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八诸风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论杂风状第一痹痉附
诸风第二风热 风寒附
贼风第三历节附
偏风第四猥退 缓弱 挛急 腰脚痛附
风痱第五
风懿第六口噤 失音 口㖞 尸厥附
角弓反张第七
风痹第八
论杂风状第一痹痉附①
① 痹痉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岐伯曰: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②,二曰风痱③,三曰风懿④,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腧穴灸之。夫风者百病之长,岐伯所言四者,说其最重也。
② 偏枯 病证名。也称“偏风”,即半身不遂。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身不遂,或兼有肌肉疼痛,痿弱等。《灵枢经•热病》张景岳注:“偏枯者,半身不遂,风之类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偏枯候。
③ 风痱 病证名。亦称“痱”,中风后遗症之一。以四肢软瘫不能活动,神志不乱或稍乱,轻者能言,重者不能言为主症。详参《灵枢经•热病》、《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痱候。
④ 风懿 病证名。即风癔,中风病风中脏腑之证。症见猝然昏不知人,伴见舌强不能言,喉中有窒塞感,甚则噫噫有声等。《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癔候可与本卷内容互参。
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言不变,智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温卧取汗,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甲乙经》云:温卧取汗则巨取之。风痱者,身无痛,四肢不收,智乱不甚,言微可知①,则可治,甚即不能言,不可治;风懿者,奄忽②不知人,咽中塞窒窒然③《巢源》作噫噫然有声,舌强不能言,病在脏腑,先入阴后入阳④。治之先补于阴,后泻于阳,发其汗,身转软者生,汗不出身直者,七日死;《巢源》作眼下及鼻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风痹湿痹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胞痹,各有证候,形如风状,得脉别也,脉微涩,其证身体不仁。
① 言微可知 谓语声虽微弱但尚可闻辨。
② 奄忽 迅疾貌。《文选•马融•长笛赋》:“奄忽灭没,哗然复扬。”李善注:“《方言》曰:奄,遽也。”
③ 窒窒然 阻塞不通貌。《庄子•达生》:“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成玄英疏:“窒,塞也。”
④ 先入阴后入阳 谓病邪先入于脏后入于腑。按“阴”与“阳”,此指脏与腑。《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
凡风多从背五脏俞⑤入诸脏受病,肺病最急,肺主气息,又冒诸脏⑥故也。肺中风者,其人偃卧⑦而胸满短气,冒闷⑧汗出者,肺风之证也。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服续命汤,小儿减之;若色黄者,此为肺已伤化为血矣,不可复治。其人当妄言,掇空指地⑨,或自拈衣寻缝⑩,如此数日死。若为急风邪所中,便迷漠恍惚,狂言妄语,或少气惙惙①,不能复言,若不求师即治,宿昔而死。即觉,便灸肺俞及膈俞肝俞数十壮,急服续命汤可救也。若涎唾出不收者,既灸,当并与汤也。诸阳受风,亦恍惚妄语,与肺病相似,然著缓可经久而死。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有青者,肝风之证也。若唇色青面黄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大青黑,面一黄一白者,此为肝已伤,不可复治,数日而死。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②,闷乱冒绝汗出者,心风之证也。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服续命汤;若唇或青或白或黄或黑者,此为心已坏为水,面目亭亭,时悚动者③,不可复治,五六日死一云旬日死。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目下青,手足青者,不可复治。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末有黄色如饼粢④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服续命汤;若齿黄赤,鬓发直,面土色者,不可复治。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可服续命汤。
⑤ 五脏俞 五脏的背俞,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属足太阳膀胱经。
⑥ 冒诸脏 覆盖诸脏。按“冒”,覆盖。《玉篇•月部》:“冒,覆也。”
⑦ 偃卧 仰面卧倒。《孙子•九地》:“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
⑧ 冒闷 谓头目昏眩而烦乱。按“冒”,昏瞀,眩晕。《素问•气交变大论》:“病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神门绝者死不治。”“闷”,烦乱。《素问•风论》王冰注:“闷,不爽貌。”
⑨ 掇(dūo 多)空指地 谓病人或似以手拾物,或似以手指地。是危重病人在神志模糊时的虚妄动作。按“掇”,拾取。《说文解字•手部》:“掇,拾取也。”
⑩ 拈衣寻缝 谓病人意识模糊,双手妄动,似乎摸索衣物,寻找衣缝。
① 惙惙(chuò 龊) 疲乏貌。《玉篇•心部》:“惙,疲也。”
② 不得倾侧 谓身体不能转侧或侧卧。按“倾侧”,不正。《易纬通卦验》:“日食则害王命道倾侧。”
③ 面目亭亭,时悚(sǒng 耸)动者 谓面目呆滞,时见肌肉抽搐,而呈恐惧之貌。按“亭亭”,定止貌。此喻面目呆滞,表情淡漠。《说文解字•高部》:“亭,民所安定也。”段玉裁注:“亭,定。”“悚”,恐惧。《玉篇•心部》:“悚,惧也。”
④ 饼粢(cí 瓷) 米饼。《说文解字•食部》:“餈,稻饼也……粢,餈或从米。”
贼风⑤邪气所中则伤于阳,阳外先受之,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入传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中成病,归于六腑则为热,不时卧止⑥为啼哭,其脉坚大为实,实有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也。经络诸脉旁支去者,皆为孙脉也。
⑤ 贼风 四时不正之气。《灵枢经•岁露论》:“贼风邪气之中人也。”高士宗注:“凡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
⑥ 不时卧止 谓不能按时止息,夜寐不宁。按“止”,居住。《玉篇•止部》:“止,住也。”此谓入眠。
凡风之伤人,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贼风。故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四季①戊己伤于风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伤于风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伤于风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酒风②;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③,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无常方焉。是知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而寒热。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肥人有风,肌肉厚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瘦人有风,肌肉薄则常外汗,身中寒,目泪出。有风遇于虚,腠理开则外出,凄凄然如寒状,觉身中有水淋状,时如竹管吹处,此是其证也;有风遇于实,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是其证也。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失衣则愤满④,食寒即洞泄。新热食竟入水自渍及浴者,令人大腹,为水病。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⑤,不欲自劳。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而汗多,头痛。新房室竟取风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劳风①之为病,法在肺下②,使人强上而目脱,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候之三日及五日中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微有青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出为善,若不出则伤肺。
① 四季 《素问•风论》作“季夏”
② 酒风 《素问•风论》作“漏风”。按《素问•风论》:“饮酒中风,则为漏风。”王冰注:“热郁腠理,中风汗出,多如液漏,故曰漏风,经具名曰酒风。”
③ 久风入房中风则为肠风 《素问•风论》作“久风入中则为肠风”八字。
④ 愤满 郁积而壅满。按“愤”,郁积。《国语•周语上》:“阳瘅愤盈,士气震发。”韦昭注:“愤,积也。”
⑤ 惰 原作“堕”,今改。按“堕”通“惰”。《韩非子•显学》:“与人相若也,无饥馑疾疚祸罪之殃独以贫穷者,非侈则堕也。”陈奇猷集释:“惰,堕同。”
① 劳风 病名。因劳累受风而致,症见恶风振寒,头项强直,目睛上翻,咯吐痰涎等。《素问•评热病论》张景岳注:“劳风者,因劳伤风也。”
② 法在肺下 谓依照常规,病在肺脏之下。按“法”,规律,常理。《尔雅•释诂》:“法,常也。”
风邪客于肌肤,虚痒成风疹③瘙疮;风邪入深,寒热相搏则肉枯;邪客半身入深,真气去则偏枯;邪客关机④中即挛,筋中亦然。邪淫于脏,梦脏大形小;淫于腑,梦脏小形大。邪随目系入脑,则目转眩;邪中睛,则散视见两物。风邪入脏,寒气客于中,不能发则喑哑喉痹舌缓,不时服药针灸,风逐脉流入脏,使人卒然喑,缓纵噤痉致死也。风入阳经则狂,入阴经则癫。阳邪入阴病则静,阴邪入阳病则怒。
③ 疹 原作“胗”,今改。按“胗”,同“疹”。《说文解字•肉部》:“疹,籀文胗。”
④ 关机 此谓关节。
若因热食汗浴,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也。凡觉肌肉中如刺,皆由腠理闭,邪气在肌中闭,因欲出也,宜解肌汤则安。夫眼动,口唇动偏㖞,皆风入脉,故须急服小续命汤,将八风散,摩神明白膏丹参膏⑤,亦依经针灸之。
⑤ 丹参膏 “膏”字原脱,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⑥,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肉裂则痛,痛则神归之⑦,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为痹也。其风最多者,不仁则肿,为行痹,走无常处;其寒多者则为痛痹;其湿多者则为著痹;冷汗濡,但随血脉上下,不能左右去者,则为周痹也;痹在肌中,更发更止,左以应左,右以应右者,为偏痹也。夫痹,其阳气少而阴气多者,故令身寒从中出;其阳气多而阴气少者,则痹且热也。诸痹风胜者则易愈,在皮间亦易愈,在筋骨则难痊也。久痹入深,令荣卫涩,经络时疏①,则不知痛。风痹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腹中股胫淫泺②,烦心头痛,伤脾肾;时呕眩,时时汗出,伤心;目眩,伤肝;悲恐,短气不乐,伤肺。不出三年死,一云三日。
⑥ 迫切而为沫 谓邪气逼迫深入而致水气凝聚。按“迫切”,即近。《汉书•谷永传》:“克己复礼,毋贰微行出饮之过,以防迫切之祸。”此谓邪气逼迫而深入。“沫”,停滞肌肉内的津液。《灵枢经•五癃津液别》:“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
⑦ 神归之 谓正气趋向并聚于患处。按“神”,正气。《灵枢经•小针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① 经络时疏 谓因荣卫凝滞而致经络时时空疏不充。《素问•痹论》张景岳注:“疏,空虚也。”
② 淫泺 酸痛无力。《素问•骨空论》:“淫泺胫酸,不能久立。”王冰注:“淫泺,谓似酸痛而无力也。”
太阳中风,重感于寒湿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之状,摇头马鸣,腰反折,须臾十发,气息如绝,汗出如雨,时有脱。易得之者,新产妇人及金疮血脉虚竭。小儿脐风,大人凉湿得痉风③者皆死。温病热盛入肾,小儿痫热盛皆痉。痉喑厥癫皆相似,故久厥成癫,宜审察之④。其重者患耳中策策⑤痛,皆风入肾经中也,不治。流入肾则喜卒然体痉直如死,皆宜服小续命汤两三剂也。若耳痛肿生汁作痈疖⑥者,乃无害也,惟风宜防耳,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
③ 痉风 病名,即风痉。因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症见突然跌倒,身背强直,口噤不开如痫状,反复发作等。详参《灵枢经•热病》、《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痉候等。
④ 宜审察之 “宜”字原脱,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⑤ 策策 象声词,形容落叶之声。韩愈《昌黎集•秋怀》:“秋风披一拂,策策鸣不已。”《正字通•竹部》:“策策,落叶声。”
⑥ 痈疖 “疖”原作“节”,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诸风第二风热 风寒附① 方二十九首 灸法四十首
① 风热……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小续命汤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②,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② 奄奄忽忽 谓气息微弱,神志恍惚。按“奄奄”,气息微弱貌。李密《陈情表》:“气息奄奄,人命危浅。”“忽忽”,恍惚貌。《文选•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自失。”李善注:“忽忽,迷也。”
麻黄 防己崔氏、《外台》不用防己 人参 黄芩 桂心 甘草 芍药 芎 杏仁各一两 附子一枚 防风一两半 生姜五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
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小品》、《千金翼》同;深师、《古今录验》有白术,不用杏仁;《救急》无芎杏仁,止十味;《延年》无防风。
大续命汤
治肝厉风,卒然喑哑,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③方。
③ 贼风 病证名。因风寒之邪侵袭骨节而致,症见恶寒,骨节冷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痛处拒按,时有汗出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贼风候。
麻黄八两 石膏四两 桂心 干姜 芎各二两 当归 黄芩各一两 杏仁七十枚 荆沥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掠去沫,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荆沥煮数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续命汤。旧无荆沥,今增之,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
小续命汤
治中风冒昧①,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方。
① 冒昧 谓头目昏眩而不明。按“冒”,昏眩。《素问•玉机真脏论》:“忽忽眩冒而颠疾。”“昧”,眼目不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
麻黄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生姜五两 人参 芎 白术 附子 防己 芍药 黄芩各一两 防风一两半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古今录验》无桂,名续命汤;胡洽、《千金翼》同。
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②,言语无所不及,宜服小续命汤方
② 或大笑 “或”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麻黄三两 人参 桂心 白术各二两 芍药 甘草 防己 黄芩 芎 当归各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大续命汤
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③,皮肉痛痒不自知方。
③ 四肢垂曳 谓四肢不遂而见上肢下垂,下肢拖曳。按“曳”,拖。《玉篇•曰部》:“曳,申也,牵也,引也。”
独活 麻黄各三两 芎 防风 当归 葛根 生姜 桂心各一两 茯苓 附子 细辛 甘草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上气者,加吴茱萸二两、厚朴一两;干呕者,倍加附子一两;啘者,加橘皮一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一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风未须加减,便且作三剂,停四五日以后,更候视病虚实平论④之,行汤行针,依穴灸之。
④ 平论 议论,讨论。按“平”,同“评”。马其昶《古文辞类纂标注序》:“以平议古人至精深奥赜之文乎?”
西州续命汤
治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
麻黄六两 石膏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芎 干姜 黄芩 当归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也,可卧,厚覆,小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眠矣。前服不汗者,后服一升,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卧,服之大善。凡服此汤不下者,人口嘘其背,汤则下过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喜有死者,皆为顿服三升,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胡洽方》、《古今录》名大续命汤。
大续命汤
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宜产妇及老小等方。
麻黄 芎各三两 干姜 石膏 人参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张仲景方,本欠两味。
续命煮散
主风无轻重,皆治之方。
麻黄 芎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各三两 桂心 附子 茯苓 升麻 细辛 人参 防风各二两 石膏五两 白术四两
上十五味粗筛下,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大良。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①,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① 痑(tān 瘫)曳(yè 叶) 疲乏困顿貌。按“痑”,疲乏。《玉篇•疒部》:“痑,力极也。”“曳”,困顿。《后汉书•冯衍传》:“年虽疲曳,犹庶几名贤之风。”李贤注:“曳,犹顿也。”
大续命散
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蹎倒①,或卧苦惊如惰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②欲走方。
① 起止蹎倒 “蹎”原作“颠”,今改。按“颠”,通“蹎”。倒仆。《说文解字注笺》:“《仆传》曰:颠倒字作蹎是也,作颠者,假借字耳。”“起止蹎倒”,谓举止则颠仆倒地。
② 忽忽 烦闷不爽貌。《素问•玉机真脏论》:“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王冰注:“忽忽,不爽也。”
麻黄 乌头 防风 桂心 甘草 蜀椒 杏仁 石膏 人参 芍药 当归茹《千金翼》作芎 黄芩 茯苓 干姜各一两
上十五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以知为度。
排风汤
治男子妇人风虚湿冷,邪气入脏,狂言妄语,精神错乱。其肝风发则面青,心闷乱,吐逆呕沫,胁满头眩,重耳不闻人声,偏枯筋急,曲拳而卧也;其心风发则面赤,翕然③而热,悲伤嗔怒,目张呼唤也;其脾风发则面黄,身体不仁,不能行步,饮食失味,梦寐倒错,与亡人相随也;其肺风发则面白,咳逆唾脓血,上气,奄然而极也;其肾风发则面黑,手足不遂,腰痛难以俯仰,痹冷骨疼也。诸有此候,令人心惊,志意不定,恍惚多忘,服此汤安心定志,聪耳明目,通脏腑,诸风疾悉主之方。
③ 翕然 炽盛貌。《方言》卷十二:“翕,炽也。”
白鲜皮 白术 芍药 桂心 芎 当归 杏仁 防风 甘草各二两 独活 麻黄 茯苓各三两 生姜四两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每服一升,覆取微汗,可服三剂。
大八风汤
主毒风顽痹亸曳④,手脚不遂,身体偏枯,或毒弱不任①,或风入五脏,恍恍惚惚,多语喜忘,有时恐怖,或肢节疼痛,头眩烦闷,或腰脊强直不得俯仰,腹满不食,咳嗽,或始遇病时卒倒闷绝,即不能语,使失喑,半身不随,不仁沉重,皆由体虚,恃少不避风冷所致,治之方。
④ 亸(duǒ 躲)曳 病证名,又名亸曳风。由风痰蓄积肝脾两经,心血虚而多火,风痰上逆,壅塞心窍所致。按“亸”,垂首斜倾,懈惰之态。《灵枢经•口问》:“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亸曳候。
① 毒弱不任 谓肢体疼痛痿弱,不能持物或着地行走。按“毒”,苦痛,疼痛。《广雅•释诂二》:“毒,痛也。”“任”,堪,胜。《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此谓手不能持物或足不能着地行走。
当归一两半 升麻 五味子各一两半 乌头 黄芩 芍药 远志 独活 防风 芎 麻黄 秦艽 石斛 人参 茯苓 石膏 黄芪 紫菀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 甘草 桂心 干姜各二两 大 豆一升,《翼》云二合
上二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酒二升合煮取四升,强人分四服,羸人分六服。
八风散
主八风十二痹,猥退②,半身不遂,历节疼痛,肌肉枯燥,皮肤动,或筋缓急痛,不在一处,卒起目眩,失心恍惚,妄言倒错,身上瘰③,面上疱起,或黄汗出,更相染渍,或燥或湿,颜色乍赤乍白,或青或黑,角弓反张,乍寒乍热方。
② 猥退 病证名。又作“腲退”。因身体虚弱,风邪内侵而致,症见四肢不收,身体疼痛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腲退候。
③瘰 谓体肤因风邪侵淫而致疮疱叠生。按“”,疮。《广雅•释诂一》:“,创也。”“瘰”,本指瘰疬,此谓疮疱。
麻黄 白术各一斤 栝楼根 甘草 栾荆 天雄 白芷 防风 芍药 石膏 天门冬各十两 羌活二斤 山茱萸 食茱萸④ 踯躅各五升 茵芋十四两 黄芩一斤五两 附子三十枚 大黄半斤 细辛 干姜 桂心各五两 雄黄 朱砂 丹参各六两
④ 食茱萸 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的果实。性味辛苦温,有毒,能温中燥湿,杀虫止痛,主治心腹冷痛,寒饮,泄泻冷痢,湿痹,赤白带下,齿痛等。
上二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一,三十日后日再服。五十日知,百日瘥,一年平复,长服不已佳,先食服。
小八风散
治迷惑如醉,狂言妄语,惊悸恐怖,恍惚见鬼,喜怒悲忧,烦懑颠倒,悒悒①短气不得语,语则失忘,或心痛彻背,不嗜饮食,恶风,不得去帷帐,时复疼热,恶闻人声,不知痛痒,身悉振摇,汗出,猥退,头重浮肿,爪之不知痛,颈项强直,口面㖞戾②,四肢不随,不仁偏枯,挛掣不得屈伸,悉主之方。
① 悒悒 原作“邑邑”,今改。按“邑”,通“悒”。《说文通训定声•临部》:“邑,假借为悒。”“悒悒”,愁闷不乐貌。《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杨倞注:“邑与悒同。悒,怏也。”
② 口面㖞戾 谓口眼歪斜。按“㖞”嘴歪。《玉篇•口部》:“㖞……口戾也。”“戾”,弯曲。《说文解字•犬部》:“戾,曲也。”
天雄 当归 人参各五分 附子 防风 天门冬 蜀椒 独活各四分 乌头 秦艽 细辛 白术 干姜各三分 麻黄 山茱萸 五味子 桔梗 白芷 柴胡 莽草各二分
上二十味治下筛,合相得,酒服半方寸匕,渐至全匕,日三服,以身中觉如针刺者则药行也。
乌头汤
主八风③五尸④,恶气游走胸心,流出四肢,来往不住,短气欲死方。
③ 八风 八方之风。《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王冰注:“八风者,东方婴儿风,南方大弱风,西方刚风,北方大刚风,东北方凶风,东南方弱风,西南方谋风,西北方折风也。”
④ 五尸 谓飞尸、遁尸、沉尸、风尸、尸注等五种尸病。尸病之候,《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多有论述,宋元以后渐次寂然,其证情复杂。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尸病诸候。
乌头 芍药 干姜 桂心 细辛 干地黄 当归 吴茱萸各一两 甘草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诸风葈耳散方
当以五月五日午时干地刈⑤取葈耳叶⑥,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服一方寸匕,日三。作散若吐逆,可蜜和为丸,服十丸,准前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①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可以铍针刺溃去之,皆黄汁出,尽乃止。五月五日多取阴干之,著大瓮中,稍取用之。此草避恶,若欲看病省疾者便服之,令人无所畏;若时气不和,举家服之;若病胃胀满,心闷发热,即服之。并杀三虫肠痔②,能进食。一周年服之佳,七月七、九月九皆可采用。
⑤ 刈(yì 义) 割。《说文解字•丿部》:“乂(刈),芟草也。”
⑥ 葈耳叶 药名,即苍耳,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性味苦辛寒,有毒,能祛风散热,杀虫解毒,主治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皮肤瘙痒等。
① 粟肌 谓肌肤鼓起如粟米状。
② 肠痔 病名。因伤于风湿或房室不慎,气血扰动,经脉流溢而致,症见肛门肿核疼痛,寒热而出血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四•诸痔候。
治心风虚热,发即恍惚烦闷,半身不仁,挛急方
荆沥五升 竹沥五升 枸杞根白皮一升 香豉三合 生麦门冬一升 人参 茯苓 栀子人 黄芩 芎 桂心 细辛 杏仁 白鲜皮 防风各二两 生姜 石膏 甘草各三两
上十八味咀,以水二斗和沥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凡五剂,间三日服一剂。一本用防己三两。
治虚热恍惚,惊邪恐惧方
荆沥三升 竹沥二升 牛黄十八铢 人参 生麦门冬各三两 香豉三合 升麻 铁精各一两 龙齿 天门冬 茯苓 栀子各二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三升,去滓,下牛黄铁精,更煎五六沸,取一升七合,分温三服,相去十里久。
地黄煎
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间热,不下食,冷补方。
生地黄汁二升 生姜汁一升 枸杞根汁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酥三升 人参 天门冬各八两 茯苓六两 栀子仁 大黄各四两
上十一味,捣筛五物为散,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纳散药搅调,一服一匕,日二,渐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又方 羚羊角五两 干蓝 黄芩 芍药 鼠尾草③各三两 生葛 栀子仁各六两 豉一升,绵裹
③ 鼠尾草 药名,即关白附,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性味辛甘热,有毒,能祛风痰,逐寒湿,定惊痫,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头痛癫痫,风湿痹痛等。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治积热风方
地骨皮 萎蕤 丹参 黄芪 泽泻 麦门冬各三两 清蜜一合 生地黄汁一升 姜汁一合
上九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地黄汁,更缓火煮,减一升,纳蜜及姜汁,又煮一沸,药成,温服三合,日再。
大防风汤
治中风发热无汗,肢节烦,腹急痛,大小便不利方。
防风 当归 麻黄 白术 甘草各十八铢 黄芩三十铢 茯苓 干地黄 附子 山茱萸各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一服七合。大小便不利,纳大黄人参各十八铢、大枣三十枚、生姜三两,煮取三升,分三服。深师加天门冬一两。
治中风发热,大戟洗汤方
大戟 苦参
上二味等分末之,以药半升、白醋浆一斗煮醋三沸。适寒温,洗之从上下,寒乃止,立瘥。小儿三指撮,浆水四升煮洗之。
金牙酒
疗积年八风五疰①,举身亸曳,不得转侧,行步跛躄,不能收摄,又暴口噤失音,言语不正,四肢背脊筋急肿痛,流走不常,劳冷积聚,少气,乍寒乍热,三焦不调,脾胃不磨,饮澼结实,逆害饮食②,醋咽③呕吐,食不生肌,医所不能治者,悉主之方。
① 五疰 病证名,注病之一。症见乍寒乍热,或皮肤游走跳动,或心腹刺痛,或肢节沉重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五注候。按“疰”,也称“注”,有灌注之意。凡病情久延,反复发作,或注易旁人者,均称注病。
② 饮澼结实,逆害饮食 谓饮食与水饮相互交结而妨害饮食。按“澼”,肠间水。《集韵•昔韵》:“澼,肠间水。”“逆”,拒。《尹文子•大道上》:“嗜甘而逆苦。”《战国策•齐策三》高诱注:“逆,谓拒之。”
③ 醋咽 即吞酸。
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绢袋盛 细辛 地肤子无子用茎,苏恭用蛇床子 附子 干地黄 防风 莽草 蒴藋根各四两 蜀椒四合 羌活一斤,胡洽用独活
上十味咀,盛以绢袋,以酒四斗瓷罂①中渍,密闭头勿令泄气,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此酒无毒,及可小醉,常令酒气相接,不尽一剂,病无不愈,又令人肥健。酒尽自可加诸药各三两,惟蜀椒五两,用酒如前,勿加金牙也。冷加干姜四两。服此酒胜灸刺,起三十年诸风亸曳,神验。《肘后》、《备急》用升麻干姜各四两、人参二两、石斛牛膝各五两,不用蒴藋根,为十四味;苏恭不用地黄,为十三味;一方用蒺藜四两、黄芪三两;胡洽用续断四两,为十一味;《千金翼》用茵芋四两,无莽草。
① 罂 古代瓶一类容器。
常山太守马灌酒
除风气,通血脉,益精华,定六腑,明耳目,悦泽颜色,头白更黑,齿落更生。服药二十日力势倍,六十日志气充盈,八十日能夜书,百日致神明,房中强壮如三十时,力能引弩,年八十人服之,亦当有子,病在腰膝,药悉主之方。
天雄二两,生用 蜀椒 商陆根各一两 乌头一枚,大者 桂心 白敛 茵芋 干姜各一两 附子五枚 踯躅一两
上十味咀,以绢袋盛,酒三斗渍,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去滓。初服半合,稍加至两三合,捣滓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以知为度。夏日恐酒酸,以油单覆之,下井中近水,令不酸也。《千金翼》无商陆桂心,为八味。
蛮夷酒
主久风枯挛,三十年著床,及诸恶风,眉毛堕落方。
独活 丹参 礜石 干地黄各一两 附子 麦门冬各二两 白芷 乌喙 乌头 人参 狼毒 蜀椒 防风 细辛 矾石 寒水石 牛膝 麻黄 芎 当归 柴胡 芍药 牡蛎 桔梗 狗脊《千金翼》作枸杞 天雄各半两 苁蓉 茯神《千金翼》作茯苓 金牙 署预 白术 杜仲 石南 款冬各十八铢 干姜 芜荑各一合 山茱萸 牡荆子各十八铢 芫花 柏子仁各一合 石斛 桂心各六铢 甘遂二两 苏子一升 赤石脂二两半
上四十五味咀,以酒二斗渍,夏三日,春秋六日,冬九日,一服半合。密室中合药,勿令女人六畜见之,三日清斋乃合。《千金翼》无芎,云加大枣四十枚更佳。
蛮夷酒
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随,宿食,久寒虚冷,五劳七伤及妇人产后余疾,月水不调,皆主之方。
矾石① 桂心 白术 狼毒 半夏 石南 白石脂 龙胆 续断 芫花 白石英 代赭茹 石韦 玄参 天雄 防风 山茱萸 桔梗 藜芦 卷柏 细辛 寒水石 乌头 踯躅 蜀椒 白芷 秦艽 菖蒲各一两 矾石 附子 远志各二两 石膏二两半 蜈蚣二枚
① 矾石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礜石”。
上三十四味咀,以酒二斗渍四日,服一合,日再。十日后去滓曝干,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再,以知为度。胡洽四十二味,无桂心细辛乌头踯躅蜀椒,而有芒消恒山黄芩黄连大黄麻黄地黄前胡甘草菟丝子芍药紫菀各一两、杏仁二十枚,同捣筛,绢袋盛,用水三斗、面三斤、黍米三斗作饭,依如酒法,以药袋酿中,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三日,酒成,服半鸡子壳,日三,并曝药末之,酒服方寸匕,以身体暖为度。
鲁王酒
治风眩心乱,耳聋,目暗泪出,鼻不闻香臭,口烂生疮,风齿②瘰疬,喉下生疮,烦热,厥逆上气,胸胁肩胛痛,手不上头,不自带衣,腰脊不能俯仰,脚酸不仁,难以久立,八风十二痹,五缓六急,半身不遂,四肢偏枯,筋挛不可屈伸,贼风,咽喉闭塞,哽哽③不利,或如锥刀所刺,行人皮肤中,无有常处,久久不治,入人五脏,或在心下,或在膏肓,游走四肢,偏有冷处,如风所吹,久寒积聚风湿,五劳七伤,虚损百病,悉主之方。
② 风齿 病名。因阳明脉虚,风邪乘袭而致,症见牙龈浮肿,牙痛根浮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风齿候。
③ 哽哽(gěng 梗) 阻塞不通貌。按“哽”,阻塞。《庄子•外物》:“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陆德明释文:“哽,塞也。”
茵芋 乌头 踯躅各三十铢 天雄 防己 石斛各二十四铢 细辛 柏子仁 牛膝 甘草 通草 桂心 山茱萸 秦艽 黄芩胡洽作黄芪 茵陈 附子 瞿麦 杜仲 泽泻 王不留行胡洽作天门冬,《千金翼》作王荪 石南 防风 远志 干地黄各十八铢
上二十五味咀,以酒四斗渍之十日,一服一合,加至四五合,以知为度。《千金翼》名此为鲁公酒,有干姜。胡洽无防己,以绢囊盛药,用水二斗、法曲二斗同渍之,三四宿出药囊,炊二斗黍米,纳汁酿之,酒熟。饮如鸡子大,日二,稍稍饮之,以知为度。
鲁公酿酒
主风偏枯半死,行劳得风,若鬼所击,四肢不遂,不能行步,不自带衣,挛躄,五缓六急,妇人带下,产乳中风,五劳七伤方。
干姜 踯躅 桂心 甘草 芎 续断 细辛 附子 秦艽 天雄 石膏 紫菀各五两 葛根 石龙芮 石斛 通草 石南 柏子仁 防风 巴戟天 山茱萸各四两 牛膝 天门冬各八两 乌头二十枚 蜀椒半升
上二十五味咀,以水五升渍三宿,法曲一斤合渍,秫米二斗合酿三宿,去滓,炊糯米一斗,酝三宿药成。先食服半合,日再。待米极消尽,乃去滓,曝干末服。
独活酒
治八风十二痹方。
独活 石南各四两 防风三两 附子 乌头 天雄 茵芋各二两
上七味咀,以酒二斗渍七日,服半合,日三,以知为度。
扁鹊云:治卒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指下横纹,随年壮,立愈。
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 灸内踝上四十壮。
外踝筋急 灸外踝上三十壮,立愈。
若眼戴,睛上插 灸目两眦后二七壮。
若不能语 灸第三椎上百壮。
若不识人 灸季肋头七壮。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 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灸卒死亦良。
治久风卒风,缓急诸风,卒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随,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始觉发动 即灸神庭一处七壮,穴在当鼻直上发际是。
次灸曲差二处各七壮,穴在神庭两旁各一寸半是。
次灸上关二处各七壮,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者中是。
次灸下关二处各七壮,穴在耳前下廉动脉陷者中是。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穴在曲颊陷者中是。
次灸廉泉一处七壮,穴在当颐①直下骨后陷者中是。
① 颐(yí 夷) 原作“头”,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颐”,下巴。《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次灸囟会一处七壮,穴在神庭上二寸是。
次灸百会一处七壮,穴在当顶上正中央是。
次灸本神二处各七壮,穴在耳正直上入发际二分是又作四分。
次灸天柱二处各七壮,穴在项后两大筋外,入发际陷者中是。
次灸陶道一处七壮,穴在大椎节下间是。
次灸风门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
次灸心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
次灸肝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
次灸肾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
次灸膀胱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是。
次灸曲池二处各七壮,穴在两肘外曲头陷者中,屈肘取之是。
次灸肩髃二处各七壮,穴在两肩头正中,两骨间陷者中是。
次灸支沟二处各七壮,穴在手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是。
次灸合谷二处各七壮,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者中是。
次灸间使二处各七壮,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是。
次灸阳陵泉二处各七壮,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是。
次灸阳辅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上绝骨端陷者中是。
次灸昆仑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是。
治风 灸上星二百壮,前顶二百四十壮,百会二百壮,脑户三百壮,风府三百壮。
治大风 灸百会七百壮。
治百种风 灸脑后项大椎平处两厢,量二寸三分,须取病人指寸量,两厢各灸百壮,得瘥。
治风耳鸣 从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一切风得瘥,狂者亦瘥,两耳门前后各灸一百壮。
治卒病恶风,欲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 灸第五椎名曰脏俞百五十壮,三百壮便愈。
心俞穴在第五节,一云第七节,对心横三间寸,主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①,不欲食饮,鼻衄,目眴②不明,肩头胁下痛,小腹急,灸二三百壮。大肠俞在十六椎两边,相去一寸半,治风,腹中雷鸣,肠澼泄利,食不消化,小腹绞痛,腰脊疼强,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百壮,三日一报。腋门在腋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腋间,灸五十壮,主风。绝骨在外踝上三寸,灸百壮,治风,身重心烦,足胫疼。
① 四肢羸露 谓四肢瘦削而致骨廓显露。按“羸”,瘦瘠。《说文解字•羊部》:“羸,瘦也。”
② 目眴 目眩。《集韵•谆韵》:“眴,目眩也。”
贼风第三历节附③ 论一首 方三十二首 灸法六首
③ 历节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治肝虚寒,卒然喑④哑不声,踞坐不得,面目青黑,四肢缓弱,遗失便利,厉风所损,桂枝酒主之方
④ 喑(yīn 音) 原作“瘖”,今改。按“瘖”同“喑”。失音,哑。《说文解字•疒部》:“瘖,不能言也。”
桂枝 芎 独活 牛膝 署预 甘草各三两 附子二两 防风 茯苓 天雄 茵芋 杜仲 白术 蒴藋根各四两 干姜五两 大枣四十枚 踯躅一升 猪椒叶根皮各一升
上十八味咀,以酒四斗渍七日,服四合,日二,加至五六合。
肝风占候 其口不能言,当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次灸肝俞,第九椎下是,五十壮,余处随年壮,眼暗人灸之得明,二三百壮良。
心气虚悸恍惚 大定心汤主之,方在第十四卷中。
治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㖞斜①,干姜附子汤方
① 斜 原作“邪”,今改。按“邪”,同“斜”。《玉篇•邑部》:“邪,音斜。”《水经注•河水》:“邪行五里,逆行三里。”
干姜 附子各八两 桂心 麻黄各四两 芎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三日后服一剂。
治心寒,或笑或呻口敧② 侧子酒主之,方在第七卷中。
② 口敧(qī 期) 口歪。按“敧”,倾斜不正。《新语•怀虑》:“故管仲相桓公,诎节事君,专心一意,身无境外之交,心无敧斜之虑。”
芎汤
主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方。
芎一两半 黄芩 石膏一方用黄连 当归 秦艽 麻黄 桂心各一两 杏仁二十一枚 干姜 甘草各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心虚寒,阴气伤寒损心,惊掣悸,语声宽急混浊,口㖞,冒昧,好自笑,厉风伤心,荆沥汤主之方荆沥三升 麻黄 白术 芎各四两 防风 桂心 升麻 茯苓 远志 人参 羌活 当归各二两 母姜切,一升,取汁 防己 甘草各二两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煎麻黄两沸,去沫,次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下荆沥姜汁,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治心虚寒,气性反常,心手不随,语声冒昧,其所疾源厉风损心,具如前方所说无穷,白术酿酒,补心志定气方
白术切 地骨皮 荆实各五斗 菊花二斗
上四味,以水三石煮取一石五斗,去滓,澄清取汁,酿米一石,用曲如常法,酒熟,多少随能饮之,常取半醉,勿令至吐。
凡心风寒 灸心俞各五十壮,第五节两边各一寸半是。
治脾虚寒,厉风所伤,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如破鼓之声,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大小便利无度 依源麻黄汤主之,方在第七卷中。方本缺。
治脾寒,言声忧惧,舌本卷缩,嗔喜无度,昏闷恍惚,胀满,温中下气,半夏汤方
半夏 生姜各一升 芍药 茯苓 桂心 橘皮 五味子各三两 附子五两 白术四两 甘草二两 大枣三十枚 大麻仁一升,熬研为脂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下大麻脂,更上火一沸,分三服。治脾虚寒,身重不举,言音沉鼓,厉风伤痛,便利无度,补脾安胃,调气止痛,当归丸方
当归八两 天雄六两 干姜 酸枣仁各八两 黄芪 地骨皮各七两芎 干地黄各六两 桂心 防风 附子 白术各五两 甘草 厚朴 秦艽各四两 大枣二十枚 吴茱萸五合 秦椒叶四两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三十丸至四十丸,日再服。
脾风占候,声不出,或上下手 当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是,次灸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治脾风 灸脾俞夹脊两边各五十壮。凡人脾俞无定所,随四季月应病,即灸脏俞是脾穴,此法甚妙。脾风者,总呼为八风。
治肺虚寒,厉风所中,嘘吸战掉,声嘶塞而散下,气息短惫,四肢痹弱,面色青葩①,遗失便利,冷汗出,依源麻黄续命汤方
① 面色青葩(pā 趴) 谓面色青而苍白。按“葩”,草花白。《广韵•麻韵》:“葩,草花白。”
麻黄六两 大枣五十枚 杏仁 白术 石膏各四两 桂心 人参 干姜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 甘草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去沫,次下诸药,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旧方无术茯苓,今方无黄芩,转以依经逐病增损。
治肺寒虚伤,言音嘶下,拖气用力,战掉,缓弱虚瘠②,厉风入肺,八风防风散方
② 缓弱虚瘠 谓肢体瘦削而怠缓无力。
防风 独活 芎 秦椒 干姜 黄芪 附子各四十二铢 天雄 麻黄 石膏 五味子 山茱萸各三十六铢 秦艽 桂心 署预 细辛 当归 防己 人参 杜仲各三十铢 甘草十一铢 贯众二枚 甘菊 紫菀各二十四铢
上二十四味治下筛,每服方寸匕,酒调,进至两匕,日再服。
治肺虚寒,羸瘦缓弱,战掉嘘吸,胸满肺痿,温中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 桂心四两 甘草 麻黄各三两 橘皮四两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先煎麻黄两沸,去沫,然后入诸药合煮。
治肺寒 灸肺俞百壮。
治肾寒虚,为厉风所伤,语音蹇吃①不转,偏枯,胻脚偏跛蹇,缓弱不能动,口㖞,言音混浊,便利仰人,耳偏聋塞,腰背相引,肾沥汤,依源增损,随病用药方
① 蹇(jiǎn 剪)吃 言语不流利。按“蹇”,口吃,《说文解字注•足部》:“蹇,言难亦谓之蹇。”
羊肾一具 磁石五两 玄参 茯苓 芍药各四两 芎 桂心 当归 人参 防风 甘草 五味子 黄芪各三两 地骨皮二升,切 生姜八两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羊肾,取七升,下诸药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可服三剂。
治耳聋口敧等 茵芋酒主之,方在第七卷中。
治肾虚,呻吟喜恚怒,反常心性,阳气弱,腰背强急,髓冷,干地黄丸方
干地黄一两半 茯苓 天雄 钟乳各二两 杜仲 牛膝 苁蓉 柏子仁各四十二铢 桂心 续断 山茱萸 天门冬各一两半 松脂 远志 干姜各三十铢 菖蒲 署预 甘草各一两
上十八味末之,蜜丸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二服,加至四十丸。
治肾寒 灸肾俞百壮。
大岩蜜汤
主贼风,腹中绞痛,并飞尸①遁注②,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③,胁下如锥刀刺,并主少阴伤寒方。
① 飞尸 尸病之一。以心腹刺痛,气息喘急,上冲心胸为主症。因其发病突然,故称飞尸。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飞尸候。
② 遁注 注病之一。因体虚之人感受邪毒之气,邪毒停留隐匿经络脏腑而致,症见四肢沉重,腹内刺痛,发作无时,日久不瘥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遁注候。按“遁”,隐匿。《广雅•释诂四》:“遁,隐也。”
③ 抢心胀满 谓邪气逆冲于心而致胀满不舒。按“抢”,冲触,奔突。《广韵•阳韵》:“抢,突也。”
栀子十五枚 甘草 干地黄 细辛 羊脂青羊角亦得 茯苓 吴茱萸 芍药《小品》用芎 干姜 当归 桂心各一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脂令烊,温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顷。若痛甚者,加羊脂三两、当归芍药人参各一两;心腹胀满坚急者,加大黄三两。胡洽不用栀子羊脂茯苓桂心,名岩蜜汤。
小岩蜜汤
主恶风,角弓反张,飞尸入腹,绞痛闷绝,往来有时,筋急,少阴伤寒,口噤不利方。
大黄二两 雄黄 青羊脂各一两 吴茱萸二两 当归 干地黄 干姜 桂心 芍药 甘草 细辛各四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六服。重者加药,用水三斗煮取九升,分十服。
排风汤
主诸毒风邪气所中,口噤,闷绝不识人,及身体疼烦,面目暴肿,手足肿者方。
犀角 羚羊角 贝子 升麻各一两
上四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二升半纳四方寸匕,煮取一升,去滓,服五合,杀药者以意增之。若肿,和鸡子敷上,日三。老小以意加减之,神良。亦可多合用之。
乌头汤
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腹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叫呼,发作有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方。
乌头十五枚,《要略》用五枚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枚 老姜①一斤 桂心六两
① 老姜 《外台秘要》卷十四•贼风方作“生姜”。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五物,取三升,去滓,别取乌头,去皮四破,蜜二升微火煎,令减五六合,纳汤中煮两小沸,去滓,服一合,日三。间食,强人三合,以如醉状为知,不知增之。
治贼风所中,腹内挛急方
麻黄四两 甘草一尺 石膏鸡子大 鬼箭羽鸡子大
上四味咀,以东流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论曰:夫历节风著人久不治者,令人骨节蹉跌②,变成癫病,不可不知。古今以来,无问贵贱,往往苦之,此是风之毒害者也。治之虽有汤药,而并不及松膏松节酒,若羁旅家贫不可急办者,宜服诸汤,犹胜不治,但于痛处灸三七壮,佳。
② 骨节蹉跌 谓骨节不利而致失足倾倒。按“蹉跌”,失足倾倒。《唐写切韵残本•歌韵》:“蹉,跌。”
防风汤
治身体四肢节解如堕脱,肿按之皮陷,头眩短气,温温闷乱,欲吐者方。
防风 白术 知母各四两 生姜 半夏各五两 芍药 杏仁 甘草 芎各三两 桂心四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古今录验方》无半夏杏仁芎,用附子二枚,为八味。
羌活汤
治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及产后中风方。
羌活 桂心 芍药 葛根 麻黄 干地黄各三两 甘草二两生姜五两
上八味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服。
防己汤
治风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者方。
防己 茯苓 白术 桂心 生姜各四两 乌头七枚 人参二两 甘草三两
上八味咀,以苦酒一升、水一斗煮取三升半,一服八合,日三夜一。当觉焦热痹忽忽然,慎勿怪也,若不觉复合服,以觉乃止。凡用乌头皆去皮,熬令黑乃堪用,不然至毒,人宜慎之。《翼》不用苦酒。
治湿风,体痛欲折,肉如锥刀所刺方
附子 干姜 芍药 茯苓 人参 甘草 桂心各三两 白术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一方去桂,用干地黄二两。
大枣汤
治历节疼痛方。
大枣十五枚 黄芪四两 附子一枚 生姜二两 麻黄五两 甘草一尺
上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服一升,日三服。
犀角汤
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方。
犀角二两 羚羊角一两 前胡 栀子仁 黄芩 射干各三两 大黄 升麻各四两 豉一升
上九味咀,又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治历节诸风,百节酸痛,不可忍方 松脂三十斤炼五十遍,酒煮十遍,不能五十遍,二十遍亦可,炼酥三升,温和松脂三升,熟搅令极调匀,旦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数数食面粥为佳,慎血腥生冷物醋果子,百日以后瘥。
松节酒
主历节风,四肢疼痛,犹如解落①方。
① 犹如解落 谓肢节疼痛犹若离解脱落。“犹”原作“由,今改。按“由”,通“犹”。刘淇《助字辨略》卷二:“由,与犹通。”
松节三十斤,细剉,水四石煮取一石 猪椒叶②三十斤,锉煮如松节法
② 猪椒叶 药名,又名猪椒,即入地金牛,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性味辛苦温,有小毒,能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牙痛胃痛等。
上二味澄清,合渍干曲五斤,候发以糯米四石五斗酿之,依家酝法四酘③,勿令伤冷热,第一酘时下后诸药
③ 酘(dòu 斗) 酒再酿。《集韵•酉韵》:“酘,酒再酿。”
柏子仁 天雄 萆薢 芎各五两 防风十两 人参四两 独活十五两 秦艽六两 茵芋四两 磁石十二两,末
上十味咀,纳饭中炊之如常酘法,酘足讫,封头四七日,压①取清,适性服之,勿至醉吐。
① 压 原作“押”,今改。按“押”,通“压”。《正字通•手部》:“押,与压通。”
治历节风方
松膏一升,酒三升浸七日,服一合,日再,数剂愈。
又方 松叶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渍三七日,服一合,日五六度。
逐风毒,石膏汤方
石膏鸡子大,三枚 麻黄三两 杏仁四十枚 鸡子二枚 甘草一尺
上五味咀,以水三升,破鸡子纳水中,烊令相得,纳药煮取一升,服之,覆取汗,汗不出,烧石熨取汗出。
偏风第四方十二首 针灸法五首
防风汤
主偏风,甄权处疗安平公方。
防风 芎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术各一两 羌活 葛根 附子《外台》作人参 杏仁各二两 麻黄四两 生姜五两 石膏 薏苡仁 桂心各三两
上十六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灸亦得。针风池一穴,肩髃一穴,曲池一穴,支沟一穴,五枢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凡针七穴即瘥。
仁寿宫②备身③患脚,奉敕针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阳辅,即起行。大理赵卿患风,腰脚不随,不能跪起,行上窌一穴,环跳一穴,阳陵泉一穴,巨虚下廉一穴,即得跪。库狄钦患偏风,不得挽弓,针肩髃一穴,即得挽弓,甄权所行。
② 仁寿宫 宫殿名。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建,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改名为九成宫。故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境。
③ 备身 官名。隋有左右领、左右府大将军及将军,掌侍卫左右,供御兵仗。领千牛备身十二人,掌执千牛刀;备身左右十二人,掌供御刀箭;备身十六人,掌宿卫侍从。
治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方 杏仁去双仁及皮尖三斗洗,入臼捣二斗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尝看香滑即熟,未及此为不熟,惟熟为妙,停极冷,然后纳好曲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酘也。次一炊复取杏仁三升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酘也;次一炊准第二酘取杏仁汁多少为第三酘也。若疑米不足,别更取二升杏仁研,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斟酌炊米酘之。若犹不足,更研杏仁二升,取八升汁煎取四升,更酘之,以熟为限。一石米杏仁三斗,所以节次研杏仁者,恐并煎汁醋故也。若冬日任意并煎,准计三斗杏仁取汁一石六斗,煎取八斗四升渍曲,以分之酘,酒熟封四七日,开澄取清,然后压糟,糟可干末,和酒服之,大验秘方。
又方 蜱麻子①脂一升,酒一斗,铜钵盛著酒中一日,煮之令熟,服之。
① 蜱麻子 明本、道藏本、《外台秘要》卷十四•风猥退方并作“萆麻子”。
猥退风,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 灸百会,次灸本神,次灸承浆,次灸风府,次灸肩髃,次灸心俞,次灸手五,次灸手髓孔②,次灸手少阳,次灸足五,次灸足髓孔③,次灸足阳明,各五百壮。
② 手髓孔 穴名。位于手腕部背侧尺侧缘,尺骨小头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左右计二穴。亦即阳谷穴。
③ 足髓孔 穴名。位于足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左右共二穴。亦即昆仑穴。
治大风半身不遂方
蚕沙两石熟蒸,作直袋三枚④各受七斗,热盛一袋著患处,如冷即取余袋,一依前法,数数换,百不禁,瘥止。须羊肚酿粳米葱白姜椒豉等混煮,热吃,日食一枚,十日止,千金不传。
④ 作直袋三枚 《医心方》卷三•治半风方“直”作“练”。
又方 蒸鼠壤土,袋盛熨之,瘥即止。
治四肢缓弱,身体疼痛不遂,妇人产后中柔风①及气满,葛根汤方
① 柔风 病证名。因产后气血虚损,风邪乘袭而致,症见四肢不收,不得俯仰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柔风候及卷四十三•产后中柔风候等。
葛根 干地黄 芍药 桂心 羌活各三两 麻黄 甘草各二两 生姜六两
上八味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
麻子汤
治大风,周身四肢挛急,风行在皮肤,身劳强②,服之不虚人,又主精神蒙昧者方。
② 身劳强 谓周身乏倦而肢节拘急强直。按“劳”,疲惫,乏倦。《周易•兑卦》:“说以先民,民忘其劳。”“强”,本指尸体僵硬。《广韵•漾韵》:“强,尸劲硬也。”此谓肢节拘急强直。
秋麻子三升,净择,水渍一宿 防风 桂心 生姜 石膏用绵裹 橘皮各二两 麻黄三两 竹叶一握 葱白一握 香豉一合
上十味咀,先以水二斗半煮麻子令极熟,漉去滓,取九升别煮麻黄两沸,掠去抹,纳诸药汁中煮取三升,去滓,空腹分三服,服讫当微汗,汗出以粉涂身。极重者不过三两剂,轻者一两剂瘥。有人患大风贼风刺风③,加独活三两,比小续命汤准当六七剂。
③ 刺风 病证名。因素体虚弱,腠理疏松,风邪侵入而致,症见肌肤疼痛,如锥刀所刺,游走不定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一•刺风候。
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仲景三黄汤方
麻黄三十铢 黄芪十二铢 黄芩十八铢 独活一两 细辛十二铢
上五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一服小汗,两服大汗。心中热,加大黄半两;胀满,加枳实六铢;气逆,加人参十八铢;心悸,加牡蛎十八铢;渴,加栝楼十八铢;先有寒,加八角附子一枚。此方秘不传。
白敛薏苡汤
治风,拘挛不可屈伸方。
白敛 薏苡仁 芍药 桂心 牛膝 酸枣仁 干姜 甘草各一升 附子三枚
上九味咀,以淳酒二斗渍一宿,微火煎三沸,服一升,日三,扶杖起行,不耐酒服五合。《千金翼》有车前子。
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 夫腰背痛者,皆由①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① 由 原作“犹”,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犹”,通“由”。《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犹,假借为由。”
独活三两 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芎 人参 甘草 当归 芍药 干地黄各二两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喜虚下利者,除干地黄服汤,取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新产竟便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得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也。《肘后》有附子一枚大者,无寄生人参甘草当归。
菊花酒
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方。
菊花 杜仲各一斤 附子 黄芪 干姜 桂心 当归 石斛各四两 紫石英 苁蓉各五两 萆薢 独活 钟乳各八两 茯苓三两 防风四两
上十五味咀,以酒七斗渍五日,一服二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千金翼》不用干姜。
杜仲酒
主腰脚疼痛不遂,风虚方。
杜仲八两 石南二两 羌活四两 大附子五枚
上四味咀,以酒一斗渍三宿,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妇人服。
风痱第五论三首 方八首 灸法一首
论曰,夫风痱者,卒不能语,口噤,手足不遂而强直者是也。治之以伏龙肝五升末,冷水八升和搅,取其汁饮之,能尽为善。《肘后》此方治心烦恍惚,腹中痛满,绝而复苏。自此以下九方皆是主此风,用之次第宜细寻之。
论曰:凡欲医此病,知先后次第,不得漫投汤药,以失机宜,非但杀人。因兹遂为痼疾,亦既得之,当进三味竹沥饮,少似有胜于常,更进汤也。竹沥饮子,患热风者必先用于此①,制其热毒。
① 必先用于此 “先”原作“失”,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竹沥汤
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方。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哺夜各一服,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次进后汤方
麻黄 防风各一两半 芎 防己 附子 人参 芍药 黄芩 甘草 桂心各一两 生姜四两 石膏六两 杏仁四十枚 竹沥一升羚羊角二两 生葛汁五合
上十六味咀,以水七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频与三剂,渐觉少损,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 防己 升麻 桂心 芎 羚羊角各二两 麻黄三两防风二两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最佳,此方神良,频进三剂。若手足冷者,加生姜五两、白术二两。若未除,更进后汤方
防风 麻黄 芍药各一两半 防己 桂心 黄芩 白术 附子一本作杏仁四十枚 羚羊角 竹沥一升 甘草一本作葛根二两 人参芎 独活 升麻各一两 生姜 石膏各二两
上十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减半,纳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更服。若有气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除余风方
防风 独活 防己 秦艽 黄芪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神 芎 远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羚羊角 丹参 甘草 厚术 天门冬 五加皮 桂心 黄芩《千金翼》作署预 地骨皮各一两,一云各四两 橘皮 生姜 麻黄 干地黄各三两 槟榔《千金翼》作甘草 藁本《千金翼》作附子 杜仲《千金翼》作麦门冬 乌犀角各二两,《千金翼》作山茱萸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两 一云三两
上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令匀,每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滓,顿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觉心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
凡患风人多热,常宜服荆沥方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三合
上三味相和,暖之,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服此,平复好瘥乃止。
独活煮散
主诸风痱方。
独活八两 芎 芍药 茯苓 防风 防己 葛根各一两 当归 人参 桂心 羚羊角 石膏 麦门冬各四两 磁石十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上十六味各切如豆,分二十四分,分安生姜生地黄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日晚或夜中服之,日一服,间日服,无所忌。
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五补丸除热方
防风 人参 苁蓉 干地黄 羚羊角 麦门冬 天门冬各一两半 芍药 独活 干姜 白术 丹参 食茱萸一本云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黄芪 甘菊花 地骨皮 五加皮 石斛 牛膝 署预各三十铢 秦艽 芎 生姜屑 桂心 防己 黄芩各一两 寒水石三两 附子十八铢 石膏三两
上三十二味末之,白蜜和生姜,蜜汤服如梧子大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面蒜生冷酢滑猪羊鸡鱼等。
论曰:古人立方,皆准病根冷热制之,今人临急造次,寻之即用,故多不验。所以欲用方者,先定其冷热,乃可检方,用无不效也,汤酒既尔,丸散亦然。凡此风之发也,必由热盛,故有竹沥葛汁等诸冷药焉,后之学者,不能仔细①识其方意,故有兹论。具而述之,其人无密室者,不得与疗风,强人居室不密尚中风,况服药人。
① 仔细 “仔”原作“子”,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治风痱不能语,手足不遂灸法 度病者手小指内歧间至指端为度,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又作两度,续所注上合其下,开其上取其本,度横置其开上令三合,其状如倒作厶字形,男度左手,女度右手,嫌不分了,故上丹注三处,同时起火,各一百壮愈。
风懿第六口噤 失音 口㖞 尸厥附②论三首 方二十三首 针灸法六首
② 口噤……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独活汤方
独活四两 桂心 芍药 栝楼根 生葛各二两 生姜六两 甘草三两
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论曰: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
治中风,口噤不能言方
防己 桂心 麻黄各二两 葛根三两 甘草 防风 芍药各一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喑哑不语皆治之。
石南汤
治六十四种风注③,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强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作疮,风尸①身痒,卒风面目肿起,手不出头,口噤不能言方。
③ 风注 病证名。因体虚受风,邪郁营卫,日久不解而致,症见皮肤肌肉掣痛,游走无定,日久则致头发堕落,颈项掣痛,形瘦骨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诸注候及风注候。
① 风尸 病证名。五尸之一。因风邪侵袭经络,淫溢四肢而致,症见沉沉默默,不知痛处,遇风则发等。详参《肘后备急方》卷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三•风尸候。
石南 干姜 黄芩 细辛 人参各一两 桂心 麻黄 当归 芎各一两半 干地黄十八铢 甘草二两 食茱萸三十铢
上十二味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方 白术四两,以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 服荆沥一升。
又方 服淡竹沥一升。
又方 芥子一升 醋三升
上二味煮取一升,薄头,以布裹之,一日一度。《肘后》以治卒不得语。
又方 豉五升 吴茱萸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渐渐饮之。《肘后》以治不能语。
卒中风,口噤不得开 灸机关《千金翼》名颊车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壮,即得语,又灸随年壮,僻者逐僻,左右灸之。
中风失喑,不能言语,缓纵不随 先灸天窗五十壮,息火仍移灸百会五十壮,毕,还灸天窗五十壮者。始发先灸百会,则风气不得泄,内攻五脏,喜闭伏仍失音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百会,佳。一灸五十壮,悉泄火势,复灸之,视病轻重,重者一处三百壮,大较②。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决定勿疑惑也,不至心者,勿浪尽灸。
② 较 病情瘥减。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较,犹瘥也。”又,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效”。
论曰:风寒之气客于中,滞而不能发,故喑不能言,及喉痹③失声,皆风邪所为也,入脏皆能杀人,故附之于治风方末。凡尸厥而死,脉动如故,此阳脉下坠,阴脉上争,气闭故也。针百会入三分补之,炙熨斗熨两胁下。又灶突墨①弹丸大,浆水和饮之。又针足中指头去甲如韭叶。又刺足大指甲下内侧去甲三分。
③ 喉痹 原作“喑痖”,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又,《外台秘要》卷十四•风失音不语方作“喉疼”。
① 灶突墨 药名,即百草霜,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突或烟囱内的烟灰。性味辛温,能止血,消积,主治吐血衄血,血崩,泻痢食积等。
桂汤 治卒失音方。浓煮桂汁服一升,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渐渐咽汁。
又方 浓煮大豆汁,含亦佳,无豆用豉。
治卒不得语方
酒五合和人乳汁中,半分为二服。
论曰:夫眼动口唇偏㖞,皆风入脉,急与小续命汤附子散,摩神明膏丹参膏,依穴灸之,喉痹舌缓亦然。风入脏使人喑哑卒死,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㖞僻者,与伏龙肝散和鸡冠血及鳖血涂,干复涂,并灸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随年壮报之,至三报。三日不瘥,更报之。
附子散
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㖞僻方。
附子 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上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甘草汤②
② 甘草汤 《外台秘要》卷十四•偏风方无防己石膏,为十九味。
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脚枯细,面口㖞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方。
甘草 桂心 芎 麻黄 当归 芍药各一两 附子二枚 独活 防己各三两 生姜 石膏 茯神各四两 白术 黄芩 细辛各一两 秦艽 防风各一两半 侧子二枚 菊花一升 淡竹沥四升 人参二两
上二十一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取七升纳竹沥及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服三服讫,间一杯粥,后更服,待药势自汗。慎生冷醋蒜面乳酪鱼等。
治凡风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车急,舌不得转方
生地黄汁一升 竹沥一升 独活三两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顿服之,即愈。
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方
牡蛎 矾石 灶下黄土 附子各等分
上四味末之,取三岁雄鸡冠血和药敷其上,预持镜候之,才欲复故,便急洗去之,不速去便过,不复还也。《千金翼》云:偏右涂左,偏左涂右。
又方 青松叶一斤捣令汁出,清酒一斗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出即止。
又方 竹沥三升 防风 防己 升麻 桂心 芎各二两 羚羊角三两 麻黄四两
上八味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日服一剂,常用效。
又方 酒煮桂取汁,以故布搨病上,正则止,左㖞搨右,右㖞搨左。秘不传,余常用,大效。
治口耳僻方
防风二两 柏实三两 独活 生姜各四两 麻黄三两 杏仁三十枚 附子 葛根各二两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酒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口㖞不止①方
取空青②末如豆一枚,含之,即愈。
① 口㖞不止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十四•风口㖞方“止”并作“正”。
② 空青 药名,为碳酸盐类矿物蓝铜矿的矿石,成球形或中空者。性味甘酸寒,有小毒,能明目去翳,利窍,主治青盲,翳膜内障,赤眼肿痛,中风口㖞,头风,耳聋等。
治卒中风口㖞方
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顿服之。《肘后》以治口噤不开。
又方 大皂荚一两去皮子,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㖞涂右,右㖞涂左,干更涂之。
枳茹酒
主诸药不能瘥者方。枳实上青刮取末,欲至心止,得茹五升,微火炒去湿气,以酒一斗渍,微火暖令得药味,随性饮之。主口僻眼急大验,治缓风急风并佳。《肘后》以治身直不得屈伸反覆者,枳树皮亦得。
治卒中风口㖞方
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耳病亦灸之。
中风口㖞 灸手交脉三壮,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屎形,横安之,两头下火。
角弓反张第七方六首
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皆疗之方
人参 桂心 当归 独活 黄芩 干姜 甘草各十八铢 石膏一两半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咀,以井华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覆取汗,不汗更合,加麻黄五两合服。《古今录验》名八风续命汤。
仓公当归汤
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痉者方。
当归 防风各十八铢 独活一两半 麻黄三十铢 附子一枚 细辛半两
上六味咀,以酒五升 水三升煮取三升,服一升。口不开者格口纳汤,一服当苏,二服小汗,三服大汗。
又方 单服荆沥,良。
又方 酒一斗胶二斤煮令烊,得六升,一服一升,稍服愈。
秦艽散
治半身不遂,言语错乱,乍喜乍悲,角弓反张,皮肤风痒方。
秦艽 独活胡洽用乌头 黄芪 人参 甘菊花各二两,胡洽用蜀椒 茵芋十八铢,胡洽用菵草 防风 石斛胡洽用萆薢 桂心 山茱萸各二两半 附子 芎胡洽用桔梗 细辛 当归 五味子 甘草 白术干姜 白鲜皮胡洽用白敛各三十铢 麻黄 天雄 远志各一两,胡洽用防己
上二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渐渐加至二匕。又云治风无新久,并补。
吴秦艽散
治风注甚良,角弓反张,手足酸疼,皮肤习习①,身体都痛②,眉毛堕落,风注入肢体百脉,身肿耳聋,惊悸,心满短气,魂志不定,阴下湿痒,大便有血,小便赤黄,五劳七伤,万病皆主之方。
① 皮肤习习 谓皮下若有虫行,游走不定。按“习习”,行走貌。《文选•东京赋》:“肃肃习习。”综注:“习习,行貌。”
② 身体都痛 谓周身疼痛。按“都”,皆,全。《论衡•讲瑞》:“然则凤皇、骐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
秦艽 蜀椒 人参 茯苓 牡蛎 细辛 麻黄 栝楼根各十八铢 干姜 附子 白术 桔梗 桂心 独活 当归各一两 黄芩 柴胡 牛膝各半两 芎 防风各一两半 石南 杜仲 莽草 乌头 天雄各半两 甘草一两半
上二十六味治下筛,盛以韦袋,食前温酒一升服方寸匕,日三服,急行七百步,更饮酒一升,忌如常法。
风痹第八论一首 方九首
论曰:血痹病从何而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形如风状,《巢源》云:其状如被微风所吹。但以脉自微涩,涩在寸口,关上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
汉防己四两 甘草二两 黄芪五两 生姜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治三阴三阳,厥逆寒食,胸胁支满,病不能言,气满胸中,急肩息,四肢时寒热不随,喘悸烦乱,吸吸少气,言辄飞扬①,虚损,铁精汤方
① 言辄飞扬 谓言语用力则正气涣然消损。按“飞扬”,即飞舞,飘扬。《楚辞•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扬。”此谓正气涣散。
黄铁②三十斤,以流水八斗扬之三千遍 炭五十斤,烧铁令赤,投冷水复烧七遍,如此澄清,取汁二斗煮药 半夏 麦门冬各一升 白薇 黄芩 甘草 芍药各四两 人参三两 大枣二十枚 石膏五两 生姜二两
② 黄铁 即自然铜,为天然黄铁矿的矿石。本品主含二硫化铁。本方名铁精汤,但无铁精,据本方组成,当指以炭销炼黄铁所得之品。
上十味咀,纳前汁中煮取六升,服一升,日三,两日令尽。
黄芪汤
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方。
蜀黄芪 人参 芍药 桂心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上六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服七合,日三服尽。《要略》五物,无人参。
治游风行走无定,肿或如盘大,或如瓯③,或著腹背,或著臂,或著脚,悉主之方
③ 瓯(ōu 欧) 小碗。《玉篇•瓦部》:“瓯,椀(碗)小者。”
海藻 茯苓 防风 独活 附子 白术各三两 大黄五两 鬼箭 当归各二两,一本作当陆
上九味咀,以酒二斗渍之五日,初服二合,加之,以知为度。
白敛散
治风痹肿,筋急展转易常处方。
白敛半两 附子六铢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半刀圭,日三。不知,增至一刀圭,身中热行为候,十日便觉。
治风痹游走无定处,名曰血痹大易①方
① 血痹大易 谓血痹之邪气游走无定,遍移周身者。按“易”,移,蔓延。《左传•隐公六年》:“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王引之述闻:“易者,延也,谓恶之蔓延也。”
萆薢 署预 牛膝 泽泻各二两 白术 地肤子各半两 干漆 蛴螬 天雄 狗脊 车前子各十铢 茵芋六铢 山茱萸三十铢 干地黄二两半
上十四味末之,蜜和。酒下如梧子十丸,日三,稍稍加之。
治诸风痹方
防风 甘草 黄芩 桂心 当归 茯苓各一两 秦艽 葛根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三十枚 杏仁五十枚
上十一味咀,以水酒各四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附子酒
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方。大附子一枚重二两者,亦云二枚,酒五升渍之,春五日,一服一合,日二,以瘥为度②。
② 以瘥为度 “瘥”原作“痹”,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麻子酒
主虚劳百病,伤寒风湿,及妇人带下,月水往来不调,手足疼痹著床,服之令人肥健方。
麻子一石 法曲一斗
上二味,先捣麻子成末,以水两石著釜中,蒸麻子极熟,炊一石米,须出滓,随汁多少如家酝法,候熟取清酒,随性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