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作者:王怀隐
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医官五怀隐及副使王祐、郑彦,医官陈昭遇等奉宋太宗诏令编纂。自太平兴国三年 (978)始,到淳化三年 (992) 完成。宋太宗赐名 《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为之写序,记述该书编撰经过。全书分1670门,方16834首,约282万条。包括诊法、处方用药、五脏诸病、内、外、妇、儿、服食、丹药、外益、针炙等内容。每一病证先列 《诸病源候论》 的论述,对病因病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进行理论的阐述。该书重视 “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有别于前人。并首记 “五脏用药”。另外关于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 “开内障眼论” 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的详细过程,亦均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书的又一特点,是设立专篇,阐述医德与医术的修养。本书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反映了北宋前期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证参考价值。但因卷帙浩大,在当时不易流传。北宋中期,庆历六年 (1046)福建医家何希彭,曾选录《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辑为 《圣惠选方》,作为教本应用,对后世方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已佚。《太平圣惠方》现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简介
- 太平圣惠方内容细目
-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 卷第一 叙为医
- 卷第二 论处方法
- 卷第三 肝脏论
- 卷第四 心脏论
- 卷第五 脾脏论
- 卷第六 肺脏论
- 卷第七 肾脏论
- 卷第八 伤寒叙论(一)
- 卷第九 伤寒叙论(二)
- 卷第十 伤寒叙论(三)
- 卷第十一 伤寒叙论(四)
- 卷第十二 伤寒叙论(五)
- 卷第十三 伤寒叙论(六)
- 卷第十四 伤寒叙论(七)
- 卷第十五 时气论(一)
- 卷第十六 时气论(二)
- 卷第十七 热病论(一)
- 卷第十八 热病论(二)
- 卷第十九 中风论(一)
- 卷第二十 中风论(二)
- 卷第二十一 中风论(三)
- 卷第二十二 中风论(四)
- 卷第二十三 中风论(五)
- 卷第二十四 中风论(六)
- 卷第二十五 中风论(七)
- 卷第二十六 五劳病论(一)
- 卷第二十七 五劳病论(二)
- 卷第二十八 五劳病论(三)
- 卷第二十九 五劳病论(四)
- 卷第三十 五劳病论(五)
- 卷第三十一 五劳病论(六)
- 卷第三十二 眼论
- 卷第三十三 眼内障论
- 卷第三十四 口齿论
- 卷第三十五 咽喉论(一)
- 卷第三十六 咽喉论(二)
- 卷第三十七 鼻衄论·吐血论
- 卷第三十八 服乳石体性论
- 卷第三十九 解毒论
- 卷第四十 头部论(一)
- 卷第四十一 头部论(二)
- 卷第四十二 上气论
- 卷第四十三 心痛论
- 卷第四十四 腰痛论
- 卷第四十五 脚气论
- 卷第四十六 咳嗽论
- 卷第四十七 霍乱论·上焦论·中焦论·下焦论
- 卷第四十八 积聚论
- 卷第四十九 气论
- 卷第五十 五膈气论
- 卷第五十一 痰饮论
- 卷第五十二 疟病论
- 卷第五十三 三消论
- 卷第五十四 水病论
- 卷第五十五 黄病论
- 卷第五十六 尸病论
- 卷第五十七 诸虫病论
- 卷第五十八 诸淋论
- 卷第五十九 诸痢论
- 卷第六十 五痔论
- 卷第六十一 痈疽论
- 卷第六十二 疽论
- 卷第六十三 痈疽诸方
- 卷第六十四 毒肿诸方
- 卷第六十五 癣论
- 卷第六十六 瘰结肿寒热诸方·九论
- 卷第六十七 伤折论
- 卷第六十八 金疮论
- 卷第六十九 妇人病论(一)
- 卷第七十 妇人病论(二)
- 卷第七十一 妇人病论(三)
- 卷第七十二 妇人病论(四)
- 卷第七十三 妇人病论(五)
- 卷第七十四 妇人病论(六)
- 卷第七十五 妇人病论(七)
- 卷第七十六 妇人病论·胎教论(八)
- 卷第七十七 妇人病论(九)
- 卷第七十八 妇人病论(十)
- 卷第七十九 妇人病论(十一)
- 卷第八十 妇人病论(十二)
- 卷第八十一 妇人病论(十三)
- 卷第八十二 小儿病论(一)
- 卷第八十三 小儿病论(二)
- 卷第八十四 小儿病论(三)
- 卷第八十五 小儿病论(四)
- 卷第八十六 小儿病论·小儿五疳论(五)
- 卷第八十七 小儿病论(六)
- 卷第八十八 小儿病论(七)
- 卷第八十九 小儿病论(八)
- 卷第九十 小儿病论(九)
- 卷第九十一 小儿病论(十)
- 卷第九十二 小儿病论(十一)
- 卷第九十三 小儿病论(十二)
- 卷第九十四 神仙方
- 卷第九十五 丹药论
- 卷第九十六 食治论(一)
- 卷第九十七 食治论(二)
- 卷第九十八 补益方序
- 卷第九十九 针经序
- 卷第一百 明堂序
王怀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西游录注
地理文献考证。元耶律楚材撰,清李文田注。一卷。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楚材扈从西行五、六万里,留西域六、七年。以所见闻著《西游录》。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文田有《朔方备乘札记》已著录。原文并注约一万字。对书中所记楚材于元太祖十三年春三月,出云中、抵天山(阴山)、涉大碛、踰沙漠、达和林(哈尔和林)以及西行过金山(阿尔泰山)所见,回鹘城、唐碑、瀚海、不剌城、阿里马城、芭榄城等地山川、道路、物产、民俗等均一一注释。对研究《西游录》内容,和十三世纪我国新疆、蒙古高原和中亚等地交通、物产、城镇分布、风土民情有重要参考价值。有《灵鹣阁丛书》本, 《丛书集成初编》本。
草山残梦之八:落花无情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写于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从蒋介石逃离大陆写起,直至蒋客死台湾,描写了蒋家父子及蒋氏家族在台湾复杂环境中的种种活动及心理状态。《草山残梦第八集 落花无情》或许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的景象,如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困境、社会矛盾的激化等,如同落花一般,尽管曾经辉煌,但如今已无法挽回地走向衰败,同时也可能涉及到一些人物在这种局势下的无奈和悲哀,展现了历史的无情和时代的变迁。
悼亡诗
组诗。共三首。西晋潘岳作。《六臣注文选》张铣说:“悼,痛也。安仁痛妻亡故,赋诗以自宽。”关于这组诗的写作时间,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说:“悼亡之作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是一期已周也。大功去琴瑟,古人未有有丧而赋诗者。”又说:“首云‘僶俛恭朝命’,后云‘改服从朝政’,又云‘投心遵朝命’,谓释服而复出也。当晋时,礼教已坏,然期丧犹解官行服。”今人陈志明《说潘岳的悼亡诗》则认为,三首《悼亡诗》并非作于一时,“只有第三首才是写于丧妻一周年之时,即所谓‘一期已周’,其余两首均作于周年之前”。(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现在一般认为,这组诗当写于晋惠宗元康九年(299)的秋天,当时作者的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中抒写对亡妻的怀念,情意深厚真挚。此组诗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大都以“悼亡”为题。
六朝通鉴博议
十卷,宋李焘(1115—1184)撰。李焘字仁甫,又字子真,号巽岩。南宋眉州丹棱 (今属四川) 人。绍兴年间进士,最初在川中任地方官多年,关心民瘼。后任内外官,主持修史时间最长,对当代典章制度颇为谙熟。后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直学士,同修国史,卒谥文简。用力近四十年,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另有《说文解字五音韵谱》、《李文简诗集》等。《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详细地记载了三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并对其作出论断,其目的是假借历史来论述南宋南渡的一些史事,专为南宋立言,陈述治理国家的得失等等,主张修人事以自强,并极力支持孝宗加强兵备,抗击金兵。他向孝宗提出的许多见解,体现了他那以立国根本为先,修人事、强兵备、富国家的爱国思想,这也是李焘写此书的用意。《六朝通鉴博议》 一书有振绮堂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佛说阿弥陀经分段正义
同俱者,俱此正修功德也。从来读弥陀经者往往徒慕西方之极乐,而未明极乐之意境,徒知西方有相之庄严,而未达无相之功德庄严,徒发愿往生,而未解如何得往生之义,徒知西方一门之义,而未通西方普门之妙。西方极乐世界者,圆遍十方,一普互摄,至广大精密之佛土也。
盂兰盆经疏新记
盂兰盆经疏新记,二卷,唐宗密疏并序,宋元照记。简称《报恩记》,亦称《芝园记》。佛典注疏。是唐宗密撰《盂兰盆经疏》的注释书。书中元照不同意宗密判《盂兰盆经》属“小乘律藏”的观点,而判该经属“大乘经藏”。见载于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