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二十七养性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养性序第一
道林养性第二
居处法第三
按摩法第四
调气法第五
服食法第六
黄帝杂忌法第七
房中补益第八
养性序第一十条
扁鹊云:黄帝说:昼夜漏下水百刻。凡一刻人百三十五息,十刻一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之居世,数息之间,信哉。呜呼!昔人叹逝,何可不为善以自补邪。吾常思,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十日十夜百二十时,百日百夜一千二百时,千日千夜一万二千时,万日万夜一十二万时①,此为三十年,若长寿者九十年,只得三十六万时。百年之内,斯须之间;数时之活,朝菌蟪蛄②,不足为喻焉。可不自摄养而驰骋六情,孜孜汲汲,追名逐利;千诈万巧,以求虚誉,没齿而无厌。故养性者知其如此,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所以没身不殆也。余慨时俗之多僻,皆放逸以殒亡,聊因暇日,粗述养性篇,用奖人伦之道,好事君子与我同志焉。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於百行①,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②。德行不克③,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故夫子④曰:善摄生者,陆行不遇虎兕⑤,此则道德之祜⑥也,岂假服饵而祈遐年哉。圣人所以药饵者,以救过行之人⑦也。故愚者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缠疴没齿,终无悔心。此其所以岐和⑧长逝,彭跗⑨永归,良有以也。嵇康⑩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然或有服膺仁义,无甚泰之累者,抑亦其亚欤。
① 一十二万时 “十”原作“千”,据四库本改。
② 朝菌蟪(huì 会)蛄(gū 姑) 喻生命极短。按“朝菌”,菌类植物;“蟪蛄”,蝉的一种。
① 百行 多方面的品行。《三国志•魏书•王昶传》戒子书:“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
② 遐年 高龄,长寿。按“遐”,长久,久远。《诗经•小雅•鸳鸯》:“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朱熹注:“遐,远也,久也。”
③ 德行不克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克”并作“充”。
④ 夫子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老子”。
⑤ 虎兕(shī 师) 猛兽。按“兕”,古代指犀牛一类兽名,《尔雅•释兽》:“兕,似牛。”郭璞注:“一角,青色,重千斤。”
⑥ 祜 福。《说文解字》徐铉校录:“此汉安帝之名也。福也。”
⑦ 过行之人 行为有过失的人。按“过行”,行为有过失。《史记•孝文纪》后七年遗诏:“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
⑧ 岐和 岐伯,医和。均为古代医家。
⑨ 彭跗 巫彭俞跗。均为上古时医家。
⑩ 嵇康 魏晋时气功养生学家(公元224—263年),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人。著有《养生论》三卷(已佚),《晋书》有传。
操 志节,品德。《正字通•手部》:“操,节操。”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至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代异邪,将人失之①也?岐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②,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① 将人失之 《素问•上古天真论》作“人将失之”。
② 天年 自然寿限。《素问•上古天真论》吴昆注:“天年者,正命考终,非人坏之谓。”
夫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守内,病安从来。是以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甘其食,美其服,《素问》作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故其民曰朴③。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合于道数,故皆能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其德全不危也。是以人之寿夭在于撙节,若消息得所,则长生不死。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岐伯曰: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也。年六十阴痿,气力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同出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味,能纵欲快志,得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③ 朴 质朴,厚重。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为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早起,毋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则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① 秋刑 秋季收敛肃杀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张景岳注:“阳和日退,阴寒日生,故欲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①。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毋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则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②,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则奉生者少。
② 地坼(chè 鲊) 土地裂开。按“坼”,裂开。《说文解字•土部》:“坼,裂也。”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
仲长统③曰:王侯之宫,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数百。昼则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则房室输其血气。耳听淫声,目乐邪色,宴内不出,游外不返,王公得之于上,豪杰驰之于下。及至生产不时,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气,或疾病而构精,精气薄恶,血脉不充,既出胞脏,养护无法。又蒸之以绵纩④,烁之以五味,胎伤孩病而脆,未及坚刚,复纵情欲,重重相生,病病相孕,国无良医,医无审术⑤,干佐⑥其间,过谬常有,会有一疾,莫能自免。当今少百岁之人者,岂非所习不纯正也。
③ 仲长统 东汉山阳高平人(公元179—219年),字公理。曾为曹操谋士,著有《昌言》十二卷。《后汉书》有传。
④ 绵纩(kuàng 矿) 绵絮。按“纩”,丝绵絮。《说文解字•糸部》:“纩,絮也。”
⑤ 审术 信实之术。按“审”,真实,果真。《玉篇•采部》:“审,信也。”
⑥ 干佐 “干”原作“奸”,今改。按“奸”,通“干”。干犯。《说文通训定声•乾部》:“奸,假借为干。”“干佐”,谓干扰。
抱朴子①曰:或问所谓伤之者,岂色欲之间乎?答曰:亦何独斯哉。然长生之要,其在房中,上士知之,可以延年除病,其次不以自伐。若年当少壮,而知还阴丹以补脑,采七益于长俗一作谷者,不服药物,不失一二百岁也,但不得仙耳。不得其术者,古人方之于凌杯以盛汤,羽苞之蓄火,又且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足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尽则非道也。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懻②。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不欲甚劳,不欲甚逸③,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得规造异巧。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不欲偏多,故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此五味克五脏④,五行自然之理也。
① 抱朴子 晋代医家葛洪的号。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善神仙导引及炼丹之术,著有《肘后备急方》、《抱朴子•内篇》等,《晋书》有传。
② 懻(jǐ 己) 强狠,强直。《广韵•至韵》:“懻,强力貌。”
③ 不欲甚逸 “逸”原作“佚”,今改。按“佚”,通“逸”。《汉书•外戚传下•孝元冯昭仪》颜师古注:“佚字与逸同。”
④ 五味克五脏 “克”原作“刻”,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凡言伤者,亦不即觉也,谓久即损寿耳。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⑤,祛疾闲邪有吐纳之术①,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然后先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养性之理,尽于此矣。夫欲快意任怀,自谓达识知命,不泥异端,极情肆力,不劳持久者,闻此言也,虽风之过耳,电之经目,不足喻也。虽身枯于留连之中,气绝于绮纨之际,而甘心焉,亦安可告之以养性之事哉。匪惟不纳,乃谓妖讹也,而望彼信之,所谓以明鉴②给矇瞽,以丝竹③娱聋夫者也。
⑤ 偃仰之方 气功功法之一。出《抱朴子•内篇•极言》。指导引,即动功。
① 吐纳之术 气功功法之一。即习练呼吸,吐故纳新以养生的方法。《庄子•刻意》:“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② 明鉴 明镜。按“鉴”,镜。《广雅•释器》:“鉴谓之镜。”
③ 丝竹 泛指音乐。按“丝”,弦乐;“竹”,管乐。《周礼•春官•大师》郑玄注:“丝,琴瑟也。竹,管箫也。”
魏武④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道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啄齿⑤,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④ 魏武 即曹操。东汉政治家、军事家。因其生前封魏王,死后曾追尊为“太祖武帝”,故名。
⑤ 啄齿 “啄”原作“琢”,今改。按“琢”,通“啄”。《说文通训定声•云部》:“琢,假借为啄。”“啄齿”,即叩齿。
嵇康云:穰岁⑥多病,饥年少疾,信哉不虚。是以关中土地,俗好俭啬,厨膳肴羞①,不过菹酱②而已,其人少病而寿。江南岭表,其处饶足,海陆鲑肴,无所不备,土俗多疾,而人早夭。北方仕子游宦至彼,遇其丰赡,以为福佑所臻,是以尊卑长幼,恣口食啖,夜长醉饱,四体热闷,赤露眠卧,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或患霍乱脚气胀满,或寒热疟痢,恶核疔肿,或痈疽痔漏,或偏风猥退,不知医疗,以至于死。凡如此者,比肩皆是,惟云不习水土,都不知病之所由。静言思之,可谓太息者也。学者先须识此,以自诫慎。
⑥ 穰(ráng 瓤)岁 丰收之年。按“穰”,禾谷丰收。《正字通•丰部》:“穰,禾实丰也。凡物丰盛者,亦曰穰。”
① 肴(yáo 爻)羞 食物。按“肴”,熟的肉食。《玉篇•食部》:“肴,馔也”“羞”,食物。《周礼•天官•大宰》郑玄注:“羞,饮食之物也。”
② 菹(zū 租)酱 腌菜和肉酱。按“菹”,腌菜。《说文解字•艸部》:“菹,酢菜也。”“酱”,肉酱。《说文解字•酉部》段玉裁注:“酱,醢也……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
抱朴子曰: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也,知治身则能治国也。夫爱其民所以安其国,惜其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死者不可生也,亡者不可存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夫人难养而易危也,气难清而易浊也。故能审威德所以保社稷,割嗜欲所以固血气,然后真一④存焉,三一⑤守焉,百病却焉,年寿延焉。
③ 四肢 “肢”原作“支”,今改。按“支”,通“肢。”《正字通•支部》:“支,与肢通。人四体也。”
④ 真一 本性。《鬼谷子下•本经阴符》:“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
⑤ 三一 明本作“精神”。按“三一”,即精气神。《玄门大论三一诀》:“今三一者,神、气、精。”
道林养性第二
真人曰:虽常服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仍莫强食,莫强酒,莫强举重,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①,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②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惟无多无少者,几于道矣。是知勿外缘者,真人初学道之法也。若能如此者,可居温疫之中,无忧疑矣。
① 跳踉(liáng 良) 跳跃。按“踉”,跳跃。《字汇•足部》:“踉,跳踉,勇跃貌。”
② 都契 要义,要领。
既屏外缘,会须守五神肝心脾肺肾,从四正言行坐立。言最不得浮思妄念,心想欲事,恶邪大起。故孔子曰:思无邪也。常当习黄帝内视法③,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磬,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仍可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常以鼻引气,口吐气,小微吐之,不得开口,复欲得出气少,入气多。每欲食,送气入腹,每欲食,气为主人也。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居贫勿谓常贫,居富莫谓常富。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识达道理,似不能言,有大功德,勿自矜伐④。美药勿离手,善言勿离口,乱想勿经心。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当以道自平其心。道之所在,其德不孤。勿言行善不得善报,以自怨仇。居处勿令心有不足,若有不足,则自抑之,勿令得起。人知止足,天遗其禄。所至之处,勿得多求,多求则心自疲而志苦。若夫人之所以多病,当由不能养性。平康之日,谓言常然。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便为之,不拘禁忌,欺罔幽明,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一一皆为病本。及两手摸空,白汗流出,口唱皇天,无所逮及。皆以生平粗心,不能自察,一至于此。但能少时内省身心,则自知见行之中,皆长诸疴。将知四百四病,身手自造,本非由天。及一朝病发,和缓①不救,方更诽谤医药无效,神仙无灵。故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深生耻愧,诫勒②身心,常修善事也。至于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乃患害之源。但令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为佳。衣服器械,勿用珍玉金宝,增长过失,使人烦恼根深。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然后行作鹅王步③,语作含钟声,眠作狮子卧④右胠胁着地坐脚也。每日自咏歌云: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问我居止处,大宅总林村。胎息⑤守五脏,气至骨成仙。又歌曰:日食三个毒,不嚼而自消。锦绣为五脏,身着粪扫袍。
③ 内视法 气功功法之一。即意视身体某个部位的功法。《云笈七签•内丹》:“故圣人三日内视专注一心。”
④ 矜(jīn 今)伐 急遽的损伤。按“矜”,急遽。《广雅•释诂一》:“矜,急也。”“伐”,损伤败坏。《说文解字•人部》:“伐,败也。”
① 和缓 即春秋时代秦国名医医和、医缓。
② 诫勒 劝诫、约束。按“勒”,约束。《玉篇•力部》:“勒,仰勒也。”
③ 鹅王步 持正稳健的步态。亦即佛的步志。按“鹅王”,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手指足指中间,有漫网似鹅之足,故名。《涅槃经》二八:“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④ 狮子卧 “狮”原作“师”,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⑤ 胎息 气功术语。《后汉书•王真传》李贤注:“《汉武内传》曰:王真,字叔经,上党人,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抱朴子•释滞》:“得胎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意谓气功达到如此程度,好像胎儿在胎胞中的呼吸一样,故名。
修心既平,又须慎言语。凡言语读诵,常想声在气海中脐下也。每日初入后,勿言语读诵,宁待平旦也。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校钱财。又食上不得语,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亦不用寝卧多言笑。寝不得语言者,言五脏如钟磬,不悬则不可发声。行不得语,若欲语,须住乃语①,行语则令人失气。冬至日,止可语,不可言。自言曰言,答人曰语。言有人来问,不可不答,自不可发言也。仍勿触冷开口大语为佳。
① 须住乃语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住”下并有“脚”字。
言语既慎,仍节饮食。是以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盖饱则伤肺,饥则伤气,咸则伤筋,醋则伤骨。故每学淡食,食当熟嚼,使米脂入腹,勿使酒脂入肠。人之当食,须去烦恼暴数为烦,侵触为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令人神惊,夜梦飞扬。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菹菜②,并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食面,使塞气孔。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食毕当嗽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热食讫,以冷醋浆嗽口者,令人口气常臭,作齿病。又诸热食咸物后,不得饮冷醋浆水,喜失声,成尸咽③。凡热食汗出勿当风,发痉头痛,令人目涩多睡。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粉摩腹上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无百病。然后有所修为为快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不消成积聚。饱食仰卧成气痞,作头风。触寒来者,寒未解食热食,成刺风。人不得夜食。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干呕④。勿食父母本命所属肉,令人命不长。勿食自己本命所属肉,令人魂魄飞扬。勿食一切脑,大损人。茅屋漏水堕诸脯肉上,食之成瘕结。凡曝肉作脯不肯干者,害人。祭神肉无故自动,食之害人。饮食上蜂行住,食之必有毒,害人。腹内有宿病,勿食陵鲤鱼肉,害人。湿食及酒浆,临上看之,不见人物影者,勿食之,成卒注①。若已食腹胀者,急以药下之。每十日一食葵,葵滑,所以通五脏拥气,又是菜之主,不用合心食之。又饮酒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令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久饮酒者,腐烂肠胃,渍髓蒸筋,伤神损寿。醉不可以当风向阳,令人发强②。又不可当风卧,不可令人扇之,皆即得病也。醉不可露卧及卧黍穰中,发癞疮。醉不可强食,或发痈疽,或发暗,或生疮。醉饱不可以走车马及跳踯。醉不可以接房。醉饱交接,小者面,咳嗽,大者伤绝脏脉损命。
② 菹菜 腌菜。
③ 尸咽 病名。即狐惑。指因感染风热毒气,上蚀咽喉所致的咽喉生疮,或痒或痛,如疳之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尸咽喉。
④ 干呕 “干”原作“于”,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① 卒注 突然发生的注病。注病是邪气侵注体内,病情久延,反复发作的一类病证。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四•注病诸候。
② 令人发强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强”并作“狂”。
凡人饥欲坐小便,若饱则立小便,慎之无病。又忍尿不便,膝冷成痹;忍大便不出,成气痔。小便勿努,令两足及膝冷。大便不用呼气及强努,令人腰疼目涩,宜任之佳。凡遇山水坞中出泉者,不可久居,常食作瘿病。又深阴地冷水不可饮,必作痎疟。饮食以调,时慎脱着。凡人旦起着衣,反者便着之,吉。衣光者,当户三振之曰:殃去。吉。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人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脱着既时,须调寝处。
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凡欲眠,勿歌咏,不祥起。上床坐,先脱左足。卧勿当舍脊下,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多愁怨。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夜卧当耳勿有孔,吹人即耳聋。夏不用露面卧,令人面皮厚,喜成癣,或作面风。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凡人眠,勿以脚悬踏高处,久成肾水及损房,足冷。人每见十步直墙勿顺墙卧,风利吹人发癫及体重。人汗勿跂床悬脚③,久成血痹,两足重,腰疼。又不得昼眠,令人失气。卧勿大语,损人气力。暮卧常习闭口,口开即失气,且邪恶从口入,久而成消渴及失血色。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按孔子不尸卧。故曰:睡不厌踧①,觉不厌舒。凡人舒睡,则有鬼痛魔邪。凡眠,先卧心,后卧眼。人卧一夜当作五度反覆,常逐更转。凡人夜魇,勿燃灯唤之,定死无疑。暗唤之吉。亦不得近而急唤。夜梦恶不须说,旦以水面东方潠之,咒曰:恶梦著草木,好梦成宝玉。即无咎矣。又梦之善恶,并勿说为吉。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一岁之忌,暮无远行。终身之忌,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也。
③ 跂(qì 弃)床悬脚 垂足坐于床。按“跂”,垂足坐。《广韵•实韵》:“跂,垂足坐。”
① 睡不厌踧(dí 狄) 睡觉的姿势要平坦。按“踧”,平坦貌。《说文解字•足部》:“踧,行平易也。”
凡气,冬至起于涌泉,十一月至膝,十二月至股,正月至腰,名三阳成。二月至膊,三月至项,四月至顶,纯阳用事,阴亦放此②。故四月十月不得入房,避阴阳纯用事之月也。每冬至日,于北壁下厚铺草而卧,云受元气。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勿欲泄于上。春冻未判③,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则灭门。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又云:冬日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圣人之常法也。春欲晏卧早起,夏及秋欲侵夜④乃卧早起,冬欲早卧而晏起,皆益人。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虽言晏起,莫在日出后。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每当腊日①勿歌舞,犯者必凶。常于正月寅日烧白发,吉。凡寅日剪手甲,午日剪足甲,又烧白发,吉。
② 放(fǎng 仿)此 仿此。按“放”,模拟。《广韵•释诂三》:“放,效也。”
③ 春冻未判 “判”原作“泮”,今改。按“泮”,通“判”。分裂开。《说文通训定声•乾部》:“泮,假借为判”。《玉篇•水部》:“泮,散也,破也”。“春冻未判”,谓春冻尚未解散。
④ 侵夜 临到夜间。按“侵”,到,临近。《列子•周穆王》:“……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
① 腊日 古时岁终祭百神之日。《说文解字•肉部》:“冬至后三戎腊祭百神。”段玉裁注:“腊本祭名,因呼腊月腊日耳。”
居处法第三
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小觉有风,勿强忍之久坐,必须急急避之。久居不觉,使人中风。古来忽得偏风,四肢不随,或如角弓反张,或失音不语者,皆由忽此耳。身既中风,诸病总集,邪气得便,遭此致卒者,十中有九。是以大须周密,无得轻之,慎焉慎焉。所居之室,勿塞井及水渎,令人聋盲。
凡在家及外行,卒逢大飘风②、暴雨震电,昏暗大雾,此皆是诸龙鬼神行动经过所致,宜入室闭户,烧香静坐,安心以避之,待过后乃出,不尔损人。或当时虽未苦,于后不佳矣。又阴雾中亦不可远行。
② 飘风 旋风,暴风。也单用作飘。《尔雅•释天》:“回风为飘”。郭璞注:“旋风也。”《诗经•小雅•何人斯》毛传:“飘风,暴起之风。”
凡家中有经像,行来先拜之,然后拜尊长。每行至则峻坐焉。
凡居家不欲数沐浴。若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霡霖③,沐浴后,不得触风冷。新沐发讫,勿当风,勿湿萦髻,勿湿头卧,使人头风眩闷,发秃面黑,齿痛耳聋,头生白屑。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夜沐发,不食即卧,令人心虚,饶汗多梦。又夫妻不用同日沐浴,常以晦日浴,朔日沐,吉。凡炊汤经宿,洗人体成癣,洗面无光,洗脚即疼痛作甑畦疮。热泔洗头,冷水濯之,作头风。饮水沐头,亦作头风。时行病新汗解,勿冷水洗浴,损心包不能复。
③ 霡(mài 脉)霖(lín 林) 小雨貌。《诗•小雅•信南山》:“小雨曰霡霖。”此喻汗多。
凡居家,常戒约内外长幼,有不快,即须早道,勿使隐忍以为无苦,过时不知,便为重病,遂成不救。小有不好,即按摩挼捺①,令百节通利,泄其邪气。凡人无问有事无事,常须日别蹋②脊背四肢一度。头项苦,令熟蹋,即风气时行不能著人。此大要妙,不可具论。
① 挼(rúo 若上声)捺(nà 拿) 推拿。按“挼”,同“捼”,推。《集韵•戈韵》:“捼,《说文》:推也,一曰两手相切摩也,或作挼。”“捺”,用手重按。《广韵•曷韵》:“捺,手按。”
② 蹋(tà 沓) 同“踏”。踩。《说文解字•足部》:“蹋,践也。”
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备急丸,避鬼丸,生肌药,甘湿药,疔肿药,水银大黄芒硝甘草干姜桂心蜀椒。不能更蓄余药,此等常不可缺少。及一两卷百一备急药方,并带避毒蛇蜂蝎毒药随身也。
凡人自觉十日以上康健,即须灸三数穴以泄风气。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③为佳。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灸法当须避人神人神禁忌法在第二十九卷中。凡畜手力细累,春秋皆须与转泻药一度,则不中天行时气也。
③ 按摩导引 “导”原作“道”,据道藏本改。
按摩法第四法二首
天竺国④按摩,此是婆罗门⑤法。
两手相捉纽捩⑥,如洗手法。
两手浅相叉,翻覆向胸。
两手相捉共按胫⑦,左右同。
两手相重按髀,徐徐捩身,左右同。
④ 天竺国 印度的古称。
⑤ 婆罗门 梵语。意译“净行”,“净裔”。是古印度政教合一的统治者。
⑦ 胫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髀”。
⑥ 纽捩 揉搓。按“纽”,《云笈七签》卷十四作“细”。“捩”,扭转。《玉篇•手部》:“捩,拗捩也。”
以手如挽五石力弓,左右同。
作拳向前筑,左右同。
如拓石法,左右同。
作拳却顿,此是开胸,左右同。
大坐斜身,偏攲①如排山,左右同。
① 偏攲(jī 机) 倾斜不正。《说文解字•校录》引《玉篇》注:“倾低不正,(欹)亦作攲。”
两手抱头,宛转髀上,此是抽胁。
两手据地,缩身曲脊,向上三举。
以手反捶背上,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即以一脚向前虚掣,左右同。
两手拒地回顾,此是虎视法,左右同。
立地反拗身,三举。
两手急相叉,以脚踏手中,左右同。
起立,以脚前后虚踏,左右同。
大坐伸两脚,用当相手勾所伸脚著膝中,以手按之,左右同。
上十八势,但是老人日别能依此三遍者,一月后百病除,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眼明轻健,不复疲乏。
老子按摩法
两手捺髀,左右捩身二七遍。
两手捻髀,左右纽肩二七遍。
两手抱头,左右纽腰二七遍。
左右挑头二七遍。
一手抱头,一手托膝三折,左右同。
两手托头,三举之。
一手托头,一手托膝,从下向上三遍,左右同。
两手攀头下向,三顿足。
两手相捉头上过,左右三遍。
两手相叉,托心前,推却挽三遍。
两手相叉著心,三遍。
曲腕筑肋①,挽肘左右,亦三遍。
① 曲腕筑肋 弯曲腕部,(用手)叩击肋部。按“筑”,捣,叩击。《说文解字•木部》:“筑,捣也。”
左右挽,前后拔,各三遍。
舒手挽项,左右三遍。
反手著膝,手挽肘,覆手著膝上,左右亦三遍。
手摸肩,从上至下使遍,左右同。
两手空拳筑三遍。
外振手三遍,内振三遍,覆手振亦三遍。
两手相叉,反覆搅各七遍。
摩纽指三遍。
两手反摇三遍。
两手反叉,上下纽肘无数,单用十呼。
两手上耸三遍。
两手下顿三遍。
两手相叉头上过,左右伸肋十遍。
两手拳反背上,掘脊上下亦三遍。掘,揩之也。
两手反捉,上下直脊三遍。
覆掌搦腕内外振三遍。
覆掌,前耸三遍。
覆掌,两手相叉,交横三遍。
覆手,横直,即耸三遍。
若有手患冷,从上打至下,得热便休。
舒左脚,右手承之,左手捺脚,耸上至下,直脚三遍。右手捺脚亦尔。
前后捩足三遍。
左捩足,右捩足,各三遍。
前后却捩足三遍。
直脚三遍。
纽髀三遍。
内外振脚三遍。
若有脚患冷者,打热便休。
纽髀,以意多少,顿脚三遍。
却直脚三遍。
虎据①,左右纽肩三遍。
① 虎据 像虎一样蹲踞。按“据”,当作“踞”。
推天托地,左右三遍。
左右排山,负山,拔木,各三遍。
舒手直前顿,伸手三遍。
舒两手两膝,亦各三遍。
舒脚直反顿,伸手三遍。
捩内脊外脊各三遍。
调气法第五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兼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
彭祖曰: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著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②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比邻于真人也。
② 蜂虿(chài 瘥) 蜂与蝎,毒虫的泛称。《国语•晋语》:“蚋蚁蜂虿。皆能害人。”
每旦夕旦夕者,是阴阳转换之时。凡旦,五更初暖,气至频申,眼开,是上生气至,名曰阳息而阴消。暮日入后,冷气至凛凛然,时乃至床坐睡倒,是下生气至,名曰阳消而阴息。旦五更初暖气至,暮日入后,冷气至,常出入天地日月山川河海,人畜草木,一切万物体中,代谢往来,无一时休息,一进一退,如昼夜之更迭,如海水之朝夕,是天地消息之道也。面向午,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凡吐者,去故气,亦名死气。纳者,取新气,亦名生气。故《老子经》云: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言口鼻天地之门,可以出纳阴阳死生之气也。良久,徐徐乃以手左托右托,上托下托,前托后托,瞋目张口,叩齿摩眼,押头拔耳,挽发放腰,咳嗽发阳振动也。双作只作,反手为之。然后掣足仰振,数八十九十而止。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①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睛,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则觉身体振动,两脚踡曲,亦令床坐有声拉拉然,则名一通,一通二通,乃至日别得三通、五通,则身体悦怿,面色光辉,鬓毛润泽,耳目精明,令人食美,气力强健,百病皆去。五年十岁,长存不忘。得满千万通,则去仙不远矣。人身虚无,但有游气,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竞起。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眉须,自余者不足言也。
① 禅观 佛家修持方法之一。谓默坐敛心,专注一境,以达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孟棨《本事诗•事惑》:“……禅观有年,未尝念经。”
凡调气之法:夜半后,日中前,气生得调;日中后,夜半前,气死不得调。调气之时,则仰卧床,铺厚软,枕高下共身平,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拇指②节,去身四五寸,两脚相去四五寸,数数叩齿,饮玉浆,引气从鼻入腹足则停止,有力更取。久住气闷,从口细细吐出尽,还从鼻细细引入,出气一准前法。闭口以心中数数,令耳不闻,恐有误乱,兼以手下筹③,能至千则去仙不远矣。若天阴雾恶风猛寒,勿取气也,但闭之。
② 大拇指 “拇”原作“母”,今改。按“母”,通“拇”。《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母,假借为拇。”
③ 筹(chóu 仇) 筹码。《说文系传•竹部》:“筹,人以之算数也。”
若患寒热及卒患痈疽,不问日中,疾患未发前一食间即调,如其不得好瘥,明日依式更调之。若患心冷病,气即呼出;若热病,气即吹出;若肺病即嘘出;若肝病即呵出;若脾病即唏出;若肾病即呬出。夜半后八十一,鸡鸣七十二,平旦六十三,日出五十四,辰时四十五,巳时三十六。欲作此法,先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
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
凡百病不离五脏,五脏各有八十一种疾,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事须识其相类,善以知之。
心脏病者,体冷热。相法:心色赤,患者梦中见人著赤衣,持赤刀杖,火来怖人。疗法:用呼吹二气,呼疗冷,吹治热。
肺脏病者,胸背满胀,四肢烦闷。相法:肺色白,患者喜梦见美女美男,诈亲附人,共相抱持,或作父母兄弟妻子。疗法:用嘘气出。
肝脏病者,忧愁不乐,悲思,喜头眼疼痛。相法:肝色青,梦见人著青衣,捉青刀杖,或狮子①虎狼来恐怖人。疗法:用呵气出。
① 狮子 “狮”原作“师”,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脾脏病者,体上游风习习,遍身痛,烦闷。相法:脾色黄,通土色,梦或作小儿击历②人。邪犹人,或如旋风团栾转。治法:用唏气出。
② 击历 抵触,忤逆。《荀子•修身》:“行而俯项,非击戾也。”按“历”,当作“戾”。
肾脏病者,体冷阴衰,面目恶痿。相法;肾色黑,梦见黑衣,及兽物捉刀杖相怖。用呬气出。
冷病者,用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呼法:鼻中引气入口中,吐气出,当令声相逐,呼字而吐之。
热病者,用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吹如吹物之吹,当使字气声似字。
肺病者,用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
肝病者,用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
脾病者,用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
肾病者,用大呬五十遍,细呬三十遍。
此十二种调气法,若有病,依此法恭敬用心,无有不瘥。皆须左右导引三百六十遍,然后乃为之。
服食法第六论一首 方二十四首
论曰: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夏大热,则服肾沥汤三剂。秋服黄芪等丸一两剂。冬服药酒两三剂,立春日则止。此法终身常尔,则百病不生矣。俗人见浅,但知钩吻之杀人,不信黄精之益寿;但识五谷之疗饥,不知百药之济命。但解施泻以生育,不能秘固以颐养,故有服饵方焉。
郄愔曰:夫欲服食,当寻性理所宜,审冷暖之适。不可见彼得力,我便服之。初御药皆先草木,次石。是为将药之大较①也。所谓精粗相代,阶粗以至精者②也。夫人从少至长,体习五谷,卒不可一朝顿遗之。凡服药物为益迟微,则无充饥之验。然积年不已,方能骨髓填实,五谷俱然而自断③。今人多望朝夕之效,求目下之应。腑脏未充,便已绝粒;谷气始除,药未有用。又将御女,形神与俗无别,以此致弊,胡不怪哉。服饵大体,皆有次第,不知其术者,非止交有所损,卒亦不得其力。故服饵大法,必先去三虫,三虫既去,次服草药,好得药力,次服木药,好得力讫,次服石药。依此次第,乃得遂其药性,庶事安稳,可以延龄矣。
① 大较 大法。《史记•律书》司马贞索隐:“大较,大法也。”
② 阶粗以至精者 凭借粗药发挥精药的作用。按“阶”,凭借。《北史•周室诸王传论》:“由斯言之……兵权爵位,盖安危之所阶乎。”
③ 五谷俱然而自断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俱然”并作“居然”。
去三虫方 生地黄汁三斗,东向灶苇火煎三沸,纳清漆二升,以荆匕搅之,日移一尺,纳真丹三两,复移一尺,纳瓜子末三升,复移一尺,纳大黄末三两,微火勿令焦,候之可丸,先食服如梧子大一丸,日三。浊血下鼻中,三十日诸虫皆下,五十日百病愈,面色有光泽。
又方 漆二升 芜菁子①三升,末 大黄六两,末 酒一升半
① 芜菁子 药名,又名蔓菁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芜菁的种子。性味辛平,能明目,清热,利湿,主治青盲目暗,黄疸痢疾,小便不利等。
上四味以微火合煎可丸,先食服如梧子三丸,十日浊血下出鼻中,三十日虫皆烂下,五十日身光泽②,一年行及奔马。消息四体安稳,乃可服草药。其余法在三虫篇中备述。三虫篇在第十八卷中。
② 光泽 “光”原作“老”,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服天门冬方 天门冬曝干捣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三,可至十服,小儿服尤良。与松脂若蜜丸服之益善,惟多弥佳。
又方 捣取汁,微火煎取五斗,下白蜜一斗,胡麻炒末二升,合煎,搅之勿息。可丸,即止火③,下大豆黄末和为饼,径三寸,厚半寸。一服一枚,日三。百日以上得益。此方最上,妙包众方。一法酿酒服。始伤多无苦,多即吐去病也,方在第十四卷中。蒯道人年近二百而少,常告皇甫隆云:但取天门冬去心皮,切干之,酒服方寸匕,日三,令人不老,补中益气,愈百病也。天门冬生奉高山谷,在东岳名淫羊食,在中岳名天门冬,在西岳名管松,在南岳名百部,在北岳名无不愈,在原陆山阜名颠棘。虽然处处有之异名,其实一也。在北阴地者佳。取细切,烈日干之。久服令人长生,气力百倍。治虚劳绝伤,年老衰损,羸瘦,偏枯不随,风湿不仁,冷痹,心腹积聚,恶疮痈疽肿,癞疾。重者周身脓坏,鼻柱败烂。服之皮脱虫出,颜色肥白。此无所不治,亦治阴痿耳聋目暗,久服白发黑,齿落生,延年益命,入水不濡。服二百日后恬泰,疾损,拘急者缓,羸劣者强。三百日身轻,三年走及奔马,三年④心腹痼疾皆去。
③ 止火 “止”原作“上”,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④ 三年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作“又三年”三字。
服地黄方 生地黄五十斤捣之,绞取汁,澄去滓,微火上煎,减过半,纳白蜜五升,枣脂一升,搅之令相得,可丸乃止。服如鸡子一枚,日三。令人肥白。
又方 地黄十斤细切,以淳酒二斗渍三宿,出曝干,反复纳之①,取酒尽止。与甘草巴戟天厚朴干漆覆盆子各一斤,捣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使人老者还少,强力,无病延年。
① 纳之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之”并作“渍”。
作熟干地黄法 采地黄去其须叶及细根,捣绞取汁以渍肥者,著甑中,土若米无在以盖上,蒸之一时出,曝燥,更纳汁中又蒸,汁尽止,便干之。亦可直切蒸之半日,数以酒洒之,使周匝,至夕出曝干可捣,蜜丸服之。
种地黄法 先择好地黄赤色虚软者,深耕之,腊月逆耕冻地弥好。择肥大好地黄根切,长四五分至一二寸许。一斛可种一亩,二三月种之,作畦畔相去一尺,生后随锄壅,数耘②之,至九月十月视其叶小衰乃掘取,一亩得二十许斛。择取大根水净洗,其细根乃剪头尾辈,亦洗取之,日曝令极燥。小③,乃以竹刀切,长寸余许,白茅露甑下蒸之,密盖上,亦可囊盛土填之。从旦至暮当黑,不尽黑者,明日又择取蒸之。先时已捣其细碎者取汁,铜器煎之如薄饴,于是以地黄纳汁中,周匝出,曝干又纳,尽汁止。率百斤生者令得一二十斤。取初八月九月中掘者,其根勿令大老,强蒸则不消尽,有筋脉。初以地黄纳甑中时,先用铜器承其下,以好酒淋地黄上,令匝汁后下入器中,取以并和煎汁佳。
② 数耘 多次耕耘。“耘”原作“芸”,今改。按“芸”,通“耘”。《论语•微子》阮元校勘记:“汉石经芸作耘,按耘为本字,芸乃假借字。”
③ 小有少许皱纹。按“”,皱缩。《广韵•遇韵》:“,皱也。”
黄精膏方 黄精一石去须毛,洗令净洁,打碎,蒸令好熟,压得汁,复煎去上游水,得一斗。纳干姜末三两、桂心末一两,微火煎之,看色郁郁然欲黄,便去火,待冷,盛不津器中。酒五合和服二合,常未食前,日二服。旧皮脱,颜色变光,花色有异,鬓发更改。欲长服者,不须和酒,纳生大豆黄,绝谷食之,不饥渴,长生不老。
服乌麻法 取黑皮真檀色者乌麻,随多少水拌令润,勿过湿,蒸令气遍即出,下曝之使干。如此九蒸九捣,去上皮,未食前和水若酒服二方寸匕,日三。渐渐不饥绝谷,久服百病不生,常服延年不老。
饮松子方 七月七日采松子,过时即落,不可得。治服方寸匕,日三四。一云一服三合。百日身轻,三百日行五百里,绝谷服升仙。渴饮水,亦可和脂服之。若丸,如梧桐子大,服十丸。
饵柏实方 柏子仁二升捣令细,淳酒四升渍,搅之如泥,下白蜜二升、枣膏三升,捣令可丸;入干地黄末白术末各一升,搅和,丸如梧子。日二服,每服三十丸,二十日万病皆愈。
服松脂方 百炼松脂下筛,以蜜和纳筒中,勿令中风,日服如博棋一枚。博棋长二寸,方一寸,日三,渐渐月别服一斤,不饥延年。亦可淳酒和白蜜如饧,日服一二两至半斤。凡取松脂,老松皮自有聚脂者最第一,其根下有伤折处不见日月者得之,名曰阴脂,弥良。惟衡山①东行五百里有大松,皆三四十围,乃多脂。又法:五月刻大松阳面使向下二十四株,株可得半升,亦煮其老节根处者,有脂得用。《仙经》云:常以三月入衡山之阴,取不见日月松脂,炼而饵之,即不召而自来。服之百日耐寒暑,二百日五脏补益,服之五年,即见西王母。《仙经》又云:诸石所生三百六十五山,其可食者,满谷阴怀中松脂耳。其谷正从衡山岭直东四百八十里,当横揵,正在横岭东北,行过其南入谷五十里,穷穴有石城白鹤,其东方有大石四十余丈,状如白松,松下二丈有小穴,东入山有丹砂,可食。其南方阴中有大松,大三十余围,有三十余株,不见日月,皆可取服之。
① 衡山 即五岳之一的南岳,在湖南省。
采松脂法 以日入时,破其阴以取其膏,破其阳以取其脂。脂膏等分食之,可以通神灵。凿其阴阳为孔,令方五寸,深五寸,还以皮掩其孔,无令风入,风入则不可服。以春夏时取之。取讫,封塞勿泄。以泥涂之。东北行丹砂穴有阴泉水可饮。此弘农车君以元封①元年入此山②食松脂,十六年复下,居长安东市,在上谷牛头谷,时往来至秦岭上,年常如三十者。
① 元封 汉武帝刘彻年号,公元前110—前105年。
② 此山 “此”原作“比”,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炼松脂法 松脂七斤,以桑灰汁一石煮脂三沸,接置冷水中,凝复煮之,凡十遍,脂白矣可服。今谷在衡州③东南攸县④界,此松脂与天下松脂不同。
③ 衡州 地名。秦属长沙郡,汉为酃县地,隋开皇九年改为衡州,以衡山而名,治所在衡阳。
④ 攸县 地名。汉置,以地临攸水而名。今属湖南。
饵茯苓方 茯苓十斤去皮,酒渍密封之,十五日出之,取服如博棋,日三,亦可屑服方寸。凡饵茯苓,皆汤煮四五沸,或以水渍六七日。
茯苓酥方⑤
⑤ 茯苓酥方 “酥”原作“苏”,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苏”,同“酥”。《物类相感志•饮食》:“煮芋,以灰煮之则苏。”
茯苓五斤,灰汁煮十遍,浆水煮十遍,清水煮十遍 松脂五斤,煮如茯苓法,每次煮四十遍 生天门冬五斤,去心皮,曝乾作末 牛酥三斤,三十遍 白蜜三斤,煎令沫尽 蜡三斤,炼三十遍
上六味各捣筛,以铜器重汤上,先纳酥,次蜡,次蜜,消讫纳药,急搅之勿住,务令大均,纳瓷器中,密封之,勿泄气。先一日不食。欲不食,先须吃好美食,令极饱,然后绝食。即服二两,二十日后服四两,又二十日后八两,细丸之,以咽中下为度。第二度以四两为初,二十日后八两,又二十日二两。第三度服以八两为初,二十日二两,二十日四两,合一百八十日药成。自后服三丸将补,不服亦得。恒以酥蜜消息之,美酒服一升为佳。合药须取四时王相日,特忌刑杀厌及四激休废等日,大凶。此彭祖法。
茯苓膏方《千金翼》名凝灵膏
茯苓净去皮 松脂二十四斤 松子仁 柏子仁各十二斤
上四味皆依法炼之。松柏仁不炼,捣筛。白蜜二斗四升纳铜器中,汤上微火煎一日一夕,次第下药,搅令相得,微火煎七日七夜止,丸如小枣。每服七丸,日三。欲绝谷,顿服取饱,即得轻身明目不老。此方后一本有茯苓酥、杏仁酥、地黄酥三方,然诸本并无。又《千金翼》中已有,今更不添录。
服枸杞根方主养性遐龄 枸杞根切一石,水一石二斗煮取六斗,澄清,煎取三升,以小麦一斗干净择,纳汁中渍一宿,曝二,往反令汁尽,曝干,捣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一年之中,以二月八月各合一剂,终身不老。
枸杞酒方 枸杞根一百二十斤切,以东流水四石煮一日一夜,取清汁一石渍曲,一如家酝法。熟取清,贮不津器①中,纳干地黄末二斤半,桂心干姜泽泻蜀椒末各一升、商陆末二升,以绢袋贮,纳酒底,紧塞口,埋入地三尺,坚覆上。三七日沐浴,整衣冠,再拜,平晓向甲寅地日出处开之,其酒赤如金色。旦空腹服半升,十日万病皆愈,三十日瘢痕灭。恶疾人以水一升和酒半升,分五服,愈。《千金翼》又云:若欲服石者,取河中青白石如枣杏大者二升,以水三升煮一沸,以此酒半合置中,须臾即熟,可食。
① 不津器 不渗水的容器。按“津”,浸润,渗出。《释名•释形体》:“津,进也,汁进出也。”
饵云母水方疗万病 上白云母二十斤薄擘,以露水八斗作汤,分半淘洗云母。如此再过。又取二斗作汤,纳芒消十斤,以云母木器中渍之,二十日出,绢袋盛,悬屋上,勿使见风日,令燥。以水渍鹿皮为囊,揉②之,从旦至日中③,乃以细绢下筛滓,复揉,令得好粉五斗,余者弃之。取粉一斗,纳崖蜜二斤,搅令如粥,纳生竹筒中薄削之,漆固口,埋北垣南岸下,入地六尺覆土。春夏四十日,秋冬三十日出之,当如泽为成。若洞洞不消者,更埋三十日出之。先取水一合,纳药一合搅和,尽服之,日三,水寒温尽自在。服十日小便当变黄。此先疗劳气风疹也,二十日腹中寒癖①消,三十日龋齿除,更新生,四十日不畏风寒,五十日诸病皆愈,颜色日少,长生神仙。吾目验之,所以述录。
② 揉(shān 删) 揉和,拍击。按“”,揉。《广韵•仙韵》:“,柔也,和也。”
③ 从旦至日中 “日”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① 寒癖 病名。因寒邪水饮相挟停阻而致,症见胁肋间有弦索状拱起,遇冷即觉疼痛,脉弦而大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
炼钟乳粉法 钟乳一斤,不问厚薄,但取白净光色好者即任用,非此者不堪用。先泥铁铛可受四五斗者为灶,贮水令满,去口三寸,纳乳著金银瓷盎②中,任有用之,乃下铛中,令水没盎上一寸余即得,常令如此,勿使出水也。微火烧之,日夜不绝。水欲竭,即添成暖水,每一周时辄易水洗铛,并淘乳,七日七夜出之,净淘干,纳瓷钵中,玉椎缚格③,少著水研之。一日一夜,急著水搅令大浊,澄取浊汁。其乳粗者,自然著底,作末者即自作浊水出,即经宿澄取其粗著底者,准前法研之,凡五日五夜,皆细逐水作粉好用。澄炼取曝干,即更于银钵中研之一日,候入肉水洗不落者佳。
② 瓷盎(áng 昂) 瓷瓦器。
③ 缚格 用白绢做的罗筛。按“缚”,白色的细绢。《仪礼•聘礼》郑玄注:“纺,纺丝为之,今之缚也。”“格”,方形的框子,此谓罗筛之格。
钟乳散
治虚羸不足,六十以上人瘦弱不能食者,百病方。
成炼钟乳粉三两 上党人参 石斛 干姜各三分
上四味捣下筛,三味与乳合和相得,均分作九贴,平旦空腹温淳酒服一贴,日午后服一贴,黄昏后服一贴,三日后准此服之。凡服此药,法皆三日一剂,三日内止食一升半饭、一升肉,肉及饭惟烂,不得服葱豉。问曰:何故三日少食,勿得饱也?答曰:三夜乳在腹中,熏补脏腑,若此饱食,即推药出腹,所以不得饱食也。何故不得生食?由食生故即损伤药力,药力既损,脂肪亦伤,所以不得食生食也。何故不得食葱豉?葱豉杀药,故不得食也。三日服药既尽,三日内须作羹食补之,任意所便,仍不用葱豉及硬食也。三日补讫,还须准式④服药如前,尽此一斤乳讫,其气力当自知耳。不能具述。一得此法,其后服十斤、二十斤,任意方便可知也。
④ 准式 依法。按“准”,按照,依照。按“式”,法度,规矩。《诗经•大雅•烝民》郑玄注:“式,法也。”
西岳真人灵飞散方
云母粉一斤 茯苓八两 钟乳粉 柏子仁 人参《千金翼》作白术 续断 桂心各七两 菊花十五两 干地黄十二两
上九味为末,生天门冬十九斤取汁溲药,纳铜器中蒸一石二斗黍米下,米熟,曝干为末,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一。三日力倍,五日血脉充盛,七日身轻,十日面色悦泽,十五日行及奔马,三十日夜视有光,七十日白发尽落,故齿皆去。更取二十一匕,白蜜和捣二百杵,丸如梧子大,作八十一枚,曝干,丸皆映彻如水精珠①。欲令发齿时生者,吞七枚,日三,即生②。发未白,齿不落者但服散,五百年乃白。如前法服,已白者,饵药,至七百年乃落。入山日吞七丸,绝谷不饥。余得此方以来,将逾三纪,顷者但美而悦之,疑而未敢措手。积年询访,屡有好名人曾饵得力,遂服之一如方说,但能业之不已,功不徒弃耳。
① 水精珠 即水晶珠。按“精”,当作“晶”。
② 即生 “生”原作“出”,据《千金翼方》卷十三•酒膏散改。
黄帝杂忌法第七
旦起勿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清旦常言善事,勿恶言。闻恶事即向所来方三唾之,吉。又勿嗔怒,勿叱咤③咄呼,勿嗟叹,勿唱奈何,名曰请祸。勿立膝坐而交臂膝上,勿令发覆面,皆不祥。勿举足向火,勿对灶骂詈。凡行立坐勿背日,吉。勿面北坐久思,不祥起。凡欲行来,常存魁纲④在头上,所向皆吉。若欲征战,存斗柄在前以指敌,吉。勿面北冠带,凶。勿向西北唾,犯魁纲神,凶。勿咳唾,唾不用远,成肺病,令人手足重及背痛咳嗽。亦勿向西北大小便,勿杀龟蛇,勿怒目视日月,喜令人失明。行及乘马不用回顾,则神去。人不用鬼行粟①。凡过神庙,慎勿辄入,入必恭敬,不得举目恣意顾瞻,当如对严君焉,乃亨其福耳,不尔速获其祸。亦不得返首顾视神庙。忽见龙蛇,勿兴心惊怪,亦勿注意瞻视,忽见鬼怪变异之物,即强抑之勿怪。咒曰:见怪不怪,其怪自坏。又路行及众中见殊妙美女,慎勿熟视而爱之,此当魑魅之物,使人深爱。无问空山旷野,稠人广众之中,皆亦如之。凡山水有沙虱处,勿在中浴,害人。欲渡者,随驴马后急渡,不伤人。有水弩②处,射人影即死,欲渡水者,以物打水,其弩即散,急渡不伤人。诸山有孔云入采宝者,惟三月九月,余月山闭气交,死也。凡人空腹不用见尸,臭气入鼻,舌上白起,口常臭。欲见尸者,皆须饮酒,见之能避毒。远行触热,途中逢河勿洗面,生乌。
③ 叱(chì 斥)咤(zhā 喳) 怒斥声。按“叱”,大声呵斥,责骂。《玉篇•口部》:“叱,呵也。”“咤”,怒声。也作“吒”。《广韵•祃韵》:“吒,《说文》曰:喷也,叱怒也。咤,同吒。”
④ 魁纲 星名。指河魁与天纲。按“魁”,北斗七星之中的第一星。《史记•天官书》张守节正义:“魁,斗第一星也。”“纲”,疑“罡”的讹字。“罡”,即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正字通•网部》:“罡,天罡,星名。”
① (jí 及)粟 踩踏庄稼。按“”,践踏。《广韵•昔韵》:“,践也。”
② 水弩 即蜮,传说中的毒虫名。《诗经•小雅•何人斯》郑玄笺:“(蜮)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
房中补益第八
论曰: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疗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术。夫房中术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御十女,闭固而已。此房中之术毕矣。兼之药饵,四时勿绝,则气力百倍,而智慧日新。然此方之作也,非欲务于淫逸,苟求快意,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非苟欲强身力,幸女色以纵情,意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是以人年四十以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人年四十以上,常服钟乳散不绝,可以不老。又饵云母,足以愈疾延年。人年四十以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昔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而俗人以一女伐命,知与不知,岂不远矣。其知道者,御女苦不多耳。凡妇人不必须有颜色妍丽,但得少年未经生乳,多肌肉,益也。若足财力,选取细发,目睛黑白分明,体柔骨软,肌肤细滑,言语声音和调,四肢骨节皆欲足肉而骨不大,其阴及腋皆不欲有毛,有毛当软细,不可极于相者。但蓬头蝇面,槌项结喉,雄声大口,高鼻麦齿,目睛浑浊,口颔有毛,骨节高大,发黄少肉,隐毛多而且强,又生逆毛,与之交会,皆贼命损寿也。凡御女之道,不欲令气未感动,阳气微弱,即以交合。必须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令得阴气,阴气推之,须臾自强。所谓弱而内迎,坚急出之,进退欲令疏迟,情动而止,不可高自投掷,颠倒五脏,伤绝精脉,生致百病。但数交而慎密者,诸病皆愈,年寿日益,去仙不远矣,不必九一三五之数也。能百接而不施泻者,长生矣。若御女多者,可采气。采气之道,但深接勿动,使良久气上面热,以口相当,引取女气而吞之,可疏疏进退,意动便止,缓息眠目,偃卧①道引,身体更强,可复御他女也。数数易女则得益多,人常御一女,阴气转弱,为益亦少。阳道法火,阴家法水,水能制火,阴亦消阳,久用不止,阴气逾阳,阳则转损,所得不补所失。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复施泻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九十三女而自固者,年万岁矣。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不可不思,不可不慎。数交而一泻,精气随长,不能使人虚也。若不数交,交而即泻,则不得益。泻之,精气自然生长,但迟微,不如数交接不泻之速也。凡人习交合之时,常以鼻多纳气,口微吐气,自然益矣。交会毕蒸热,是得气也,以昌蒲末三分,白粱粉敷摩令燥,既使强盛,又湿疮不生也。凡欲施泻者,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又缩下部及吸腹,小偃脊膂,急以左手中两指抑屏翳穴①,长吐气并啄齿千遍,则精上补脑,使人长生。若精妄出,则损神也。《仙经》曰:令人长生不老,先与女戏,饮玉浆。玉浆,口中津也。使男女感动,以左手握持,思存丹田中有赤气,内黄外白,变为日月,徘徊②丹田中,俱入泥丸③,两半合成一因。闭气深纳勿出入,但上下徐徐咽气。情动欲出,急退之。此非上士有智者,不能行也。其丹田在脐下三寸。泥丸者,在头中对两目直入内。思作日月想,合径三寸许,两半放形而一,谓日月相者也。虽出入仍思念所作者勿废,佳也。又曰:男女俱仙之道,深纳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形,乃徐徐出入,情动乃退。一日一夕可数十为定,令人益寿。男女各息意共存思之,可猛念之。御女之法,能一月再泄,一岁二十四泄,皆得二百岁,有颜色,无疾病。若加以药,则可长生也。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生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合,意中平平者,自可闭固也。昔贞观初,有一野老年七十余,诣余云:数日来阳气益盛,思与家妪昼寝,春事皆成,未知垂老有此为善恶耶?余答之曰:是大不祥。子独不闻膏火乎。夫膏火之将竭也,必先暗而后明,明止则灭。今足下年迈桑榆,久当闭精息欲。兹忽春情猛发,岂非反常耶。窃谓足下忧之,子其勉欤。后四旬发病而死,此其不慎之效也。如斯之辈非一,且疏一人,以勖④将来耳。所以善摄生者,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若一度制得,则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能制,纵情施泻,即是膏火将灭,更去其油,可不深自防。所患人少年时不知道,知道亦不能信行之,至老乃知道,便已晚矣,病难养也。晚而自保,犹得延年益寿。若年少壮而能行道者,得仙速矣。或曰:年未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曰:不然。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者,则大佳长生也,然而万无一有。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损一而当百也。其服食药物,见第二十卷中。
① 偃卧 仰卧。按“偃”,仰卧。《说文解字•人部》段玉裁注:“凡仰卧曰偃,引申为凡仰之称。”
① 屏翳穴 经穴别名,即会阴穴。
② 徘徊 往返回旋貌。《集韵•灰韵》:“俳,俳佪,便旋也,或从彳。”
③ 泥丸 “丸”原作“垣”,今改。按“垣”为避讳字,避宋钦宗赵桓之讳。又泥丸即脑神。道家以人体为小天地,各部分皆赋以神名,脑神称精根,字泥丸。《黄庭内景经》:“脑神精根字泥丸。”
④ 勖(xū 需) 勉励。《说文•力部》:“勖,勉也。”
御女之法,交会者当避丙丁日及弦望晦朔①,大风大雨,大雾大寒大暑,雷电霹雳,天地晦冥,日月薄蚀,虹霓②地动。若御女者,则损人神,不吉。损男百倍,令女得病,有子必癫痴③顽愚,喑哑聋聩,挛跛盲眇,多病短寿,不孝不仁。又避日月星辰火光之下,神庙佛寺之中,井灶圊厕之侧,冢墓尸柩之旁,皆悉不可。夫交合如法,则有福德,大智善人降托胎中,仍令性行调顺,所作和合,家道日隆,祥瑞竞集。若不如法,则有薄福愚痴恶人来托胎中,仍令父母性行凶险,所作不成,家道日否④,殃咎屡至,虽生成长,家国灭亡。夫祸福之应,有如影响,此乃必然之理,可不再思之。若欲求子者,但待妇人月经绝后一日、三日、五日,择其旺相日及月宿在贵宿日,以生气时夜半后乃施泻,有子皆男,必寿而贤明高爵也。以月经绝后二日、四日、六日施泻,有子必女。过六日后勿得施泻,既不得子,亦不成人。
① 弦望晦朔 古代计日法。弦,每月的初七、初八日(上弦),二十二、二十三日(下弦);望,每月十五日;晦,每月最后一天;朔,每月第一天。
② 虹霓 按“霓”,虹的一种,也叫副虹。《尔雅•释天》郭璞注:“霓,雌虹也。”
③ 癫痴 癫痫、痴呆。“癫”原作“颠”,今改。按“颠”,通“癫”。《说文通训定声•坤部》:“颠,假借为癫。”“癫”,癫痫。《难经•二十难》:“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虞庶注:“尺中曰阴,而尺脉重见阴,故曰重阴,其为病也,名曰癫疾,谓僵仆于地,闭目不醒,阴极阳复,良久却醒,故曰癫也。”“痴”,痴呆。《说文解字•疒部》:“痴,不慧也。”段玉裁注:“痴者,迟钝之意,故与慧正相反。”
④ 家道日否(pǐ 匹) 家计一天一天地困穷。按“否”,困穷,不顺。《左传•宣公十二年》:“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
旺相日
春甲乙,夏丙丁,秋庚辛,冬壬癸。
月宿日
正月:一日、六日、九日、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四日、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九日。
二月:四日、七日、八日、九日、十日、十二日、十四日、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七日。
三月:一日、二日、五日、六日、七日、八日、十日、十七日、二十日、二十五日。
四月: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八日、十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二日、二十八日。
五月: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十二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六月:一日、三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七月:一日、八日、十一日、十六日、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九日。
八月:五日、八日、十日、十三日、十八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六日。
九月:三日、六日、十一日、十六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
十月:一日、四日、九日、十日、十四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
十一月:一日、六日、十一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
十二月:四日、九日、十二日、十三日、十四日、十五日、十七日、二十四日。
若合,春甲寅乙卯,夏丙午丁巳,秋庚申辛酉,冬壬子癸亥,与此上件月宿日合者尤益。
黄帝杂禁忌法曰:人有所怒,血气未定,因以交合,令人发痈疽。又不可忍小便交合,使人淋,茎中痛,面失血色。及远行疲乏来入房,为五劳虚损,少子。且妇人月事未绝而与交合,令人成病,得白驳也。水银不可近阴,令人消缩。鹿猪二脂不可近阴,令阴痿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