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三心脏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心脏脉论第一
心虚实第二心小肠俱虚实附
心劳第三
脉极第四
脉虚实第五
心腹痛第六
胸痹第七
头面风第八头眩 面风 发白 生发 白赤秃
心脏脉论第一
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抟精之本①也,为帝王,监领四方,夏旺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②,火也。有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③谓之神,所以任物④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舌者心之官,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①,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呴呴,主藏神,号五神居②,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厥气③客于心,则梦丘山烟火。
① 五脏抟(tuán 团)精之本 “抟”原作“专”,今改。按“专”,通“抟”。结聚。《吕氏春秋•辩土》:“树肥无使扶疏,树不欲专生而族居。”俞樾平议:“专读为抟……不欲专生者,不欲聚生也。”“五脏抟精之本”,谓五脏之精聚而生神,为神之本。
② 离宫 “离”为八卦之一,卦形为☲,象征火;又为六十四卦之一,离上离下。《周易•说卦》:“离为火,为日,为电。”“离宫”,火之居,用喻心脏属火,为阳脏。
③ 两精相搏 谓男女之精两相交合。按“搏”,交合。《灵枢经•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张景岳注:“搏者,交结也。”又,“搏”当为“抟”。聚合。《广雅•释诂三》:“抟,著也。”王念孙疏证:“抟者,聚之著也。”
④ 任物 谓受承外物。按“任”,担当,承受。《广韵•侵韵》:“任,当也。”
① 寄见于耳 谓心气附通于耳窍。按“寄”,依,附。《广雅•释诂四》:“寄,依也。”
② 五神居 谓心藏神,为五脏之神所藏之处。按“五神”,五脏之神。《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河上公注:“神谓五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
③ 厥气 逆乱之气。《素问•痹论》:“厥气上则恐。”王冰注:“逆气上乘于心则恐畏也。”
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洪,相于春,旺于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内干枯,胞中空虚,医又下之④,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④ 医又下之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又”并作“反”。
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何如而反,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⑤,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⑤ 如循琅玕 犹若抚摩琅玕之状。按“循”,抚摩。《汉书•李广传附李陵》:“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颜师古注:“循,谓摩顺也。”“琅玕”,形状如珠的美玉或美石。《说文解字•玉部》:“琅,琅玕,似珠者。”《广韵•唐韵》:“琅,琅玕,玉名。”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脏,浮之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旺,其脉浮大而散一作洪曰平。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肾乘心必癃。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治阳;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是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也。
心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有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①,耳鸣癫疾。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当病痟渴自已。渴一作环。
① 维厥 谓四肢厥冷。《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心脉……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张景岳注:“维厥者,四维厥逆也。以四支为诸阳之本而血衰气滞也。”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心痹①,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②之。
① 心痹 病名。因脉痹日久不已,重感外邪,或思虑伤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而致。症见心烦,气喘,善噫易恐等。详参《素问•五脏生成》、《素问•痹论》。
② 从 侵袭。《素问•生气通天论》:“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王冰注:“开阖失宜,为寒所袭,内深筋络,结固虚寒,则筋络拘,形容偻俯矣。”
扁鹊曰:心有病,则口生疮腐烂。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精气并于心则喜。心虚则悲,悲则忧,实则笑,笑则喜。
时主夏病者,时间时甚,知其源,取其输,观其应,审其害。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
病在心,日中慧③,夜半甚,平旦静。
③ 慧 (病情)差减。《方言》卷三:“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慧。”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④,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乐,喜太息,得之忧思。
④ 浮之不喘 谓浮取脉不疾数。按“喘”,急促呼吸。《说文解字•口部》:“喘,疾息也。”此谓脉来疾数。
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宜服阙宜服者药,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心胞络经。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
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惊,喜忘善怒。
心中风者,翕翕①发热,不能起,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
① 翕翕 炽盛貌。《方言》卷十二:“翕,炽也。”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齑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致也。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即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即为癫,阳气衰者即为狂。五脏者魂魄之宅舍,精神之所依托也。魂魄飞扬者,其五脏空虚也,即邪神居之,神灵所使鬼而下之,脉短而微,其脏不足则魂魄不安,魂属于肝,魄属于肺,肺主津液,即为涕泣出,肺气衰者即泣出,肝气衰者魂则不安,肝主善怒,其声呼。
心水者,其人身体肿一作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真心痛,手足清②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② 清 冰凉。《素问•五脏生成》:“腰痛,足清,头痛。”王冰注:“清,亦冷也。”
心腹痛,懊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也,以手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③,其以心为牡脏④,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③ 少腹当有形 谓少腹当有病状显现。按“形”,病形,病状。《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王冰注:“形,谓病形也。”
④ 牡脏 性质属阳的脏器。按“牡”,本指雄性兽类,引为雄性者,阳性者。《说文解字•牛部》:“牡,畜父也。”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唾血,身瘛疭,主血厥,夏瘥冬剧,色赤也。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上至心,大如臂,久久不愈,病烦心心痛,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也,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适以秋旺,旺者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得之。
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汤心①,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而反黑者,此是水之克火,为大逆,十死不治。
① 热上汤心 热上冲心。按“汤”,冲。《敦煌曲校录•剑器词》:“闻贼勇勇勇,拟欲向前汤。”又,孙本“汤”作“荡”。
徵音人②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③,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方在第十四卷中。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㖞冒昧,好自笑,此为厉风入心,荆沥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心虚风寒,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痢无度,口面㖞邪,姜附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疗,其青黄白黑不可疗也。
② 徵(zhǐ 旨)音人 即火音之人。按“徵”,五音之一,在五行属火,在五脏为心,在时为夏,应于南方。《素问•金匮真言论》:“在言为徵。”王冰注:“徵为火音,和而美也。”
③ 其音竽 谓心脏在五音为竽。按“竽”,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为琴竽鼓磬瑟五音之一,在五行属火,与心脏相配。
心病为疟者,令人心烦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心性和雅,而忽弊急反于常,白术酒主之,方在第八卷中。或言未竟便住,以手剔脚爪,此人必死,祸虽未及,名曰行尸。此心病声之候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可治者明而察之。
赤为心,心合脉,赤如鸡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余。其人火形相,比于上徵①,赤色广②,锐面小头③,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了,好顾急心,不寿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中病,主手少阴,窍窍然。骭长短倾正则心应之,正赤色。小理者则心小,小则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则心大,大则虚,虚则寒,寒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无骭者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骭小短举者则心下,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骭长者则心坚,坚则脏安守固;骭弱以薄者则心脆,脆则善病消瘅热中;骭直下不举者则心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骭向一方者则心偏倾,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一云:若骭小短薄弱而下则心下,下则虚,虚则伤寒,病忧恚内损,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虫齿,痛侵唇齿;若骭高起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于心,闷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痈舌伤,小儿则便秘,口重舌鹅口,声嘶。方在头面篇中。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肠太阳为心之部,其处陷起即病生矣。脏舍内外,部亦内外,沉浊属内,浮清居外。若外病内入,小腹满起;内病里出,所部陷没。外入内,前治阳后补阴;内出外,前补阴后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在阳主外,在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咎④,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枯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间。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点如簙棋,见颜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两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①,面色反好,急求棺椁,不过十日死。又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衃血死。吉凶之色,若在于分部朏朏②而现,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① 上徵 喻火形之人中禀气最全者。详参《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
② 广(yǐn 引) 谓背脊肌肉宽阔丰厚。按“”,背脊肌肉。《玉篇•肉部》:“,脊肉也。”
③ 锐面小头 “锐”原作“兑”,今改。按“兑”,与“锐”同。尖削。《淮南子•坠形》:“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其人修形兑上。”“锐面小头”,谓火形之人颜面瘦尖而头颅尖小。
④ 死生休咎 谓死亡与生存,健康与疾病。按“咎”,灾祸。《说文解字•人部》:“咎,灾也。”此谓疾病。卷十一肝脏、卷十五脾脏、卷十七肺脏作“死生休否”,卷十九肾脏作“生死休否”,意并同,可互参。
① 索 离散,消散。《玉篇•索部》:“索,散也。”
② 朏朏(fěifěi 匪匪) 隐约渐明。按“朏”,月未盛之明。《文选•谢庄•月赋》:“朏魄示冲。”李善注:“朏,月未成光。”
夏火心脉色赤,主手太阳也,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其脉本在外踝之后,应在命门之上三寸,命门者在心上一寸也;脉根在少泽,少泽在手小指端。其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肘内兑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腋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出耳上,下结于颔上,属目外眦。其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合手少阴为表里。少阴本在兑骨之端,应在背后,同会于手太阴。其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主心生病,病实则小肠热,热则节弛③,弛则阳病,阳脉大,反逆于寸口再倍,病则嗌痛颔肿,耳聋目黄,卧不能言,闷则急坐;虚则小肠寒,寒则生疣④,疣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过于一倍,病则短气,百节痛,筋急颈痛,转顾不能。此尽是手太阳小肠经筋脉支别为病,今取心主包络少阴心经附于后。
③ 节弛 谓骨节弛缓。按“节”,骨节,关节。《韩非子•解老》:“人身之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
④ 疣 原作“肬”,今改。按“肬”,与“疣”同。疣赘。桂馥《札朴•览古•食肬》:“肬、疣古今字,谓赘肬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五寸《甲乙》作二寸,出于两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气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取之两筋间。手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则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理,在腕后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咽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①,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
① 支膈 “支”原作“大”,据《灵枢经•经脉》改。按“支”,支撑。《尔雅•释言》:“支,载也。”“支膈”,谓胸膈支撑闷满。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上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系目系一作循胸出胁。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兑骨之端,入掌后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满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盛者则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
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不能容,容之则伤心,心伤则神去,神去则身死矣。故诸邪在于心者,皆在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少阴无输也。少阴无输,心不病乎。曰:其外经腑病,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兑骨之端也。夏三月,心主小肠赤脉病也,其源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太阳动发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其病相反①。若腑虚则为阴邪气所伤②,身战脉掉,捉所不禁;若脏实则为阳毒所侵,肉热,口开舌破,咽塞声嘶,故曰赤脉病,方在伤寒卷中。
① 其病相反 “反”字原脱,据卷十一肝脏、卷十五脾脏、卷十七肺脏、卷十九肾脏文例补。
② 腑虚则为阴邪气所伤 “为”字原脱,据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补。
扁鹊云:灸肾肝心三输,主治丹一作痹毒病,当依源为治,表治阴阳,调和脏腑,疾不生矣。
心虚实第二心小肠俱虚实附③脉四条 方十一首 灸法一首
③ 心小肠俱虚实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心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④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名曰心实热也。
④ 手少阴经 《脉经》卷二•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少阴”作“厥阴”。此下“心虚寒”候同。
治心热实或欲吐,吐而不出,烦闷喘息,头痛,石膏汤方
石膏一斤 地骨皮五两 栀子仁三七枚 淡竹叶一升 茯苓三两 小麦三升 香豉一升
上七味咀,先以水一斗五升煮小麦竹叶,取八升,澄清,下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外台》名泻心汤。
治老小下痢,水谷不消,肠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不安,泻心汤方
人参一两 半夏三两 黄连二两 黄芩 甘草各一两 干姜一两半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并治霍乱,若寒,加附子一枚;若渴,加栝楼根二两;呕,加橘皮一两;痛,加当归一两;客热,以生姜代干姜。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①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也。
① 巨阳经 即太阳经。《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王冰注:“巨,大也。太阳之气,经络气血荣卫于身,故诸阳气皆所宗属。”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竹沥汤方
淡竹沥一升 石膏八两 芍药 白术 栀子仁 人参各三两 知母 茯神 赤石脂 紫菀各二两 生地黄汁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沥,更煎取三升。若须利,入芒消二两,去芍药,分三服。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茯神煮散方
茯神 麦冬门各三十六铢 通草 升麻②各三十铢 紫菀 桂心各十八铢 知母一两 赤石脂四十二铢 大枣二十枚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② 升麻 原作“昇麻”,据孙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昇”,同“升”。《广韵•蒸韵》:“昇,日上。本亦作升。”
上十味治下筛,为粗散,以帛裹方寸匕,井华水二升半煮取九合,时动裹子③,为一服,日再。
③ 裹子 用布帛包裹药物而成的囊袋。按“裹”,包缠。《诗经•大雅•公刘》:“乃裹粮。”郑玄注:“乃裹粮食於囊橐之中,弃其余而去。”
泻心汤
治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亦治霍乱。
治心热满,烦闷惊恐,安心煮散方
远志 白芍药 宿姜各二两 茯苓 知母 紫菀 赤石脂 石膏 麦冬门各四十二铢 桂心 麻黄 黄芩各三十铢 萎蕤三十六铢 人参二十四铢 甘草十铢
上十五味治下筛,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牢以绢裹,煮时动之,煎取八合,为一服,日再。
不能食,胸中满,膈上逆气闷热 灸心输二七壮,小儿减之。
心虚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少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
治心气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黄,烦闷,五心热,或独语不觉,喉咽痛,舌本强,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妇人崩中,面色赤,茯苓补心汤方
茯苓四两 桂心二两 大枣二十枚 紫石英一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赤小豆一十四枚 麦门冬三两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心虚寒,心中胀满,悲忧,或梦山丘平泽,半夏补心汤方
半夏六两 宿姜五两 茯苓 桂心 枳实 橘皮各三两 术四两 防风 远志各二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牛髓丸
通治百病虚瘠羸乏等方。
牛髓 羊髓 白蜜 酥 枣膏各一升 茯苓一云茯神 麦门冬 芎 桂心 当归 甘草 羌活各二十铢 干姜 干地黄各二十六铢 人参 五味子 防风各一两 细辛十八铢 白术四十二铢
上十九味,切捣十四味,再筛别研,枣膏和散,次与诸髓蜜和散,搅令相得,纳铜钵中,于釜汤中铫①之,取堪为丸,酒服丸如梧子大三十丸,稍加至四十丸,日再服。
① 铫 一种大口、有柄、有流的烹煮器。《说文解字•金部》:“铫,温器也。”此用如动词,蒸煮。又,元本、明本、道藏本“铫”并作“煎”。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若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小肠俱虚也。
大补心汤
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方。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茯苓 桂心各三两 石膏 半夏 远志各四两 生姜六两 大枣二十枚 饴糖一斤 干地黄 阿胶 麦门冬各三两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四服,汤成下糖。
补心丸
治脏虚,善恐怖如魇①状,及女人产后余疾,月经不调方。
① 魇(yǎn 演) 梦中惊骇,恶梦。《广韵•叶韵》:“魇,恶梦。”《篇海类编•人物类•鬼部》:“魇,睡中魇也,气窒心惧而神乱则魇。”
当归 防风 芎 附子 芍药 甘草 蜀椒 干姜 细辛 桂心 半夏 厚朴 大黄 猪苓各一两 茯苓一方用茯神 远志各二两
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极加热药。
心劳第三论一首 方一首
论曰: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人逆夏气则手太阳不长②,而心气内洞③。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关格,病则生矣。治心劳热,口为生疮,大便苦难,闭涩不通,心满痛,小肠热,大黄泄热汤方
② 长 盛,旺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王冰注:“长,谓外茂也。”
③ 心气内洞 谓心气虚衰于内。按“洞”,中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王冰注:“洞,谓中空也。”
大黄 泽泻 黄芩 栀子仁 芒消各三两 桂心二两 石膏八两 甘草一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先以水一升别渍大黄一宿,以余八升水煮诸药,取二升五合,去滓,下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消令烊,分三服。
脉极第四论一首 方一首 灸法二首
论曰: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曰: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食饮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现赤色。凡脉气衰,血焦发堕,以夏丙丁日得之于伤风,损脉为心风,心风之状,多汗恶风。若脉气实则热,热则伤心,使人好怒,口为色赤,甚则言语不快,血脱,色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①;若脉气虚则寒,寒则咳,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则咽肿喉痹。故曰:心风虚实候也。若阳经脉病治阴络,阴络脉病治阳经,定其血气,各守其乡②,脉实宜泻,气虚宜补,善治病者,定其虚实,治之取痊。病在皮毛肌肤筋脉则全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则半死矣。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
① 食饮不为肌肤 谓饮食不能充养肌肤。
② 各守其乡 谓各自司守本经之气位。按“乡”,本经之气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王冰注:“乡,谓本经之气位。”
治脉热极则血气脱,色白干燥不泽,食饮不为肌肤,生地黄消热止极强胃气煎方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人参 茯苓 芍药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 生麦门冬一升 石膏六两 生萎蕤四两 干地黄三两 莼心一升,一作豉 远志二升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十一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地黄蜜,更煎取三升五合,分四服。
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 灸上门,随年壮,穴在夹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
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 灸肩髃百壮,穴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①,宛宛中。
① 解(xiè 谢) 关节。《汉书•贾谊传》:“(屠牛坦)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颜师古注,“解,支节也。音胡懈反。”
脉虚实第五论一首 方三首 针灸法二首
论曰: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从热生则应脏,寒则应腑也。
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主小肠腑寒,补虚调中防风丸方
防风 桂心 通草 茯神 远志 甘草 人参 麦门冬 白石英各三两
上九味末之,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治脉实洪满,主心热病,升麻汤方
升麻 栀子仁 子芩② 泽泻 淡竹叶 芒消各三两 生地黄切,一升
② 子芩 即黄芩之形圆者。《证类本草》卷八•草品中部之上引陶隐居云:“(黄芩)圆者名子芩,为胜。”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二服。
治心脉厥大寸口,小肠热,齿龋嗌痛,麻黄调心泄热汤方
麻黄 生姜各四两 细辛 子芩 茯苓 芍药各五两 白术二两 桂心一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须利,加芒消三两。
脉不出 针不容,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心闷痛,上气牵引小肠 灸巨阙二七壮。
心腹痛第六论二首 方二十九首 蒸熨法一首 灸法二十五首
论曰: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感于寒,微者为咳,甚者为痛为泄。厥心痛①,与背相引,善瘛,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②者,肾心痛也;厥心痛,腹胀满,心痛甚者,胃心痛也;厥心痛,如以针锥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者,肝心痛也;厥心痛,卧若从心间痛,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者,肺心痛也。真心痛③,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蛔心痛④,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善涎出,是蛔咬也,以手按而坚持之,勿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心下不可刺,中有成聚,不可取于输,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
① 厥心痛 病名。因五脏气机逆乱,上扰于心而致,症见心痛彻背,如有物从后触其心,或痛如锥刺等。可表现为胃心痛、肾心痛、肺心痛等类型。《灵枢经•厥病》张景岳注:“五脏逆气上干于心而为痛者,谓之厥心痛。”
② 伛偻 曲背之疾。《礼记•问丧》:“伛者不袒。”郑玄注:“伛,曲背也。”《汉书•蔡仪传》:“行步俯偻。”颜师古注:“偻,曲背也。”
③ 真心痛 病证名。因风冷邪气乘犯心脏正经而致,症见心胸剧痛,憋气,手足逆冷,汗出,昏厥,甚则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等。详参《灵枢经•厥病》、《诸病源候论》卷十六•心痛候。
④ 蛔心痛 “蛔”原作“蚘”,今改。按“蚘”,同“蛔”。蛔虫。《集韵•灰韵》:“蛕,或作蚘、蛔。”蛔心痛,病证名。因蛔虫聚于心腹而致。症见心腹中痛,痛有休止,呕涎等。详参《灵枢经•厥病》、《诸病源候论》卷十八•蛔虫候。
治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中则发心痛方
大黄 芍药 柴胡各四两 升麻 黄芩 桔梗 朱砂各三两 鬼箭羽 鬼臼 桂心 朴消各二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先分朱砂作三分,一服纳朱一分,搅令匀服之。得快利,痛不止,宜服后方
赤芍药六两 桔梗 杏仁各五两
上三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一虫心痛,二注心痛,三风心痛,四悸心痛,五食心痛,六饮心痛,七冷心痛,八热心痛,九去来心痛①,此方悉主之,并疗冷冲上气,落马堕车血疾等方。
① 去来心痛 孙本“去”作“生”。
附子 干姜各二两 巴豆 人参 吴茱萸②各一两 生狼毒四两
② 吴茱萸 道藏本、四库本并同,孙本、《外台秘要》卷七•九种心痛方并作“食茱萸”。
上六味末之,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一丸。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者,二丸,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验。
治九种心痛方
取当太岁上新生槐枝一握,去两头,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治心中痞,诸逆悬痛,桂心三物汤方
桂心二两 胶饴半斤 生姜二两
上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分三服。仲景用枳实五枚,不用胶饴;《肘后》用枳实五枚、白术二两,为五味。
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丸方
乌头六铢 附子 蜀椒各半两 赤石脂 干姜各一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先食服如麻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之。范汪不用附子,服如梧子三丸:崔氏用桂半两,为六味。
治心痛方
桃白皮煮汁,空腹以意服之。崔氏用疗疰心痛。
治暴心痛,或如中恶,口中涎出,不可禁止,回回欲吐方 苦参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二斗,去滓,下苦酒二斗,更煎取五升,纳大豆黄末熬和汁中,煎取可丸,并手丸如梧子大。酒一升进三四十丸,日一服。当倒腹吐,不吐下利,更酒渍二斤苦参进丸,弥佳。非止腹痛,心暴痛,骭骨等痛,凡是腹中之疾皆悉主之,又治冷血宿结阴癖①,频用有效,非复一条,大良。
① 阴癖 原作“澼”,据孙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走马汤方
巴豆两粒 杏仁二枚
上二味绵裹,椎②令细,以热汤二合著小杯中,以两指搦取白汁令尽,顿服,一食顷下去即愈,老小量之。亦治卒疝,飞尸鬼击。
② 椎 原作“推”,据文义改。按“椎”,与“捶”同。敲击。《战国策•齐策四》:“君王后引椎椎破之。”
治卒中恶,心痛方 苦参三两咀,以好醋一升半煮取八合,强人顿服,老小二服。
又方 桂心八两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
论曰:心腹中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多热,喜涎出,是蛔虫咬也,并宜温中当归汤,服两三剂后,若不效有异,宜改方增损,服取瘥。
温中当归汤方
当归 人参 干姜 茯苓 厚朴 木香 桂心 桔梗 芍药 甘草各二两
上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五服,日三。不耐木香者,以犀角一两代之。
增损当归汤方
当归三两 黄芩 朴消 桔梗 柴胡各四两 升麻三两 芍药一两半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有厚朴一两。
治虫心痛方
鹤虱末之,蜜和梧子大,服四十丸,日三服,慎酒肉,蜜汤下,可加至五十丸。
又方 鹤虱一两末之,空腹温醋一盏和服之,虫当吐出。
又方 服漆一合,方在第二十七卷养生服饵篇中,凡虫心痛皆用漆主之。
治心腹冷痛,五辛汤方
蜀椒 细辛 桂心 干姜 吴茱萸 芍药 防风 苦参 干地黄 甘草 当归各一两 栀子 乌梅 大枣各二七枚
上十四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久心痛腹痛,积年不定,不过一时间还发,甚则数日不能食,又便出干血,穷天下方不能瘥,甄立言①处此方,数日即愈,犀角丸方
① 甄立言 唐代医家。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与兄甄权俱以医术闻名当世,尤长于本草。撰有《本草音义》、《本草药性》等,均佚。
犀角 麝香 雄黄 桔梗 莽草② 鬼臼 桂心 芫花各半两 附子六铢 甘遂一两半 光明砂六铢 赤足蜈蚣一枚 贝齿五枚 巴豆二十枚
② 莽草 孙本作“草”。
上十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一丸,日二,渐加至三丸,以微利为度。《古今录验》无雄黄。
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汤方
高良姜五两 厚朴二两 当归 桂心各三两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更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
治心腹绞痛,诸虚冷气满痛,当归汤方
当归 芍药 厚朴 半夏各二两 桂心 甘草 黄芪 人参各三两 干姜四两 蜀椒一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羸劣人分六服。《小品方》云:大冷加附子一枚。
治心腹蕴蕴然痛方
芍药六两 黄芩 朴消 桔梗 柴胡各四两 当归 升麻各三两
上七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虚冷腹痛,不下饮食,食复不消,胪胀,当归汤方
当归 茯苓各五分 黄芪 紫菀各四分 高良姜 干姜各六分 肉苁蓉 鹿茸 桂心 昆布 橘皮各三分 甘草二两 桃仁一百枚 地骨皮 法曲 大麦糵各一升 乌头一两 大枣四十枚
上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四升二合,分为五服。下利,加赤石脂龙骨各三分;渴,加麦门冬一升。
治腹冷绞痛,羊肉当归汤方
当归四分 干姜 橘皮 黄芪 芍药 芎 桂心 独活 防风各一分 人参 吴茱萸 甘草 干地黄 茯苓各一分 生姜六分 大枣三十枚 羊肉半斤
上十七味咀,以水一斗半煮肉,取一斗二升,出肉纳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温暖。
治寒冷腹中痛,当归汤方
当归二两 吴茱萸二升 甘草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五两 半夏 小麦各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产后虚冷。《小品》名吴茱萸汤。
治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温脾汤方
当归 干姜各三两 附子 人参 芒消各二两 大黄五两 甘草二两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背,闷,当归汤方
当归 吴茱萸 桂心 人参 甘草 芍药 大黄各二两 茯苓 枳实①各一两 干姜三两
① 枳实 孙本作“枳壳”。
上十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三。治尸疰亦佳。《外台》、《仲景方》无茯苓枳实。
治久寒疾,胸腹中痛,时下痢,当归汤方
当归二两 甘草 柑皮各二两 附子一两 干姜四两
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久寒宿疾,胸腹中痛,短气,时滞下痢,当归汤方
当归 桂心各三两 干姜四两 附子五两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范汪无附子,用甘草二两,云:虚冷激痛甚者,加黄芪芍药各二两。
治胸腹中卒痛,生姜汤方
生姜一斤,取汁 食蜜八两 醍醐四两
上三味微火上耗令相得,适寒温服三合,日三。
凡心腹冷痛 熬盐一斗,熨。熬蚕沙,烧砖石蒸熨,取其里温暖止,蒸土亦大佳。
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其腧。
肾心痛 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 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 取然谷太溪。
肝心痛 取行间太冲。
肺心痛 取鱼际太渊。
心痛引腰脊,欲呕 刺足少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 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阴。
心痛腹胀,①然大便不利 取足太阴。
① 不通畅貌。
心痛,少腹上下无常处,溲便难 刺足厥阴。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 刺手太阴。
心痛不可按,烦心 巨阙主之。
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 上脘主之。
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冒②,死不知人 中脘主之。
② 心疝冲冒 阴寒之气积而不散,向上冲逆而干犯于心。按“冒”,干犯。《广韵•德韵》:“冒,干也。”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心疝候。
心痛如针锥刺 然谷及太溪主之。
心腹中卒痛 石门主之。
心疝暴痛 取足太阴。
心懊微痛,烦逆 灸心输百壮。
心痛如锥刀刺,气结 灸膈输七壮。
心痛,冷气上 灸龙颔百壮,在鸠尾头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 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绞急绝欲死 灸神府百壮,在鸠尾正心,有忌。
心痛,暴恶风 灸巨阙百壮。
心痛,坚烦气结 灸太仓百壮。
心痛 灸臂腕横文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胸痹第七论二首 方十三首 灸法五首
论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满痞急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其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胸中愊愊而满,短气,咳唾引痛,咽塞不利,习习如痒,喉中干燥,时欲呕吐,烦闷,白汗出,或彻引背痛,不治之数日杀人。论曰:夫脉当取太过与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故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人脉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治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方
枳实四两 厚朴三两 薤白一斤 栝楼实一枚 桂枝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再服。《仲景方》厚朴用四两,薤白半斤,水五升煮取二升。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汤主之方
栝楼实一枚 薤白一斤 半夏半升 生姜四两 枳实二两
上五味咀,以白酨浆①一斗煮取四升,服一升,日三。仲景、《肘后》不用生啜枳实半夏。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宜此方
① 酨(zài 在)浆 酒名。酿糟为之,略带酸味。《玉篇•酉部》:“酨,释米汁也。”
橘皮一斤 枳实①四枚 生姜半斤
① 枳实 孙本作“枳壳”。
上三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
治胸痹治中汤方
出第二十卷中。
治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汤方
茯苓三两 甘草一两 杏仁五十枚
上三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六升,去滓,为六服,日三,未瘥再合服。
治胸满短气,噎塞,通气汤方
半复八两 生姜六两 橘皮三两 吴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用桂二两,无橘皮。
治胸痹达背痛,短气,细辛散方
细辛 甘草各二两 枳实 生姜② 白术 栝楼实 干地黄各三两 桂心 茯苓各二两
② 生姜 孙本作“干姜”。
上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胸痹达背,蜀椒散方
蜀椒 食茱萸各一两 桂心 桔梗各三两 乌头半两 豉六铢
上六味治下筛,食后酒服方寸匕,日三。
前胡汤
主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方。
前胡 甘草 半夏 芍药各二两 黄芩 当归 人参 桂心各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三十枚 竹叶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又方 前胡 人参 生姜 麦门冬 饧③ 半夏 甘草 芍药 茯苓各三两 桂心 黄芩 当归各一两 大枣三十枚
③ 饧 药名,即饴糖,又名胶饴。为米、大麦、小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性味甘温,能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主治劳倦伤脾,里急胀痛,燥咳便秘等。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
治胸背疼痛而闷,熨背散方
乌头 细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五两 芎一两六铢上七味治下筛,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慎生冷如常法。
治胸腹背闭满,上气喘息,下气汤方
大腹槟榔二七枚 杏仁四七枚
上二味咀,以童子小便三升煎取一升半,分再服。曾患气发,辄合服之。
破胸背恶气,音声塞闭,槟榔汤方
槟榔四枚极大者 槟榔八枚小者
上二味咀,以小儿尿二升半煮减一升,去滓,分三服,频与五剂,永定。
胸痹引背,时寒 间使主之。
胸痹心痛 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 临泣主之。
胸痹心痛 灸亶中①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忌针。
① 亶中 穴名,即膻中。《素问•灵兰秘典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
胸胁满,心痛 灸期门,随年壮,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头面风②第八头眩 面风 发白 生发 白赤秃③ 方一百二首 拔白法一首
② 头面风 因体虚不足,风邪外袭于诸阳经脉而致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头部病变,如风眩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头面风候。
③ 头眩……白赤秃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治脑风④头重,颈项强,眼,泪出,善欠,目欲眠睡,憎风,剧者耳鸣,满眉眼疼,闷瞀①吐逆,眩倒不自禁,诸风乘虚经五脏六腑,皆为癫狂,诸邪病悉主之,芎酒方
④ 脑风 病名。因风邪循风府侵入脑中而致,症见项背怯寒,头痛不可忍等。《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① 闷瞀 “瞀”字原脱,据孙本补。按“瞀”,眼睛昏花。《玉篇•目部》:“瞀,目不明貌。”“闷瞀”,谓烦闷目昏而视物不清。
芎 辛夷 天雄 人参 磁石 石膏 茵芋 桂心 秦艽 天门冬 柏子仁 山茱萸 白头翁各三两 松萝 细辛 署预 羚羊角 昌蒲 甘草各二两 云母一两,烧之令赤,末之为粉 防风四两
上二十一味咀,以酒二斗渍之七日,初服二合,渐加至五合,日三。有女人少时患风眩,发则倒地,为妇积年无儿,服此酒,并将紫石门冬丸服之,眩瘥,生儿子,平复也。紫石门冬丸方出妇人方中。
治头眩屋转,眼不得开方《翼》名人参汤。
人参 当归 防风 黄芪 芍药 麦门冬各二两 独活 白术 桂心各三两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防风汤
治风眩呕逆,水浆不下,食辄呕,起即眩倒,发有时,手足厥冷方。
防风 防己 附子 干姜 甘草各一两 蜀椒 桂心各二两
上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古今录验》用白术一两。
治风虚眩眼暗,茵芋汤方
茵芋一分 人参 甘草 苁蓉 黄芪 茯苓 秦艽 厚朴各一两 防风十两 乌喙二两 松实 山茱萸各三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强人令日夜尽,劣人分五服,二日尽。
治头风眩欲倒,眼旋屋转,脑痛,防风汤方
防风 枳实 杏仁 芎各三两 茯神 麻黄 前胡 生姜 半夏各四两 细辛二两 竹沥三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六升合竹沥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频服三两剂。
治风头眩转,面上游风,鸱头酒方
飞鸱头五枚 防风 芎 署预 茯神各四两,一方无 葛根 桂心 细辛 人参 天雄 干姜 枳实 贯众 蜀椒各二两 麦门冬一作天门冬 石南各五两,一作石膏 山茱萸一升 独活二两
上十八味咀,绢囊盛,清酒四斗渍六宿,初服二合,日再服,稍加,以知为度。
治头风眩,口㖞目斜,耳聋,大三五七散方
天雄 细辛各三两 山茱萸 干姜各五两 署预 防风各七两
上六味治下筛,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翼》云:亦治面骨疼。
治头风,目眩耳聋,小三五七散方
天雄三两 山茱萸五两 署预七两
上三味治下筛,以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治风眩倒屋转,吐逆,恶闻人声,茯神汤方
茯神 独活各四两 黄芪 远志 生姜各三两 甘草 人参 当归 牡蛎 白术 苁蓉 附子各二两 防风五两
上十三味咀,以劳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服五合,昼夜尽。
治头面风在眉间,得热如虫行,或头眩,目中泪出,防风散方
防风五两 桂心 天雄 细辛 朱砂 干姜 人参 乌头 附子各二两 莽草① 茯苓 当归各二两
① 莽草 孙本作“草”。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风头眩恶风,吐冷水,心闷,防风散方
防风二两 泽泻一本作泽兰 细辛 附子 署预 茯苓 天雄各一两,《翼》作人参 白术二两半 桂心一两半 干姜半两
上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当令酒气相接,则脱巾帽,解发梳头百过,复投一升酒,便洗手足,须臾自热,解发以粉粉之,快然便熟眠,愈。亦可洗头面汗出。《翼》云:如服寒食散法。
治风眩翻倒无定①方
① 翻倒无定 谓头目眩晕,视物旋动,不能静止。
独活六两 枳实三两,一方用松实 石膏 蒴藋各四两
上四味咀,以清酒八升煮取四升,顿服之。以药滓熨头,覆眠取汗,觉冷,又纳铛中炒令热,熨之。
治患头眩晕经久,得瘥后四体渐羸,食无味,好食黄土方
白术三斤 曲二斤
上二味末之,酒和,并手丸如梧桐子,曝干。饮服三十丸,日三,断食土为效。
治头中五十种病方
巴戟 菊花 芎 干姜 防风 石南 白术 乌头 附子 细辛 署预 蜀椒 人参 桔梗 秦艽 栝楼根 泽泻 甘草 山茱萸 干地黄 天雄 羌活各等分。
上二十二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头面胀满,脑瘛偏枯,发作有时,状似刀刺,失声,阴阴然疼,面目变青,入顶散方
山茱萸 芎 防风 独活各一两半 细辛 莽草 白术 署预 牛膝 石南甘草各一两 乌头 通草 昌蒲② 附子 麻黄 天雄 蜀椒 桔梗各一两六铢
② 昌蒲 即石菖蒲。
上十九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上气,头面风,头痛,胸中气满,奔豚气上下往来,心下烦热,产妇,金疮,百病,杏仁膏方 杏仁一升捣研,以水一斗滤取汁令尽,以铜器煻火③上从旦煮至日入,当熟如脂膏,下之。空腹酒服一方寸匕,日三,不饮酒者以饮服之。
治头风,大豆酒方 大豆三升炒令无声,先以一斗二升瓶盛清酒九升,乘豆热即倾著酒中,密泥头七日,温服之。
③ 煻火 灰火。《龙龛手鉴•火部》:“煻,灰火也。”
治中风,头痛发热,耳颊急方
麻黄 葛根 石膏 桂心各三两 附子 芍药 甘草 秦艽 防风各二两 生姜五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覆取汗。
治头目有风,牵引目睛疼痛,偏视不明,署预散方
署预三两 细辛一两半 秦艽 天雄各二两 独活 桂心 山 茱萸各二两半
上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头中痛,身热,风热方
竹沥二升 升麻 生姜 杏仁各三两 芍药 柴胡各四两 石膏 生葛根各八两
上八味咀,以水六升合竹沥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治头面游风,菊花散方
菊花一两 细辛 附子 桂心 干姜 巴戟 人参 石南 天雄 茯苓 秦艽 防己各二两 防风 山茱萸 白术 署预各三两 蜀椒五合
上十七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头风方
服荆沥,不限多少,取瘥止。
又方 捣蒴藋根一升,酒二升渍服,汗出止。
又方 末蔓荆子二升,酒一斗绢袋盛浸七宿,温服三合,日三。
又方 腊月乌鸡屎一升炒令黄,末之,绢袋盛,以酒三升浸,温服任性,常令醺酣①。
① 醺酣 饮酒尽兴而带醉意。按“醺”,酒醉。《说文解字•酉部》:“醺,醉也。”“酣”,饮酒尽兴。《说文解字•酉部》:“酣,酒乐也。”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汤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神曲二十斤渍之令发,以黍米两石五斗酿之,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涩皮八风胸膈五脏骨髓伏风百病悉去。
治头中五十种病,摩头散方
茹 半夏 蜀椒各六分 乌头八分 莽草四分 桂心七分 附子 细辛各一两
上八味治下筛,以大醋和,摩头,记日数,三日头肤痛,四五日后一著药如前,十日以醋浆洗头,复摩药,即愈。若生息肉,并喉咽中息肉大如枣欲塞,以药摩之,即愈,耳鼻齿有疾,并用之良。
头风散方
附子一枚中形者 盐如附子大
上二味治下筛,沐头竟,以方寸匕摩顶上,日三。
治头面上风方
松脂 石盐① 杏仁 蜜蜡②各一两 薰陆香二两 萆麻仁三两
① 石盐 即戎盐。为卤化物类矿物石盐的结晶。性味咸寒。能凉血,明目,主治尿血,吐血,目赤痛,牙痛等。又为光明盐,系天然食盐结晶。性味咸平,能祛风明目,主治头面诸风,目赤痛等。
② 蜜蜡 原作“蜜腊”,据道藏本、四库本改。按“蜜蜡”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工蜂分泌的蜡质。性味甘淡平,能解毒生肌,定痛,主治急心痛,泻痢,疮痈等。
上六味熟捣作饼,净剃百会上发,贴膏,膏上安纸,三日一易,若痒刺药上,不久风定。
治卒中恶风头痛方
捣生乌头,以大醋和,涂故布上,薄痛上,须臾痛止,日夜五六薄,逐痛处薄之。去皮捣乌头。
又方 油二升,盐一升末,油煎一宿令消尽,涂头。石盐尤良。
又方 芥子末醋和,敷头一周时。
治肺劳热,不问冬夏老少,头生白屑,搔痒不堪,然肺为五脏之盖,其劳损伤肺,气冲头顶,致使头痒,多生白屑,搔之随手起,人多患此,皆从肺来,世呼为头风也,沐头汤方
大麻子 秦椒各三升 皂荚屑五合
上三味熟研,纳泔中一宿渍,去滓,木匕搅百遍,取劳乃用沐头发际,更别作皂荚汤濯之,然后敷膏。《肘后》无皂荚。
又方 菊花 独活 茵芋 防风 细辛 蜀椒 皂荚 杜蘅 莽草 桂心各等分上十味可作汤沐及熨之。
风头沐汤方
猪椒根三两 麻黄根 防风各二两 细辛 茵芋各一两
上五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温以沐头。
又方 葶苈子煮沐,不过三四度,愈。
又方 蜀椒二升以水煮取汁,沐发,良。
又方 以桑灰汁沐头,去白屑,神良。
治头项强,不得顾视方 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纳囊中枕之。
又方 常以九月九日取菊花,作枕袋枕头,良。
又方 八月后取荆芥铺床,又作枕枕头,立春日去之。
又方 穿地作小坑,烧令赤,以水沃之令小冷,纳生桃叶满,其上布席卧之,令项当药上,以衣著项两边,令气蒸病上,汗出良久,愈。若病大者,作地坑亦大。
治风毒热,头面肿,犀角汤方
犀角 生姜各二两 栝楼根 苦参各一两 石膏六两 竹叶两撮 黄芩 升麻 青木香各三两 防己一两半 防风一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相去十里久,内消不利。
治头面遍身风肿,防风散方
防风二两 白芷一两 白术三两
上三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卒中风,头面肿方 捣杏仁如膏,以鸡子黄合捣令相得,敷帛上,厚裹之,自干,不过八九敷,瘥。
令白发还黑方 乌麻九蒸九曝,末之,以枣膏丸,久服之,佳。
又方 陇西白芷 旋复花 秦椒各一升 桂心一尺
上四味治下筛,以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三,三十日白发还黑。禁房室。
治头发落不止,石灰酒方 石灰三升细筛,水拌令湿,极熟蒸之,炒令至焦,以木札①投之火即著为候,停冷,取三升绢袋贮之,以酒三斗渍三宿。初服半合,日三四夜二,稍加至一合,甚神验。
① 木札 古时书写用的小木片。《说文解字•木部》:“札,牒也。”段玉裁注:“长大者曰椠,薄小者曰札。”
治脉极虚寒,鬓发堕落,令发润泽,沐头方 桑根白皮切三升,以水五升淹渍,煮五六沸,去滓,洗沐发,数数为之,自不复落。
又方 麻子三升,碎 白桐叶切,一把
上二味以米泔汁二斗煮五六沸,去滓,以洗沐,则鬓不落而长,甚有验。
鬓发堕落,令生长方
生柏叶切,一升 附子四枚 猪膏三升
上三味末之,以膏和为三十丸,用布裹一丸,纳煎沐头泔汁中,沐发长不落。其药密收贮,勿令泄气。
又方 麻叶 桑叶
上二味以泔煮,去滓,沐发七遍,长六尺。
又方 羊粪灰淋汁,洗之,三日一洗,不过十洗,大生。
治头中二十种病,头眩,发秃落,面中风,以膏摩之方
蜀椒 莽草各二两 桂心茹 附子 细辛各一两半 半夏 干姜各一两
上八味咀,以猪生肪二十两合捣,令肪消尽药成。沐头令净,以药摩囟上,日一,即愈。如非十二月合,则用生乌麻油和,涂头皮,沐头令净,乃揩之,一顿生如昔也。《必效方》无蜀椒莽草半夏干姜。
治头中风痒白屑,生发膏方
蔓荆子 附子 细辛 续断 皂荚 泽兰 零陵香② 防风 杏仁 藿香 白芷各二两 松叶 石南各三两 莽草一两 松膏 马猪膏 猪脂各二升 熊脂二升
② 零陵香 药名。《山海经》名熏草,《名医别录》名蕙草。为报春花科植物灵香草的带根全草。性味辛甘温,能祛风寒,除秽浊,主治伤寒,头痛,胸腹胀满,下痢,遗精等。
上十八味咀,以清醋三升渍药一宿,明旦以马膏等微火煎,三上三下,以白芷色黄膏成,用以泽①发。
① 泽 滋润。《庄子•逍遥游》:“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
治头风痒白屑,生发膏方
乌喙三两 莽草 石南 细辛 续断 皂荚 泽泻 白术辛夷 防风 白芷各二两 竹叶 松叶 柏叶各半升 猪脂四升
上十五味咀,以清醋三升渍一宿,明旦微火以脂煎,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滤取,沐发了涂之。一方用生油三大升。《千金翼》无石南,用杏仁,不用白芷,灰汁洗头,去白屑,神良。
生发膏方
丁香 甘松香各一两 零陵香 吴藿香 细辛 蜀椒各二两 白芷 泽兰 大麻子 桑白皮 桑寄生 牡荆子 苜蓿 辛夷仁 杏仁 芎 防风 莽草各一两 胡麻油一升 竹叶 松叶 柏叶各半升 腊猪膏一升 乌鸡肪 雁肪各一合
上二十五味咀,以醋渍一宿,纳油膏中,微火三上三下,白芷色黄膏成,去滓,涂头上,发生,日二夜一。
鬓发堕落,令生长方
附子 蔓荆子 柏子仁各三分
上三味以乌鸡膏和,捣三千杵,贮新瓷器中,封百日出,以马膏和,以敷头讫,巾裹之,勿令见风,日三,即生。《肘后》不用柏子仁,以酒渍,泽沐。
发鬓秃落,生发膏方
莽草一两 防风 升麻 白芷 荠苨各二两 蜣螂四个 驴 膏 豹膏一作狗膏 马膏 熊膏一作雄鸡膏 猪膏
上十一味,诸膏成煎各半升,合煎诸药,沸则下停冷,复上火,三五沸止,绞去滓,敷头,当泽用之。
发落生发方
白芷 附子 防风 芎 莽草 辛夷 细辛 黄芩 当归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蔓荆子一升 蜀椒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马膏五合、腊月猪膏三升合诸药,微火煎,白芷色黄膏成,先洗头,后用膏敷如常泽法,勿近面,面生毛也,亦治眉落。
治风头毛发落不生方
铁上生衣研,以腊月猪脂和,涂之,日三。亦治眉毛落。
发落不生令长方 麻子一升熬黑,压取脂,以敷头,长发妙。
又方 雁肪敷之。
又方 多取乌麻花,瓷瓮盛,密盖,深埋之,百日出,用涂发,令发易长而黑。
生眉毛方
墙上青衣 铁生衣
上二味等分末之,以水和涂,即生。
又方 七月乌麻花阴干,末之,以生乌麻油渍之,二日一涂。
眉毛鬓发火烧疮瘢毛不生方 蒲灰正月狗脑和敷,即生。
治秃顶方
芜菁子末醋和,敷之,日三。
又方 东行枣根长三尺,以中央安甑中心蒸之,以器承两头汁,涂头,发即生。《肘后》作桑根。
又方 麻子三升熬焦,末之,以猪脂和,涂之,发生为度。
拔白发良日
正月四日 二月八日 三月十二日 四月十六日 五月二十日 六月二十四日 七月二十八日 八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五日一作十五日 十月十日 十一月十日 十二月十日
上并以日正午拔之,当日不饮酒食肉五辛,经一拔黑者更不变。
令发不生方 除日自拔毛,以鳖脂涂之。
又 猪狗胆涂之。
又 狗乳亦涂之。
又方 用白蜜敷发孔,即不复生也。
又方 蚌灰①鳖脂相和,新拔毛即涂毛孔上,永不生。
① 蚌灰 即蚌粉,也作蚌蛤灰,用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等的贝壳煅制而成的灰。
染须发方
胡粉三两 石灰六两,绢筛,火熬令黄
上二味,以榆皮作汤,和之如粉。先以皂荚汤洗发令极净,不得令有腻气,好曝干,夜即以药涂发上令匀,讫,取桑叶相缀,著头巾上,遍以裹发一夜,至旦取醋浆热暖,三遍净洗发,又以醋泔热暖洗发,又取生胡麻苗,捣取三升汁,和水煮一二沸,净滤以濯发,讫,又用油汤濯之,百日黑如漆。
又方 生油渍乌梅,常用敷头,良。
又方 黑椹水渍之,涂发令黑。
又方 以盐汤洗沐,生麻油和蒲苇灰,敷之。
发黄方 腊月猪脂和羊屎灰蒲灰等分,封头,三日一为之。
又方 大豆五升,醋浆水二斗煮取五升,沐之。
治鬓发黄赤方
烧梧桐作灰,用乳汁和,涂敷鬓并肤肉,发鬓即黑。
鬓黄方 剪爪甲,搔令毛孔少血出,以蜜涂之,生黑毛。
治头疮及白秃②,松沥煎方③
② 白秃 病名,即白秃疮,又名瘌痢。由风邪外袭,聚结腠理,营卫失和而致,症见头皮出现灰白色屑斑,大如钱币,渐蔓延成片,伴瘙痒,脱发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及卷五十•白秃候、《刘涓子鬼遗方》及《外科正宗》。
③ 松沥煎方 孙本无丹砂水银,有丹参水精峭粉,为七味。
松沥七合 丹砂 雄黄 水银研,各二两 矾石一两,一云峭粉 黄连三两
上六味治下筛,纳沥中搅研令调,以涂之,先以泔清洗发及疮,令无痂,然后敷药,二日一敷,三敷后当更作脓,脓讫更洗之,凡经三度,脓出讫,以甘草汤洗去药毒,前后十度许洗,即瘥。
治白秃发落,生白痂,终年不瘥方
五味子 蛇床子 远志各三分 菟丝子五分 苁蓉 松脂各二分 雄黄 雌黄 白蜜各一分 鸡屎白半分
上十味治下筛,以猪膏一升二合先纳雄黄,次纳雌黄,次纳鸡屎白,次纳蜜松脂,次纳诸药煎之,膏成,先以桑灰洗头,燥敷之。
治白秃及头面久疮,去虫止痛,王不留行汤方
王不留行 桃东南枝 东引茱萸根皮各五两 蛇床子 牡荆子 苦竹叶 蒺藜子各三升 大麻仁一升
上八味咀,以水二斗半煮取一斗,洗疮,日再。并疗痈疽妬乳月蚀疮烂。
治白秃及痈疽百疮,松脂膏方
松脂六两 矾石 杜蘅一作牡荆 雄黄 附子 大黄 石南 秦艽 真朱 苦参 水银 木兰各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醋渍一宿,猪膏一斤半煎之,以附子色黄去滓,乃纳矾石雄黄水银,更著火三沸,安湿地待凝,以敷上,日三。
白秃方 羊肉湿脯炙令香,及热速搭①上,不过三四度,痒勿搔之,牛肉亦得。
① 搭 孙本作“”。按“搭”,同“”。蒙覆。《集韵•合韵》:“,冒也。一曰摹也。或作搨、搭。”
又方 新破猪肚去粪,及热速搭上,痒慎勿搔,当缚两手,日中卧,半日去之。
又方 皂荚汤净洗干拭,以陈久油滓涂之,日三。
又方 盐汤洗之,生油和故蒲苇灰,敷之,日三。
治白秃方
煮桃皮汁,饮之并洗。
又方 曲豆豉两种治下筛,醋和薄上。
又方 炒大豆令焦,末之,和腊月猪脂,热暖匙抄封上遍,即裹著,勿见风。
又方 桃花末之,和猪脂封上。《必效方》与桑椹末同和敷之。
秃无发者方 黑熟椹二升纳中,日中曝三七日,化为水,洗疮上,三七日发生,神效。
治赤秃①方
捣黑椹,取三升服之,日三。
① 赤秃 病名。因头疮不愈或虫食发根而致,症见头发秃落,头皮色赤而瘙痒,有渗液浸淫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赤秃候及卷五十•头疮候。
又方 桑灰汁洗头,捣椹封之,日中曝头睡。
又方 烧牛角灰,和猪脂敷。
又方 马蹄灰末,腊月猪脂和敷之。
治鬼舐头②方
烧猫儿屎,腊月猪脂和敷。
② 鬼舐头 病名,后称油风。因风邪外袭,或血虚化燥生风而致,症见突然出现成片脱发,无痛无痒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鬼舐头候及《外科正宗》。
又方 猫儿毛灰膏和敷之。
又方 砖末和蒜捣敷,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