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腑 脏

《内经》十二官论[1]Vw4中华典藏网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断决[2] 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3] 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4] ,孰知其要?闵闵[5] 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Vw4中华典藏网

《内经·五脏生成论》Vw4中华典藏网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6] 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 [7] 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之气[8] 。故色见青如草兹[9] 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10] 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11]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12] ,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13] ,目冥[14] 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 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Vw4中华典藏网

关上[207] 弦大,有痛在脐左右上下《脉经》云:关脉玄长者,积在脐左右上下。Vw4中华典藏网

尺中紧数而弦,下痢病。浮数,小便不利,尿黄。微而滑,带下病。微而芤,尿血。弦而细,症在脐下。细而急,筋挛疼痹,不能行。细而滑,妇人欲产。虚小者,足胫痿,寒痹,脚疼。虚者,漏血,小便不禁。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脚疼酸,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有余沥,阴下湿痒。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少腹痛满,不能尿,尿则阴中痛,大便亦热。牢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病,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尺寸俱数,有热;俱迟,有寒;俱濡,发热汗出;俱浮,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208] 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俱微,血气不足,其人短气;俱牢,直上直下,此为通冲脉,胸中有寒疝。Vw4中华典藏网

* * *Vw4中华典藏网

[1] 内经十二官论:见《素问·灵兰秘典论》。Vw4中华典藏网

[2] 断决:《素问·灵兰秘典论》作“决断”。Vw4中华典藏网

[3] 伎:通“技”。《说文通训定声·解部》:“伎,假借为技。”Vw4中华典藏网

[4] 瞿瞿:王冰注:“瞿瞿,勤勤也。”Vw4中华典藏网

[5] 闵闵:王冰注:“闵闵,深远也。”Vw4中华典藏网

[6] 泣:通“涩”。滞涩。《六书故·地理三》:“泣,萱曰:又与‘涩’通。”Vw4中华典藏网

[7] (zhù柱):皱缩。Vw4中华典藏网

[8] 此五味之所合也五脏之气:林亿新校正引全元起本作“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气也”。Vw4中华典藏网

[9] 草兹:草席,喻其色之青而无泽。Vw4中华典藏网

[10] 炲:由烟气凝集的黑灰。Vw4中华典藏网

[11] 绀:薄青色。Vw4中华典藏网

[12] 脑:原作“心”,据《素问·五脏生成》改。Vw4中华典藏网

[13] 徇蒙招尤:头目昏眩而肢体振摇。Vw4中华典藏网

[14] 目冥:目昏暗。Vw4中华典藏网

[15] 魄门:王冰注:“谓肛之门也。”Vw4中华典藏网

[16] 飧(sūn孙)泄:泻而米谷不化。Vw4中华典藏网

[17] 报息:气短而不能连续呼吸。Vw4中华典藏网

[18] 长生久视:见《老子·五十九章》。Vw4中华典藏网

[19] 惮散:涣散。Vw4中华典藏网

[20] (jùn菌):机体肌肉隆起者。《素问·玉机真脏论》王冰注:“ ,谓肘膝后肉如块者。”Vw4中华典藏网

[21] 悗(mán瞒):迷惑,烦闷。Vw4中华典藏网

[22] 灵枢经始终:《灵枢》有《终始》篇,按此篇内容分见于《灵枢·阴阳清浊》《海论》《五变》三篇,则“始终”或另有立意。Vw4中华典藏网

[23] 故肺气…气之常也:见《灵枢·阴阳清浊》。Vw4中华典藏网

[24] 悗息:郁闷而有气息不畅感。Vw4中华典藏网

[25] 怫然:疑为“沸然”,形容自觉身体胀大的感觉,与下“狭然”为对。Vw4中华典藏网

[26] 人有髓海……逆者必败:见《灵枢·海论》。Vw4中华典藏网

[27] 畜:通“蓄”。《周易·序卦》:“比必有所畜。”陆德明释文:“畜,本亦作‘蓄’。”Vw4中华典藏网

[28] (kuān宽):身体。《广韵·魂韵》:“ ,体也。”Vw4中华典藏网

[29] 脾胃:原作“皮肤”,据《灵枢·五变》改。Vw4中华典藏网

[30] 木之所伤……大聚乃起:见《灵枢·五变》。Vw4中华典藏网

[31] 燋心:焦心。燋,通“焦”。《字汇·火部》:“燋,与‘焦’同。”又,《针灸甲乙经》卷一作“焦心”。Vw4中华典藏网

[32] 幺:细小。《列子·汤问》张湛注:“幺,细也。”Vw4中华典藏网

[33] 灵枢经五癃津液别:“别”字原脱,据《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题补。Vw4中华典藏网

[34] 高:《灵枢·五癃津液别》作“膏”。高,通“膏”。《说文通训定声·小部》:“高,假借为膏。”Vw4中华典藏网

[35] (guā瓜):肩端骨。Vw4中华典藏网

[36] 骬(héyú盒鱼):胸骨。Vw4中华典藏网

[37] 广骸(hái孩):谓骨骼粗壮。骸,骨骼。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一:“骸,顾野王云:‘身体之骨,总名为骸。’”Vw4中华典藏网

[38] 鼻遂:鼻道。Vw4中华典藏网

[39] 目下果:下眼胞。Vw4中华典藏网

[40] 余:原脱,据《灵枢·决气》补。Vw4中华典藏网

[41] 灵枢经营卫生会:本篇内容除录自《灵枢·营卫生会》者外,并有《灵枢·五音五味》《通天》《五味论》《淫邪发梦》各篇。Vw4中华典藏网

[42] 荣气:《灵枢·营卫生会》作“营气”。荣,通“营”。《说文通训定声·鼎部》:“荣,假借为营。”Vw4中华典藏网

[43] 妇人无须者……此其时然也:见《灵枢·五音五味》。Vw4中华典藏网

[44] 下齐湛湛:貌似谦恭厚重而内藏阴险。马莳注:“下齐湛湛者,内存阴险,外假谦虚,貌似下抑整齐,湛然无私也。”Vw4中华典藏网

[45] 疾:嫉妒。《篇海类编·人事类·疒部》:“疾,妒也。”Vw4中华典藏网

[46] 于于:自得貌。Vw4中华典藏网

[47] 諟(dì帝)谛:审谛。諟,同“谛”。《广韵·霁韵》:“谛,《说文》:‘审也。’或从‘是’。”Vw4中华典藏网

[48] 谭:同“谈”。《说文通训定声·谦部》:“谈,语也,字亦作‘谭’。”Vw4中华典藏网

[49] 念然下意:与上“下齐湛湛”义同。Vw4中华典藏网

[50] 临临然:高大貌。Vw4中华典藏网

[51] 储储:挺直貌。Vw4中华典藏网

[52] 委委然:安重貌。Vw4中华典藏网

[53] 颙颙然:肃敬貌。Vw4中华典藏网

[54] 太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也:见《灵枢·通天》。Vw4中华典藏网

[55] 懦:柔软。Vw4中华典藏网

[56] 缩绻(quǎn犬):收缩。Vw4中华典藏网

[57] 薰:同“熏”。《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Vw4中华典藏网

[58] 脘:原作“腕”,据《灵枢·五味论》改。Vw4中华典藏网

[59] 五味入于口……甘走肉:见《灵枢·五味论》。Vw4中华典藏网

[60] (zhí殖):肥肠。Vw4中华典藏网

[61] 十五:此下原衍“有数”二字,据《灵枢·淫邪发梦》删。Vw4中华典藏网

[62] 正邪从外袭内……立已也:见《灵枢·淫邪发梦》。Vw4中华典藏网

[63] 秦越人三焦脏腑辨:见《难经》三十一至三十六、三十八至四十四及四十七诸难。Vw4中华典藏网

[64] 内:同“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Vw4中华典藏网

[65] 府:聚集。《玉篇·广部》:“府,聚也。”这里指气聚汇之处。Vw4中华典藏网

[66] 三焦者……在气街:见《难经·三十一难》。Vw4中华典藏网

[67] 荣:《难经·三十二难》作“营”。Vw4中华典藏网

[68] 令:原脱,据《难经·三十三难》补。Vw4中华典藏网

[69] 主:《难经·三十四难》作“藏”。Vw4中华典藏网

[70] 五脏各有所……所治也:见《难经·三十五难》。Vw4中华典藏网

[71] 精神:《难经·三十六难》作“神精”。Vw4中华典藏网

[72] 脏唯有五……腑有六焉:见《难经·三十八难》。Vw4中华典藏网

[73] 经言腑有五……故言腑有五也:见《难经·三十九难》。Vw4中华典藏网

[74] 经言肝主色……耳闻声:见《难经·四十难》。Vw4中华典藏网

[75] 肝独有两叶……木叶也:见《难经·四十一难》。Vw4中华典藏网

[76] 三丈二尺:原作“三尺二寸”,据《难经·四十二难》改。Vw4中华典藏网

[77] 匾:扁。《古今韵会举要》:“匾,不圆貌。”Vw4中华典藏网

[78] 精液:《难经·四十三难》作“津液”。Vw4中华典藏网

[79] 人不食饮……即死矣:见《难经·四十三难》。Vw4中华典藏网

[80] 七冲门何在……七冲门也:见《难经·四十四难》。Vw4中华典藏网

[81] 人面独能……令面耐寒也:见《难经·四十七难》。Vw4中华典藏网

[82] 年:原作“身”,据《褚氏遗书·本气》改。Vw4中华典藏网

[83] 子中:子正,夜间十二时至凌晨一时。Vw4中华典藏网

[84] 午中:午正,正午十二时至午后一时。Vw4中华典藏网

[85] 暨乎:至于。暨,至。Vw4中华典藏网

[86] 疢疾:《褚氏遗书·本气》作“痰疾”。Vw4中华典藏网

[87] 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Vw4中华典藏网

[88] 荡:谓心神不宁。Vw4中华典藏网

[89] 而水气:原脱,据《褚氏遗书·津润》补。Vw4中华典藏网

[90] 渍:瘀积。Vw4中华典藏网

[91] 饱:谓耳不闻杂声。Vw4中华典藏网

[92] 股:《褚氏遗书·分体》作“肢”,义胜。Vw4中华典藏网

[93] 关……有消长疾痛生死:此16字原脱,据《褚氏遗书·分体》补。Vw4中华典藏网

[94] 河滨丈人形景篇:见《摄生要义·形景篇》。河滨丈人,即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别号河滨丈人,明代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为“前七子”之一,倡导“为有用之学”,著有《沟断集》《台史集》《近海集》《摄生要义》等。Vw4中华典藏网

[95] 涂:道路。《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郑玄注:“涂,道路也。”Vw4中华典藏网

[96] 橐龠(tuóyuè驼岳):也作“槖籥”,古时吹风炽火之器,类似风箱。Vw4中华典藏网

[97] 热:当作“熟”。Vw4中华典藏网

[98] 李东垣脾胃胜衰论:见《脾胃论》卷上。Vw4中华典藏网

[99] 其:原作“与”,据《脾胃论》卷上改。Vw4中华典藏网

[100] 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见《注解伤寒论》卷二。Vw4中华典藏网

[101] 火:《脾胃论》卷上此前有“若”字。Vw4中华典藏网

[102] 乘:《素问·六节藏象论》作“薄”。Vw4中华典藏网

[103] 走疰:走注。Vw4中华典藏网

[104] 障:原作“瘴”,据《脾胃论》卷上改。Vw4中华典藏网

[105] 耦(ǒu偶):双数。Vw4中华典藏网

[106] 食入于胃……行气于腑:见《素问·经脉别论》。Vw4中华典藏网

[107] 饮入于胃……上归于肺:见《素问·经脉别论》。Vw4中华典藏网

[108] 丸:睾丸。Vw4中华典藏网

[109] 浇灌:《脾胃论》卷上作“灌溉”。Vw4中华典藏网

[110] 李东垣脾胃论:见《脾胃论》卷下。Vw4中华典藏网

[111] 左:原作“右”,据《脾胃论》卷下改。Vw4中华典藏网

[112] 脉者血之府也:原作“血者脉之府也”,据《脾胃论》卷下改。Vw4中华典藏网

[113] 七神:指魂、魄、神、意、智、精、志。Vw4中华典藏网

[114] 析:原作“折”,据《脾胃论》卷下改。Vw4中华典藏网

[115] 温:原作“湿”,据《脾胃论》卷下改。Vw4中华典藏网

[116] 温:原作“湿”,据《脾胃论》卷下改。Vw4中华典藏网

[117] 俞子容辨三焦有形论:见《续医说》卷三。俞子容,即俞弃,字子容,明代姑苏(今苏州)人,博学,好藏书,著有《续医说》《山樵暇语》等。Vw4中华典藏网

[118] 三焦无状空有名:见高阳生《王叔和脉诀》。Vw4中华典藏网

[119] 徐遁:宋代人,通医术,苏辙《龙川略志》卷二载徐遁发现荒年被食者残体右肾有一掌大脂膜,不知即是三焦。Vw4中华典藏网

[120] 入:原脱,据《素问·六节藏象论》补。Vw4中华典藏网

[121] 传化:原作“转气”,据《素问·五脏别论》改。Vw4中华典藏网

[122] 蔡西山:蔡元定,字季通,人称西山先生,南宋建宁(今属福建)人,师从朱熹,著有《律吕新书》《西山公集》等。据《中国医籍考》载,蔡氏尚有《脉经》一卷。Vw4中华典藏网

[123] 孙景思:明代新安人,生平不详,《续医说》卷三“心包络”引作“孙景思医论”,可知其有《医论》之作。后《杂病证治准绳》《医门法律》亦引述其说。Vw4中华典藏网

[124] 俞子容辨肝常有余:见《续医说》卷三。Vw4中华典藏网

[125] 经:原脱,据《圣济经》卷二补。Vw4中华典藏网

[126] 俞子容辩肝非无用:见《续医说》卷三。辩,通“辨”。《说文通训定声·坤部》:“辩,假借为‘辨’。”Vw4中华典藏网

[127] 灵枢经十二经络论:见《灵枢·经脉》。Vw4中华典藏网

[128] 瞀(mào冒):昏烦。Vw4中华典藏网

[129] 约:《灵枢·经脉》作“纳”。Vw4中华典藏网

[130] 额:原作“ ”,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31] 骭(gàn赣):胫骨,又为小腿。Vw4中华典藏网

[132] 侵淫:《灵枢·经脉》作“温淫”。Vw4中华典藏网

[133] 胗:原作“紧”,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34] 胻:《灵枢·经脉》作“骭”。Vw4中华典藏网

[135] 踹:足跟。Vw4中华典藏网

[136] 趣(qū屈):走向。Vw4中华典藏网

[137] 面黑如地色:《灵枢·经脉》作“面如漆柴”。Vw4中华典藏网

[138] 别:原作“从”,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39] 两:原作“次”,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40] 循:此下原衍“胃”字,据《灵枢·经脉》删。Vw4中华典藏网

[141] 辉辉:《灵枢·经脉》作“浑浑”。Vw4中华典藏网

[142] 痛:原作“角”,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43] 胫:原作“颈”,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44] 丛:原作“聚”,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45] 际:原脱,据《灵枢·经脉》补。Vw4中华典藏网

[146] 飧:原作“餐”,据《灵枢·经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147] 秦越人论经络:见《难经》二十五至二十八、三十、四十五、六十二、六十八诸难。Vw4中华典藏网

[148] 心主:手厥阴心包经。Vw4中华典藏网

[149] 霶霈(pāngpèi乓沛):雨多貌。Vw4中华典藏网

[150] 作:《难经·二十七难》作“行”。Vw4中华典藏网

[151] 砭射:以砭石刺腧穴。Vw4中华典藏网

[152] 荥:原作“荣”,据文义改。此下“五脏六腑荥合”“阴荥火,阳荥水”“各有井荥腧经合”“所流为荥”“荥主身热”句“荥”字并同。Vw4中华典藏网

[153] 十变:古医书名。Vw4中华典藏网

[154] 蚑(qí歧)行:虫类徐行。Vw4中华典藏网

[155] 蜎(yuān冤)飞:虫类飞动。Vw4中华典藏网

[156] 俞子容辩冲为血海:见《续医说》卷三。Vw4中华典藏网

[157] 无求子: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宋代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曾任防御推官、奉议郎,后人亦称“朱奉议”,著有《类证活人书》等。Vw4中华典藏网

[158] 男子得阴……先生左肾:见《类证活人书》卷二。Vw4中华典藏网

[159] 孙景思辩心胞络:见《续医说》卷三。Vw4中华典藏网

[160] 真:原作“贞”,据《续医说》卷三改。Vw4中华典藏网

[161] 内经色脉辩:见《素问·脉要精微论》。Vw4中华典藏网

[162] 已:消散。Vw4中华典藏网

[163] 痹:《素问·脉要精微论》王冰注:“痹,痛也。”Vw4中华典藏网

[164] 胻(héng衡):胫骨上部。Vw4中华典藏网

[165] 任:通“妊”。妊娠,怀孕。《正字通·人部》:“任,与妊、姙同。”Vw4中华典藏网

[166] 侵淫:《素问·玉机真脏论》作“浸淫”。Vw4中华典藏网

[167] 若人一息……犹死也:《素问·玉机真脏论》新校正:“按人一息五六至,何得为死?必息字误,息当作‘呼’乃是。”Vw4中华典藏网

[168] 用心省真:《素问·经脉别论》王冰注:“见太阳之脉伏鼓,则当用心察之,若是真脏之脉,不当治也。”Vw4中华典藏网

[169] 秦越人脉辩:见《难经》一至二十四、六十一诸难。Vw4中华典藏网

[170] 王脉:指各经在一年中本经经气旺盛时节表现出的脉象。Vw4中华典藏网

[171] 生气:先天元气。Vw4中华典藏网

[172] 气:原作“脉”,据《难经·十四难》改。此下“心肺气绝于外也”句“气”字同。Vw4中华典藏网

[173] 若:或。Vw4中华典藏网

[174] 死:当作“至”。Vw4中华典藏网

[175] 脉微石曰平……脾衰见也:原有缺页,此85字据清抄本及《难经·十五难》补。Vw4中华典藏网

[176] 六十首:古时诊脉法之名。Vw4中华典藏网

[177] 啘(yè叶):干呕,呃逆。Vw4中华典藏网

[178] 脉有三部九候……有是:原有缺页,此247字据清抄本及《难经·十六难》补。Vw4中华典藏网

[179] 鼽(qíu求):鼻塞。Vw4中华典藏网

[180] 惟其反常……见焉:按此17字系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语,非《难经》原文。Vw4中华典藏网

[181] 占:诊测。Vw4中华典藏网

[182] 张仲景伤寒脉论:见《注解伤寒论》卷一。Vw4中华典藏网

[183] 鞕:原作“鞭”,据《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84] 复:原脱,据《注解伤寒论》卷一补。Vw4中华典藏网

[185] 流:《注解伤寒论》卷三注作“留”,是。Vw4中华典藏网

[186] 燥:《注解伤寒论》卷一作“躁”。Vw4中华典藏网

[187] 结:原作“急”,据《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88] 结:原作“急”,据《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89] 泻漆:倾倒漆汁。Vw4中华典藏网

[190] 愈:《注解伤寒论》卷一作“解”。Vw4中华典藏网

[191] 鞕:原作“鞭”,据清抄本及《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92] 鞕:原作“鞭”,据清抄本及《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93] 复衣:夹衣。Vw4中华典藏网

[194] 鞕:原作“鞭”,据清抄本及《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95] 鞕:原作“鞭”,据清抄本及《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196] :同“噎”。《玉篇食部》:“ ,或噎字,食不下也。”Vw4中华典藏网

[197] 差:略微。Vw4中华典藏网

[198] 溷(hùn混):混乱。Vw4中华典藏网

[199] 龈:原作“断”,据清抄本及《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200] 铨衡:《注解伤寒论》卷一作“衡铨”,音义皆胜。Vw4中华典藏网

[201] 今:原作“令”,据《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202] 余:原脱,据《注解伤寒论》卷一补。Vw4中华典藏网

[203] 搏:原作“符”,据《注解伤寒论》卷一改。Vw4中华典藏网

[204] 足:《注解伤寒论》卷一作“逮”。Vw4中华典藏网

[205] 孙思邈千金翼论脉:见《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色脉》。Vw4中华典藏网

[206] 胃:原作“胸”。据《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色脉》改。Vw4中华典藏网

[207] 关上:原脱,据《千金翼方》卷二十五《色脉》补。Vw4中华典藏网

[208] 俛:同“俯”。屈身;低头。《广韵·庆韵》:“俯,《汉书》又作俛。”Vw4中华典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