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二十四解毒并杂治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解食毒第一
解百药毒第二
解五石毒第三
蛊毒第四
胡臭漏腋第五
脱肛第六
瘿瘤第七
病第八阴疮 妬精疮附
解食毒第一论一首 方三十九首
论曰:凡人跋涉山川,不谙水土,人畜饮啖,误中于毒,素不知方,多遭其毙,岂非枉横也。然而大圣久设其法,以救养①之,正为贪生嗜乐,忽而不学,一朝逢遇,便自甘心,竟不识其所以。今述神农黄帝解毒方法,好事者可少留意焉。
① 救养 孙本同,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解一切食中毒方并作“救活”。
治诸食中毒方
饮黄龙汤及犀角汁,无不治也。饮马尿亦良。
治食百物中毒方
掘厕旁地深一尺,以水满坑中,取厕筹七枚烧令烟②,以投坑中,乃取水汁饮四五升,即愈。急者不可得,但掘地著水,即取饮之。
② 烧令烟 《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解饮食相害成病百件引《肘后》“烟”作“燃”。
又方 含贝子一枚,须臾吐食物,瘥。
又方 服生韭汁数升。
治饮食中毒,烦懑方 苦参三两咀,以酒二升半煮取一升,顿服之,取吐愈。
治食六畜肉中毒方
各取六畜干屎末,水服之,佳。若是自死六畜肉毒,水服黄檗末方寸匕,须臾复与,佳。
又方 烧小豆一升末,服三方寸匕,神良。
又方 水服灶底黄土方寸匕。
治食生肉中毒方
掘地深三尺,取下土三升,以水五升煮土五六沸,取上清饮一升,立愈。
治食牛肉中毒方
狼牙灰水服方寸匕,良。一作猪牙。
又方 温汤服猪脂,良。
又方 水煮甘草汁,饮之。
治食牛马肉中毒方
饮人乳汁,良。
治食马肉血,洞下欲死方
豉二百粒 杏仁二十枚
上二味咀,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之,再服令尽。
又方 芦根汁饮以浴,即解。
治食狗肉不消,心中坚或腹胀,口干大渴,心急发热,狂言妄语,或洞下方 杏仁一升合皮研,以沸汤三升和,绞取汁,分三服,狗肉皆完片出,即静,良验。
治食猪肉中毒方
烧猪屎末,服方寸匕。犬屎亦佳。
治食百兽肝中毒方
顿服猪脂一斤,佳。亦治陈肉毒。
治生食马肝毒杀人方
牡鼠①屎二七枚,两头尖者是,以水研饮之,不瘥更作。
① 牡鼠 雄鼠。按“牡”,雄性的兽类。引申为雄性的。《广雅•释兽》:“牡,雄也。”
治食野菜马肝肉诸脯肉②毒方
取头垢如枣核大吞之,起死人。
② 脯肉 干肉。《说文解字•肉部》:“脯,干肉也。”又,熟肉。《吕氏春秋•行论》:“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高诱注:“肉熟为脯。”
又方 烧狗屎灰,水和,绞取汁饮之,立愈。
又方 烧猪骨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漏脯毒方
张文仲云:茅室漏水沾脯为漏脯。 捣韭汁服之,良。大豆汁亦得。
治郁肉湿脯毒方
张文仲云:肉闭在密器中经宿者为郁肉。 烧狗屎末,水服方寸匕。凡生肉熟肉皆不用深藏,密盖不泄气,皆杀人。又,肉汁在器中密盖气不泄者,亦杀人。
治脯在黍米中毒方
曲①一两以水一升、盐两撮煮服之,良。
① 曲 孙本作“面”。
治中射罔②脯毒方
末贝子,水服如豆,佳,不瘥又服。食饼臛中毒亦同用之。
② 射罔 毛茛科植物草乌头汁制成的膏剂。按《证类本草》卷十•草部下品之上引陶隐居云:“乌头……捣笮茎取汁,日煎为射罔,猎人以敷箭,射禽兽,中人亦死,宜速解之。”可参阅。
人以雉肉作饼③臛,因食皆吐下,治之方 服犀角末方寸匕,得静,甚良。
③ 饼 孙本作“面”。
凡食鹅鸭肉成病,胸满面赤,不下食者,治之方 服秫米泔,良。
治食鱼中毒方
煮橘皮,停极冷饮之,立验。《肘后方》云,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者。
治食鱼中毒,面肿烦乱及食鲈鱼中毒欲死者方 剉芦根舂取汁,多饮良,并治蟹毒。亦可取芦苇茸汁饮之,愈。
治食鱼鲙及生肉,住胸膈中不化,吐之不出,便成癥瘕方
厚朴三两 大黄二两
上二味咀,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尽服立消。人强者加大黄④,用酒三升煮取二升,再服之。
④ 加大黄 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一•食鱼中毒及食鲙不消方“加”并作“倍”。
治食鱼鲙不消方
大黄三两,切 朴消二两
上二味以酒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仲景方》有橘皮一两。《肘后方》云:治食猪肉遇冷不消,必成癥,下之方,亦无橘皮。
又方 舂马鞭草①,饮汁一升,即消去也。生姜亦良。《肘后方》云:亦宜服诸吐药。
① 马鞭草 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性味苦凉,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主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癥瘕,痈毒等。
又方 鲐鱼②皮烧灰,水服之,无完皮坏刀装取之。一名鲛鱼皮。《古今录验》云:治食鱼伤毒。
② 鲐鱼 鱼名,也称鲭。背青腹白,生活海中,黄海、渤海盛产。《说文解字•鱼部》:“鲐,海鱼名。”又,河豚别名。《正字通•鱼部》:“鲐,河豚别名。”
又方 烧鱼皮灰,水服方寸匕。
又方 烧鱼鳞,水服方寸匕。食诸鲍鱼中毒亦用之。
治食蟹中毒方
冬瓜汁服二升,亦可食冬瓜。
治食诸菜中毒方
甘草 贝齿 胡粉
上三种各等分,治下筛,以水和服方寸匕,小儿尿乳汁共服二升亦好。
治食山中树菌毒方
人屎汁服一升,良。
解百药毒第二论一首 解毒二十八条 方十二首
论曰:甘草解百药毒,此实如汤沃雪,有同神妙。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中藜芦毒,葱汤下咽便愈;中野葛毒,土浆饮讫即止。如此之事,其验如反掌,要使人皆知之,然人皆不肯学,诚可叹息。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余每试之大悬绝③,不及甘草。又能加之为甘豆汤,其验尤奇。有人服玉壶丸,吐呕①不能已,百药与之不止,蓝汁入口即定。如此之事,皆须知之,此则成规,更不须试练也。解毒方中条例极多,若不指出一二,学者不可卒知,余方例尔。
③ 悬绝 谓相差极远。按“悬”、“绝”,俱为距离远。《荀子•天论》:“君子小人之所以相悬者在此耳。”《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① 吐呕 “吐”原作“治”,据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解一切食中毒方改。
百药毒 甘草、荠苨、大小豆汁、蓝汁及实汁根汁。
石药②毒 白鸭屎、人参汁。
② 石药 矿物类药。《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孔颖达疏:“治病药分用石,《本草》所云钟乳、矾、磁石之类多矣。”
雄黄毒 防己。
礜石③毒 大豆汁、白鹅膏。
③ 礜石 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解金铁等毒方引《肘后备急方》并作“矾石”。
金银毒 服水银数两即出,鸭血及屎汁、鸡子汁及屎白,烧猪脂和服,水淋鸡屎汁,煮葱汁。
铁粉④毒 磁石。
④ 铁粉 为钢铁飞炼而成的粉末,或系生铁打碎成粉,用水漂出的细粉。详参《证类本草》卷四•玉石部中品。
防葵⑤毒 葵根汁。
⑤ 防葵 孙本作“防己”。
桔梗毒 白粥。
甘遂毒 大豆汁。
芫花毒 防己、防风、甘草、桂汁。
大戟毒 菖蒲汁。
野葛毒 鸡子清、葛根汁、甘草汁、鸭头热血、猪膏、鸡屎、人屎。
藜芦毒 雄黄、煮葱汁、温汤。
乌头天雄附子毒 大豆汁、远志、防风、枣肉、饴糖。
射罔毒 蓝汁、大小豆汁、竹沥、大麻子汁、六畜①血、贝齿②屑、蚯蚓屎、藕芰汁。
① 六畜 又称六牲,即牛、马,羊、猪、鸡、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
② 贝齿 即贝子,为宝贝科动物货贝或环纹货贝等的贝壳。详参《证类本草》卷二十二•虫鱼部下品。
半夏毒 生姜汁及煮干姜汁。
踯躅毒 栀子汁。
莨菪毒 荠苨、甘草、犀角、蟹汁、升麻。
狼毒毒 杏仁、蓝汁、白敛、盐汁、木占斯。
巴豆毒 煮黄连汁、大豆汁、生藿汁《肘后》云:小豆藿。菖蒲汁、煮寒水石汁。
蜀椒毒 葵子汁、桂汁、豉汁、人尿、冷水、土浆、蒜、鸡毛烧吸烟及水调服。
鸡子毒 淳醋。
斑猫元青毒 猪膏、大豆汁、戎盐、蓝汁、盐汤煮猪膏、巴豆。
马刀毒 清水。
杏仁毒 蓝子汁。
野芋毒 土浆、人粪汁。
诸菌毒 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搅之令浊,澄清饮之,名地浆。
解一切毒药发不问草石,始觉恶即服此方
生麦门冬 葱白各八两 豉二升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解诸毒,鸡肠草散方
鸡肠草三分 荠苨 升麻各四分 芍药 当归 甘草各一分 蓝子一合 坌土③一分
③ 坌土 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解诸药草中毒方并作“坟土”。
上八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多饮水为佳。若为蜂蛇等众毒虫所螫,以针刺螫上血出,著药如小豆许于疮中,令湿瘥。为射罔箭所中,削竹如钗股,长一尺五寸,以绵缠绕,水沾令湿,取药纳疮中,随疮深浅令至底止,有好血出即休。若服药有毒,水服方寸匕,毒解痛止愈。
解毒药散方
荠苨一分 蓝并花,二分
上二味,七月七日取蓝,阴干捣筛,水和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中毒者取秦燕毛二七枚,烧灰服。
解一切毒方 母猪屎水和服之。
又 水三升三合和米粉,饮之。
解鸩毒及一切毒药不止,烦懑方
甘草 蜜各四分 粱米①粉一升
① 粱米 即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粟的种仁。性味甘咸凉,能和中,益肾,除热,解毒。《证类本草》卷二十五•米谷部中品引陈藏器云:“(粟米)粉解诸毒。”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歇大热,纳粉汤中,搅令匀调,纳白蜜更煎令熟如薄粥,适寒温饮一升,佳。
治食茛菪,闷乱如卒中风,或似热盛狂病,服药即剧方 饮甘草汁蓝青汁,即愈。
治野葛毒,已死口噤者方 取青竹去两节,柱两胁脐上,纳冷水注之,暖即易之,须臾口开,开即服药,立活,惟须数易水。
治钩吻毒,困欲死,面青口噤,逆冷身痹方《肘后方》云:钩吻茱萸食芹相似,而所生之旁无他草,又茎有毛,误食之杀人。 荠苨八两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冷如人体,服五合,日三夜二。
凡煮荠苨惟令浓,佳。
又方 煮桂汁饮之。
又方 啖葱涕,葱涕治诸毒。
治腹中有铁方
白折炭刮取末,井花水服三钱,不过再服。
服药过剂闷乱者方 吞鸡子黄 饮蓝汁 水和胡粉 地浆 蘘荷汁 粳米渖① 豉汁 干姜 黄连 饴糖 水和葛粉。
① 粳米渖 粳米汁。按“渖”,汁。《说文解字•水部》:“渖,汁也。”
解五石毒第三论三首 方三十五首 证二十八条
论曰:人不服石,庶事②不佳,恶疮疥癣,温疫疟疾,年年常患,寝食不安,兴居③常恶,非止己事不康,生子难育。所以石在身中,万事休泰④,要不可服五石也。人年三十以上,可服石药,若素肥充,亦勿妄服;四十以上,必须服之;五十以上,三年可服一剂;六十以上,二年可服一剂;七十以上,一年可服一剂。又曰:人年五十以上,精华消歇⑤,服石犹得其力;六十以上转恶,服石难得力。所以常须服石,令人手足温暖,骨髓充实,能消生冷,举措轻便,复耐寒暑,不著诸病⑥,是以大须服。凡石皆熟炼用之。凡石之发,当必恶寒头痛,心闷,发作有时,状如温疟,但有此兆,无过取冷水淋之,得寒乃止,一切冷食,惟酒须温。其诸解法备如后说,其发背疽肿方在第二十二卷中。又曰:凡服石人甚不得杂食口味,虽百品具陈,终不用重食其肉,诸杂既重,必有相贼⑦,聚积不消,遂动诸石。如法持心,将摄得所⑧,石药为益,善不可加。余年三十八九尝服五六两乳①,自是以来深深体悉②,至于将息节度,颇识其性,养生之士宜留意详焉。然其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一切皆成,乃可入服。其非土地者慎勿服之,多皆杀人,甚于鸩毒。紫石白石极须外内映彻,光净皎然,非此亦不可服。寒石五石更生散方,旧说此药方上古名贤无此,汉末有何侯③者行用,自皇甫士安以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有识性以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今但录主对以防先服者,其方以从烟灭,不复须存,为含生害也。
② 庶事 众事。按“庶”,众多。《尔雅•释诂下》:“庶,众也。”邢昺疏:“谓众伙也。”
③ 兴居 起居。按“兴”,起身。《论语•卫灵公》:“从者病,莫能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起也。”
④ 休泰 美好。按“休”、“泰”,俱美好意。《尔雅•释诂下》:“休,美也。”晋文帝《与孙皓书》:“结欢弭兵,共为一家,惠矜吴会,施及中土,岂不泰哉。”
⑤ 消歇 谓消损而将尽。按“歇”,竭,尽。《尔雅•释诂下》:“歇,竭也。”
⑥ 不著诸病 谓不受诸邪。按“著”,受,受到。司空图《早春》:“草嫩侵沙长。冰轻著雨销。”
⑦ 相贼 谓伤害于人。按“贼”,伤害。《玉篇•戈部》:“贼,伤害人也。”
⑧ 将摄得所 谓将息摄养能合其宜。按“所”,宜,适宜。《晏子春秋•内篇问下》:“得之时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张纯一注:“所,犹宜也。”
① 乳 谓钟乳石。
② 体悉 谓亲身历验而熟习。按“体”,亲身。《后汉书•班彪传下附班固》:“体行德本,正性也。”李贤注:“体行,犹躬行也。”
③ 何侯 即何晏。字平叔,三国魏宛人。娶魏公主,好老庄之学,尚清谈,后因依附曹爽而为司马懿所杀。著有《道德论》、《无为论》等。
钟乳对术,又对栝楼,其治主肺,上通头胸。术动钟乳,胸塞短气;钟乳动术,头痛目疼。又钟乳虽不对海蛤,海蛤能动钟乳,钟乳动则目疼短气。有时术动钟乳,直头痛胸塞,然钟乳与术为患,不过此也。虽所患不同,其治一矣,发动之始,要有所由,始觉体中有异,与上患相应,便速服此葱白豉汤方
葱白半斤 豉二升 甘草 人参各三两,《外台》用吴茱萸一升
上四味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葱白作汤,澄取八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才服便使人按摩摇动,口中嚼物,然后仰卧,覆以暖衣,汗出去衣。服汤热歇,即便冷淘饭燥脯而已。若服此不解,复服。
甘草汤方
甘草三两 桂心二两 豉二升 葱白半斤
上四味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肺家犹有客热余气,复服。
桂心汤方
桂心 麦门冬各三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葱白半斤 豉二升
上六味合服如前法。此方与次后散发身体生疮麦门冬汤方用重,分两小异。
流黄对防风,又对细辛,其治主脾肾,通主腰脚。防风动流黄,烦热,脚疼腰痛,或嗔忿无常,或下利不禁。防风细辛能动流黄,而流黄不能动彼。始觉发,便服杜仲汤方
杜仲三两 枳实 甘草 李核仁各二两 栀子仁十四枚 香豉二升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若不解,复服
大麦奴汤方
大麦奴①四两 甘草 人参 芒消 桂心各二两 麦门冬半斤
① 大麦奴 药名,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穗感染麦坚黑粉所产生的菌瘿。能解热疾,消药毒。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若服此已解,脾肾犹有余热气,或冷,复服
人参汤方
人参 干姜 甘草 当归各一两 附子一枚
上五味合服如上法。
白石英对附子,其治主胃,通主脾肾。附子动白石英,烦热腹胀;白石英动附子,呕逆不得食,或口噤不开,或言语难,手脚疼痛。如觉发,宜服生麦门冬汤方
生麦门冬四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豉二升
上四味合服如上法。不解,更服
大黄汤方
大黄三两 豉二升 甘草二两 栀子仁三十枚
若烦加细辛五两,右五味合服如上法,频频服之,得下便止,不下服尽。若热势未除,视瞻高而患渴,复服
栝楼根汤方
栝楼根 大麦奴各四两 甘草二两 葱白半斤 豉二升
上五味合服如上法,稍稍一两合服之,隐约得一升许,便可食少糜动口。若已解,胃中有余热,复服
芒消汤方
芒消 桂心各二两 通草 甘草各三两 白术一两 李核仁二十一枚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合服如上法。若腹胀,去芒消,用人参二两。
紫石英对人参,其治主心肝,通主腰脚。人参动紫石英,《外台》云:细辛人参动紫石。心急而痛,或惊悸不得眠卧,恍惚忘误,失性发狂,昏昏欲眠,或愦愦喜嗔,或瘥或剧,乍寒乍热,或耳聋目暗。又防风虽不对紫石英,紫石英犹动防风。《巢源》、《外台》云:防风虽不对紫石英,而能动紫石英,为药中亦有人参,缘防风动人参,转相发动,令人亦心痛烦热。头项强,始觉,服此人参汤方《外台》服麻黄汤。
人参 白术各三两 甘草《外台》无 桂心各二两 细辛一两 豉三升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若嗔盛,加大黄黄芩栀子各三两。若忘误狂发犹未除,服
麦门冬汤方《外台》此方治礜石发。
生麦门冬半斤 甘草三两 人参一两 豉二升 葱白半斤
上五味合服如上法,温床暖覆,床下著火,口中嚼物,使遍身汗,一日便解。若心有余热气,更服
人参汤方
人参 防风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生姜 白术各一两
上六味合服如上法。
赤石脂对桔梗,其治主心,通主胸背①。桔梗动石脂,心痛寒噤,手脚逆冷,心中烦闷;赤石脂动桔梗,头痛目赤,身体壮热。始觉发,宜温清酒饮之,随能否,须酒势行则解,亦可服大麦方 大麦熬令汗出燥止,勿令大焦,舂去皮,细捣绢筛,以冷水和服之。《千金翼》云:炒,去皮净淘,蒸令熟,曝干,熬令香,乃末之。
① 通主胸背 “主”原作“至”,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礜石无所偏对,其治主胃,发则令人心急口噤,骨节疼强,或节节生疮,始觉发,即服葱白豉汤方《外台》云:服麦门冬汤。
葱白半斤 豉二升 甘草二两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若散发身体卒生疮,宜服生麦门冬汤方
生麦门冬五两 甘草三两 桂心二两 人参一两半 葱白半斤豉二升
上六味服如解钟乳汤法。
术对钟乳,术发则头痛目疼,或举身壮热,解如钟乳法。附子对白石英,亦对赤石脂,附子发则呕逆,手脚疼,体强,骨节痛或项强,面目满肿,发则饮酒服自愈,若不愈,与白石英同解。人参对紫石英,人参发则烦热,头项强,解与紫石英同。桔梗对赤石脂,又对茯苓,又对牡蛎。桔梗发则头痛目赤,身体壮热,解与赤石脂同;茯苓发则壮热烦闷,宜服
大黄黄芩汤方
大黄 黄芩 栀子仁各三两 豉一升 葱白切,一升
上五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牡蛎发则四肢壮热。心腹烦闷,极渴,解与赤石脂同。干姜无所偏对。海蛤对栝楼,海蛤先发,则手足烦热;栝楼先发,则噤寒,清涕出,宜服
栝楼根汤方
栝楼根 甘草各二两 大黄一两 栀子仁十四枚
上四味合服如解钟乳法。
石流黄发,通身热,兼腰膝痛;白石英发,先腹胀,后发热;紫石英发,乍寒乍热;赤石脂发,心噤身热,头目赤①;礜石发,遍身发热,兼口噤;牡蛎发,头痛而烦懑,热;海蛤发,心中发热;茯苓发,直头痛;桔梗发,头面热。石流黄礜石桔梗牡蛎茯苓此五物发宜浴,白石英亦可小浴,其余皆不宜浴。礜石发,宜用生熟汤。茯苓发,热多攻头,即以冷水洗身渍之。浴法:初热先用暖水,后用冷水,浴时慎不可洗头垂沐,可以二三升灌之。凡药宜浴便得解即佳,不瘥可余治之。赤石脂紫石英发,宜饮酒,得酒即解。凡药发或有宜冷,或有宜饮酒,不可一概也。又一法云:寒食散发动者云:草药气力易尽,石性沉滞,独主胃中,故令数发。欲服之时以绢袋盛散一匕,著四合酒中,塞其口一宿之后,饮尽之。其酒用多少,将御节度,自如旧法。此则药石之势俱用,石不住胃中,何由而发,事甚验也。
① 头目赤 道藏本、四库本并同,孙本“头”下有“痛”字。
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发者,宜服栀子豉汤方
栀子三七枚 香豉三升 甘草三两
上三味咀,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分三服,亦可加人参葱白。
失食发,宜服葱白豉汤;饮酒过醉发,亦宜服葱白豉汤方
葱白一升 豉二升 干姜五两 甘草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汤不解,宜服
理中汤方
人参 甘草 白术各三两 干姜二两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瞋怒太过发,宜服人参汤方
人参 枳实 甘草各九分 栝楼根 干姜 白术各六分
上六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短气者,稍稍数饮。《千金翼》云:主散发气逆,心腹绞痛,不得气息,命在转烛者。
情色过多发 宜服黄芪汤。方本缺。
将冷太过发,则多壮热 以冷水洗浴,然后用生熟汤五六石灌之,已,食少暖食,饮少热酒,行步自劳。
将热太过发,则多心闷时时食少冷食。若夏月大热之时散发动,多起于渴饮多所致 水和少服之,不瘥复作,以瘥为度。
若大小便秘塞不通,或淋沥溺血,阴中疼痛,此是热气所致熨之即愈,熨法 前以冷物熨少腹,已,又以热物熨之,又以冷物熨之。若小便数,此亦是取冷所为,暖将理自愈。
若药发下利者 干服豉即断,能多益佳。
凡服散之后,忽身体浮肿,多是取冷过所致,宜服槟榔汤方槟榔三十枚捣碎,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千金翼》云:子捣作末,下筛,咀其皮,以汤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子末为再服。
凡散发疮肿方
蔓菁子①熬 杏仁 黄连 胡粉各一两 水银二两
① 蔓菁子 药名,即芜菁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的种子。性味辛平,能明目,清热,利湿,主治青盲,目暗,黄疸,痢疾等。外用治虫毒,瘭疽等。
上五味,别捣蔓菁子杏仁如膏,以猪脂合研令水银灭,以涂上,日三夜一。
散发赤肿者,当以膏摩之方
生地黄五两 大黄一两 杏仁四十枚 生商陆三两
上四味切,醋渍一宿,猪膏一升煎商陆令黑,去滓摩之,日三夜一。
散发生细疮方
黄连 芒消各五两
上二味咀,以水八升煮黄连,取四升,去滓,纳芒消令烊,渍布取帖疮上,数数易之,多少皆著之。
散发疮痛不可忍方 冷石三两下筛,粉疮上,日五六度,即燥,痛须臾定。
治服散忽发动方
干姜五两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蜜一合和绞,顿服之,不瘥重作。
解散除热,鸭通汤方
白鸭通五升,沸汤二斗半淋之,澄清,取二斗汁 麻黄八两 豉三升 冷石二两 甘草五两 石膏三两 栀子仁二十枚
上六味咀,以鸭通汁煮六升,去滓,纳豉三沸,分服五合。若觉体冷,小便快阔,其间若热犹盛,小便赤促,服之不限五合。宜小劳之,渐进食,不可令食少,但勿便多耳。
解散,治盛热实大,小便赤方
升麻 大黄 黄连 甘草 黄檗各三两 芍药六两 白鸭通五合 黄芩四两 栀子仁十四枚 竹叶切 豉各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三斗先煮鸭通竹叶,取一斗二升,去滓澄清,取一斗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若上气者,加杏仁五合;腹满,加石膏三两。
下散法 主药发热困方。《千金翼》云:凡散数发热无赖,下去之,又云:诸丹及金石等同用之。黍米二升作糜,以成煎猪脂一斤和之令调,宿不食,旦空腹食之令饱,晚当下药,神良,不尽热发,更合服之。
又方 肥猪肉五斤 葱白 薤各半斤
上三味治如食法,合煮之,宿不食,顿服之令尽,不尽,明日更服。
压药发动,数数患热困,下之方 猪肾脂一具不令中水,以火炙之,承取汁,适寒温,一服三合,一日夜五六服,多至五六升,二日药稍稍随大便下出。
又方 作肥猪肉臛一升,调如常法,平旦空肚顿服令尽,少时腹中雷鸣,鸣定药下,随下以器盛取,用水淘之得石,不尽更作,如前服之。
蛊毒第四论一首 方二十首
论曰:蛊毒千品,种种不同,或下鲜血①,或好卧暗室,不欲光明,或心性反常,乍嗔乍喜,或四肢沉重,百节酸疼,如此种种状貌,说不可尽。亦有得之三年乃死,急者一月或百日即死,其死时皆于九孔中或于胁下肉中出去。所以出门常须带雄黄麝香神丹诸大避恶药,则百蛊猫鬼狐狸老物精魅永不敢著人,养生之家大须虑此。俗亦有灸法,初中蛊,于心下捺便大炷灸一百壮,并主猫鬼,亦灸得愈。又当足小指尖上灸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有酒出,饭上得者有饭出,肉菜上得者有肉菜出,即愈,神验,皆于灸疮上出。凡中蛊毒,令人心腹绞切痛,如有物啮,或吐下血皆如烂肉,若不即治,蚀人五脏,尽乃死矣。欲验之法,当令病人唾水,沉者是蛊,不沉者非蛊也。凡人患积年,时复大便黑如漆,或坚或薄,或微赤者,皆是蛊也。凡人忽患下血,以断下方治更增剧者,此是中蛊也。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无有多少,此皆是蛊毒,粗医以断痢药处之,此大非也。世有拙医,见患蛊胀者遍身肿满,四肢如故,小便不甚涩,以水病治之,延日服水药,经五十余日望得痊愈,日复增加,奄至殒殁①,如此者不一。学者当细寻方意,消息用之,万不失一。医方千卷,不尽其理,所以不可一一备述云耳。
① 下鲜血 此上孙本有“吐”字。
① 殒殁 “殒”原作“陨”,今改。按“陨”,通“殒”。死亡。《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陨,亦作殒。”“殁”,终,死。《广韵•没韵》:“殁,死也。《说文》:终也。”
凡人中蛊,有人行蛊毒以病人者,若服药知蛊主姓名,当使呼唤将去。若欲知蛊主姓名者,以败鼓皮烧作末,以饮服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可语令去,则愈。又有以蛇涎②合作蛊药,著饮食中,使人得瘕病。此二种③积年乃死。疗之各自有药,江南山间人有此,不可不信之。
② 蛇涎 《千金翼方》卷二十•蛊毒“蛇”作“蛊”。
③ 此二种 孙本、《千金翼方》卷二十•蛊毒并作“惟此一种”四字。
太上五蛊丸
治百蛊,吐血伤中,心腹结气,坚塞咽喉,语声不出,短气欲死,饮食不下,吐逆上气,去来无常,状如鬼祟④,身体浮肿,心闷烦疼,寒战,梦与鬼交,狐狸作魅,卒得心痛,上又胸胁痛如刀刺,经年累岁著床不起,悉主之方。
④ 鬼祟 谓鬼神作怪为祸。按“祟”,旧称鬼神为祸。《说文解字•示部》:“祟,神祸也。”王筠句读:“谓鬼神作灾祸也。”
雄黄 椒目 巴豆 莽草 芫花 真朱⑤《外台》用木香 鬼臼 矾石 藜芦各四分 斑猫三十枚 蜈蚣二枚 獭肝一分 附子五分
⑤ 真朱 孙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真珠”,此下“犀角丸”同。
上十三味末之,蜜和,更捣二千杵,丸如小豆。先食饮服一丸,余密封勿泄药气,十丸为一剂,如不中病,后日增一丸,以下利⑥为度,当下蛊,种种状貌不可具述,下后七日将息,服一剂,三十年百病尽除。忌五辛。
⑥ 下利 “利”原作“痢”,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太一追命丸
治百病若中恶气,心腹胀满,不得喘息,心痛积聚,胪胀疝瘕,宿食不消,吐逆呕啘,寒热瘰疬,蛊毒,妇人产后余疾方。
蜈蚣一枚 丹砂 附子 矾石一作礜石 雄黄 藜芦 鬼臼各一分 巴豆二分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麻子。一服二丸,日一服。伤寒一二日,服一丸,当汗出,绵裹两丸塞两耳中;下利,服一丸,一丸塞下部;蛊毒,服二丸,在外膏和摩病上,在膈上吐膈下痢;有疮,一丸涂之,毒自出;产后余疾,服一丸;耳聋,绵裹塞耳。
治人得药杂蛊方
斑猫六枚 桂心如指大 釜月下土①如弹丸大 藜芦如指大
① 釜月下土 药名,即伏龙肝,又名灶心土,为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的土块。性味辛温,能温中燥湿,止呕止血,主治呕吐反胃,腹痛泄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又能避时疫。
上四味治下筛,水服一钱匕,下虫蛇虾蟆蜣螂,毒俱出。
治蛊注,四肢浮肿,肌肤消索,咳逆,腹大如水状,死后转易家
人,一名蛊胀方《小品》名雄黄丸,一名万病丸。
雄黄 巴豆 莽草 鬼臼各四两 蜈蚣三枚
上五味末之,蜜和,捣三千杵,密封勿泄气,勿宿食,旦服如小豆一丸,一炊不知,更加一丸,当先下清水,次下虫长数寸,及下蛇,又下毈鸡子或白如膏,下后作葱豉粥补之,百种暖将息。
治中蛊毒,腹内坚如石,面目青黄,小便淋沥,病变无常处方《肘后》、《古今录验方》俱云:用铁精乌鸡肝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三丸,日再,甚者不过十日。《千金》用后方,疑《千金》误。
羖羊皮方五寸 犀角 芍药 黄连 牡丹各一两 栀子仁七枚 蘘荷四两半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葛氏、崔氏同无芍药牡丹栀子,用苦参升麻当归。
犀角丸
治蛊毒百病,腹暴痛,飞尸恶气肿方。
犀角屑 羚羊角屑 鬼臼屑 桂心末各四钱匕 天雄 莽草 真朱 雄黄各一两 贝子五枚,烧 蜈蚣五节 射罔如鸡子黄大一枚 巴豆五十枚 麝香二分
上十三味末之,合捣,蜜丸如小豆。服一丸,日二,含咽,不知少增之。卒得腹满飞尸①,服如大豆许二丸;若恶气肿,以苦酒和涂之;缝袋子盛药系左臂,避不祥鬼疰蛊毒,可以备急。
① 飞尸 “飞”原作“蜚”,今改。按“蜚”,通“飞”。《说文解字注•虫部》:“蜚,古书多假为飞字。”飞尸,指一种发病急骤,忽然出现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且旁攻两胁,或积块垒起,或牵引腰背痛疼等的病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飞尸候及《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中五尸方。
治蛊毒方
茜根 蘘荷根各三两
上二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肘后方》云:治中蛊吐血或下血皆如烂肝者,自知蛊主姓名。
又方 槲树北阴白皮 桃根皮各五两 猬皮灰 乱发灰各一方寸匕 生麻子汁五升
上五味,先煮槲皮桃根,取浓汁一升,和麻子汁发灰等令匀,患人少食,旦服大升一升,须臾著盆水,以鸡翎擿吐水中,如牛涎犊胎及诸虫并出②。
② 诸虫并出 孙本、《千金翼方》卷二十•蛊毒“虫”并作“蛊”。
治蛊毒方
槲树北阴白皮一大握,长五寸,水三升煮取一升,空腹服,即吐虫出。亦治中蛊下血。
又方 猬皮灰水服方寸匕,亦出虫。
又方 五月五日桃白皮《必效方》云:以东引者火烘之 大戟各四分 斑猫一分
上三味治下筛,旦空腹以水一鸡子许服八捻,用二指相著如开,顿服之。若指头相离,取药太多,恐损人矣。《肘后方》云:服枣核大,不瘥,十日更一服《必效方》云:服半方寸匕,其毒即出,不出更一服。李饶州云:若以酒中得则以酒服,以食中得以饮服之。
蛇毒入菜果中,食之令人得病,名曰蛇蛊方 大豆末以酒渍,绞取汁,服半升。
治诸热毒或蛊毒,鼻中及口中吐血,医所不治方 取人屎尖七枚,烧作火色,置水中研之,顿服,即愈。亦解百毒时气,热病之毒,服已温覆取汗。勿轻此方,极神验。
治蛊吐下血方
榉皮广五寸,长一尺 芦荻根五寸,如足大指。《小品方》用蔷薇根
上二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极下蛊。
治中蛊下血,日数十行方
巴豆二七枚 藜芦 元青 附子 矾石各二分
上五味末之,别治巴豆,合筛和相得,以绵裹药如大豆,纳下部中,日三,瘥。
又方 苦瓠①一枚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稍稍服之,当下蛊及吐虾蟆蝌蚪②之状,一月后乃尽。《范汪方》云:苦瓠毒,当临时量用之。《肘后方》云:用苦酒一升煮。
① 苦瓠 药名,即苦壶卢,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果实。性味苦寒,能利水消肿,主治水肿,黄疸,消渴,癃闭,痈肿,恶疮,疥癣等。
② 蝌蚪 原作“蝌斗”,据文义改。
治下血状如鸡肝,腹中搅痛难忍者方
茜根 升麻 犀角各三两 桔梗 黄檗 黄芩各一两 地榆 白蘘荷各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此蛊利血用之。
又方 桔梗 犀角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能自服,绞口与之,药下心中当烦,须臾自静,有顷下,服至七日止,可食猪脾脏自补养。治蛊下血如鸡肝,日夜不解欲死者皆可用之。
治肠蛊,先下赤后下黄白沫,连年不瘥方 牛膝一两捶碎切之,以淳清酒一升渍一宿,旦空腹服之,再服便愈。
北地太守酒
主万病蛊毒,风气寒热方。
乌头 甘草 芎 黄芩 桂心 藜芦 附子各四两 白敛 桔梗 半夏 柏子仁 前胡 麦门冬各六两
上十三味,七月曲十斤、秫米一斛如酝酒法,咀药,以绢袋盛之,沉于瓮底,酒熟去糟,还取药滓,青布袋盛之,沉著酒底,泥头,秋七日,夏五日,冬十日。空肚服一合,日三,以知为度。药有毒,故以青布盛之。服勿中止,二十日大有病出,其状如漆,五十日病悉愈。有妇人年五十,被病①连年,腹中积聚,冷热不调,时时切痛,绕脐绞急,上气胸满二十余年,服药二七日,所下三四升,即愈。又有女人病偏枯绝产,服二十日,吐黑物大如刀带,长三尺许,即愈,其年生子。又有女人小得癫病,服十八日,出血二升半,愈。有人被杖,崩血内瘀,卧著九年,服药十三日,出黑血二三升,愈。有人耳聋十七年,服药三十五日,鼻中出血一升,耳中出黄水五升,便愈。上方云:熹平②二年北地太守臣光上。然此偏主蛊毒,有人中蛊毒者,服无不愈,极难瘥,不过二七日,所有效莫不备出。曾有一女人年四十余,偏枯羸瘦,不能起,长卧床枕,耳聋一无所闻,两手不收,已经三年,余为合之,遂得平复如旧。有人中蛊毒而先患风,服茵芋酒伤多,吐出蛊数十枚遂愈,何况此酒而下蛊也③。嘉其功效有异常方,故具述焉。
① 被病 遭患疾病。按“被”,遭,受。《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 熹平 东汉灵帝刘宏年号,公元172—177年。
③ 何况此酒而下蛊也 “下”上原衍“不”字,据孙本删。
胡臭漏腋第五论一首 方十五首
论曰:有天生胡臭,有为人所染臭者。天生臭者难治,为人所染者易治,然须三年醋敷矾石散勿止,并服五香丸,乃可得瘥,勿言一度敷药即瘥,止可敷药时暂得一瘥耳。
五香丸在第六卷中。凡胡臭人通忌食芸台④五辛,治之终身不瘥。
④ 芸台 即芸薹,亦即油菜,又名胡菜、寒菜、台菜等。属十字花科植物,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鲜嫩茎叶及子均入药用。
治胡臭方
辛夷 芎 细辛 杜蘅 藁本各二分
上五味咀,以淳苦酒渍之一宿,煎取汁敷之,欲敷取临卧时,以瘥为度。
石灰散
主胡臭方。
石灰一升 青木香 枫香一作沉香 薰陆香 丁香各二两 橘皮 阳起石各三两 矾石四两
上八味治下筛,以绵作篆子粗如指,长四寸,展取药使著篆上,以绢袋盛,著腋下,先以布揩令痛,然后夹之。
又方 青木香 附子 白灰各一两 矾石半两
上四味为散,著粉中,常粉之。《肘后》无矾石。
又方 赤铜屑以醋和,银器中炒极热,以布裹熨腋下,冷复易。
又方 槲叶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用洗腋下,即以白苦瓠烧令烟出熏之,数数作。
又方 辛夷 细辛 芎 青木香各四分
上四味治下筛,熏竟粉之。
又方 马齿菜一束捣碎,以蜜和作团,以绢袋盛之,以泥纸裹厚半寸,曝干,以火烧熟,破取,更以少许蜜和,使热勿令冷,先以生布揩之,夹药腋下,药痛久忍之,不能,然后以手中勒两臂。
又方 牛脂 胡粉各等分
上二味煎令可丸,涂腋下一宿,即愈,不过三剂。《肘后方》云:合椒以涂。
又方 伏龙肝作泥敷之。
又方 三年苦醋和石灰敷之。
治漏腋①,腋下及足心手掌阴下股里常如汗湿臭者,六物敷方
干枸杞根 干蔷薇根②《肘后》作畜根 甘草各半两 商陆根 胡粉 滑石各一两
① 漏腋 病证名。因气血不和,复为风邪所伤,津液瘀滞而致,症见腋下常湿而臭,甚则生疮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漏腋候。
② 干蔷薇根 孙本作“干蓄根”。
上件药治下筛,以苦酒少少和涂,当微汁出,易衣复更涂之,不过三著便愈。或一岁复发,发复涂之。
又方 水银 胡粉《外台》作粉霜
上二味以面脂研和,涂之,大良验。
又方 银屑一升,一作铜屑 石灰三升
上二味合和,绢囊盛,汗出粉之,妙。
又方 正旦以尿洗腋下,神妙。
又方 黄矾石烧令汁尽,治末,绢袋盛,粉之即瘥。
脱肛第六方十三首 灸法三首
肛门主肺,肺热应肛门,热则闭塞,大行不通,肿缩生疮,兑通方 白蜜三升煎令燥,冷水中调可得为丸,长六七寸许,纳肛门中,倒①身向上,头面下,少时取烊,斯须即通洞泄。
① 倒 原作“到”,今改。按“到”,同“倒”。颠倒。《墨子•经下》:“临鉴而立,景到。”孙诒让闲诂:“毕云:即今影倒字。”
肛门主大肠,大肠寒应肛门,寒则洞泻,肛门滞出,猪肝散方
猪肝一斤,熬令燥 黄连 阿胶 芎各二两 乌梅肉五两 艾叶一两
上六味治下筛,温清酒一升服方寸匕半,日再。若不能酒,与清白米饮亦得。
治肛门滞出,壁土散方
故屋东壁土一升,碎 皂荚三挺,各长一尺二寸
上二味,捣土为散,挹粉②肛头出处,取皂荚炙暖,更递熨,取入则止。
② 挹粉 舀取涂敷。按“挹”,舀。《说文解字•手部》:“挹,抒也。”王筠句读:“《华严经音义》引《珠丛》曰: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
又方 炙故麻履底,按令入,频按令入,永瘥。
又方 故败麻履底 鳖头各一枚
上二味,烧鳖头,捣为散,敷肛门滞出头,将履底按入,即不出矣。
治肛出方
磁石四两 桂心一尺 猬皮一枚
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即缩。慎举重及急带衣,断房室周年,乃佳。《肘后方》云:治女人阴脱出外,用鳖头一枚,为四味。
又方 女萎一升以器中烧,坐上熏之,即入。
治脱肛方
蒲黄二两以猪脂和,敷肛上,纳之,二三愈。
治肠随肛出,转广不可入方 生栝楼根取粉,以猪脂为膏,温涂,随手抑按,自得缩入。
治积冷利,脱肛方
枳实一枚石上磨令滑泽,钻安柄,蜜涂,炙令暖熨之,冷更易之,取缩入止。
又方 铁精粉纳上,按令入,即愈。
治脱肛历年不愈方
生铁三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出铁,以汁洗,日再。
又方 用死鳖头一枚烧令烟绝①,治作屑,以敷肛门上,进以手按之。
① 烧令烟绝 “绝”原作“缩”,据孙本、元本改。《外台秘要》卷二十六•脱肛历年不愈方作“烧令烟尽”。
病寒冷,脱肛出 灸脐中,随年壮。
脱肛历年不愈 灸横骨百壮。
又 灸龟尾七壮,龟尾即后穷骨是也。
瘿瘤第七方十三首 证一条 灸法十一首
治石瘿②气瘿③劳瘿土瘿忧瘿等方
② 石瘿 病证名,为五瘿之一。因气郁痰凝,瘀血凝滞而致,症见颈部肿块,坚硬不移,凹凸不平等。
③ 气瘿 病证名,为五瘿之一。因情志郁抑,气滞不畅而致,症见颈部肿块,质软渐大,皮色如常,按之柔软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气瘿候。
海藻 龙胆 海蛤 通草 昆布 礜石一作矾石 松萝各三分 麦曲四分 半夏二分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禁食鱼猪肉五辛生菜诸难消之物,十日 知,二十日愈。
五瘿①丸方
① 五瘿 谓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按《圣济总录》亦有五瘿,除土瘿作泥瘿外,余与此略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作石瘿、肉瘿、筋瘿、血瘿、气瘿五种,今多从之。
取鹿靥②,以佳酒浸令没,炙干,纳酒中,更炙令香,含咽汁,味尽更易,尽十具愈。
② 鹿靥 药名。为鹿科动物梅花鹿的甲状腺,主治瘿病。
又方 小麦面一升 特生礜石十两 海藻一两
上三味,以三年米醋渍小麦面,曝干,各捣为散,合和。服一方寸匕,日四五服,药含极乃咽之。禁姜五辛猪鱼生菜大吹大读诵大叫语等。
又方 昆布 松萝 海藻各三两 桂心 海蛤 通草 白敛各二两
上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海藻 海蛤各三两 昆布 半夏 细辛 土瓜根 松萝各一两 通草 白敛 龙胆各二两
右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不得作重用力。
又方 昆布二两洗,切如指大,醋渍,含咽汁尽,愈。
又方 海藻一斤,《小品》三两 小麦面一升
上二味,以三年醋一升溲面末,曝干,往反醋尽,合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忌努力③。崔氏云:疗三十年瘿瘤。
③ 忌努力 孙本、《千金翼方》卷二十•瘿病并作“忌怒”二字。
又方 昌蒲二两 海蛤 白敛 续断 海藻 松萝 桂心 蜀椒 半夏 倒挂 草各一两 神曲三两 羊靥百枚
上十二味治下筛,以羊牛髓脂为丸如梧子,日服三丸。
瘿上气短气 灸肺俞百壮。
瘿上气胸满 灸云门五十壮。
瘿恶气 灸天府五十壮。《千金翼》云:又灸胸堂百壮。
瘿劳气 灸冲阳,随年壮。
瘿 灸天瞿三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瘿气面肿 灸通天五十壮。
瘿 灸中封,随年壮,在两足趺上曲尺①宛宛中。
① 曲尺 孙本作“四分”。
诸瘿 灸肩髃左右相对宛宛处,男左十八壮右十七壮,女右十八壮左十七壮,或再三,取瘥止。
又 灸风池百壮,夹项两边。
又 灸两耳后发际一百壮。
又 灸头冲一作颈冲,头冲在伸两手直向前,令臂著头,对鼻所注处灸之,各随年壮。《千金翼》云:一名臂臛。
凡肉瘤勿治,治则杀人,慎之。《肘后方》云:不得针灸。
陷肿散②
② 陷肿散 《千金翼方》卷二十•瘿病作“陷脉散”,并无胡燕屎,为十味。
治二三十年瘿瘤及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血瘤,或息肉大如杯杆③升斗,十年不瘥,致有漏溃,令人骨消肉尽,或坚或软或溃,令人惊悸,寤寐不安,身体瘛缩,愈而复发方。
乌贼骨 石流黄各一分 白石英 紫石英 钟乳各二分 丹参三分 琥珀 附子 胡燕屎 大黄 干姜各四分
上十一味治下筛,以韦囊盛,勿泄气,若疮湿即敷,若疮干猪脂和敷,日三四,以干为度。若汁不尽者,至五剂十剂止药,令人不痛;若不消,加芒消二两,佳。
③ 杅 盛汤浆或食物的器皿,亦即盂。《后汉书•崔骃传》李贤注:“杅,盂也。”
治瘿瘤方
海藻 干姜各二两 昆布 桂心 逆流水柳须各一两 羊靥七枚,阴干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小弹子大,含一丸咽津。
又方 矾石 芎 当归 大黄 黄连 芍药 白敛 黄芩各二分 吴茱萸一分
上九味治下筛,鸡子黄和之,涂细故布上,随瘤大小厚薄帖之,干则易,著药熟常作脓脂,细细从孔中出也,探却脓血尽,著生肉膏,若脓不尽,复起如故。
生肉膏
主痈瘤溃漏及金疮百疮方。
当归 附子 甘草 白芷 芎各一两 薤白二两 生地黄三两
上七味咀,以猪脂三升半煎,白芷黄去滓,稍以敷之,日三。
又方 以狗屎毈鸡子敷之,去脓水如前方说,敷生肉膏取瘥。方在第二十二卷。
病①第八阴疮 妬精疮附②论二首 方二十七首 灸法十八首
① 病 原作“阴”,据本书目录改。
② 阴疮 妬精疮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有四种,有肠卵胀气水,肠卵胀难瘥,气水针灸易治。
治丸方
桃仁五十枚 桂心 泽泻 蒺藜子 地肤子 防风 防葵 橘皮 茯苓 五味子 芍药各二两 细辛 牡丹皮 海藻各一两 狐阴一具 蜘蛛五十枚
上十六味末之,蜜和。服十丸如梧子,稍稍加至三十丸。
又方 取杨柳枝脚指大长三尺二十枚,水煮令极热,以故布及毡掩肿处,取热柳枝更互柱之,如此取瘥。
治疝,卵偏大,气上上一作胀,不能动方
牡丹皮 防风各二两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云:《小品方》用桂心豉铁精等分,为五味,小儿一刀圭,二十日愈,婴儿以乳汁和大豆许与之。
治卒以蒲横度口,如广折之,一倍增之,布著少腹大横纹,令度中央上当脐,勿使偏僻,灸度头及中央合二处,随年壮。好自养,勿举重大语怒言大笑。
又 牵阴头正上,灸茎头所极;又牵下向谷道,又灸所极;又牵向左右髀直行,灸茎所极,各随年壮。
又 灸足厥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壮,在足大指本节间。
卵偏大,上入腹 灸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①,随年壮。
① 三寸 原作“八寸”,据《甲乙经》卷三•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千金翼方》卷二十六•足太阴脾经十二穴改。
卵偏大,病 灸肩井,在肩解臂接处,随年壮。
男灸手季指端七壮,病在右可灸左,左者灸右。
男阴卵偏大,病 灸关元百壮。
男阴卵大,病 灸玉泉百壮,报之,穴在屈骨下阴,以其处卑,多不灸之,及泉阴穴亦在其外。
男阴卵偏大,病 灸泉阴百壮,三报,在横骨边。
病,阴卒肿者 令并足,合两拇指,令爪相并,以一艾灸两爪端方角处,一丸令顿上,两爪角各令半丸上,爪指佳,七壮愈。
男阴卵大,病 灸足太阳五十壮,三报之。
又 灸足太阴五十壮,在内踝上一夫。
男阴卵大,病 灸大敦,在足大指三毛中,随年壮。
又 灸足大拇指内侧去端一寸赤白肉际,随年壮,双灸之。
又 灸横骨两边二七壮,夹茎是。
阴灸足大指下理中十壮,随肿边灸之。《肘后方》云:灸足大指第二节下横纹正中央五壮。姚氏云:灸大指本三壮。
男儿先将儿至碓头,祝②之曰:坐汝令儿某甲③阴囊,故灸汝三七二十一枚。灸讫,便牵小儿令雀头下向著囊缝,当阴头灸缝上七壮,即消,已验,艾炷帽簪头许①。
② 祝 用言语向鬼神祈祷求福。《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孔颖达疏:“读策告神谓之祝。”
③ 某甲 犹言某人。按“甲”,指失名或虚称之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张守节正义引颜师古:“史失其名,故云甲、乙耳,非其名也。”
① 帽簪头许 “帽”原作“猬”,据《外台秘要》卷二十六•灸诸法改。
大凡男当骑碓轴,以茎伸置轴上,齐阴茎头前,灸轴木上,随年壮。
论曰:有人自少至长阴下常有干癣者,宜依癣方主之。有五劳七伤而得,阴下痒湿,搔之黄汁出者,宜用补丸散主之,仍须敷药治之。亦有患妬精疮者,以妬精方治之。夫妬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似甘疮,作臼齐食之大痛,甘即不痛也。
凡虚热石热,当路门冷湿伤肌,热聚在里,变成热及水病肿满,腹大气急,大小便不利,肿如皮纸盛水,晃晃如老蚕色,阴茎坚肿,为疮水出,此皆肾热虚损,强取风阴,湿伤脾胃故也。治之法,内宜依方服诸利小便药,外以此蒺藜子汤洗四肢,竟,以葱白膏敷之,别以猪蹄汤洗茎上。
蒺藜子汤方
蒺藜子 赤小豆各一升 菘菜子二升 巴豆一枚,合皮壳 葱心 青皮一升 蒴藋五升
上六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八升,以淋洗肿处。
猪蹄汤
治服石发热,因劳损热盛,当风露卧,茎肿方。
猪蹄一双 葶苈子五合 蒺藜子一升,碎 黄檗五两 蒴藋三升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冷浴阴茎,日三。
葱白膏方
葱白 菘菜子 葶苈子 蒴藋根 丹参 蒺藜子各半升 猪膏五斤
上七味咀,煎如煎膏法,去滓用之。
治男子阴肿大如升斗,核痛,人所不能疗者方
雄黄一两,研 矾石二两,研 甘草一尺,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减半,洗之。《集验方》无矾石,只二味。
治阴肿皮痒方
熬桃仁令香,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有人阴冷,渐渐冷气入阴囊,肿满恐死,日夜疼闷《外台》作夜即痛闷,不得眠方 取生椒择之令净,以布帛裹著丸囊,令厚半寸,须臾热气通,日再易之,取消瘥止。
又方 捣苋菜根敷之。
又方 煮大蓟根汁,服一升,日三,不过三剂愈。
又方 醋和热灰熨之。
又方 釜月下土鸡子白和敷之。
又方 醋和面熨之。
又方 末车前子,饮服之。
阴肿痛 灸大敦三壮。
治卒阴痛如刺,汗出如雨方
小蒜 韭根 杨柳根各一斤
上三味合烧,以酒灌之,及热以气蒸之,即愈。
治阴痛方
甘草 石蜜
右二味等分为末,和乳涂之。
治妬精疮方
用银钗绵裹,以腊月猪脂熏黄,火上暖,以钗烙疮上令熟,取干槐枝烧涂之。
又方 麝香 黄矾 青矾
上三味等分为末,小便后敷上,不过三度。
治阴蚀疮方
蒲黄一升 水银二两
上二味研之令成粉,敷之,即愈瘥止,小便后即敷之。
又方 以肥猪肉五斤水三斗煮肉令极烂,去肉,以汤令极热,便以渍疮中,冷即愈。
又方 狼牙两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温洗之,日五度。
治阴蚀生疮或痒方
雄黄 矾石各二分 麝香半分
上三味治下筛为粉,粉疮上,即瘥。
治阴恶疮方
蜜煎甘草末,涂之。葛氏云:比见有人患茎头肿坎下疮,欲断者以猪肉汤渍洗之,并用黄檗黄连末涂之。
治男女阴疮方
石流黄末,以敷疮上。
治男女阴痒生疮方
嚼胡麻敷之,佳。
治阴下生疮,洗汤方
地榆 黄檗各八两
上二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适冷暖用洗疮,日再。只煮黄檗汁洗之,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