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病 因
《内经·疟论》
黄帝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颌,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
曰:何气使然也?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颌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去,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今之疡医,不言破阵诀要之果,遂使后学传乖迷路,怆惶失序,轻者必重,重者必轻。凡有此病,未要辩问是痈是疽,是疮是疖,是虚是实,是冷是热者,首先便服内托散五七服,次服五香连翘汤宣泄毒气。便以骑竹马取穴法针之,或隔蒜灸之,务使毒气有路而出,不攻于内。更灸足三里,引热就下。此皆良法。
今此五香连翘汤方,不一仆比较之,皆有不同,其中有用大黄者。盖大黄治痈疖之要药,所以孙真人治痈疽方萌之时,首以单煮大黄汤,以宣其毒气;或以车螯散、追毒丸,首用宣利之药,无使毒炽,此其大法。
今时之人,但见宠妾稍众,以为斫丧太过,有病者于心烦有愧,自谓内耗中干,致有此疾,遂更补助热药,性之药,投合病者之意宜矣。殊不知邪之所凑,其气留而不去,其病乃实。若一见此病,而便投热药,转助毒气,可谓抱薪救火。经曰: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如此医杀之尔。
古人云:痈疽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疮已破,脏腑已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此是先后次第之要诀也。《至真要论》云: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又云: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盛则肉腐为脓。又云:大凡痈疮,多生于膏梁之人。何也?平日宠妾满前,温床厚被,未寒衣锦,未饱先食,无非饮醇酒,食鸡羊,啖油面,嗜炙煿。平日熏煮脏腑,色力太过,稍有不及,便服兴阳乳石,狼虎之药以助之。取一时之快[175] 意,殊不知消渴、消谷、消肾、痈疽发背,自此而起。又因气宇不顺而得之。既得斯疾,于心有慊,一毫冷药,断不肯服。医者又不熟术,只得徇情。首以十宣散投合其意,便以膏药敷贴其外,殊不知毒气方盛之时,外被傅以药闭其毫孔;内服温药助其毒气,致令热毒之气,无路发越,内攻脏腑,倾人性命,急如反掌。一是有证,便以骑竹马取穴法,口灸五七壮,使心脉流通,毒气有路发泄,或以蒜钱、蒜饼[176] 于疽顶上灸之,亦使毒气有路发泄,不至内攻,更以足三里穴灸五七壮,此乃引热就下故也。
愚今谨择内托散、五香连翘汤、沉郁汤,甚者追毒丸及漏芦汤。已上皆宣热拔毒之药。既灸之后,使毒气有路而出;服药之后,使毒气不伤五脏;然后玩味方论,或命医者鬲确疾证,依法调治,亦未晚也。若有烦热口燥咽干,大腑秘难,六脉沉实而滑,或洪数有力,便可投之以漏芦汤、大黄等药,或追毒丸,为宣热拔毒之计;或有泻证,医者便不可归咎于药,以为张本之计。殊不知患痈疽之人,每有泄泻,皆是恶候。若疑似之间,但服内托散,次以五香连翘汤、沉射汤;五七日之后,断之国老膏、万全散、牛胶饮子、忍冬酒、柞木散、黄矾丸、远志酒之类,皆可选用,以为破敌之需。已上诸方,不冷不热,不问老幼少壮,阴阳虚实冷热,多服为妙,自有奇功。所有前贤精妙方论,遍集于后,以备检阅。次序门类,整然不紊,临病之际,若能仔细玩味,详灼义理,依法治之,万不失一。
张子和论妇人带下赤白[177]
君子非好与昔人辩,以要誉也。盖昔人有一误,流为千百世之祸者,如《精选圣惠方》二十三卷,论妇人赤白带下云:妇人带下者,由劳神过度,损动经血,致令身虚,受于风冷,风冷入于脬络,传其血之所成也。又有《巢氏内篇》四十四卷,论任脉为经之海。其任之为病,女子则为带下。手太阳为小肠之经也,手少阴为心之经也。心为脏,主于里;小肠为腑,主于表。二经之血在于妇人,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冲任之所统也。冲任之脉,既起于脬内,阴阳过度,则伤脬络,故风邪乘虚而入于脬中,损冲任之经,伤太阳少阳之血,致令脬络之间,秽与血相兼带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二家之说皆非也!
夫治病,当先识经络,《灵枢》十二经中,有是动之病,有所生之病。大[178] 经有十二,奇经有八脉。言十二经之外,复有此八道经脉也。十二经与八道经脉,通身往来,经络共二十道,上下流走,相贯周环,昼夜不息,与天同度。自手太阴肺经起,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复会于手太阴肺经也。然此二十道经络,上下周流者,止一十九道耳。惟带脉起少腹侧季胁之端,乃章门穴是也。环身一周,无上下之源,络脬而过,如束带之于身。《难经》曰:带之为病,溶溶如坐水中。冲任者,是经脉之海也。循腹胁夹脐傍,传流于气冲,属于带脉,络于督脉。督脉者,起于关元穴。任脉者,女子在养胎孕之所。督脉乃是督领妇人经脉之海也。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原而三歧,皆络带脉。冲任督三脉,皆统于篡户,巡阴器,行廷孔,溺孔上端。冲任督三脉,以带脉束之。因余经上下往来,遗热于带脉之间。热者,血也。血积多日不流。火则从金之化,金曰从革而为白,乘少腹间冤热,白物满溢,随溲而下,绵绵不绝,多不痛也。或有痛者则壅碍,因壅而成痛也。《内经》曰:少腹冤热,溲出白液。冤者,屈滞也。病非本经,为他经冤抑而成此疾也。冤,一作客。客,犹寄也。遗客热于少腹,久不去,从金化而为白。设若赤白利,赤者新积也,从心火;白者旧积也,从肺金。故赤白利,不可曲分寒热,止可分新旧而治之。假如痈疖始赤血,次溃白脓,又岂为寒者哉?而病者未信也。此今之刘河间常言之矣。皆云寒多则白,以干姜、赤石脂、桃花丸治利虽愈,后必生血疾。如白带下病,经以白芍药、干姜,白带虽愈,则小溲必不利。治泻利与治带下,皆不可骤用峻热之药燥之,燥之则内水涸,内水涸则必烦渴,烦渴则小溲不利,小溲不利则足肿面浮,渐至不治。《内经》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发为筋痿。淫衍白物,如精之状,男子因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左传》曰:少男惑长女,风落山之象,是为惑蛊之疾,其文三虫同皿曰蛊。乃是思慕色欲,内生后蚀,甚不可便用燥热之药攻之,渐至形削羸瘦脉大者,必死而不救。且亦白痢者,是邪热传于大肠,下广肠,出赤白也。带下者,传于小肠,入脬经下赤白也。据此二证,皆可同治湿法治之。先以导水、禹功丸泻讫,次以淡剂降心火、益肾水,下小溲,分水道,则自愈矣。
顷顿丘一妇人,病带下连绵不绝,白物或来已三载矣。命予脉之。诊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热口干、晕眩,时呕酢水。余知其实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讫冷痰三二升,皆酢水也。间如黄涎,状如烂胶,次以浆粥养其胃气;又次用导水、禹功,以泻其下,然后以淡剂渗泄之药,利其水道,不数日而愈。
余实悟《内经》中所云: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179] ,上取之。又上者下之,下者上之。然有此法,亦不可偏执,更宜详其虚实而用之。故知《圣惠方》带来风寒之言,与巢氏论中赤热白寒之说,正与《难》《素》相违。吾非敢妄论先贤,恐后学庸流不明,未免从之而行也。赤白痢与赤白带下,皆不死人。《内经》惟肠澼便血,血溢[180] 身热者死。赤白带下、白液白物、蛊病、肾消,皆不能死人,有死者,药之误也。
* * *
[1] 晏:《素问·疟论》王冰注:“犹日暮也。”
[2] 膂:脊骨。
[3] 相:原作“结”,据《素问·疟论》改。
[4] 瘅疟:指不打寒战,但有高热、烦躁、口渴、呕吐等症状的疟疾。
[5] 张子和疟论:见《儒门事亲》卷一《疟非脾寒及鬼神辩》。
[6] 拘:原作“归”,据《素问·五脏别论》改。
[7] 三:《儒门事亲》卷一作“五”。
[8] 又内经咳论:见《素问·咳论》。
[9] 张子和咳分六气论:见《儒门事亲》卷三《咳分六气毋拘以寒述》。
[10] 邪:原作“耶”,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11] 匙:原作“日”,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12] 遂:原脱,据《儒门事亲》卷三补。
[13] 谓:原作“为”,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14] 徐叔拱:徐枢(1355—1441),字叔拱,元末华亭南桥人。受父医术,工诗善医,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荐为秦府良医政,后掌院事,官至太医院使,疗疾屡奏奇效。著《订定王叔和脉诀》《足庵集》。
[15] 瞢(méng萌):目光不明。
[16] 扑:原作“蹼”,据文义改。
[17] 酌用发表……无措手也:此62字原脱,据清抄本补。
[18] 何柏斋论咳嗽:见《医学管见·论咳嗽》。全篇原脱,据校本补。
[19] 又刘河间吐泻论: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吐下霍乱》。
[20] 大:原脱,据《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补。
[21] 杀:帮助脾胃消化。
[22] 谓:原作“为”,据《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吐下霍乱》改。
[23] 如钱氏:原为“如病微”,据《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吐下霍乱》改。
[24] 巇崄:即崄巇。义道路危险艰难。
[25] 张子和吐泻论:见《儒门事亲》卷一《霍乱吐泻死生如反掌说》。
[26] 又张子和三消论:见《儒门事亲》卷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
[27] 为:《儒门事亲》卷三作“能”。
[28] 烜(xǔan选):《玉篇·火部》:“火盛皃。”《周礼·秋官·序官》:“司烜氏。”郑玄注:“烜,火也。”
[29] 在:《儒门事亲》卷三作“盖”。
[30] 瘅:原作“痹”,据文义改。
[31] 寒:《儒门事亲》卷三作“阳”。
[32] 石药之人多悍烈之渴:《儒门事亲》作“石药之渴”。
[33] 三:《儒门事亲》作“二”。
[34] 蔑:鼻出血。《素问·气厥论》:“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王冰注:“蔑,谓(鼻)汗血也。”
[35] 何柏斋论消渴:见《医学管见·论消渴》。
[36] 玉机微义:明代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约成书于1368~1396年。又名《医学折衷》。
[37] 缲:同“缫”,抽茧出丝。《集韵·豪韵》:“缫,《说文》:‘绎茧为丝。’或从喿。”
[38] 又刘河间癥瘕论: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癥瘕》。
[39] 经曰小肠移热……别之。此102字原脱,据清抄本补。
[40] 张子和积聚论:见《儒门事亲》卷三《五积六聚治同郁断》。
[41] 张子和积聚论……不明标本者:此237字原脱,据清抄本补。
[42] 亦:原作“苦”,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43] 太仆:古秦汉时代官名,为九卿之一,掌管皇帝车辆、马匹事务。
[44] 导:原作“道”,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45] 结胸里……季胁:《儒门事亲》卷三《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作“结胸里而贯贲,入贲下抵季胁”。
[46] 肭(nǜ衄):同“朒”,折伤。
[47] 瘿:原作“ ”,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48] 张子和十膈五噎论:见《儒门事亲》卷三《斥十膈五噎浪分支派疏》。
[49] 急:原作“多”,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50] 扃(jiōng埛):门闩。
[51] 张子和湿热生虫论:见《儒门事亲》卷三。
[52] 发种聚行:《儒门事亲》卷三作“发作肿聚”。种,通“肿”。《说文通训定声·丰部》:“种,假借为肿。”
[53] 形:原作“头”,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54] 龋虫……亦不尽有:《儒门事亲》卷三作“龋虫,无所不为,人患亦不尽有”。
[55] 居泉……鳞虫不成:此9字原脱。据《儒门事亲》卷三补。
[56] 倮虫……不成:《儒门事亲》卷三作“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
[57] 多:原作“炙”,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58] 蚄:即虸蚄,一种吃庄稼叶的害虫。
[59] 螟:螟虫。螟蛾的幼虫。
[60] 螣:螣蛇。传说中一种会飞的蛇。
[61] 蝥:一种吃苗根的害虫。
[62] 蠈:一种食草节的害虫。《尔雅·释虫》作“贼”。
[63] 此:原作“比”,据文义改。
[64] 虫:《儒门事亲》卷三作“蛊”。
[65] 下:原作“小”,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66] 政:疑为“和”之误。
[67] 举:原作“卒”,据清抄本及《素问·举痛论》篇题改。
[68] 刘河间论目痛: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昧不明》。
[69] 冥:原作“膜”,据《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昧不明》改。
[70] 正理:指《正理伤寒论》。已 。
[71] 清静经:即《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传说由汉钟离(钟离权)等著。
[72] 察:原作“有”,据《素问玄机原病式·目昧不明》改。
[73] 帘:原作“廉”,据文义改。
[74] 何柏斋论诸痛:见《医学管见》中《论目痛》《论齿痛》《论腹痛》《论腰痛》各篇。
[75] 又张子和疝论:见《儒门事亲》卷三《疝本肝经宣通勿塞状》。
[76] 水:原作“卧”,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77] 气:原作“器”,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78] 针:原作“言”,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79] 何柏斋论疝痛:见《医学管见·论疝痛》。
[80] 又张子和饮论:见《儒门事亲》卷三《饮当去水温补转剧论》。
[81] 生:原作“发”,据《儒门事亲》卷三改。
[82] 温:原作“湿”,据文义改。
[83] 绐(dài代):哄骗。
[84] 刘河间鼽论:见《素问玄机原病式·鼽》。
[85] 熯(hàn汗):用火焙物。
[86] 张子和咽喉论:见《儒门事亲》卷三《喉舌缓急砭药不同解》。
[87] 阙:同“缺”,短少。《吕氏春秋·任数》:“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
[88] 又刘河间吐酸论: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吐酸》。
[89] 粝食:粗米做成的食物。
[90] 刘河间淋论:见《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淋》。
[91] 液:原脱,据《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淋》补。
[92] 又内经阴阳别论:见《素问·阴阳别论》。
[93] 四经:四时之经脉。《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春脉弦,夏脉洪,秋脉浮,冬脉沉。谓四时之经脉也。”
[94] 十二从:《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谓天气顺行十二辰之分,故应十二月也。从,顺从。”
[95] 颓疝:《素问·阴阳别论》王冰注:“阳气下坠,阴气上争,上争则寒多,下坠则筋缓,故睾垂纵缓,内作颓疝。”
[96] 澼:原作“辟”,据文义改。
[97] 炅中:即热炽于中。炅,日光,引申为炽热。
[98] 发:原作“法”,据《素问·示从容论》改。
[99] 消索:《素问·示从容论》王冰注:“肾气不足,故水道不通。肺脏被冲,故形气消散。索,尽也。”
[100] 行:原作“形”,据《素问·示从容论》改。
[101] 守:原作“收”,据《素问·示从容论》改。
[102] 充:原脱,据《素问·解精微论》补。
[103] 其生五:指人以五脏之气生。
[104] 其气三:指天气、地气、运气。
[105] 犯:触犯。此指违背自然规律。
[106] 秘:原作“闭”,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改。
[107] 咸:原作“酸”,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改。
[108] 内经论杂病:《内经》无此篇名,其内容见《素问·玉机真脏论》《气厥论》《病能论》《奇病论》《刺志论》《长刺节论》《气穴论》《水热穴论》《缪刺论》各篇。
[109] 病名曰肝:原脱,据《素问·玉机真脏论》补。
[110] 以成其疹然后调之:原脱,据《素问·奇病论》补。
[111] 齐:通“脐”。《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齐,假借为脐。”
[112] 痿:原作“瘘”,据《素问·奇病论》改。
[113] 浴:原作“俗”,据《素问·病能论》改。
[114] 气:原作“风”,据《素问·气穴论》改。
[115] 肉:原作“内”,据《素问·气穴论》改。
[116] 命:原作“名”,据《素问·缪刺论》改。
[117] 分:原作“外”,据《素问·缪刺论》改。
[118] 左角:左额角。《素问·缪刺论》王冰注:“手少阴,真心脉。足少阴,肾脉。手太阴,肺脉。足太阴,脾脉。足阳明,胃脉。此五络皆会于耳中,而出络左额角也。”
[119] 灵枢经邪气脏腑病形论: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口问》篇。
[120] 悗:原作“脱”,据《灵枢·口问》改。
[121] 人之欠者……足踝下留之:见《灵枢·口问》。
[122] 大惑论:见《灵枢·大惑论》。
[123] 瞑:原作“卧”,据《灵枢·大惑论》改。
[124] 邪客论:见《灵枢·邪客》。
[125] 根结论:见《灵枢·根结》。
[126] 视有余不足:原脱,据《灵枢·根结》补。
[127] 寿夭刚柔论:见《灵枢·寿夭刚柔》。
[128] 终始论:见《灵枢·终始》。
[129] 岁露论:见《灵枢·岁露论》。
[130] 得:原脱,据《灵枢·岁露论》补。
[131] 入:《灵枢·岁露论》作“危”。
[132] 热病论:见《灵枢·热病》。
[133] 倚:原作“烦”,据《灵枢·热病》改。
[134] 舌:原脱,据《灵枢·热病》补。
[135] 狂论:见《灵枢·癫狂》。
[136] 周痹论:见《灵枢·周痹》。
[137] 气:原作“寒”,据《灵枢·周痹》改。
[138] 胀论:见《灵枢·胀论》。
[139] 郭:张大,扩大。《集韵·广韵》:“郭,张也。”
[140] 郭:城郭。
[141] 水胀论:见《灵枢·水胀》。
[142] 瘇(zhǒng肿):足肿。
[143] 窅(yǎo咬):深窝。
[144] 营:《灵枢·水胀》作“荣”。
[145] 百病始生论:见《灵枢·百病始生》。
[146] 句:通“拘”,捕捉。《山海经·大荒东经》:“又困民国句姓(生)而食。”
[147] 上膈论:见《灵枢·上膈》。
[148] 忧恚无音论:见《灵枢·忧恚无言》。
[149] 寒热论:见《灵枢·寒热》。
[150] 秦越人论杂病:见《难经》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六、四十八至六十诸难。
[151] 结:原作“急”,据《难经·二十九难》改。
[152] 溶溶:柔软无力。
[153] 七:原作“九”,据《难经·三十七难》改。
[154] 留:《难经·三十七难》作“营”。
[155] 纪:指经气循周身运行的次数。
[156] 得:原作“能”,据《难经·四十六难》改。
[157] 涎:《难经·四十九难》作“液”。
[158] 其不等奈:原脱,据《难经·五十二难》补。
[159] 行:《难经·五十二难》作“移”。
[160] 一脏不再伤传:《难经·五十三难》作“一脏不再伤”。
[161] 间:原作“肾”,据《难经·五十四难》改。
[162] 浮:《难经·五十八难》作“濡”。
[163] 阳:《难经·五十八难》作“伤”。
[164] 有汗出而死:原作“阴寒有汗出而死”,据《难经·五十八难》删去“阴寒”2字。
[165] 藁:同“槁”。干枯。《字汇·艸部》:“藁,与槁同,木枯也。”
[166] 又灵枢经论痈疽:见《灵枢·痈疽》。
[167] 气:《灵枢·痈疽》作“留”。
[168] 不急治:《灵枢·痈疽》无此3字。
[169] 不:原脱,据《灵枢·痈疽》补。
[170] 治之:原脱,据《灵枢·痈疽》补。
[171] 刺节真邪论:见《灵枢·刺节真邪》。
[172] 气者:原脱,据《灵枢·刺节真邪》补。
[173] 溜:积留。也作“留”。《战国策·韩策一》:“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174] 凡人年四十岁……丧命者多矣:见《寿世保元》卷九《痈疽》。
[175] 快:原作“诀”,据文义改。
[176] 饼:原作“并”,据文义改。
[177] 张子和论妇人带下赤白:见《儒门事亲》卷一《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
[178] 大:原作“廷”,据《儒门事亲》卷一改。
[179] 燥之则内水涸……下有病:此350字原脱,据清抄本补。
[180] 溢:《儒门事亲》卷一《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作“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