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圣惠方
作者:王怀隐
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医官五怀隐及副使王祐、郑彦,医官陈昭遇等奉宋太宗诏令编纂。自太平兴国三年 (978)始,到淳化三年 (992) 完成。宋太宗赐名 《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为之写序,记述该书编撰经过。全书分1670门,方16834首,约282万条。包括诊法、处方用药、五脏诸病、内、外、妇、儿、服食、丹药、外益、针炙等内容。每一病证先列 《诸病源候论》 的论述,对病因病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进行理论的阐述。该书重视 “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有别于前人。并首记 “五脏用药”。另外关于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 “开内障眼论” 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的详细过程,亦均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书的又一特点,是设立专篇,阐述医德与医术的修养。本书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反映了北宋前期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证参考价值。但因卷帙浩大,在当时不易流传。北宋中期,庆历六年 (1046)福建医家何希彭,曾选录《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辑为 《圣惠选方》,作为教本应用,对后世方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已佚。《太平圣惠方》现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
章节列表
升序↑- 简介
- 太平圣惠方内容细目
- 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 卷第一 叙为医
- 卷第二 论处方法
- 卷第三 肝脏论
- 卷第四 心脏论
- 卷第五 脾脏论
- 卷第六 肺脏论
- 卷第七 肾脏论
- 卷第八 伤寒叙论(一)
- 卷第九 伤寒叙论(二)
- 卷第十 伤寒叙论(三)
- 卷第十一 伤寒叙论(四)
- 卷第十二 伤寒叙论(五)
- 卷第十三 伤寒叙论(六)
- 卷第十四 伤寒叙论(七)
- 卷第十五 时气论(一)
- 卷第十六 时气论(二)
- 卷第十七 热病论(一)
- 卷第十八 热病论(二)
- 卷第十九 中风论(一)
- 卷第二十 中风论(二)
- 卷第二十一 中风论(三)
- 卷第二十二 中风论(四)
- 卷第二十三 中风论(五)
- 卷第二十四 中风论(六)
- 卷第二十五 中风论(七)
- 卷第二十六 五劳病论(一)
- 卷第二十七 五劳病论(二)
- 卷第二十八 五劳病论(三)
- 卷第二十九 五劳病论(四)
- 卷第三十 五劳病论(五)
- 卷第三十一 五劳病论(六)
- 卷第三十二 眼论
- 卷第三十三 眼内障论
- 卷第三十四 口齿论
- 卷第三十五 咽喉论(一)
- 卷第三十六 咽喉论(二)
- 卷第三十七 鼻衄论·吐血论
- 卷第三十八 服乳石体性论
- 卷第三十九 解毒论
- 卷第四十 头部论(一)
- 卷第四十一 头部论(二)
- 卷第四十二 上气论
- 卷第四十三 心痛论
- 卷第四十四 腰痛论
- 卷第四十五 脚气论
- 卷第四十六 咳嗽论
- 卷第四十七 霍乱论·上焦论·中焦论·下焦论
- 卷第四十八 积聚论
- 卷第四十九 气论
- 卷第五十 五膈气论
- 卷第五十一 痰饮论
- 卷第五十二 疟病论
- 卷第五十三 三消论
- 卷第五十四 水病论
- 卷第五十五 黄病论
- 卷第五十六 尸病论
- 卷第五十七 诸虫病论
- 卷第五十八 诸淋论
- 卷第五十九 诸痢论
- 卷第六十 五痔论
- 卷第六十一 痈疽论
- 卷第六十二 疽论
- 卷第六十三 痈疽诸方
- 卷第六十四 毒肿诸方
- 卷第六十五 癣论
- 卷第六十六 瘰结肿寒热诸方·九论
- 卷第六十七 伤折论
- 卷第六十八 金疮论
- 卷第六十九 妇人病论(一)
- 卷第七十 妇人病论(二)
- 卷第七十一 妇人病论(三)
- 卷第七十二 妇人病论(四)
- 卷第七十三 妇人病论(五)
- 卷第七十四 妇人病论(六)
- 卷第七十五 妇人病论(七)
- 卷第七十六 妇人病论·胎教论(八)
- 卷第七十七 妇人病论(九)
- 卷第七十八 妇人病论(十)
- 卷第七十九 妇人病论(十一)
- 卷第八十 妇人病论(十二)
- 卷第八十一 妇人病论(十三)
- 卷第八十二 小儿病论(一)
- 卷第八十三 小儿病论(二)
- 卷第八十四 小儿病论(三)
- 卷第八十五 小儿病论(四)
- 卷第八十六 小儿病论·小儿五疳论(五)
- 卷第八十七 小儿病论(六)
- 卷第八十八 小儿病论(七)
- 卷第八十九 小儿病论(八)
- 卷第九十 小儿病论(九)
- 卷第九十一 小儿病论(十)
- 卷第九十二 小儿病论(十一)
- 卷第九十三 小儿病论(十二)
- 卷第九十四 神仙方
- 卷第九十五 丹药论
- 卷第九十六 食治论(一)
- 卷第九十七 食治论(二)
- 卷第九十八 补益方序
- 卷第九十九 针经序
- 卷第一百 明堂序
王怀隐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蔡中郎集
汉代诗文别集。10卷;外集4卷。蔡邕著。蔡邕于初平元年(190)拜左中郎将,故世称“蔡中郎”。《后汉书》本传称其“所著诗、赋、碑、诔、铭、赞、连珠、箴、吊、论议、《独断》、《劝学》、《释诲》、《叙乐》、《女训》、《篆埶》、祝文、章表、书记,凡百四篇,传于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2卷,注曰梁有20卷,录1卷,《旧唐书·经籍志》仍作20卷,《宋史·艺文志》仅著录为10卷。原集久佚,今存皆后人辑本,分卷各有不同。如明汪士贤《汉魏六朝名家集》本作8卷;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作2卷;明叶绍泰《增定汉魏六朝别解》本则不分卷;清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作12卷。较好的辑本是清聊城杨氏《海源阁丛书》本,分作10卷,外纪1卷,外集4卷,《四部备要》本即据此本排印;《十万卷楼丛书》本题作《蔡中郎文集》,分为10卷,外传1卷,《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影印;清雍正中陈留刊本分作6卷,《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过录;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杨贤刻本亦为6卷。诸本所收作品数量亦互有出入。《四库全书》本收诗文94篇,首有欧静序;卷1为《独断》;卷2为上书、奏议、祝颂之文;卷3收《释诲》、《明堂月令论》、《月令问答》以及《樽铭》、《警枕铭》等;卷4为赋、诗,收《述行赋》、《短人赋》、《汉津赋》、《协和婚赋》、《笔赋》、《琴赋》、《弹琴赋》(一作颂)、《弹棋赋》、《胡栗赋》、《篆埶》、《隶埶》、《饮马长城窟行》、《答元式诗》、《翠鸟诗》;卷5至卷6收碑、铭、诔赞等。
西洋朝贡典录
记述中国16世纪对外关系和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籍。黄省曾著。书成于1520年间。版本有《借月山房汇钞》本和《粤雅堂丛书》本。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以《借月山房汇钞》本为底本、谢方校注的《西洋朝贡典录》,为迄今佳本。本书分上、中、下3卷,约6万字。其述范围以郑和下西洋所历为限。每国1篇,凡23。各国的地理位置、风俗物产、服饰人物、故事传说等,多有详细记载。上卷包括占城、真腊、爪哇、三佛齐、满剌加、浡泥、苏禄、彭亨、琉球等9篇;中卷包括暹罗、阿鲁国、苏门答腊、南浡里、溜山、锡兰山、榜葛刺等7篇;下卷包括小葛兰、柯枝、古里、祖法儿、忽鲁谟斯、阿丹、天方等7篇。本书所载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以针位取海道”(又称针路,即中国古代航海家通常所指航向)的记载。如“占城国”条所云:“由福州而往,针位:取官塘之山。又五更取东沙之山,过东甲之屿。又十更见通草之屿,取外罗之山。又七更收羊屿”。各条有关航路的记载是研究中国明初远洋航海技术的十分重要的史料。作者在编撰本书时,曾“摭拾译人之言,若 《星经》、《瀛涯》、《针位》诸编”(自序),故本书还可与《星槎》、《瀛涯》互勘正误,并用来考订蠡测失传之 《针经》以及考订明代的一些海外地名。同时,本书对诸国的土特产品和航海贸易商品记载翔实资料,对研究明代对外贸易和南洋各地的经济情况,也有参考价值。本书仍有明显的不足。作者本人并未直接参与航海活动,对海外地理不太熟悉,一些地名和资料往往弄错。故 《四库全书总目》谓“其精华已采入正史,余亦无他异闻也”。
齐乘
山东地方志。元于钦(1284—1333)纂修。六卷。钦字思容,益都(今属山东)人。官国子助教,兵部侍郎,益都路总管。山东,古齐地。古称诸侯国史为“乘”,因以名志。钦曾周览齐地山川,考诸经史,遍访乡老而纂是书初稿,后经其子于潜在至元五年(1339)最后定稿,并撰释音一卷。凡四万余字。内容分沿革、分野、山川、郡邑、古迹、亭馆、风土、人物等八门。作者齐人,又官齐地,见闻较确,叙述简赅,虽间有舛误,仍不失为地方志中的善本。
鹤山笔录
一卷。旧题南宋魏了翁 (1178—1237)撰。魏了翁生平事迹详见 《周易要义》。此书卷末有悔馀老人跋,称“竹坨自粤游回,钞鹤山笔录一卷见示,予意必陈腐满纸,漫不省也。近因笺注苏诗,试取检阅,则见辨核纪录,皆有真趣,卓乎不说名家。毛氏《津逮》既镌其题跋而不及此,想汲古阁中亦无此藏本也。”悔馀老人为查慎行别号,竹坨不知为何人。四库馆臣修《四库全书》时考证,朱彝尊《曝书亭集》无此书跋,而查慎行补注苏诗亦无一字引此书,跋中“辨核纪录,皆有真趣”二语,文义不通,怀疑其书不出查慎行之笔。陆煊将其书刻入《奇晋斋丛书》时,又作跋语云,“《唐宋丛书》曾刻魏了翁《经外杂钞》二卷,此才及十分之三,大段相类,而互有异同。”其实,《鹤山笔录》就是节录 《经外杂钞》,杂记经史文化诸事,并注以自己的见解。《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怀疑当时书贩所为。但其节录 《经外杂钞》之文,具有参考价值,可供治文史者参证。今有《奇晋斋丛书》、《函海》、《学海类编》等丛书本。
程氏易原
南宋程大昌撰。八卷。《四库全书》录《永乐大典》本。程氏以两汉以来,《易》义之纠纷至甚,因作此书以贯通之,苦思力索,四年而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书“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此为《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四库全书提要》云:程氏“虽排斥先儒,务申己说,不能脱南宋之风气。然其参互折衷,皆能根据《大传》,于《易》义亦有所阐明,与所作《诗议》欲并《国风》之名而废之者,固有别矣。其书久无传本,惟程敏政《新安文献志》载有三篇,故朱彝尊《经义考》注曰‘已佚’。今考《永乐大典》尚存百有余篇,皆首尾完整,可以编次。谨采掇厘订,勒为八卷,备宋人说《易》之一家焉。”
太上十三经注释
清代李西月撰,十三卷。书中汇集篇幅短小而重要的十三种道教经典,分别详解大旨,每经一卷。计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类解》、《清静经解》、《玉枢经约解》、《护命经约解》、《日用经约解》、《大通经约解》、《洞古经约解》、《定观经约解》、《五厨经解》、《明镜匣经》、《金谷经》、《文终经》。末附《循途录》、《辨惑论》 两种。为内丹家西派重要文献。载 《道藏精华》 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