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伤寒下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RcP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杂治第一热毒 呕哕 攻手足 毒肿 斑出 豌豆疮 鼻衄 喉闭 口苦 口干 下利 虚肿 汗不止 盗汗附RcP中华典藏网

劳复第二食忌 阴阳易 理发附RcP中华典藏网

百合第三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病第四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发黄第五RcP中华典藏网

温疟第六RcP中华典藏网

溪毒证第七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杂治第一热毒 呕哕 攻手足 毒肿 斑出 豌豆疮 鼻衄喉闭 口苦 口干 下利 虚肿 汗不止 盗汗附①论一首 方五十一首灸法一首RcP中华典藏网

① 热毒……盗汗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醋之物,故多用苦参青葙艾栀子葶苈苦酒乌梅之属,是其要也。夫热盛,非苦醋之物不解也。热在身中,既不时治,治之又不用苦醋之药,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脱免也。又曰: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比行②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最良,胜于向贵价药也。前后数参并用之,得病内热者,不必按药次也。便以青葙苦参艾苦酒疗之,但稍与促其间,无不解也。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病在血脉,针石之所及。病在骨髓,无可奈何。而凡医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顿去之,此为妄矣。当预约束家中及所部曲①,具语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为要。RcP中华典藏网

② 比行 并排行进。《史记•苏秦列传》:“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此喻人众多。RcP中华典藏网

① 部曲 部属,部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今将军既有元舅之尊,二府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之士,乐尽死力,事在掌握,天赞之时也。”RcP中华典藏网

治温气病欲死方RcP中华典藏网

苦参一两以酒二升煮取一升,尽饮之,当吐则除。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张文仲及《肘后》云:治热毒气垂死,破棺千金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五六日以上,苦参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苦参三两 黄芩二两 生地黄八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适寒温服一升,日再。RcP中华典藏网

凝雪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时行毒病七八日,热积聚胸中,烦乱欲死,起死人,拓汤方。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渍故布薄胸上,不过三薄,热即除,当温暖四肢,护厥逆也。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中风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烦,干呕,栝楼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栝楼实一枚 黄芩 甘草各三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 柴胡半斤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日三。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后呕哕反胃,及干呕不下食,芦根饮子方RcP中华典藏网

生芦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粳米三合 生姜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药煮取二升半,随便饮,不瘥,重作取瘥。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后呕哕方RcP中华典藏网

通草三两 生芦根切,一升 橘皮一两 粳米三合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随便稍饮,不瘥更作,取瘥止。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后②虚羸少气,呕吐方③RcP中华典藏网

② 伤寒后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后”上有“解”一字。RcP中华典藏网

③ 呕吐方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作“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十一字。方中多甘草一味,分两小别。RcP中华典藏网

石膏一升 竹叶二把 麦门冬一升 人参二两 半夏一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一升,米熟汤成,饮一升,日三服。一方加生姜五两。此方正是仲景竹叶汤方,前卷汗后门中已有此方,仍少甘草,分两小别。RcP中华典藏网

治毒热攻手足,赤肿焮热,疼痛欲脱方 煮马屎若羊屎汁渍之,日三度。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猪膏和羊屎涂之,亦佳。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浓煮虎杖根,适寒温以渍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酒煮苦参,以渍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稻穰灰汁渍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常思草绞取汁,以渍之。一名苍耳。RcP中华典藏网

漏芦连翘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时行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毒肿,及眼赤痛生障①翳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障 原作“鄣”,今改。按“鄣”,同“障”,障蔽。《论衡•率性》:“起屋筑墙,以自蔽鄣。”RcP中华典藏网

漏芦 连翘 黄芩 麻黄 白蔹② 升麻 甘草各二两 枳实 大黄各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② 白蔹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白术”。RcP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五里久更服。热盛者,可加芒消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五六日斑出,猪胆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猪胆 苦酒各三合 鸡子一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煎三沸,强人尽服之,羸人须煎六七沸,分为二服,汗出即愈。RcP中华典藏网

治人及六畜时气热病,豌豆疮③方 浓煮黍穰④汁洗之,一茎是穄穰,即不瘥。疮若黑者,捣蒜封之。RcP中华典藏网

③ 豌豆疮 病证名。伤寒热毒气盛,多发疮,其疮形如豌豆,故谓豌豆疮。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七•伤寒豌豆疮候。RcP中华典藏网

④ 黍穰 药名,又名黍茎,为黍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性味辛热,有小毒,主治小便不利,水肿,妊娠尿血等。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煮芸薹洗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后发豌豆疮方RcP中华典藏网

黄连三两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顿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真波斯①青黛,大如枣,水服之,瘥。RcP中华典藏网

① 波斯 古国名,即今伊朗。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青木香二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若赤黑发如疥大一作疾火者,煎羊脂摩敷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小豆屑,鸡子白和敷。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妇人,月水帛拭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小儿,著取月水汁和水浴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疮出烦疼者,木香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青木香二两 薰陆香 丁香 矾石各一两 麝香半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热毒盛者,加犀角一两,无犀角以升麻代。病轻者,去矾石。神验。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疮上与芒消和猪胆涂,勿动痂落无痕,仍卧黄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涩,有血者,内坏疮皆黑,靥②不出脓者死,不治也。RcP中华典藏网

② 靥 原作“厌”,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RcP中华典藏网

治内发疮盛方RcP中华典藏网

醋四合 大猪胆一具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验。RcP中华典藏网

治豌豆疮初发觉欲作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煮大黄五两,服之愈。RcP中华典藏网

治时行病发疮方RcP中华典藏网

取好蜜遍身摩疮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数数食之。RcP中华典藏网

热病后发豌豆疮 灸两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壮,男左女右。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鼻衄,肺间有余热故也,热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RcP中华典藏网

牡蛎一两半 石膏一两六铢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服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热病,喉中痛,闭塞不通方RcP中华典藏网

生乌扇一斤,切 猪脂一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煎,药成去滓,取如半鸡子,薄绵裹之,纳喉中,稍稍咽之,取瘥。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升麻三两 通草四两 射干二两 芍药 羚羊角各三两生芦根切,一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口中苦,下气除热,喉中鸣,煎方RcP中华典藏网

石膏半升 蜜一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乃纳蜜复煎取如饧,含如枣核,尽复合之,大良。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热病后口干,喜唾,咽痛方RcP中华典藏网

大枣二十枚 乌梅十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捣,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验。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服汤药,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坚,服泻心汤竟,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赤石脂 禹余粮各一斤,碎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若不止,当利小便。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后下利脓血方RcP中华典藏网

阿胶一两 黄檗二两 黄连四两 栀子仁十四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阿胶更煎令消,分为三服。《甲乙方》无黄檗,有黄芩。RcP中华典藏网

治赤白下脓,小儿得之三日皆死,此有虫在下部方RcP中华典藏网

麝香 矾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黄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等分治合,取桑条如箭簳长三寸,以绵缠头二寸,唾濡绵展取①药著绵上,纳谷道中,半日复易之,日再,神效。RcP中华典藏网

① 展取 沾取。按“展”,用同“沾”。沾染,附着上。白朴《梧桐雨》第三折:“断遣尽枉展污了五条刑法。”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麻黄 知母 萎蕤一作菖蒲 黄芩各三两 升麻 芍药 当归 干姜 石膏 茯苓 白术 桂心 甘草 麦门冬各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RcP中华典藏网

治温毒及伤寒,内虚外热攻胃,下黄赤汁及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毒方RcP中华典藏网

栀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栀子薤白令熟,纳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频服取瘥。RcP中华典藏网

治病后虚肿方RcP中华典藏网

豉五升醇酒一斗煮三沸,及热顿服,不耐酒者随性,覆取汗。RcP中华典藏网

治汗不止方RcP中华典藏网

地黄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术叶作饮,饮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术方寸匕以饮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卒得汗不止方RcP中华典藏网

温酒服牛羊脂。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服尿亦止。RcP中华典藏网

治盗汗及汗无时方RcP中华典藏网

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顿服。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渍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过三剂止。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死人席缘灰煮汁,洗身瘥。RcP中华典藏网

止汗方RcP中华典藏网

杜仲 牡蛎等分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夜卧以水服五钱匕。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麻黄根 牡蛎 雷丸各三两 干姜 甘草各一两 米粉二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随汗处粉之。RcP中华典藏网

牡蛎散RcP中华典藏网

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方。RcP中华典藏网

牡蛎 白术 防风各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止汗之验无出于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神验。RcP中华典藏网

劳复①第二食忌 阴阳易 理发附②论二首 食忌九条 方二十一首RcP中华典藏网

① 劳复 病证名。谓伤寒热病初愈,气血未复,正气尚虚,余邪未尽,因妄动作劳而引起疾病复发者。RcP中华典藏网

② 食忌……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热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猪肉及羊血肥鱼油腻等,必当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③粢④黍饴,哺⑤鲙炙⑥枣栗诸果物脯脩⑦及坚实难消之物,胃气尚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复危,皆难救也。热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之也。引日⑧转久,可渐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猪狗肉也。新瘥后当静卧,慎勿早起,梳头洗面。非但体劳,亦不可多言语用心,使意劳烦。凡此皆令人劳复。故督邮顾子献⑨得病已瘥未健,诣华旉视脉,曰:虽瘥尚虚,未得复,阳气不足,慎勿劳事,余劳尚可,女劳则死,当吐舌数寸。其妇闻其夫瘥,从百余里来省之,经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热⑩口噤,临死舌出数寸而死。病新瘥未满百日,气力未平复,而以房室者,略无不死。有士盖正者,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猎,以房室则吐涎而死。及热病房室,名为阴阳易①之病,皆难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伤寒,瘥以十余日,能乘马行来,自谓平复,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拳②而死。时病瘥后未满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发大困。时病瘥后新起,饮酒及韭菜,病更复。时病新瘥,食生鱼鲊③,下利必不止。时病新瘥,食生菜,令颜色终身不平复。时病新汗解,饮冷水者,损心包,令人虚不复④。时病新瘥,食生枣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热蒸。时病新瘥,食犬羊等肉者,作骨中蒸热。时疾新瘥,食鱼肉与瓜生菜,令人身热。时疾新瘥,食蒜鲙者,病发必致大困。RcP中华典藏网

③ 饼饵(ěr 耳) 糕饼。《急就篇》第二章:“饼饵麦饭甘豆羹。”颜师古注:“溲米而蒸之则为饵。”RcP中华典藏网

④ 粢(cí 词) 米饼。RcP中华典藏网

⑤ 哺(bǔ 捕) 咀嚼,泛指吃、喝。《说文解字•口部》:“哺,哺咀也。”段玉裁注:“释玄应引许《淮南》注曰:哺,口中嚼食也。”RcP中华典藏网

⑥ 鲙炙 细切的鱼和烤肉。按“鲙”,鱼鲙。《龙龛手鉴•鱼部》:“鲙,鱼细切作鲙也”。RcP中华典藏网

⑦ 脯脩 干肉。《礼记•曲礼上》:“以脯脩置者,左朐右末。”孔颖达疏:“脩亦脯也。”RcP中华典藏网

⑧ 引日 拖延时日。曹操《表刘琮令》:“身没之后,诸子鼎峙,虽终难全,犹可引日。”RcP中华典藏网

⑨ 顾子献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作“顿子献”。RcP中华典藏网

⑩ 发热 《外台秘要》卷二•伤寒阴阳易方作“发病”。RcP中华典藏网

① 阴阳易 病证名。谓大病新瘥,血气未复,余邪未尽,因犯房事而余毒相染的病证。男子与病后未完全康复的妇人房事后得病,名为阴易;妇人与病后未完全康复的男子房事后得病,名为阳易。RcP中华典藏网

② 拘拳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拳”并作“挛”。RcP中华典藏网

③ 鱼鲊(zhǎ 眨) 用盐、米粉腌制的鱼。《释名•释饮食》:“鲊,菹也,以盐米酿鱼以为菹,熟而食也。”RcP中华典藏网

④ 令人虚不复 元本、明本并作“令人虚,补不复”六字。RcP中华典藏网

黄龙汤⑤RcP中华典藏网

⑤ 黄龙汤 《外台秘要》卷二•伤寒劳复食复方引《千金》作“又疗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者方。服黄龙汤三合,日三服”。《医心方》卷十四•治伤寒病后头痛方作“《千金方》云:“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服黄龙汤五合,日三。集验方同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方。仲景名小柴胡汤。RcP中华典藏网

柴胡一斤 半夏半升 黄芩三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四两 大枣十二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呕而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四两。RcP中华典藏网

补大病后不足,虚劳方万病虚劳同用 取七岁以下五岁以上黄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体温,稍稍饮之,不得过多,十日服,不绝为佳。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温病后劳复,或食或饮或动作方RcP中华典藏网

栀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两 鼠屎尖头大者,二十枚 香豉一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病后劳复,或因洗手足,或梳头,或食等劳复方 取洗手足汁,饮一合。RcP中华典藏网

又 取头中垢如枣核大,吞一枚。RcP中华典藏网

枳实栀子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大病瘥后,劳复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绵裹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醋浆①七升先煎,减三升,次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次纳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纳大黄如簙棋子五六枚。治病新瘥遇美饮食食过多,食复者方 取所食余烧作末,饮调服二钱匕,日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① 醋浆 《伤寒论》卷七•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作“清浆水”三字。RcP中华典藏网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劳复方RcP中华典藏网

豉五合 鼠屎二十一枚,尖头者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尽服之,温卧令小汗,愈。崔氏加栀子七枚尤良。《肘后》有麻子仁纳一升,加水一升;亦可纳枳实三枚、葱白一虎口。RcP中华典藏网

治重病新瘥,早起劳及饮食多,致复欲死方 烧鳖甲末,服方寸匕。RcP中华典藏网

治食大饱不消,劳复脉实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豉一升 鼠屎二十一枚 栀子七枚 大黄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应小鸭溏者止,不溏者复作。RcP中华典藏网

治劳复垂死方RcP中华典藏网

暖汤三合,洗四五岁女子阴,取汁纳口中服即愈。小男儿亦得。RcP中华典藏网

治劳复,起死人麦门冬汤,气欲绝用有效方RcP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一两 京枣二十枚 竹叶切,一升 甘草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绵滴汤口中。RcP中华典藏网

治食劳方RcP中华典藏网

曲一升煮取汁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杏仁五十枚以醋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人屎灰,水服方寸匕。RcP中华典藏网

欲令病人不复方 烧头垢如梧子大,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方RcP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五斤 白术一斤 好曲二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捣相得,曝干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妇人温病虽瘥,未苦①平复,血脉未和,尚有热毒,而与之交接得病者,名为阴易之病。其人身体重,热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眵,四肢一云膝胫拘急,小腹绞痛,手足拳,皆即死。其亦有不即死者,病苦少腹里急,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百节解离,经脉缓弱,血气虚,骨髓竭,便嘘嘘吸吸,气力转少,著床不能动摇,起止仰人,或引岁月方死。医者张苗说:有婢得病瘥后数十日,有六人奸之皆死。RcP中华典藏网

① 苦 犹言甚,很。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崔候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RcP中华典藏网

妇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亦易妇人,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取女人中裈②近隐处烧,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裈,一如此法。RcP中华典藏网

② 裈(kūn昆) 裤子。RcP中华典藏网

治交接劳复,阴卵肿缩,腹中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妇人衣裳,以覆男子,立愈。RcP中华典藏网

令病人不复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带一尺烧,以酒若米饮汁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内复者方 取女人月经赤帛烧,服方寸匕。亦治阴卵肿缩入腹,绞痛欲死。RcP中华典藏网

治病后头乱不可理,通头法 生麻油二升,将头发解开安铜沙罗中,用油淹渍之,细细将钗子领发,斯须并自通。RcP中华典藏网

百合第三论二首 方七首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百合病①者,谓无经络②,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以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涩,欲行复不能行。诸药不能治,治之即剧吐利,如有神灵所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候每溺时即头觉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时头不觉痛,淅淅然③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时觉快然,但觉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证,其人或未病而预见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一月二十日后见其候者,治之喜误也,依证治之。RcP中华典藏网

① 百合病 病名。《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因百合一味而瘳此疾,因得名也。”RcP中华典藏网

② 谓无经络 《金匮要略》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无此四字,《太平圣惠方》卷十三•治伤寒百合病诸方“谓”下无“无”字。RcP中华典藏网

③ 淅淅然 恶寒貌。按“淅”,寒凉。卢纶《和赵给事白蝇拂歌》:“皎然素色不相染,淅尔凉风非为秋。”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百合病,见在于阴而攻其阳,则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为逆也。见在于阳而攻其阴,则阳不得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解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其病难治。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已经发汗之后更发者,百合知母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泉水先洗渍百合一宿,当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汁置之。复取知母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复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瘥,更依法合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已经下之后更发者,百合滑石代赭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两 代赭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先以泉水渍百合一宿,去汁,乃以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二物,取一升,纳百合汁,如前法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已经吐之后更发者,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鸡子黄一枚纳汁中,搅令调,分再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始不经发汗吐下,其病如初者①,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擘,浸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纳生地黄汁二升,复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便当去恶沫为候也②。RcP中华典藏网

① 病如初者 谓没有经过吐、下、发汗等误治,症状未有改变,亦即前论中所述百合病的证候。RcP中华典藏网

② 大便……候也 《金匮要略》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作“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一十字。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经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汁先洗病人身也,洗身后食白汤饼,勿与盐豉也,渴不瘥,可用栝楼根并牡蛎等分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变而发热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百合根一两,干之 滑石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当微利,利者止,勿复服,热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涩,脐下坚急。RcP中华典藏网

治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随多少熬令黄色,捣筛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病第四论一首 方三首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狐惑①之病,其气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其毒在喉咽为惑病;在阴肛②者为狐病。狐惑之病,并恶食饮,不欲食闻食臭③,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④。毒蚀于上者,则声喝⑤也一作嗄;毒蚀下部者,则干咽也。此由温毒气所为。食于上者,泻心汤主之。蚀于下者,苦参汤淹洗之。蚀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黄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烧,向肛熏之,并服汤也。RcP中华典藏网

① 狐惑 病名。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烂为特征的一种疾患。RcP中华典藏网

② 阴肛 《金匮要略》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外台秘要》卷二•伤寒狐惑病方并无“肛”字。按“阴”,指前后二阴,即外生殖器与肛门。RcP中华典藏网

③ 不欲食闻食臭 《金匮要略》卷上•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作“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八字。《外台秘要》卷二•伤寒狐惑病方作“不欲闻饮食臭”六字。RcP中华典藏网

④ 翕赤翕白翕黑 谓面色变化不定,是邪正相争而在面部表现的病色。按“翕”,变动。《广韵•辑韵》:“翕,动也。”RcP中华典藏网

⑤ 喝(yè 页) 声音嘶哑。《玉篇•口部》:“喝,嘶声也。”RcP中华典藏网

治狐惑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黄连 薰草⑥各四两RcP中华典藏网

⑥ 薰草 药名,又名蕙草。性味甘平,无毒,主明目,止泪,疗泄精,去臭恶气,伤寒头痛,上气腰痛。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咀,白醋浆一斗渍之一宿,煮取二升,分为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眦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芽⑦足,乃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RcP中华典藏网

⑦ 芽 原作“牙”,今改。按“牙”,同“芽”。《字汇•牙部》:“牙,与芽同。”RcP中华典藏网

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为邪,血散脉中,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输益肿,黄汁出,经合外烂,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医所伤也。夫脉数者不可灸,因火为邪,即为烦,因虚逐实,血走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应在泻心,泻心汤兼治下痢不止,腹中愊坚①而呕吐肠鸣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愊(bì 必)坚 郁结坚满。按“愊”,满。《广雅•释诂一》:“愊,满也。”王念孙疏证:“腹满曰愊。”RcP中华典藏网

半夏半升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仲景名半夏泻心。《要略》用甘草泻心。RcP中华典藏网

伤寒发黄第五论一首 证五条 方三十四首 灸图三首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黄有五种,有黄汗②、黄疸谷疸③酒疸④女劳疸⑤。黄汗者,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渴,汗出如黄檗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黄疸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由暴得热,以冷水洗之,热因留胃中,食生黄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谷疸者,食毕头眩,心忪⑥怫郁⑦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女劳疸者,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依后方治之。RcP中华典藏网

② 黄汗 病名。《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檗汁,脉自沉。”可伴两胫冷,身疼重,腰髋弛痛,或小便不利等。因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熏蒸肌肤而致。RcP中华典藏网

③ 谷疸 病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可伴见食难用饱,小便不利,脉沉等。RcP中华典藏网

④ 酒疸 病名,又称酒黄疸。《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RcP中华典藏网

⑤ 女劳疸 病名。《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RcP中华典藏网

⑥ 心忪(zhōng 忠) 心慌,惊恐。按“忪”,心惊。《玉篇•心部》:“忪,心动不定,惊也。”李贺《恼公》诗:“犀株防胆怯,银液镇心忪。”RcP中华典藏网

⑦ 怫(fú 浮)郁 忧郁,心情不舒畅。曹操《苦寒行》之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RcP中华典藏网

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①发热,汗出不渴②,状如风水,汗染③衣,色正黄如檗汁,其脉自沉。从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RcP中华典藏网

① 洪肿 大肿。按“洪”,大。《尔雅》:“洪,大也。”又,《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无“洪”字。RcP中华典藏网

② 不渴 《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四•黄汗方并作“而渴”。RcP中华典藏网

③ 染 《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四•黄汗方并作“沾”,义同。RcP中华典藏网

治黄汗,黄芪芍药桂苦酒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黄芪五两 芍药三两 桂心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饮二升,当心烦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心烦者,苦酒阻故也。RcP中华典藏网

黄疸之病,疸而渴者,其病难治;疸而不渴,其病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微热④。RcP中华典藏网

④ 发于阳……而微热 《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微”作“发”。按阴指在里,阳指在表。《金匮要略心典》:“阴部者,里之脏腑,关于气,故呕;阳部者,表之躯壳,属于形,故振寒而发热。此阴阳内外浅深微甚之辨也。”RcP中华典藏网

诸病黄疸,宜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芪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五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汗,须臾不汗者,饮稀热粥以助汤。若不汗,更服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淳酒汤方 麻黄三两,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覆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RcP中华典藏网

治黄疸方RcP中华典藏网

瓜蒂 赤小豆 秫米①各二七枚RcP中华典藏网

① 秫米 药名。性味甘微寒,主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纳著鼻孔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汁升余则愈;病轻者,如一豆不瘥,间日复用。又,下里间,以筒使人极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伏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病,喘息须臾不绝。RcP中华典藏网

治黄疸,大黄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大黄 葶苈子各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未食服十丸,日三,病瘥止。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黄檗一两 黄芩一两 曲衣五合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汤RcP中华典藏网

主黄疸,身体面目尽黄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 黄连各三两 黄芩二两 大黄 甘草 人参各一两 栀子二七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RcP中华典藏网

治黄疸,身体面皆黄,三黄散方RcP中华典藏网

大黄 黄连 黄芩各四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为丸。RcP中华典藏网

五苓散RcP中华典藏网

主黄疸,利小便方。RcP中华典藏网

猪苓 茯苓 泽泻 白术 桂心各三十铢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捣筛为散,渴时水服方寸匕,极饮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与第九卷方相重,以分两不同,故再出之。RcP中华典藏网

秦椒散RcP中华典藏网

主黄疸,饮少溺多方。RcP中华典藏网

秦椒六铢 瓜蒂半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古今录验》用治膏瘅。RcP中华典藏网

黄疸,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半夏半斤 生姜半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常积气结而死,其心上暖,以此半夏汤少许汁入口遂活。RcP中华典藏网

黄疸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捣汁一小升,顿服,日一服。平朝服至食时,病从小便出,先须量病人气力,不得多服,力衰则起不得。RcP中华典藏网

治黄疸方RcP中华典藏网

取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三四饮,三四日便愈。无小麦,穬麦①亦得用。RcP中华典藏网

① 穬麦 裸麦,大麦的一种,即无皮大麦。《天工开物•乃粒•麦》:“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曰穬。”RcP中华典藏网

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檗汁,众医不能疗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 栀子各二两 黄芩 柴胡 升麻 大黄各三两 龙胆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延年秘录》无茵陈,有栀子四两、栝楼三两、芒消二两。《近效方》加枳实二两 夫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极赤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变啘②也。宜与大茵陈汤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③,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大茵陈汤方出次后十一味者是。RcP中华典藏网

② 啘(yè 页) 干呕。《难经•十六难》:“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滑寿本义:“啘,干呕也。心病则火盛,故啘。”RcP中华典藏网

③ 见(xiǎn 县) 显露。《广韵•霰韵》:“见,露也。”《集韵•霰韵》:“见,显也。”RcP中华典藏网

治人无渐忽然振寒发黄,皮肤黄曲尘出,小便赤少,大便时秘,气力无异,食饮不妨,已服诸汤散,余热不除,久黄者,苦参散吐下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苦参 黄连 瓜蒂 黄檗 大黄各一两 葶苈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当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①,不觉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RcP中华典藏网

① 消息 谓停服苦参散。按“消息”,休息。《魏书•彭城王勰传》:“人挽而进,宴于禁中,至夜皆醉,各就别所消息。”RcP中华典藏网

治发黄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 黄檗 栀子 大黄各二两 黄连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汤,后服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大黄五两 茵陈 栀子各三两 黄芩 黄檗 黄连各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白饮服如梧子二十丸,令得微利。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体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麻黄 连翘 甘草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杏仁三十枚赤小豆一升 生梓白皮切,二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劳水②一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煎取三升,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② 劳水 当作“涝水”,即积聚的雨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作“潦水”。按“潦”同“涝”。《广韵•号韵》:“涝,淹也。或作潦。”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胀满,茵陈汤下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茵陈,得五升,去滓,纳栀子大黄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便当利如皂荚沫状,色正赤,当腹减,黄悉随小便去也。《范汪》用疗谷疸。《小品方》用石膏一斤。RcP中华典藏网

黄家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大黄黄檗栀子芒消汤③方RcP中华典藏网

③ 大黄黄檗栀子芒消汤 《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作“大黄消石汤”五字。《千金翼方》卷十八•黄疸第三作“大黄汤”三字。《外台秘要》卷四•黄疸小便不利及腹满喘方作“大黄黄檗皮栀子消石汤”十字。“芒硝”并作“硝(消)石”。按“硝(消)石”,即“芒硝”。《新修本草》:“此(消石)即芒硝是也。”RcP中华典藏网

大黄三两 黄檗四两 栀子十五枚 芒消四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消复煎取一升,先食顿饮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时行病急黄,并瘴疠疫气及痃疟,茵陈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 栀子 芒消 杏仁各三两 巴豆一两 恒山 鳖甲各二两 大黄五两 豉五合RcP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末之,以饧为丸,饮服三丸如梧子,以吐利为佳,不知加一丸。神方。初觉体气有异,急服之即瘥。RcP中华典藏网

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方RcP中华典藏网

大黄一两半,末 生地黄汁,八合 芒消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为度,不须二服。RcP中华典藏网

风疸①,小便或黄或白,洒洒②寒热,好卧不欲动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风疸 病证名,即风黄疸。因风湿在于脏腑,与热气相搏,熏蒸发黄,热甚于湿,小便或赤或黄,好卧而心振。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风黄疸候。RcP中华典藏网

② 洒(xiǎn 险)洒(xiǎn 险) 寒栗貌。《素问•诊要经终论》:“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王冰注:“洒洒,寒貌。”RcP中华典藏网

三月生艾一束,捣取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大黄 黄连 凝水石③ 栝楼根 苦参 葶苈各六铢RcP中华典藏网

③ 凝水石 药名,又名寒水石。性味辛咸寒,能清热降火,利窍,消肿,主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等。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末之,以艾煎和,先食服如梧子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有热加苦参,渴加栝楼,小便涩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RcP中华典藏网

湿疸④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满者,急下之,亦一身尽黄⑤,目黄腹满小便不利方⑥RcP中华典藏网

④ 湿疸 病证名。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症见色黄而晦,一身尽疼,四肢沉重,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湿疸候。RcP中华典藏网

⑤ 亦一身尽黄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一”上并有“治”字。RcP中华典藏网

⑥ 小便不利方 《外台秘要》卷四•杂黄疸方“方”上有“矾石散”三字。RcP中华典藏网

矾石 滑石各五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当先食服之。便利如血者已,当汗出瘥。RcP中华典藏网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跗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则满也。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①,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故尽黄②,名曰谷疸。RcP中华典藏网

① 搏 原作“薄”,今改。按“薄”通“搏”。《诗经•车攻》:“搏兽于敖。”《初学记》二十三引“薄”作“搏”。RcP中华典藏网

② 阴被其寒……故尽黄 谓脾寒生湿,湿郁化热,湿热下注膀胱,熏蒸而成黄疸。按“阴”,指足太阴脾经。RcP中华典藏网

治劳疸谷疸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苦参三两 龙胆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牛胆和为丸。先食以麦粥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删繁方》加栀子仁三七枚,以猪胆和丸。RcP中华典藏网

夫酒疸,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夫人病酒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③,腹满欲吐呕者,宜吐之方,煎苦参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当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夫酒疸下之,久久为④黑疸⑤,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齑状⑥,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①,其脉浮弱,虽黑微黄②,故知之。RcP中华典藏网

③ 靖言了了 神情安静,语言不乱。按“靖言”,安静地。《魏书•世宗宣武帝纪》:“贵游之冑,叹同子衿,靖言念之,有兼愧惭。”“了了”,清楚。唐李白《秋浦歌》:“桃波一席地,了了语声闻。”RcP中华典藏网

④ 久久为 《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酒疸候“为”上有“变”字。RcP中华典藏网

⑤ 黑疸 病证名。因酒疸、女劳疸等日久不愈,肝肾虚衰,瘀浊内阻而致,症见身黄不泽,目青,面额色黑,心中懊,肤燥,爪甲不仁,大便黑,膀胱急,足下热,脉浮弱;甚则腹胀,如有水状,面浮,脊痛不能正立等。RcP中华典藏网

⑥ 心中如啖(dàn 淡)蒜齑(jī 机)状 谓胃中有灼热不舒感。按“啖”,吃。《广雅•释诂二》:“啖,食也。”“齑”,指捣碎的姜、蒜、韭菜等。RcP中华典藏网

① 爪之不仁 谓肌肤麻痹,搔之无痛痒感。按“爪”,抓,搔。《古今韵会举要•巧韵》:“爪,案《说文》爪本为抓爪之爪”。“不仁”,麻痹或失去感觉。《字汇•人部》:“医家以手足痿痹为不仁。”《素问•风论》王冰注:“不仁,谓RcP中华典藏网

而不知寒热痛痒。”RcP中华典藏网

② 虽黑微黄 《诸病源候论》卷十二•酒疸候无此四字。RcP中华典藏网

治伤寒饮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酒疸,心中懊③而不甚热④,或干呕,枳实大黄栀子豉汤⑤方RcP中华典藏网

③ 懊烦恼,烦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善暴死。”RcP中华典藏网

④ 而不甚热 《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四酒疸方并作“或热痛”三字,《千金翼方》卷十八•黄疸第三作“或痛”二字,其下并无“或干呕”三字。RcP中华典藏网

⑤ 枳实大黄栀子豉汤 《金匮要略》卷中•黄疸病脉证并治作“栀子大黄汤”五字,《外台秘要》卷四•酒疸方作“栀子枳实豉大黄汤”八字,组成并同,分两小别。RcP中华典藏网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豆豉半升 栀子七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热疼懊,皆主之。RcP中华典藏网

凝水石散RcP中华典藏网

治肉疸⑥,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从酒。RcP中华典藏网

⑥ 肉疸 病名,为九疸之一。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有瘀热而致,症见身面发黄,饮少,小便多而色如白泔。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九疸候。RcP中华典藏网

凝水石 白石脂 栝楼根 桂心各三十铢 菟丝子 知母各十八铢RcP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麦粥饮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RcP中华典藏网

茯苓丸RcP中华典藏网

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茯苓 茵陈 干姜各一两 白术熬 枳实各三十铢 半夏 杏仁各十八铢 甘遂六铢 蜀椒 当归各十二铢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千金翼》加黄连一两、大黄十八铢,名茵陈丸,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RcP中华典藏网

半夏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酒癖①荫胸,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冲心,由脾胃内痰所致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酒癖 “癖”原作“澼”,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酒癖”,饮酒过度,水饮搏聚于胸膈、胁肋的癖病。《圣济总录》卷七十三:“胃弱之人,因饮酒过多,酒性辛热,善渴而引饮,遇气道否塞,酒与饮俱不化,停在胁肋,结聚成癖,其状按之有形,或按之有声,胁下弦急,胀满或致痛闷,肌瘦不能食,但因酒得之,故谓之酒癖。”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酒癖候及卷十九•酒瘕候。RcP中华典藏网

半夏一升 生姜 黄芩 茵陈 当归各一两 前胡 枳实 甘草 大戟各二两 茯苓白术各三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牛胆丸RcP中华典藏网

治酒疸,身黄曲尘出方。RcP中华典藏网

牛胆一枚 芫花一升 荛花②半升 瓜蒂三两 大黄八两RcP中华典藏网

② 荛(ráo 饶)花 药名。性味苦寒,有毒,能泻水饮,破积聚,主治留饮,咳逆上气,水肿,癥瘕痃癖等。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四味咀,以清酒一斗渍一宿,煮减半,去滓,纳牛胆,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复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RcP中华典藏网

大茵陈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夫发黄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温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 黄檗各一两半 大黄 白术各三两 黄芩 栝楼根 甘草 茯苓 前胡 枳实各一两 栀子二十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丸RcP中华典藏网

治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方。RcP中华典藏网

茵陈 栀子 天门冬各四两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通草 石膏各二两 半夏半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蒸大黄通草天门冬半夏栀子,曝令干,合捣筛,蜜丸。服如大豆三丸,日三。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纳滑石二两。不知,加至十丸。RcP中华典藏网

黄家至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当膀胱急,小腹满,体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胪胀而满,如欲作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泄,此女劳疸,非水也。腹满者难治。RcP中华典藏网

治女劳疸,消石矾石散方RcP中华典藏网

消石① 矾石各半两RcP中华典藏网

① 消石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能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主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赤喉痹,疔毒痈肿等。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随大小便出,小便正黄,大便正黑②。RcP中华典藏网

② 正黑 此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有“是候也”三字。RcP中华典藏网

黄疸之为病,日哺所发热恶寒,小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此为女劳。RcP中华典藏网

腹满者难治,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滑石 石膏各等分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RcP中华典藏网

针灸黄疸法RcP中华典藏网

正面图第一寅门 上龈里 上腭 舌下 唇里 颞颥 夹人中 夹承浆 巨阙 上脘 阴缝RcP中华典藏网

寅门穴 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上龈里穴 正当人中及唇,针三锃,治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上腭穴 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锃,治马黄黄疸四时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舌下穴 夹舌两边针,治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唇里穴 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锃,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颞颥穴 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等。RcP中华典藏网

夹人中穴 火针,治马黄黄疸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RcP中华典藏网

夹承浆穴 去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巨阙穴 在心下一寸,灸七壮,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上脘穴 在心下二寸,灸七壮,治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男阴缝穴 拔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若女人玉门头是穴 男女针灸无在①。RcP中华典藏网

① 无在 犹言随便。《晋书•刘曜载记》:“如其胜也,关中不待檄而至;如其败也,一等死,早晚无在。”RcP中华典藏网

覆面图第二风府 热府 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脚后跟RcP中华典藏网

风府穴 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去上骨一寸。针之治头中百病,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热府②穴 在第二节③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灸无在,治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② 热府 即“风门”。按《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膀胱人:“风门,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RcP中华典藏网

③ 第二节 “二”原作“一”,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RcP中华典藏网

肺俞穴 从大椎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黄疸,通治百毒病。RcP中华典藏网

心俞穴 从肺俞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RcP中华典藏网

肝俞穴 从心俞数第四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RcP中华典藏网

脾俞穴 从肝俞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RcP中华典藏网

肾俞穴 从脾俞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RcP中华典藏网

脚后跟穴 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疸寒暑诸毒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侧面图第三耳中 颊里 手太阳石子头 钱孔 太冲RcP中华典藏网

耳中穴 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颊里穴 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主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等病。颊两边同法。RcP中华典藏网

手太阳穴 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RcP中华典藏网

石子头穴 还取病人手自捉臂,从腕中太泽泽当作渊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疸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钱孔穴 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疸。RcP中华典藏网

太冲穴 针灸随便治马黄温疫等病。RcP中华典藏网

温疟第六论一首 方三十四首 灸刺法十九首 禳疟法一首 符二首RcP中华典藏网

论曰:夫疟者皆生于风①。夏伤于暑,秋为痎疟也。问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对曰: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②。问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对曰: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③。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④,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⑤。问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对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①,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铄,肌肉消,腠理发泄,因②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邪气先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则阴虚而阳盛,盛则病矣③。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虚则寒矣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问曰:瘅疟何如?对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⑤,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⑥,故但热而不寒。气⑦内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铄⑧脱肉⑨,故命曰瘅疟。夫疟之且⑩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气未并。先其时一食顷,用细左索紧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过时乃解。RcP中华典藏网

① 论曰……生于风 《素问•疟论》作:“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一十九字。RcP中华典藏网

② 寒疟 病名,疟疾之一。可因寒邪内伏,秋凉而发。《证治汇补》疟疾:“纳凉之风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风凉肃而发。其症腰背头项疼痛,先寒后热,治当大汗。”亦指先受暑热之气,复感寒邪而发者。《症因脉治》外感疟疾:“寒疟之因,夏伤暑热之气,入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营气所舍之处,又值早晚寒冷之邪,外束暑热,至日中阳旺之时,发泄不出,后感寒邪近表,是以先寒,先感暑热在里,是以后热,此先寒后热之疟作矣。”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寒疟候。RcP中华典藏网

③ 温疟 病名,疟疾之一。其病机为热积于内,外有寒邪,阳邪偏胜,热多寒少,症见其脉如平,先热后寒,骨节疼烦,时呕等。RcP中华典藏网

④ 烦冤 《素问•疟论》、《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并同。《诸病源候论》卷十一•疟病候“冤”作“惋”。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冤”并作“闷”。《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冤”作“满”。按“烦冤”、“烦惋”、“烦闷”、“烦满”义同。“烦满”亦作“烦懑”。“满”通“懑”。“烦冤”,谓热郁烦闷。RcP中华典藏网

⑤ 瘅(dān 单)疟 病名。疟疾之但热不寒者。RcP中华典藏网

① 冬中于风 此下《甲乙经》卷七•阴阳相移发三疟、《诸病源候论》卷十一•温疟候、《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风”下并有“寒”字。RcP中华典藏网

② 因 《素问•疟论》作“或”。RcP中华典藏网

③ 盛则病矣 《素问•疟论》作“阳盛则热矣”五字。RcP中华典藏网

④ 虚则寒矣 此上《素问•疟论》有“阳”字。RcP中华典藏网

⑤ 厥逆上冲 《甲乙经》卷七•阴阳相移发三疟、《外台秘要》卷五•温疟方并作“厥气逆上”。RcP中华典藏网

⑥ 其气不及于阴 《素问•疟论》林亿校、《甲乙经》卷七•阴阳相移发三疟并作“不反之阴”。RcP中华典藏网

⑦ 气 此上《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有“邪”字。RcP中华典藏网

⑧ 消铄 “铄”原作“烁”,今改。按“烁”通“铄”。《周礼•考工记序》:“烁金以为刃。”陆德明释文:“烁,义当作铄。”李白《雪谗诗赠友人》:“洪焰烁山,发自纤烟。”王琦辑注:“烁,音铄。”“消铄”,谓因患瘅疟而身体枯瘦。RcP中华典藏网

⑨ 脱肉 《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十一•瘅疟候“脱”并作“肌”。RcP中华典藏网

⑩ 且 将要。《经传释词》卷八:“《吕氏春秋•音律篇》注曰:且,将也。”RcP中华典藏网

夫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可下之①;弦迟者,可温之②。若脉紧数者③,可发汗、针灸之。脉浮大者,吐之瘥。脉弦数者,风发④也,以饮食消息止之⑤。RcP中华典藏网

① 可下之 《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并作“下之瘥”。RcP中华典藏网

② 可温之 《诸病源候论》卷十一•疟病候作“温药已”,《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作“温药愈”。RcP中华典藏网

③ 若脉紧数者 《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并作“弦紧者”三字。RcP中华典藏网

④ 风发 谓感受风邪而发热。RcP中华典藏网

⑤ 以饮食消息止之 谓用饮食调理的方法来治疗。按“消息”,变化。孔融《肉刑议》:“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而欲绳之以古刑,投之以残弃,非所以与时消息也。”此谓调理。RcP中华典藏网

疟,岁岁发至三岁,或连月⑥发不解者,以胁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虚其津液,先其时发其汗。服汤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疟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也。RcP中华典藏网

⑥ 月 《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作“日”。RcP中华典藏网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也。今不愈⑦,当云何?师曰:此病结为癥瘕,名曰疟母⑧,急当治之,鳖甲煎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⑦ 今不愈 《金匮要略》卷上•疟病脉证并治作“如其不瘥”四字,《外台秘要》卷五•疗疟方作“如期不瘥”四字。RcP中华典藏网

⑧ 疟母 病证名,又称疟积、母疟、劳疟。谓疟疾日久不愈,顽痰挟瘀,结于胁下,形成癥瘕。《普济方》卷二百•诸疟门:“夫疟母者,病疟不瘥,结为癥瘕是也。邪伏于阴,故久而成形,不治矣。其母虽或时瘥,已而复发,其本未除故也。治宜以破削之剂,以削除其病本。”RcP中华典藏网

成死鳖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鳖甲三两 半夏 人参 大戟各八铢 瞿麦 阿胶 紫葳一作紫菀 牡丹皮 石韦 干姜 大黄 厚朴 桂心 海藻《要略》作赤消 葶苈 羌螂⑨各十二铢 蜂窠 桃仁 芍药各一两 乌羽烧,一作乌扇 黄芩各十八铢虫 虻虫各三十铢,《要略》作鼠妇 柴胡一两半RcP中华典藏网

⑨ 羌螂 药名。性味咸寒,有毒,能定惊,破瘀,通便,攻毒,主治惊痫,癫狂,癥瘕,噎膈反胃,腹胀便结,淋病疳积,血痢痔漏,疗肿恶疮等。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四味末之,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渍灰,去灰取酒,著鳖其中,煮鳖尽烂,泯泯如漆,绞去滓,下诸药煎,为丸如梧子。未食服七丸,日三。仲景方无大戟海藻。RcP中华典藏网

疟而发渴者,与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柴胡八两 黄芩①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栝楼根四两RcP中华典藏网

① 黄芩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黄芪”。RcP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RcP中华典藏网

牝疟②者多寒,牡蛎汤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② 牝疟 “牝”原作“牡”,据《外台秘要》卷五•牝疟方引《伤寒论》原文改。按“牝疟”,病证名。症见寒多热少,为阳气为痰湿阻遏于内,不能外达于肌表而致。《医方考》:“牝,阴也,无阳之名,故多寒为牝疟。”RcP中华典藏网

牡蛎 麻黄各四两 蜀漆三两,无,以恒山代之。甘草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先洗蜀漆三过去腥,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黄得六升,去沫乃纳余药,煮取二升,饮一升,即吐出,勿复饮之。RcP中华典藏网

多寒者牝疟也,蜀漆散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蜀漆③ 云母 龙骨RcP中华典藏网

③ 蜀漆 药名,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性味苦辛温,有毒,主除痰,截疟,消癥瘕积聚。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等分,治下筛,先未发一炊顷,以醋浆服半钱,临发服一钱。温疟者,加蜀漆半分。云母取火烧之三日三夜。《要略》不用云母,用云实RcP中华典藏网

有瘅疟者,阴气孤绝,阳气独发而脉微,其候必少气烦满,手足热欲呕,但热而不寒,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也。RcP中华典藏网

有温疟者,其脉平无寒,时病六七日,但见热也。其候,骨节疼烦,时呕,朝发暮解,暮发朝解,名温疟,白虎加桂汤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烂,去滓,加桂心三两,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发热汗出者愈。RcP中华典藏网

麻黄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疟须发汗方。RcP中华典藏网

麻黄 栝楼根 大黄各四两 甘草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发前食顷一服,临发一服,服后皆厚覆取汗。RcP中华典藏网

治疟或间日发者,或夜发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① 竹叶各二两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两RcP中华典藏网

① 恒山 药名,即“常山”。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铜器中渍药,露置星月下高净处,横刀其上,明日取药于病人房门,以铜器缓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发前一食顷一服,临欲发一服。三服讫,静室中卧,莫共人语。当一日勿洗手面及漱口,勿进食,取过时不发,乃澡洗进食,并用药汁涂五心胸前头面,药滓置头边。曾用神验。《救急方》用乌梅二七枚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先作羊肉臛面饼,饱食之,并进少酒,随所能,其令欣欣有酒气,入密室里燃炭火,厚覆取大汗即瘥。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黑牛尾头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丸RcP中华典藏网

治痎疟,说不可具方。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黄各十八铢 麻黄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蜜和丸。未食服五丸如梧子,日二,不知渐增,以瘥为度。《肘后》无大黄。RcP中华典藏网

栀子汤RcP中华典藏网

主疟经数年不瘥者,两剂瘥,一月以来一剂瘥方。RcP中华典藏网

栀子十四枚 恒山三两 车前叶二七枚,炙干 秫米十四粒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发一服,发时一服,发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为瘥,不止,冷饭止之。RcP中华典藏网

丸方 恒山三两末之,以鸡子白和,并手丸如梧子,置铜碗中,于汤中煮之令熟,杀腥气则止,以竹叶饮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发令得三服,时早可断食,时晚不可断食,可竹叶汁煮糜少食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老疟久不断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三两 鳖甲 升麻 附子 乌贼骨各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绢袋盛,以酒六升渍之,小令近火,转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发可数服或吐下。RcP中华典藏网

治疟无问新久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小便一升半 蜜三匕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煮三沸,顿服。每发日平旦时服,自至发勿食,重者渐退,不过三服瘥。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鼠尾草 车前子各一虎口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发前服尽。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服翘摇汁。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捣莨菪根烧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强弱用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瓜蒂二七枚捣,水渍一宿,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水服桃花末方寸匕。RcP中华典藏网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酒服末方寸匕。又方 故鞋底去两头,烧作灰,井华水服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疟方RcP中华典藏网

鳖甲方寸 乌贼骨二方寸 附子 甘草各一两 恒山二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酒二升半渍之,露一宿,明日涂五心手足,过发时疟断,若不断,可饮一合许,瘥。RcP中华典藏网

蜀漆丸RcP中华典藏网

治劳疟①,并治积劳,寒热发有时,似疟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劳疟 病名。指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发者。首见于《金匮要略》,而《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劳疟候先论其病因病机:“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圣济总录》卷三十五述其症状更为具体:“劳疟者,以久疟不瘥,气血俱虚,病虽间歇,劳动则发,故谓之劳疟。邪气日深,真气愈耗,表里既虚,故食减肌瘦,色粹力劣,而寒热如故也。”RcP中华典藏网

蜀漆 麦门冬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升麻各三十铢 甘草 鳖甲 乌梅肉 萎蕤各一两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 豉一合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验,无不瘥也。加光明砂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乌梅丸RcP中华典藏网

治寒热劳疟久不瘥,形体羸瘦,痰结胸堂,食饮减少,或因行远,久经劳役,患之积年不瘥,服之神效方。RcP中华典藏网

乌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鳖甲 恒山前胡各一两 肉苁蓉 玄参 百合 蜀漆 桂心 人参 知母各半两桃仁八十一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为末,蜜丸。空心煎细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无所忌。RcP中华典藏网

治劳疟积时不断,众治无效者方 生长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发前食顷,第二服取临发时。RcP中华典藏网

大五补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时行后变成瘴疟①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瘴疟 病证名。因感受山岚瘴气,湿热郁蒸而致。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一•山瘴疟候。RcP中华典藏网

桂心三十铢 远志 桔梗 芎各二两 茯苓 干地黄 芍药 人参 白术 当归 黄芪 甘草各三两 竹叶五两 大枣二十枚 生枸杞根 生姜各一斤 半夏 麦门冬各一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八味咀,以水三斗煮竹叶枸杞,取二斗,次纳诸药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尽。RcP中华典藏网

鲮鲤汤RcP中华典藏网

治乍寒乍热,乍有乍无,山瘴疟②方。RcP中华典藏网

② 山瘴疟 即瘴疟。RcP中华典藏网

鲮鲤甲十四枚 鳖甲 乌贼骨各一两 恒山三两 附子一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酒三升渍一夕,发前稍稍啜之,勿绝吐也,兼以涂身,断食,过时乃食饮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肝邪热为疟③,令人颜色苍苍④,气息喘闷颤掉⑤,状如死RcP中华典藏网

③ 肝邪热为疟 即“肝疟”,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RcP中华典藏网

④ 苍苍 深青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RcP中华典藏网

⑤ 气息喘闷颤掉 按“战”通“颤”。《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战,假借为颤。”“掉”,摆动,摇动。《说文解字•手部》:“掉,摇也。”“颤掉”,谓头部或肢体不自主地摇晃震颤。又,《素问•刺疟》作“太息”二字。RcP中华典藏网

治肺热痰聚胸中,来去不定,转为疟⑤,其状令人心寒,寒甚则发热,热间则善惊如有所见者,恒山汤方者。或久热,劳微动如疟,积年不瘥,乌梅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乌梅肉 蜀漆 鳖甲 萎蕤 知母 苦参各一两 恒山一两半 石膏二两 甘草 细辛各十八铢 香豉一合RcP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再,饮服亦得。RcP中华典藏网

治心热为疟①不止,或止后热不歇,乍来乍去,令人烦心甚,欲饮清水,反寒多不甚热者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心热为疟 即“心疟”,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RcP中华典藏网

甘草一两 蜀漆三两 恒山四两 石膏五两 鳖甲四两 香豉一升 栀子 乌梅各三七枚 淡竹叶切,二升RcP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RcP中华典藏网

治脾热为疟②,或渴或不渴,热气内伤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肠中鸣③,汗出④恒山丸方RcP中华典藏网

② 脾热为疟 即“脾疟”,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RcP中华典藏网

③ 肠中鸣 此上《素问•刺疟》有“热则”二字。RcP中华典藏网

④ 汗出 此上《素问•刺疟》有“鸣已”二字。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三两 甘草半两 知母 鳖甲各一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未发前酒服十丸,临发时一服,正发时一服。RcP中华典藏网

⑤ 肺热……为疟 即“肺疟”,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三两 秫米二百二十粒 甘草半两RcP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时令三服尽。RcP中华典藏网

治肾热发为疟①,令人凄凄②然腰脊痛,不能③宛转④,大便难,目眴眴然⑤,身掉不定,手足寒,恒山汤方RcP中华典藏网

① 肾热发为疟 即“肾疟”,病证名,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RcP中华典藏网

② 凄凄 《素问•刺疟》作“洒洒”,义同。“凄凄”,寒凉貌。《诗经•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RcP中华典藏网

③ 不能 原脱,据《医垒元戎》卷五•素问五脏疟证汤液引补。RcP中华典藏网

④ 宛转 谓屈曲转动。按“宛”,弯曲,屈曲。《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宛,犹屈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张守节正义:“颜云:宛虹,屈曲之虹。”RcP中华典藏网

⑤ 眴眴然 目昏视物不清貌。《素问•刺疟》:“肾疟者……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RcP中华典藏网

恒山三两 乌梅三七枚 香豉八合 竹叶切,一升 葱白一握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发令尽。RcP中华典藏网

五脏并有疟候⑥,六腑则无,独胃腑有之,胃腑疟⑦者,令人旦病⑧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藜芦丸主之方RcP中华典藏网

⑥ 五脏并有疟候 即“五脏疟”,病证名,指肝心脾肺肾等五脏疟疾,因疟邪深伏而致。《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邪气深伏,并能为五脏疟。”RcP中华典藏网

⑦ 胃腑疟 即“胃疟”,病名,疟疾的一种,又称食疟。《素问•刺疟》:“胃疟者,令人旦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六腑无疟,惟胃有者,盖饮食饥饱所伤胃气而成,世谓之食疟,或因诸疟饮食不节,变成此证。”RcP中华典藏网

⑧ 旦病 《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五•十二疟作“疸病”。杨上善曰:“疸音旦,内热病也。胃受饮食,饮食非理,致有寒热,故胃有疟也。”RcP中华典藏网

藜芦 皂荚 恒山 牛膝各一两 巴豆二十枚RcP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先熬藜芦皂荚色黄,合捣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发时一丸,一日勿饱食。《肘后》无恒山牛膝。RcP中华典藏网

肝疟 刺足厥阴见血。心疟 刺手少阴。RcP中华典藏网

脾疟 刺足太阴。RcP中华典藏网

肺疟 刺手太阴阳明。RcP中华典藏网

肾疟 刺足少阴太阳。RcP中华典藏网

胃疟 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RcP中华典藏网

凡灸疟者 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RcP中华典藏网

疟 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炷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务大炷也。RcP中华典藏网

觉小异 即灸百会七壮。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RcP中华典藏网

又 灸风池二穴三壮。RcP中华典藏网

一切疟 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RcP中华典藏网

五脏一切诸疟 灸尺泽七壮,穴在肘中约上动脉是也。RcP中华典藏网

诸疟而脉不见者 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RcP中华典藏网

疟 刺足少阴,血出愈。RcP中华典藏网

痎疟 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发际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先取,后取天牖风池。RcP中华典藏网

疟,日西而发者 临泣主之,穴在目眦上入发际五分陷者,灸七壮。RcP中华典藏网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 飞扬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RcP中华典藏网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 昆仑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壮。RcP中华典藏网

禳①疟法 未发前抱大雄鸡一头著怀中,时时惊动,令鸡作大声,立瘥。RcP中华典藏网

① 禳(ráng 瓤) 祭名,古代除邪消灾的祭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齐有慧星,齐候使禳之。”RcP中华典藏网

治疟符,凡用二符:RcP中华典藏网

疟小儿,父字石拔,母字石锤,某甲著患人姓名患疟,人窃读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疟鬼小儿骂灶君作黑面奴,若当不信,看文书,急急如律令。RcP中华典藏网

上件符必须真书,前后各留白纸一行,拟著灶君额上,瓦石压之。不得压字上,勿令人近符。若得专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见。著符次第如后,若明日日出后发,须令人夜扫灶君前及额上令净,至发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灶前读符,使人自读,必须分明,读符勿错一字。每一遍若别人读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若患人自读,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读,三拜了,以净瓦石压两角,字向上著灶额上,勿令压字上。若疟日西发,具如上法三遍读符,至午时,更三遍读如上法。如夜发,日暮更三遍读并如上法。其灶作食亦得,勿使动此符。若有两灶,大灶上著符。若有露地灶,屋里灶上著。止有露灶,依法著。仍须手捉符,其符法如后。若有客患,会须客经停过三度,发三度,委曲著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疟,乞拘录疟鬼小儿如下,凡治久患者,一著符一渐瘥,亦可五度著符如始,可全瘥,又须手把符如下。RcP中华典藏网

王良符张季伯书之,急急如律令。RcP中华典藏网

上王良符,依法长卷两手握,念佛端坐,如须行动,检校插著胸前,字头向上。RcP中华典藏网

上二符各依法一时用,不得缺一符,万一不差,但得一发轻,后发日更读即瘥。一一仔细①依法,若字参差,即不瘥。RcP中华典藏网

① 仔细 原作“子细”,据元本改。RcP中华典藏网

溪毒证②第七RcP中华典藏网

② 溪毒证 原作“诊溪毒证”,据本书目录改。RcP中华典藏网

江东江南诸溪源间,有虫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虫无目,而利耳能听,在山源溪水中闻人声,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谓射工也。其虫小毒轻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疮,先病寒热,身不喜冷,体强筋急,头痛目疼,张口欠咳,呼吸闷乱,朝旦少苏醒,晡夕辄复寒热,或似伤寒,发石散动,亦如中尸,便不能语。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数行山水中,不知其证,便谓是伤寒,发石散动,作治乖僻。毒盛发疮,复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复恐疑蛊毒,是以致祸耳。今说其状类,以明其证,与伤寒别也。方在第二十五卷中。RcP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