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辑要

作者:文起
痘科辑要

痘疹专著。6卷。清文起(梦弼)辑于嘉庆六年 (1801年)。此书汲取《痘疹定论》、《活幼心书》、《种痘新书》之精华,并博采诸家之长以汇辑成书。首论痘源、气血、虚实寒热、避气禁忌、种痘等内容,强调痘以血气为主,不可妄用解毒之药。次列述初热、见点、起胀、灌浆、结痂、痘后余毒等不同时期之痘疹,每一时期又详列顺、逆、险证治,并介绍痘疮各种兼变杂症及治疗,异痘证治与水痘、赤痘之鉴别。后选收痘科诸方230余首。并有续集补充前所不足。末卷为 《麻科辑要》,专论麻疹证治。现存道光间 (1821~1850年) 刻本。其中道光九年 (1829年)刻本,附刻庄在田著《痘科遂生篇》与《治慢惊风心得神方》。

文起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可斋杂稿

可斋杂稿

宋代诗文别集。54卷。李曾伯著。该集《自序》称其《杂稿》编于淳祐十二年(1252),《续稿》前编成于宝祐二年(1254),《续稿》后编成于宝祐二年至景定二年(1261)。其子杓尝汇刻三稿。荆州湖北仓使刘籈重刻。今传《可斋杂稿》三十四卷、《续稿》前八卷、《续稿》后十二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集中多奏疏表状之文,大抵深明时势,究悉物情,多可以见诸施用,惟诗词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人牙慧”。诗歌颇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丁亥记蜀百韵》叙蜀地抗外侮史事,气魄宏伟,言词恳切,充满爱国热情。《登河山万里楼》以“收揽河山入此楼,几年蚡冒古荆州。目穷夕照西沉坠,心到寒江东尽头。历历雄图史南北,纷纷遗恨晋春秋”的诗句,抒写历史上的兴衰变迁,寄慨遥深。有《避暑赋》一篇,述炎暑的酷热,比喻酷吏的可畏,最后以“存乎我之夜气兮,听夫物之秋声”作结,表现了反对苛政的愿望。词多长调,不作绮艳语,自称“愿学稼轩翁”(〔水调歌头〕《寿刘舍人》),颇受辛弃疾的影响。

古韵标准

古韵标准

中国音韵学著作。江永撰,戴震参定。有音韵学丛书本。江永(1681—1763),字慎修,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终生居于乡里授徒。长于比勘,深究《三礼》,对先秦名物、礼乐制度、锺律声韵都有深入研究。一生著述甚丰,有《周礼疑义举要》、《礼书纲目》、《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深衣考误》等。成书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以前。4卷。江氏之前,研究古韵的人多把《诗经》、《楚辞》与汉魏六朝唐宋等不同时代的韵文相提并论,没有标准。江永确定一个标准,即以《诗》韵为研究古韵的主要依据,以经传骚子的用韵为佐证。这样,才能与方音偶押、后人用韵相比较,参校异同,考其流变。这是此书的主旨,也是书名的由来。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箓》,早期上清派符箓,约出于东晋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着录「上清太上琼宫灵飞六甲箓」,即此书。今本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本书言存思六甲玉女,吞服六甲神符之术。其内容与《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书大体相同,唯文字和符图稍有差异,盖系同一道书之不同版本。

退斋笔录

退斋笔录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南宋侯延庆(号退斋居士)撰。一卷,有《说郛》本、 《历代小史》本等。本书录北宋至南宋初年的朝野异闻,今存者有王安石、蔡确之逸事,建炎间金人南侵时的传闻。所录皆注明说者的姓名。《说郛》另录有作者的《退斋雅闻录》,各条文字比前书为短,内容则多为异闻杂记,亦记及北宋臣寮轶事,未详与前书为一书之异名,还是两种书。

防边纪事

防边纪事

明高拱撰。拱於隆庆四年再入内阁,兼理吏部。时边事孔棘,拱有议添设协理戎政侍郎,及议处边镇诸疏,汇为此书。其所条画利害,多与《明史》相合。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

全一卷。又作婆罗门子命终爱念经、爱念不离经。东汉安世高译于建和二年至建宁三年(148~170)。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与中阿含第二一六品爱生经、巴利本中部第八十七经 Piyaja^tika Sutta、增一阿含第十三品第三经、生经第十五品子命过经等为同类本。内容叙述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一梵志因丧子而悲痛忆念不已,佛陀乃为之说若生爱念,则受忧悲苦恼不乐之苦。波斯匿王闻得此语即遣婆罗门那梨鸯伽前往请示于佛陀,佛陀乃广为之解说,波斯匿王即信受归依为优婆塞。[历代三宝纪卷四、开元释教录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