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六上七窍病上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7y6中华典藏网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7y6中华典藏网

目病第一7y6中华典藏网

鼻病第二7y6中华典藏网

口病第三香附7y6中华典藏网

舌病第四7y6中华典藏网

唇病第五甲煎附7y6中华典藏网

目病第一论一首 证三条 方七十一首 咒法二首 灸法二十八首7y6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人年四十、五十①以后,渐觉眼暗,至六十以后,还渐自明②。治之法:五十以前,可服泻肝汤;五十以后,不可泻肝。目中有疾,可敷石胆散药等,无病不可辄③敷散,但补肝而已。自有肝中有风热,令人眼昏暗者,当灸肝俞,及服除风汤丸散数十剂,当愈。7y6中华典藏网

① 五十 “十”字原脱,据《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眼暗令明方补。7y6中华典藏网

② 自明 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眼暗令明方“自”并作“目”。7y6中华典藏网

③ 辄(zhé 哲) 总是。《古今韵会举要•叶韵》:“辄,每事即然也。”7y6中华典藏网

生食五辛 接热饮食 热餐面食 饮酒不已 房室无节 极目远视 数看日月 夜视星火 夜读细书 月下看书 抄写多年 雕镂细作 簙④弈不休 久处⑤烟火 泣泪过多 刺头出血过多7y6中华典藏网

④ 簙 原用“博”,今改。按“博”通“簙”。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说文解字注•竹部》:“簙,经传多假博字。”7y6中华典藏网

⑤ 久处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眼暗令明方作“不避”。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件①,并是丧明之本 ②,养性之士,宜熟慎焉。又有驰骋田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者,亦是伤目之媒也。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之痼疾,可不慎欤!凡人少时不自将慎,年至四十,即渐眼昏。若能依此慎护,可得白首无他。所以人年四十已去,常须暝目,勿顾他视,非有要事,不宜辄开。此之一术,护慎之极也。其读书博弈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若欲治之,非三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徒自泻肝,及作诸治,终是无效。人有风疹,必多眼暗,先攻其风,其暗自瘥。7y6中华典藏网

① 上十六件 此上《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眼暗令明方尚有“日没后读书、雪山巨睛视日、极目瞻视山川草木”十九字,“十六”作“十九”。7y6中华典藏网

② 丧明之本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眼暗令明方“本”作“由”。7y6中华典藏网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7y6中华典藏网

黄帝问曰:余尝上清冷之台③,中陛④而顾,匍匐而前,则惑⑤。余私异之,窃内怪之⑥。或独冥视,安心定气,久而不解,独转独眩⑦,披发长跪,俯而视,复久之,又不已,卒然自止,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⑧,睛之裹①者为眼。骨之精②为瞳子,筋之精③为黑眼,血之精④为其络⑤果,气之精⑥为白眼,肌肉之精⑦为约束⑧。裹撷⑨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⑩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转,转则引目系急,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其睛,则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则睛散,睛散则歧,故见两物。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团《灵枢》作俱转而睛明矣①。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专《灵枢》作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②。7y6中华典藏网

③ 清冷之台 “冷”原作“零”,据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灵枢经•大惑论》改。“清冷之台”,高台名。《类经》卷十八注:“台之高者,其气寒,故曰清冷之台。”7y6中华典藏网

④ 陛 阶梯。《说文解字•部》:“陛,升高阶也。”7y6中华典藏网

⑤ 则惑 原脱,据《灵枢经•大惑论》补。“则惑”,谓因眩晕而惑乱不清。7y6中华典藏网

⑥ 窃内怪之 暗自心中觉得奇怪。按“窃”,暗暗地。《广雅•释诂四》:“窃,私也。”《词诠》卷六:“窃……私也。凡事不敢公然为之者为窃。”7y6中华典藏网

⑦ 独转独眩 原脱,据《太素》卷二十七•七邪补。7y6中华典藏网

⑧ 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 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视物之用。7y6中华典藏网

按“睛”,眼的视物功能。《素问•脉要精微论》:“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类经》卷十八张景岳注:“为之精,为睛明之用也。”7y6中华典藏网

① 裹 原作“果”,今改。按“果”,通“裹”。《尔雅•释鱼》:“(龟)前弇诸果。”陆德明释文:“果,众家作裹,唯郭作此字。”《灵枢经•寿夭刚柔》:“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7y6中华典藏网

② 骨之精 谓肾之精。《类经》卷十八•八十一:“骨之精,主于肾,肾属水,其色玄,故瞳子内明而色正黑。”7y6中华典藏网

③ 筋之精 谓肝之精。《类经》卷十八•八十一:“筋之精,主于肝,肝色青,故其色浅于瞳子。”7y6中华典藏网

④ 血之精 谓心之精。《类经》卷十八•八十一:“血脉之精主于心,心色赤,故眦络之色皆赤。”7y6中华典藏网

⑤ 络 原作“胳”,据道藏本、四库本改。7y6中华典藏网

⑥ 气之精 谓肺之精。《类经》卷十八•八十一:“气之精主于肺,肺属金,故为白眼。”7y6中华典藏网

⑦ 肌肉之精 谓脾之精。《类经》卷十八•八十一:“……肌肉之精,主于脾也。”7y6中华典藏网

⑧ 约束 谓上下眼睑。《类经》卷十八•八十一:“约束,眼胞也,能开能阖。”7y6中华典藏网

⑨ 裹撷 原作“果契”,据《灵枢经•大惑论》改。按“撷”同“”,以衣襟承物。“裹撷”,犹言包裹。7y6中华典藏网

⑩ 眼系 又称目系。谓眼后与脑相连接的组织。《灵枢经•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7y6中华典藏网

不相比 不和谐。按“比”,和谐。《广韵•脂韵》:“比,和也。”《汉书•扬雄传下》:“美味期乎合口,工声调于比耳。”《太素》卷二十七•七邪:“五精合而为眼,邪中其精,则五精不得比和,别有所见,故视歧见于两物也。”7y6中华典藏网

瞳子……于阳 瞳子黑眼为肝肾之精所注,故为阴;白睛赤脉为心肺之精气所注,故为阳。按“法”,取法。7y6中华典藏网

① 阴阳合团而睛明矣 谓阴阳脏腑之精相合而上注于目,则视物分明。《灵枢集注》卷九:“阴乃肝肾,阳乃心肺……故阴阳相合,传于目而为睛明也。”“团”原作“揣”,今改。按“揣”通“团”。《文选•马融〈长笛赋〉》:“秋潦漱其下趾兮,冬雪揣封其枝。”李善注:“郑玄《毛诗笺》曰:团,聚儿。揣与团古字通。”“睛”原作“精”,今改。按“精”,“睛”的古字。《正字通•米部》:“睛,目中黑粒有光者亦曰精。今通作睛。”7y6中华典藏网

② 惑 谓精神散乱,目有幻见。《说文解字•心部》:“惑,乱也。”《玉篇•心部》:“惑,迷也。”7y6中华典藏网

帝曰:余疑何其然也,余每之③东苑 ④,未尝不惑,去之则复,余惟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岐伯曰:不然。夫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感,则精乱视误,故神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 ⑤为迷,甚者为惑。7y6中华典藏网

③ 之 至。《玉篇•之部》:“之,至也。”7y6中华典藏网

④ 东苑 “苑”原作“菀”,据《灵枢经•大惑论》、《甲乙经》卷十二•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改。7y6中华典藏网

⑤ 间者 轻浅者。《类经》卷十八注:“间者,言其未甚也。”7y6中华典藏网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⑥;在内近鼻者,为内眦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7y6中华典藏网

⑥ 锐眦(zì 字) 即外眦,外眼角。《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注:“目外眦者,乃近鬓前之眼角也。以其小而尖,故称目锐眦也。”7y6中华典藏网

⑦ 为内眦 原脱,据《灵枢经•癫狂》补。“内眦”,内眼角。《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周身名位骨度注:“目内眦者,乃近鼻之内眼角,以其大而圆,故又名大眦也。”7y6中华典藏网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黄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7y6中华典藏网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7y6中华典藏网

夫鼻洞,鼻洞者①浊下不止,传为鼽瞢②瞑目③,故得之气厥。7y6中华典藏网

① 夫鼻洞,鼻洞者 《素问•气厥论》、《甲乙经》卷十二•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并作:“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鼻渊者”十三字。7y6中华典藏网

② 鼽(qíu 求)瞢(méng 盟) 鼻塞不通,眼目不明。按“鼽”,鼻塞。《释名•释疾病》:“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瞢”,目不明。《说文解字•目部》:“瞢,目不明也。”又,《素问•气厥论》作“衄衊”。7y6中华典藏网

③ 瞑(míng 明)目 谓眼睛昏花。《晋书•山涛传》:“臣耳目聋瞑,不能自励。”7y6中华典藏网

足阳明有夹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④。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固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⑤,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⑥阳交于兑眦,阳气盛则瞋目⑦,阴气绝则眠。7y6中华典藏网

④ 目本 即目系,又名眼系,眼球通于脑的络脉。《灵枢经•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7y6中华典藏网

⑤ 阳跷 原脱,据《甲乙经》卷十二•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补。7y6中华典藏网

⑥ 阴 原脱,据《甲乙经》卷十二•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补。7y6中华典藏网

⑦ 瞋(chēn 抻)目 睁大眼睛,瞪着眼睛。《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7y6中华典藏网

神曲丸⑧7y6中华典藏网

⑧ 神曲丸 《张氏医通》卷十五•目疾引用时易名为“千金磁朱丸”。7y6中华典藏网

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7y6中华典藏网

神曲四两 磁石二两 光明砂⑨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⑨ 光明砂 药名,即朱砂。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三。不禁。常服益眼力,众方不及,学者宜知此方神验不可言,当秘之。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治眼漠漠⑩不明,瓜子散方,亦名十子散方7y6中华典藏网

⑩ 漠漠 迷蒙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7y6中华典藏网

冬瓜子 青葙子 茺蔚子 枸杞子 牡荆子蒺藜子 菟丝子 芜菁子 决明子 地肤子 柏子仁各二合 牡桂①二两 蕤仁一合 一本云:二两 细辛半两 一本云:一两半薁根二两 车前子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牡荆子 药名,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的果实。性味辛微苦,温,能祛风化痰,下气止痛,主治咳嗽哮喘,中暑发痧,胃痛,疝气,妇女白带等。7y6中华典藏网

① 牡桂 药名,即肉桂。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六味治下筛,食后以酒服方寸匕,日二,神验。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丸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暗②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眼暗 病名,又名目昏。本病眼外观无异常,但视力模糊不清。多因血气虚竭,风邪所侵,情志不舒,气滞血瘀,或湿热痰浊,上犯清窍而致。7y6中华典藏网

青葙子 桂心 葶苈子 杏仁 细辛 茺蔚子 枸杞子 五味子各一两 茯苓 黄芩 防风 地肤子 泽泻 决明子 麦门冬 蕤仁各一两六铢 车前子 菟丝子各二合 干地黄二两 兔肝一具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味末之,蜜丸,饮下二十丸,如梧子,日再,加至三十丸。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丸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暗不明,寒则泪出,肝痹③所损方。兔肝二具 柏子仁 乾地黄 茯苓 细辛 蕤仁 枸杞子各7y6中华典藏网

③ 肝痹 病名,由于筋痹不愈,又感受邪气,内舍于肝而致,主症为夜眠多惊,饮水多,小便频,循肝经由上而下引少腹作痛,腹大如怀物。《素问•痹论》:“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7y6中华典藏网

一两六铢 防风 芎 署预各一两 车前子二合 五味子十八铢 甘草半两 菟丝子一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加至四十丸。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散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失明漠漠方。7y6中华典藏网

青羊肝一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净拭之,纳肝于中,炭火上炙之令极干汁尽,末之 决明子半升 蓼子④一合,熬令香7y6中华典藏网

④ 蓼子 药名。性味辛温,能温中利水,破瘀散结,主治吐泻腹痛,癥积痞胀,水气浮肿,痈肿疮疡,瘰疬等。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治下筛,以粥饮食后服方寸匕,日二,稍加至三匕,不过两剂。能一岁服之,可夜读细书。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散7y6中华典藏网

治三十年失明方。7y6中华典藏网

细辛 钟乳粉炼成者 茯苓 云母粉炼成者 远志 五味子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治下筛,以酒①服五分匕,日三,加至一钱匕。7y6中华典藏网

① 酒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失明方作“饮”。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芜菁子散7y6中华典藏网

常服明目方。7y6中华典藏网

芜菁子三升净淘,以清酒三升煮令熟,曝干,治下筛,以井花水和服方寸匕,稍加至三匕。无所忌。可少少作服之,令人充肥,明目洞视,水煮酒服亦可。《千金翼》同,用水煮,三易水。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胡麻一斗蒸三十遍,治下筛,每日酒服一升。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服小黑豆,每日空心吞二七粒。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三月三日采蔓菁花,阴干,治下筛,空心井花水服方寸匕。久服长生明目,可夜读细书。7y6中华典藏网

补肝散7y6中华典藏网

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方。7y6中华典藏网

地肤子一斗,阴干末之 生地黄十斤,捣取汁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地黄汁和散,曝干,更为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瓜子七升,绢袋盛,搅沸汤中三遍,曝干,以醋五升浸一宿,曝干,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百日夜写细书。7y6中华典藏网

治肝实热,目眦痛如刺,栀子仁煎方7y6中华典藏网

栀子仁 蕤仁 决明子各一两 车前叶 秦皮各一两六铢 石膏二两,碎如小豆大 苦竹叶二合 细辛半两 赤蜜三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井花水三升煮取七合,去滓,下蜜更煎取四合,以绵滤之,干器贮,密封,勿使草芥落中,以药汁细细仰卧以敷目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赤漠漠不见物,瘜肉生②,泻肝汤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瘜肉生 病名。《诸病源候论》称为“目瘜肉淫肤”,《世医得效方》称为“胬肉攀睛”,相当于今之“翼状胬肉”。症见目中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永乐大典》卷一万一千四百一十二目瘜肉淫肤引《巢元方病源》:“肝藏血,十二经脉有起内眦、锐眦者,风热乘于脏腑,脏腑生热,热气熏肝,冲发于目,热搏血结,故生淫肤瘜肉。割之伤经脉者,则令痛不止,血出不住,即须方药除疗之。”7y6中华典藏网

柴胡 芍药 大黄各四两 决明子 泽泻 黄芩 杏仁各三两 升麻 枳实 栀子仁 竹叶各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热多体壮,加大黄一两;羸老,去大黄,加栀子仁五两。7y6中华典藏网

泻肝汤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风赤①暗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眼风赤 病证名。谓因遭风热之邪侵肝袭目所致流泪及眼睑红赤。《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风赤候:“风热在内乘肝,其气外冲于目,故见风泪出,目睑眦赤。”7y6中华典藏网

前胡 芍药各四两 生地黄十两 芒消 黄芩 茯苓 白芷 枳实各三两 人参 白朴 泽泻 栀子仁各二两 甘草 细辛各一两 竹叶五升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煎竹叶,取九升,去滓下诸药,煮取三升半,分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治肝热不止冲眼,眼眦赤,赤脉瘜肉,痛闭不开,热势彭彭不歇,及目睛黄,洗肝干蓝煎方7y6中华典藏网

干蓝 车前叶 苦竹叶各三升 细辛 秦皮 蕤仁 栀子仁 芍药各三两 决明子四两 升麻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二斗先煮干蓝、车前、竹叶,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加芒消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热眦赤,生赤脉侵睛②,瘜肉急痛,闭不开,如芥在眼碜痛③,大枣煎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赤脉侵睛 病证名。又名赤脉传睛。多因心火上亢,三焦积热或心阴不足,肾水亏虚而致,症见赤脉呈多数细分枝状,自眦部发出,侵传白睛,甚至延及黑睛。7y6中华典藏网

③ 碜(chěn 趻)痛 谓如同眼睛受到沙子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不适与疼痛的感觉。按“碜”,指眼里落入沙子等异物而感到不舒服。张文成《游仙窟》:“入穹崇之室宇,步步心惊;见傥阆之门庭,看看眼碜。”7y6中华典藏网

大枣七枚,去皮核 黄连二两,碎,绵裹 淡竹叶切,五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竹叶,取一升,澄清取八合,纳枣肉黄连煎取四合,去滓令净,细细以敷目眦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中瘜肉方7y6中华典藏网

驴脂 石盐末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和合,令调,注目两眦头,日三夜一,瘥。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五加不闻水声者根,去土取皮,捣末一升,和上酒二升,浸七日外,一日两时服之。禁醋。二七日遍身生疮,若不出,未得药力,以生熟汤浴之,取毒疮出,瘥。7y6中华典藏网

洗眼汤7y6中华典藏网

治热上出攻,目生障翳①,目热痛汁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目生障翳 病证名。肝脏不足,为风热之气所乘,气冲于目,引致目睛上生翳,状如皮肤或蝇翅。翳久不散,渐长可侵覆瞳子。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肤翳候及目肤翳覆瞳子候。7y6中华典藏网

秦皮 黄檗 决明子 黄连 黄芩 蕤仁各十八铢 栀子七枚 大枣五枚7y6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水二升浸,煮取六合,澄清,仰卧洗目,日一。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生翳方7y6中华典藏网

贝子十枚烧灰,治下筛,取如胡豆,著翳上,日二,正仰卧令人敷之,炊久②乃拭之。瘜肉者,加真朱如贝子等分③。7y6中华典藏网

② 炊久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肤翳方“久”上有“一石米”三字。7y6中华典藏网

③ 等分 此下《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肤翳方作“分等”,其下有“研如粉”三字。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赤④及翳方7y6中华典藏网

④ 目赤 病证名,又名赤眼。指白睛红赤的证候,多因风火邪毒入侵,或肝热上攻,或肝肺阴虚等而致。7y6中华典藏网

乌贼骨⑤ 铅丹大小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⑤ 乌贼骨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肤翳方“骨”下有“去甲”二字。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研细,和白蜜如泥,蒸之半食久,冷,著眼四眦⑥,日一。7y6中华典藏网

⑥ 著眼四眦 《外台秘要》卷二十一•目肤翳方作“著少许四眦中”六字。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熟羊眼睛,曝干,治下筛,敷目两角。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白羊髓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新生孩子胞衣,曝干,烧末,敷目眦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古钱一枚 盐方寸匕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治下筛,敷目眦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风泪出①,浮翳多脓烂眦②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目风泪出 病证名,又称迎风流泪。因风邪伤肝,肝气不足,故令目泪出。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风泪出候。7y6中华典藏网

② 烂眦 病证名,又名风眼,风赤眼。谓睑眦赤烂,见风益甚,由风热之气伤于睑眦,与津液相搏,故令眦烂。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赤烂眦候。7y6中华典藏网

干姜 矾石 蕤仁 细辛 黄连 戎盐 决明子各六铢 铜青三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少许水浸一宿,明旦以好白蜜八合和之,著铜器中,绵盖器上,著甑③中以三斗麦屑蒸之,饭熟药成,绞去滓,以新死大雄鲤鱼胆二枚和纳药中,又以大钱七枚常著药底,兼常著铜器中,竹簪绵裹头,以注目眦头,昼夜三四,不避寒暑。数著药干,又以鱼胆和好,覆药器头,勿令气歇。7y6中华典藏网

③ 甑(zèng 赠) 蒸食炊器。古代的甑,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置于鬲上蒸煮,有如现代的蒸笼。也有另外加箅的。有陶甑,也有青铜铸成的。现代则以木制为主,也有竹制。7y6中华典藏网

治热翳④漫睛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羊筋漱口熟嚼,夜卧开目纳之,即闭目睡,去膜,明日即瘥。《千金翼》以治眼目不明。7y6中华典藏网

④ 热翳 病证名。肝风热邪生翳膜,其邪气未除,红丝涩痛,翳较浮嫩者谓之热翳。7y6中华典藏网

治风翳方7y6中华典藏网

取死猪鼻烧灰,治下筛,日一,向日水服方寸匕。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热生肤,赤白膜⑤方 取雄雀屎细直者,人乳和,熟研以敷之,当渐消烂。7y6中华典藏网

⑤ 赤白膜 病证名。《神农本草经》卷二•决明子条名“目淫肤赤白膜”。分而言之,即“赤膜”、“白膜”。“赤膜”,谓眼生膜障,其血丝红赤稠密者,多因肝肺风热,脉络瘀滞而致。“白膜”,谓眼生膜障,其血丝色淡而稀疏者,多因肝肺热盛或阴虚火旺而致。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蛔虫烧为末,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人马白膜漫睛⑥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鸡翎截之,近黑睛及当白睛嗍⑦之,膜自聚,钩针钩挽之,割去即见物,以绵当眼上著血断,三日瘥。7y6中华典藏网

⑥ 白膜漫睛 病证名。谓白色翳膜漫侵黑睛之证。7y6中华典藏网

⑦ 嗍 吮吸。《集韵•觉韵》:“敕,《说文》:吮也。或作嗽、嗍。”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白肤,风泪下,荡风散方《删繁方》名真朱散7y6中华典藏网

光明朱砂半两 贝齿五枚,炭上熟烧为末 衣中白鱼七枚 干姜三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于新磁钵内研之,厚帛三下为散,仰卧,令人取小指爪挑少许敷目中,取瘥为度。《千金翼》名真朱散,主目翳覆瞳,睛不见物。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中生瘜肉,肤翳稍长欲满目闭瞳子及生珠管①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珠管 病证名。因风热痰饮渍于脏腑,使肝脏血气瘀积,上发于眼,津液结聚,其状如珠管。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珠管候。7y6中华典藏网

贝齿七枚,烧末之 真珠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合治如粉,以注翳肉上,日三度甚良。亦治目中眯不出。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生珠管方7y6中华典藏网

滑石一本作冷石 手爪甲烧 龙骨 贝齿 丹砂各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治下筛,以新笔点取当珠管上,日三度良。7y6中华典藏网

治毒病后,目赤痛有翳方 以青布掩目上,以冷水渍青布,数易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后生翳方7y6中华典藏网

豉二七枚,烧末之,纳管中,以吹目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后眼暗失明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羊胆敷之,旦暮各一。7y6中华典藏网

治风眼烂眦方7y6中华典藏网

竹叶 黄连各一两 柏白皮一两半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稍用滴目两眦,日三四度。7y6中华典藏网

治胎赤眼②方7y6中华典藏网

取槐木枝如马鞭大,长二尺齐头,油麻一匙,置铜钵中,旦使童子以木研之,至瞑③止,夜卧时洗目敷眦,日三,良。7y6中华典藏网

② 胎赤眼 病证名。人初生洗目不净,受秽汁浸渍而致眼睑赤烂不愈。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胎赤候。7y6中华典藏网

③ 瞑 夕,傍晚。《广韵•径韵》:“瞑,夕也。”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烂赤①方7y6中华典藏网

取三指撮盐,置古文钱上,重重火烧赤,投少醋中,足淹钱,以绵沾汁,注目眦中。7y6中华典藏网

① 目烂赤 病证名,又名风赤眼。《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论曰:目赤烂者,睑眦俱赤且烂,见风益甚,又谓之风赤眼。此由冲冒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睑眦,与津液相搏,故令赤烂也。迎风则作痒泪出,遇热则伤烂眵多。治宜镇平肝气,洗涤睑肤。”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中风冷泪②出,眦赤痒,乳汁煎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风冷泪 病证名。为风冲泣下之俗称。谓眼遇风流泪,且泪下无热感,多因肝肾两虚,精血亏虚而致。7y6中华典藏网

黄连十八铢 蕤仁半两 干姜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人乳汁一升浸药一宿,明旦以微火煎取二合,绵绞去滓,取如黍米许,纳目眦头,日再。张文仲方三味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中风肿痛,除热揉眼方矾石三两烧令汁尽,以枣膏和如弹丸,揉眼上下食顷,日三,止。7y6中华典藏网

洗眼汤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赤痛方。7y6中华典藏网

甘竹叶二七枚 乌梅三枚 古钱三枚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二升渍药半日,东向灶煮三沸③,三上三下,得二合,临欲眠,注目眦。7y6中华典藏网

③ 煮三沸 “三”原作“二”,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卒肿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醋浆水作盐汤洗之,日四五度。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卒痒痛方7y6中华典藏网

削干姜令圆滑,纳眦中,有汁,拭却姜,复纳之,味尽易之。7y6中华典藏网

五脏客热,上冲眼内,外受风,令目痛不明④方7y6中华典藏网

④ 外受风,令目痛不明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令”并作“冷”。7y6中华典藏网

地肤子 瓜子仁 青葙子 蒺藜子 茺蔚子 蓝子 菟丝子 蕤仁《千金翼》作车前子各二合 柏子仁一合半 决明子五合 细辛一两六铢 桂心一两十八铢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半 萤火六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五味末之,蜜丸,每服如梧子三十丸,食后服,日三。《千金翼》无柏子仁。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赤痛方7y6中华典藏网

雄黄一铢 细辛 黄连 干姜各二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合治如粉,以绵裹钗股,唾濡头注药末,纳大眦头,急闭目,目中泪出,须臾止,勿将手近,勿将帛①,勿洗之。7y6中华典藏网

①(yì 易) 敷裹。《说文解字注•衣部》:“,缠也。”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雄黄 干姜 黄连 矾石各六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合治并如前方。一方加细辛六铢。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赤暗方7y6中华典藏网

杏仁杏未熟时取仁捣汁一合 古青钱三枚 青盐一两六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纳垍器②中,封头勿泄气,百日后出,著目四眦头,日二三,避风冷。7y6中华典藏网

② 垍(jī 基)器 陶器。《六书故•地理一》:“垍,今人以名陶器。”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暗赤冷泪方7y6中华典藏网

蕤仁 波斯盐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等分,治下筛,以驴生脂和,每夜敷目四角以一粟大,密室中将息一月日,瘥。7y6中华典藏网

忌五辛。失明者三十日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痛及泪出不止方7y6中华典藏网

削附子作蚕屎大,纳目中,卧良。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不明泪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乌鸡胆临卧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雀盲③方7y6中华典藏网

③ 雀盲 病名,即今之夜盲,又名雀目。《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雀目候:“人有昼而精明,至瞑则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鸟雀,瞑便无所见也。”7y6中华典藏网

地肤子五两 决明子一升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以米饮汁和丸,食后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二,尽即更合,瘥止。7y6中华典藏网

治雀目术 令雀盲人至黄昏时看雀宿处,打令惊起,雀飞乃咒④曰:紫公紫公,我还汝盲,汝还我明。如此日日暝三过作之,眼即明,曾试有验。《肘后》云:《删繁》载支太医法。7y6中华典藏网

④ 咒(zhòu 宙) 旧时僧道、方士等自称可以驱鬼降妖的口诀。如符咒,念咒。《后汉书•皇甫嵩传》:“(张角)符水咒说以疗病。”7y6中华典藏网

治肝气虚寒,眼青不见物,真珠散方7y6中华典藏网

真珠一两,研 白蜜二合 鲤鱼胆一枚 鲤鱼脑一枚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和合,微火煎两沸,绵裹纳目中,当汁出,药歇更为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无所见方7y6中华典藏网

青羊肝一具细切,以水一斗纳铜器中煮,以曲饼覆上,上钻两孔如人眼,正以目向就熏目,不过,再熏之即瘥。《千金翼》治眼暮无所见,不用曲饼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暗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铜器盛大醋三四升,煎七八日,覆器湿地,取铜青一合,以三月杏白仁一升取汁,和铜青敷之,日不过三四度,大良。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古钱七枚 铜青 干姜 石盐 胡粉各中枣大 黄连三铢 乌头枣核大 蕤仁一百十枚 菥蓂子枣大 细辛五铢 醋二合 清酒五合 楸叶一把,取汁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三味治下筛,合煎,取三分去一,盛瓷器中,若燥,取人乳和敷目,慎风冷。又方 每朝含黄檗一爪甲许使津,置掌中拭目,讫,以水洗之,至百日眼明。此法乃可终身行之,永除眼疾,神良。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柴胡六铢 决明子十八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治下筛,人乳汁和敷目,可夜书见五色。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暗方7y6中华典藏网

七月七日生苦瓠中白,绞取汁一合,以醋一升、古文钱七枚浸之,微火煎之减半,以米许大纳眦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眼漠漠无所见方7y6中华典藏网

蕤仁 秦皮 黄连各十八铢 萤火七枚 决明子一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八合微火煎取三合,冷,以绵注洗目,日三度。7y6中华典藏网

常服芜菁子,主轻身益气明目方 芜菁子一升,以水四升煮令汁尽出,曝干,复以水四升煮如前法,三煮三曝,治下筛,饮服方寸匕。《千金翼》云:百日身热疮出,不久自瘥7y6中华典藏网

明目,令发不落方 十月上巳日收槐子,纳新净瓮中,以盆密封口,三七日发封,洗去皮取子,从月一日服一枚,二日二枚,日别加,计十日服五十五枚,一月日服一百六十五枚,一年服一千九百八十枚,小月减六十枚。此药主补脑,早服之,发不白,好颜色,长生益寿。先病冷人勿服之。《肘后》云:扁鹊方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牛胆中渍槐子,阴干百日,食后吞一枚,十日身轻,三十日白发再黑,至百日通神。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中眯①不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蚕沙一粒吞之,即出。7y6中华典藏网

① 眯(mǐ 米) 杂物入目使视线模糊。《篇海类编•身体类•目部》:“眯,物入目中,蔽而不明。”7y6中华典藏网

治稻麦芒等入目中方7y6中华典藏网

取生蛴螬,以新布覆目上,持蛴螬从布上摩之,芒出著布,良。7y6中华典藏网

治砂石草木入目不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鸡肝注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书中白鱼和乳汁,注目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中眯法 旦起对门户跪拜云:户门狭小,不足宿客。乃便瘥。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为物所伤触青黑方7y6中华典藏网

煮羊肉令热,熨②,勿令过热,猪肝亦得。7y6中华典藏网

② 熨(wèi 未) 中医眼科外治法之一。《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三:“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后世常用布包炒热的青盐、葱白、艾叶、吴茱萸等药物,待温度适宜后,热敷患眼之眼睑或太阳穴等处。熨法适宜于阴寒内盛的目疾疼痛等证。7y6中华典藏网

治目痛不得睡方7y6中华典藏网

暮炙新青布,熨,并蒸大豆,袋盛枕之,夜恒令热。7y6中华典藏网

目中赤痛 从内眦始,取之阴跷。7y6中华典藏网

目中痛不能视 上星主之,先取譩譩,后取天牖、风池。7y6中华典藏网

青盲③,远视不明 承光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③ 青盲 病名,一种病程较长的慢性眼病。开始视力减退,逐渐发展可至失明,但眼外观并无异常。本病多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兼以脾胃虚弱,精气不能上荣于目而致。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青盲候。7y6中华典藏网

目瞑远视目窗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赤痛 天柱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眩④无所见,偏头痛引目外眦而急 颔厌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④ 目眩 病证名。风邪乘虚随目系入于脑,则令脑转而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睛转动而昏眩。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目眩候。7y6中华典藏网

目远视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头痛,目眩瞢,内眦赤痛,远视无见,眦痒痛,淫肤白翳 精明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青盲无所见,远视,目中淫肤,白幕①覆瞳子 巨窌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① 幕 膜,人或动植物体内的薄皮形组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张守节正义:“以爪决其阑幕也。”7y6中华典藏网

目不明,泪出,目眩瞢,瞳子痒,远视,昏夜无见,目动②,与项口参相引,㖞僻,口不能言 刺承泣。7y6中华典藏网

② 目(shùn 顺)动 病证名,又称胞轮振跳,俗称眼皮跳。因风热外袭,入侵经络,或气血虚衰,筋脉失养,血虚生风而致,症见眼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或稀或频,患者不能自制。7y6中华典藏网

目痛僻捩③,目不明 四白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③ 僻(pì 辟)捩(lìe 劣) 此谓目斜视。按“僻”,歪;斜。《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枳茹,渍酒服,治中风身直,及口僻目斜。”“捩”,原作“戾”,今改。按“戾”与“捩”通。扭转。《文选•潘岳〈射雉赋〉》:“戾翳旋把,萦随所历。”李善注:“戾,转也。”7y6中华典藏网

目赤,目黄 权窌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睊目④ 水沟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④ 睊(juān 绢)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睊目候谓本病“是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皆湿,故谓之睊目。”7y6中华典藏网

目痛不明 龈交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瞑,身汗出 承浆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青盲,⑤目恶风寒 上关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⑤(wéi 围) 目病。《广韵•脂韵》:“,目病。”7y6中华典藏网

青盲 商阳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偏历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眼痛 下廉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少气 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7y6中华典藏网

目中白翳 前谷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痛泣出,甚者如脱 前谷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白幕覆珠子,无所见 解溪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眼暗 灸大椎下数节第十当脊中,安灸二百壮,惟多为佳,至验。7y6中华典藏网

肝劳①,邪气眼赤 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7y6中华典藏网

① 肝劳 病证名,谓眼睛视力疲劳。多因劳瞻竭视等而致。《医学入门》:“读书、针刺过度而(目)痛者,名曰肝劳,但须闭目调护。”7y6中华典藏网

眼急痛,不可远视 灸当瞳子上入发际一寸,随年壮,穴名当阳。7y6中华典藏网

风翳,患右目 灸右手中指本节头骨上五壮,如小麦大,左手亦如之。7y6中华典藏网

风痒赤痛 灸人中近鼻柱二壮,仰卧灸之。7y6中华典藏网

目卒生翳 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7y6中华典藏网

鼻病第二论一首 方五十五首 灸法六首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塞②,脑冷③,清涕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鼻塞 又名鼻窒。谓肺气为风冷所伤,鼻气不宣利,以致鼻腔塞窒。《灵枢经•本神》:“肺气虚则鼻塞不利。”7y6中华典藏网

③ 脑冷 病证名,疑似“脑风”。多因风冷侵袭脑部而致,症见项背寒,后头枕部冷,痛不可忍。《证治准绳》头痛总论:“项背怯寒,脑户极冷,神圣散主之。”7y6中华典藏网

通草 辛夷各半两 细辛 甘遂一作甘草 桂心 芎 附子各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末之,蜜丸,绵裹纳鼻中,密封塞勿令气泄,丸如大麻子,稍加微觉小痛,捣姜为丸即愈。用白狗胆汁和之,更佳。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塞,常有清涕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细辛 蜀椒 干姜 芎 吴茱萸 附子各十八铢 桂心一两 皂荚屑半两 猪膏一升7y6中华典藏网

上九味咀,以绵裹,苦酒渍一宿,取猪膏煎,以附子色黄为度,去滓,绵裹纳鼻孔中,并摩鼻上。7y6中华典藏网

涕出不止 灸鼻两孔与柱齐七壮。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塞窒,香膏方7y6中华典藏网

白芷 芎 通草各十八铢 当归 细辛 莽草《小品》并《翼》作薰草 辛夷各三十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苦酒渍一宿,以不中水猪肪一升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去滓,绵沾如枣核大,纳鼻中,日三。《小品》加桂心十八铢。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不利,香膏方7y6中华典藏网

当归 薰草《古今录验》用木香 通草 细辛 蕤仁各十八铢 芎 白芷各半两•羊髓四两,猪脂亦得7y6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咀,以微火合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取如小豆大,纳鼻中,日二。先患热后鼻中生赤烂疮者,以黄芩栀子代当归细辛。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窒,气息不通方 小蓟一把,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二服。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瓜蒂末少许吹鼻中,亦可绵裹塞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槐叶五升 葱白切,一升 豉一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清水出不止方取当道车辗过蒺藜一把,捣,以水三升煎取熟,先仰卧,使人满口含取一合汁灌鼻中,使入不过再度,大嚏必出一两个瘜肉,似赤蛹①。一方有黄连等分同煎。7y6中华典藏网

① 赤蛹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鼻塞窒不通利方作“烂虫”。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齆方7y6中华典藏网

通草 细辛 附子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各等分末之,以蜜和,绵裹少许,纳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甘遂 通草 细辛 附子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以白雄犬胆和为丸,如枣核大,绵裹纳鼻中,辛热涕出四五升,瘥。亦治瘜肉。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干姜末蜜和,塞鼻中,吹亦佳。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铁锁磨石取末,以猪脂和,绵裹纳之,经日,肉出瘥。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马新屎汁,仰头含满口,灌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伏面临床前,以新汲冷水淋玉枕上,后以瓜蒂末绵裹塞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齆鼻有瘜肉,不闻香臭方7y6中华典藏网

瓜丁 细辛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各等分末之,以绵裹如豆大许,塞鼻中,须臾即通。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中瘜肉①,不通利,通草散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鼻中瘜肉 病证名,又称鼻瘜肉、鼻痔、鼻中肉。因肺气不足,外受风冷,冷气结聚,搏于血气,凝结鼻内,故变生瘜肉。7y6中华典藏网

通草半两 矾石一两 真朱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捻绵如枣核,取药如小豆著绵头,纳鼻中,日三易之。一方有桂心细辛各一两,同前捣末和使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鼽鼻②,鼻中瘜肉,不得息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鼽(qiú 求)鼻 病证名,谓鼻塞流清涕。《素问•金匮真言论》王冰注:“鼽,谓鼻中水出。”《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鼽者,鼻出清涕也。”7y6中华典藏网

矾石六铢 藜芦六铢 瓜蒂二七枚 附子十一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以小竹管吹药如小豆许于鼻孔中,以绵絮③塞鼻中,日再,以愈为度。《古今录验》葶苈半两7y6中华典藏网

③ 以绵絮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鼻中瘜肉方作“或以绵裹”四字。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中瘜肉方7y6中华典藏网

炙猬皮末,绵裹塞之三日。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细筛釜底墨,水服之三五日。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中瘜肉,不闻香臭方 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著鼻中,数日瘜肉随药消落④。7y6中华典藏网

④ 消落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鼻中瘜肉方作“出”一字。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末瓜丁,如小豆许吹入鼻中,必消,如此三数度。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细辛 釜底墨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水和,服方寸匕。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绵裹瓜蒂末塞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中瘜肉梁起,羊肺散方7y6中华典藏网

羊肺一具干之 白术四两 苁蓉 通草 干姜 芎各二两上六味末之,食后以米饮服五分匕,加至方寸匕。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通草十三铢 真朱六铢 矾石 细辛各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末之,捻绵如枣核,沾散如小豆,并绵纳鼻中,日再三①。7y6中华典藏网

① 日再三 “三”原作“怠”,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又,《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鼻中瘜肉方作“日三取瘥”四字。7y6中华典藏网

鼻中瘜肉 灸上星三百壮,穴在直鼻入发际一寸。7y6中华典藏网

又 灸夹上星两旁相去三寸各一百壮。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中生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烧祀灶饭末,以敷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故马绊末,敷鼻中。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偷孝子帽以拭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乌牛耳垢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牛鼻津②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② 牛鼻津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鼻生疳及疳虫蚀方“鼻”下有“头”字。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捣杏仁乳敷之。亦烧核,压取油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牛狗骨灰,以腊月猪脂和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疳虫蚀鼻生疮③方7y6中华典藏网

烧铜箸头,以醋淬之数过,取醋敷之。又以人屎灰涂之瘥。7y6中华典藏网

③ 疳虫蚀鼻生疮 病名,又名鼻疳、鼻疳蚀、疳鼻等。多因风热伤肺而致,症见鼻下两旁生疮,赤痒,或连唇生疮,浸淫糜烂,甚而波及鼻孔。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痛方7y6中华典藏网

常以油涂鼻内外,酥亦得。7y6中华典藏网

治卒食物从鼻中缩入脑中,介介痛不出方 牛脂若羊脂如指头大纳鼻中,以鼻吸取脂,须臾脂消,则物逐脂俱出也。7y6中华典藏网

论曰:鼻头微白者,亡血。设令微赤,非时者死。病人色白者,皆亡血也。凡时行衄,不宜断之,如一二升以上,恐多者可断,即以龙骨末吹之。九窍出血者,皆用吹之。治大便出血,及口鼻皆出血,血上胸心气急,此是劳热所致方。7y6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八两 蒲黄一升 地骨皮五两 黄芩 芍药 生竹茹各三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温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凡吐血衄血①,溺血,皆脏气虚,膈气伤,或起惊悸,治之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衄血 病证名,即鼻出血。按“衄”,鼻出血。《说文解字•血部》:“衄,鼻出血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鼻衄候、鼻衄不止候、鼻大衄候及鼻久衄候等。7y6中华典藏网

生竹皮一升 芍药二两 芎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一两 黄芩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三升下药煎取二升,分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治衄血方7y6中华典藏网

伏龙肝二枚,如鸡子大 生地黄六两 芎一两 桂心三两 细辛六铢 白芷 干姜 芍药 吴茱萸 甘草各三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三升、酒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汤7y6中华典藏网

主衄方。7y6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八两 黄芩一两 阿胶二两 柏叶一把 甘草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煎取二升半,分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生地黄三斤,切 阿胶二两 蒲黄六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出血不止方7y6中华典藏网

干地黄 栀子 甘草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如鼻疼者,加豉一合;鼻有风热者,以葱涕和服如梧子五丸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衄方7y6中华典藏网

地黄汁五合煮取四合,空腹服之,忌酒炙肉,且服粳米饮。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饮小蓟汁。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冷水净漱口,含水以芦管吹二孔中,即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乱发五两,烧作灰,以管吹鼻中枣核大,不止益吹之,以血断止。并水服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已困不识人者,服亦佳。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人屎尖烧灰,水服,并吹少许鼻中,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五月五日取人屎烧作灰,冷水服五分匕。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胶帖鼻头上至顶及发际三寸,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新马屎汁灌鼻中,及饮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湿布薄胸上。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淳醋和土,涂阴囊上,干,易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韭根葱根取汁,悬头著一枣大纳鼻中,少时更著,两三度瘥。葱白捣汁亦得。7y6中华典藏网

治鼻出血不止方7y6中华典藏网

捣楮叶汁,饮三升,大良。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张弓令弦向上,病儿仰卧,枕弦,放四体如常卧法。衄时痒痒,便灸足大指节横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7y6中华典藏网

又 灸风府一穴四壮,不止又灸。7y6中华典藏网

又 灸涌泉二穴各百壮。7y6中华典藏网

口病第三香附①论一首 方五十九首 灸法二首7y6中华典藏网

① 香附 原缺,据本书目录补。7y6中华典藏网

论曰:凡患口疮及齿,禁油面酒酱酸醋咸腻干枣,瘥后仍慎之。若不久慎,寻手再发,发即难瘥。蔷薇根角蒿为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7y6中华典藏网

凡口中面上瘜肉转大 以刀决溃去浓血,即愈。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疮久不差,入胸中并生疮三年以上不瘥者方浓煎蔷薇根汁,含之,又稍稍咽之,日三夜一。冬用根,夏用茎叶。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角蒿②灰敷之,一宿知,二宿瘥。有汁吐之,不得咽也。7y6中华典藏网

② 角蒿 药名。性味辛苦平,有小毒,主治口疮,齿龈溃烂,耳疮,湿疹疥癣等。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疮③不歇方7y6中华典藏网

③ 口疮 病名。泛指唇、颊等处黏膜的一种复发性溃疡。7y6中华典藏网

牛膝 生蘘荷根各三两 黄檗①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① 黄檗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疮方作“刺檗叶”三字。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咀,以绵裹,酒三升渍一宿,微火煎一两沸,细细含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膀胱热不已,口舌生疮,咽肿,升麻煎方7y6中华典藏网

升麻 玄参 蔷薇根白皮 射干各四两 大青 黄檗各三两蜜七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更煎两沸,细细含咽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数生疮,连年不瘥方7y6中华典藏网

蔷薇根 黄芩 当归 桔梗 黄芪 白蔹 鼠李根皮 大黄 芍药 续断 黄檗 葛根各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亦可浆水服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胃中客热,唇口干燥生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茯苓 黄芩 甘草 大黄 蔷薇根各三十铢 枳实 杏仁 黄连各二两 桂心半两 栝楼根十八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末之,食前浆水服方寸匕,日二。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热生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升麻三十铢 黄连②十八铢,《古今录验》用黄檗7y6中华典藏网

② 黄连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疮方作“黄檗”。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亦可去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③ 蔷薇根皮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疮方作“芦根”二字。7y6中华典藏网

蔷薇根皮③四两 黄檗三两 升麻三两 生地黄五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含之,瘥止,含极吐却更含。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疮烂,痛不得食方7y6中华典藏网

杏仁二十枚 甘草一寸 黄连六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末之,合和,绵裹杏仁大,含之勿咽,日三夜一。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疮,身体有热气痱瘰,蔷薇丸方7y6中华典藏网

蔷薇根 黄芩 鼠李根 当归 葛根 白蔹 石龙芮《千金翼》作黄连 黄檗 芍药 续断 黄芪各一两 栝楼根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末之,蜜和,服如梧子十丸,日三服。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吻疮①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楸白皮及湿帖之,三四度瘥。7y6中华典藏网

① 口吻疮 病名,又名口肥疮、燕口,小儿多患之。因脾胃湿热上攻唇口而致,症见口角生疮,色白糜烂,疼痛微肿,湿烂有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口吻疮候。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取经年葵根,欲腐者弥佳,烧作灰,及热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新炊饭了甑,及热以唇口向甑唇上熨之②,二七下,三两上③,瘥止。7y6中华典藏网

② 甑及热……熨之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吻疮方作“甑唇及热熨之”六字。7y6中华典藏网

③ 三两上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吻疮方“上”作“度”。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栀子 甘草各十八铢 细辛三十铢 桂心十二铢 芎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蜜丸,食后服七丸,日再服,瘥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芎 白芷 橘皮 桂心 枣肉各一两半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以蜜和为丸。食后服十五丸,又含之,以瘥为度。此方甚验。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肥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熬灶上饭令焦,末,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燕吻疮④方7y6中华典藏网

白杨枯枝。铁上烧,取⑤及热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④ 燕吻疮 病名,又称燕口疮。谓口角生疮干裂。其疮色白,开口则燥痛,遇风则开裂,并微有清血,多因脾胃有客热而致。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燕口生疮候。7y6中华典藏网

⑤(yì 义) 火烧松枝所得的汁液。《集韵•霁韵》:“,烧松枝取汁曰。”此谓火烧白杨枯枝所得的汁液。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木履尾,纳煻灰中令热,取柱两吻,各二七遍。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旁恶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乱发灰 故絮灰 黄连末 干姜末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等分,合和为散,以粉疮上,不过三遍。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疮,咽喉塞不利,口燥,膏方7y6中华典藏网

猪膏 白蜜各一斤 黄连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合煎,去滓,搅令相得,含如半枣,日四五夜二。7y6中华典藏网

治热病,口烂,咽喉生疮,水浆不得入,膏方7y6中华典藏网

当归 射干 升麻各一两 附子半两 白蜜四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咀,以猪脂四两先煎之令成膏,下著地勿令大热,纳诸药,微火煎令附子色黄药成,绞去滓,纳蜜复上火一两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取如杏仁大含之,日四五遍,辄咽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① 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咬伤人指也。7y6中华典藏网

① 失欠颊车蹉(cūo 搓)开张不合方 本法用于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至今仍在应用。“失欠颔车蹉”,因打呵欠等之闪失,而致下颌关节脱位。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失欠颌车蹉候。7y6中华典藏网

治失欠颊车蹉方7y6中华典藏网

消蜡和水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失欠颊车蹉 灸背第五椎,一日二七壮。满三日未瘥,灸气冲二百壮。胸前喉下甲骨中是,亦名气堂。7y6中华典藏网

又 灸足内踝上三寸宛宛中,或三寸五分百壮,三报,此三阴交穴也。7y6中华典藏网

治卒口噤不开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附子捣末,纳管中,强开口,吹口中。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热干,甘草丸②方7y6中华典藏网

② 甘草丸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干燥方引《删繁方》无“生姜”,为五味。7y6中华典藏网

甘草 人参 半夏 生姜 乌梅肉各二两半 枣膏二两半7y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弹子大,旋含咽汁,日三。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干方7y6中华典藏网

羊脂若猪脂鸡子大,擘之,纳半升醋中渍一宿,绞取汁,含之③。7y6中华典藏网

③ 含之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干燥方“含”作“服”。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干除热下气方7y6中华典藏网

石膏五合,碎 蜜二升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石膏,取二升,纳蜜煮取二升,去滓,含如枣核大,咽汁尽,更含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虚劳口干方7y6中华典藏网

麦门冬二两,末 大枣三十枚肉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蜜一升和令熟,五升米下蒸之,任性服。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羊脂如鸡子大,淳酒半升,枣七枚擘,合渍七日,取枣食之,愈。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酸枣一升 酸石榴子五合 葛根三两 麦门冬四两 覆盆子三合 乌梅五合 甘草 栝楼实各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以蜜丸,含如枣大,以润为度。7y6中华典藏网

五香丸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及身臭,令香,止烦散气方。7y6中华典藏网

豆蔻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青木香 白芷 桂心各一两香附子二两 甘松香 当归各半两 梹榔二枚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末之,蜜和丸,常含一丸如大豆,咽汁,日三夜一,亦可常含咽汁。五日口香,十日体香,二七日衣被香,三七日下风人闻香,四七日洗手水落地香,五七日把他手亦香。慎五辛。下气去臭。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气臭秽,常服含香丸方7y6中华典藏网

丁香半两 甘草三两 细辛 桂心各一两半 芎①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① 芎 ”字原脱,据道藏本、四库本补。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蜜和,临卧时服二丸,如弹子大。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常以月旦日未出时,从东壁取步,七步回面垣立,含水噀壁七遍,口即美香。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桂心 甘草 细辛 橘皮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等分,治下筛,以酒服一钱匕,瘥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芎 白芷 橘皮 桂心各四两 枣肉八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末之,次纳枣肉,干则加蜜,和丸如大豆,服②十丸,食前食后常含之,或吞之,七日大香。7y6中华典藏网

② 服 此上元本有“旦”字。7y6中华典藏网

治口中臭方7y6中华典藏网

① 桂心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臭方作“细辛”。7y6中华典藏网

桂心①《古今录验》用细辛 甘草各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临卧以三指撮酒服,二十日香。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细辛豆蔻含之,甚良。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蜀椒 桂心各等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末之,酒服三指撮。7y6中华典藏网

主口香去臭方7y6中华典藏网

甘草三十铢 芎二十四铢 白芷十八铢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三十日口香。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松根白皮 瓜子仁 大枣7y6中华典藏网

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二,一百日衣被香。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瓜子仁 芎 藁本 当归 杜蘅各六铢 细辛半两防风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治下筛,食后饮服方寸匕,日三服。五日口香,十日身香,二十日肉香,三十日衣被香,五十日远闻香。一方加白芷十八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② 橘皮二十铢 桂心十八铢 木兰皮一两 大枣二十枚7y6中华典藏网

② 又方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臭方无“大枣”,有“芎”六分。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久服身香。亦可以枣肉丸之,服二十丸如梧子大,稍加至三十丸。一方有芎十八铢。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浓煮细辛汁,含之,久乃吐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井花水三升漱口,吐厕中,良。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香薷一把,水一斗煎取三升,稍稍含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讫,含一丸如枣核大,亦敷齿。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熬大豆令焦,及热醋沃取汁,含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七孔臭气,皆令香方7y6中华典藏网

沉香五两 藁本三两 白瓜瓣半升 丁香五合 甘草 当归芎 麝香各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末之,蜜丸,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久服令举身皆香。7y6中华典藏网

治身体臭,令香方7y6中华典藏网

白芷 甘子皮各一两半 瓜子仁二两 藁本 当归 细辛 桂心各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五日口香,三七日身香。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甘草 松根皮 甜瓜子 大枣7y6中华典藏网

上四味各等分,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三,七日知,一百日大香。7y6中华典藏网

熏衣香方7y6中华典藏网

鸡骨煎香 零陵香 丁香 青桂皮 青木香 枫香 郁金香各三两 薰陆香 甲香 苏合香 甘松香各二两 沉水香五两 雀头香① 藿香 白檀香 安息香 艾纳香各一两 麝香半两7y6中华典藏网

① 雀头香 药名,即香附。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八味末之,蜜二升半煮肥枣四十枚令烂熟,以手痛搦令烂如粥,以生布绞去滓,用和香,干湿如捺②,捣五百杵,成丸,密封七日乃用之,以微火烧之,以盆水纳笼下,以杀火气,不尔必有焦气也。7y6中华典藏网

② (chǎo 炒) 米、麦等炒熟后磨粉制成的干粮。《新修本草》注:“米麦,蒸米麦熬磨作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沉香 煎香③各五两 雀头香 藿香 丁子香各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③ 煎香 药名,即沉香之肌理有黑脉,入水半浮半沉者,为沉香之次品。《新修本草》:“沉香、青桂、鸡骨、煎香,同是一树,出天竺诸国。”《本草拾遗》:“其枝节不朽,沉水者为沉香;其肌理有黑脉,浮者为煎香。鸡骨、马蹄,皆是煎香,并无别功,止可熏衣去臭。”7y6中华典藏网

上五味治下筛,纳麝香末半两,以粗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兜娄婆香④ 薰陆香 沉香 檀香 煎香 甘松香 零陵香 藿香各一两 丁香十八铢 苜蓿香二两 枣肉八两上十一味粗下,合枣肉总捣,量加蜜,和用之。7y6中华典藏网

④ 兜娄婆香 药名,即藿香。7y6中华典藏网

湿香方7y6中华典藏网

沉香二斤七两九铢 甘松 檀香 雀头香一作藿香 甲香① 丁香 零陵香 鸡骨煎香各三两九铢 麝香二两九铢 薰陆香三两六铢7y6中华典藏网

① 甲香 药名,为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性味咸平,无毒,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末之,欲用以蜜和,预和歇不中用。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沉香三两 零陵香 煎香 麝香各一两半 甲香三铢 薰陆香 甘松香各六铢 檀香三铢 藿香 丁子香各半两7y6中华典藏网

② 久窨(yìn 印) 谓久藏窖中。按“窨”,窖藏,深藏。《说文解字注•穴部》:“窨,今俗语以酒水等埋藏地下曰窨。”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粗筛,蜜和,用熏衣瓶盛,埋之久窨②佳。7y6中华典藏网

百和香7y6中华典藏网

通道俗用者方。7y6中华典藏网

沉水香五两 甲香 丁子香 鸡骨香 兜娄婆香各二两 薰陆香 白檀香 熟捷香 炭末各二两 零陵香 藿香 青桂皮 白渐香柴也 青木香 甘松香各一两 雀头香 苏合香 安息香 麝香 燕香各半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十味末之,酒洒令软,再宿酒气歇,以白蜜和,纳瓷器中,蜡纸封勿令泄,冬月开取用,大佳。7y6中华典藏网

③衣香方7y6中华典藏网

③(yī 衣) 用香熏衣。《集韵•缉韵》:“,香袭衣也。”7y6中华典藏网

零陵香 藿香各四两 甘松香 茅香各三两 丁子香一两 苜蓿香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各捣,加泽兰叶四两,粗下用之,极美。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零陵香二两 藿香 甘松香 苜蓿香 白檀香 沉水香 煎香各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合捣,加麝香半两,粗筛,用如前法。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藿香四两 丁香七枚① 甘松香 麝香 沉香② 煎香③7y6中华典藏网

① 七枚 《外台秘要》卷三十二•衣干香方作“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② 甘松香、麝香、沉香 用量缺。《外台秘要》卷三十二•衣干香方作“各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③ 煎香 用量缺。《外台秘要》卷三十二•衣干香方作“煎香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粗筛,和为干香以衣,大佳。7y6中华典藏网

舌病第四方十一首7y6中华典藏网

舌主心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引唇揭赤,升麻煎泄热方7y6中华典藏网

蜀升麻 射干各三两 柏叶切,一升 大青二两 苦竹叶切,五合 赤蜜八合 生芦根 蔷薇根白皮各五两 生玄参汁三合 地黄汁五合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下玄参汁令两沸,次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一升七合,绵惹取汁④,安舌上含,细细咽之。7y6中华典藏网

④ 绵惹取汁 谓用绵蘸取药汁。按“惹”,沾染。《增韵•马韵》:“惹,引著也。”7y6中华典藏网

舌上疮,不得食,舌本强,颈两边痛,此是心虚热所致,治之方7y6中华典藏网

柴胡 升麻 芍药 栀子仁 通草各二两 黄芩 大青 杏仁各一两半 生姜 石膏各四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九升煮取三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滓可重煎服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舌卒肿⑤,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 急以指刮破舌两边,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⑥决两边破之,以疮膏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⑤ 舌卒肿 病名。又名“泡舌”、“脬舌”。《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火上冲,痰随火上注,舌忽胀满口中,软如猪尿脬形,不疼痛,口中流涎,妨言语。”《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舌卒肿起,如吹脬满口塞喉。”7y6中华典藏网

⑥ 铍(pī 批)刀 即铍针,两面有刃,多用于外科。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著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不愈①,血出数升,则烧铁篦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7y6中华典藏网

① 不愈 此上元本有“如上治”三字。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半夏十二枚,洗熟,以醋一升煮取八合,稍稍含嗽之,吐出。加生姜一两佳。7y6中华典藏网

治舌肿②强满口方7y6中华典藏网

满口含糖醋少许时,热通即止。7y6中华典藏网

② 舌肿 病证名。因血虚或心脾有热而致,症见舌肿起,甚至妨碍饮食语言。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虚劳舌肿候。7y6中华典藏网

治舌肿起如猪胞方7y6中华典藏网

釜下墨末,以醋厚敷舌上下,脱去更敷,须臾即消,若先决出血汁竟,敷之弥佳。凡此患,人皆不识,或错治益困,杀人甚急。但看其舌下自有噤虫形状,或如蝼蛄,或如卧蚕子,细看之有头尾,其头少白,烧铁钉烙头上使熟,即自消。7y6中华典藏网

治舌胀满口,不得语方7y6中华典藏网

虫三十枚 盐一升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7y6中华典藏网

治舌强③不得语方7y6中华典藏网

③ 舌强(jiàng 匠) 即“舌本强”。谓舌根僵硬,活动不灵。《脉因证治》卷下:“脾热则舌强。”《景岳全书》杂证谟卷二十六:“肺热则舌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风毒入肺而失音,或痰迷而舌强者。”7y6中华典藏网

矾石 桂心7y6中华典藏网

上二味等分,末之,安舌下,立瘥。7y6中华典藏网

舌上黑,有数孔大如箸,出血如涌泉,此心脏病,治之方7y6中华典藏网

戎盐 黄芩一作葵子 黄檗 大黄各五两 人参 桂心 甘草各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七味末之,蜜和,以饮服十丸如梧子,日三。亦烧铁烙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舌上出血如泉方7y6中华典藏网

烧铁篦熟烁④孔中,良。7y6中华典藏网

④ 熟烁 谓深深地灼烫。按“熟”,程度深。《北史•尔朱荣传》:“及醉熟,帝欲诛之,左右苦谏乃止。”“烁”,烫,烤灼。《文选•枚乘•七发》李善注:“烁,亦热也。”7y6中华典藏网

唇病第五甲煎附① 甲煎法二首 方二十首 灸法二首7y6中华典藏网

① 甲煎附 原缺,据本书目录补。7y6中华典藏网

润脾膏7y6中华典藏网

治脾热,唇焦枯无润方。7y6中华典藏网

生地黄汁 一升 生麦门冬四两 生天门冬切,一升 萎蕤②四两 细辛 甘草 芎 白术各二两 黄芪 升麻各三两 猪膏三升7y6中华典藏网

② 萎蕤 药名,即玉竹。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一味咀,诸药苦酒淹一宿,绵裹药,临煎下生地黄汁与猪膏,共煎取膏鸣水气尽,去滓,取细细含之。7y6中华典藏网

甲煎唇脂7y6中华典藏网

治唇裂口臭方。7y6中华典藏网

先以麻捣泥,泥两口好瓷瓶,容一斗以上,各厚半寸,曝令干。7y6中华典藏网

甘松香五两 艾纳香 苜蓿香 茅香各一两 藿香三两 零陵香四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六味,先以酒一升、水五升相和作汤,洗香令净,切之。又以酒水各一升浸一宿,明旦纳于一斗五升乌麻油中,微火煎之三上三下,去滓,纳上件一口瓶中,令少许不满,然后取:7y6中华典藏网

上色沉香三斤 雀头香三两 苏合香三两 白胶香五两 白檀五两 丁香一两 麝香一两 甲香一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八味,先酒水相合作汤,洗香令净,各各别捣碎,不用绝细,以蜜二升、酒一升和香,纳上件瓷瓶中令实满,以绵裹瓶口,又以竹篾交横约之,勿令香出。先掘地埋上件油瓶,令口与地平,以香瓶合覆油瓶上,令两口相当,以麻捣泥,泥两瓶口际令牢密,可厚半寸许,用糠壅瓶上,厚五寸,烧之,火欲尽即加糠,三日三夜勿令火绝,计糠十二石讫,停三日令冷,出之。别炼蜡八斤,煮数沸,纳紫草十二两,煎之数十沸,取一茎紫草向爪甲上研,看紫草骨白,出之。又以绵滤过,与前煎相和令调,乃纳朱砂粉六两,搅令相得,少冷未凝之间倾竹筒中,纸裹筒上,麻缠之,待凝冷解之,任意用之。计此可得五十挺。7y6中华典藏网

甲煎口脂 治唇白无血色及口臭方。7y6中华典藏网

烧香泽法7y6中华典藏网

沉香 甲香 丁香 麝香 檀香 苏合香 薰陆香 零陵香 白胶香 藿香 甘松香 泽兰7y6中华典藏网

上十二味各六两,胡麻油五升,先煎油令熟,乃下白胶、藿香、甘松、泽兰,少时下火,绵滤纳瓷瓶中。余八种香捣作末,以蜜和,勿过湿,纳著一小瓷瓶中令满,以绵幕口,竹十字络之,以小瓶覆大瓶上,两口相合,密泥泥之,乃掘地埋油瓶令口与地平,乃聚干牛粪烧之七日七夜,不须急,满十二日烧之弥佳,待冷出之即成。其瓶并须熟泥匀厚一寸曝干乃可用。一方用糠火烧之。7y6中华典藏网

炼蜡合甲煎法7y6中华典藏网

蜡二两 紫草二两7y6中华典藏网

上先炼蜡令消,乃纳紫草煮之,少时候看,以紫草于指甲上研之,紫草心白即出之,下蜡勿令凝即倾弱一合甲煎于蜡中,均搅之讫,灌筒中则勿触动之,冷凝乃取之便成好口脂也。敷口面,日三。7y6中华典藏网

治紧唇①方7y6中华典藏网

缠白布作大灯炷如指,安斧刃上,燃炷令刃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7y6中华典藏网

① 紧唇 病名。谓因唇疮而致口唇紧急,难于开合。《诸病源候论》卷三十•紧唇候:“脾胃有热,气发于唇,致唇生疮,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月累年,谓之紧唇。”7y6中华典藏网

故青布亦佳,并治渖唇②。7y6中华典藏网

② 渖唇 病名,泛指常有渗出的唇部湿疮。按“渖”,汁。《左传•哀公三年》:“无备而官办者,犹拾渖也。”杜预注:“渖,汁也。”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青布灰,以酒服之,亦可脂和涂。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蛇皮拭之③,烧为灰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③ 拭之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之”并作“净”。《外台秘要》卷二十二•紧唇方作“先灸疮”三字,其下有“烧蛇皮灰以敷之”七字。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水服蛴螬灰,良。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自死蝼蛄灰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火炙蜡帖唇上,瘥。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炙松脂帖上,瘥。7y6中华典藏网

紧唇 灸虎口,男左女右。7y6中华典藏网

又 灸承浆三壮。7y6中华典藏网

治渖唇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干蛴螬烧末和猪脂,临卧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鳖甲及头①,令烟尽,末,敷之,日三。7y6中华典藏网

① 及头 此下《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渖唇疮烂方有“垢”字。7y6中华典藏网

治唇生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以头垢敷之,日三。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胡粉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治唇边生疮,连年不瘥方以八月蓝叶十斤绞取汁,洗不过三日,瘥②。7y6中华典藏网

② 绞取汁……瘥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唇舌鼻杂疗方作“捣汁澄取淀以敷之”八字。7y6中华典藏网

治唇生核③方7y6中华典藏网

猪屎平量一升,以水投绞取汁,温服之。7y6中华典藏网

③ 唇生核 病名。脾胃为风热所乘,冲发于唇,与血气相搏,则肿结;外受风冷,其肿结不消,则成核。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唇生核候。7y6中华典藏网

治唇舌忽生疮方7y6中华典藏网

烧鸡屎白④末,以布裹著病上,含之。7y6中华典藏网

④ 鸡屎白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口唇舌鼻杂疗方作“鸡舌香”。7y6中华典藏网

治唇黑肿痛痒不可忍方7y6中华典藏网

取大钱四文于石上,以腊月猪脂磨取汁,涂之。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以竹弓弹之出其恶血,瘥。7y6中华典藏网

又方 烧乱发及蜂房六畜毛作灰,猪脂和敷之,亦治渖唇。7y6中华典藏网

治冬月唇干坼⑤血出方7y6中华典藏网

捣桃仁以猪脂和敷之。7y6中华典藏网

⑤ 干坼(chè 撤) 干裂。按“坼”,裂开。《说文解字•土部》:“坼,裂也。”7y6中华典藏网

治远行唇口面皴裂方7y6中华典藏网

熟煎猪脂,将行夜常敷面卧,行万里野宿不损。7y6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