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病 因
《内经·风论》
黄帝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岐伯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 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风中五脏六腑之腧,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一作故有风气也。
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目[1] 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喜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王安道二阳病论[101]
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男不得隐曲,女子不月。释之者谓:男子则脾受之而味不化,故少精;女子则心受之而血不流,故不月。分心脾为男女,各就立说,窃独谓不然。
夫二阳,阳明也,胃与大肠之脉也。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发心脾,犹言延及于心脾也。虽然脾胃为合,胃病而及脾,理固宜矣。大肠与心本非合也,今大肠而及心,何哉?盖胃为受纳之腑,大肠为传化之腑。食入于胃,浊气归心,饮入于胃,输精于脾者,以胃之能纳,大肠之能化耳。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以运化而生精血矣。故肠胃有病,心脾受之,则男为少精,女为不月矣。心脾当总言,男女不当分说,至隐曲不月,方可分说耳。若如释者之言,则男之精,独资于脾而不资于心;女之血,独资于心而不资于脾。有是理耶?盖男女之精血,皆由五脏六腑之相养而后成,可谓之男精资于脾,女血资于心乎?经本曰:男女皆有心脾之病,但在男子,则隐曲之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之不来耳。
* * *
[1] 目:《素问·风论》作“眉”。王冰注:“眉上,谓两眉之上,阙庭之部。”
[2] 张子和中风论:见《儒门事亲》卷三《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张从正(1151—1231),字子和,号戴人,古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金代著名医学家,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时人谓“攻下派”。著有《儒门事亲》《伤寒心镜》《张氏经验方》等。
[3] 未:原脱,据《儒门事亲》卷三《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补。
[4] 泻:原脱,据《儒门事亲》卷三《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补。
[5] 苦:原作“善”,据《儒门事亲》卷三《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改。
[6] 起石:即阳起石。
[7] 王安道中风辨:见《医经溯洄集·中风辨》。
[8] 风者……无常方:见《素问·风论》。
[9] 风者……肾水虚衰:此342字原脱,据清抄本及《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补。
[10] 病:原脱,据《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补。
[11] 痛:原作“通”,据文义改。王冰注:“按《甲乙经》‘不通’作‘不痛’。”
[12] 为:《素问·痹论》作“其”。
[13] 虫:《素问·痹论》王冰注:“谓皮中若虫行。”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
[14] 纵:《素问·痹论》王冰注:“谓纵缓不相就。”
[15] 烁:《素问·逆调论》王冰注:“言消也,言久久此人当肉消削也。”
[16] 下经:古代医书。作者不详,成书无考。
[17] 脊:原作“节”,据《素问·痿论》改。
[18] 溃:《素问·痿论》作“渍”。
[19]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素问·痿论》王冰注:“宗筋,谓阴毛中横骨上下之竖筋也,上络胸腹,下贯髋尻,又经于背腹上头项,故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机关,《儒门事亲》谓:人之大关节也。
[20] 揔(zǒng总):聚束。
[21] 眴(xuàn眩):目动摇不定。
[22] 仆:向前倾倒。《说文通训定声·需部》:“仆,前覆为仆,后仰曰偃。”
[23] 痓:痉病。《集韵·至韵》:“痓,风病。”《素问·气厥论》王冰注:“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
[24] 张子和风痹痿厥论:见《儒门事亲》卷一《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
[25] 日:原作“然”。据《儒门事亲》卷一改。
[26] 劲:僵硬。
[27] 亸(duǒ躲):下垂。
[28] 下:原作“左”。据《儒门事亲》卷一改。
[29] 运:通“晕”。《说文通训定声·屯部》:“运,假借为晕。”
[30] 针:原作“灸”,据《儒门事亲》卷一改。
[31] 乖:原作“华”,据《儒门事亲》卷一改。
[32] 贞:正确。《广雅·释诂一》:“贞,正也。”
[33] 偏:通“遍”。《墨子·非儒》:“远施周偏。”
[34] 又内经热论:见《素问·热论》。
[35] 侠:通“夹”。《正字通·人部》:“侠,傍也,并也。与夹通。”
[36] 痝(máng忙):肿起。
[37] 正偃:仰面睡下。
[38] 甚:原脱,据《素问·评热病论》补。
[39] 张仲景论伤寒:见《注解伤寒论》卷二。
[40] 更:原脱,据《注解伤寒论》卷二补。
[41] 温:原作“寒”,据《注解伤寒论》卷二改。
[42] 差:病除。
[43] 吐:原作“上”,据《注解伤寒论》卷二改。
[44] 错:通“措”。《洪武正韵·暮韵》:“错,同措。”
[45] 张仲景金匮要略: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46] 此:原作“凡”,据《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改。
[47] 痉:原作“痊”,据《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改。
[48] 旺:原作“黄”,据《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改。
[49] :同“馨”。《字汇补·禾部》:“ ,今读与馨同。”
[50] 张子和伤寒论:见《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
[51] 王安道论张仲景伤寒立法考:见《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
[52] 惮烦:害怕麻烦。
[53] 惛(hūn昏):糊涂。
[54] 王安道三阴病寒热辩:见《医经溯洄集·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辩》。
[55] 姑陈之以就正有道:《医经溯洄集·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辩》作“姑陈之以从有道之政”。
[56] 王安道阴阳盛虚论:见《医经溯洄集·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论》。
[57] 戴原礼传经辩:见《续医说》卷六《伤寒·传经失次》。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元末明初婺州浦江(今浙江省诸暨市)人。家世业医,明洪武年入为朱元璋御医。师从朱丹溪,著有《秘传证治要决及类方》《推求师意》等。
[58] 陶节庵:陶华(1369—1463),字尚文,号节庵道人,明余杭(今浙江)人。幼年习儒,后精研《伤寒论》,成一代名医。著有《伤寒琐言》《陶氏家秘》《伤寒六书》《伤寒全生集》《痈疽神验秘方》等。
[59] 七表:七种表证之脉。《脉经》有“七表八里九道”之说。
[60] 陶节庵论伤寒脉与杂病不同……血少:此339字原脱,据清抄本补。
[61] 荣:原作“荥”,据文义改。
[62] 哂(shěn审):讥笑。
[63] 希:同“稀”。罕见;少也。后作“稀”。《文选·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李善注:“希,与‘稀’同。”
[64] 何柏斋论三阳伤寒:见《医学管见·论三阳伤寒》。
[65] 何柏斋论两感:见《医学管见·论伤寒两感》。
[66] 又王安道中暑中热论:见《医经溯洄集·中暑中热辩》。
[67] 之:原脱,据《医经溯洄集·中暑中热辩》补。
[68] 非:原作“为”,据《医经溯洄集·中暑中热辩》改。
[69] 王安道四气所伤论:见《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
[70] 发:原脱,据《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补。
[71] 冬:原作“寒”,据《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改。
[72] 伤湿:原脱,据《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补。
[73] 气:原作“说”,据《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改。
[74] 穿凿缀缉:串联字句片段组合文章。缉,通“辑”。《尔雅》曰:“辑,和也。缉与辑同。”
[75] 摭(zhí直):摘取。
[76] 又张子和九气感疾论:见《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77] 惨栗:《儒门事亲》卷三作“寒气”。
[78] 伤:《儒门事亲》卷三作“阳”。
[79] 炅:《儒门事亲》卷三作“热”。
[80] (é额):鼻梁。
[81] (āi埃):火盛,烧,热。
[82] 魂:原作“神”,据《儒门事亲》卷三《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改。
[83] 痏(wěi伟):疮。
[84] 缠度:缠度计算,用以计算距离长度的方法。
[85] 张子和五虚五实论:见《儒门事亲》卷二《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
[86] 黯:原作“直”,据《儒门事亲》卷二改。
[87] 矫诏:假托的皇帝诏书。
[88] 何柏斋论虚损:见《医学管见·论虚损》。
[89] 王安道积热沉寒论:见《医经溯洄集·积热沉寒论》。
[90] 颛蒙:愚昧。
[91] 且:原作“具”,据《医经溯洄集·积热沉寒论》改。
[92] 齐:后作“剂”。《周礼》:“八珍之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余病,即饮以消石一齐。”
[93] 其至义淹……后之而弗鉴乎:《医经溯洄集·积热沉寒论》作“其珤(bào)久淹,岂过焉者,石之而弗凿乎?”。
[94] 僭(jiàn见):冒用。
[95] 原:同“源”。《礼记·孔子闲居》:“必达于礼乐之原。”
[96] 跂:踮起脚跟。
[97] 辙:原作“辄”,据文义改。
[98] 阴:原作“阳”,据《素问·太阴阳明论》改。
[99] 王安道内伤余议:见《医经溯洄集·内伤余议》。
[100] 阴火:首见于《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治为热中论》:“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乘其土位。”
[101] 王安道二阳病论:见《医经溯洄集·二阳病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