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二十二疔肿 痈疽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hZ6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hZ6中华典藏网

疔肿第一hZ6中华典藏网

痈疽第二毒肿 石痈附hZ6中华典藏网

发背第三hZ6中华典藏网

丹毒第四小儿丹附hZ6中华典藏网

隐疹第五hZ6中华典藏网

瘭疽第六恶肉 赤脉 恶核病 附骨疽 贼风 风热毒 洪烛疮 肥疮 浸淫疮 瘑疮疮 骨疽 风疽 石疽 疮因风致肿 恶露疮 反花疮 代指 指疽 逆胪 瘃 尸脚 割甲侵肉附hZ6中华典藏网

疔肿第一论一首 证十五条 方二十九首 灸法一首hZ6中华典藏网

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此之二气,更相击怒,当是时也,必有暴气。夫暴气者,每月之中必有。卒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时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流注经脉,遂使腠理①拥隔,荣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泻,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至于疔肿,若不预识,令人死不逮辰。若著讫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木②矣。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矣。凡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得入针孔中佳。若不达疮里,疗不得力。又其肿好著口中颊边舌上,看之赤黑如珠子,碜痛①应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光,心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hZ6中华典藏网

① 腠理 “腠”原作“凑”,今改。按“凑”,通“腠”。《素问•生气通天论》:“气血以流,凑理以密。”“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结处的结缔组织。分皮腠、肌腠、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hZ6中华典藏网

② 入木 装殓入棺,指死亡。按“木”,棺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礼记•檀弓下》郑玄注:“木,椁材也。”hZ6中华典藏网

① 碜(chěn 趁上)痛 剧痛。按“碜”,很,表示程度加深。《宝剑记》第五十一出:“师父,你看那壁厢离梅轩颇远,有几竿竹子,比梅花又瘦的碜。”hZ6中华典藏网

一曰麻子疔,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麻布②并入麻田中行。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乌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隐隐微疼,忌瓦砾砖石之属。三曰雄疔,其状疱头黑黡,四畔仰,疮疱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事。四曰雌疔,其状疮头稍黄向里黡亦似灸疮,四畔疱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事。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黡,四边有疱浆,又如赤粟米,忌火炙烁③。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至三日生三乃至十,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如未满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疱。忌嗔怒蓄积愁恨。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人看之,并嫉妒人见及毒药。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边④皆赤,有黑粟粒起,忌咸食。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黡,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十一曰刀镰疔,其状疮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烁,忌刺及刀镰切割,铁刃所伤,可以药治。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十三曰牛拘疔,其状肉疱起,掐不破。hZ6中华典藏网

② 衣麻布 “麻”字原脱,据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补。hZ6中华典藏网

③ 忌火炙烁 此下《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有“食炙等物”五字。hZ6中华典藏网

④ 四边 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并作“遍疮”。hZ6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种疮,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所录忌者不得犯触,犯触者即难疗。其浮沤疔牛拘疔两种,无所禁忌,纵不疗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同,皆以此方疗之,万不失一。欲知犯触,但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犯之状也。hZ6中华典藏网

治十三种疔方hZ6中华典藏网

用枸杞,其药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凡四时初逢建日,取枝叶子根等四味,并曝干。若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和,大良。如不得依法采者,但得一种亦得。用绯缯一片以裹药,取匝为限,乱发鸡子大,牛黄梧子大,反钩棘针二十七枚末,赤小豆七粒末,先于绯上薄布乱发,以牛黄末等布发上,即卷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中急火熬之令沸,沸定后自干。即刮取捣作末,绢筛,以一方寸匕,取枸杞四味合捣,绢筛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为三匕,令相得,又分为二分,早朝空腹酒服一分,日三。hZ6中华典藏网

治凡是疔肿皆用之,此名齐州荣姥方hZ6中华典藏网

白姜石一斤,软黄者 牡蛎九两,烂者 枸杞根皮二两 钟乳二两 白石英一两 桔梗一两半hZ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各捣,绢筛之,合和令调,先取伏龙肝九升末之,以清酒一斗二升搅令浑浑然,澄取清二升,和药捻作饼子,大六分厚二分,其浊滓仍置盆中,布饼子于笼上,以一张纸藉盆上,以泥酒气蒸之,仍数搅令气散发,经半日药饼子干,乃纳瓦坩中,一重纸一重药遍布,勿令相著,密以泥封三七日,干以纸袋贮之,干处举之。用法:以针刺疮中心,深至疮根,并刺四畔令血出,以刀刮取药如大豆许,纳疮上。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著。其轻者一二度著,重者二日根始烂出,轻者半日一日烂出。当看疮浮起,是根出之候。若根出已烂者,勿停药仍著之。药甚安稳,令生肌易。其病在口咽及胸腹中者,必外有肿异相也。寒热不快,疑是此病,即以饮或清水和药如二杏仁许服之,日夜三四服,自然消烂,或以物剔吐①,根出即瘥,若根不出亦瘥,当看精神自觉醒悟。合药以五月五日为上时,七月七日次,九月九日、腊月腊日并可合。若急须药,他日亦得,要不及良日也。合药时须清净烧香,不得触秽,毋令孝子不具足人产妇六畜鸡犬等见之②。凡有此病,忌房室猪鸡鱼牛生韭蒜葱芸薹胡荽酒醋面葵等。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汤和药服,并如后方。其二方本是一家,智者评论以后方③最是真本。hZ6中华典藏网

① 剔吐 吐法之一。以手指或筷子、鹅毛、鸭毛等刺激咽喉以引起呕吐的方法。hZ6中华典藏网

② 毋令孝子……等见之 “毋令”二字原脱,据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补。hZ6中华典藏网

③ 后方 “方”字原脱,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疔肿方补。hZ6中华典藏网

赵娆方hZ6中华典藏网

姜石④二十五两 牡蛎十两,崔氏七两 枸杞根皮四两 茯苓三两hZ6中华典藏网

④ 姜石 药名,为碳酸盐类矿物钟乳石的矿石。钟乳石由于形状不同,在《本草》中有不同的名称。当碳酸钙液从洞顶下滴,逐渐凝结下垂而成冰檐状物,其附于石上的粗大根盘,称为殷孽。其状盘结如姜,故名姜石。性味辛温,主治烂伤瘀血,癥瘕结气,腰脚冷痹,筋骨弱,泄痢,鼠瘘痔瘘等。hZ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水一斗半煎取五升,去滓,纳狗屎崔氏云尿二升搅令调,澄取清和前药,熟捣,捻作饼子,阴干。病者以两刃针当头直刺疮,痛彻拔出针,刮取药末塞疮孔中,拔针出即纳药,勿令歇气,并遍封疮头上,即胀起,针挑根出。重者半日以上即出,或已消烂,挑根不出亦自差,勿忧之。其病在内者,外当有肿相应,并皆恶寒发热。疑有疮者,以水半盏,刮取药如桐子大五枚,和服之,日夜三度服,即自消也。若须根出,服药经一日,以鸡羽剔吐,即随吐根出。若不出根,亦自消烂。在外者,亦日夜三度敷药,根出后常敷勿住,即生肉易瘥。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以水五升煎取二升,去滓,研药末一钱匕,和枸杞汁一盏服之,日二三服,并单饮枸杞汁两盏弥佳。又以枸杞汁搅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合讫即用,不必待干。所言白狗屎,是狗食骨,其屎色如石灰,直言狗白屎也。如预造,取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腊月腊日造者尤良,神验。或有人急患喉中痛,乍寒乍热者,即是其病,当急以此药疗之。无故而痛①,恶寒发热者,亦是此病,但依前服之,立瘥。前后二方同是一法,用一同,亦主痈疽,甚效。hZ6中华典藏网

① 无故而痛 此上孙本、《外台秘要》卷三十•十三种丁肿方并有“腹中”二字。hZ6中华典藏网

治疔肿病,忌见麻勃,见之即死者方hZ6中华典藏网

胡麻 烛烬② 针沙各等分hZ6中华典藏网

② 烛烬 药名,烛心的灰烬。古人用烛烬配合其他药物,外敷以治疗疔肿、九漏(狼漏、鼠漏、脓漏、蝼蛄漏、蜂漏、蜈蚣漏、蛴螬漏、瘰疬漏、转脉漏)。hZ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以醋和敷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针刺四边及中心,涂雄黄末,立可愈,神验。一云涂黄土。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马齿菜二分 石灰三分hZ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捣,以鸡子白和敷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鼠新坌土和小儿尿敷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铁衣末和人乳汁,敷之,立可。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小豆花为末敷之瘥。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人屎尖敷之立瘥。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四神丹一枚当头上安,经宿即根出矣。方在第十二卷中。hZ6中华典藏网

治一切疔肿方hZ6中华典藏网

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之,不过十度,即拔根出,神良。余以贞观四年忽口角上生疔肿,造甘子振母为帖药,经十日不瘥,余以此药涂之得愈。以后常作此药以救人,无有不瘥者,故特论之以传后嗣也。疔肿方殆有千首,皆不及此方,齐州荣姥方亦不胜此物造次易得也。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铁浆①每饮一升,立瘥。hZ6中华典藏网

又有赤脉病③,身上忽有赤脉络起,陇耸如死蚯蚓之状,看之如有水在脉中,长短皆逐脉所处。此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肉瘀所作也。宜五香连翘汤,及竹沥等治之,刺去其血,仍敷丹参膏,亦用白鸡屎涂之良。hZ6中华典藏网

③ 赤脉病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妬乳诸毒肿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恶脉候“赤”并作“恶”。hZ6中华典藏网

恶核病者,肉中忽有核累累如梅李核,小者如豆粒,皮肉瘆痛,壮热索恶寒是也。与诸疮根瘰疬结筋相似。其疮根瘰疬因疮而生,是缓无毒。恶核病卒然而起,有毒。若不治,入腹烦闷杀人。皆由冬月受温风,至春夏有暴寒相搏,气结成此毒也。但服五香汤主之,又以小豆末敷之,亦煮汤渍时时洗之,消后以丹参膏敷之,令余核总消尽。凡恶核,初似被射工毒,无常定处,多恻恻然痛,或时不痛。人不痛者便不忧,不忧则救迟,迟治即杀人,是以宜早防之。尤忌牛肉鸡猪鱼马驴等肉。其疾初如粟米,或似麻子,在肉里而坚似疱,长甚速,初得多恶寒,须臾即短气。取吴茱萸五合作末,水一升和之,绞取汁顿服之,以滓敷上,须臾服此汁,令毒散止,即不入腹也。入腹则致祸矣,切慎之。hZ6中华典藏网

凡病,喜发四肢,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壮热。其发于脚,喜从腨起至踝,亦如编绳,故云病也。发于臂①,喜著腋下。皆由久劳热气盛,为湿凉所折,气结筋中成此病也。若不即治,其久溃脓,亦令人筋挛缩也。若不消溃,其热气不散,多作病②,漏芦汤主之。泻后,锋针数针去恶血气,针泻其根,核上敷小豆末,取消为度。又用治丹法治之,亦用治痈三味甘草散敷之。若溃,敷膏散如痈法。hZ6中华典藏网

① 发于臂 “臂”原作“肾”,据《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病候改。hZ6中华典藏网

② 病 本书考异:“即肤字,与胕同,谓浮肿也。足肿之症故从足作耳。”《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病候“病”二字作“尰”一字。《广韵•肿韵》:“尰,足肿病。”hZ6中华典藏网

恶核病瘭疽等多起岭表,中土鲜有。南方人所食杂类繁多,感病亦复不一。仕人往彼,深须预防之,防之无法,必遭其毒,惟须五香汤小豆散吴茱萸,皆是其要药。hZ6中华典藏网

凡附骨疽者,以其无破,《外台》作故。附骨成脓,故名附骨疽。喜著大节解中,丈夫产妇喜著中,小儿亦著脊背。大人急著者,先觉痛不得动摇,按之应骨痛,经日便觉皮肉渐急,洪肿如肥状是也。小儿才手近便大啼呼,即是肢节有痛候也。大人缓著者③,先觉肌烘烘然,经日便觉痛痹不随。小儿四肢不能动摇,亦如不随状。看肢节解中,若有肌烘烘处,不知是附骨疽,令遍身成肿不至溃,体皆有青黯。大人亦有不别,呼为贼风风肿,不知是疽也。凡人身体患热,当风取凉,风入骨解中,风热相搏,便成附骨疽,其候嗜眠沉重,忽忽耳鸣。又秋夏露卧,为冷所折,风热伏结,而作此疾。急者热多风少,缓者风多热少,小儿未知取风冷,何故而有此疾。由其血盛肌嫩,为风折之,即使凝结故也。凡初得附骨疽,即须急服漏芦汤下之,敷小豆散得消,可服五香连翘汤。方在痈疽条中。hZ6中华典藏网

③ 缓著者 “著”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hZ6中华典藏网

凡贼风,其人体卒无热,中暴风冷,即骨解深痛不废转动,按之应骨痛也。久即结痛或结瘰疬。其附骨疽,久即肿而结脓,以此为异耳。若治附骨作贼风,则增益病深脓多。若治贼风作附骨,即加风冷,遂成瘰疬偏枯挛曲之疾也。疗之为效,都在其始耳。此非天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若候附骨与贼风为异者,附骨之始,未肿但痛而已,其贼风但痛不热。附骨则其上壮热,四体乍寒乍热,小便赤,大便涩,而无汗。若得下却热并开发腠理,便得消也。纵不消尽,亦得浮浅近外。凡贼风,但夜痛骨不可按抑,不得回转,痛处不壮热,亦不乍寒乍热,多觉身体索索然冷,欲得热熨痛处即小宽,时复有汗出,此为贼风证也。宜针灸熨煿,诸服治风药即愈,方在风条中。hZ6中华典藏网

又有风热毒相搏为肿,其状先肿上生瘭浆如火灼处,名曰风热毒,治之一如丹法。hZ6中华典藏网

又有洪烛疮,身上忽生瘭浆①如沸汤洒,剧者遍头面,亦有胸胁腰腹肿缓②,通体如火汤灼熛起③者是也。治之法,急服漏芦汤下之,外以升麻膏敷之。其间敷升麻膏,若无效,一依敷丹方。hZ6中华典藏网

① 瘭(biāo 标)浆 毒肿顶部含有之黄白色浆液,溃破后流出,可向身体其他部位蔓延。hZ6中华典藏网

② 剧者遍头面,亦有胸胁腰腹肿缓 孙本“亦”作“赤”,从上句读。hZ6中华典藏网

③ 熛(biāo 彪)起 “熛”原作“瘭”,据孙本改。“熛起”,喻病发迅疾。《文选•成公绥•啸赋》:“气冲郁而熛起。”李善注:“熛起,言疾。”hZ6中华典藏网

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hZ6中华典藏网

浸淫疮者,浅搔之,蔓延长不止,搔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汁相连著是也。hZ6中华典藏网

瘑疮者,初作亦如肥疮,喜著手足,常相对生,随月生死,痛痒圻裂,春夏秋冬随瘥剧者是也。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盐汤洗,捣地黄叶帖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豭猪屎①敷之。hZ6中华典藏网

① 豭(jiā 佳)猪屎 药名,即猪苓。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莨菪子末敷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鲫鱼灰和酱清敷之。hZ6中华典藏网

治诸疮久不瘥,并治六畜方 枣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数洗取愈。hZ6中华典藏网

乌膏②hZ6中华典藏网

② 乌膏 《千金翼方》卷二十四•湿热疮作“乌头膏”三字,“及己”作“防己”,无竹灰水银蜡,为十三味。按“及己”,药名,为金粟兰科植物及己的根。性味苦平,有毒,能活血散瘀,主治跌打损伤,疮疥疖肿,月经闭止等。hZ6中华典藏网

主恶疮方。hZ6中华典藏网

雄黄 雌黄 芎 升麻 乌头 及己 竹灰 黄连 黄檗 水银各二分 杏仁三十枚 胡粉一分 巴豆二十枚 松脂 乱发各一鸡子大 蜡三两hZ6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咀,以猪膏三升急煎令发消,去滓,停小冷,以真朱二钱匕投,搅令相得以敷之。凡用膏先净疮,拭干乃敷之,敷讫以赤石脂黄连散粉之。《千金翼》无竹灰水银蜡。hZ6中华典藏网

乌膏hZ6中华典藏网

治种种诸疮不愈者方。hZ6中华典藏网

水银一两 黄连二两 经墨③三分hZ6中华典藏网

③ 经墨 药名,为松烟和入胶汁、香料等制成的墨。性味辛平,能止血,消肿,主治吐血衄血,崩中漏下,血痢,痈肿发背等。hZ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以不中水猪膏和之敷上,不过再三愈,神良。若欲多作任人。惟不治金疮,水银大须熟研。hZ6中华典藏网

治代指方hZ6中华典藏网

甘草二两咀,水五升煮取一升半④渍之。若无,用芒消代之。hZ6中华典藏网

④ 煮取一升半 “升”原作“分”,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唾和白硇砂,搜面作碗子盛唾,着硇砂如枣许,以爪指着中,一日瘥。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毛杂黄土作泥泥指上,令厚五分,纳煻灰中煨之,令热可忍,泥干易,不过数度瘥。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刺指热饭中二七遍。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麻沸汤渍之,即愈。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单煮地榆作汤,渍之半日。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先刺去脓血,炙鱼鲊皮令温,以缠裹周匝,痛止便愈。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蜀椒四合、水一升煮三沸,以渍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萎黄葱叶煮沸渍之。hZ6中华典藏网

治指痛欲脱方hZ6中华典藏网

猪脂和盐煮令消,热纳指中,食久住。《千金翼》和干姜。hZ6中华典藏网

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方hZ6中华典藏网

酱清和蜜温涂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 灸指端①七壮,立瘥。hZ6中华典藏网

① 指端 《外台秘要》卷二十九•代指方作“指头痛处”四字。hZ6中华典藏网

治手足指逆胪②方hZ6中华典藏网

此缘厕上搔头,还坐厕上,以指倒捋二七下,即瘥。hZ6中华典藏网

② 逆胪(lú 卢) 枯燥剥裂倒卷之表皮。《说文解字•肉部》:“胪,皮也。”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青珠③一分 干姜二分hZ6中华典藏网

③ 青珠 药名,石类,多产山崖间,其状如笋,其质似玉,亦有生成如树,若海中之珊瑚者。性味甘平。主治手足逆胪,火疮痈疡,疥疮秃疮,浸淫疮,石淋等。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九•手足逆胪及瘃坏方作“真珠”。hZ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捣,以粉疮上,日三。hZ6中华典藏网

治冻指瘃④欲堕方hZ6中华典藏网

④ 冻指瘃(zhú 竹) 手足冻疮。按“指”,手指,足趾。《说文解字•手部》:“指,手指也。”《左传•定公十四年》:“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履。”杜预注:“其足大指见斩,遂失履,姑浮取之。”“瘃”,冻疮。《字汇•疒部》:“瘃,手足冻疮。”hZ6中华典藏网

马屎三升以水煮令沸,渍半日愈。hZ6中华典藏网

治手足皴裂,逆胪代指方 酒搦猪胰洗之,慎风冷。hZ6中华典藏网

治手足皴劈⑤破裂,血出疼痛方 猪脂著热酒中洗之。hZ6中华典藏网

⑤ 手足皴(cūn 村)劈 手足肌肤因受冻而坼裂。《唐诗纪事•雪》:“岂知饥寒人,脚手生皴劈”。hZ6中华典藏网

治冬月冒涉冻凌,面目手足皴瘃,及始热痛欲瘃者方 取麦窠煮令浓,热洗之。hZ6中华典藏网

治手足皴痛方hZ6中华典藏网

煮茄子根洗之。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芎三分 蜀椒二分 白芷 防风 盐各一两hZ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四升煎浓涂之,猪脂煎更良。hZ6中华典藏网

治人脚无冬夏常拆裂,名曰尸脚方 鸡屎一升、水二升煮数沸,停小冷,渍半日,瘥止。亦用马屎。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烊胶,胶干帛帖上。hZ6中华典藏网

割甲侵肉不瘥方 硇砂矾石末裹之,以瘥为候。hZ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捣鬼针草苗汁、鼠粘草根,和腊月猪脂敷之。hZ6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