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一 周身部(1)

六淫分下l4W中华典藏网

中恶l4W中华典藏网

忽然手足冷,肌肤粟栗,头面青黑,无神妄语,牙口紧,头晕,倒不知人虚弱人吊死问丧,入庙登塚,多有此病。急灌苏合丸,候稍苏,用:l4W中华典藏网

调气平胃散 木香 砂仁各一钱 乌药 白蔻 檀香各一钱 甘草五分 藿香一钱二分 苍术一钱半 厚朴 陈皮各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自缢死 徐抱解,勿截绳,上下俱安,被围之。l4W中华典藏网

五人救命法 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挽其发,常令弦急,勿使纵缓。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摩动之。又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已僵直者,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时,若得口中气出,呼吸眼开,仍引按勿置,亦勿重劳之。少顷可与桂汤少许,及粥清含与之,喉润渐渐能咽乃止。更令两人以管吹其两耳。此法最善,无不活者。l4W中华典藏网

跌死压死 心头温者可救。安放正坐,一人将其头发控低,用半夏末吹入鼻,如活,以生姜汁、香油打匀灌之。以热小便灌之亦可。l4W中华典藏网

溺水死 捞起横凳上,控去水,冬月以棉被围之,用皂角末以生姜汁和灌之,上下以炒姜擦之,可苏。若五孔有血,不治。l4W中华典藏网

睡死 属神虚,风痰盛,浊气闭塞,气动不苏,面青黑者可治。急以细辛、牙皂末少许吹鼻中,[眉批]搐鼻散。引出膈痰,用苏合丸灌之,身动则苏。若身不动,色陷者不治。或以皂角为末吹鼻,雄黄末亦可。l4W中华典藏网

暑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其病多中于元气虚脱之人。气本虚,暑复伤气,无气以动,故治暑急补气,惟肺热多火者忌参、术。暑病如喘呕霍乱,瞀郁转筋,暴注,小便浊赤皆是,而有中暑、中热之分。l4W中华典藏网

静而得之为中暑,阴症也。或落凉广厦,或过食生冷,阳气为阴寒所遏,不得发越,此心脾二经症。面垢自汗,烦渴毛耸,前板齿燥,脉虚或伏或迟。忌破气,忌升,忌下,宜温散健脾。重者大顺散,甘草、杏仁、干姜、肉桂。[眉批]大顺散。轻者中暑汤,香薷为君,扁豆、木瓜、葛根、麦冬、五味、白术、黄芪、人参、甘草、陈皮、茯苓、乌梅。[眉批]中暑汤。l4W中华典藏网

动而得之为中暍。暍者,热也,阳症。或长途远行,或赤日务农。其症烦躁头痛,大渴多汗少气,乃太阳经病。人参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六一散,或童便一味,西瓜一味,或冷井水加青蒿汁饮,丝瓜叶一片,乌梅肉一枚,并核仁同研,水调灌。l4W中华典藏网

又急救法 夏月劳苦,卒时昏晕,甚而死者,少与冷水即不苏。亦禁卧冷地,宜置日中,或令近火,以热汤灌之。如在道途,急移阴处,取路上干热土拥脐作窝,令人尿满,使暖气透脐即苏。若昏迷时手足发搐,为暑风,药中加羌活二钱即定。l4W中华典藏网

暑病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中暑 昏倒不知人事,烦渴口燥。[眉批]脉虚。l4W中华典藏网

伤暑 身热头痛类伤寒。但背寒面垢,手足微冷,烦渴口干,泻吐喘满皆是。脉必虚,中暑伤气也。暑病身不痛,异伤寒。l4W中华典藏网

中暑闷乱l4W中华典藏网

不可与凉水,卧冷地,得冷则死。先以:l4W中华典藏网

热熨法 布衣蘸热汤熨脐中气海。或:l4W中华典藏网

土溺法 掬土至脐心,人更溺之。候醒,以米汤徐灌之,然后随症调治。l4W中华典藏网

中暑搐搦,不省人事,脉浮而虚是暑风l4W中华典藏网

以热水化苏合丸灌之。俟渐醒,却以:l4W中华典藏网

黄连香薷饮 香薷四钱 厚朴二钱 黄连二钱 甘草一钱 羌活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水煎冷服。作痫症治则不可救。l4W中华典藏网

暑病吐利,腹痛气逆,发热头痛,身疼或肢冷烦闷l4W中华典藏网

香薷饮 香薷四钱 厚朴 扁豆各二钱 甘草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冷服。痰加南星、半夏,虚加人参、黄芪。l4W中华典藏网

元气虚人当暑,体倦神疲,胃不和,食无味l4W中华典藏网

十味香薷饮 香薷、人参、白术、黄芪、扁豆、炙草、厚朴、木瓜、茯苓、陈皮,冷服。l4W中华典藏网

湿热盛,时体倦神疲,胸满气促,肢疼或气高喘,身热烦,小便黄数,大便溏频,自汗不食l4W中华典藏网

清暑益气汤 黄芪一钱 人参五分 苍术一钱 升麻一钱 白术 神曲 陈皮 泽泻各五分 甘草 酒黄柏 麦冬各三分 干葛二分 当归三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一分半l4W中华典藏网

温服。l4W中华典藏网

暑,身热,小便不利l4W中华典藏网

益元散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l4W中华典藏网

凉水调,每服三钱。l4W中华典藏网

暑病吐泻,寒热喘嗽,痞满体肿,倦卧便赤l4W中华典藏网

六和汤 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参 炙草 木瓜 白术 赤苓 藿叶 扁豆 厚朴各一钱 香薷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暑病,发热呕恶l4W中华典藏网

酒连汤 黄连二钱,酒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辛苦人劳甚暑病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白虎汤 知母一钱 石膏三钱 甘草八分 人参五分 粳米一合l4W中华典藏网

安乐人暑病,恶寒身重,昏眩,寒热呕吐,腹痛乃夏月感寒,非中暑也l4W中华典藏网

温辛散 木香、陈皮、羌活、紫苏、苍术、厚朴,姜葱煎。l4W中华典藏网

暑天身热,头痛燥渴l4W中华典藏网

麦冬汤 石膏一钱半 麦冬 茯苓 白芍 栀子 香薷各一钱白术 扁豆各八分 人参五分 陈皮七分 知母一钱半 甘草三分 莲肉十粒 乌梅一个l4W中华典藏网

暑天发渴l4W中华典藏网

生津丸 乌梅、薄荷叶、白砂糖、硼砂、柿霜,蜜丸噙化。l4W中华典藏网

火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凡热皆属火。五行各一其性,惟火有二,一曰君火,一曰相火。相火之害甚于君火,寄位包络、三焦、肝胆之间,百病皆其所致。大者为元气之贼,胜负不两立,又能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火内阴外阳,主动,凡动皆属火。醉饱火起于胃,大怒火起于肝,悲哀火起于肺,房劳火起于肾。五脏火炽,心火能自焚。火又变化莫测,能令人多食,胃火盛,中消也。又能令人不食,如伤寒发热等病皆不食。l4W中华典藏网

凡病有形者是痰,无形者是火。如红肿结块,或痛或不痛,皆形也,痰也。但痛不肿,无形也,火也。君火正治,可以直折,黄连之类是也。相火乃龙雷之火,得水湿愈焰,宜从其性而伏之。又火盛不可骤用寒凉,必须温散。又虚实宜辨。凡遇发热,须先看脉,沉实大为实,浮洪数为虚。又燥湿宜辨,燥火痛而不肿,湿火肿而不痛。又筋缩痛是燥,胀痛是湿。口渴大便闭是燥,口不渴大便滑是湿。l4W中华典藏网

火变病l4W中华典藏网

睡觉忽腰背重滞,转觉不便。隆冬薄衣不冷,非壮盛。平时筋不缩,偶直足,一曲即缩。食时有涕无痰,不食时有痰无涕。弱症左侧睡,心左坠一响,右侧睡,心右坠一响。心中滴滴当当响,头眩耳鸣。l4W中华典藏网

治火备酌方l4W中华典藏网

治火,寒凉药不可久用。脾胃重伤不可救。l4W中华典藏网

心火 黄连、生地、木通。l4W中华典藏网

小肠火 木通。l4W中华典藏网

肝火 柴胡、片芩佐之。l4W中华典藏网

胆火 龙胆草。l4W中华典藏网

脾火 白芍。l4W中华典藏网

胃火 石膏。l4W中华典藏网

肺火 黄芩、桑皮佐之。l4W中华典藏网

大肠火 子芩。l4W中华典藏网

肾膀胱火 知母、黄柏。凡丹、知、柏、芩、连,少加枳壳行之,否则凝滞。l4W中华典藏网

三焦火 山栀。l4W中华典藏网

上焦中焦火 连翘。l4W中华典藏网

郁火 青黛。l4W中华典藏网

无根游火 玄参。l4W中华典藏网

血中火 生地。l4W中华典藏网

实火 大黄、朴硝。l4W中华典藏网

虚火 姜皮、竹叶、麦冬、童便、生甘草、生姜缓之散之。l4W中华典藏网

实火热甚 黄芩、黄连、山栀、黄柏,宜下者,加大黄下之。l4W中华典藏网

虚火宜补 人参、黄芪、甘草、白术、生姜。l4W中华典藏网

血虚发热 当归、熟地、生地。l4W中华典藏网

无根之火游行作热 肾水受伤,真阴失守也。六味丸加玄参,作汤服。l4W中华典藏网

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虚极也 十不救一,六味丸加肉桂五钱作汤。外用附子末,津调涂涌泉穴,引火下行。l4W中华典藏网

燥火 当归、地黄、麦冬。l4W中华典藏网

湿火 苍术、茯苓、猪苓、木通。l4W中华典藏网

郁火 重按烙手,轻按不觉,此热在肌肉之内,取汗则愈。亦有过食冷物,抑遏少阳之火于脾部者,加减发郁汤。l4W中华典藏网

发郁汤 升麻、葛根、羌活、柴胡、细辛、香附、葱白。l4W中华典藏网

燥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有风燥、热燥、火燥、气血虚燥之不同,一切皆血少火多所致。外则皮肤皱揭,上则咽鼻干焦,中则烦渴,下则便难。此阳有余阴不足,肺失清化之源,肾乏滋生之本。痿消噎挛,皆本于燥。治忌升散,忌下,忌大辛热药,宜滋燥饮。l4W中华典藏网

滋燥饮 生地一两 二冬 花粉 白芍 秦艽各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加生蜜、童便服。人乳、牛乳、甘蔗、梨汁,时时可服,痰条黄连膏最妙。l4W中华典藏网

燥病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皮肤皴揭,筋燥爪干l4W中华典藏网

养荣汤 当归二钱 生地 熟地 白芍 秦艽 黄芩各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 甘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咽干鼻焦l4W中华典藏网

清凉饮 黄芩 黄连各二钱 薄荷 玄参 当归 白芍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便干加熟大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一切燥热l4W中华典藏网

大补地黄丸 酒柏 熟地各二两 当归 山药 枸杞各一两半 知母酒制 山萸 白芍各一两 生地一两三钱 肉苁蓉 玄参各八钱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空心盐汤下。l4W中华典藏网

大肠风闭燥结l4W中华典藏网

搜风顺气丸 生大黄 熟大黄各二钱五分 麻仁 山萸各三钱 山药三钱 槟榔 郁李 菟丝子 牛膝各二钱 车前子一钱 枳壳 独活各一钱 防风一钱半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或:l4W中华典藏网

元戎四物汤 四物汤加煨大黄、桃仁煎。或:l4W中华典藏网

辛润汤 生地 熟地各一钱 炙草 红花各六分 升麻一钱 归身 桃仁各二钱 槟榔末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皮肤揭裂血出,肌肤燥痒火刑金l4W中华典藏网

加减四物汤 当归 白芍 生地黄 麦冬 人参 花粉 黄柏 五味 甘草l4W中华典藏网

消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此病皆原于燥,分上中下。l4W中华典藏网

上消 舌赤裂,咽如烧,大渴引饮,古用人参白虎汤。l4W中华典藏网

中消 多食易饥,肌肉瘦,口干饮水,大便硬,小便如泔,古用调胃承气汤。l4W中华典藏网

下消 烦躁引饮,耳轮干枯,便溺不摄,古用六味丸、缫丝饮。l4W中华典藏网

赵献可言消症之起皆由水枯火胜,津液竭槁,煎熬既久,五脏燥烈。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痈,不能食者必发中满鼓胀。治者不必分上中下,概用六味丸加麦冬、五味,上焦小剂,下制大剂。其有命门火衰,火不归元,游于肺为上消,游于胃为中消,必用八味丸冰冷服之,引火归元,渴病如失。若过用寒凉,内热未除,中寒复起。一有消中而口苦者,为胆热也,口甘者为脾热也,治同上。l4W中华典藏网

类消辨l4W中华典藏网

有人渴欲求饮,饮一二口即厌,不比消渴之无厌。此因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故易厌。治以理中汤送下八味丸。l4W中华典藏网

有一种二阳病,二阳者,阳明也,胃与大肠也。大肠主津液,胃主血。津液不足,血中伏火,燥结为消。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王安道曰:脾胃合,胃病及脾固宜。大肠不与心合,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主受纳,大肠主传化,肠胃热结不能受,不能化,食入胃,浊气熏心,心脾无所资,精血不生。故男子隐曲之中枯涩不能自得,而女子则不月也。其治不外三消。l4W中华典藏网

肾消,有茎长而坚,精自出者,此孤阳无阴也,最难治,大剂六味汤。l4W中华典藏网

三消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饮水多,小便亦多l4W中华典藏网

烦渴能食者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白虎汤 人参二钱半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半 甘草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胸满心烦,无精神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宁神汤 人参 茯神 五味 生地 甘草 知母 干葛 花粉 竹叶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老人虚弱人大渴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麦冬汤 人参 枸杞 茯苓 甘草各七钱五分 五味五钱 麦冬五钱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便干,阴头短,舌白燥,口唇裂,眼涩而昏l4W中华典藏网

止渴润燥汤 升麻一钱半 杏仁 桃仁 麻仁 归身 荆芥 酒柏 知母 石膏各一钱 熟地黄二钱 柴胡七分 甘草五分 川椒 细辛各一分 红花少许l4W中华典藏网

水煎热服。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后身肿l4W中华典藏网

紫苏汤 紫苏 桑白 赤苓各一钱 郁李二钱,炒 羚角七分半 槟榔七分半 桂心 独活 枳壳 木香各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面目足膝肿,小便少l4W中华典藏网

瞿麦饮 瞿麦穗 泽泻 滑石各一钱 防己一钱半 黄芩 大黄各五分 桑螵三个,炒l4W中华典藏网

温服。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消中消肾并治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白术汤 人参 白术 当归 白芍各一钱 大黄一钱 栀子一钱 泽泻一钱 连翘 花粉 干葛 茯苓各二钱 官桂 木香 藿香各五分 寒水石四钱 甘草六分 石膏八钱 滑石 芒硝各一两六钱l4W中华典藏网

每服五钱,入蜜少许煎服,渐加至两许,日三服。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咽干面赤,烦燥l4W中华典藏网

地黄饮 人参 生地 熟地 天冬 枇杷叶 麦冬 枳壳 石斛 泽泻 炙草 黄芪各等分l4W中华典藏网

消渴盛于夜l4W中华典藏网

加减地黄丸 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茯苓三两 丹皮三两 百药煎三两 五味三两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大效。l4W中华典藏网

消中饮食多,不甚渴,小便数,肌肉瘦l4W中华典藏网

消中,消谷善饥l4W中华典藏网

加减白术散 人参 茯苓 白术各二钱 枳壳 柴胡各一钱 藿香 干葛 五味 木香 炙草各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能食而瘦,口干自汗,便结溺数l4W中华典藏网

清凉饮 羌活 柴胡 黄芪 甘草各用梢 酒芩 酒知 炙草各一钱 生地 防风梢 防己各五分 桃仁五个 杏仁五个 当归六分 红花少许 升麻梢 黄柏 胆草 石膏各一钱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水二酒一,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消中,后腿渐细是将成消肾l4W中华典藏网

茯苓丸 茯苓 覆盆 黄连 花粉 熟地黄 萆薢 人参 玄参各一两 石斛 蛇床子七钱半 鸡胵三十个,炒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磁石汤下。l4W中华典藏网

消肾大渴大饮水,下部消瘦,小便脂液l4W中华典藏网

肾虚水涸,燥渴l4W中华典藏网

双补丸 鹿角胶 茯苓 人参 薏苡仁 熟地黄 肉苁 蓉菟丝子 覆盆 五味 石斛 当归各一两 黄芪一两 木瓜一两 沉香 泽泻各五钱 生麝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l4W中华典藏网

消肾,大渴便数,腰膝痛l4W中华典藏网

肾沥散 鸡胵炙 远志 人参 黄芪 桑螵炒 泽泻 桂心熟地 茯苓 龙骨 当归各一两 麦冬 川芎各二两 五味 炙草玄参各五钱 磁石三两,研碎,水淘去赤汁l4W中华典藏网

用羊肾煮汤,煎药入姜,日二服。l4W中华典藏网

湿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六气之中,湿症十居八九,体气虚弱则中之。在天雨露,在地泥水,人饮食酒水、乳酪瓜果,与夫汗衣湿衫,皆能伤人,此为外来之湿。其症头面如裹,滞重,骨节疼,手足痠软倦怠,筋脉拘挛,腿膝肘肿。挟风痰则麻,兼死血则木,动火邪则肿痛,或疝气偏坠,目黄。又有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症发热恶寒,身重自汗,筋骨痛,小便秘,大便溏,腰痛胕肿,肉如泥,脚如石坠。其脉必缓,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风湿相抟。l4W中华典藏网

治法燥脾利小便为主,散湿汤,苍术、茯苓、猪苓、木通、木瓜,石斛。湿在上加防风,风能燥湿,犹湿衣悬通风处则干也。在中多苍术,犹地有湿,灰多则渗干也。在下则利小便,犹欲地干,开水沟也。在通身必加乌药、羌活,在两臂必加桑条、威灵仙,在两股必加牛膝、萆薢、防己。l4W中华典藏网

有寒湿,虽暑月亦觉清凉,多中于血虚之人。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加虎骨、当归、官桂。有风湿痠痛不能转侧,恶风寒,宜微汗,勿用麻黄、葛根大汗,大汗则风去湿留,反能为患。依前条治法斟酌用药。l4W中华典藏网

湿病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中湿 脉濡而缓,或亦涩小,入里缓沉,浮缓在表。若缓而弦,风湿相搅。l4W中华典藏网

伤湿 湿流关节,身体烦痛,为湿病。夹风则烦热流走拘急,夹寒则痛,浮肿,三者合则为痹。湿病惟当渗利小便,别无治法。l4W中华典藏网

伤寒湿,身重,下部痠痛,便溏l4W中华典藏网

除湿汤 半夏 厚朴 苍术各一钱 藿叶 陈皮 茯苓各五分 炙草三分,半 生白术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伤湿,小水赤,大便泻l4W中华典藏网

五苓散 泽泻 猪苓 苍术 茯苓 肉桂 防风 升麻 陈皮l4W中华典藏网

湿热,肢节疼,肩背重,胸满,身疼流走,胫肿痛l4W中华典藏网

当归拈痛汤 羌活一钱 酒芩 炙草 茵陈各一钱 人参 苦参 升麻 干葛 苍术各四分 知母六分 归身四分 泽泻 猪苓 防风各六分 白术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痛甚,加五倍服之。l4W中华典藏网

湿痰为病l4W中华典藏网

祛湿痰汤 茯苓 陈皮 防己 薄荷 南星 半夏 威灵仙 香附子 羌活 独活 当归 黄芩 白术 苍术 甘草l4W中华典藏网

坐卧湿地、 当风凉致腰背痛,足膝疼,偏枯拘挛l4W中华典藏网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续断可代 人参 秦艽 防风 牛膝 炙草 细辛 熟地黄 桂心 茯苓 白芍 川芎 当归 杜仲等分l4W中华典藏网

老人、女人肾虚血弱,腰脚痛皆宜。l4W中华典藏网

一切湿病l4W中华典藏网

二陈汤加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酒芩 羌活 苍术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湿在上,头重呕吐,倍苍术。在下,足胫胕肿,加升麻。在内,腹胀中痞,加猪苓、泽泻。在外,身重浮肿,倍羌活取汗。肥人湿病,沉困怠惰,是气虚,加白术、人参。瘦人是湿热,加白术、黄芩、白芍。瘦白者亦是气虚。l4W中华典藏网

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l4W中华典藏网

肾着汤 炮姜 茯苓各二钱 炙草 白术各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如小便赤大便泄者,加:l4W中华典藏网

渗湿汤 苍术一钱 陈皮 丁香各二分五厘l4W中华典藏网

黄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黄肿l4W中华典藏网

非黄疸。黄疸眼目皆黄,无肿状。黄肿色带白,眼目如故。虽同出脾病,黄疸由湿热,黄肿湿热未甚,多虫与食积。有虫必吐黄水,毛发皆直,或好食生米、茶叶之类。用使君子、槟榔、铅灰、雷丸、川楝之属。食积用消食药,剂中不可无针砂,消积平肝,其功最速。又须带健脾去湿热,如二术、茯苓、泽泻之类。l4W中华典藏网

黄疸l4W中华典藏网

有五,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是也。丹溪云不必细分,以湿热概之,极有理。脾土虚甚,湿热郁积于中,久而不散,流入皮肤,遍体如涂金,小便如姜黄。犹之罨曲罨酱,因湿热而变色。湿气胜如熏,黄黑晦,热气胜如橘,黄鲜亮。不渴易治,渴者难治。治法,上半身黄宜发汗,下半身黄宜利小便,不可下。惟谷疸有食积,宜茵陈汤。余则利水除湿,清热养胃,化疸汤,茵陈、苍术、木通、泽泻、猪苓、山栀、白伏苓、薏苡仁。停滞加神曲、麦芽、山楂。酒疸加苜蓿、葛根。女劳亦由醉饱而成,额上黑,微汗,薄暮发热者是,加当归、红花活血。又有瘀血发黄,身热,小便自利,大便黑,脉芤涩,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又有阴黄,四肢冷,自汗泄利,脉沉迟,茵陈四逆汤。大概疸症不宜太寒凉,再伤脾胃。有神验方,黄蜡、香油摊膏,长六寸,筋头卷湿面二指厚,大如掌,中以指穿一孔,对脐贴。将膏卷入孔,燃火熏,最久者九条立愈。l4W中华典藏网

黄疸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一切黄病 以十八日为期,十日以外宜瘥,反甚则难治。l4W中华典藏网

黄胖与黄疸暴病不同,是宿病l4W中华典藏网

大温中丸 香附一斤,童便浸 甘草二两 针砂一斤,炒红色,醋淬三次 苦参春夏二两,秋冬一两 厚朴姜炒黑,五两 白芍五两 陈皮三两 山楂五两 苍术五两 青皮六两 白术三两 茯苓三两l4W中华典藏网

醋糊丸,米饮下。弱者白术汤下,忌一切生冷油腻、荤发磁硬之物。服过七日手心即凉,内有红晕起,调理半月愈。虚人宜佐以四君子汤。l4W中华典藏网

色如熏黄,一身尽痛是湿病,非疸l4W中华典藏网

茯苓渗湿汤 茵陈七分 茯苓六分 猪苓 泽泻 白术 陈皮 苍术 黄连各五分 栀子 秦艽 防己各四分 干葛四分l4W中华典藏网

色如橘黄,身不痛,是疸l4W中华典藏网

分为五。l4W中华典藏网

体肿发热,出汗,渴,汗黄染衣是黄汗,脉沉,得之热浴水入(2)汗孔l4W中华典藏网

黄芪汤 黄芪 赤芍 茵陈各一钱 石膏二钱 麦冬 豆豉各五分 炙草二分 竹叶十片l4W中华典藏网

食即饥,身黄寒热是黄疸l4W中华典藏网

茵陈五苓散 苍术 赤苓 猪苓 泽泻各一钱 官桂一钱 茵陈五钱 车前 木通 柴胡各一钱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若伤酒,加干葛二钱,灯草一捻,连服,以小便清为度。无汗者宜汗之:l4W中华典藏网

桂枝黄芪汤 桂枝 白芍 生姜各一钱五分 黄芪 甘草各一钱 枣二个l4W中华典藏网

热服,须臾饮热汤即汗。若不汗,更服。若腹满欲吐,宜吐之,不可汗。以鸡翎探吐。若腹满,小便涩,出汗当下之:l4W中华典藏网

大黄硝石汤 大黄 黄柏 硝石各二钱 栀子三个l4W中华典藏网

若呕:l4W中华典藏网

小半夏汤 半夏五钱 姜四钱l4W中华典藏网

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寒热头眩,心拂郁(3),久则身黄是谷疸l4W中华典藏网

茵陈汤 茵陈六钱 栀子三个 大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兼服红丸子。见脾胃门。l4W中华典藏网

身目黄,腹如水状,心热不食,时欲吐,足胫满,小便黄赤,面赤斑是酒疸l4W中华典藏网

栀子大黄汤 栀子七个 大黄五钱 枳实 豆豉 干葛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煎服。或:l4W中华典藏网

加味柴胡汤 柴胡 半夏 黄芩 茵陈 豆豉 大黄 黄连 干葛l4W中华典藏网

若但心满不食,便赤:l4W中华典藏网

当归白术汤 当归 黄芩 茵陈 炙草各一钱 白术二钱 半夏 枣仁 枳实 前胡各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若变腹胀,渐至面足肿及身:l4W中华典藏网

藿香脾饮 厚朴 炙草 半夏 藿叶各一钱 陈皮二钱 木香 麦芽各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日三服。l4W中华典藏网

日夕热,恶寒,额黑出汗,手足热,腹胀如水,大便黑,时溏此女劳疸,非水湿l4W中华典藏网

加味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白芍 黄芪 扁豆各二钱 炙草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兼小便不利:l4W中华典藏网

滑石散 滑石一钱半 枯矾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为末,大麦汤下。若兼身目黄,便不利:l4W中华典藏网

肾疸汤 升麻二钱半 苍术五分 防风二分半 独活 白术 柴胡 羌活 干葛各二分半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一分半 甘草一分半 黄柏一分 人参 神曲各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一方,四苓散合四物汤,去川芎,加茵陈、麦冬、滑石、甘草。l4W中华典藏网

诸疸新起l4W中华典藏网

通用茯苓渗湿汤、茵陈五苓散。或用:l4W中华典藏网

胃苓汤 苍术 厚朴 陈皮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官桂 炙草l4W中华典藏网

或加大黄、槟榔下之。l4W中华典藏网

久疸病宜补l4W中华典藏网

参术健脾汤 人参 白术各一钱五分 茯苓 陈皮 白芍 当归各一钱 炙草l4W中华典藏网

枣煎。间服前剂。色疸,加黄芪、扁豆各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若久疸,口淡咽干,发热微寒,或杂见虚症,赤白浊l4W中华典藏网

当归秦艽散 白术一钱 茯苓 秦艽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陈皮各一钱 半夏 炙草各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久而虚,宜人参养荣汤见补益,或四君子汤下金匮肾气丸。至于素虚弱,避渗利而过滋补,以致湿热增甚,又不在久病调补之例矣。l4W中华典藏网

身不黄,独目黄其人肥,风不外泄故也l4W中华典藏网

青龙散 地黄 威灵仙 防风各二钱五分 荆芥穗一两 何首乌二钱半l4W中华典藏网

食后服,日三服,沸汤下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黄疸,大便黑,小便利是血l4W中华典藏网

桃仁承气汤 大黄二钱半 厚朴 枳实 桃仁各一钱半 芒硝六分l4W中华典藏网

黄疸,肢冷自汗,泄利,小便白是阴黄l4W中华典藏网

四逆汤加茵陈。见厥病门。l4W中华典藏网

黄疸,服对症药不愈,耳目皆黄,食不消是胃中有干粪l4W中华典藏网

猪脂煎,热饮一盅,日三次,燥粪下乃愈。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肿有风、气、湿、热水之别。其本皆由脾虚,土不能制水,水逆上行,渗透经络,流注溪谷,灌入隧道,血亦因而化水,故令人肿。阳水脉沉数,发热,阴水湿重,脉沉迟。大约脉宜浮大,不宜沉细,又无风,湿不能自上于高巅清阳之分。治者惟知泄水,不知益胃。若果为水湿之气浸入皮肤,如水晶光亮,按之随起者,用开鬼门、洁净府法,一服而愈。l4W中华典藏网

开鬼门,发汗也。腰以上肿甚、大小便通则用之,麻黄、羌活、独活、防风、苍术、葱白。洁净府,利小便也。下身肿,大小便不通,则用泽泻、木通、桑皮、海藻、浮萍、茯苓、猪苓。若是大病久病,或元气素弱者,不可概用前法,补中益气、六君子,虚寒理中汤。初时不觉大快,后深受益。又火衰则水胜,三焦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者,气化也,气即是火。三焦病,气满,小腹光坚,不得小便,溢则水流作胀,仲景肾气丸为治肿神方。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肿满 先从目窠上微肿,颈脉动,时咳,足胫肿,腹大,以手按其腹成窟,应手而起。唇黑,缺盆平,脐凸,背平,足心平,皆不可治。水肿气急便涩。血肿气满肢寒,有赤点。l4W中华典藏网

肿病色青白,不烦不渴,小便少而清,大便泄是阴水,脉沉迟l4W中华典藏网

先用:l4W中华典藏网

实脾饮 厚朴 白术 木瓜 腹子 炮附 木香 草果 茯苓 炮姜各一钱 炙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数剂后,面色黄则效。次用:l4W中华典藏网

复元散 炮附一钱 木香 茴香 川椒炒 厚朴 独活 白术 陈皮 吴萸 桂心各五分 泽泻七分 肉蔻 槟榔各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一二服。不全愈,再用:l4W中华典藏网

金匮肾气汤加减 茯苓三钱 炮附五分 川牛膝 官桂 泽泻 车前 山萸 山药 丹皮各一钱 熟地四钱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亦妙。l4W中华典藏网

肿病色黄赤,烦渴,小便黄赤,大便闭是阳水,脉沉数l4W中华典藏网

疏凿饮 泽泻 白商陆 赤小豆 羌活 腹皮 椒目 木通 秦艽 槟榔 茯苓皮各等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或用:l4W中华典藏网

五皮散 陈皮 桑皮 姜皮 腹皮 茯苓皮各等分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心腹坚胀,喘满l4W中华典藏网

当归散 当归 桂心 木香 赤苓 赤芍药 木通 槟榔 丹皮 陈皮 白术各一钱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四肢浮肿,皮肉红痕赤纹名曰血分,是瘀血留滞化为水l4W中华典藏网

调荣饮 莪术 川芎 当归 玄胡 白芷 槟榔 陈皮l4W中华典藏网

治湿肿l4W中华典藏网

二蛟散 三年老黄米炒焦黄色,为末 芒硝三两,一锅内镕化,炒干为末l4W中华典藏网

每用一杯和匀研细,大人三钱,小儿一钱二分,用黑糖白滚汤空心调服。至午便一次,至晚再便一次。日久虚者间服:l4W中华典藏网

加味胃苓汤 陈皮 茯苓 白术 白芍各一钱 藿香 人参 厚朴 山楂 泽泻 半夏各五分 甘草 猪苓各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女人加香附一钱,姜、灯心煎服。至重不过五服愈。此二方百发百中,无不验者。l4W中华典藏网

以手掐肿处随起者是气肿l4W中华典藏网

先须理气。起迟者是水肿,只须导水。l4W中华典藏网

头身俱肿,腹并胀痛l4W中华典藏网

蟠桃丸 沉香 木香 乳香 没药各三钱,俱箬上炙 琥珀一钱半 白丑头末,生,六钱 黑丑以牙皂汁浸半日,焙半生半熟,八分 槟榔一两,半生,半用皂角汁浸,焙熟为末l4W中华典藏网

以皂角水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二钱七分,五更砂糖煎汤下,神效。治鼓病亦效。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神方l4W中华典藏网

回生丹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 连翘各三钱,用巴豆一两半同炒,去豆 木香 甘遂炒 商陆 泽泻 木通 干漆炒去烟 莱菔各三钱 赤苓 桑白 椒目各五钱 胡椒一钱 黑丑生,一两l4W中华典藏网

醋糊丸。初服,酒葱汤五更下十五丸。二服,陈皮桑白汤下十八丸。三服,射干汤下二十丸。忌食盐。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鼓病皆宜l4W中华典藏网

大田螺四个 大蒜五个 车前三钱l4W中华典藏网

为末,捣作饼,贴脐中,以手帕裹之,少顷水从小便出。[眉批]秘方。l4W中华典藏网

赤芍 葶苈炒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半 细辛 官桂 甘草炙,各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l4W中华典藏网

水肿,不能食卧,小便秘l4W中华典藏网

白术木香散 白术 猪苓 槟榔 赤苓 泽泻各一钱半 木香 甘草各一钱 官桂七分 滑石三钱 陈皮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又有血热生疮,变为肿病,烦渴,小便少是热症l4W中华典藏网

《内经》云,纯阳者肿四肢,用消风败毒散。便闭宜和气。l4W中华典藏网

有面目四肢不肿而腹大者是鼓胀l4W中华典藏网

非水肿。l4W中华典藏网

妊妇遍身浮肿,腹胀满,小便不利l4W中华典藏网

防己汤 防己二钱半 桑白皮 赤苓 紫苏各三钱三分 木香八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少用亦可。或用:l4W中华典藏网

葶苈散 葶苈一钱 白术五钱 茯苓 桑白 郁李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产后肿满喘急,渴,小便不利l4W中华典藏网

大调经散 大黑豆五钱 茯苓三钱三分 琥珀三分五厘l4W中华典藏网

为末,紫苏汤调三钱,日三服。l4W中华典藏网

产后败血滞留,化水成肿,四肢肿,面皮黄l4W中华典藏网

小调经散 没药 琥珀各一钱 桂心 白芍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酒凋下。l4W中华典藏网

瘴气方l4W中华典藏网

出外不服水土l4W中华典藏网

理脾汤 白术 茯神 陈皮 姜连 半夏 炒栀 山楂各一钱 苍术 神曲各八分 前胡七分 甘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时或服之免瘴,游广南者尤宜。l4W中华典藏网

中瘴寒热,或不服水土l4W中华典藏网

藿术正气散 藿香 苍术 半夏 陈皮 厚朴 甘草l4W中华典藏网

头痛加芎、芷,腹寒痛加姜、桂,寒热加柴胡、黄芩,呕加砂仁,口燥加干葛,便秘加黄、硝,腹胀加香附、枳壳。l4W中华典藏网

岭南饮食中蛊毒l4W中华典藏网

才觉胸膈痛,急以米汤调郁金末服,即泻出恶物。l4W中华典藏网

身体沉重l4W中华典藏网

身重多是湿l4W中华典藏网

补中益气合五苓散 黄芪 人参 白术各一钱 陈皮 炙草 当归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茯苓 猪苓 泽泻 苍术各八分l4W中华典藏网

身重,起卧难湿盛l4W中华典藏网

黄芪芍药汤 黄芪二钱 炙草二钱 升麻 一钱 干葛 羌活各五分 白芍二分l4W中华典藏网

身重出汗l4W中华典藏网

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钱 黄芪一钱三分 白术七分五厘 炙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日二服。l4W中华典藏网

夏月身重如山属风湿l4W中华典藏网

胜湿汤 羌活 苍术 防风 猪苓 泽泻 黄柏 黄连 甘草l4W中华典藏网

身重腰冷,能饮食属下焦冷湿l4W中华典藏网

干姜散 甘草 白术各一钱 干姜 茯苓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元气虚,身重l4W中华典藏网

补气汤 黄芪二钱 人参 陈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 酒柏各三分 神曲七分 当归二分 苍术一钱 炙草四分 青皮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中寒不可吐下l4W中华典藏网

病 手足冷,脉息微,身不热,或微热不渴。l4W中华典藏网

脉 厥逆身凉,脉细而沉,其或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l4W中华典藏网

眩晕口噤,昏迷肢冷,身不热脉迟紧l4W中华典藏网

附子理中汤 干姜 炮附 人参 甘草 白术l4W中华典藏网

空心热服。若肢冷,腹绞痛,唇青宜灸丹田穴,不拘遍数,手足温为度:l4W中华典藏网

温脐法 麝香、半夏、皂角各二分半,为末,填脐中,生姜切薄片贴之,放大艾火于上灸之。l4W中华典藏网

若杂中寒,或乘风凉多食生冷致头疼身热,项背拘急,呕吐腹痛,但不似中寒之猛急l4W中华典藏网

五积散 白芷 茯苓 半夏 当归 川芎 甘草 肉桂 白芍各六分 枳壳 麻黄 陈皮各一钱二分 桔梗二钱四分 厚朴 干姜各八分 苍术五钱l4W中华典藏网

葱姜煎。中寒脉浮,挟外感者亦宜服。l4W中华典藏网

因色欲致手足冷,脐腹痛l4W中华典藏网

健阳丹 胡椒十五个 母丁香十个 黄丹一钱 生白矾三钱l4W中华典藏网

醋调擦脐,被盖出汗愈。l4W中华典藏网

急阴病腹痛,肢冷甲青l4W中华典藏网

天乙还原丹 炮附 人参 白术 炮姜 半夏 陈皮 炙草各一钱 沉香 白蔻 丁香 茯苓各八分 神曲六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入盐少许煎,热服。脐上用炒葱热贴,冷则易之。l4W中华典藏网

七情分l4W中华典藏网

喜主心l4W中华典藏网

自笑 邪热攻心则自笑。止笑散,黄连、生地、麦冬、犀角、丹砂、童便、生甘草。笑不休,心火甚也。金花汤,黄连、黄柏、栀子、黄芩、半夏、竹沥、姜汁。l4W中华典藏网

怒主肝l4W中华典藏网

心烦冤善怒 香附三钱,甘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太息 忽忽(4)不乐,系肝气不调,忌补及闭气。调息饮,苏子、郁金、降香、橘皮、甘草、当归、玄胡、砂仁、香附。l4W中华典藏网

悲主肺l4W中华典藏网

妇人脏躁,喜悲多哭,数欠伸 甘草一两,小麦三合,大枣三个。l4W中华典藏网

恐主肾l4W中华典藏网

多畏,不能独处 胆虚。人参、枳壳、五味、桂心、甘菊、茯神、山萸、枸杞各七分半,柏仁、熟地各一钱,酒煎。l4W中华典藏网

头眩疼,恐畏胸满 茯神一钱,远志、防风、细辛、白术、前胡、人参、桂心、熟地、甘菊各七分半,枳壳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目眩梦斗,恐惧色变 此病属胆虚。防风一钱,人参七分,细辛、川芎、甘草、茯苓、独活、前胡。l4W中华典藏网

虚损病论l4W中华典藏网

何谓虚损?虚者,气血之虚。损者,脏腑之损。虚久致损,五脏皆有损。损肺伤气,皮焦毛槁,急宜养气。损心伤神,血脉不荣,急调荣卫。损脾(5)仓廪伤,饮食不为肌肤,及时饮食,适寒温。损肝伤筋,筋缓不收,急宜缓中。损肾伤精,骨髓消灭,急宜益精。然五脏虽分,而五脏所藏无非精气,其所以致损者有四,有气虚,有血虚,有阳虚,有阴虚。阳气阴血,精为血本,不离气血,不外水火。水火得其正则为精为气,水火失其和则为寒为热。此虚损之大概。而气血阴阳各有专主,认得真确,方可施治。l4W中华典藏网

气虚者,脾肺二经虚也。或饮食,或劳倦,气衰火旺,四肢困热,无气以动,懒于言语,动作喘乏,自汗心烦,宜温补中气,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心肝二经虚也。吐血泻血,女人产后,或崩漏,或诸血失道妄行,眼花头晕,渐至吐血不止,或干血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l4W中华典藏网

阳虚阴虚皆属肾。阳虚者,肾中之真阳虚也。阴虚者,肾中之真阴虚也。皆劳心好色所致。骨蒸潮热,自汗盗汗,朝凉暮热,干咳痰咳,口干咽燥,面白颊红。审是水虚,脉必细数,只宜大补真阴,亦不可伐阳气。忌辛燥,恐助阳邪也。尤忌苦寒,恐伐元阳也。惟喜纯甘壮水之剂补阴以配阳,虚火自降,而阳归于阴矣,六味丸是也。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元阳,亦不可伤阴气。忌凉润,恐补阴邪也。尤忌辛散,恐伤阴气也。惟喜甘温益火之品补阳以配阴,沉寒自敛,而阴从乎阳矣,八味丸是也。l4W中华典藏网

然虚痨之症疑难不少。阴虚火动,内热烁金,必致损肺。寒热内炽,多服寒凉,必致伤脾。补脾保肺,法当兼行。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伤脾,补脾则碍肺。须知燥热而甚,能食不泻者,急润肺,兼补脾。若虚羸食少肠滑者,虽喘嗽不宁,但当补脾而清润宜戒。脾能生肺,而肺不能补脾,故补脾尤要。痨症多死于泄泻可知也。l4W中华典藏网

又如补肾扶脾,法当并行,然甘寒补肾不利于脾,辛温快脾愈伤于肾。两者并衡,土能生金,金为水母,即肾大虚,补肾勿脱扶脾,但壮脾不忘养肾可耳。又如补气补血均不可少。古论阳生阴长,血脱补气,皆是至论。血药腻滞,非痰多食少所宜。血药清润,久行必有滑泄之患。又劳症受补可治,不受补不可治。人参一味,肺热脉洪数者勿用,节斋服参必死之说大是误人。黄柏、知母苦寒泻实火,痨症无实火,断宜禁。持是法,再加保养,虚损无不愈者。l4W中华典藏网

虚损备用诸方l4W中华典藏网

暑天伤劳碌l4W中华典藏网

清暑益气汤 黄芪 苍术 升麻各一钱 人参 白术 陈皮 神曲 泽泻 黄柏 当归 青皮 麦冬 干葛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九个l4W中华典藏网

伤房事过劳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养荣汤。见虚弱。l4W中华典藏网

饮酒伤脾l4W中华典藏网

葛花解醒汤。见脾胃。l4W中华典藏网

劳倦内热,无气动作懒言,动则喘乏,表虚自汗,心烦l4W中华典藏网

补中益气汤 黄芪一钱 人参三分,有嗽去之 炙草五分 归身 陈皮 升麻 柴胡各二分 白术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偶伤重者,二服必愈。若病久又当加减斟酌。l4W中华典藏网

肾虚劳伤,脚膝痠(6)疼,面黑目眩,耳鸣心忡,气短盗汗,小便数l4W中华典藏网

菟丝丸 菟丝 鹿茸酥炙 泽泻 石龙芮 肉桂 炮附各一两 熟地 茯苓 牛膝酒浸炒 山萸 续断 防风 杜仲 肉苁酒浸,焙 故纸 荜澄 巴戟 沉香 茴香各七钱半 五味 川芎 桑螵蛸酒浸,炒 覆盆各五钱l4W中华典藏网

酒面糊丸,盐酒下。l4W中华典藏网

饥饱劳致肢疼,心烦体倦,口无味,胸满气短,吐痰耳鸣,目昏,上虚热l4W中华典藏网

调中益气汤 黄芪一钱 人参 炙草 当归 白术各五分 白芍三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陈皮二分 五味子十五个l4W中华典藏网

面寒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l4W中华典藏网

十补丸 炮附 五味子各二两 山茱萸 山药 丹皮 鹿茸 桂心 茯苓 泽泻各一两l4W中华典藏网

蜜为丸。l4W中华典藏网

腹胀心痛,肋塞吐痰,鼻涕,小便多,骨乏无力,足痛,两尻冷,阴阴作痛,腰背脊皆痛,时或妄见谵语,不渴不泻,脉盛大而涩此内伤之极,与外感相似,名曰寒中l4W中华典藏网

白术附子汤 白术 炮附 陈皮 苍术 厚朴 半夏 茯苓泽泻各八分 猪苓四分 肉桂三分二厘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l4W中华典藏网

虚痨l4W中华典藏网

秋石丹 秋石一两 茯苓 莲肉各四钱 山药四钱 茴香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酒糊丸。妇人加川芎三两,生地二两,熟地四两,枣肉丸,米汤下l4W中华典藏网

伤饥饿致脾病l4W中华典藏网

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去柴胡。l4W中华典藏网

伤负重劳役l4W中华典藏网

补中益气汤。l4W中华典藏网

思虑伤心血虚l4W中华典藏网

归脾汤 人参 白术 茯神 黄芪 圆眼 枣仁各一钱半 远志七分 木香 炙草各三分 当归一钱l4W中华典藏网

脾气虚弱,食少l4W中华典藏网

四君子汤 白术 人参 黄芪 茯苓l4W中华典藏网

血虚形瘦l4W中华典藏网

四物汤加 熟地 当归 川芎 白芍 人参 白术 陈皮 炙草l4W中华典藏网

诸虚不足,食少潮热,骨脊痛,色黄膝软,五心热l4W中华典藏网

十全大补汤 肉桂 炙草 黄芪 川芎 人参 白术 茯苓 熟地 当归 白芍l4W中华典藏网

血虚热燥渴,睡不宁,疮症脓水多致虚热渴l4W中华典藏网

圣愈汤 熟地一钱 生地一钱 当归一钱 人参 黄芪 川芎各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肾气不足l4W中华典藏网

六味丸 熟地八两 山萸 山药各四两 丹皮 茯苓 泽泻各三两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命门火衰致脾虚疼泻,夜多溺,加肉桂、附子各一两。l4W中华典藏网

心肾一切虚损,腰脚重,体倦羸弱,小水浑浊l4W中华典藏网

还少丹 山药 牛膝酒浸 远志 山萸 茯苓 五味 巴戟 肉苁 石菖 楮实 杜仲 茴香各一两 枸杞 熟地各二两l4W中华典藏网

蜜同枣肉丸。l4W中华典藏网

一切脾肺虚,发热恶寒,体瘦倦,食少,泻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养荣汤 白芍一钱半 人参 陈皮 黄芪 桂心 当归 白术 炙草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七分 远志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l4W中华典藏网

虚弱,潮热自汗l4W中华典藏网

乐令建中汤 前胡 细辛 人参 桂心 陈皮 当归 白芍 茯苓 麦冬 炙草各一钱 半夏七分半l4W中华典藏网

一切虚损劳瘵,及亡血后或大吐下后见虚症l4W中华典藏网

人参膏 人参一斤,切片,砂锅内水浮于药一指,文武火煎去一半,倾汁出,渣再煎三次,嚼参无味乃止,再合一处,熬成膏,点汤下。如虚有火,麦冬膏对服。l4W中华典藏网

气血虚弱,无精神,体乏,腰腿痠l4W中华典藏网

补中地黄汤 黄芪一钱 人参 当归各八分 白术 山萸 山药各八分 陈皮 茯苓各六分 泽泻五分 丹皮五分 熟地一钱五分 升麻三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血气虚,两脚痿,久卧床褥l4W中华典藏网

鹿胶丸 鹿胶一斤 鹿角霜 熟地黄各八两 牛膝 茯苓酒煮菟丝 人参各二两 归身四两 杜仲四两 虎胫酥炙,四两 败龟酥炙,二两l4W中华典藏网

酒化鹿胶丸,姜盐汤下百丸。l4W中华典藏网

接补真元,填实真气l4W中华典藏网

五气丹 阴炼秋石八两 红铅四两,如无,以头生男胞四具代之 人乳粉人乳拌山药洒之 牛乳粉 酥油各四两l4W中华典藏网

为末,绢裹糯米,水浸一夜,蒸饭,以药包安米中,饭熟为度。枣肉和鹿胶酒化丸,分作三百六十服。l4W中华典藏网

阴虚欲成虚劳l4W中华典藏网

人中白丸 人中白年久夜壶内入枣三十个,酒八分满,盐泥封,以炭火煅,待酒耗三分,再封住口,用慢炭火煅一夜,去枣取白,四钱 羚羊角 生地 当归 黄蒿子 银柴胡 鳖甲洗净,醋炙 阿胶珠 白术土蒸,不可炒 白芍炒,各二钱 熟地四钱l4W中华典藏网

百部膏和丸,男用四钱,女三钱。l4W中华典藏网

房劳精损,困乏虚火,晕聋遗精,步履欹邪,欲成痨瘵l4W中华典藏网

鹿胎丸 鹿胎一个,去秽煮烂 熟地八两,人乳粉、山药各一两拌蒸,至五两为度 菟丝十两,酒煮五两 枸杞八两,人乳浸 何首乌连皮用黑豆煮干,去豆,以人乳浸,日晒夜露,八两 石斛酒炒,六两 巴戟酒浸,五两 黄芪酥炙,五两 人参四两 沉香二两l4W中华典藏网

炼黄蒿膏丸,盐汤下百丸。l4W中华典藏网

痨嗽骨蒸l4W中华典藏网

清蒸丹 紫河车一个,洗去紫血,入瓶内,酒一杯,花椒一钱,封口煮,去椒 秋石一两五钱 人中白如前法制,一两半 五味一两 人参二两半 人乳粉二两半 阿胶珠 地骨皮 鳖甲醋炙,各一两五钱 银柴胡一两 半l4W中华典藏网

以百部、青蒿、童便、酒共熬膏和丸,服四钱。l4W中华典藏网

清暑益气,生脉补元l4W中华典藏网

生脉散 人参、麦冬、五味,煎代茶。l4W中华典藏网

气血两虚l4W中华典藏网

调荣养卫丸 黄芪 白术 茯苓 白芍各一两五钱 人参 山药 归身 熟地 五味 麦冬 远志各一两 陈皮八钱 生地 山萸各五钱l4W中华典藏网

鸭血入,炼蜜丸。l4W中华典藏网

虚损百病l4W中华典藏网

神仙延寿酒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川芎各一两白芍一两 人参二钱半 茯苓 白术 牛膝 杜仲 肉苁蓉 小茴 巴戟 枸杞 故纸各一两 木香二钱半 砂仁五钱 石菖蒲二钱半柏仁二钱半 远志五钱l4W中华典藏网

煮酒三十斤。l4W中华典藏网

虚痨l4W中华典藏网

坎离既济丹 生地 麦冬 山萸 枸杞 五味 肉苁蓉 酒柏 归身 白芍 天冬各一两 熟地二两 远志 茯苓各七钱半 丹皮 茯神 枣仁各七分半 泽泻五钱 人参二钱半l4W中华典藏网

老人或虚弱人但觉小水少即是病l4W中华典藏网

却病延年汤 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 归身七分 白芍 牛膝 山楂各一钱 甘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小水长如旧止。l4W中华典藏网

阴虚瘦弱l4W中华典藏网

八仙长寿丸 熟地八两 山药 山萸各四两 茯神 丹皮各三两 五味 麦冬 益智各二两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腰痛加鹿茸、当归、续断、木瓜。下虚,小便不利,去益智,加泽泻。淋,倍茯苓。夜多小便,加益智一两,减茯苓。耳鸣,全蝎炒末,酒调送此丸。l4W中华典藏网

瘦削少气,目视不明l4W中华典藏网

二仙胶 鹿胶二斤 龟胶一斤 枸杞半斤 人参四两l4W中华典藏网

为末,以酒化服。亦治遗精。l4W中华典藏网

老弱长服补虚l4W中华典藏网

大补茶羹 稻米 小米 糯米 苡仁 芡实 莲肉 山药 茯苓 白糖少许l4W中华典藏网

炒熟黄色,白滚水调。l4W中华典藏网

封髓益肾常服l4W中华典藏网

沙苑蒺藜八两,取细末四两,余粗末熬膏,用水八碗,手搅至浓汁,再滤再熬,渣淡为度 莲蕊 芡实 山萸各四两 菟丝酒蒸,晒 覆盆酒浸,晒 枸杞 续断酒浸,各二两 龙骨火炙便淬七次,五钱,此味锁精,用之种子,则以金樱膏二两代l4W中华典藏网

蜜十两,丸,同蒺藜膏和,空心盐汤下三钱,忌房事四十日。l4W中华典藏网

延寿瓮头春酒l4W中华典藏网

滋肾生精助阳,暖宫健脾,调经补阴。l4W中华典藏网

头红花一斤 淫羊藿去边茎,净一斤,用羯羊油、腰眼油一斤,切碎锅化,候冷炒拌 杜仲便浸,炒去丝,一两 肉苁蓉一两,红色者,河水洗净,去甲,酒浸,焙干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酒浸 故纸酒浸,焙 人参各一两 附子便浸,水煮三炷香,晒干,五钱 白蔻去皮 砂仁姜汁拌 川椒去目,焙 丁香 沉香 木香 枸杞 炙草各五钱 地骨皮一两 生地乳浸 茯苓黑牛乳浸,各一两 当归酒浸,二两 甘菊便浸,晒,一两 白芍一两 五加皮二两 白术泔浸,土炒 苍术泔浸,炒,各四两 熟地二两l4W中华典藏网

上除红花、羊藿,余各为细末,用糯米四斗,每斗约十四斤,淘净,浸一日夜。蒸米为糜,取出冷定,用第三次淘米浆入锅温之,加葱白一斤,滚三沸,去葱,用浆冷定,洒糯糜上米散,用曲末六斤,同前药末拌匀,将羊藿、红花入绢袋,先置瓮底,以此糜压之,拍极实,用好烧酒十斤淋糜上,春发三日,夏一日,秋二日,冬四日。再加烧酒八十斤,加枣肉三斤,封瓮口,二七日开看,用木杷打四百下,仍封之。再二七日,榨出入坛内,酒恐坏味,则重汤煮之,埋土中,去火毒。l4W中华典藏网

下体痿弱,不善食l4W中华典藏网

六味肾气丸加故纸炒,三两 益智炒 砂仁炒,各二两([眉批]嵩厓脾肾。)l4W中华典藏网

蒸痨l4W中华典藏网

寒热盗汗,梦交遗精,白浊,发干,耸腹有块,沉沉默默,嗽痰脓血下利,瘦困不自持。l4W中华典藏网

积劳虚损,体瘦短气,好卧,发寒热l4W中华典藏网

十四味建中汤 当归 白芍 白术 肉苁蓉 麦冬 炙草 人参 川芎 肉桂 炮附 黄芪 半夏 熟地 茯苓l4W中华典藏网

姜枣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血虚劳,五心热,体痛颊赤,口干发热l4W中华典藏网

逍遥散 茯苓 白术各一钱 当归 白芍 柴胡各一钱 甘草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姜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骨蒸热l4W中华典藏网

清骨散 银柴胡一钱半 胡连 秦艽 鳖甲醋炙 地骨 青蒿 知母各一钱 甘草五分 当归 白芍 生地各八分l4W中华典藏网

嗽加阿胶、麦冬、五味。l4W中华典藏网

童男女骨蒸黄瘦,口臭肌热l4W中华典藏网

麦煎散 赤苓 当归 干漆 常山煨 鳖甲 大黄 柴胡 白术 生地 石膏各一钱 甘草五分 小麦五十粒l4W中华典藏网

煎服。l4W中华典藏网

骨蒸,壮热肌瘦,舌红颊赤l4W中华典藏网

鳖甲散 鳖甲醋炙 柴胡 地骨各一钱 秦艽 知母 当归各五分 乌梅一个 青蒿五叶l4W中华典藏网

早晚各一服。l4W中华典藏网

热嗽喘汗属阴虚者l4W中华典藏网

清离滋坎汤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当归 白芍 山药 山萸 茯苓 白术各一钱 丹皮二钱 泽泻 酒知母 酒黄柏 炙草各五分l4W中华典藏网

吐血,调京墨、童便,痰加竹沥、姜汁,汗加黄芪、枣仁,痰加贝母、瓜蒌,热加地骨皮,怔忡加远志、枣仁,嗽加五味,遗精加牡蛎、龙骨,膈碍加陈皮,咽疮加桔梗、玄参,痰喘加白芥、苏子、莱菔,久嗽加阿胶、五味、紫菀、冬花。l4W中华典藏网

凡劳瘵治法l4W中华典藏网

五更服地黄丸,天明服滋坎汤,一日常服:l4W中华典藏网

万金膏 天冬八钱 杏仁 贝母 百部各四钱 紫菀三钱 冬花五钱 百合四钱l4W中华典藏网

水煎味尽,去渣,入饴糖八钱,蜜一两六钱,再熬。又入阿胶、茯苓末各四钱,入前汁和匀如膏,不拘时挑服之。治劳嗽,卧时服:l4W中华典藏网

噙化丸 天冬一钱半 麦冬 生地 熟地 当归各一钱五分 阿胶八分 枳实一钱半 桔梗一钱 杏仁二两半 半夏一两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半 知母 贝母各一钱五分 紫菀一钱 冬花一钱 苡仁七分 花粉一钱 礞石八分 薄荷二钱l4W中华典藏网

蜜丸弹子大,噙化,每饭时则服白雪膏见脾胃。如此半年不间断。又须静居,远家务色欲,必愈。阴虚火动症切忌人参,若兼气虚始宜人参。l4W中华典藏网

痨病偏好一物此腹内有虫,成劳瘵也l4W中华典藏网

先服:l4W中华典藏网

黑虎丹 牛黄一钱 阿魏一钱 木香五钱 雷丸五钱 鸡肫皮焙,二钱 使君子四两l4W中华典藏网

合前末,面糊丸,追虫后服滋养补脾之药,神效。癖疾、鼓疾亦效。l4W中华典藏网

蒸劳兼泻l4W中华典藏网

三白广生汤 白术 白芍 茯苓 枣仁 陈皮 山药 贝母 丹皮 地骨 芡实 乌梅 炙草 莲肉l4W中华典藏网

痨病火动,阳常起l4W中华典藏网

痿阳兴阳法 皮硝放手心,两手合住自化,阳即痿矣。若欲兴之,烧酒泥糊阴毛际处即起。l4W中华典藏网

【注释】l4W中华典藏网

(1)周身部:此标题原无,据目录补。l4W中华典藏网

(2)入:原作“如”,据扫叶山房本改。l4W中华典藏网

(3)拂郁:愤闷。拂,通“怫”。汉·焦赣《易林·比之咸》:“杜口结舌,心中拂郁,去灾患生,莫所寃告。”l4W中华典藏网

(4)忽忽:原作“怱怱”,据扫叶山房本改。l4W中华典藏网

(5)脾:原作“皮”,据锦章书局本改。l4W中华典藏网

(6)痠:原作“朘”,据锦章书局本改。l4W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