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窗医案
作者:王堉章节列表
升序↑- 书论
- 阴热目痛
- 痰结肺胃,咳喘晕绝
- 阴虚内热,身面皆赤
- 红痧危症,昏不知人
- 霍乱吐泻
- 脾虚失运,大便不通
- 邪风中府,卒然昏噤
- 肝郁呕血
- 食积致痢
- 脾湿痰晕
- 中风臂痛
- 肝热郁血
- 脾劳过食,误下致危
- 寒疟误治
- 气郁吐痰
- 酒肉内伤,感寒生痰
- 饱食冷饮,凝结不通
- 过劳中暑
- 痘疹气虚,过服寒凉
- 阴虚血热,误用桂附
- 外感风热
- 饮食伤胃
- 湿热内蕴,实而误补
- 过饮致泻,误用提补
- 阴虚内热,伤脾唾血
- 肝气凝结,而致寒疝
- 内有积热,伤风致疟
- 阴疽发背
- 风痰昏乱
- 产后腹痛
- 产后胸痛,乳儿痰疾,暴怒伤肝三案
- 肝郁气逆,脉不应病
- 热郁伤暑,误用桂附
- 发颐
- 胃热与脾寒
- 思虑伤脾,痰扰心包
- 气郁喘嗽
- 劳倦失眠,脉坏难治
- 气郁吐逆
- 阴虚血弱,胃绝难医
- 寒湿下注,关节疼痛
- 肝郁气结,土败难愈
- 肠有蓄水,小便不出
- 子痫
- 久痢致虚,阴阳将绝
- 产后气虚,升降失常
- 湿痹似瘫
- 阴虚肝郁,双目痛楚
- 年老血崩,阴阳两虚
- 霍乱转筋
- 热疟
- 脾虚肝郁
- 寒疟
- 食积腹痛
- 胃热血结
- 痰火郁肺
- 风痰致咳
- 忧郁致疾,腿目渐废
- 阴火大炽,清下无功
- 风寒水肿,误作虚治
- 阴虚血热,误作痧治
- 阴热斑疾
- 血虚肝郁
- 论人参
- 实证似虚
- 痰热上潮,喉中结核,数年不孕
- 脾虚血崩
- 食积经闭
- 气滞经闭
- 论绵山血见愁
- 天花逆证
- 小儿乳积
- 气郁成痰
- 误用失笑散致死
- 水积吐食
- 审证与慎药
- 水停不寐
- 食积作吐
- 湿痰流注
- 脾湿停痰,上扰心包
- 湿热内淫,实证遗精
- 诊脉如审案
- 湿热内淫,实证吐血
- 脾虚食滞,月事不调
- 气滞水积,痰壅肺窍
- 胃中积滞,四肢肿胀
- 保胎、增乳二方
- 肝气不舒,郁而生火
- 肝木克土
- 阴火上冲,以致耳聋
- 气郁脾馁
- 肝郁头痛
- 气郁停痰,喘咳不食
- 臁疮外症
- 少阳感冒,热入血室
- 痰厥头痛
- 气滞停食
- 水气下注,腿脚作肿
- 脾胃积滞,误用桂附
- 热病误治
- 长夏热病
- 阴亏血热
- 蓄水喘嗽
- 大虚腹满,梅核作喘
- 气郁胁痛
- 气郁痰壅
- 暴怒伤肝,热入血室
- 食积胸满
- 小儿肝疳
- 食为气滞,中脘不通
王堉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某傻子的一生
《某傻子的一生》,是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遗稿。共五十一章。每章字数篇幅短小,1927年发表。为芥川自杀后由友人久米正雄整理后发表。这篇小说实际上影射了芥川的一生,他对自身回顾、对家人的思考、当时资本社会发展的不安。最终章“败北”中描绘了主角“他”服药的情景,而芥川于1927年服药身亡。小说中提到了大量欧洲文学家,如波德莱尔、福楼拜、卢梭、维龙、柯克托等,也有提到印象派的画家,如塞尚。同时还有其他时期的古典艺术作品。小说第五章提到的“前辈”为谷崎润一郎,第十章的“先生”为夏目漱石,第五十章发疯的友人为宇野浩二。
神农本草经疏
三十卷。明缪希雍撰。又名 《本草经疏》。缪氏医术精湛,对本草研究尤为精深。他以 《神农本草经》 为经,以《名医别录》为纬,历三十余载,撰成此书。此书目录编次悉依宋代《大观证类本草》,部分混杂者,为之补正。刊于天启五年 (1625)。其取名缪氏曾称 “本草出自神农,譬之五经,增补别录,譬诸注疏,故名。”此书分本草为十部,卷一至卷二为续序例上、下。续序例上对药之性味、主治、七方十剂、五脏苦欲补泻等作了论述。续序例下,分阴阳表里虚实、五脏六腑虚实、六淫、杂证、妇人、小儿、外科七门。卷三至卷三十,按《大观证类本草》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米谷、菜等十部,共载药物一千四百余种。此书为缪氏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与阐发,以及一生药学经验之总结。缪氏在此书中对中药的作用,相互间作用的差异,每位药物的作用机理,以及其应用禁忌,一一加以说明。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用药原则及药物的具体运用。此书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较,李氏《本草纲目》以品种的齐全、部类的系属、采制的鉴定、功用的综述性等取胜,而此书则以述功寻验,明其所以然,条分缕析,发其隐微之旨为佳。是一部深刻而系统论述中药药性理论的巨著,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使我国的本草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由研究药物的效用发展到重视中药药理的研究阶段。清代著名药学家吴仪洛云:“缪氏之《经疏》,不特著药性功能,且兼其优劣,其中多所发明。”缪氏自序称:“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足见此书宜于实用。有明天启五年(1625)绿君亭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光绪辛卯年(1891)池阳周氏校刊本。
白香山诗集
唐诗别集。40卷。白居易撰。白居易晚年自号香山居士。此书是清人汪立名编纂。汪立名号西亭,婺源人,康熙时官工部主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20卷,分讽谕、闲适、感伤、杂律诗四类;后集17卷,分格、律两类;别集1卷,收其应制及试作诸诗;补遗2卷。前有宋荦序,朱彝尊序,汪立名序,凡例,新著年谱,陈振孙作年谱,元稹序,《旧唐书》本传等。此书参校了明代各本《白氏长庆集》和《唐音丁签》等。经过考证编排,除原注外号增笺释。书中字句,用万间堂校改本,苕溪草堂本、憩间堂所藏泰兴李侍御依宋刻手校本等参校,对错误颇多纠正。《四库全书》据内府藏本收录,其《总目》说:“立名此本,考证编排,特为精密。其所笺释,虽不能篇篇皆备,而引据典核,亦胜于注书诸家漫衍支离。徒溷耳目,盖于诸刻之中,特为善本。”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 (1702),由汪氏 一隅草堂刊刻。《四部备要》据此排印。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纸型校订重印。
玉坡奏议
五卷。明张原撰。张原,字士元,三原(治今陕西省三原县龙桥镇)人。正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因上疏论事被谪为贵州新添驿丞。嘉靖元年(1522)召复故官。他对当时的权贵大臣直言不讳,言人所不言,这些奏疏皆收于本集。有《四库全书》本。
楞严义灯
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乃世尊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要道。为宗、教之指南,性、相之总纲。诸佛依之为成佛正因;众生依之为解脱要诀。在如来三藏圣典中,求其彻底阐明心性;彻底破妄显真,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越无学者,楞严妙法是矣!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解以示真修,依圆行而证大果。
密藏开禅师遗稿
凡二卷。明代密藏道开撰。卷上包括上慈圣皇太后、募刻大藏文、刻大藏愿文等共五十篇;卷下包括上本师和尚、与徐海观居士等六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