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五下少小婴孺方下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咳嗽第六
癖结胀满第七霍乱附
痈疽瘰疬第八
小儿杂病第九
咳嗽第六方十四首
小儿出胎二百许日,头身患小小疮,治护小瘥,复发,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温和治之,因变痫,一日二十过发,四肢缩动,背脊①,眼反,须臾气绝,良久复苏,已与常治痫汤,得快吐下,经日不间,尔后单与竹沥汁,稍进,一日一夕中合进一升许,发时小疏②,明日与此竹沥汤,得吐下,发便大折,其间犹稍稍与竹沥汁,竹沥汤方
① 背脊谓背脊屈曲拘急。按“”,亦作“夭矫”、“夭纠”。
② 发时小疏 谓发作间隔延长,病势趋缓。
竹沥五合 黄芩三十铢 木防己 羚羊角各六铢 大黄二两 茵芋三铢 麻黄 白薇 桑寄生 萆薢 甘草各半两 白术六铢,一方作白鲜
上十二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内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一方无萆薢。
紫菀汤
治小儿中冷及伤寒暴嗽,或上气喉咽鸣,气逆,或鼻塞清水出者方。
紫菀 杏仁各半两 麻黄 桂心 橘皮 青木香各六铢 黄芩 当归 甘草各半两 大黄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五味子汤①
① 五味子汤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有白术,为十二味。
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方。
五味子 当归各半两 麻黄 干姜 桂心 人参 紫菀 甘草各六铢 细辛 款冬花各三铢 大黄一两半
上十一味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儿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黄别浸一宿下。一方无款冬大黄,有大枣三枚。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脓方 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
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癖,乳若吐,不欲食方
干地黄四两 麦门冬 五味子 蜜各半升 大黄 消石各一两
上六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消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大者服五合。
射干汤
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一两 半夏五枚 桂心五寸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一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
又方 半夏四两 紫菀二两 款冬花二合 蜜一合 桂心 生姜 细辛 阿胶 甘草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②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五岁儿服一升,二岁服六合,量大小多少加减之。
② 以水一斗 “斗”原作“升”,据道藏本、四库本、《千金翼方》卷十一•小儿杂治改。
杏仁丸
主大人小儿咳逆上气方。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分捣之如膏,又纳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利①。
① 利 原作“痢”,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又方 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 白矾一斤,末之 丁香 甘草 草豆蔻② 川升麻 缩砂各四两,粗捣
② 草豆蔻 原作“草豆”,据道藏本、四库本改。
上七味,以好酒一斗与半夏拌,和匀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风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汤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疑非孙思邈方。
治少小嗽,八味生姜煎方
生姜七两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三两 杏仁一升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蜜一升
上合诸药末之,微火上煎取如饴,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治小儿嗽,日中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四物款冬丸方
款冬花 紫菀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伏龙肝六铢
上末之,蜜和如泥,取如枣核大敷乳头,令儿饮之,日三敷之,渐渐令儿饮之。
治小儿暴冷嗽,及积风冷嗽,兼气逆鸣,昌蒲丸方
昌蒲 乌头 杏仁 矾石 细辛 皂荚各六铢 款冬花 干姜 桂心 紫菀各十八铢 蜀椒五合 吴茱萸六合
上十二味末之 蜜丸如梧子。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日三。儿小以意减之,儿大以意加之。暴嗽,数服便瘥。
治少小十日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③,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桂枝汤方
③ 謦(qíng 请)咳 病名,即顿咳。因冬春之时,时行毒气伤阻于肺,酿痰阻气而致,症见咳嗽阵作,伴吐乳等,常百日不息,昼夜频作。按“謦”,咳声。《玉篇•言部》:“謦,咳声也。”
甘遂 青木香 石膏各十八铢 麝香三铢 大黄 前胡各一两 黄芩半两 甘草十八铢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九合,每服三合,日四夜二。
小儿阴肿 灸大敦七壮。
鳖头丸
治小儿积冷久下,瘥后余脱肛不瘥,腹中冷,肛中疼痛,不得入者方。
死鳖头二枚,炙令焦 小猬皮一枚,炙令焦 磁石四两 桂心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大豆。儿三岁至五岁,服五丸至十丸,日三。儿大以意加之。
小儿脱肛 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
又 灸尾翠骨三壮。
又 灸脐中,随年壮。
治小儿疳湿疮方
铁衣著下部中,即瘥。
治小儿久痢脓,湿①方 艾叶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一升半,分为三服。
① 湿病名。因脾胃虚弱,水湿浸渍,腹内虫动,侵蚀内脏而致,症见口唇舌牙咽喉生疮或肛门溃疡,伴食少,喜睡,头晕目眩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八•湿候。
治小儿疳疮方
以猪脂和胡粉敷之五六度。
又方 嚼麻子敷之,日六七度。
又方 羊胆二枚和酱汁,于下部灌之,猪脂亦佳。
治湿疮方
浓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
除热结肠丸 断小儿热,下黄赤汁沫及鱼脑杂血,肛中疮烂,坐生虫方。
黄连 檗皮 苦参 鬼臼 独活 橘皮 芍药 阿胶各半两
上八味末之,以蓝汁及蜜丸如小豆。日服三丸至十丸。冬无蓝汁,可用蓝子一合,舂蜜和丸。
小儿疳湿疮 灸第十五椎夹脊两旁七壮,未瘥,加七壮。
治小儿蛔虫方
楝木削上苍皮,以水煮取汁饮之,量大小多少,为此有小毒。
治小儿羸瘦,有蛔虫方 雚芦二两,以水一升米二合,煮取米熟,去滓,与服之。
又方 萹蓄三两水一升,煮取四合,分服之,捣汁服亦佳。
又方 东引吴茱萸根白皮四两 桃白皮三两
上二味咀,以酒一升二合渍之一宿,渐与服,取瘥。
又方 取猪膏服之。一云治蛲虫。
又方 捣槐子纳下部中,瘥为度。一云治蛲虫。
又方 楝实一枚纳孔中。一云治蛲虫。
治寸白虫方
东行石榴根一把,水一升煮取三合,分服。
又方 桃叶捣绞取汁服之。
治小儿三虫②方
② 三虫 谓长虫、赤虫、蛲虫。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三虫候。
雷丸 芎
上二味各等分为末,服一钱匕,日二。
治大便竟出血方
鳖头一枚炙令黄黑,末之,以饮下五分匕,多少量儿大小,日三服。
又方 烧车一枚令赤,内一升水中,分二服。
又方 烧甑带末,敷乳头上,令儿饮之。
治小儿尿血方
烧鹊巢灰,井花水服之。亦治夜尿床。
又方 尿血,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
治小儿遗尿方
瞿麦 龙胆 皂荚 桂心各半两 鸡肠草 ①一两 车前子一两六铢 石韦半两 人参一两
① 鸡肠草 药名,为紫草科植物附地菜的全草。性味辛苦咸,主治遗尿,赤白痢,发背热肿,手脚麻木等。
上八味末之,蜜丸。每食后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加至六七丸。
又方 小豆叶捣汁服。
又方 烧鸡肠末之,浆水服方寸匕,日三。一云面北斗服。
遗尿 灸脐下一寸半,随年壮。
又 灸大敦三壮。亦治尿血。
地肤子汤
治小儿热毒入膀胱中,忽患小便不通,欲小便则涩痛不出,出少如血,须臾复出方。
地肤子 瞿麦 知母 黄芩 枳实 升麻 葵子 猪苓各六铢 海藻 橘皮 通草各三铢 大黄十八铢
上十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一日至七日儿,服一合,为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儿,一合半为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儿,二合为三服;四十日儿以此为准;五十日以上,七岁以下,以意加药益水。
治小儿淋方
车前子一升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
又方 煮冬葵子汁服之。
又方 取蜂房乱发烧灰,以水服一钱匕,日再。
治小儿小便不通方
车前草切,一升, 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煮粥服,日三四。
又方 冬葵子一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入滑石末六铢。
治小儿吐血方
烧蛇蜕皮末,以乳服之,并治重舌。
又方 取油三分酒一分和之,分再服。
治小儿鼻塞生瘜肉①方
① 瘜肉 “瘜”原作“息”,今改。按“息”,通“瘜”。《说文解字•肉部》:“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段玉裁注:“息,当作瘜。《疒部》曰:息,寄肉也。”
通草 细辛各一两
上二味捣末,取药如豆,著绵缠头,纳鼻中,日二。
治小儿鼻塞不通,浊涕出方②
② 浊涕出方 “浊”原作“足”,据《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鼻塞方改。
杏仁半两 蜀椒 附子 细辛各六铢
上四味咀,以醋五合渍药一宿,明旦以猪脂五合煎,令附子色黄,膏成去滓,待冷以涂絮,导鼻孔中,日再,兼摩顶上。
治小儿聤耳③方
末石硫黄,以粉耳中,日一夜一。
③ 聤耳 病证名。因肾热上冲,或肝胆火盛而致,症见发热耳痛,耳道流脓,听力减退,甚则耳聋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聤耳候。
治小儿耳疮方
烧马骨灰,敷之。
又方 烧鸡屎白,筒中吹之。
治小儿齿落,久不生方 以牛屎中大豆二七枚,小开豆头以注齿根处,数度即生。
又方 取雄鼠屎三七枚,以一屎拭一齿根处,尽此止,二十一日即生,雄鼠屎头尖。
治小儿四五岁不语方
末赤小豆,酒和敷舌下。
又 灸足两踝各三壮。
治小儿数岁不行方
取葬家未开户,盗食来以哺之,日三,便起行。
治小儿不能乳方
雀屎四枚末之,著乳头饮儿。儿大十枚。
治小儿落床堕地,如有瘀血,腹中阴阴①,寒热,不肯乳哺,但啼哭叫唤,蒲黄汤方
① 腹中阴阴 谓腹部隐隐作痛。按“阴阴”,深慢痛貌。《素问•咳论》王冰注:“脾气主右。故右脚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蒲黄 大黄 黄芩各十铢 甘草八铢 麦门冬十铢 芒消七铢 黄连十二铢
上七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消,分三服。消息视儿羸瘦半之,大小便血即愈,忌冷食。
治小儿食不知饥饱方
鼠屎二七枚烧为末,服之。
治小儿食土方
取肉一斤,绳系曳地行数里,勿洗,火炙与吃之。
治小儿哕方
生姜汁 牛乳各五合
上二味煎取五合,分为二服。
又方 取牛乳一升煎取五合,分五服。
治小儿疰②方
灶中灰盐等分相和,熬熨之。
② 疰 又作“注”。凡病势久延,能转易他人者称“疰”。《广雅•释诂一》:“疰,病也。”王念孙疏证:“疰者,郑注《周官•疡医》云:注,读如注病之注。《释名》注:疰,一人死,一人复得,气相灌注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注候及卷二十四•诸疰候。
治小儿误吞针方
取磁石如枣核大吞之,及含之,其针立出。
治小儿误吞铁等物方
艾蒿一把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服之即下。
治小儿蠼螋咬,绕腹匝③即死方 捣蒺藜叶敷之,无叶子亦可。
③ 绕腹匝 谓绕腹一周。按“匝”,环绕一周叫一匝。《史记•高祖本纪》:“围宛城三匝。”
又方 取燕窠中土,猪脂和敷之,干即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