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校释卷第十五上脾脏上
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判登闻检院上
护军赐绯鱼袋臣林亿等校正
脾脏脉论第一
脾虚实第二脾胃俱虚实 消食附
脾劳第三
肉极第四
肉虚实第五
秘涩第六大便失禁 大小便不通附
脾脏脉论第一
论曰: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议大夫①,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者,脾之藏也;口唇者,脾之官。脾气通于口,口和则能别五谷味矣。故云口为戊,舌唇为己,循环中宫,上出颐颊,次候于唇,下回脾中,荣华于舌,外主肉,内主味。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②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神名俾俾,主藏营一作意,秩禄③号为意脏,随节应会,故曰脾脏营,营舍意。在气为噫,在液为涎。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④不利。脾气虚则梦食饮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脾气盛则梦歌乐,体重手足不举。厥气客于脾,则梦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凡脾脏象土,与胃合为腑,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旺于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故名曰得福者广。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蜎蜚①蠕动,蚑蠷②喘息,皆蒙土恩。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缓而迟,尺寸不同。酸咸苦辛,大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于水中。水为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土失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其地,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上医远一作来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停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③,喘息则安。肾为安声,其味为咸,倚坐母败,污臭如腥。土得其子,即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① 谏议大夫 官名。秦置谏大夫掌论议,无定员,多至数十人。东汉改为谏议大夫,历代因之。唐属门下省、中书省。
② 散膏 指分布在脾脏周围的一种脂膜组织。《难经•四十二难》:“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③ 秩禄 官吏的俸禄。此谓职位、品级。
④ 泾溲 大小便。《素问•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
① 蜎(yuān 冤)蜚(fěi 匪) 小虫。按“蜎”,孑孓。蚊子的幼虫。又名虷。《广雅》:“孑孓,蜎也。”“蜚”,草螽,又名负蠜,昆虫名。《说文•虫部》:“蜚,负蠜也。”
② 蚑(jí 及)蠷(qú 渠) 水蛭、蠷螋虫之类。按“蚑”,水蛭。《本草纲目•虫部•水蛭》:“蚑……大者名马蜞、马蛭、马蟥、马鳖。”“蠷”,虫名。亦作“蠷螋”。《幼幼新书•蠷螋尿疮》:“蠷螋虫长寸许,身有毛如毫,长五六分,脚多而细,处屋壁间游走。”
③ 亭亭 耸立,高远貌。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注:“亭亭,迥远无依之貌。”
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其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恶者何如,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锐如鸡之喙鸡一作鸟,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正作数,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营,营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脏,浮之大缓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状如摇者死。
六月季夏建未也,坤未之间,土之位。脾旺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乘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穊①正作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
① 穊(jì 既) 稠密。《说文解字•禾部》:“穊,稠也。”
脾脉急甚为瘛疭,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②;缓甚为痿厥①微缓为风痿②,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疾;大甚为击仆③,微大为脾疝④,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⑤,微滑为虫毒⑥蛔,肠鸣热;涩甚为肠⑦,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② 沃沫 泡沫状物。按“沃”,泡沫。《素问•五常政大论》王冰注:“沃,沫也。”
① 痿厥 病名。因外伤湿邪或精气损伤而致,症见四肢痿弱寒冷,不能行走等。《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痿,无力也;厥,足冷即气逆也。”
② 风痿 病名。因脾土虚弱,风邪伤及经络而致,症见四肢痿弱无力等。《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必慧然若无病。”
③ 击仆 症名。卒然仆倒。《医学纲目》卷十:“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
④ 脾疝 《脉经》卷三•脾胃部第三作“痞”一字。
⑤ (tuí 颓)癃 病名。症见阴囊肿大,小便癃闭等。《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脾脉……滑甚为癃。”马莳注:“脾得滑脉而甚,则为疝,为癃溺。”
⑥ 虫毒 孙本、明本“虫”并作“蛊”。
⑦ 肠病名,即脱肛。《太素》作“肠颓”。杨上善注:“脉涩,气少血多而寒,故冷气冲下,广肠脱出,名曰肠颓”。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骭肿⑧若水状。
⑧ 足骭(gàn 干)肿 足胫肿。按“骭”,胫骨。《广韵•谏韵》:“骭,胫骨。”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⑨,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⑨ 厥疝 病名。指因肝木乘脾,其气上逆而致的腹中逆气上冲,胃脘作痛,足冷,呕吐,不能进食,少腹痛引睾丸等病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七疝候:“厥逆心痛足寒,诸饮食吐不下,名曰厥疝。”
扁鹊曰:脾有病则色萎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吞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食之类。
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⑩,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音主长夏,病变于音者取之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则病精。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守失而阴虚,虚则无气,无气则死。
⑩ 噫(ài 爱) 即嗳气。《景岳全书•杂证谟》:“嗳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
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背膂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①,夏晏食②。
① 人定 亥时。即下午九时至十一时,《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人定在亥。”
② 晏食 晚饭。按“晏”,晚。《小尔雅•广言》:“晏,晚也。”
病在脾,日昳③慧,平旦甚,日中持,下哺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缪也。
③ 日昳 未正之时。即下午二时左右。《素问•标本病传论》王冰注:“日昳谓午后八刻未正时也。”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④,食不化。取其经,足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④ 飧(sūn 孙)泄 病名,泄泻见完谷不化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飧泄者,食不化而泄出也。”
脾脉沉之而濡,浮之而虚,苦腹胀烦懑,胃中有热,不嗜食,食而不化,大便难,四肢苦痹,时不仁,得之房内,月使不来,来而频并。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宜服平胃丸泻脾丸茱萸丸附子汤。春当刺隐白,冬刺阴陵泉,皆泻之。夏刺大都,季夏刺公孙,秋刺商丘,皆补之。又当灸章门五十壮,背第十一椎百壮。
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⑤,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⑥,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其三里。
⑤ 热中 病证名,症见身热、消谷善饥,多饮多尿等。《素问•腹中论》王冰注:“多饮数溲谓之热中。”
⑥ 寒中 病名,指寒邪侵犯脾胃而致的脘腹疼痛,肠鸣腹泻一类病证。《灵枢经•五邪》:“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死生。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而短气也。
脾中寒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一作实,体重不能衣一作收。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①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反不渴。
① 脾约 病名,指因脾虚津少,肠液干燥以致大便坚硬难出的病症。《注解伤寒论》:“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也。”
脾气弱,病利下白肠垢②,大便坚,不能更衣,汗出不止,名曰脾气弱,或五液注下青黄赤白黑。
② 下白肠垢 泻下白色黏液或脓状物。按“肠垢”,肠道所分泌的黏液或脓状物。《诸病源候论》卷十七•下痢便肠垢候:“肠垢者,肠间津液垢腻也。”
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即胸胁抢急。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之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行,食已自噫。寒在胸膈,上虚下实,谷气不通,为秘塞之病。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其气长,迟则为阴,荣气促。一云不足。荣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其气必强。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即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此为胃气有余。腹满而不能食,心下如饥,此为胃气不行,心气虚也。得食而满者,此为脾家不治。
病人鼻下平者,胃病也。微赤者病发痈,微黑者有热,青者有寒,白者不治。唇黑者胃先病,微燥而渴者可治,不渴者不可治。脐反出者,此为脾先落。一云先终。
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瘥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诊得脾积①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① 脾积 病名,即“痞气”。《难经•五十六难》:“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久不愈,病四肢不收,黄瘅,食饮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适以冬旺,旺者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因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得之。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
宫音②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经足太阴,厥逆阳明则荣卫不通,阴阳翻祚③,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贝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如破鼓之声,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如山,便利无度,甚者不可治,依源麻黄汤主之,方在第八卷中。又言声忧惧,舌本卷缩,此是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此为邪热伤脾,甚则不可治。若唇虽萎黄,语音若转,可治。
② 宫音 五音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宫,谓土音,大而和也。”
③ 翻祚(zuò 作) 易位,颠倒。按“祚”,位。《广韵•暮韵》:“祚,位也。”
脾病为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恒山丸主之,方在第十卷中。若其人本来少于瞋怒,而忽反常,瞋喜无度,正言而鼻笑,不答于人,此脾病声之候也。不盈旬月,祸必至矣。阴阳之疾,经络之源,究寻其病,取其所理,然后行治,万无遗一也。
黄为脾,脾合肉,黄如鳝腹者吉。腹主口唇,唇是脾之余,其人土形相,比于上宫①,黄色,大头圆面,美肩背,大腹,好股胻,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权势,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阴敦敦然。脾应月,月有亏盈,脾小大随人唇大小。上唇厚,下唇薄,无腭龈,唇缺破,此人脾不正;揭耸唇者②则脾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季胁痛满;唇垂而大不坚者则脾下,下则虚,虚则危,危则寒,寒则身重,不能行步;唇坚者则脾坚,坚则脏安,安则不病;唇上下好者则脾端正,端正则脾胃和,利人无病;唇偏举者,则脾偏痛好胀。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阳明为脾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则起,起则前泻阳,后补阴。若里病内出,所部则陷,陷则前治阴,后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寒主外,热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脏神前变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厚薄,决判赊促。赊则不盈四百日内,促则旬朔之间。脾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 点见颜颊上,此必卒死。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其出时,一曰五日死,面青目黄者,五日死。病人著床,心痛气短,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徬徨,因坐于地,其亡倚床,能治此者,可谓神良。又面黄目赤不死,黄如枳实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霏霏③而见。黑黄入唇必病,不出其年。其穴在鼻上当两眼,是其分部位也,若年上不应,三年之内,祸必应也。
① 上宫 体质类型之一。特点是肤色黄,大头圆脸,肩背胸腹娇美,肌肉丰满,上下均称,不喜权势,助人为乐。详参《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
② 揭耸唇者 口唇翘起外翻的人。按“揭”,反。《战国策•韩策二》:“唇揭者其齿寒。”注:“揭,反也。”
③ 霏霏 云气盛貌。《楚辞•九叹•远逝》:“云霏霏而陨集。”此谓病色之浓。
季夏土,脾脉色黄,主足太阴脉也,其脉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应在背俞与舌本。中封在内踝前一寸大筋里宛宛中,脉本从中封上四寸是也。其脉根于隐白,隐白在足大指端内侧是也。
其筋起于足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上结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胁,散于胸中,其内者著于脊。
其脉起于足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①后内踝前廉,上腨②内循胻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合足阳明为表里。阳明之本,在厉兑足趺上大指间上三寸骨解中也,同会于手太阴。
① 核骨 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突起的圆骨。《灵枢经•经脉》张景岳注:“核骨,即大指(趾)本节后内侧圆骨也。”
② 腨肠肌。俗称小腿肚子。《说文解字•肉部》:“腨,腓肠也。”
其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主脾生病。实则胃热,热则腹中切痛,痛则阳病,阳脉反大于寸口三倍,病则舌强筋转,卵缩牵阴股引髀痛,腹胀身重,食饮不下,烦心,心下急,注脾。脾病,虚则胃寒,寒则腹中鼓胀,胀则阴病,阴脉反小于寸口一倍,病则泄水,不能卧而烦,强立股膝内痛,若筋折纽③之。纽之者,脉时缀缀动也。发动甚者,死不治。
③ 纽 用同“扭”。《农桑辑要•栽桑•桑杂类》:“椹子煎,采熟椹盆内微研,以布纽汁。”
四季之月,各余十八日,此为四季之余日,主脾胃,黄肉随病也。一作内阳病,其源从太阴阳明相格,节气相移,三焦寒湿不调,四时关格而起,则脏腑伤疴,随时受疠,阳气外泄,阴气内伏,其病相反。若腑虚则阴邪所加,头重颈直,皮肉强痹。若脏实则阳疫所伤,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毒热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下贯颞颥④,隐隐而热,不相断离,故曰黄肉随病也。
④ 颞颥 颞骨。在顶骨下两侧,两耳上前方的部分。《广韵•叶韵》:“颞,颞颥,鬓骨”。
扁鹊曰:灸肝脾二俞,主治丹毒。四时随病,当依源补泻。虚实之疴,皮肉随热,则须镰破①,薄贴方咒促治,疾无逃矣。
① 镰(lián 连)破 划破。
脾虚实第二脾胃俱虚实 消食附②论一首 脉四条 方二十三首 灸法一首
② 脾胃……消食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脾实热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名曰脾实热也。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宜泻热汤方。
前胡 茯苓 龙胆 细辛 芒消各三两 杏仁四两 玄参 大青各二两 苦竹叶切一升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食后服。
射干煎方
主治同前。
射干八两 大青三两 石膏十两,一作一升 赤蜜一升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蜜,煎取二升,分三服。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方
半夏八两 枳实 栀子 茯苓 芒消各三两 细辛五两 白术 杏仁各四两 生地黄切,一升 淡竹叶切,一升 母姜八两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治脾横方
若赤黑发如瓜大,煎羊脂摩之。
又方 末赤小豆,和鸡子白敷之。
四肢寒热,腰疼不得俯仰,身黄,腹满食呕,舌根直 灸第十一椎上及左右各一寸五分三处各七壮。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名曰脾胃俱实也。
泻热方
大黄 麻黄 黄芩各四两 杏仁 赤茯苓 甘草 橘皮 芒消 泽泻各三两
上九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绞去滓,纳大黄煮两沸,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大黄泻热汤方
大黄三两,细切,水一升半别渍一宿 泽泻 茯苓 黄芩 细辛 芒消各二两 甘草三两 橘皮二两
上八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黄,更煎两沸,去滓下芒消,分三服。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①各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① 赤蜜 蜂蜜之色泽较深,呈琥珀色或深红色者。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方
茯苓 橘皮 泽泻各三两 芍药 白术各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 生姜切,一升 桑根白皮一升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消二两佳。
脾虚冷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瘅,心烦不得卧,肠鸣,名曰脾虚冷也。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方
五加根皮一斤 猪椒根皮①二斤 丹参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术各八两 干地黄 芎 附子各五两 桂心 桔梗各四两 大枣五十枚 甘草三两
① 猪椒根皮 药名。猪椒又名蔓椒、入地金牛,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性味辛苦温,有小毒,能祛风通络消肿止痛,主治风湿骨痛,喉痹瘰疬胃痛牙痛,跌打损伤,汤火烫伤等。
上十四味咀,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厚朴 麦糵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温脾丸
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方。
黄檗 大麦糵 吴茱萸 桂心 干姜 细辛 附子 当归 大黄 曲 黄连各一两
上十一味末之,蜜丸如梧子。每服十五丸,空腹酒服,日三。
麻豆散
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方。
大豆黄二升 大麻子三升,熬令香
上二味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名曰脾胃俱虚也。
治腹胀善噫,食则欲呕,泄澼溏下,口干,四肢重,好怒,不欲闻人声,忘误,喉痹,补之方
黄连一两 禹余粮二两 白术三两 大麻子五两 干姜三两 桑白皮八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分四服。
治脾胃俱虚,苦饥寒痛方
人参 当归 桂心 茯苓 桔梗 芎濈各五两 厚朴 甘草 橘皮 吴茱萸各二两 白术五两 麦糵一升
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脾胃俱虚冷,白术散方
白术 厚朴 人参 吴茱萸 茯苓 麦糵 曲 芎各三两
上八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食后,日三。一方加大腹橘皮。
凡身重不得食。食无味,心下虚满,时时欲下,喜卧者,皆针胃脘太仓①,服建中汤及服此平胃丸方建中汤方出第十九卷中。
① 太仓 经穴名,即中脘穴。
杏仁五十枚 丹参三两 苦参 葶苈 玄参各二两 芎 桂心各一两
上七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酒服五丸,日三,以知为度。
崔文行平胃丸
治丈夫小儿食实不消,胃气不调,或温壮热结,大小便不利者。有病冷者,服露宿丸,热药后当进此丸调胃方
大黄二两 小草 甘草 芍药 芎 葶苈各一两 杏仁五十枚
上七味末之,蜜丸。饮服如梧子五丸,日三,一岁儿二丸,渐加之。《千金翼》有菖蒲当归干姜茯苓麦门冬细辛,为十三味,无杏仁。
论曰:凡病宿食,在上脘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澼②,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
② 澼 肠间水。《集韵•昔韵》:“澼,肠间水。”此谓胃中有水浆样物积聚。
大曲糵丸
主消谷断下,温和,又寒冷者长服,不患霍乱方。
大麦糵 曲各一升 附子 干姜 当归 人参各三两 赤石脂一两 桔梗 女萎各二两 吴茱萸 皂荚各五两 蜀椒二两半 乌梅五十枚
上十三味末之,蜜醋中半渍梅一宿,蒸三斗米下,去核捣如泥,和药,蜜和捣三千杵,服十丸,日三。下甚者,加龙骨阿胶艾各三两。
消食断下丸
寒冷者常服之方。
曲 大麦糵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末之,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干姜散
治不能食,心意冥然①忘食方。
① 冥然 即冥冥然,晦暗、昏昧貌。《诗经•小雅•无将大车》:“无将大车,惟尘冥冥。”
法曲 干姜 豉 蜀椒 大麦糵各一升
上五味合治下筛,食后服五方寸匕②,日三,以能食为度。
② 五方寸匕 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五”并作“三”。
消食丸
治数年不能食方。
小麦糵 曲各一升 干姜 乌梅各四两
上四味末之,蜜和。服十五丸,日再,加至四十九。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者,皆瘥。
曲糵散
主消谷能食,除肠中水气,胪胀方。
法曲 杏仁 麦糵各五两
上三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一合,日三。
脾劳第三 论一首 方二首
论曰:凡脾劳病者,补肺气以益之,肺王则感于脾。是以圣人春夏养阳气,秋冬养阴气,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治脾劳实,四肢不用,五脏乖反,胀满肩息,气急不安,承气泄实热,半夏汤方
半夏 宿姜各八两 茯苓 白术 杏仁各三两 竹叶切,一升 橘皮 芍药各四两 大枣二十枚
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治脾虚寒劳损,气胀噫满,食不下,通噫消食,膏酒方
猪膏三升 宿姜汁,五升 吴茱萸一升 白术一斤
上四味,捣茱萸术等二物,细细下筛为散,纳姜汁膏中煎取六升,温清酒一升进方寸匕,日再。
肉极第四 论一首 方六首
论曰: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①,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②,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体痒淫淫,如鼠走其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凡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而须决其纲纪,知其终始,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能治其病者,风始入肉皮毛肌肤筋脉之间,即须决之,若入六腑五脏,则半死矣。
① 肉与脾合 原作“肉多肌合”,据孙本、元本、道藏本、四库本改。
② 肌痹 病名,以肌肤麻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痹证。《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
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使良医妙药终不治也。
治肉热极,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风气藏于皮肤,肉色败,鼻见黄色,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
麻黄 枳实 细辛 白术 防己各三两,一作防风 生姜 附子各四两 甘草 桂心各二两 石膏八两
上十味咀,以水九升煮麻黄,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西州续命汤方
麻黄 生姜各三两 当归 石膏各二两 芎 桂心 甘草 黄芩 防风 芍药各一两 杏仁四十枚
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治肉极热则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越婢汤 方出第七卷中。
治肉热极则体上如鼠走,或如风痹,唇口坏,皮肤色变,石南散 主诸风大病方
石南三十铢 署预 天雄 桃花一作桃仁 甘菊花 芍药各一两,一本作甘草 黄芪十八铢 山茱萸一两十八铢 真珠十八铢 石膏二两 升麻 萎蕤各一两半
上十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再,食后服。
治肉极虚寒为脾风,阴动伤寒,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关节疼痛,不嗜饮食,虚极所致,大黄芪酒方
黄芪 桂心 巴戟天 石斛 泽泻 茯苓 柏子仁 干姜 蜀椒各三两 防风 独活 人参各二两 天雄 芍药 附子 乌头 茵芋 半夏 细辛 白术 黄芩 栝楼根 山茱萸各一两
上二十三味咀,绢袋贮,以清酒三斗渍之,秋冬七日,春夏三日,初服三合,渐渐加,微痹为度,日再。
治肉极虚寒,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挛急痛,注五脏,恍惚,喜怒无常,手脚不随①方
① 手脚不随 即手脚不遂。按“随”,听使唤。也作“遂”。《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上:“半身不随者,脾胃气弱,血气偏虚,为风邪所乘故也。”
独活 茵芋 黄芩各三两 甘草 防风 芍药 芎 麻黄 葛根各二两 人参一两 乌头三枚
上十一味咀,以水一斗、竹沥四升合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肉虚实第五 论一首 方二首
论曰:夫肉虚者,坐不安席,身危变动。肉实者,坐安不动,喘气。肉虚实之应主于脾,若其腑脏有病从肉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
治肉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五加酒方
五加皮 枸杞皮各二升 干地黄 丹参各八两 杜仲 石膏各一斤,一方作石床 干姜四两 附子三两
上八味咀,以清酒二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治肉实,坐安席不能动作,喘气,主脾病,热气所加,关格,半夏汤除喘方
半夏 宿姜各八两 杏仁五两 细辛 橘皮各四两 麻黄一两 石膏七两 射干二两
上八味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下芒消三两。
秘涩第六大便失禁 大小便不通附② 论一首 方四十一首 灸法十五首
② 大便失禁……不通附 原无,据本书目录补。
论曰:有人因时疾瘥后,得秘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复诸方,以虞仓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其人大便坚,小便利而不渴,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枳实八两 杏仁一升 芍药八两 大黄一斤 厚朴一尺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五丸,日三,渐加至十丸。《肘后》、《外台》无杏仁。
治关格大便不通方
芒消二两 乌梅 桑白皮各五两 芍药 杏仁各四两 麻仁二两 大黄八两
上七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本无乌梅,加枳实干地黄各二两。
治大便秘塞不通神方
猪羊胆无在,以筒灌三合许,令深入即出矣。出不尽,须臾更灌。一方加冬葵子汁和之,亦妙。又椒豉汤五升,和猪膏三合灌之,佳。临时易可得即用之。又煎蜜成煎如人指大,深纳谷道,佳。又无灰浓酒半升,盐三钱匕,炼成如上法。
三黄汤
治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 黄芩二两 甘草一两 栀子二七枚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大秘,加芒消二两。
淮南五柔丸①
① 淮南五柔丸 “丸”原作“元”,据孙本、明本改。按“元”系避讳字,避宋钦宗赵桓讳。
治秘涩及虚损不足,饮食不生肌肤,三焦不调,和荣卫,利腑脏,补三焦方。
大黄一升,蒸三斗米下 前胡二两 半夏 苁蓉 芍药 茯苓 当归 葶苈 细辛各一两
上九味末之,蜜和,合捣万杵,为丸梧子大。食后服十五丸,稍增之,日再。崔氏云:令人喜饭,消谷益气。有忧者加松实半两、菴半两服之缓中,不如意便服之。又有黄芩一两。
大五柔丸
主脏气不调,大便难,通荣卫,利九窍,消谷,益气力方。
大黄 芍药 枳实 苁蓉 葶苈 甘草 黄芩 牛膝各二两 桃仁一百枚 杏仁四十枚
上十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一服三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酒下。
濡脏汤
主大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屎,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胀满方。
生葛根二升 猪膏二升 大黄一两
上三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纳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羸人再服。亦治大小便不通。
治大便不通方
商陆 牛膝各三斤 大戟一斤 大豆五升
上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以大豆五升煎令汁尽,至豆干,初服三枚,以通为度。
又方 蜜和胡燕屎,纳大孔中,即通。
又方 水四升、蜜一升合煮熟,冷,灌下部中,一食顷即通。
又方 盐半合蜜三合,合煎如饧,出之著冷水中,丸如槟榔,形如指许大,深纳下部中,立通。
治大便难方
单用豉清酱清羊酪土瓜根汁灌之,立通。
又方 以酱清渍乌梅,灌下部中。
又方 桑根白皮 榆根白皮各一把
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又方 桃皮三升、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
又方 水一升煮羊蹄根一把,取半升,顿服。
又方 常煮麻子,取汁饮。
又方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猪脂和陈葵子末,为丸如梧子,每服十丸,通即止。
又方 水服桃花方寸匕。无桃花,白皮亦得。
又方 常服车前子及叶,并良。
又方 捣葵根汁,生服。
又方 好胶三寸 葱白一把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顿服之,即下。
又方 葵子 牛酥各一升,猪脂亦用得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葵子,取一升,纳酥煮一沸,待冷分二服。
又方 葵子汁和乳汁等分服之,立出。
又方 酱清三升 麻油二升 葱白三寸
上三味合煮令黑,去滓,待冷顿服之。一方不用酱清。
芒消丸
治胀满不通方。
芒消 芍药各一两半 黄芩一两六铢 杏仁 大黄各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取通利为度,日三。
又方 通草 朴消各四两 郁李仁 黄芩 瞿麦各三两 车前子五合,一方六两,一方二升
上六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二服。一方用绢袋盛煮,顿服二升。
又方 独头蒜烧熟去皮,绵裹纳下部中,气立通。又削姜裹盐导之,及干姜盐杏仁捣丸导之,并佳。
治胀满闭不下方
吴茱萸一升 干姜 大黄 当归 桂心 芍药 甘草 芎各二两 人参 细辛各一两 桃白皮一把 真朱半两 雄黄十八铢
上十三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纳雄黄真朱末,酒一升微火煮三沸,服一升,得下即止。
走马汤 主一切卒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方出第十三卷心腹痛篇。
巴豆丸 主寒癖宿食,久饮饱不消,大秘①不通方。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夕碎,大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胡豆,欲取吐下者,服二丸。
① 大秘 大便秘结。
练中丸
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
大黄八两 葶苈 杏仁 芒消各四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食后服七丸,日二,稍加。《肘后》名承气丸。
大便难 灸第七椎两旁各一寸七壮。
又 灸承筋二穴各三壮,在腨中央陷内。
大便不通 灸夹玉泉相去各二寸,名曰肠遗①,随年壮。一云二寸半。
① 肠遗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在中极穴旁开二寸半。
又 灸大敦四壮,在足大指聚毛中。
大便闭塞,气结心坚满 灸石门百壮。
后闭不通 灸足大都,随年壮。
治老人小儿大便失禁 灸两脚大指去甲一寸三壮。
又 灸大指奇间各三壮。
治大小便不通方
葵子末,一升 青竹叶一把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五沸,顿服。
又方 葵子一升 榆皮切,一升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葵子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猪脂一升,空腹分二服。
又方 甑带煮取汁,和蒲黄方寸匕,日三服。
又方 猪脂一斤以水二升煮三沸,饮汁立通。
治大小便不利方
葵子一升 消石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治小儿大小便不通方
捣白花胡葵子②末,煮汁服之。
② 白花胡葵子 药名,一名蜀葵子,为绵葵科植物蜀葵的种子。性味甘寒,能利水通淋,滑肠,主治便秘水肿,疮疥淋病等。
又方 末鸡屎白,服一钱匕。
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 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
腹热闭,时大小便难,腰痛连胸 灸团冈①百壮,穴在小肠俞下二寸,横三间寸灸之。
① 团冈 经外奇穴名。穴在骶部,当小肠俞直下二寸处。主治大小便不通,腰痛等。
大小便不通 灸脐下一寸三壮。
又 灸横纹百壮。
大小便不利 灸八窌百壮,穴在腰目下三寸,夹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计八穴,故名八窌音辽。
小儿大小便不通 灸口两吻各一壮。
小便不利,大便数注 灸屈骨端五十壮。
小便不利,大便注泄 灸天枢百壮,穴在夹脐相去三寸。魂魄之舍不可针,大法在脐旁一寸,合脐相去可三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