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四小肠腑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小肠腑脉论第一
小肠虚实第二
舌论第三
风眩第四
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
风虚惊悸第六
好忘第七
小肠腑脉论第一
论曰:小肠腑者,主心也,舌是其候也,心合于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重二斤十四两,长二丈四尺,广二寸四分,《难经》、《甲乙》云:长二丈二尺,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后附脊,左回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①脐上,回运环返十六曲,常留水谷二斗四升,其一斗二升是水,一斗二升是谷,应主二十四气也。《难经》云: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甲乙》云:受三斗三合合之太半。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
① 附 原作“傅”,今改。按“傅”,通“附”。《说文通训定声•豫部》:“傅,假借为附。”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而痛②,时窘之后③,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滑者①,《脉经》作陷,《甲乙》同此其候也。
② 腰脊控睾而痛 谓腰脊疼痛而牵引睾丸。按“控”,牵掣。《素问•刺腰痛篇》:“腰痛引少腹控眇,不可以仰。”王冰注:“控,通引也。”
③ 时窘之后 “后”原作“复”,据孙本、《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改。按“窘”,窘迫。《说文解字•穴部》:“窘,迫也。”“之”,前往。《尔雅•释诂上》:“之,往也。”
① 若脉滑者 孙本、《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脉经》卷六•小肠手太阳经病证“滑”并作“陷”。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主月②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纹中入一分。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热痹,小肠内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治阳,手太阳在手小指外侧本节陷中。
② 主月 元本、道藏本、四库本、《脉经》卷二•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主”并作“王”,孙本作“五”。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胀③,引腹而痛④。
③胀 隆起胀满。按“”,隆起。《说文解字•肉部》:“,起也。”
④ 引腹而痛 《灵枢经•胀论》、《甲乙经》卷八•五脏六腑胀“腹”并作“腰”。
心前受病,移于小肠。心咳不已,则气与咳俱出。
厥气客于小肠,梦聚邑街衢。
心应皮⑤,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⑥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⑦者,小肠结。
⑤ 心应皮 孙本、道藏本、四库本并同,《灵枢经•本脏》“皮”作“脉”。
⑥ 脉冲小 谓脉形细小。《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胡三省注:“冲,亦幼也。”此谓形小而细。
⑦ 纡屈 曲屈。按“纡”,曲折。《玉篇•糸部》:“纡,曲也,诎也。”
扁鹊云: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所以表清里浊,清实浊虚,故食下肠实而胃虚,故腑实而不满。实则伤热,热则口张,口为之生疮;虚则伤寒,寒则便泄脓血,或发里水,其根在小肠,先从腹起,方在治水篇中。
小肠绝不治,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手太阳之脉,是动则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经脉支别已见心脏部中。
小肠虚实第二脉二条 方三首 灸法三首
小肠实热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来去,汗不出,心中烦满,身重,口中生疮,名曰小肠实热也。
治小肠热胀,口疮,柴胡泽泻汤方
柴胡 泽泻 橘皮一方用桔梗 黄芩 枳实 旋复花 升麻 芒消各二两 生地黄切,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大黄丸
调小肠热结满不通方。
大黄 芍药 葶苈各二两 大戟 朴消各三两 杏仁五十枚 巴豆七枚
上七味末之,蜜和丸。饮服如梧子大,大人七丸,小儿二三丸,日二。热去,日一服。
小肠热满 灸阴都,随年壮,穴夹中脘两边相去一寸。
小肠泄痢脓血 灸魂舍一百壮,小儿减之,穴在夹脐两边相去各一寸《翼》云:相去一寸。
又 灸小肠俞七壮。
小肠虚寒
左手寸门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名曰小肠虚寒也。
小肠虚寒,痛下赤白,肠滑,肠中懊,补之方
干姜三两 当归 黄檗 地榆各四两 黄连 阿胶各二两 石 榴皮三枚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下胶,煮取胶烊尽,分三服。
舌论第三
论曰:凡舌者,心主小肠之候也。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善用机衡①,能调五味也。凡有所啖,若多食咸,则舌脉凝而变色;多食苦,则舌皮槁而外毛焦枯;多食辛,则舌筋急而爪枯干;多食酸,则舌肉肥而唇揭②;多食甘,则舌根痛而外发落。又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内合五脏之气也。若脏热,则舌生疮,引唇揭赤;若腑寒,则舌本缩,口噤,唇青。寒宜补之,热宜泻之,不寒不热依脏腑调之。舌缩,口噤,唇青,升麻煎主之,方在第六卷中。
① 机衡 政权的枢要机关。《古文苑•刘歆•遂初赋》章樵注:“机衡,皆北斗星,比喻政之机要。”此谓舌为重要官窍。
② 唇揭 谓唇之皮膜裂而外翻。按“揭”,外翻。《素问•五脏生成》:“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王冰注:“唇皮揭举也。”
风眩第四前卷既有头面风方,风眩不当分出。思邈盖以此是徐嗣伯方,不可以余方相思杂,故此特立风眩方条,专出徐氏方焉。叙论三首 方十首 灸禁法二首
徐嗣伯曰:余少承家业,颇习经方,名医要治,备③闻之矣。自谓风眩④多途,诸家未能必验。至于此术,鄙意偏所究也,少来用之,百无遗策。今年将衰暮,恐奄忽①不追,故显明证论,以贻②于后云尔。
③ 备 尽,皆。《广韵•至韵》:“备,咸也,皆也。”
④ 风眩 病名,又名风头眩。因血气亏虚,风邪入脑,牵引目系而致,症见目眩头晕,反目痉挛,惊悸郁闷等。详参《诸病源候论》卷二•风头眩候。
① 奄忽 急遽,突然。《楚辞•九辩》:“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洪兴祖补注:“奄,忽也,遽也。”
② 贻 遗留,留给。《尚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孔安国传:“贻,遗也。”
夫风眩之病,起于心气不定,胸上蓄实,故有高风面热之所为也。痰热相感而动风,风心相乱则闷瞀③,故谓之风眩。大人曰癫,小儿则为痫,其实是一。此方为治,万无不愈④,但恐证候不审,或致差违。大都忌食十二属肉。而奔豚为患,发多气急,气急则死,不可救。故此一汤是轻重之宜,勿因此便谓非患所治。风眩汤散丸煎凡有十方,凡人初发,宜急与续命汤也,困急时但度灸穴,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初得,针竟便灸,最良。灸法次列于后。余业之以来三十余年,所救活者数十百人,无不瘥矣。后人能晓得此方,幸勿参以余术焉。
③ 闷瞀 烦闷目眩。按“瞀”,眼目昏花。《正字通•目部》:“瞀,视眩易也。”
④ 万无不愈 “万”原作“方”,据孙本、元本、明本、四库本改。
治风眩发则烦闷无知,口沫出,四体角弓,目反上,口噤不得言,续命汤方
竹沥一升二合 生地黄汁一升 龙齿 生姜 防风 麻黄各四两 防己三两 附子三分 石膏七两 桂心二两
上十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有气,加附子成一两、紫苏子五合、橘皮半两。已服续命汤,口开,四肢尚未好定而心中尚不除者,紫石汤主之,方在下第五篇,紫石煮散是也。
治气奔急欲绝者,奔豚汤方
吴茱萸一升 桂心 芍药 生姜各四分 石膏 人参 半夏 芎各三分 生葛根 茯苓各六分 当归四两 李根皮一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七升、清酒八升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治语狂错⑤,眼目霍霍⑥,或言见鬼,精神昏乱,防己地黄汤方
⑤ 语狂错 此上孙本、元本、四库本并有“言”字。
⑥ 霍霍 闪动貌。《宋诗钞•屏山集钞•谕俗》:“乞灵走群祀,晚电明霍霍。”
防己二两 生地黄五斤,别切,勿合药渍,疾小轻,用二斤 甘草二两 桂心 防风各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一升渍之一宿,绞汁著①一面,取其滓著竹箦②上,以地黄著药滓上,于三斗米下蒸之,以铜器承取汁,饭熟,以向前药汁合绞取之,分再服。
① 著(zhāo 招) 放置。《齐民要术•种蘘荷》引《葛洪方》:“取蘘荷叶著病人卧席下。”
② 竹箦 竹床。《说文解字•竹部》:“箦,床栈也。”
治心中惊悸而四肢缓,头面热,心胸痰满,头目眩冒,如欲摇动者,署预汤方
署预 人参 麦门冬各四两 前胡 芍药 生地黄各八分 枳实 远志 生姜各三分 茯苓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 黄芩 竹叶各一分 茯神六分 秫米三合
上十六味咀,取江水,高举手扬三百九十下,量取三斗,煮米减一斗,纳半夏,复减九升,去滓,下药煮取四升,分四服。无江水处,以千里东流水代之,挍手令上头也。秦中无江,泾渭可用,诸葛灌剑③,犹尚取之④。
③ 诸葛灌剑 “葛”原作“旧”,据孙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按“灌”,铸。《文选•张协•七命》李善注:“灌,谓铸之。”“灌剑”,谓铸剑。
④ 犹尚取之 “犹”原作“曰”,据孙本改。
服前汤后,四体尚不凉冷,头目眩动者,防风汤主之。此汤大都宜长将服,但药中小小消息之,随冷暖耳,仍不除瘥者,依此方
防风 赤石脂 石膏 人参 生姜 白石脂 寒水石 龙骨 茯苓各三分 桂心二分 紫石⑤一分
⑤ 紫石 即紫石英。
上十一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凡用井华水者,取清净也。今用江水,无泥又无砂秽,源泉远涉,顺势归海,不逆上流,用以治头,必归于下故也。
署预煎方
署预二十分 甘草十四分 泽泻 人参 黄芩各四分 当归 白蔹 桂心 防风 麦门冬各三分 大豆黄卷 桔梗 芍药 山茱萸 紫菀 白术 芎 干姜 蜀椒 干地黄各二分,以上二十味捣筛 生地黄十八斤 捣绞取汁,煎令余半 麻子仁三升,研 大枣八十枚 蜜三升 獐鹿杂髓八两 鹿角胶八两 桑根皮五升,忌岗上自出土者,大毒,大忌近篱屋垣墙下沟渎边者,皆不中用
上二十七味,以清酒二斗四升煮桑白皮麻子枣,得一斗,去滓,乃下地黄汁胶髓蜜,煎减半,纳前诸药末煎之,令可丸如鸡子黄。饮服一枚,日三,稍加至三丸。
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署预丸方
署预二十八分 桂心 大豆黄卷 鹿角胶各七分 当归 神曲 人参 干地黄各十分 防风 黄芩 麦门冬 芍药 白术各六分 甘草二十分 柴胡 桔梗 茯苓 杏仁 芎各五分 白蔹 干姜各三分 大枣一百枚,取膏
上二十二味末之,合白蜜枣膏,丸如弹丸。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治头目眩晕,屋转旋倒者,天雄散方
天雄 防风 芎 人参 独活 桂心 葛根各三分 白术 远志 署预 茯神 山茱萸各六分 莽草四分
上十三味治下筛,先食以菊花酒服方寸匕,日二,渐加至三匕,以知为度。
菊花酒法 九月九日取邓州甘菊花①,曝干作末,以米中蒸作酒。
① 邓州甘菊花 邓州出产的甘菊花。按《本草纲目•草部•菊》:“……大抵惟以单叶味甘者入药。《菊谱》所载甘菊,邓州黄、邓州白者是矣。”“邓州”,州名。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改荆州而置,治所穰县(今河南邓县)。
治心中时恍惚不定者,人参丸方
上党人参 铁精 牛黄 丹砂 雄黄 昌蒲 防风 大黄各一两 赤足蜈蚣 蜥蜴各一枚 鬼臼一两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日三夜一,稍增之。合药皆忌见妇人青衣①人犬鼠,勿用青纸,凡合药皆忌浊秽鸡犬六畜,丧孝不具足人见之。用前菊花酒下,佳。
① 青衣 黑衣,即丧服。按“青”,黑色。《尚书•禹贡》:“(梁州)厥土青黎,厥田惟下土。”孔颖达疏:“王肃曰:青,黑色。”
② 惜面为瘢 “惜”原作“指”,据孙本改。
灸法 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度之寸数,便以其绳一头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度之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迴发,当迴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而灸,前以面为正,并依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连灸,火气引上其数处迴发者,则灸其近当鼻也。若迴发近额者,亦宜灸。若惜面为瘢②,则缺其面处,然病重者亦不得计此也。
食禁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鼠牛。
上十二相属肉物皆不得食及以为药,牛黄龙骨齿用不可废。
嗣伯启:嗣伯于方术岂有效益,但风眩最是遇患小瘥者③,常自宝秘④,誓不出手,而为作治,亦不令委曲得法⑤。凡有此病是嗣伯所治,未有不瘥者,若有病此而死,不逢嗣伯故也。伏愿问人,立知非嗣伯之自夸。殿下既须此方,谨封上呈。嗣伯鄙志尚存,谨自书写,年老目暗⑥,多不成字,伏愿恕亮⑦。谨启。
③ 遇患小瘥者 “遇患”原作“愚衷”,据孙本改。
④ 宝秘 谓珍视秘藏。
⑤ 不令委曲得法 谓依法制作而不苟且草率。按“委曲”,屈身折节。《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苛求富贵乎?”此谓苟且草率。
⑥ 暗 原作“”,今改。按“”,通“暗”。《六书故•工事一》:“,与暗通。”
⑦ 恕亮 宽恕原谅。按“亮”,原谅。王安石《与章参政书》:“书不逮意,想蒙
恕亮。”
风癫①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②论六首 方三十四首 针灸法四十八首
① 风癫 病证名,即癫疾,类似后世痫病。其成因或为七情郁结,或为六淫所伤,致经脉闭塞,心窍迷阻,表现有阳癫、阴癫等不同类型。详参《灵枢经•癫狂》、《诸病源候论》卷二及卷三十七有关各候。
② 狂邪针灸图诀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黄帝问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对曰:此得之在腹中时其母有所数③大惊也,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而止。病癫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四五日一发,名曰癫疾,刺诸分,其脉尤寒者,以针补之,病已止。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直视,举目赤,其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已。癫疾始发而反强,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已。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④,候之手阳明太阳,右强者攻其左,左强者攻其右,血变而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⑤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尾骶⑥也。骨癫疾⑦者,颔齿诸输⑧分肉皆满而骨倨强直⑨,汗出烦闷,呕多涎沫,气下泄,不疗;筋癫疾⑩者,身拳①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本杼②,呕多涎沫,气下泄,不疗;脉癫疾③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④,满脉⑤尽刺之出血,不满,夹项灸太阳,又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涎沫,气下泄,不疗。治癫者,病发而狂,面皮厚敦敦者,死不疗。凡癫发则卧地,吐涎沫,无知,若强掠起如狂及遗粪者,难疗。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沉小急实,死不疗;小牢急,亦不可治。脉虚可疗,实则死矣。
③ 数 屡次,频频。《广韵•觉韵》:“数,频数。”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上》:“数者,与屡同意,今人曰数数,犹言屡屡也。”
④ 引口啼呼……者 《灵枢经•癫狂》“呼”下有“喘悸”二字。
⑤ 瓠(hú 胡)壶 瓦壶。按“瓠”,瓦壶。《尔雅•释器》郭璞注:“瓠,壶也。”
⑥ 尾骶 《灵枢经•癫狂》作“骶骨”。
⑦ 骨癫疾 病证名。因病邪深在于骨而致的癫证,症见汗出烦闷,呕吐涎沫等。《灵枢经•癫狂》张景岳注:“骨癫疾者,病深在骨也。”
⑧ 颔齿诸输 《灵枢经•癫狂》“颔”作“”,“输”作“腧”。
⑨ 骨倨强直 《灵枢经•癫狂》作“骨居”二字。按“倨”,直。《大戴礼记•劝学》王聘珍解诂:“倨,直也。”“骨倨强直”,谓骨节强直,屈伸不利。
⑩ 筋癫疾 病证名。因病邪及于筋脉而致的癫证,症见身挛急,脉大等。《灵枢经•癫狂》马莳注:“筋癫疾者,癫病成于筋也。”
① 身拳 《灵枢经•癫狂》作“身倦”。
② 本杼 《灵枢经•癫狂》作“大杼”。
③ 脉癫疾 病证名。因病邪侵入经脉而致的癫证,症见突然昏仆,脉胀等。详参《灵枢经•癫狂》。
④ 胀而纵 “纵”原作“从”,据《灵枢经•癫狂》改。按“从”,通“纵”。《论语•八佾》:“从之纯如也。”邢昺疏:“从,读曰纵。”
⑤ 满脉 《灵枢经•癫狂》作“脉满”。
厥成为癫疾,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厥成为癫,故附厥于此条也。阴衰发热厥⑥,阳衰发寒厥⑦。论曰: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问曰:热厥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对曰:阳气起于足五指⑧之表,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⑨,故阳胜则足下热也。问曰:寒厥必起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对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⑩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满,腹满①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乱则不知人。巨阳之厥,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②;阳明之厥,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髀不可以运;太阴之厥,腹满胀,后不利③,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舌干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④,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一作外热。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则火熨项与肩胛,令热下冷乃止,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而止,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所谓二阳者,二刺阳也。
⑥ 热厥 病证名。因醉酒或饱食后行房,阴衰阳盛而致,症见腹满,或暴不知人,手足热等。《素问•厥论》张景岳注:“厥之将发,手足皆热者,是为热厥。”详参《诸病源候论》卷十二•寒热厥候。
⑦ 寒厥 病证名。因秋冬伤及阳气,阴气上逆,阳衰阴盛而致,症见腹满,或暴不知人,手足寒等。详参《素问•厥论》、《诸病源候论》卷十二•寒热厥候。
⑧ 足五指 元本、四库本“指”并作“趾”。
⑨ 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 此上《素问•厥论》、《甲乙经》卷七•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并有“阴脉者”三字。
⑩ 集于膝下 “下”字原脱,据《素问•厥论》、《甲乙经》卷七•阴衰发热厥阳
衰发寒厥补。
① 腹满 《素问•厥论》作“阳气盛于上”五字。
② 眴仆 因目眩而倒下。按“眴”,头目眩动。《集韵•谆韵》:“眴,目眩也。”“仆”,跌倒。《集韵•屋韵》:“仆,僵也。”
③ 后不利 谓大便不利。按“后”,大便。《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张景岳注:“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
④ 泾溲不利 谓大小便不利。《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
论曰:温病热入肾中亦为痉,小儿病痫热盛亦为痉。凡风喑暴尸厥及鬼魇不寤⑤皆相似,宜积察之⑥。故经言久厥则成癫,是以知似也。
⑤ 暴尸厥及鬼魇不寤 “及”原作“叁”,“鬼”原作“服”,并据孙本、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⑥ 宜积察之 “宜”原作“甲”,“积”原作”粉”,并据孙本改。元本、明本、道藏本、四库本并作“宜精察之”。
论曰:癫病有五,一曰阳癫,发时如死人,遗溺,有顷乃解;二曰阴癫,坐初生小时脐疮未愈,数洗浴,因此得之;三曰风癫,发时眼目相引牵,纵反急强,羊鸣,食顷方解,由执作汗出当风,因以房室过度,醉饮饱满行事,令心气逼迫,短气脉悸得之;四曰湿癫,眉头痛,身重,坐热沐发,湿结脑,汗未止得之;五曰马癫,发时反目口噤,手足相引,身皆热,坐小时膏气,脑热不和得之。
治五癫方
铜青 雄黄 空青 水银各一两 石长生 茯苓 猪苓 白芷 白蔹 白薇 人参各二两 卷柏 乌扇①各半两 硫黄一两半 东门上鸡头一两
① 乌扇 即射干。
上十五味末之,以青牛胆和,著铜器中,于甑中五斗大豆上蒸之,药成。服如麻子三十丸,日再夜一,服者先食。
治风癫掣疭,口眼张大,口中出白沫,或作声,或死不知人,虎睛丸方
虎睛一具,酒浸一宿,炙之 防风 秦艽 防葵 龙齿 黄芩 雄黄 防己 山茱萸 茯苓 铁精 鬼臼 人参 干地黄一方云干姜 大黄 银屑 牛黄各四分 独活 远志 细辛 贯众 麝香 白蔹一作白薇 升麻 白鲜皮各三两 茯神 石膏 天雄各五两 鬼箭羽 露蜂房各二分 寒水石六分 蛇蜕一尺
上三十二味末之,蜜和。酒服十五丸梧子大,日再,稍加至二十五丸,神方。千金药名大镇心丸,主诸痫所不疗者。
凡癫发之候,其状多端,口边白沫,动无常者方
秦艽 人参 防葵一作防风 茯神一作牡丹 甘草各二两 铅丹二两 贯众一枚
上七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治风癫失性,颠倒欲死,五癫惊痫,雄雌丸方
雄黄 雌黄 真珠各一两 铅二两,熬令成屑 丹砂一分 水银八分
上六味末之,以蜜捣三万杵,丸如胡豆。先食服二丸,日二,稍加,以知为度。《古今录验》云:疗五癫,牛癫则牛鸣,马癫则马鸣,狗癫则狗鸣,羊癫则羊鸣,鸡癫则鸡鸣。病五癫狂病者,腑脏相引,盈气起,寒厥不识人,气静瘛疭吐沫,久而得苏者。
续命风引汤
治中风癫眩,不知人,狂言,舌肿出方。
麻黄 芎 石膏 人参 防风各三两 甘草 桂心 独活各二两 防己 附子 当归各一两 杏仁三十枚 陈姜五两,一本无陈字
上十三味咀。以酒三升、水一斗合煎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紫石煮散
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药者方。
紫石英 滑石 白石脂 凝水石 石膏 赤石脂各六两 大黄 龙骨 干姜各四两 甘草 桂心 牡蛎各三两
上十二味治下筛,为粗散,盛以韦囊,悬于高凉处,欲用取三指撮,以新汲井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大人顿服,未百日儿服一合,未能者绵沾著口中,热多者日四五服,以意消息之。《深师方》只龙骨干姜牡蛎滑石白石脂五味。
治百二十种风,癫痫惊狂,及发即吐沫不识人者,四月五月宜服煮散方
紫石英 芍药 龙骨一本用黄芩 麻黄 青石脂 当归 甘草 桂心 人参 栝楼根 白鲜皮各二两 牡蛎三两 大黄五两
上十三味治下筛,为粗散,分作七裹,每以大枣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半,下一裹大枣汁中,煎取一升,去滓顿服,相去七日一服,服讫即瘥。
治癫痫厥时发作方
防葵 代赭 人参 铅丹 钓藤① 茯神 雷丸 虎骨 远志 桂心 防风 白僵蚕 生猪齿各六分 卷柏 莨菪子 光明砂 升麻 附子 牡丹 龙齿各一分,牛黄二分 蚱蝉十四枚 蛇蜕皮 白马眼睛各一具 白敛四分
① 钓藤 即钩藤。
上二十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二,亦可为丸服,良验。
芎汤
治风癫引胁牵痛,发作则吐,耳如蝉鸣方。
芎 藁本茹各五两
上三味咀,纳酒一斗煮取三升,顿服之,羸者分再服,取大汗。
治风癫方
葶苈子 铅丹 栝楼根 虎掌① 乌头各三分 白术一分 蜀椒 大戟 甘遂 天雄各二分 鸱头一枚 铁精茹各一两
① 虎掌 即天南星。
上十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服二丸,日三,汤酒下之。《经心录》名鸱头丸。
治癫痫瘛疭方
飞鸱头二枚 铅丹一斤
上二味末之,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剧者夜一,稍加之。
治风癫方
莨菪子三升捣筛,酒一斗渍半日,绞去之,汤中煎之可丸。先食服如小豆二丸,加至梧子二丸,以知为度。额上手中从纹理中赤起,是知也,无此候且服。病日发者三日愈,间日发者十日愈,五日发者二十日愈,半岁发者一月愈。
又方 天门冬十斤 地黄三十斤
上二味捣,取汁作煎,服之瘥。
天门冬酒 通治五脏六腑大风,洞泄虚弱,五劳七伤,癥结滞气,冷热诸风,癫痫,恶疾,耳聋,头风,四肢拘挛,猥退历节,万病皆主之,久服延年轻身,齿落更生,发白更黑方。天门冬与百部相似,天门冬味甘,两头方;百部细长而味苦,令人利。捣绞取汁一斗,渍曲二升,曲发,以糯米二斗准家酝法造酒,春夏极冷下饭,冬秋温如人肌,酘之。酒熟,取清服一盏,常令酒气相接,勿至醉吐。慎生冷醋滑鸡猪鱼蒜,特慎鲤鱼,亦忌油腻。此是一斗汁法,余一石二石,亦准此以为大率。服药十日,觉身体隐疹大痒,二十日更大痒,三十日乃渐止,此皆是风气出去故也,四十日即觉身心朗然大快,似有所得,五十日更觉大快,当风坐卧觉风不著人,身中诸风悉尽。用米法:先净淘米,曝炕令干,临欲用时,更别取天门冬汁渍米,干漉炊之,余汁拌饭,甚宜密封。取天门冬汁法:净洗天门冬,去心皮,干漉去水,切捣,压取汁三四遍,令滓干如草乃止。此酒初熟味酸,仍作臭泔腥气,但依式服之,久停则香美,余酒皆不及也。封四七日佳。凡八月九月即少少合,至十月多合,拟到来年五月三十日以来相续服之,春三月亦得合,入四月不得合。服酒时若得散服,得力更倍速。
散方如下。天门冬去心皮,曝干,捣筛作末,以上件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久服长生,凡酒亦得服。
大人癫,小儿惊痫 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夹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故画图法,以丹注所灸五处,各百壮。削竹皮为度,胜绳也。
卒癫 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即瘥。《千金翼》云:当尿孔上是穴。
又 灸阴茎头三壮。
又 灸足大指上聚毛中七壮。
又 灸囊下缝二七壮。
又 灸两乳头三壮。
又 灸督脉三十壮,三报,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又 灸天窗百会,各渐灸三百壮,炷惟小作。
又 灸耳上发际各五十壮。
论曰:黄帝问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对曰:生于阳。曰:阳何以使人狂。曰:阳气因暴折如难决①,故善怒,病名曰阳厥。问曰:何以知之。对曰:阳明常动,太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曰:治之奈何。曰:衰其食即已②。夫食入於阴,长气于阳,故夺之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后饭①,夫生铁落者下气疾。
① 阳气因暴折如难决 谓阳气因被郁遏而难以通畅。按“折”,阻,挫。《汉书•蒯通传》:“折北不救。”颜师古注:“折,挫也。”“决”疏通。《说文解字•水部》:“决,行流也。”又,《素问•病能论》“如”作“而”。
② 衰其食即已 《素问•病能论》“衰”作“夺”。
① 为后饭 《素问•病能论》作“为饮”二字,《甲乙经》卷十一•阳厥大惊发狂痫作“为后饮”。
论曰:凡发狂则欲走,或自高贤,称神圣,皆须备诸火灸,乃得永瘥耳。若或悲泣呻吟者,此为邪,非狂,自依邪方治之。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②。邪入于阳,传即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喑。阳入于阴病静,阴入于阳病怒。
② 血痹 病证名。因体虚风寒湿邪侵入阴经,入于血分而致,症见形体如被微风吹或身体不仁,脉微涩等。详参《金匮要略》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候。
鼍甲汤
治邪气,梦寐寤时涕泣,不欲闻人声,体中酸削,乍寒乍热,腰脊强痛,腹中拘急,不欲饮食,或因疾病之后劳动疲极,或触犯忌讳,众诸不节,妇人产生之后月经不利,时下青赤白,肌体不生,肉虚羸瘦,小便不利,或头身发热,旋复解散,或一度交接,弥日困极,药皆主之方。
鼍甲七枚 甘草 白薇一作白芷 贝母 黄芩各二两 防风三两 麻黄 芍药 白术各二两半 凝水石 桂心 茯苓 知母各四两 石膏六两
上十四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
治男子得鬼魅欲死,所见惊怖欲走,时有休止,皆邪气所为,不能自绝,九物牛黄丸方
牛黄土精,一云火精 荆实人精 曾青苍龙精 玉屑白虎精 雄黄地精 空青天精 赤石脂朱雀精 玄参玄武精 龙骨水精,各一两
上九味名曰九精,上通九天,下通九地。下筛,蜜和。服如小豆,先食吞一丸,日三服,稍加,以知为度。《千金翼》云:凡邪病当服五邪汤、九精丸瘥。
十黄散
治五脏六腑血气少,亡魂失魄,五脏觉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皆发于大惊,及当风从高堕下落水所致,悉主之方。
雄黄 人参各五分 黄芩 大黄 桂心 黄芪 黄檗 细辛各三分 黄连 黄昏① 蒲黄 麻黄各一分 黄环 泽泻 山茱萸各二分
① 黄昏 药名,《神农本草经》名合欢。为豆科植物合欢的树皮。性味甘平,能解郁消痈,主治心神不宁及肺痈等。
上十五味治下筛,未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羸劣者更加人参五分合十分。一方有生黄二分。崔氏有蜀椒五分、干姜四分。
别离散
治男女风邪,男梦见女,女梦见男,悲愁忧恚,怒喜无常,或半年数月 一发动者方。
桑上寄生 白术各三两 桂心 茵芋 天雄 菖蒲 细辛 茜根 附子 干姜各一两
上十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合药勿令妇人鸡犬及病者家人知见,令邪气不去,禁之为验。
治鬼魅,四物鸢头散方
东海鸢头是由跋根 黄牙石一名金牙 莨菪子 防葵各一分
上四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欲令病人见鬼,加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复增一分,立有验。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恍惚如狂,不可多服。
五邪汤
主邪气啼泣,或歌或哭方。
禹余粮 防风 桂心 芍药 远志 独活 甘草 白术 人参 石膏 牡蛎 秦艽各二两 防己 昌蒲 雄黄深师作黄丹 茯神 蛇蜕各一两
上十七味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四服,亦可如煮散法服之。
茯神汤
主五邪气入人体中,见鬼妄语,有所见闻,心悸跳动,恍惚不定方。
茯神 人参 昌蒲 茯苓各三两 赤小豆四十枚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人参汤
主风邪鬼气往来发作,有时或无时节方。
人参 防风 乌头 干姜 泽泻 狗脊 远志 附子 栝 楼根《千金翼》作桔梗 黄芩 独活各五分 秦艽 牡蛎 五味子 前胡 细辛 石膏 芎 蜀椒 牛膝 甘草 石南 桂心 麻黄 竹皮 白术 山茱萸 橘皮 桑根白皮各十八铢 茯苓 鬼箭各十二铢,《千金翼》作泽兰 大枣十六枚
上三十二味咀,以水六升、酒六升合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虎睛汤
主狂邪发无常,披头①大唤,欲杀人,不避水火方。
① 披头 “披”原作“被”,今改。按“被”,与“披”同。披散,散开,《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头”,披散头发。
虎睛一具 茯苓 桂心 防风各三两 独活 甘草 人参 天雄各一两 露蜂房一具 鸱头一具 石长生十分 枫上寄生五分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方 防葵 人参 贯众各五两 防风 桂心各三两
上五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亦可稍服。
又方 单服苦参五斤,蜜和,丸如酸枣,十丸酒下②。
② 十丸酒下 “酒下”二字原脱,据孙本补。
治风邪方
商陆根三十斤去皮细切,以水八斗东向灶煎减半,去滓,更煎令可丸,服如梧子一丸,勿令一切人见合时。莨菪方亦良。又服大豆紫汤,汗出佳。莨菪方出此篇前,紫汤方出第八卷中。
又方 烧虾蟆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烧人屎灰,酒服,慎生冷醋滑猪鸡鱼蒜等。
又方 以水服伏龙肝方寸匕,日三。
治百邪鬼魅方
服头垢小豆大。
治魅方
水服鹿角末方寸匕,日三。
又 水服獭肝末,日三。
治狐狸诸色精魅①与人作种种恶怪,令人恐怖,狂癫风邪方
① 诸色精魅 谓各类精灵鬼怪。按“色”,种类。《北史•长孙道生传》:“雍闾欲勿与,谬曰:客内无此色人。”“魅”,旧时以为物老变成的精怪。《说文解字•鬼部》:“鬽,老精物也。魅,或从未声。”
雄黄六斤 油一斗二升
上二味,破雄黄如棋子大,铛中以盆合头作灶,微火九日九夜煎之,不得少时火绝,亦不得火冷火热,火微不绝,神验。
治卒发狂方
卧其人著地,以冷水淋其面,终日淋之,良。
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
论曰: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②,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啖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目急,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凡占风之家,亦以风为鬼断。
② 谩说 虚妄之言。按“谩”,欺骗。《说文解字•言部》:“谩,欺也。”此谓虚妄。
扁鹊曰: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也。凡针之体,先从鬼宫起,次针鬼信,便至鬼垒,又至鬼心,未必须并针,止五六穴即可知矣。若是邪蛊之精,便自言说,论其由来,往验有实,立得精灵,未必须尽其命,求去与之,男从左起针,女从右起针,若数处不言,便遍穴针也,依诀而行,针灸等处并备主之,仍须依掌诀捻目治之,万不失一。黄帝掌诀别是术家秘要,缚鬼禁劾,五岳四渎③,山精鬼魅,并悉禁之,有目在人两手中十指节间。第一针人中,名鬼宫,从左边下针,右边出;第二针手大指爪甲下,名鬼信,入肉三分;第三针足大指爪甲下,名鬼垒,入肉二分;第四针掌后横纹,名鬼心,入半寸;即太渊穴也。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火针七锃,锃三下;即申脉穴也。第六针大椎上入发际一寸,名鬼枕,火针七锃,锃三下;第七针耳前发际宛宛中,耳垂下五分,名鬼床,火针七锃,锃三下;第八针承浆,名鬼市,从左出右;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即劳宫穴也。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火针七锃,锃三下;即上星穴也。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第十二针尺泽横纹外头接白肉际,名鬼臣,火针七锃,锃三下,此即曲池;第十三针舌头一寸当舌中下缝,刺贯出舌上,名鬼封,仍以一板横口吻,安针头,令舌不得动。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针之。
③ 四渎 古时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川的总称。《尔雅•释水》:“江淮河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
邪鬼妄语 灸悬命十四壮,穴在口唇裹中央弦弦者是也,一名鬼禄。又用刚力决断弦弦乃佳。
邪病卧瞑瞑,不自知 风府主之,一名鬼穴。
邪病大唤骂詈走 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
邪病鬼癫,四肢重 囟上主之,一名鬼门。
邪病大唤骂走远 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邪病,四肢重痛,诸杂候 尺泽主之,尺中动脉,一名鬼受。
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 人中主之,一名鬼客厅,凡人中恶,先压鼻下是也。仓公法
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 灸百会九壮。
狂走掣疭,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顶后一寸灸百壮。
狂走癫疾 灸顶后二寸十二壮。
狂邪鬼语 灸天窗九壮。
狂痫哭泣 灸手逆注三十壮,穴在左右手腕后六寸。
狂走惊痫 灸河口五十壮,穴在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
狂癫风痫吐舌 灸胃脘百壮,不针。
狂走癫疾 灸大幽百壮。
狂走癫痫 灸季肋端三十壮。
狂言恍惚 灸天枢百壮。
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唤,欲杀人,不避水火及狂言妄语 灸间使三十壮,穴在腕后五寸臂上两骨间。亦灸惊恐歌哭。
狂走喜怒悲泣 灸巨觉一作巨搅,随年壮,穴在背上胛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也。
狂邪鬼语 灸伏兔百壮。
悲泣鬼语 灸天府五十壮。
悲泣邪语,鬼忙歌哭 灸慈门五十壮。
狂邪惊痫病 灸承命三十壮,穴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上。亦灸惊狂走。
狂癫风惊,厥逆心烦 灸巨阳五十壮。
狂癫鬼语,灸足太阳四十壮。
狂走,惊,恍惚 灸足阳明三十壮。
狂癫痫易疾 灸足少阳,随年壮。
狂走,癫厥如死人 灸足大指三毛中九壮。《翼》云:灸大敦。
狂走易骂 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
狂癫惊走,风恍惚,嗔喜骂笑,歌哭鬼语 悉灸脑户风池手阳明太阳太阴足阳明阳少阳太阴阴足跟,皆随年壮。
惊怖心忪,少力 灸大横五十壮。
狂风骂詈挝斫人①,名为热阳风 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际各一壮,又灸阴囊缝三十壮,令人立,以笔正注,当下已卧核卵上灸之,勿令近前中卵核,恐害阳气也。
① 骂詈(lì 立)挝斫人 谓谩骂、击打、用刀斧砍击他人。按“詈”,责骂。《说文解字•网部》:“詈,骂也。”“挝”,击打。《集韵•麻韵》:“挝,击也。”“斫”,用刀斧砍击。《说文解字•斤部》:“斫,击也。”段玉裁注:“击者,攴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矣。”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骂詈不息,称神鬼语 灸口吻头赤白际一壮,又灸两肘内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报灸之。
仓公法神效。
卒狂言鬼语 以甑带急合缚两手大指,便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火俱起,各七壮,须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问之,乃解其手焉。
卒中邪魅,恍惚振噤② 灸鼻下人中及两手足大指爪甲本,令艾丸半在爪上,半在肉上,各七壮,不止,十四壮,炷如雀屎大。
② 恍惚振噤 谓神志不清,身振口噤。按“恍惚”,又作恍忽,神志不清貌。《文选•宋玉•神女赋》:“精神恍忽,若有所喜。”
卒狂鬼语 针其足大拇指爪甲下,入少许即止。
风邪 灸间使,随年壮,又灸承浆七壮,又灸心输七壮,及灸三里七壮。
鬼魅 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
狐魅 合手大指缚指,灸合间三七壮,当狐鸣即瘥。
风虚惊悸第六方二十三首
远志汤
主心气虚,惊悸喜忘,不进食,补心方。
远志 干姜 铁精 桂心 黄芪 紫石各三两 防风 当归 人参 茯苓 甘草 芎 茯神 羌活各二两 麦门冬 半夏各四两 五味子二合 大枣十二枚上十八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一。
远志汤
治中风,心气不足,惊悸,言语谬误,恍惚愦愦,心烦闷,耳鸣方。
远志 黄芪 茯苓 甘草 芍药 当归 桂心 麦门冬 人参各二两 独活四两 生姜五两 附子一两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服八合,人羸可服五合,日三夜一。一方无桂。
茯神汤
治风经五脏,大虚惊悸,安神定志方。
茯神 防风各三两 人参 远志 甘草 龙骨 桂心 独活各二两 细辛 干姜各六两 白术一两 酸枣一升
上十二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风虚满,颈项强,心气不定,不能食,茯神汤方
茯神 麦门冬各四两 人参 羌活 远志 当归 甘草 紫石 五味子各一两 半夏 防风 黄芪各三两 生姜五两 酸枣三升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三升煮酸枣,取一斗,去枣纳余药,煎取三升半,一服七合,日三夜二。
补心汤
主心气不足,其病苦惊悸汗出,心中烦闷,短气,喜怒悲忧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呕吐血,舌本强,不通水浆方。
紫石英 茯苓 人参 远志 当归 茯神深师作桂 甘草 紫菀各二两 麦门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枣三十枚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补心汤
主心气不足,多汗心烦,喜独语,多梦不自觉,咽喉痛,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方。
紫石英研 茯苓 人参 桂心各二两 麦门冬三两 紫菀 甘草各一两 赤小豆二十四枚 大枣七枚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春夏服之佳。
补心汤
治奄奄忽忽,朝瘥暮剧,惊悸,心中憧憧①,胸满不下食,阴阳气衰,脾胃不磨,不欲闻人声,定志下气方。
① 憧憧 意不定貌。《说文解字•心部》:“憧,意不定也。”
人参 甘草 枳实 当归 龙齿 桔梗各三两 半夏 桂心各五两 黄芪四两 生姜六两 茯神二两 大枣二十枚 茯苓 远志各三两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五合令熟,去滓纳药,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二。
补心汤
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方。
远志 蒲黄一方用昌蒲 人参 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伤心汤
治心气不足,腹背相引痛,不能俯仰方。
茯神 黄芩 远志 干地黄各三两 甘草 阿胶 糖各一两 半夏 附子 桂心 生姜各二两 石膏 麦门冬各四两 大枣三十枚
上十四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糖阿胶,更煎取二升二合,分三服。此方与前卷心虚实篇大补心汤方相重,分两不同。
小定心汤
治虚羸,心气惊弱,多魇方。
茯苓四两 桂心三两 甘草 芍药 干姜 远志 人参各二两枣十五枚
上八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汤
治心气虚悸,恍惚多忘,或梦寤惊魇,志少不足方。
人参 茯苓 茯神 远志 龙骨 干姜 当归 甘草 白术 芍药 桂心 紫菀 防风 赤石脂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上十五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治惊劳失志方
甘草 桂心各二两 龙骨 麦门冬 防风 牡蛎 远志各一两 茯神五两 大枣二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相去如行五里许。
治心虚惊悸不定,羸瘦病,服荆沥方
荆沥二升 白鲜皮 茯神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银十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上五味咀,以荆沥银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缓行十里,更进一服。
又方 荆沥二升缓火煎之,取一升六合,分温一服四合,日三夜一。
镇心汤
主风虚劳冷,心气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方。
防风 当归 大黄各五分 泽泻四分 白敛四分,一云三两 昌蒲 人参 桔梗各三分 白术 甘草各十分 紫菀 茯苓各二分,一云各三两 秦艽六分 桂心 远志 署预 石膏各三分 大豆卷四分 麦门冬五分,一云五两 粳米五合 大枣十五枚 干姜二分 附子茯神各二两
上二十四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纳药,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一。《翼》不用粳米,蜜丸,酒服梧子大十丸,加至二十丸。
大镇心散
治心虚惊悸,梦寤恐畏方。
紫石英 茯苓 防风 人参 甘草 泽泻各八分 秦艽 白术 署预 白敛各六分 麦门冬 当归各五分 桂心 远志 大黄 石膏 桔梗 柏子仁各四分 蜀椒 芍药 干姜 细辛各三分 黄芪六分 大豆卷四分
上二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服。一方无紫石茯苓泽泻干姜,有大枣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日三。
天镇心散
治风虚心气惊弱,恍惚失常,忽嗔恚悲,志意不乐方。
紫石英 白石英 朱砂 龙齿 人参 细辛 天雄 附子 远志 干姜 干地黄一本无 茯苓 白术 桂心 防风各二两
上十五味治下筛,酒服两方寸匕,日三。
小镇心散
治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①而惊方。
① 惕惕然 戒惧貌。《玉篇•心部》:“惕,惧也。”
人参 远志 白术 附子 桂心 黄芪 细辛 干姜 龙齿 防风 昌蒲 干地黄 赤小豆各二两 茯苓四两
上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镇心丸
治男子妇人虚损,梦寤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风邪鬼注,寒热往来,腹中积聚,忧恚结气,诸病皆悉主之方。
紫石英 茯苓 昌蒲 苁蓉 远志 大黄 大豆卷 麦门冬 当归 细辛 卷柏 干姜各三分 防风 人参 泽泻 秦艽丹参各六分 石膏 芍药 柏子仁各三分 乌头 桂心 桔梗 甘草 署预各七分 白敛 铁精 银屑 前胡 牛黄各二分 白术 半夏各八分 干地黄十二分虫十二枚 大枣五十枚
上三十五味末之,蜜枣和捣五千杵,酒服如梧子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无大豆卷大枣。
大镇心丸
所治与前方大同,凡是心病皆悉主之方。
干地黄六分 牛黄五分,一方用牛膝 杏仁 蜀椒各五分 泽泻 黄芪 茯苓 大豆卷 署预 茯神 前胡 铁精 柏子仁各二分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 人参 麦门冬 远志 丹砂 阿胶 甘草 大黄 银屑各八分 桑螵蛸十二枚 大枣四十枚 白敛 当归 干姜 紫石英 防风各八分
上三十二味末之,白蜜枣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小镇心丸
治心气少弱,惊虚振悸,胸中逆气,魇梦参错,谬忘恍惚方。
紫石英 朱砂 茯神 银屑 雄黄 昌蒲 人参 桔梗 干姜 远志 甘草 当归 桂心各二两 防风 细辛 铁精 防己各一两
上十七味末之,蜜丸。饮服十丸如大豆,日三,渐加至二十丸。一方用茯苓二分,为十八味。
定志小丸
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狂眩方。
昌蒲 远志各二两 茯苓 人参各三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大七丸,日三。加茯神为茯神丸,散服亦佳。
紫石酒
主久风虚冷,心气不足,或时惊怖方。
紫石英一斤 钟乳四两 麻黄 茯苓 白术各三两 防风 远志 桂心各四两 甘草三两
上九味咀,以酒三斗渍,春三日服四合,日三,亦可至醉,常令有酒气。
好忘第七方十六首
孔子大圣智①枕中方
① 大圣智 “智”原作“知”,今改。按“知”,同“智”。《集韵•寘韵》:“智,或作知。”“大圣智”,谓大圣大智,聪慧,明睿。
龟甲 龙骨 远志 昌蒲
上四味等分,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聪。《翼》云:食后水服。
令人不忘方
昌蒲二分 茯苓 茯神 人参各五分 远志七分
上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五日后知,神良。
又方 苁蓉 续断各一分 远志 昌蒲 茯苓各三分
上五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开心散
主好忘方。
远志 人参各四分 茯苓二两 昌蒲一两
上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昌蒲益智丸方
昌蒲 远志 人参 桔梗 牛膝各五分 桂心三分 茯苓七分 附子四分
上八味末之,蜜丸如梧子。一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日二夜一。主治喜忘恍惚,破积聚,止痛,安神定志,聪明耳目。禁如药法。
养命开心益智方
干地黄 人参 茯苓各二两 苁蓉 远志 菟丝子各三两 蛇床子二分
上七味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二。忌兔肉,余无忌。
北平太守八味散方
天门冬六分 干地黄四分 桂心 茯苓各一两 昌蒲 五味子 远志 石韦各三分
上治下筛,酒水任服方寸匕,后食服,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气力强,志意足。
治健忘方
天门冬 远志 茯苓 干地黄等分
上四味末之,蜜丸。酒服二十丸如梧子,日三服,加至三十丸,常服之勿绝。
治好忘,久服聪明益智方
龙骨 虎骨 远志各等分
上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二。
又方 七月七日取昌蒲,酒服三方寸匕,饮酒不醉。
又方 常以甲子日①取石上昌蒲一寸九节者,阴干百日,治合下筛,服方寸匕,日三,耳目聪明,不忘。出衢州②石桥寺南山。
① 甲子日 古人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为六十甲子,用以纪日,每六十日一次循环。“甲子日”,即天干首位甲与地支首位子所配的日子。此下“戊子日”、“丁酉日”与此义同。
② 衢州 地名。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因州西有三衢山而得名。地在今浙江西部。
又方 七月七日麻勃一升、人参二两末之,蒸令气遍,夜欲卧服一刀圭,尽知四方之事。
又方 戊子日取东边桃枝二七枚,缚著卧床中枕之,不忘。
又方 常以五月五日取东向桃枝,日未出时作三寸木人,著衣带中,令人不忘。
又方 丁酉日自至市买远志,裹著衣中角头还,末服之,不复忘。
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误方 七月七日取蜘蛛网,著衣领中,勿令人知,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