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一肝脏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肝脏脉论第一
肝虚实第二肝胆俱虚实附
肝劳第三
筋极第四筋虚实附
坚癥积聚第五
肝脏脉论第一
论曰: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爪齿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此之中秩,卷卷皆备述五脏六腑等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所,并论五藏六腑等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灸针孔穴,并穷于此矣。其能留心于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准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疴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①,在地为五岳②,约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藏。五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③,终会通十二经焉。论曰:肝主魂,为郎官④,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目者,肝之官。肝气通于目,目和则能辨五色矣。左目甲,右目乙,循环紫宫①,荣华于爪,外主筋,内主血。肝重四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有六童子三玉女②守之。神名蓝蓝,主藏魂,号为魂藏,随节应会,故云肝藏血,血舍魂。在气为语,在液为泪。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气虚则梦见园苑生草,得其时梦伏树下不敢起;肝气盛则梦怒。厥气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
① 五星 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作“五曜”、“五纬”。
② 五岳 即嵩山(中岳)、泰山(东岳)、华山(西岳)、衡山(南岳)、恒山(北岳)。名出《周礼•春官•大宗伯》。
③ 三百六十五节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五”并作“骨”。
④ 郎官 官职名。汉称中郎、侍郎、郎中为郎官。自唐以后指郎中员外。
① 紫宫 经穴名。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隙。
② 玉女 “玉”原作“王”,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凡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凡肝脏象木,与胆合为腑。其经足厥阴,与少阳为表里。其脉弦,相于冬,旺于春。春时万物始生,其气来濡而弱,宽而虚,故脉为弦。濡即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春脉如弦,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实而弦,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胠满③。
③ 两胁胠(qǔ 曲)满 两胁腋下胀满。按“胠”,腋下。《玉篇•肉部》:“胠,腋下。”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作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内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作赜赜然如按琴瑟弦,《巢源》作如新张弓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其精不守,一作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令人阴缩而挛筋,两胁肋骨举一作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於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肝死脏,浮之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曰平。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①,虽病易治。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肝,子之乘母,为实邪②,虽病自愈。反得微涩而短《千金翼》云微浮而短涩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③,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④,为微邪⑤,虽病即瘥。心乘肝必吐利,肺乘肝即为痈肿。
① 虚邪 致病五邪之一。《难经•五十难》:“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谓五脏病邪依五行生克规律相互传变,母病及子为虚邪,子病及母为实邪,相乘为贼邪,相侮为微邪,自病为正邪。
② 实邪 致病五邪之一。详参前“虚邪”条注释。
③ 贼邪 致病五邪之一。详参前“虚邪”条注释。
④ 土之陵木 土反侮木。按“陵”,侵犯,欺侮。《玉篇•阜部》:“陵,犯也。”《广韵•蒸韵》:“陵,侮也。”
⑤ 微邪 致病五邪之一。详参前“虚邪”条注释。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吐,刺足厥阴,治阴。
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⑥,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
⑥ 脱精 病证名,即失精,又称“精脱。”指人体精液遗失过甚。《灵枢经•决气》:“精脱者,耳聋。”一谓精气衰脱。
肝脉急甚为恶言,一作妄言,微急为肥气⑦在胁下如覆杯;缓甚为呕,微缓为水瘕痹①;大甚为内痈②,善呕衄;微大为肝痹③,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④;滑甚为颓疝⑤,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瘛疭筋挛。
⑦ 肥气 病证名,即肝积。详参《难经•五十六难》。
① 水瘕痹 病证名。指水积胸下,结聚成形而小便不利的病证。详参《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
② 内痈 病证名。发于体内之痈。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内痈候。
③ 肝痹 病证名。内脏痹证之一。多为筋痹日久,又感寒气而致,症见夜卧多惊,口渴多饮,小便频数,胸腹胀满等。
④ 消瘅 病名。因热盛于内,津液被损而致,症见多饮而渴,多食善饮,烦热等。《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为消瘅。”
⑤ 颓疝 病证名。阴囊肿痛一类疾病,即“疝”。《素问•阴阳别论》张景岳注:“颓疝者,少腹控睾而痛也,颓,同。”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濡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溢入肌皮肠胃之外也。《素问》溢入作易入。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⑥头痛。
⑥ 足清 即足冷。按“清”,寒凉,冷。《素问•五脏生成》王冰注:“清,亦冷也。”
扁鹊云:肝有病则目夺精,虚则寒,寒则阴气壮,壮则梦山树等。实则热,热则阳气壮,壮则梦怒。
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志为怒。怒伤肝,精气并于肝则忧。肝虚则恐,实则怒,怒而不已亦生忧矣。
色主春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先发于肝者,头目眩,胁痛支满。一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二日之胃而腹胀;三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十日不已死,冬日入⑦,夏早食⑧。
⑦ 日入 太阳落山的时候,即酉时。约相当于今之下午七至九时。
⑧ 早食 吃早餐的时候,即辰时。约相当于今之上午七至九时。
病在肝,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
大五明狼毒丸
治坚癖痞在人胸胁,或在心腹方。
狼毒 干地黄各四两 附子 大黄 苁蓉 人参 当归各一两 半夏二两 干姜 桂心各一两半 细辛 五味子 蜀椒茹熬令烟尽,各一两 芫花 莽草 厚朴 防己 旋复花各半两 巴豆二十四枚 杏仁三十枚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二丸,日二夜一,以知为度。
小狼毒丸
治病与前同方。
狼毒三两 旋复花二两 附子 半夏 白附子茹各二两
上六味末之,蜜和捣五千杵,饮服如梧子三丸,加至十丸,日三。《肘后方》无半夏白附子茹,只三味。
狼毒丸
治坚癖方。
狼毒五两 半夏 杏仁各三两 桂心四两 附子 蜀椒 细辛各二两
上七味末之,别捣杏仁,蜜和,饮服如大豆二丸。
治暴坚久痞,腹有坚,甘遂汤方
甘遂 黄芩 芒消 桂心 细辛各一两 大黄三两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卒暴癥①,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斫刺,昼夜啼呼,不治,百日必死方 牛膝二斤咀,曝之令干,以酒一斗浸之,密塞器口煎取半,服半升,一服便吐去宿食,神效。
① 暴癥 病名。即突然发生的癥病。《诸病源候论》卷十九•暴癥候:“暴癥者,因脏腑虚弱,食生冷之物……结聚成块,卒然而起,其生无渐,名曰暴癥也。”
治卒暴癥方
取商陆根捣碎,蒸之,以新布籍腹上,以药铺著布上,以衣物覆其上,冷复易之,数日用之,旦夕勿息。
又方 蒜十片,取五月五日户上者,去皮 桂一尺二寸 灶中黄土如鸡子大一枚
上三味合捣,以淳苦酒和,涂布上以掩病处,不过三日消。凡蒜亦佳。《肘后方》不用桂。
野葛膏
治暴癥方。
野葛一尺 当归 附子 雄黄油煮一日 细辛各一两 乌头二两 巴豆一百枚 蜀椒半两
上八味咀,以大醋浸一宿,猪膏二斤煎附子色黄,去滓,纳雄黄粉,搅至凝,敷布上,以掩癥上,复以油重布上,复安十重纸,以熨斗盛火著上,常令热,日三夜二,须膏干益良。
消石大丸
治十二癥瘕,及妇人带下,绝产无子,并欲服寒食散而腹中有癥瘕实者,当先服大丸下之,乃服寒食散。大丸不下水谷,但下病耳,不令人困方。
消石六两,朴消亦得 大黄八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上四味末之,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铜器中,以竹箸柱器中,一升作一刻,凡三升作三刻,以置火上,先纳大黄,常搅不息,使微沸尽一刻,乃纳余药,又尽一刻,有余一刻,极微火使可丸如鸡子中黄。欲合药当先斋戒一宿,勿令小儿女人奴婢等见之。欲下病者用二丸。若不能服大丸者,可分作小丸,不可过四丸也。欲令大不欲令细,能不分为善。若人羸者可少食,强者不须食,二十日五度服,其和调半日乃下。若妇人服之,下者或如鸡肝,或如米汁正赤黑,或一升或三升。下后慎风冷,作一杯粥食之,然後作羹臛自养如产妇法,六月则有子。禁生鱼猪肉辛菜。若寒食散者,自如药法,不与此同,日一服。
土瓜丸
治诸脏寒气积聚,烦懑热,饮食中蛊毒,或食生物,及水中虫卵①生入腹而成虫蛇,若为鱼鳖,留饮宿食,妇人产瘕带下百病,阴阳不通利,大小便不节,绝伤堕落,寒热交结,唇口焦黑,身体消瘦,嗜卧少食,多魇,产乳胞中余疾,股里热,心腹中急结,痛引阴中方。
① 虫卵 “虫”原作“蛊”,据元本、四库本改。
土瓜根末 桔梗末各半升 大黄一斤,蒸二斗米下,暴干 杏仁一升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空腹饮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以知为度。
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余类烧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有食桃不消作病者,以时无桃,就树间得槁桃烧服之,登时吐病出,甚良。
治卒食不消,欲成癥积方 煎艾汁如饴,取半升,一服之便刺吐,去宿食神良。《古今录验方》白艾五尺围一束,薏苡根一大把,二味煎。
治食鱼肉等成癥结在腹内,并诸毒气方 狗屎五升烧末,绵裹之,以酒一斗浸再宿,滤取清,分十服,日三服,三日使尽,随所食癥结即便出矣。
治杂中食瘀实不消,心腹坚痛者方 以水三升煮白盐一升令消,分三服,刺吐去食也。并治暴癥。
治癥坚,心下有物大如杯,不得食,食则腹满,心腹绞痛方
葶苈子 大黄各二两 泽漆四两
上三味末之,别研葶苈为膏,下二味捣五百杵,入蜜更捣千杵,服如梧子五丸,不知加之,日三服。
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者方 暖水服发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
又方 饮服上好曲末方寸匕,日三瘥。又灸三焦俞,随年壮。
治伏梁气方
白马尿铜器中承取,旦旦服一升。
治癥瘕方
槲树白皮煎,令可丸服之,取知,病动若下,减之。
治患癥结病及瓜病,似瓜形日月形,或在脐左右,或在脐上下,若鳖在左右肋下或当心如合子大,复有手脚。治之法:先针其足,以椒熨之方 取一新盆子受一斗者,盆底钻一百二十孔,孔上著椒三合,上著一重纸,纸上著冷灰一升,灰上著热灰半升,上著刚炭火一斤,经一食顷,盆底热彻当病上,初安毡一重即安火盆,火盆大热以渐更加一重,若火更热不可忍,加至三重暂歇,一口冷饮,还上火消二分许即停,经三日勿著,及至七日决得顿瘥,然后食美食自补。若小不瘥,作露宿丸服之,方在第十六卷中。
治腹中积癥方
葶苈子一升熬,酒五升浸七日,服三合,日三。
治蛇癥①方
白马尾切长五分,以酒服方寸匕,大者自出;更服二分者一方寸匕,中者亦出;更服三分者一方寸匕,小者复出。不可顿作一服,杀人。马尾一本作马毛。
① 蛇癥 病名。因食蛇不消而致的癥病。一说即蛇瘕。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蛇瘕候。
治蛇癥,大黄汤方
大黄 茯苓各半两,一本作黄芩 乌贼骨二枚 皂荚六枚,如猪牙者 甘草如指大者一尺 芒消如鸡子一枚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三沸,去滓纳消,适寒温,尽服之,十日一剂,作如上法。欲服之宿无食,平旦服,当下病根也。
治鳖癥②,腹坚硬肿起,大如盘,睡卧不得方 取蓝一斤捣,水三升绞取汁,服一升,日二。
② 鳖癥 病名。因脾胃虚弱,遇冷不能消化而致,症见腹内结块,其形如鳖。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鳖癥候。
又方 蒴藋根白皮一握研取汁,以水和,顿服之。
又方 白马尿一升,鸡子三枚取白,合煎取二合,空腹顿服之,不移时当吐病出。
治食中得病为鳖癥,在心下,坚强方 鸡屎一升炒令黄,取五合,以酒一升浸,更取半捣为末,以所浸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日中作一剂。
治蛟龙病③ 开皇④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饧过多,便吐出蛟龙⑤,有头及尾。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山野人有啮虱在腹生长,为虱癥①病,治之方
③ 蛟龙病 病名。类似于今之肠寄生虫病。《金匮要略》卷下•果实菜谷禁忌并治:“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青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
④ 开皇 隋文帝杨坚年号,公元581—600年。
⑤ 蛟龙 此上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有“状似”二字。
① 虱癥 病名。由体虱感染所患的癥病。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虱癥候。
故败篦子一枚 故败梳一枚
上二物各破为两分,各取一分烧为末,又取一分,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以服前烧末,顿服,斯须出矣。
治米癥②,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则胸中清水出方
② 米癥 病名。由喜食生米所致的虱病。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米癥候。
鸡屎一升 白米五合
上二味合炒令米焦,捣末,以水二升顿服取尽,须臾吐出病如研米,若无米当出痰,永憎米,不复食。
治肉癥,思肉不已,食讫复思者方 空腹饮白马尿三升,吐肉出。肉不出必死。
治发癥③,由人因食而入,久即胸间如有虫,上下去来,惟欲饮油,一日之中乃至三二升,不欲饮食者方 油一升,以香泽煎之,大④贮之,安病人头边,令口鼻临油上,勿令得饮,敷鼻面令有香气,当叫唤取饮,不得与之,必当疲极大睡,其发癥当从口出饮油,人专守视之,并置石灰一裹,见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须臾抽尽,即是发也。初从腹中出,形如不流水中浓菜,随发长短,形亦如之。
③ 发癥 此下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有“食中有癥不觉”六字。按“发癥”,病名。指由误食毛发所致的癥病。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九•发癥候。
④“”原作“劳”,今改。按“”,铜器。《集韵•豪韵》:“,,铜器。”
又方 酒三升煮猪脂二升三沸,一服一升,日二。白马尿服之亦佳,无马白牛亦得⑤。
⑤ 无马白牛亦得 道藏本、四库本并作“无白马尿,白牛尿亦得”九字。
癥瘕 灸内踝后宛宛中,随年壮。又灸气海百壮。
久冷及妇人癥瘕,肠鸣泄利,绕脐绞痛 灸天枢百壮,三报之,万勿针,穴在挟脐两边各二寸。
积聚坚满 灸脾募百壮,穴在章门季肋端。
心下坚,积聚冷胀 灸上脘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一寸许。
积聚坚大如盘,冷胀 灸胃脘二百壮,三报之,穴在巨阙下二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