 矾石 流黄各一斤 大黄 干漆② 龙骨各十两
② 干漆 药名,为漆树科植物漆树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性味辛温,有毒,能破瘀,消积,杀虫,主治妇女经闭,癥瘕,瘀血,虫积等。其性善下降而破血,逐肠胃积滞,于痔病亦有效。
上七味捣筛四味,其二种石及糖并细切,纳铜器中一石米下蒸之,以绵绞取汁,以和药令作丸,并手丸之,大如梧子,阴干。酒服二十丸,日三,稍增至三十丸。
槐子酒③
③ 槐子酒 孙本有槐皮,《千金翼方》卷二十四•肠痔作槐白皮,并为四味。
主五痔十年不瘥者方。
槐东南枝细剉,一石 槐东南根剉,三石 槐子二斗
上三味以大釜中安十六斛水煮取五斛,澄取清,更煎取一石六斗,炊两斛黍米,上曲二十斤酿之,搅令调,封泥七日,酒熟取清,饮适性,常令小小醉,合时更煮滓取汁。淘米洗器不得用水,须知此事忌生水故也。
治痔,猬皮丸方
猬皮一具 矾石 当归 连翘 干姜 附子 续断 黄芪各三两 干地黄五两 槐子三两
上十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十五丸,日再①,加至四十丸。亦治漏。《集验方》无矾石地黄。
① 日再 “日”原作“亦”,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二十六•诸痔方引《集验》改。
治痔方
取槐耳赤鸡一斤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即是槐檽②也。
② 槐檽 药名,即槐耳,又名槐鸡、赤鸡。为寄生于槐树上的木耳。性味辛平,无毒。主治痔疮,便血,脱肛,崩漏等。
又方 以蒲黄水服方寸匕, 日三, 良妙。《外台》云:治肠痔每大便常有血者。
又方 取桑耳作羹,空腹饱食之,三日食之。
猬皮丸
主崩中及痔方。
猬皮 人参 茯苓 白芷 槐耳 干地黄 禹余粮 续断各三两 蒲黄 黄芪 当归 艾叶 橘皮 白敛 甘草各二两 白马蹄酒浸一宿,熬令黄 牛角③各四两 鳗鲡鱼头二十枚 猪悬蹄甲二十一枚,熬
③ 牛角药名,又名牛角仁。参见本书卷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牛角仁”条注释。
上十九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稍加。
治痔下血及新产漏下方
好矾石一两 附子一两
上二味末之,白蜜丸。酒服二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不过数日便断,百日服之,终身不发。《崔氏方》有干姜一两。
治五痔十年不瘥方
涂熊胆,取瘥止,神良,一切方皆不及此。
又方 七月七日多采槐子,熟捣取汁,纳铜器中,重绵密盖,著宅中高门上曝之二十日以上,煎成如鼠屎大,纳谷道中,日三。亦主瘘,百种疮。
又方 取生槐白皮十两熟捣,丸如弹丸,绵裹纳下部中。此病常食萹竹①叶及煮羹粥,大佳。
① 萹竹 即萹蓄。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可食,又可全草入药。《尔雅•释草》:“竹,萹蓄。”郭璞注:“似小藜,赤茎节,好生道旁,可食,又杀虫。”
又方 取三具鲤鱼肠,以火炙令香,以绵裹之,纳谷道中一食久,虫当出食鱼肠,数数易之,尽三枚瘥。一方炙肠令香,坐上虫出,经用有效。
又方 虎头 犀角
上二味各末之如鸡子大,和不中水猪脂大如鸡子,涂疮上,取瘥。
治五痔及脱肛方
槐白皮二两 薰草 辛夷 甘草 白芷各半两 野葛六铢 巴豆七枚 漆子②十枚 桃仁十枚 猪脂半斤
② 漆子 药名。为漆树科植物漆树的种子。
上十味咀,煎三上三下,去滓,以绵沾膏,塞孔中,日四五过,虫死瘥,止痒痛,大佳。
治外痔方
真朱 雄黄 雌黄各一两 竹茹三两 猪膏一斤
上五味末之,纳猪膏中和调,又和乱发,切半鸡子大,东向煎三上三下,发焦出,盐汤洗,拭干敷之。亦治恶疮瘑疮。
治五痔方
取槐根煮,洗之。
又方 用桃根煮洗。
又方 猬皮方三指大,切 熏黄枣大,末 熟艾鸡子大
上三味,穿地作孔,调和取便,熏之口中,熏黄烟气出为佳,火气消尽即停,停三日将息,更熏之,凡三度永瘥。勿犯风冷,羹臛将补,慎猪鸡等。
治痔下部出脓血,有虫,旁生孔窍方 槐白皮一担剉,纳釜中煮令味极出,置大盆中,适寒温坐其中如浴状,虫悉出,冷又易之,不过二三即瘥。
治谷道痒痛,绕缘肿起,里许欲生肉突出方
槐白皮三升 甘草三两 大豆三升,以水七升急火煮取四
上三味以豆汁煮取二升,浸故帛薄之,冷即易之,日三五度。
治谷道痒痛,痔疮,槐皮膏方
槐皮 楝实各五两,《外台》作尘豉 甘草《删繁》用蜂房 白芷各一两 桃仁六十枚 当归三两 赤小豆二合
上七味咀,以成煎猪膏一斤微火煎,白芷黄药成,摩疮上,日再,并导下部。《删繁方》无当归,治肾劳虚,或酒醉当风所损,肾脏病所为肛门肿生疮,因酒劳伤,发泻清血,肛门疼痛,蜂房膏。
治谷道痛方
菟丝子熬黄黑,和鸡子黄以敷之,日二。
又方 取杏仁熬令黄,捣作脂,以敷之。
治大便孔卒痛如鸟啄方
以大小豆各一斗和捣,纳两袋中,蒸之令热,更互坐之,瘥。
久冷五痔便血 灸脊中百壮。
五痔便血失屎 灸回气百壮,穴在脊穷骨上。
疥癣第四疬疡 白癜 赤疵 疣目附① 论二首 方六十首 灸法四首
① 疬疡……疣目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凡疮疥,小秦艽散中加乌蛇肉二两主之,黄芪酒中加乌蛇脯一尺,亦大效。《千金翼》云:黄芪酒中加乌蛇脯一尺,乌头附子茵芋石南莽草各等分,大秦艽散中加之,亦有大效。小小疥瘙,十六味小秦艽散亦相当。黄芪酒出第七卷中。
凡诸疥瘙 皆用水银猪脂研令极细,涂之。
治凡有疮疥,腰胯手足皆生疵疥者方
蔷薇根 黄连 芍药 雀李根皮 黄檗各三两 石龙芮 苦参 黄芪 黄芩各二两 大黄 当归 续断各一分 栝楼根四两
上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以蔷薇饮服二十丸,日三,加至三十丸,疮疥瘥乃止。干疥白癣勿服。《千金翼》云:所长痈疽皆须服之。
治寒热疮及风疥
千年韭根 好矾石 雄黄 藜芦 瓜蒂 胡粉各一分 水银三分
上七味,以柳木研水银使尽,用猪脂一升煮藜芦韭根瓜蒂三沸,去滓,纳诸药和调令相得即成,以敷之,神良。《救急方》用治癣疮。
茹膏方
茹 狼牙 青葙 地榆 藜芦 当归 羊蹄根 萹蓄各二两 蛇床子 白敛各六分 漏芦二分
上十一味捣,以苦酒渍一宿,明旦以成煎猪膏四升煎之,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滓,纳后药如下。
雄黄 雌黄 硫黄 矾石 胡粉 松脂各二两 水银二两
上七味细研,看水银散尽即倾前件膏中,以十只箸搅数百遍止,用瓷器贮之,密举①勿令泄气。煎膏法必微火,急即不中用。一切恶疮疥癣疽漏瘑悉敷之。不可近目及阴。先研雄黄等令细,候膏小冷即和搅,敷之。
① 密举 谓闭塞器口而收藏。按“密”,闭,塞。《礼记•乐记》:“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郑玄注:“密之言闭也。”“举”,没收。《周礼•地官•司关》:“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郑玄注:“辟税者,则没其财而挞其人。”此谓收藏。
治疥疽诸疮方②
② 治疥疽诸疮方 孙本、《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疥癣并无姜黄,为八味。
水银 胡粉各六分 黄连 黄檗各八分 姜黄十分 矾石 蛇床子 附子 苦参各三分
上九味,水银胡粉别研如泥,余为末,以成煎猪膏合,和研令调,以敷之。《千金翼》无姜黄。
治久疥癣方
丹砂 雄黄 雌黄刘涓子无 乱发 松脂 白蜜各一两茹三两 巴豆十四枚 猪脂二升
上九味,先煎发消尽,纳松脂蜜,三上三下,去滓,纳诸末中,更一沸止,以敷之。《千金翼》用蜡,不用蜜。
又方 水银 礜石一作矾石 蛇床子 黄连各一两,一作雄黄
上四味为末,以猪脂七合和搅,不见水银为熟,敷之。一方加藜芦一两,又云茹。
治诸疮疥癣久不瘥者方
水银一斤 腊月猪脂五斤
上二味以铁器中,垒灶,用马通火,七日七夜勿住火,出之停冷,取膏,去水银,不妨别用,以膏敷一切疮,无不应手立瘥。《千金翼》又用水银粉和猪脂,涂之。
又方 取特牛尿①五升 羊蹄根五升
① 特牛尿 即公牛尿。按“特”,牡牛,公牛。《说文解字•牛部》:“特,朴特,牛父也。”《玉篇•牛部》:“特,牡牛也。”孙本、《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疥癣并作“牸牛屎”。
上二味渍一宿,日曝干复纳,取尿尽止,作末,敷诸疮等。《千金翼》云:和猪脂用更精。
又方 拔取生乌头十枚,切,煮汁洗之,瘥。
论曰:凡诸疮癣,初生时或始痛痒,即以种种单方救之,或嚼盐涂之,又以榖汁敷之,又以蒜墨和敷之,《千金翼》蒜作酥。又以姜黄敷之,又以鲤鱼鲊糁敷之,又以牛李子汁敷之。若以此救不瘥,乃以前诸大方治之。
治细癣方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适寒温以洗身,如炊一石米顷为佳,清澄后用,当微温之,满三日止。
蛇床子 白盐一作白垩 羊蹄根各一升 赤葛根 苦参 昌蒲各半斤 黄连 莽草各三两
又方 羊蹄根于磨石上以苦酒磨之,以敷疮上,当先刮疮,以火炙干,后敷四五过。《千金翼》云:捣羊蹄根,著瓷器中,以白蜜和之,刮疮令伤,先以蜜和者敷之,如炊一石米久拭去,更以三年大醋和涂之。若刮疮处不伤,即不瘥。
又方 羊蹄根五升以桑柴灰汁煮四五沸,洗之。凡方中用羊蹄根,皆以日未出采之佳。
又方 昌蒲末五斤,以酒三升渍釜中,蒸之使味出,先绝酒一日,一服一升若半升。
又方 用干荆子烧中央,承两头取汁,涂之,先刮上令伤,后敷之。
治癣方
捣刺蓟汁,服之。
又方 服地黄汁,佳。
又方 烧蛇蜕一具,酒服。
又方 服驴尿,良。
又方 捣莨菪根,蜜和敷之。《千金翼》无根字。
又方 热搨煎饼,不限多少,日一遍薄之,良。亦治浸淫疮。
又方 醋煎艾,涂之。
又方 捣羊蹄根,和乳涂之。
又方 净洗疮,取酱瓣雀屎和,敷之,瘥止。《千金翼》云:取酱瓣尿和,涂之。
又方 水银芜荑和酥,敷之。
又方 日中午捣桃叶汁,敷之。
治湿癣①肥疮方
用大麻②敷之,五日瘥。
① 湿癣 病证名。因感受风毒之邪,湿多风少而致,症见局部皮肤湿痒浸淫,色赤,周边有框,搔之多汁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湿癣候。
② 大麻(yì 意) 谓火烧大麻(即火麻仁)所得的汁液。按“”,火烧松枝所得的汁液。《集韵•霁韵》:“,烧松枝取汁曰。”又,孙本“大麻”作“大麻”。
治癣久不瘥者方
取自死蛇烧作灰,猪脂和涂,即瘥。
灸癣法 日中时灸病处影上三姓③灸之,咒④曰:癣中虫,毛戎戎⑤,若欲治,待日中。
③ 三姓 谓三姓之人。
④ 咒 祷告。《后汉书•谅辅传》:“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
⑤ 毛戎戎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疥癣作“毛茸茸”。
又法 八月八日日出时,令病人正当东向户⑥长跪,平举两手持户两边,取肩头小垂际骨解宛宛中灸之,两火俱下,各三壮若七壮,十日愈。
⑥ 东向户 朝东的门。按“户”,单扇的门,又泛指房屋的出入口。《玉篇•户部》:“户,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户,两扉曰门。”
治小儿癣方
以蛇床实捣末,和猪脂①以敷之。
① 猪脂 孙本作“猪肝”,《外台秘要》卷三十六•小儿癣疮方引《集验》作“白膏”。
治瘙痒方
以水银和胡粉②,敷之。
② 胡粉 药名,即铅粉,为用铅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性味甘辛寒,有毒,能消积,杀虫,解毒,主治疳积,下痢,疟疾,疹癣,痈疽等。多外用,慎内服。
治身体搔痒,白如癣状方③
③ 身体搔痒白如癣状方 孙本无矾石,为三味。
楮子三枚 猪胰一具 盐一升 矾石一两
上四味以苦酒一升合捣令熟,以拭身体,日三。
治疬疡④方
以三年醋磨乌贼骨,先布摩肉赤,敷之。
④ 疬疡 原作“疬易”,道藏本、四库本并同,据孙本改。
又方 醋磨硫黄,涂之,最上。《集验》又磨附子硫黄上使熟,将卧以布拭病上,乃以药敷之。
又方 取途中先死蜣螂捣烂,涂之,当揩令热,封之,一宿瘥。
又方 白敛 薰陆香
上二味揩上,作末水服,瘥。
又方 硫黄 水银 槲皮烧 蛇蜕一具
上四味各等分捣筛,以清漆合和之,薄涂白处,欲涂时以巴豆半截拭白处皮微破,然后敷之,不过三两度。
又方 硫黄 水银 矾石 灶墨
上四味各等分捣筛,纳坩子⑤中,以葱叶中涕和研之,临卧时敷病上。
⑤ 坩子 陶器名。《集韵•谈韵》:“坩,土器也。”
九江散
主白癜风⑥及二百六十种大风方。
⑥ 白癜风 原作“白殿风”,据孙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当归七分 石南六分 踯躅 秦艽 菊花 干姜 防风 雄黄 麝香 丹砂 斑猫各四两 蜀椒 鬼箭羽 连翘 石长生 知母各八分 蜈蚣三枚 虻虫 地胆各十枚 附子四两 鬼臼十一分 人参 石斛 天雄 王不留行 乌头 独活 防己 莽草各十二分 水蛭百枚
上三十味,诸虫皆去足翅,熬炙令熟,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再。其病入发令发白,服之百日愈,发还黑。
又方 天雄 白敛 黄芩各三两 干姜四两 附子一两 商陆 踯躅各一升
上七味治下筛,酒服五分匕,日三。
治白癜①方
① 白癜 原作“白殿”,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矾石 硫黄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醋和敷之。
又方 平旦以手掉取②韭头露,涂之极效。
② 掉取 谓振落而取之。按“掉”,振动。《广韵•啸韵》:“掉,振也。”
又方 以酒服生胡麻油一合,日三,稍稍加至五合,慎生肉猪鸡鱼蒜等,百日服五斗,瘥。
又方 罗摩草③煮以拭之,亦揩令伤,擿白汁涂之。
③ 罗摩草 药名,即萝藦草,亦即萝藦。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全草。性味甘辛平,能补益精气,通乳,解毒,主治虚损劳伤,阳痿,带下,乳汁不通,外用治丹毒,疮肿,白癜风等。
又方 石灰松脂酒主之,方在卷末。
又方 以蛇蜕皮熬,摩之数百过,弃置草中。
又方 树空④中水洗桂,末,唾和涂之,日三。
④ 树空 树孔。按“空”,孔。《说文解字•穴部》:“空,窍也。”段玉裁注:“今俗语所谓孔也。”
又方 以水银拭之,令热即消瘥,数数拭之,瘥乃止。
白癜风⑤ 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瘥报之。
⑤ 白癜风 原作“白殿风”,据文义改。
凡身诸处白驳⑥渐渐长似癣,但无疮,可治之方 鳗鲡鱼取脂涂之,先揩病上使痛,然后涂之。
⑥ 白驳 “驳”原作“”,今改。按“”,通“驳”。《说文假借义证•马部》:“驳、声同,形尤近;故可为驳之假借。”“驳”,颜色驳杂。《汉书•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
治皮中紫赤疵痣,去黡秽方
干漆 雌黄 矾石各三两 雄黄五两 巴豆十五枚 炭皮一斤
上六味治下筛,以鸡子白和,涂故帛,帖病上,日二易。
治赤疵①方
用墨大蒜鳝血合涂之。
① 赤疵 病证名。因风邪搏于皮肤,气血不和而致,症见身面局部皮肤红赤,小如铜钱,大如人手,无痛无痒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赤疵候。
治赘疵痣方
雄黄 硫黄 真朱 矾石 巴豆茹 藜芦各一两
上七味治下筛,以真漆合和如泥,以涂点病上,须成疮,及去面皮中紫。不耐漆人不得用,以鸡子白和之。
去疣目方 七月七日以大豆一合拭疣目上三遍。病疣人自种豆于南屋东头第二溜②中,豆生四叶,以汤沃杀,即瘥。
② 溜 檐下滴水处。《说文系传•雨部》:“霤(溜),屋檐滴处。《春秋左传》曰:三进及霤。”
又方 松柏脂合和,涂之,一宿失矣。
又方 石硫黄揩六七遍。
又方 以猪脂痒处揩之,令少许血出即瘥,神验不可加。
又方 每月十五日月正中时望月,以秃条帚扫三七遍,瘥。
又方 苦酒渍石灰六七日,滴取汁点疣上,小作疣即落。
又方 杏仁烧令黑,研膏涂上。
又方 取牛口中涎,数涂自落。
疣目 着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
恶疾大风第五论一首 方十首
论曰: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虽遍体无异而眉须已落,有遍体已坏而眉须俨然③,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堕落,有患大寒而重衣不暖,有寻常患热不能暂凉,有身体枯槁者,有津汁常不止者,有身体干痒彻骨,搔之白皮如麸,手下作疮者,《外台》作卒不作疮。有疮痍荼毒重垒而生,昼夜苦痛不已者,有直置顽钝不知痛痒者。其色亦有多种,有青黄赤白黑,光明枯暗。此候虽种种状貌不同,而难疗易疗皆在前人,不由医者。何则,此病一著,无问贤愚,皆难与语①。何则,口顺心违,不受医教,直②希望药力,不能求己,故难疗易疗属在前人,不关医药。予尝手疗六百余人,瘥者十分有一,莫不一一亲自抚养,所以深细谙委之。且共语,看觉难共语不受入,即不须与疗,终有触损,病既不瘥,乃劳而无功也。又《神仙传》有数十人皆因恶疾而致仙道,何者,皆由割弃尘累③,怀颍阳之风④,所以非止瘥病,乃因祸而取福也。故余所睹病者,其中颇有士大夫乃至有异种名人,及遇斯患,皆爱恋妻孥⑤,系著心髓,不能割舍,直望药力,未肯近求诸身。若能绝其嗜欲,断其所好,非但愈疾,因兹亦可自致神仙。余尝问诸病人,皆云自作不仁之行。久久并为极猥之业,于中仍欲更作云,为虽有悔言而无悔心。但能自新,受师教命,餐进药饵,何有不除。余以贞观年中将一病士入山,教服松脂,欲至百日,须眉皆生。由此观之,惟须求之于己,不可一仰医药者也。然有人数年患身体顽痹,羞见妻子,不告之令知,其后病成,状貌分明,乃云犯药卒患,此皆自误。然斯疾虽大,疗之于微,亦可即瘥。此疾一得,远者不过十年皆死,近者五六岁而亡,然病者自谓百年不死,深可悲悼。一遇斯疾,即须断盐,常进松脂,一切公私物务释然皆弃,犹如脱屣,凡百口味特须断除,渐渐断谷,不交俗事,绝乎庆吊,幽隐岩谷,周年乃瘥,瘥后终身慎房,犯之还发。兹疾有吉凶二义,得之修善①即吉,若还同俗类,必是凶矣。今略述其由致,以示后之学者,可览而思焉。
③ 俨然 端整貌。陶潜《桃花源记》:“屋舍俨然。”
① 皆难与语 孙本作“皆难有与医者”六字。
② 直 仅仅,只。《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杨伯峻注:“直,只是,不过。”
③ 尘累 世俗事物的牵累。《梁书•阮孝绪传》:“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
④ 颍阳之风 谓遁世隐居。按《史记•伯夷列传》,上古有高士名许由,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许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之滨。张守节正义引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
⑤ 妻孥 妻子与子女。按“孥”,子女。《小尔雅•广言》:“孥,子也。”
① 修善 “修”原作“脩”,据孙本改。按“脩”,通“修”。《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
菵豆治恶疾方 细粒乌豆择取摩之皮不落者,取三月四月天雄乌头苗及根,净去土,勿洗,捣绞取汁,渍豆一宿,漉出曝干,如此七反始堪服。一服三枚,渐加至六七枚,日一。禁房室猪鱼鸡蒜,毕身毛发即生,犯药不瘥。
岐伯神圣散
治万病,痈疽癞疥癣②,风痿,骨肉疽败,百节痛,眉毛发落,身体淫淫跃跃痛痒,目痛眦烂,耳聋,齿龋,痔瘘方。
② 疥癣 原作“疹癣”,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天雄 附子 茵芋《外台》作菵草 踯躅 细辛 乌头 石南 干姜各一两 蜀椒 防风 昌蒲各二两 白术 独活各三两
上十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勿增之。
治恶疾,狼毒散方
狼毒,秦艽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五十日愈。
又方 炼松脂,投冷水中二十遍,蜜丸。服二两,饥便服之,日三,鼻柱断离者二百日服之,瘥。断盐及杂食房室。
又 天门冬酒服百日,愈。
石灰酒
主生毛发眉须,去大风方。
石灰一石,拌水和湿,蒸令气足 松脂成炼十斤,末之 上曲一斗二升黍米一石
上四味,先于大铛内炒石灰,以木札著灰中火出为度。以枸杞根剉五斗,水一石五升煮取九斗,去滓,以淋石灰三遍,澄清,以石灰汁和渍曲,用汁多少一如酿酒法,讫,封四七日开服,恒令酒气相及为度。百无所忌,不得触风。其米泔及饭糟一事,以上不得使人畜犬鼠食之,皆令深埋却。此酒九月作,二月止,恐热。膈①上热者,服后进三五口冷饭压之。妇人不能食饮,黄瘦积年及蓐风,不过一石即瘥。其松脂末初酘酿酒,摊饭时均散著饭上,待饭冷乃投之。此酒饭宜冷,不尔即醋,宜知之。
① 膈 原作“隔”,今改。按“隔”,同“膈”。《字汇补•阜部》:“隔,与膈同。”
治大风眉须落,赤白癞病,八风十二痹,筋急,肢节缓弱,飞尸遁注,水肿,痈疽疥癣恶疮,脚挛手折,眼暗,洞泄,痰饮宿澼,寒冷方
商陆根二十五斤,马耳切之 曲二十五斤
上二味合于瓮中,水一斛渍之,炊黍米一石,酿之如家法,使曲米相淹,三酘毕,密封三七日,开看曲浮酒熟,澄清,温服三升,轻者二升,药发吐下为佳。宜食弱煮饭牛羊鹿肉羹,禁生冷醋滑及猪鸡鱼犬等。
治风身体如虫行方
盐一斗水一石煎减半,澄清,温洗浴三四遍。并疗一切风。
又方 以淳灰汁洗面,不过一日。
又方 以大豆渍饭浆水,旦旦温洗面洗头发,不净加少面,勿以水濯之,不过十度洗。
又方 成炼雄黄松脂等分,蜜和。饮服十丸如梧桐子大,日三,百日愈。慎酒肉盐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