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九伤寒上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cVf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例第一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第二治瘴雾气附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膏第三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散第四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汤第五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丸第六cVf中华典藏网

宜吐第七cVf中华典藏网

宜下第八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吐下后第九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例第一cVf中华典藏网

论曰:《易》称:天地变化,各正性命。然则变化之迹无方,性命之功难测。故有炎凉寒燠①,风雨晦冥,水旱妖灾,虫蝗怪异。四时②八节③,种种施化不同;七十二候④,日月运行各别。终其晷度⑤,方得成年,是谓岁功毕矣。天地尚且如然,在人安可无事。故人生天地之间,命有遭际①,时有否泰②。吉凶悔吝,苦乐安危,喜怒爱憎,存亡忧畏,关心之虑,日有千条,谋身之道,时生万计,乃度一日。是故天无一岁不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温疫病者,即天地变化之一气也。斯盖造化③必然之理,不得无之。故圣人虽有补天立极之德,而不能废之。虽不能废之,而能以道御之。其次有贤人善于摄生④,能知撙节⑤,与时推移,亦得保全。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命曰知方,则病无所侵矣。然此病也,俗人谓之横病,多不解治,皆云日满自瘥,以此致枉者,天下大半。凡始觉不佳,即须救疗,迄至于病愈。汤食竞进,折其毒势,自然而瘥。必不可令病气自在,恣意攻人,拱手待毙,斯为误矣。今博采群经,以为上下两卷,广设备拟,好养生者可得详焉。cVf中华典藏网

① 燠(yù 玉) 热。《集韵•屋韵》:“燠,热也。”cVf中华典藏网

② 四时 四季。《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cVf中华典藏网

③ 八节 古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八节。《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为备故也。”孔颖达疏:“凡春秋分,冬夏至,立春、立夏为启,立秋、立冬为闭,用此八节之日,必登观台,书其所见云物气色。”cVf中华典藏网

④ 候 五天为一候。《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五日为之候。”cVf中华典藏网

⑤ 晷(guǐ 轨)度 在日晷仪上投射的日影长短的度数。古人据此测定时序时间。cVf中华典藏网

① 遭际 遭遇。沈括《梦溪笔谈》:“青谢之曰: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cVf中华典藏网

② 否泰 谓命运的好坏、事情的顺逆。《文选•西征赋》:“岂地势之安危,信人事之否泰。”cVf中华典藏网

③ 造化 创造化育。《抱朴子•对俗》:“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cVf中华典藏网

④ 摄生 保养身体。《老子》第十五章:“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兵甲。”cVf中华典藏网

⑤ 撙节 约束,克制。《礼记•曲礼上》:“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cVf中华典藏网

《小品》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疾,时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判伤寒与时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经言⑥: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⑦,此四时正气⑧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⑨周密⑩,则不伤于寒。或触冒之者,乃为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而以伤寒为毒①者,以其最为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其寒毒藏于肌骨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病、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伤寒②之病,逐日深浅,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主病③,或日数久淹④,困乃告师⑤。师苟依方⑥次第而疗,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⑦制方,乃有效耳。cVf中华典藏网

⑥ 经言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作“《阴阳大论》云”五字。cVf中华典藏网

⑦ 冰冽(liè 列) 严寒。按“冽”,寒冷。《玉篇•冫部》:“冽,寒气也。”cVf中华典藏网

⑧ 四时正气 指四时正常的气候。cVf中华典藏网

⑨ 君子 指善于养生的人。cVf中华典藏网

⑩ 周密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伤寒论》卷二•伤寒例“周”并作“固”。义同。按“周密”,指居处周密。cVf中华典藏网

触冒 谓感触冒犯。cVf中华典藏网

① 毒 厉害。《水经注•河水》:“有九折坂,夏则凝冰,冬则毒寒。”cVf中华典藏网

② 伤寒 此上《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有“王叔和曰”四字。cVf中华典藏网

③ 治不主病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主”并作“对”。“治不主病”,谓治法不适合所患的病证。cVf中华典藏网

④ 日数久淹 谓病拖延了很多天。按“淹”,滞留。《广韵•盐韵》:“淹,久留也。”cVf中华典藏网

⑤ 困乃告师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师”作“医”。“困乃告师”谓病势垂危,才请医师诊治。cVf中华典藏网

⑥ 苟依方 《伤寒论》卷二•伤寒例第三作“又不依”。《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作“又不知”。cVf中华典藏网

⑦ 消息 犹言斟酌。《隋书•礼仪志五》:“今之玉辂,参用旧典,消息取舍,裁其折中。”此谓灵活变通,随证遣药。cVf中华典藏网

华佗曰:夫伤寒始得,一日在皮,当摩膏火灸之即愈。若不解者,二日在肤,可依法针,服解肌散发汗,汗出即愈。若不解,至三日在肌,复一发汗即愈。若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至四日在胸,宜服藜芦丸,微吐之则愈。若病困⑧,藜芦丸不能吐者,服小豆瓜蒂散,吐之则愈也。视病尚未醒醒⑨者,复一法针之。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烂胃也。然热入胃,要须①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为病,三死一生,皆不愈②。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者,此候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得效相倍也。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③,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服之,当逼与新汲水一升若二升,强饮之。令以指刺喉中,吐之,病随手愈。若不能吐者,勿强与水,水停则结心下也。当更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④,不尔更致危矣。若此病辈,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耳。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夫饮膈实者,此皆难治,此三死一生也。病者过日不以时下,则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春夏无大吐下,秋冬无大发汗。发汗法,冬及始春大寒时,宜服神丹丸,亦可摩膏火灸。若春末及夏月始秋,此热月不宜火灸及重覆,宜服六物青散。若崔文行度瘴散、赤散、雪煎亦善。若无丸散及煎者,但单煮柴胡数两,伤寒、时行,亦可服。已⑤发汗,至再三发汗不解,当与汤。实者,转下之。其脉朝夕快者,为澼实也。朝平夕快者,非澼也。转下,汤为可早与,但当少与,勿令大下耳。少与当数其间⑥也。诸虚烦热者,与伤寒相似,然不恶寒,身不疼痛,故知非伤寒也,不可发汗。头不痛,脉不紧数,故知非里实,不可下也。如此内外皆不可攻,而强攻之,必遂损竭,多死难全也。此虚烦,但当与竹叶汤。若呕者,与橘皮汤。一剂不愈,为可重与也。此法数用,甚有效验。伤寒后虚烦,亦宜服此汤。cVf中华典藏网

⑧ 病困 谓病重垂危。按“困”,危。《淮南子•主术训》:“效忠者,希不困其身。”注:“困,犹危也。”cVf中华典藏网

⑨ 醒醒 清醒。白居易《欢喜偈》之二:“眼暗头旋耳重听,唯余心口尚醒醒。”cVf中华典藏网

① 要须 《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作“要当须复”四字。cVf中华典藏网

② 皆不愈 《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作“此辈皆多不愈”六字。cVf中华典藏网

③ 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 谓病人的精神失其常态,答非所问。按“精彩”,神彩。《晋书•慕容超载记》:“精彩秀发,容止可观。”《诸病源候论》卷九•时气候“彩”作“神”。“相主当”,正相对。“主”,正。《国语•周语》:“今细过其主。”注:“主,正也。”“当”,对着。《左传•文公四年》:“则天子当阳,诸候用命也。”俞樾平议:“当,犹对也。南方为阳,天子南面而立,故当阳也。”cVf中华典藏网

④ 皆令相主 谓所用的治法、方药,都要适合于所患之病证。按“主”,中医术语,主治。《伤寒论•太阳病上》:“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cVf中华典藏网

⑤ 已 原作“以”,今改。按“以”通“已”。《正字通•人部》:“以,与已同。”cVf中华典藏网

⑥ 数(shuò 朔)其间 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按“数”,紧促。《尔雅•释草》:“莽,数节。”郭璞注:“竹类也。节间促。”陆德明释文:“数,犹促也。”cVf中华典藏网

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①《外台》作表和里病,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②《外台》作里和表病,下之则死,汗之则愈。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外台》作表里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然则桂枝③下咽,阳盛则毙《外台》作表和则毙;承气④入胃,阴盛以亡《外台》作里平以亡。若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不知不识,病者殒殁⑤,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夭死盈于旷野,仁爱鉴兹,能不伤楚。夫伤寒病者,起自风寒入于腠理,与精气分争,荣卫否隔,周行不通。病一日至二日,气在孔窍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此邪气在表,发汗则愈。三日以上,气浮在上部,填塞胸心,故头痛,胸中满,当吐之则愈。五日以上,气沉结在脏,故腹胀身重,骨节烦疼,当下之则愈。明当消息病之状候,不可乱投汤药,虚其胃气也。经言:脉微不可吐,虚细不可下。又夏月亦不可下也,此医之大禁也。脉有沉浮,转能变化,或人得病数日,方以告医,虽云初觉,视病已积日在身,其疹瘵⑥结成,非复发汗解肌所除,当诊其脉,随时形势救解求免也。不可苟以次第为固,失其机要,乃致祸矣。此伤寒次第病三日以内发汗者,谓当风解衣,夜卧失覆,寒温①所中,并时有疾疫贼风之气,而相染易,为恶邪所中也。至于人自饮食生冷过多,腹脏不消,转动稍难,头痛身温,其脉实大者,便可吐下之,不可发汗也。cVf中华典藏网

① 阳盛阴虚 谓邪热内炽,阴液被灼的证候。cVf中华典藏网

② 阳虚阴盛 谓寒邪在外,表阳被遏的证候。cVf中华典藏网

③ 桂枝 指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④ 承气 指大承气汤。cVf中华典藏网

⑤ 殒殁 犹言死亡。“殁”原作“没”,今改。按“没”通“殁”。《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没,假借为殁。”《隋书•李密传》:“诸将率皆没于阵。”cVf中华典藏网

⑥ 疹(zhěn 诊)瘵(zhài 债) 疾病。《集韵•屑韵》:“疹,疾也。”《尔雅•释诂上》:“瘵,病也。”cVf中华典藏网

① 寒温 《外台秘要》卷一•诸论伤寒八家“温”作“湿”。cVf中华典藏网

陈廪丘②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病也。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风法。热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极汗出,卧单簟③,中冷得病,但苦寒倦,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过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使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汗者,非惟病使其然也,蒸之则无不汗出也。诸病发热恶寒,脉浮洪者,便宜发汗,温粉粉之,勿令遇风。当发汗而其人适失血及大下利,则不可大汗也。数少与④桂枝汤,使体润漐漐⑤,汗出连日,当自解也。cVf中华典藏网

② 陈廪(lǐn 凛)丘 史料未见记载。王焘在《外台秘要》中,将其列为伤寒八家之一。他曾向晋代医家张苗请教,据此推断,陈廪丘当为晋代伤寒大家。《外台秘要》转引了他论述伤寒蒸法,论吐血以及治疗久痢的方剂。他还善治杂病,著有医书,惜已佚。cVf中华典藏网

③ 簟(diàn 电) 供坐卧铺垫用的苇席或竹席。《诗经•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郑玄笺:“竹苇曰簟。”cVf中华典藏网

④ 少与 “少”原作“方”,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cVf中华典藏网

⑤ 漐(zhí 直)漐(zhí 直) 直遍身和润,微似汗出貌。《伤寒论条辨》卷一:“漐漐,和润而欲汗之貌。”cVf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人有少苦⑥,似不如平常,即须早道,若隐忍不治,冀望自瘥①,须臾之间以成痼疾②,小儿女子益以滋甚③。若时气不和,当自戒勒④。若小有不和⑤,即须治疗。寻其邪由⑥,及在腠理,以时早治,鲜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止,虽和缓亦无能为也。痈疽疔肿,喉痹客忤,尤为其急,此自养生之要也。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服药当如方法,若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也。凡伤寒,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⑦而当不消也。凡得时气病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所以尔者,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若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证而与之,与之勿令极意⑧也。言能饮一斗者,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忽然大汗出者,欲自愈也。人得病能饮水,欲愈也。cVf中华典藏网

⑥ 少苦 轻微的病痛。按“苦”,病痛。《庄子•达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陆德明释文:“司马(彪)云:苦,病也。”cVf中华典藏网

① 冀望自瘥 希望病自然好转。cVf中华典藏网

② 痼疾 谓积久不易治的病。《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素有固疾。”《字汇补•口部》:“固,与痼同。”cVf中华典藏网

③ 滋甚 谓更加严重。按“滋”,更加。《左传•襄公八年》:“谋之多族,民之多违,事滋无成。”cVf中华典藏网

④ 戒勒 戒备与约束。按“戒”,戒备。《周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孔颖达疏:“修治戎器,以戒备不虞也。”“勒”,约束。《后汉书•马廖传》:“廖性宽缓,不能教勒子孙。”又,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勒”并作“谨”。cVf中华典藏网

⑤ 不和 谓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身体违和。cVf中华典藏网

⑥ 寻其邪由 谓寻找病因。cVf中华典藏网

⑦ 温覆 谓服药后以衣被覆盖,使周身温暖而得汗。cVf中华典藏网

⑧ 勿令极意 谓不要使(饮水)过度。cVf中华典藏网

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六百五十有五⑨,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cVf中华典藏网

⑨ 六百五十有五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三百六十有五”。cVf中华典藏网

论曰:夫寻方学之要,以救速为贵。是以养生之家,常须预合成熟药,以备仓卒之急,今具之如下。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第二治瘴雾气附① 方三十六首 湿病证一条cVf中华典藏网

① 治瘴雾气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cVf中华典藏网

避②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岁旦③屠苏酒④方cVf中华典藏网

② 避 原作“辟”,今改。按“辟”,同“避”。避除。《小尔雅•广言》:“辟,除也。”李石《续博物志》卷七:“学道之士,居山宜养白犬白鸡,可以辟邪。”cVf中华典藏网

③ 岁旦 指一年的第一天。《新唐书•吕元膺传》:“父母在,明日岁旦不得省为恨。”cVf中华典藏网

④ 屠苏酒 药酒名。古代风俗,夏历正月初一,全家人须饮屠苏酒。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cVf中华典藏网

大黄十五铢 白术十八铢 桔梗 蜀椒各十五铢 桂心十八铢 乌头六铢 菝葜十二铢 一方有防风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绛袋盛,以十二月晦日⑤日中悬沉井中,令至泥,正月朔日⑥平晓出药,置酒中煎数沸,于东向户中饮之。屠苏之饮,先从小起,多少自在。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能仍岁饮,可世无病。当家内外有井,皆悉著药,避温气也。cVf中华典藏网

⑤ 晦日 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说文•日部》:“晦,月尽也。”cVf中华典藏网

⑥ 朔日 夏历每月初一日。《释名•释天》:“朔,月初之名也。”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气,太一流金散方cVf中华典藏网

雄黄二两 雌黄三两 矾石一两半 鬼箭羽一两半 羖羊角⑦二两,烧cVf中华典藏网

⑦ 羖羊角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羚羊角”。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治下筛,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以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薰之。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气,雄黄散方cVf中华典藏网

雄黄五两 朱砂一作赤术 菖蒲 鬼臼⑧各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⑧ 鬼臼 药名,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性味辛温,有毒,主杀蛊毒、鬼疰精物,避恶气不详,逐邪,解百毒。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以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cVf中华典藏网

天气不和,疾疫流行,预备一物柏枝散方 取南向社中柏东南枝,曝令干,捣末,酒服方寸匕,神良。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病,粉身散常用方cVf中华典藏网

芎 白芷 藁本各等分cV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粉身。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气,杀鬼烧药方cVf中华典藏网

雄黄 丹砂 雌黄各一斤 羚羊角羖羊角亦得 芜荑 虎骨 鬼臼 鬼箭羽 野丈人①cVf中华典藏网

① 野丈人 药名,即白头翁。cVf中华典藏网

石长生 猳猪屎 马悬蹄各三两 青羊脂 菖蒲 白术各八两 蜜蜡八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许大,朝暮及夜中,户前微火烧之。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虎头杀鬼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虎头②五两 朱砂 雄黄 雌黄各一两半 鬼臼 皂荚 芜荑各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② 虎头 药名,疑是虎头骨。《新修本草》谓:“虎骨,主除邪恶气,杀鬼疰毒……头骨尤良。”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半中庭烧一丸。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杀鬼丸cVf中华典藏网

熏百鬼恶气方。cVf中华典藏网

雄黄 雌黄各二两 羖羊角 虎骨各七两 龙骨 龟甲 鲮鲤甲③ 猬皮各三两 樗鸡④十五枚  空青一两 芎 真朱各五两 东门上鸡头一枚cVf中华典藏网

③ 鲮鲤甲 药名,即穿山甲。cVf中华典藏网

④ 樗鸡 药名。性味苦平,有毒。主心腹邪气,阴痿。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末之,烊蜡二十两,并手丸如梧子。正旦⑤,门户前烧一丸,带一丸,男左女右。避百恶。独宿吊丧问病,各吞一丸小豆大。天阴大雾日,烧一丸于户牖前,佳。汉建宁①二年,太岁②在酉,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即有书生丁季迴从蜀青城山来,东过南阳,从西市门入,见患疫疠者颇多,遂于囊中出药,人各惠之一丸,灵药沾唇,疾无不瘥。市中疫鬼数百千余,见书生施药,悉皆惊怖而走③。乃有鬼王见书生谓:有道法,兼自施药,感众鬼等奔走若是。遂诣④书生,欲求受其道法。书生曰:吾无道法,乃囊中之药,呈于鬼王。鬼王睹药,惊惶叩头,乞命而走。此方药带之入山,能避虎狼虫蛇,入水能除水怪蛟蜃。雄黄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⑤ 正旦 正月初一。《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cVf中华典藏网

① 建宁 汉灵帝刘弘年号,公元168—171年。cVf中华典藏网

② 太岁 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岁星,又称岁阴或太阴。古代认为岁星(即木星)十二年一周天(实为十一点八六年),因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部分作为岁名。但岁星运行方向自西向东,与将黄道分为十二支的方向正相反,故假设有一太岁星作与岁星运行相反的方向运动,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如太岁在寅叫摄提格,在酉曰作噩等。后来更配以十岁阳,组成六十干支,用以纪年。cVf中华典藏网

③ 走 逃跑。《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cVf中华典藏网

④ 诣(yì 易) 前往。《汉书•杨王孙传》:“未得诣前。”颜师古注:“诣,至也。”cVf中华典藏网

雄黄 雌黄 曾青 鬼臼 真珠 丹砂 虎头骨 桔梗 白术 女青 芎 白芷 鬼督邮⑤ 芜荑 鬼箭羽 藜芦 菖蒲 皂荚各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⑤ 鬼督邮 药名,一名独摇草。性味辛苦平,无毒,主治鬼疰,卒忤中恶,心腹邪气,百精毒,温疟疫疾,强腰脚,益膂力。按“鬼督邮”又为徐长卿、天麻之别名。《证类本草》引唐本注:“苗惟一茎,叶生茎端若繖(音伞),根如牛膝而细黑,所在有之,有必丛生。今人以徐长卿代之,非也。”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绢袋盛,男左女右带之。卒中恶及时疫,吞如梧子一丸,烧一弹丸户内。cVf中华典藏网

赤散cVf中华典藏网

避温疫气,伤寒热病方。cVf中华典藏网

藜芦 踯躅花各一两 附子 桂心 真朱各六铢 细辛 干姜各十八铢 牡丹皮 皂荚各一两六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末之,纳真朱合治之,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男左女右,著臂自随。觉有病之时,便以粟米大纳著鼻中,又酒服一钱匕,覆取汗,日三服,当取一过汗耳。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正月旦,取东行桑根,大如指,长七寸,以丹涂之,悬门户上。又令人带之。cVf中华典藏网

断温病令不相染著方 汲水瓶绠长七寸,盗著病人卧席下,良。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绳度所住户中壁,屈绳即断之。cVf中华典藏网

治温令不相染方cVf中华典藏网

桃树蠹屎末之,水服方寸匕。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术豉等分、酒渍服之妙。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正旦吞麻子、赤小豆各二七枚,又以二七枚投井中。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新布袋盛大豆一升,纳井中一宿,出,服七枚。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新布袋盛赤小豆,纳井中三日,出,举家服二七枚。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松叶末之,酒服方寸匕,日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合家吞赤小豆,向日吞二七枚。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常以七月七日男吞大豆七枚,女吞小豆二七枚。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神仙教人立春后有庚子日,温芜菁菹①汁,合家大小并服,不限多少。cVf中华典藏网

① 菹(zū 租) 酸菜。《说文解字•艸部》:“菹,醋菜也。”cVf中华典藏网

断温疫转相染著,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赤小豆 鬼箭羽 鬼臼 丹砂 雄黄各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以蜜和,服如小豆一丸,可与病人同床传衣。cVf中华典藏网

治疫病方cVf中华典藏网

药子②二枚末,水服之。cVf中华典藏网

② 药子 药名,即黄药子。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蜜和上色朱砂粉一两,常以太岁日平旦,大小勿食,向东方立,吞服三七丸,如麻子大,勿令齿近之。并吞赤小豆七枚,投③井泉中,终身勿忘此法。cVf中华典藏网

③ 投 此上《外台秘要》卷四•山胁尚德按:疑脱“又以七枚”四字。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剉东引桃枝,煮汤浴之。cVf中华典藏网

治瘴气方cVf中华典藏网

蒜五子并皮碎之 豉心一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三岁男儿尿二升煮五六沸,去滓服之良。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青竹茹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患雾气者,心内烦闷少气,头痛项急,起则眼眩欲倒,身微热,战掉①不安,时复憎寒,心中欲吐,吐时无物方 新猪屎二升半,纳好酒一升,搅令散,以生布绞取汁,更以绵滤,顿服之取尽。即地铺暖卧覆盖,铺前著火,当汗出。若得汗,当细细去上衣,勿使心寒,寒即不瘥。看汗自干乃起,慎风冷。亦治疟及风劳蛊毒。cVf中华典藏网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②,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战掉 恐惧发抖。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及至临泰山之悬崖,窥巨海之惊澜,莫不战掉悼栗,眩惑而自失。”cVf中华典藏网

② 阴阳毒 病名。系感受疫毒所致,以证候分为阴毒、阳毒。详本卷“发汗汤第五”该条。cVf中华典藏网

桂心一两 白术 芒消 大青 栀子各三两 柴胡五两 石膏 生姜各八两 生地黄 香豉各一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先寒后热,颈筋牵挛,面目赤黄,身中直强方cVf中华典藏网

玄参一两 细辛二两 栀子 黄芩 升麻 芒消各三两 石膏三两 车前草曝,切,二升 竹叶切,五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半煮竹叶车前,取七升,去滓,下诸药煎至三升,下芒消,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定,惊动方cVf中华典藏网

大青 黄芩 栀子 知母 芒消各三两 麻黄四两 玄参六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生地黄切,一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方cVf中华典藏网

大青 羚羊角 升麻 射干 芒消各三两 栀子四两 寒水石五两 玄参八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方cVf中华典藏网

麻黄 栀子 紫菀 大青 玄参 葛根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杏仁 前胡各四两 石膏八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热暴气斑点方cVf中华典藏网

栀子 大青 升麻 芒消各三两 葱须切,四两 豉一升 石膏 生葛各八两,一作生姜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下芒消,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方cVf中华典藏网

茵陈蒿 栀子 芒消各三两 苦参 生葛各四两 生地黄 石膏各八两 葱白 豉各一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消,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温风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默默①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言②;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失便利。如此疾者,宜服萎蕤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默默 原作“嘿嘿”,今改。按“嘿”,同“默”。沉默不语。《玉篇•口部》:“嘿,与默同。”cVf中华典藏网

② (zhān 占)言 谓病人神志不清,妄言乱语。《集韵•盐韵》:“,病人自语也。”《伤寒明理论》卷二:“伤寒语,何以明之?者,为呢喃而语也,又作谵,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cVf中华典藏网

萎蕤 白薇 麻黄 独活 杏仁 芎 甘草 青木香各二两 石膏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加朴消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小品方》云:萎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亦治风温。cVf中华典藏网

夫病与百合狐惑湿风温病鬼魅皆相类,宜精察节气。其新故二气相搏,喜成此疾。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膏第三方三首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头痛项强,四肢烦疼,青膏①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青膏 本方及以下之黄膏,皆以猪脂肪为基质制成,既供外用,又可内服。此种用法现已少见,可资研究借鉴。cVf中华典藏网

当归 芎 蜀椒 白芷 吴茱萸 附子 乌头 莽草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醇苦酒渍之再宿,以猪脂四斤煎②,令药③色黄,绞去滓,以温酒服枣核大三枚,日三服,取汗,不知稍增,可服可摩。如初得伤寒一日,苦头痛背强,宜摩之佳。cVf中华典藏网

② 煎 此上《外台秘要》卷一•千金方六首有“缓火”二字。cVf中华典藏网

③ 今药 《外台秘要》卷一•千金方六首作“候白芷”三字。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敕色,头痛项强,贼风走风,黄膏方cVf中华典藏网

大黄 附子 细辛 干姜 蜀椒 桂心各半两 巴豆五十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醇苦酒渍一宿,以腊月猪脂一斤煎之,调适其火,三上三下药成,伤寒赤色发热,酒服梧子大一枚。又以火摩身数百过,兼治贼风绝良。风走肌肤,追风所在摩之,神效。千金不传,此赵泉④方也。cVf中华典藏网

④ 赵泉 三国时吴国医家。好医方,善疗疾,尤擅治疟症,曾为丞相顾雍诊病。cVf中华典藏网

白膏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头痛,向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温覆取汗,摩身当千过,药力乃行,并治恶疮小儿头疮牛领马鞍皆治之,先以盐汤洗疮,以布拭之,敷膏痈肿,火炙摩千过,日再,自消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天雄 乌头 莽草 羊踯躅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苦酒三升渍一夕,作东向露灶,又作十二聚湿土各一升许大,取成煎猪脂三斤著铜器中,加灶上炊,以苇薪令释,纳所渍药,炊令沸,下著土聚上,沸定复上,如是十二过,令土尽遍,药成去滓。伤寒咽喉痛,含如枣核一枚,日三。摩时勿令近目。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散第四方十一首cVf中华典藏网

度瘴发汗青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cVf中华典藏网

麻黄二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快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避时行病。cVf中华典藏网

五苓散cVf中华典藏网

主时行热病,但狂言烦躁不安,精彩言语不与人相主当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猪苓 白术 茯苓各十八铢 桂心十二铢 泽泻三十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饮水,汗出即愈。cVf中华典藏网

崔文行解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时气不和,伤寒发热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桔梗 细辛各四两 白术八两 乌头一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若中伤寒,服钱五匕,覆取汗解。若不觉,复小增之,以知为度。若时气不和,且服①钱五匕。避恶气欲省病,服一服。皆酒服。cVf中华典藏网

① 且服 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一•杂疗伤寒汤散方并作“旦服”。cVf中华典藏网

六物青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cVf中华典藏网

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以温酒服钱五匕,不知,稍增之。服后食顷不汗出者,进温粥一杯以发之。温覆汗出漐漐可也,勿令流离②,勿出手足也,汗出止。若汗大出不止者,温粉粉之,微者不须粉。不得汗者,当更服之。得汗而不解者,当服神丹丸。方出下篇发汗丸门。cVf中华典藏网

② 流离 犹言淋漓。司马相如《长门赋》:“涕流离而纵横。”cVf中华典藏网

青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春伤寒,头痛发热方。cVf中华典藏网

苦参 厚朴 石膏各三十铢 大黄 细辛各二两 麻黄五两 乌头五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治下筛,觉伤寒头痛发热,以白汤半升和药方寸匕投汤中,熟讫去滓,尽服。覆取汗,汗出,温粉粉之良久。一服不除,宜重服之。或当微下利者,有大黄故也。cVf中华典藏网

诏书发汗白薇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二日不解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白薇十二铢 杏仁 贝母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八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自覆卧,汗出即愈。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头痛身热,腰背强引颈,及风口噤①,疟不绝,妇人产后中风寒,经气腹大,华佗赤散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口噤(jìn 禁) 即牙关紧闭。cVf中华典藏网

丹砂十二铢 蜀椒 蜀漆 干姜 细辛 黄芩 防己 桂心 茯苓 人参 沙参 桔梗 女萎② 乌头各十八铢 雄黄二十四铢 吴茱萸三十铢 麻黄 代赭各二两半cVf中华典藏网

② 女萎 药名。性味辛温,主治惊痫寒热,泻痢脱肛,妊妇浮肿,筋骨疼痛等。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耐药者二匕,覆令汗出。欲治疟,先发一时所服药二匕半,以意消息之。细辛姜桂丹砂雄黄不熬,余皆熬之。cVf中华典藏网

赤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方。cVf中华典藏网

干姜 防风 沙参 细辛 白术 人参 蜀椒 茯苓 麻黄 黄芩 代赭 桔梗 吴茱萸各一两 附子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四味治下筛,先食酒服一钱匕,日三。cVf中华典藏网

乌头赤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天行疫气病方。cVf中华典藏网

乌头一两半 皂荚半两 雄黄 细辛 桔梗 大黄各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清酒若井华水服一刀圭,日二,不知稍增,以知为度。除时气疫病,若牛马六畜中水行疫,亦可与方寸匕。人始得病一日时,服一刀圭,取两大豆许吹著两鼻孔中。cVf中华典藏网

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水解散方cVf中华典藏网

桂心 甘草 大黄各二两 麻黄四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①浴讫,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差,丁强人②服二方寸匕。《延年秘录》有黄芩芍药各二两。《古今录》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疱疮疼痛,解肌出汗。cVf中华典藏网

① 生熟汤 药名,又名阴阳水,以新汲水及沸水各半搅匀而成。味甘咸,古人用以调中消食,主治痰疟,食物中毒而致腹胀,霍乱呕吐,以及浴身以解醉酒。cVf中华典藏网

② 丁强人 谓身体强壮的人。《史记•律书》:“丁者,万物之丁壮也。”cVf中华典藏网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③cVf中华典藏网

③ 治时病,表里大热欲死方 道藏本、四库本并有“紫葛”,为九味。cVf中华典藏网

大黄 寒水石 芒消 石膏 升麻 麻黄 葛根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等分,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二。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汤第五例一首 桂枝证十三首 方十九首cVf中华典藏网

例曰: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但不可令如水流离霡霂④耳。若病不解,当更重发汗。汗出多则亡阳,阳虚不可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及汤随证良验。凡病无故自汗出,复发其汗,愈,卫复和故也。cVf中华典藏网

④ 霡(mài )霂(mù 木) 此喻汗多。按“霡”,小雨。《玉篇•雨部》:“霡,小雨曰霡霂。”“霂”,小雨。《说文解字•雨部》:“霂,霡霂也。”cVf中华典藏网

夫脉浮者病在外,可发汗,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夫阳脉浮大而数者,亦可发汗,为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⑤,荣气和而外不谐⑥,此为卫气不和也①,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②,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⑤ 荣气和 谓营气平和正常。按“荣气”,营气。“和”,平和,无异常。《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桂枝汤证上:“和者,平也。”cVf中华典藏网

⑥ 外不谐 “谐”原作“解”,据《伤寒论》卷二•辨太阳脉证并治改。“外不谐”,谓浅表的营卫不相协调。cVf中华典藏网

① 此为卫气不和也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脉证并治作“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十一字。cVf中华典藏网

② 荣卫和则愈 “荣”字原脱,据《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补。cVf中华典藏网

病人脏无他病③,时时发热自汗出④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故也,先其时⑤发汗则愈,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③ 脏无他病 谓脏腑无病,亦指里无病。《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cVf中华典藏网

④ 时时发热自汗出 谓阵发性出现发热汗出。cVf中华典藏网

⑤ 先其时 谓在发热自汗发作之前。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令汗出,欲救邪风⑥,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⑥ 欲救邪风 谓拟治疗风邪引起的太阳中风证。按“救”,治疗。《吕氏春秋•劝学》:“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高诱注:“救,治也。”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外证⑦未解者,不可下,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⑦ 外证 犹言表证。《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不解,谓太阳病表证未解也。”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先发其汗,不解而下之,其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⑧而反下之,故令不愈。cVf中华典藏网

⑧ 浮为在外 从脉浮判断病证仍然属表。cVf中华典藏网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其表则愈,宜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下之,气上冲⑨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不可与。cVf中华典藏网

⑨ 气上冲 病证名。谓自觉有气向上冲逆。按太阳病误下后,正气未衰,与邪相争,不能畅达于表,逆而向上,故气上冲,示邪仍在表而未陷里。《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其气不上冲者,表虚不能与邪争,邪气已传里也。”cVf中华典藏网

凡桂枝⑩本为解肌,若脉浮紧,发热无汗者,勿与之,常知此,勿误也。cVf中华典藏网

⑩ 桂枝 指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解肌 解表法之一。谓用桂枝汤调合营卫以解除肌表之邪。《伤寒贯珠集》卷一:“解肌,解散肌表之邪,与麻黄之发汗不同。”cVf中华典藏网

凡酒客①勿与桂枝汤,若服必呕。cVf中华典藏网

① 酒客 卖酒处之常客,指嗜酒的人。cVf中华典藏网

凡服桂枝汤吐者,后必吐脓血也。cVf中华典藏网

桂枝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恶风②,淅淅恶寒③,噏噏发热④,鼻鸣⑤干呕方。cVf中华典藏网

② 恶风 《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七•中风伤寒候、《外台秘要》卷二•伤寒中风方并作“啬啬恶寒”。cVf中华典藏网

③ 淅淅恶寒 《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诸病源候论》卷七•中风伤寒候、《外台秘要》卷二•伤寒中风方并作“淅淅恶风”。cVf中华典藏网

④ 噏噏发热 《诸病源候论》卷七•中风伤寒候同,《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外台秘要》卷二•伤寒中风方“噏噏”并作“翕翕”,义同。cVf中华典藏网

⑤ 鼻鸣 即鼻塞。病人鼻塞,呼吸气粗而似鸣。《伤寒论条辨》卷二:“鼻鸣者,气息不利也……盖阳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cVf中华典藏网

桂枝⑥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cVf中华典藏网

⑥ 桂枝 《外台秘要》卷二•伤寒中风方作“桂心”。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三物,切姜擘枣,以水七升煮枣令烂,去滓,乃纳诸药,水少者益之,煮令微沸,得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儿以意减之。初服少多便得汗出者,小阔其间;不得汗者,小促其间,令药势相及汗出。自护如法,特须避风。病若重,宜夜服。若服一剂不解,疾证不变者,当复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两三剂乃愈。服此药食顷,饮热粥以助药力。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头及腰痛,身体骨节疼,发热恶寒,不汗而喘,麻黄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麻黄三两 桂心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喘不甚用五十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绞去滓,服八合,覆令汗。cVf中华典藏网

大青龙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中风伤寒,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汗不出而烦躁方。cVf中华典藏网

麻黄六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膏如鸡子一枚,碎 生姜三两 杏仁四十枚 大枣十二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乃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厚覆当大汗出,温粉粉之即止。不可再服,服之则筋惕肉①,此为逆也。不汗乃再服。cVf中华典藏网

① 筋惕肉(shùn 顺) 病证名。谓筋肉抽搐跳动。发汗过多,大汗亡阳,肌肤经脉不得温煦,故筋惕肉。《伤寒明理论》卷三:“《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然而动也。”按“”掣动,颤抖。《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肉繇复,肌肉酸,善怒。”cVf中华典藏网

阳毒汤②cVf中华典藏网

② 阳毒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作“升麻鳖甲汤”,即本方去桂心,加鳖甲,共六味。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③,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痢。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宜服升麻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③ 阳毒 病名。系感受疫毒所致的疾患,其主症为面赤斑斑如绵纹,咽喉痛,唾脓血。cVf中华典藏网

升麻 甘草各半两 当归 蜀椒 雄黄 桂心各六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之,得吐亦佳。仲景无桂心,有鳖甲手大一片。《肘后》与《千金》同。《古今录验》有栀子六铢、鳖甲如手一片。cVf中华典藏网

阴毒汤④cVf中华典藏网

④ 阴毒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用“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为四味。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⑤,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气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甘草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⑤ 阴毒 病名。病因与阳毒相同,证候有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谓其主症为“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cVf中华典藏网

甘草 升麻各半两 当归 蜀椒各六铢 鳖甲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顷更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汗出则愈。若不汗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去蜀椒。cVf中华典藏网

阴旦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方。cVf中华典藏网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干姜 黄芩各三两 桂心四两 大枣十五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覆令小汗。cVf中华典藏网

阳旦汤①cVf中华典藏网

① 阳旦汤 即桂枝汤。按《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可与阳旦汤”宋人注:“即桂枝汤。”又,敦煌卷子《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象》名“小阳旦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中风,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头项强,鼻鸣干呕,桂枝汤主之,随病加减如下。cVf中华典藏网

以泉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服一升,日三。自汗者,去桂枝,加附子一枚;渴者,去桂,加栝楼根三两;利者,去芍药、桂,加干姜三累、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四两;虚劳里急,正阳旦②主之,煎得二升,纳胶饴半斤,为再服。若脉浮紧发热者,不可与之。cVf中华典藏网

② 正阳旦 即正阳旦汤,亦即桂枝汤加饴。按敦煌卷子《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象》“小阳旦汤”下云:“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cVf中华典藏网

六物解肌汤 治伤寒发热,身体疼痛方。cVf中华典藏网

葛根四两 茯苓三两 麻黄 牡蛎 生姜各二两 甘草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再服后得汗,汗通即止。《古今录验》无生姜甘草。cVf中华典藏网

解肌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温病方。cVf中华典藏网

葛根四两 麻黄一两 黄芩 芍药 甘草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水一斗煮取三升,饮一升,日三服。三四日不解,脉浮者,宜重服发汗;脉沉实者,宜以快豉丸下之。《延年秘录》有桂心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时气温疫,头痛壮热,脉盛,始得一二日者方 丹砂一两末之,以水一斗煮取一升,顿服之,覆取汗。cVf中华典藏网

治疫气伤寒,三日以前不解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好豉一升,绵裹 葱白切,一升 小男儿尿三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先熬豉葱令相得,则投小便煮取二升,分再服,徐徐服之,覆令汗,神验。cVf中华典藏网

解肌升麻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时气三四日不解方。cVf中华典藏网

升麻 芍药 石膏 麻黄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贝齿二枚,一作贝母十八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温覆发汗便愈。cVf中华典藏网

葛根龙胆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三四日不瘥,身体烦毒而热方。cVf中华典藏网

葛根八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升麻 石膏 萎蕤各一两 甘草 桂心 芍药 黄芩 麻黄各二两 生姜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葛根,取八升,纳余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方cVf中华典藏网

栀子仁 黄连 黄檗 大黄各半两 好豉一升 葱白七茎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上四物六七沸,纳后葱白、豉煮得三升,顿服一升,日三。服汤讫,温覆令汗出,粉之。得汗便止后服,勿复取汗;不得汗者,复服重发。此药无忌,特宜老小,神良。cVf中华典藏网

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七物黄连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黄连 茯苓 黄芩各十八铢 芍药 葛根各一两 甘草一两六铢 小麦三合cVf中华典藏网

上各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汤势安乃卧,药主毒气,服汤之后,胸中热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复煮一剂,如法服之。服此汤无毒,但除热下气安病人。小儿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cVf中华典藏网

三匕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中风,得之三日至七八日不解,胸胁痛,四肢逆,干呕,水浆不下,腹中有宿食不消,重下血一日数十行方cVf中华典藏网

茯苓如鸡子大 黄芩 人参各三两 栝楼根四两 芒消 干地黄各一升 大黄 麻黄 寒水石各半斤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捣筛令相得,以散三方寸匕、水一升煮令三沸,绞去滓服之,日三,温覆汗出即愈,病剧与六七匕。cVf中华典藏网

五香麻黄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忽发肿,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著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著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悉主之方。cVf中华典藏网

麝香半两 薰陆香 鸡舌香各一两 沉香 青木香 麻黄 防风 独活 秦艽 萎蕤 甘草各二两 白薇 枳实各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后,外摩防己膏。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三日外,与前药不瘥,脉势仍数者,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方cVf中华典藏网

桂枝 黄芩 甘草各二两 升麻 葛根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石膏八两 栀子二七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二服,相去十里久。若前两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一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二两,足水二升,再依方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雪煎方cVf中华典藏网

麻黄十斤 杏仁一斗四升 大黄一斤十三两,如金色者cV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雪水五斛四斗渍麻黄于东向灶釜中三宿,纳大黄搅令调,炊以桑薪,煮得二斛汁,去滓复纳釜中,捣杏仁纳汁中复炊之,可余六七斗汁,绞去滓置铜器中,又以雪水三斗合煎之,搅令调,得二斗四升,药成可丸,冷凝丸如弹丸。有病者,以三沸白汤五合研一丸入汤中,适寒温服之,立汗出。若不愈者,复服一丸。密盛药,勿令泄气。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丸第六方二首cVf中华典藏网

神丹丸①cVf中华典藏网

① 神丹丸 本方乌头与半夏同用,《金匮要略》“赤丸”已有此用法,应用时须注意其毒性。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敕恶寒,发热体疼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附子 乌头各四两 人参 茯苓 半夏各五两 朱砂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末之,蜜丸,以真丹为色。先食服如大豆二丸,生姜汤下,日三,须臾进热粥二升许,重覆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前法。若得汗足,应解而不解者,当服桂枝汤。此药多毒,热者令饮水,寒者温饮解之。治疟先发服二丸。《要略》用细辛,不用人参,别有射罔枣大一枚,名赤丸,主寒气厥逆。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惟欲饮水,为坏伤寒,医所不能治,为成死人,精魂已竭,心下才温,以杖发其口开,灌药咽中,药得下则愈,麦奴丸,一曰黑奴丸,二曰水解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釜底墨 灶突墨 梁上尘 大黄 麦奴② 黄芩 芒消各一两 麻黄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② 麦奴 药名,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果穗感染了黑粉科真菌麦散黑粉所产生的菌瘿。性味辛寒,主治热烦,解丹石天行热毒,阳毒,热极发狂,大渴及温疟等。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破,渍置水中,当药消尽服之。病者渴欲饮水,极意不问升数,欲止复强饮,能多饮为善。不欲饮水,当强饮之。服药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解。若服药日移五尺许不汗,复服如前法,不过再三服佳。小麦黑勃名麦奴。cVf中华典藏网

宜吐第七例一首 证五条 方五首cVf中华典藏网

例曰:大法春宜吐。凡服吐药,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cVf中华典藏网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而脉寸口浮,胸中硬满,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以内有久痰,宜吐之。cVf中华典藏网

病胸上诸寒,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得使人按之,按之反有涎出,下利,日十馀行,而其人脉迟,寸脉微滑者,此宜吐之,吐之利即止。cVf中华典藏网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愠愠然,欲吐复不能吐者,宜吐之。cVf中华典藏网

宿食在上脘,宜吐之。cVf中华典藏网

病手足逆冷,脉乍结者,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以病在胸中,宜吐之。cVf中华典藏网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宜吐之,瓜蒂散方cVf中华典藏网

瓜蒂 赤小豆各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取一钱匕,香豉一合,熟汤七合煮作稀粥,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张文仲 以白汤三合和服。cVf中华典藏网

水导散cVf中华典藏网

治时气病,烦热如火,狂言妄语欲走方。cVf中华典藏网

甘遂半两 白芷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须臾令病人饮冷水,腹满即吐之,小便当赤。一名濯肠汤,此治大急者。cVf中华典藏网

藜芦丸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不得吐方。cVf中华典藏网

藜芦 附子各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蜜和如扁豆大,伤寒不食服二丸,不知增之。此谓得病一日以上四日以来,服药后日移三丈不吐,进热粥汁发之。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温病三四日,胸中恶欲令吐者,服酒胆方cVf中华典藏网

醇苦酒半升 猪胆一具cV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尽和饮之,吐即愈。cVf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比轮钱①一百五十七枚,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分服汁尽,须臾复以水五升更煮钱,令得一升,复以水二升投中,合三升,出钱饮之,当吐毒即愈。cVf中华典藏网

① 比轮钱 古代的一种钱币。三国吴所铸,东晋初尚在流通,俗称“比轮”。《晋书•食货志》:“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cVf中华典藏网

宜下第八例一首 诸证十二条 方八首cVf中华典藏网

例曰:大法秋宜下。凡下以汤胜丸散也,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为有血也,当须下之,宜抵当丸。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坚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①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②者,为血证谛③也,属抵党汤下之。cVf中华典藏网

① 无血 指无瘀血。cVf中华典藏网

② 如狂 病证名。谓神志失常,但较发狂为轻。《伤寒论辨证广注》卷四:“如狂者,乃邪热之气,上薰於心,以故妄乱,与狂相似也。”cVf中华典藏网

③ 谛(dì 帝) 指确实无疑。按“谛”,确凿,确实。汉袁康《越绝书•外传枕中》:“范子曰:夫八谷之贱也,如宿谷之登,其明也谛。”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不解,热结在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即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结者,可攻之④。cVf中华典藏网

④ 可攻之 此下《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有“宜桃核承气汤”六字。cVf中华典藏网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体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⑤汗出者,大便已坚,宜承气汤⑥。若汗多,而微热恶寒者,为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⑦。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若腹大满而不大便者,可少与承气汤⑧,微和其胃气,勿令大下。cVf中华典藏网

⑤ 戢 (jí 及)然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戢”作“濈”。按“濈”。按“濈然”,微汗湿润貌。《伤寒溯源集》卷五:“濈然,濈濈然。微汗润湿之貌。”cVf中华典藏网

⑥ 宜承气汤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作“大承气汤主之”六字。cVf中华典藏网

⑦ 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无此五字。cVf中华典藏网

⑧ 可少与承气汤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作“可与小承气汤”。cVf中华典藏网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坚,与承气汤⑨。不坚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承气汤①,腹中②转失气者,为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气者③,此为头坚后溏,不可攻之也。攻之必胀满不能食。欲饮水者,即哕④,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坚,宜与小承气汤⑤和之。不转气者,慎勿攻之。cVf中华典藏网

⑨ 承气汤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作“大承气汤”四字。cVf中华典藏网

① 承气汤 此上《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一•千金方六首并有“小”字。cVf中华典藏网

② 腹中 此上《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有“汤入”二字。cVf中华典藏网

③ 不转气者 《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气”上有“失”字。cVf中华典藏网

④ 即哕 此上《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有“与水”二字。cVf中华典藏网

⑤ 小承气汤 原作“少承气”三字,据《伤寒论》卷五•辨阳明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一•千金方六首改。cVf中华典藏网

阳明证,其人喜忘⑥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坚,大便必黑⑦,宜抵党汤下之。cVf中华典藏网

⑥ 喜忘 病证名。谓言语动作,既往而忘。《伤寒论条辨》卷四:“喜忘,好忘前言往事也。”cVf中华典藏网

⑦ 屎虽……必黑 《外台秘要》卷一•千金方六首作“虽大便坚,反易,色必黑”九字。cVf中华典藏网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越热⑧,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⑨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以茵陈汤。方出第十卷中。cVf中华典藏网

⑧ 越热 热邪向外发泄。按“越”,消散,宣扬。《左传•昭公四年》:“风不越而杀,雷不发而震。”杜预注:“越,散也。”《尔雅•释言》:“越,扬也。”cVf中华典藏网

⑨ 渴引水浆 谓口渴而取饮大量水或饮料。《注解伤寒论》卷五:“渴饮水浆者,热甚于胃,津液内竭也。”按“引”,持取。《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cVf中华典藏网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宜承气汤⑩。cVf中华典藏网

⑩ 承气汤 《伤寒论》卷六•辨少阴脉证并治作“大承气汤”四字。cVf中华典藏网

少阴病,得之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承气汤。cVf中华典藏网

夫实则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直视,语,喘满者死,下痢者亦死。cVf中华典藏网

郑声 谓语言重复,声音不正。《伤寒明理论》卷二:“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孔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是为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四五日,脉沉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语。cVf中华典藏网

大承气汤cVf中华典藏网

主热盛,腹中有燥屎,语者方。cVf中华典藏网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 枳实五枚 芒消五合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煎取二升,去滓,下芒消,更煎一两沸,分再服,得快利止。cVf中华典藏网

抵党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水蛭二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虫二十枚 大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和合,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顿服之。晬时当下血,不下更服。cVf中华典藏网

抵党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水蛭三十枚 桃仁二十三枚 虻虫二十枚 大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不下更服。cVf中华典藏网

承气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枳实五枚 大黄四两 芒消半升 甘草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适寒温分三服。如人行五里进一服,取下利为度,若不得利,尽服之。cVf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有热,虚羸少气,心下满,胃中有宿食,大便不利方。cVf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三斤 大黄四两 大枣二枚 甘草一两 芒消二合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合捣,令相得,蒸五升米下,熟绞取汁,分再服。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七八日不解,默默心烦,腹中有干粪,语,大柴胡加萎蕤知母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柴胡半斤 黄芩 芍药各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大黄 甘草各一两 人参三两 萎蕤 知母各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取下为效。《集验》用枳实四枚,不用芍药。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头痛壮热,百节疼痛方cVf中华典藏网

柴胡四两 升麻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三两 芍药 知母 栀子仁各四两 香豉一升 石膏八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若热盛,加大黄四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留饮,宿食不消,快豉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豆豉一升 巴豆三百枚,今用二百枚 杏仁六十枚 黄芩 黄连 大黄 麻黄各四两 芒消 甘遂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末之,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二丸,不得下者增之。崔氏云:此黄素方。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吐下后第九脉证七条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cVf中华典藏网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竹叶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竹叶二把 人参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 麦门冬一升 生姜四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无生姜cVf中华典藏网

服桂枝汤,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若形如疟①,一日再发,汗出便解者,属桂枝二麻黄一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形如疟 谓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发作有时,似疟而实非疟。亦作“如疟状”。《伤寒贯珠集》卷一:“病如疟状,非真是疟,亦非传少阳,乃正气内盛,数与邪争故也。”cVf中华典藏网

桂枝一两十七铢 麻黄十六铢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 杏仁十六枚 大枣五枚 生姜一两六铢cVf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二升,适寒温分再服,取微汗而已。cVf中华典藏网

小青龙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表未解,心下①有水气②,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痢,或噎③,或小便不利,小腹满④,或喘者,小青龙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心下 此泛指“体中”。cVf中华典藏网

② 水气 病证名。此处指饮证,即水液停留体内引起的病变。《伤寒论条辨》卷三:“水气,谓饮也。”cVf中华典藏网

③ 噎(yē 椰) 咽喉部有梗阻不畅的感觉。cVf中华典藏网

④ 小腹满 谓下腹部胀满不适。亦称“少腹满”。《伤寒论辨证广注》卷四:“伤寒有热者,谓里有热,热入下焦,故少腹作满形也。”cVf中华典藏网

桂心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两 麻黄 甘草 干姜 芍药 细辛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十里顷复服之。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痢,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数用神效。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发汗出而喘,无大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半斤 甘草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令减二升,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发汗,若下后,烦热,胸中窒⑤,气逆抢心者,栀子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⑤ 胸中窒 谓自觉胸中窒塞不畅。《伤寒论条辨》卷三:“窒者,邪热壅滞而窒塞,未至于痛,而比痛较轻也。”cVf中华典藏网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cVf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cVf中华典藏网

治发汗后腹胀满,厚朴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厚朴八两 半夏半升 生姜八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①,振振欲擗地②,属玄武汤③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身动 谓全身肌肉不自主地跳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cVf中华典藏网

② 振振欲擗地 谓身体颤抖,站立不稳,时时欲仆倒在地之状。《伤寒论直解》卷三:“振振欲擗地者,合头眩、身而言也。言眩之极,动之甚,则振振动摇不能撑持而欲擗地也。”cVf中华典藏网

③ 玄武汤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真武汤”。玄武汤即真武汤。考真武,又作玄武,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四神。宋本《伤寒论》为避宋始祖赵玄朗讳,改玄为真。cVf中华典藏网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反下之④,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汤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④ 太阳病,反下之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十字。cVf中华典藏网

⑤ 葛根黄连汤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葛根黄芩黄连汤”七字。cVf中华典藏网

葛根半斤 黄芩 黄连各三两 甘草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再服。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发汗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其脉沉紧,发汗则动经⑥,身为振摇者,茯苓汤⑦方cVf中华典藏网

⑥ 动经 谓损伤经脉。《伤寒论条辨》卷二:“动经,伤动经脉,振振奋动也。盖人之经脉,赖津液以滋养,饮之为饮,津液类也。静则为养,动则为病,宜制胜之,不宜发汗,既吐下后,脉又沉紧而复发汗,则重亡津液,气血衰耗,故变如此。”cVf中华典藏网

⑦ 茯苓汤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九字。cVf中华典藏网

茯苓四两 白术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cVf中华典藏网

凡寸口脉浮,关上自沉,为结胸。《巢源》作沉细。cVf中华典藏网

凡伤寒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cVf中华典藏网

结胸病,项亦强,如柔痉状①,下之即和,宜大陷胸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如柔痉状 谓出现颈项强急,俯仰不能自如,身热汗出等症状。《伤寒论辨证广注》卷五:“如柔痉状者,盖言有汗而非外邪之项强也。”cVf中华典藏网

大黄八两 芒消 杏仁 葶苈各五合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捣筛二物,别研杏仁芒消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温顿服之。病乃自下②。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cVf中华典藏网

② 病乃自下 《伤寒论》卷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作“一宿乃下”。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正坚,宜大陷胸汤。cVf中华典藏网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宜大陷胸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甘遂末一钱匕 大黄六两,切 芒消一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消一沸,纳甘遂,分再服。一服得快利,止后服。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坚结满,干呕,心烦不能得安。师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使之然也,宜甘草泻心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甘草四两 黄芩 干姜各二两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加人参三两乃是。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发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③,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痢者,属生姜泻心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③ 干噫(ǎi 矮)食臭 谓嗳气有食物气味。cVf中华典藏网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干姜一两 人参三两 黄芩三两 大枣十二枚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结热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宜白虎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石膏一升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滓,分服一升,日三。诸亡血及虚家不可与白虎汤,若立夏后至立秋前得用之,立秋后不可服,春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之,与之呕利腹痛。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无大热,而口干渴,心烦,背微恶寒,宜白虎汤。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宜白虎汤。cVf中华典藏网

若渴欲饮水,口燥舌干者,亦宜白虎汤。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后结热在内,烦渴,青葙子丸方cVf中华典藏网

青葙子五两 黄芩 苦参 栝楼根各一两 黄檗二两 龙胆 黄连 栀子人各三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不知稍加。一本云:饧和为丸cVf中华典藏网

伤寒热病十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及下利不止,斑出,皆治之,大青汤方cVf中华典藏网

大青四两 甘草 阿胶各二两 豆豉一升cVf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煮三沸去豉,纳阿胶令烊,顿服一升,日三服。欲尽复作,常使有余。渴者当饮,但除热止吐下,无毒。《深师》治劳复。《肘后》有赤石脂三两。《胡洽》、《集验》同。cVf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后不了了①,朝夕有热如疟状方cVf中华典藏网

① 不了了 谓病尚未痊愈。《伤寒论条辨》卷六:“不了了,谓无已时也。”cVf中华典藏网

知母二两 麻黄 甘草 芍药 黄芩 桂心各一两cVf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服五合,日三,温覆令微汗。若心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cVf中华典藏网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cVf中华典藏网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列火①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②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颥。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cVf中华典藏网

① 列火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列”并作“烈”。cVf中华典藏网

② 鸠(jiū 究)尾 骨骼名,即胸骨剑突。cVf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