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伯医案

作者:曹仁伯
曹仁伯医案

又名 《曹仁伯医案论》。医案。清曹仁伯撰。一卷。仁伯有 《琉球百问》 已著录。此书初为抄本,后由裘庆元收入《三三医书》刊行。约万余字。以里居姓氏为题,载案二十五则,包括湿痰、头鸣右盛、交肠、血证、湿热痰浊、伏邪、振颤等,多为内科杂病证治。其中伏邪外感、痰证较多。每案详析病因病机,叙述立法方药,或有按语。仁伯擅治内科杂病,尤重治本,辨治灵活,深得灵素奥旨。叙案细腻,不拘于论证列方。所载数则连续复诊案例,始末清晰,便于了解诊治经过。所治患者来自嘉兴、安徽、杭州、绍兴、松江、洞庭山各地,亦可见其盛名。有一九二三年裘庆元刊 《三三医书》 铅印本。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新研究

孙子新研究

民国时期孙子兵学研究著作。李浴日著。民国35年(1946)8月南京世界兵学社初版排印本;民国36年(1947) 2月南京世界兵学社增订再版本;又有1956年3月台湾世界兵学社排印本。此书主张对《孙子》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为了继承而批判,通过批判以求更好地继承。将《孙子》兵学初步归纳为先知、计划、自然、求己、全存、主动、利动、迅速、秘密和变化等十大原理,给人以新的启示。书中除直接引用英人贾尔思的《孙子》译文外,还大量援引日本军人和学者的《孙子》研究成果,而其研讨之结论则多归结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观点。

冥音录

冥音录

传奇小说。《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九收有此篇,不题撰人,不注出处,当为单篇作品。《说郛》本、 《虞初志》本、《唐人说荟》本等均题朱庆余撰,无据。鲁迅《唐宋传奇集》、汪辟疆《唐人小说》皆据《太平广记》辑录。小说中称李德裕为“故相”,当作于大中或咸通后,属晚唐作品。故事如其篇名,记阴司音乐传于人世的故事。崔氏有妹名茝奴,善弹筝,年17岁未嫁而死。崔氏生2女,幼时曾随其姨茝奴学筝。茝奴死后,崔氏长女祈祷姨母显灵,帮助自己提高弹筝水平。一夜,忽梦其姨来,自言死后在诸帝宫中弹筝,并答应教给崔氏长女阴司10曲。崔氏长女一夜之间学会10曲,传播于阳世。崔氏小女又求传10曲,茝奴也教会了她。故事写传授乐曲的经过甚详,曲名、定调、迭数等都有具体叙述,意在为筝曲的流传加一点神秘色彩。作者显然也是懂音乐的。

诗格

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原署王昌龄著。又名《王少伯诗格》。书中分诗为“十七势”,即17种结构体例。讲诗的“入作”、即“言题目意”,并有例诗为说明,探讨了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及写景与情意表达的关系,注重写景为“入作”服务,在唐代诗歌理论著作中为首见。由对具体诗例的研究得出的“凡诗,物色兼意下为好”的结论,对诗歌理论的深化有启发。又如“含思落句式”中讲“不得令语尽思穷”,写景要“与深意相惬”,指出写景可以使诗中的情意更加含蓄感人,实际上是承接了六朝诗歌理论中对“兴”的认识。这在“理入景势”、“心期落句势”中也有所反映。《诗格》论诗十分重视“用意”,既要“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不傍经史,卓然为文”、“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又要含蓄不尽的“含思”。王昌龄论创作中的运思,继承了陆机、刘勰的“神思”理论,主张由“忘身”、“凝心”、“心击”超越物象的外在形貌,从而创作出尽情而又得物之妙的情物相融的诗作,这在唐代诗歌理论中是很突出的。今本《诗格》的内容真伪相杂。读《诗格》,应以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地卷》中的“十七势”、“六义”及《南卷》“论文意”中引录的“王昌龄语”为准。有的研究者认为此书系伪托王昌龄撰。

泾林续记

泾林续记

一卷。明周玄暐撰。周玄暐,字叔懋,一字缄吾,昆山(今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丙戌(1586)进士,官至云南道御史,《昆山县志·周复俊传》后附有他的事迹。按周复俊为周玄暐祖父,曾著有《泾林杂记》一书,该书题《续记》,以示承先人之书而作。书为笔记体文,所记为明代弘治、正德以来朝野遗闻掌故。其中如严嵩父子弄权,忠直之臣杨继盛、沈炼等被严陷害等事,叙述详备,且倾向褒贬鲜明,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而对专宠严氏父子的皇帝,则多有回护开脱,罪责全推在严氏狡猾,善于揣摩迎合上意;又云严嵩所为,全出于其子严世蕃之谋,则只可作一家之言。书中记张居正事,多有诋毁:不仅发掘隐私,言张死于纵欲;且指斥其包藏祸心,染指神器。对张居正这样政绩比较显著的政治家做出如此评价,则出于作者的门户之见,不足为史证。该书有涵芬楼秘笈本,功顺堂丛书本。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长者音悦经

长者音悦经

一卷,吴支谦译。王舍城之音悦长者,得四种之吉祥,佛往赞叹之,使植福。后得四种之不吉祥,尼犍子往赞叹之,乃被痛打。佛因说长者之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