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五
(日)喜多村直宽 撰
消渴
《千金》栝楼汤方(《外台》)
栝楼(五两,切) 麦门冬(汁,二升) 生姜(五两,切) 茅根(切,二升) 芦根(切,二升)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又栝楼散方
栝楼(八分) 麦门冬(六分,去心) 甘草(六分,炙) 铅丹(八分)
上四味捣为散,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黄芪汤方
黄芪(三两) 茯神(三两) 栝楼(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麦门冬(三两,去心) 干地黄(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疗下焦虚热注脾胃,从脾注肺,好渴利方
小麦(一升) 竹叶(切,三升,洗) 麦门冬(四两,去心)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三十枚,去核) 生姜(五两) 栝楼(五两) 地骨皮(一升)
上九味切,先以水三斗煮小麦,取一斗,去滓澄清,取八升,去上沫,取七升煮药,取三升,分三服。
又肾消夜尿七八升方
鹿角(一具,炙令焦)
上一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渐渐如至一匕半。
又加减巴郡太守奏三黄丸,疗男子五劳七伤,消渴,不生肌肉,妇人带下,手足寒热者方
春三月,黄芩(四两) 大黄(三两,炒) 黄连(四两)
夏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一两,炒) 黄连(七两,炒)
秋三月,黄芩(六两)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冬三月,黄芩(三两) 大黄(五两) 黄连(二两,炒)
上三味随时合捣下筛,以蜜和为丸如大豆。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增七丸。食上饮下,一月病愈。
《近效极要论》热中虽能食多,小便多,渐消瘦方(同上)
生枸杞根(切,一升) 生麦门冬(三两,去心) 黄连(二两) 小麦(八合) 人参(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八合,去滓,分为三服,间食服之。如不能多服,分作四五服,亦得。
又先服八味肾气丸讫,后服此药压之方
黄连(二十分) 苦参粉(十分) 干地黄(十分) 知母(七分) 牡蛎(八分,熬) 吴麦门冬(十二分,去心) 栝楼(七分,一方无,余及数分并同)
上七味捣筛,牛乳和为丸如梧子大,并手作丸,暴干,油袋盛。用浆水或牛乳下,日再服,二十丸,一方服十五丸。(按《近效》疗热中方有人参五分)
《广济》疗消渴,口苦舌干方(同上)
生麦门冬(五两,去心) 茅根(切,一升) 栝楼(三两,切) 乌梅(十颗,去核) 小麦(三合) 竹茹(切,一升)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细细含咽,分为四五服。
崔氏饮水不知休,小便中如脂,舌干渴方(同上)
黄连(五两) 栝楼(五大两)
上二味捣末,以生地黄汁和丸,并手丸。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再服之。
《肘后》卒消渴小便多方(同上)
多作竹沥饮之,恣口,数日瘥。
《录验方》治消渴,日饮六七斗,小麦汤方(《医心》)
小麦(一升) 栝楼根(切,一升) 麦门冬(一升)
上三物,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饮之。
《样要方》疗渴,身体微肿方(同上)
茅根三斤,捶破,以水二斗煮取二升。一日服尽,可日服一剂。
枸杞汤方(《千金》)
枸杞枝叶(一斤) 栝楼根 石膏 黄连 甘草(各三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剧者多合,渴即饮之。
大小便
《经心方》芍药汤,治胀满大行不通方(《医心》)
芍药(六分) 芒硝(六分) 黄芩(五分) 大黄(八分) 杏仁(八分)
凡五味,丸如梧子。饮服十五丸,日三。
《华佗方》云:有病日食二斗米,至二百日不大便,亦无所病苦,何以尔,名为何等病也此?此为谷瘦也。谷气液升道中去,虽无病,下关不通不可长久,治之方(同上)
葛根(五升) 猪肪(三升)
凡二物,葛根细剉,洗之,以水三升并煎之,得一斗半,去滓,复煎其汁得七升已,取猪肪切,煎之成膏,着葛根汁中煎,使相得四升。所服二升,二日尽之。下关通,营卫泽,药无所禁,服此药开六腑,当下。
《新录方》大便干,骨立者方(同上)
生地黄(切,三升) 韭(切,三升)
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相去十里。
又方
捣蒜为泥,酒服如枣,日三。
《承祖方》治大便牢难,腹热,连日欲死方(同上)
甘遂 芫花 黄芩
凡三物分等,捣蜜丸如小豆。服五丸,不通,更服三丸。
《华佗方》二车丸,主临饭腹痛不能食,复又大便难方(同上)
大黄(十三两) 柴胡(四两) 细辛(二两) 茯苓(一分) 半夏(一两)
凡五物治筛,丸以蜜。饮服如梧子五丸。
《千金》练中丸,主宿食不消,大便难方(《外台》○按《医心》引《录验方》)
大黄(八两) 葶苈(熬) 杏仁(去皮尖,熬) 芒硝(各四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日三服,稍加之。
又三黄汤,疗下焦热结,不得大便方
大黄(三两) 黄芩(二两) 甘草(炙,一两) 栀子(二七枚)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若秘,加芒硝二两。
《千金翼》濡脏汤,主大小便不通六七日,腹中有燥粪,寒热烦迫,短气汗出,腹满方(同上)
生葛根(二斤,切) 猪膏(二升) 大黄(一两,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滓,内膏煎取三升,澄清。强人顿服之,羸人分再服。
《古今录验》疗大小便不通方(同上)
通草(四两) 郁李仁(三两,去皮) 车前子(五合,一方一升) 黄芩(三两) 朴硝(四两) 瞿麦(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广济》疗下冷疼,小便不通,鸡苏饮子方(同上)
鸡苏(一握) 通草(四两) 石韦(一两,炙去毛) 冬葵子(一两半) 杏仁(二两,去皮尖) 滑石(二两) 生地黄(四两)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利。
《千金》疗大便不通方(同上)
常服蜜煎五合。
又方
捣葵根汁,服之良。
《经心录》疗大小便不通方(同上)
滑石(二两) 葵子 榆白皮(各一两)
上三味下筛为散,煮麻子汁一升半,取二匕和服,两服即通。
《样要方》疗一切虚热气拥,滞结不通,三黄丸方(《医心》)
黄连(二两) 大黄(二两) 黄芩(三两)
上件三物捣,蜜和丸如梧子。食后服三丸,日三。
《经心方》大黄丸,治虚热,食饮不消化,头眩,引胸胁喉中介介,口中烂伤,不嗜食方(同上)
大黄(一两) 黄芩(一两) 黄连(三两) 苦参(二两) 龙胆(二两)
五味,蜜丸如梧子。服五丸,日三。
《百一方》疗关隔,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两三日则杀人(《证类本草》)
芒硝三两,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一升汤中。尽服,当先饮汤一升,已吐出,乃服之。
《经验后方》解风热,疏积热风壅,消食化气导血,大解壅滞(同上)
大黄四两,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茶下一十丸,如要微动,吃十五丸。冬中最宜服,并不搜搅人。
《经验方》治大小便不通(同上)
用白矾细研末,令患人仰卧,置矾末于脐中满,以新汲水滴之。候患人觉冷透腹内,即自然通。如是曾灸无脐孔即于元灸盘上,用纸作环子,笼灸盘高一指半,已着矾末在内,仍依前法,用水滴之。
《姚氏方》治大小便不通(同上)
烧乱发末,三指撮投半升水中,一服,孙真人同。
《千金》疗遗尿,小便涩方(《外台》)
牡蛎(熬) 鹿茸(炙。各四两) 桑耳(三两) 阿胶(二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作散,以饮送之。
《古今录验》疗遗尿,小便涩方(同上)
桑耳(三分) 矾石(二分,熬汁尽) 阿胶(二分,炙) 龙骨(三分)
上四味为散。空心饮服方寸匕,日三。
又疗尿血,鹿茸散方
鹿茸(炙) 当归 干地黄(各二两) 葵子(五合) 蒲黄(五合)
上五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疗胞转不得小便方
吸艾真琥珀(一两) 葱白(十四茎)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葱白,末琥珀细筛,下汤中。温服一升,日三服,大利。
又张苗说士程妻有客忍小便,不时起,胞转,大小便不得,四五日困笃欲死,无脉,服此瘥方
滑石(二两) 乱发(三两,烧灰)
上二味捣下筛,取生桃白皮一斤熟舂,以水合绞得汁二升,以汁服散方寸匕,日三服,即愈。其但淋者,取乱发三两烧灰,滑石五两合捣为散,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治小便血方(同上)
生地黄(八两) 柏叶(一把) 黄芩(三两) 阿胶(二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分三服。
《录验方》治小便难,淋沥方(《医心》)
通草(二两) 茯苓(二两) 葶苈子(二两,熬)
凡三物下筛,以水服方寸匕。
又治遗尿,龙骨散方
桑茸(三两) 矾石(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三两)
凡四物合治下筛,服方寸匕,日三。
《博济安众方》疗小便出血方(同上)
地黄汁(一升) 姜汁(一升)
相和,顿服,未瘥,再服。
《小品方》生地黄汤,治小便血方(同上)
生地黄(半斤) 柏叶(一把) 黄芩(二两) 胶(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绞去滓,内胶令烊,取二升半,分三服。
《僧深方》治膀胱急热,小便黄赤,滑石汤方(同上)
滑石(八两,碎) 子芩(三两) 车前子(一升) 葵子(一升) 榆皮(四两)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溺血方(《千金》)
戎盐(六分) 甘草 蒲黄 鹿角胶 芍药(各二两) 矾石(三两) 大枣(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新录方》治小便不通方(《医心》)
水渍石迭熨少腹,下出。或烧石热熨少腹,以出为度。
《医门方》疗小便不通方(同上)
取乱发如拳大,烧作灰末筛,酒服方寸匕,立愈。
又疗小便难方
以少盐内茎孔中即通。
《新录单方》治小便不出,腹满气急者方(同上)
灸关元穴,在脐下三寸,依年壮
诸淋
《范汪方》治淋,滑石散方(《医心》)
葵子(一升) 滑石(一两) 通草(二两)
凡三物治蓗,酒服方寸匕,日三。
《录验方》治淋,瞿麦散方(同上)
瞿麦(四两) 石韦(四两,去毛) 滑石(四两,碎) 车前子(四两) 葵子(四两)
凡五物捣筛,冷水服方寸匕,日三,增至五匕,慎酒面。
《广济方》疗热淋,小便涩痛方(同上)
车前子(切,一升) 通草(三两) 葵根(切,一升) 芒硝(六分,汤成下)
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分温三服。忌热食。
《广济》疗淋,小便不通来六七日方(《外台》)
滑石(五两) 通草(三两) 瞿麦(二两) 冬葵子(一两) 茅根(一升) 石韦(三两,去毛) 芒硝(三两)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八合,去滓,内芒硝,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以微利为度。
《小品》地肤汤
疗下焦诸结热,小便赤黄,数起,出少,大痛或便血者。温病后余热,及霍乱后当风取热,过度饮酒房劳,及步行冒热,冷饮逐热,热结下焦,及散石热动,关格,少腹坚,胞胀如斗大,诸淋服之即通方。(同上)
地肤草(三两) 知母 猪苓(去皮) 瞿麦 黄芩 升麻 通草(各二两) 海藻(一两) 葵子(一升) 枳实(二两,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大小行皆闭者,加大黄三两;妇人房劳,肾中有热,小便难,不利,腹满痛,脉沉细者,加猪肾一具。
又疗淋榆皮汤方
榆皮(半斤) 滑石(二两,一方一两) 黄芩(一两,一方二两) 甘草(炙) 瞿麦(各二两) 葵子(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旦服。
《千金》疗淋痛方(同上)
葵子(五合) 茯苓 白术 当归(各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蜀葵根(八两) 火麻根(五两) 甘草(一两,炙) 石首鱼头石(三两) 贝子(五合,烧) 通草(二两) 茅根(三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分为五服,日三夜二服。亦主石淋。
崔氏疗淋散方(同上)
石韦(洗,刮去毛) 大虫魄(一两,研) 滑石(一两半) 当归 芍药 黄芩 冬葵子 瞿麦(各一两) 乱发(三团,如鸡子大,烧灰) 茯苓(一两半)
上十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二服。
《广济》疗血淋不绝,鸡苏饮子方(同上)
鸡苏(一握) 竹叶(一握,切) 石膏(八分,碎) 生地黄(一升,切) 蜀葵子(四分,末,汤成下)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和葵子末,分温二服,如人行四五里久进一服。(按《千金》治血淋小便碜痛方,无石膏、蜀葵子,有滑石、通草。)
《延年》茅根饮子,疗胞络中虚热时,小便如血色方(同上)
茅根(一升) 茯苓(三两) 人参 干地黄(各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五六服。
《千金》疗五劳七伤,八风十二痹以为淋,劳结为血淋,热结为肉淋,小便不通,茎中痛,及少腹急痛不可忍者方(同上)
滑石(三分) 王不留行 冬葵子 桂心 车前子 甘遂 通草(各二分) 石韦(四分,去毛)
上八味捣筛为散,以麻子粥五合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尿清瘥。
《范汪》疗淋方(同上)
露蜂房,烧,饮服之。取如碗大者妙。
又疗淋,师所不疗者,神方
取葛上亭长,生折断腹,腹中有白子如小米,长二三分,取着自板子上,阴干,燥二三日,药成。若有人患十年淋,服三枚。八九年以还,服二枚。服时以水着小杯中,水如枣许,内药盏中,半食项,以爪甲研,当令扁扁见于水中,仰头令人泻入咽喉中,勿令近牙,近则着牙齿间,不尽得入咽之也。药虽微小,下喉自当觉,至下焦淋所有顷,药作大烦急不可堪者,饮麦干饭汁,药势止也。若无麦干饭汁,但水亦可耳。老小服三分之一,下药当下淋,疾如脓血连连尔,石去者或如指头,或青或黄,男女服之皆愈,并疗妇人产生后,余疾积聚,或成带下,服之皆愈。此虫正月二月为芫青,三月为王不留行,四月五月六月为葛上亭长,七月为斑蝥,九月十月为地胆,随时变耳。亭长时,头当赤身黑。若药不效,淋不下,以意节度,更增服之。
治小便不利,茎中疼痛,小腹急痛方(《千金》)
蒲黄 滑石(等分)
上二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治肾热应胞囊涩热,小便黄赤若不通,榆皮通滑泄热煎方(同上)
榆白皮 葵子(各一升) 车前子(五升) 赤蜜(一升) 滑石(八两) 通草(三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蜜,更煎取三升,分三服。妇人难产,亦同此方。
治胞转,小便不得方(同上)
葱白(四七茎) 阿胶(一两) 琥珀(三两) 车前子(一升)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水肿
《医门方》疗大腹水肿,遍身洪满,小便涩少方(《医心》)
海蛤(六分,研如面) 葶苈子(十分,熬) 茯苓(六分) 郁李仁(四分) 桑根白皮(五分) 甘遂(二分) 汉防己(六分) 橘皮(四分)
捣筛为散,别捣葶苈子如脂,内散中,蜜丸。空腹饮服七丸,日一,当利一二行,如不利,加一丸,以利为度
《新录方》治水病,腹大面肿,小便涩方(同上)
葶苈子(一升,熬紫色,捣如泥) 芒硝(三两) 吴茱萸(三合,捣为散)
合三种更捣,加少蜜可丸,捣二千杵。饮服一丸,日二服,以小便利为度。忌咸酢,瘥止。若热水,四肢烦,心胸热闷者,去茱萸。
《耆婆方》治人水病,四肢、脚趺、面、腹俱肿方(同上)
香薷一百斤,以水煮之令熟,去滓,更煎如饴糖。少少服之,当下水,小便数即瘥。
又云:治人多水身重,口中水出,面虚越肿,宜泻方
桂心(一两半) 大腹槟榔(三七口,捶,研) 生姜(一两半)
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当下水即瘥。
《僧深方》治通身水肿,大小便不利方(同上)
常陆根(三升,薄切) 赤小豆(一斗)
凡二物,水一斛煮取一斗。稍饮汁,食豆,以小便利为度。
《样要方》治风水毒气,通身肿方(同上)
楮白皮(三两) 桑根白皮(五两) 橘皮(一两) 紫苏(二两) 生姜(四两) 大豆(三升)
上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分四服,三剂。百日内忌咸、醋、
《范汪方》治诸卒肿,风掣痛方(同上)
末芥子,温汤和,涂纸上以帖,燥复易,不堪其痛热者,少涂之,已试良。
《范汪》疗水肿方(《外台》)
葶苈子(一两,熬黑) 甘草(一两,熬)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别捣,异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服可至五丸,《经心录》云:服三丸,日三服,余同。
又葶苈丸,疗水肿方
葶苈(一升,熬) 吴茱萸(一升)
上二味各别捣筛合,以蜜和,更捣二万杵,药成。饮服二丸如梧实,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及下为候。若下者,但可清旦一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三服。常将服,肿消耳。一名二利丸。
《小品》麝香散,疗水肿方(同上○按《千金》云:治妇人短气,虚羸,遍身浮肿,皮虚急。)
麝香(三铢) 芫花(三分,熬) 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筛,酒服钱半边匕,老小钱边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强人如小豆十丸。老人五丸。
崔氏疗水病方(同上)
乌豆(一大斤,粒小者) 桑根白皮(五大升,细切)
上二味以水五大斗和煮,可有一斗汁,滤去滓,于铜器中重汤煎如饧,可作丸即成。所患人每服取利小便为度,其小便复旧色,身上肿除,候体中热烦即服之。禁房及死牛马肉、油腻、面酒等,经数日得食羊头肉、兔肉。
《千金》疗大腹水肿,气息不通,命在旦夕者方(同上)
牛黄(二分,研) 昆布(十分,洗) 海藻(十分,洗) 牵牛子(八分,熬) 桂心(八分) 椒目(三分) 葶苈(六分,熬)
上七味,别捣葶苈如膏,合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再,稍加,小便利为度。正观九年,汾阳王患水,医所不疗,余处此古方,日夜服一二斗,五六日瘥。瘥后有他犯,因尔殂矣。计此即是神方。(按《千金》注崔氏云,蜜和为丸,蜜汤服。)
《深师》疗大风水,脉浮,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但下重,故知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木防己汤方(同上)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白术(四两) 木防己(四两) 甘草(二两,炙) 黄芪(五两)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喘者加麻黄,身重胃中不和者加芍药,气上冲者加桂心,下久寒者加细辛。防己、黄芪为本。服药欲解,当如虫行皮中,状从腰以下冷如冰,服汤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温下令得汗,汗出则愈也、
又疗风水气,举身肿满,短气欲绝,大豆汤方
大豆(一大升)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 黄芪(二两) 防风(三两) 白术(五两) 木防己(四两) 茯苓(四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四两,炙) 生姜(六两) 清酒(一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三斗先煮豆,取一斗,去滓,内酒及药,煮取七升。分七服,一日一夜令尽,当下小便,极利,神验。
崔氏麻黄汤,疗风水,身体面日尽浮肿,腰背寄引髀股,不能食方(同上)
麻黄(五两,去节) 桂心(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药,煎取三升。一服一升,日三。
《肘后》疗唯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方(同上)
白茅根(一大把,切) 小豆(三升)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干,去茅根食豆,水随小便下。
《范汪》疗肿患,下水气,四肢肿聂聂动,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二两) 茯苓(六两) 黄芪(三两) 生姜(一两) 白术(三两) 芍药(二两)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二合,分为四服。有人患下是胃寒,加当归三两,人参二两半,龙骨二两,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四服,相去二十里顿服。不下,即不须内此三物也。
《肘后》论,凡此满或是虚气,或是风冷气,或是饮气,此方皆疗之。肿入腹,苦满急,害饮食方(同上)
大戟 乌翅 白术(各三两)
上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旦服二丸,当下渐退,更服令消乃止。
又方
鲤鱼(一头,重五斤者,以水二斗煮取汁半,去鱼) 泽漆(五两) 茯苓(切,三升) 桑白皮(切,三升) 泽泻(五两)
上五味,取四物内鱼汁中煮取四升,去滓,分四服,小便当利,渐消也。
《千金》麻子汤,主遍身流肿方(同上)
麻子(五升) 商陆(一斤,切) 防风(三两,切) 附子(一两,炮,破) 赤小豆(三升)
上五味,先捣麻子令熟,以水三斗煮麻子取一斗三升,去滓,内药及豆合煮取四升,去滓,食豆饮汁,日再。
《救急》疗水气,腹鼓胀硬,频试要效方
葶苈子(七两,熬) 茯苓(三两) 吴茱萸(二两) 椒目(三两,沉水者) 甘遂(五两,绝上者)
上五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大。以饮服五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丸,以利为度。禁食如药法并酢物。
《古今录验》疗大水肿,腹如鼓,坚如石方(出胡洽)
葶苈子(一升,熬) 椒目(一升) 芒硝(六两) 水银(十二两)
上四味以水煮,炼水银三日三夜,数益水,要当令黄白以合,捣药六万杵,自令相和如梧子。先食服一丸,日三,日增一丸至十丸,不知,更从一丸始,病当从小便利。当饮好汁羊肉羹,昼夜五饮,当令补养。
张文仲:周太候正将军平公于礼,患气兼水,身面肿,垂死。长寿公姚僧垣处二方,应手即瘥,先服汤方(同上)
桑根白皮(四两) 橘皮(二两) 海藻(三两,洗去咸) 茯苓 郁李仁(碎,各四两) 赤小豆(一升)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甚效。《古今录验》疗水气,身肿胀满,姚大夫治燕公雍州录事于志光送云:从来知不能服汤事较急,勿不努力服之,服此汤若微觉为益,频服三两剂,勿不服。此药甚易,必无逆忤,如不能服,可服后丸,丸迟不应急耳。
又方
橘皮(五分) 郁李仁(十分) 茯苓(八分) 葶苈(六分,熬) 防己 桑根白皮(各五分) 甘遂(四分,熬) 苏子(四合)
上八味捣下筛,蜜和丸。取谷白皮火炙焦黄,煮饮,服十丸如梧子,日再服。若不得宣通,稍稍加,常以宣为度。渴者饮此方,老蒋公处与张大夫家,效。忌酢物。
《集验》疗身体暴肿如吹方(同上)
巴豆(三十枚,合皮㕮咀)
上一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绵内汁中,以拭肿上,随手减矣。日五六拭,勿近目及阴。
《古今录验》疗气,忽发满,胃急者方(同上)
茯苓(四两) 杏仁(四两,去两仁、皮、尖,碎) 橘皮(二两)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作三服,日三,随小便下愈,饮尽更作。
又方
桑根白皮(切,一升) 郁李仁(一升,碎) 赤小豆(二升) 橘皮(三两) 苏叶(三两) 茅根(切,二升)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适冷暖稍稍饮之。
又方
桑白皮(四两) 橘皮(三两) 茯苓(四两) 甘遂(三两,熬) 杏仁(三两,去皮、尖、两仁,碎) 泽泻(三两) 黄芩(四两) 赤小豆(一升)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又疗男女心上胀满,胸背痛,食进少,面微似肿,小便如涩方(出姚大夫○同上)
杏仁(八分,去两仁、尖、皮,熬) 橘皮(五分) 苏子(三合) 防己(五分) 葶苈(六分,熬) 茯苓(八分)
上六味捣筛,蜜和为丸如小豆。细切桑白皮,煮为饮,用服此丸,初服十丸,日再,渐加至三十丸。
崔氏疗一切肿方(同上)
取红蓝花熟揉,捣取汁,服之不过再,三服便愈。服之多少,量肿大小而进花汁也。
又疗大腹水病,身体肿,上气,小便涩赤,脐深,颈上有两大脉动,唾稠,不得眠睡,每肿先随脚肿,亦有在前头面肿或大便涩者,服此药大佳。若先患大便利,脐凸,腹大胀,手掌平满,即不可此药方。(同上)
大枣(四十枚,肥不蚛者,先以暖水浸令软,以炊饭裹蒸,乃剥去皮核) 葶苈子(五两,取苦者,熬令紫色) 杏仁(三两,不取合欢者,以汤挞去皮,熬令黄色,去尖)
上三味,先捣葶苈子一万杵,写出之,乃捣杏仁三百杵讫,总和枣膏捣一万杵,药成。平旦空腹服八丸,日晚食消更服五丸,以饭汁下之。三日后,每旦服五丸,日晚服三丸,丸如枣核。如大便利未得,服此药。若正服药,次忽患痢,即先食二三日饭,然后吃药。若利过多,停药即可。烂煮小豆勿以盐,食之。忌咸粘脂腻及大冷热物等,唯得食粳粟米饭及淡醋,不得吃稀粥,唯只得吃饭佳。如欲食粥,即稠煮,不得遣大便利。
治大肠水,乍虚乍实,上下来去方(《千金》)
赤小豆(五升) 桑白皮(切,二升) 鲤鱼(重四斤) 白术(八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斗煮取鱼烂,去鱼食取尽,并取汁四升许,细细饮下。鱼勿用盐。
治水肿,利小便,酒客虚热,当风饮冷水,腹肿,阴胀满方(同上)
常陆(四两) 甘遂(一两) 芒硝 吴茱萸 芫花(各二两)
上五味末之,蜜丸。服如梧子,饮服三丸,日三。一方有大黄、芫花各二两,无茱萸,加麝香、猪苓各一两。
治水肿方(《千金翼》)
葶苈(五两,熬) 牵牛子 泽泻 昆布(洗) 海藻(洗) 猪苓(去皮。各三两)
上六味末之,炼蜜和圆如梧子大。饮服十五圆,日三。
治水气,大腹浮肿,小便涩少方(《食医心鉴》)
鳢鱼(一头,重一斤,治如食法) 冬瓜子(一升,水研取汁) 赤小豆(一升)
上以冬瓜子汁煮鳢鱼、豆等令熟,空心食之。
治水气,利小便,除浮肿方(同上)
大豆 桑构枝(剉。各一升)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渴即饮之。
若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入腹则煞人,治之方(《肘后百一》)
赤小豆一斛,煮令极烂,得四五斗汁。温以渍膝以下,日二为之,数日消尽。若已入腹者,不复渍,但煮小豆食之,莫杂吃饭及鱼盐,又专饮小豆汁,无小豆大豆亦可用,如此之,病十死一生,急救之。
治卒大腹水病方(同上)
雄黄(六分) 麝香(二分) 甘遂 芫花 人参(各二分)
捣蜜和丸,服如豆大二丸,加至四丸,即瘥。
若唯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蛊(同上)
巴豆(九十枚,去皮心) 杏仁(六十枚,去皮,并熬令黄)
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佳。
《梅师方》治水肿不能服药(《本草》)
商陆(一升) 羊肉(六两)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和肉、葱、豉作臛,如常法食之,商陆白者妙。
又治水肿,坐卧不得,头面身体悉肿(同上)
取东引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空心食令饱,饥即食尽,不得吃饭。
黄疸
《医门方》疗黄病,身体面目悉黄如橘,由暴热,外以冷迫之,热因流入胃中所致方(《医心》)
栀子仁(三两) 栝楼(二两) 苦参(二两) 龙胆(三两) 大黄(三两)
捣筛,蜜丸。饮服卅丸,日三,加至五六十两。
《千金》治发黄方
茵陈 黄柏 栀子 大黄(各二两) 黄连(二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汤后服丸方。(同上)
大黄(五铢) 茵陈 栀子(各三两) 黄芩 黄柏 黄连(各二两)
上六味末之,以蜜丸。白饮服如梧子二十丸,令得微利。
又茯苓圆,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
茯苓 茵陈 干姜(各一两) 白术(熬) 枳实(各三十铢) 半夏 杏仁(各十八铢) 甘遂(六铢) 蜀椒 当归(各十二铢)
上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千金翼》加黄连一两,大黄十八铢,名茵陈丸。治黑疸,身体暗黑,小便涩。)
《删繁》疗天行毒热,通贯脏腑,沉鼓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疾,喘息须臾而绝,瓜蒂散方(《外台》)
瓜蒂(二七枚) 赤小豆(七枚) 秫米(二七粒)
上三味捣筛为散,取如大豆粒,吹于两鼻之中,甚良。不瘥,间日复服之。
《延年秘录》疗黄,瓜蒂汤方(同上)
瓜蒂 赤小豆(四十九粒) 丁香(二七枚)
上三味捣末,以水一升煮取四合,澄清,分为两度,滴入两鼻中。
《必效》疗一切黄,蒋九处得其父远使得黄,服此极效,茵陈汤及丸方(同上)
茵陈(四两) 大黄(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三两,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空肚服之。不然下筛,蜜和为丸,饮服二十丸,稍稍加至二十五丸,日二三,量病与之。重者,作汤胜服丸,日一服,以瘥为限,小便黄色及身黄者并主之。
《千金》疗黄疸,大黄丸方(同上)
大黄(二两) 葶苈(三两)
上二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十丸,日三服,病瘥便止。
《必效》疗急黄疸内黄等,大黄汤方(同上)
大黄(切,三两) 芒硝(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生渍大黄一宿,平旦绞汁一升半,内芒硝搅服,须臾当快利,瘥。
《延年秘录》吐讫及灸了(按:灸法见瓜蒂散方后,今不录)计即渴,仍服麦门冬饮子方
麦门冬(四两,去心) 栝楼(三两) 竹叶(一升) 茯苓(四两) 升麻(二两) 生芦根(一升) 甘草(一两,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煎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八九里久,服此饮渴即止。
《千金》疗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地黄汁汤方(同上)
生地黄汁(八合) 大黄(六分,末) 芒硝(一两)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服,以利为度。
仲景五苓散,利小便,治黄疸方(同上)
即本方。
《小品》疗黄疸,身目皆黄,皮肤鞠尘出,三物茵陈蒿汤方(同上)
茵陈蒿(一把) 栀子(二十四枚) 石膏(一斤,完者,《千金》方加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以猛火烧石膏令正赤,投汤中,沸定,取清汁。适寒温服一升,自覆令汗出周身,遍以温粉粉之,则愈。若不汗,更服一升,汗出乃愈也。
《集验》疗黄疸,身体面目皆黄,大黄散方(同上)
大黄(四两) 黄连(四两) 黄芩(四两)
上三味捣筛为散,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亦可为丸服。
《删繁》疗黄疸者通身并黄,茵陈汤方(同上)
茵陈(四两) 柴胡(四两) 升麻(三两) 龙胆(二两) 黄芩 大黄(各三两)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若身体羸,去大黄加栀子仁(五六两),生地黄(切,一升)。
崔氏疗黄疸,身体面目尽黄,茵陈汤,太医校熨史脱方
茵陈蒿(三升)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一两) 甘草(一两,炙) 人参(一两)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翼》疗黄疸之为病,日晡所发热恶寒,小腹急,体黄额黑,大便黑,溏泄,足下热,此为女劳也,腹满者难疗方(同上)
滑石(一两,碎,研) 石膏(五两,研)
上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极利,则瘥。
《古今录验》疗酒癖及饮黄疸散方(同上)
芫花 椒目(各等分)
上二味捣下筛为散,平旦服一钱匕,老少半服之,药攻两胁则下便愈,间一日复服,使小减如前,又与之,使尽根源。
许仁则疗急黄疸,此病始得与前天行病不多异,五六日但加身体黄甚者,洟(音夷,鼻液也。)泪汗唾小便如柏色,眼白睛正黄,其更重状与天行病候最重者无别。如至此困,自须依前救天行最重,半夏等七味汤救之,若未至是者,宜依后法。急黄状始得,大类天行病,经三两日,宜合麻黄等五味汤服之,发汗以泄黄势方(同上)
麻黄(三两,大节) 干葛(五两) 石膏(八两,研,裹) 生姜(六两) 茵陈(二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服相去十里久,服讫当欲汗,则覆被微取汗以散之。
又依前麻黄等味汤服之取汗,汗出后未歇,经三五日,又合栀子等五味汤以取利方
栀子(二十枚,擘) 柴胡(三两) 黄芩(三两) 茵陈(三两) 芒硝(六两)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四味取二升六合,去滓,内芒硝搅令消,分温三服,如人行十里久更服之效。
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黄黑,七八日,夜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满者,急下之,亦一身尽黄,目黄,腹满,小便不利,矾石散方(《千金》)
矾石(五两) 滑石(五两)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先食服。便利如血者,当汗出,瘥。
半夏汤,治酒澼荫胸,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冲心,由脾胃内痰所致方(同上)
半夏(一斤) 生姜 黄芩 茵陈 当归(各一两) 前胡 枳实 甘草 大戟(各二两) 茯苓 白术(各三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疗黄疸方,皮肤眼睛如金色,小便赤并主之(《千金·月令》)
茵陈 子芩(各四分) 黄瓜蒌 秦艽 升麻(各六分) 栀子(五枚)
上以水二升煎取八合,食后良久,分三服,频,两剂即愈。
《肘后》疗黄疸方(《外台》)
烧乱发,服一方寸匕,日三,秘验,酒饮并得。
《千金翼》疗黄疸,目黄不除,瓜丁散方(同上)
瓜丁细末,如大豆许内鼻中,令病人深吸,取入鼻中,黄汁出。
《经验方》治食气,遍身黄肿,气喘,食不得,心胸满闷(《本草》)
不蚛皂荚(去皮及子,涂好醋,炙令焦,为末,一钱匕) 巴豆(七枚,去油、膜)
二件以淡醋及研好墨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为度,如常服,消酒食。
葛氏方(《医心》)
灸脾俞百壮。(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一寸半)
又方
灸胃管百壮。(穴鸠尾、脐中。)
范汪方(同上)
灸脐上下两边各一寸半,二百壮。(治黄疸,六十以上。)
僧深方(同上)
灸第七椎上下,主黄汗。
诸气
《千金》七气汤,疗虚冷上气,劳气方(《外台》)
半夏(一斤,洗) 生姜(十两) 人参 桂心 甘草(炙。各十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又疗一切气,妨闷不能食,槟榔丸方
槟榔(七个) 芍药(五分) 枳实(七枚,炙) 人参(五分) 大黄(十六分) 青木香(六分) 桂心(四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空腹服如梧子二十丸,日再服,渐加至二十五丸,微泄为度。
《必效》青木香丸,疗一切气,腹胀满,心痛气冷,食不消方(同上)
青木香 槟榔仁(各六分) 芍药 枳实(炙) 诃黎勒(皮。各五分) 桂心(四分) 大黄(十三分)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饮下十五丸,以意增减之,常令溏利,甚效。
又七宣丸方
大黄(十五两) 枳实(炙) 青木香 柴胡 诃黎勒皮(各五两) 桃仁(六两,去尖皮,熬) 甘草(四两,炙)
上七味捣筛,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二十丸,稍加至五十丸。病在下,空腹服。病在上,食后服之。以宣利为度。
金石凌,主气疾,金石发动,疮肿等方(《千金·月令》)
金(四两) 青木香 犀角屑 升麻 沉香(各三两) 芒硝 石膏 寒水石(各一斤)
上以水三升煮金,取汁一斗,去金内青木香等,煮取四升,去滓,重汤煎,待膜起,匙抄着纸上,阴干,以不津器盛,密封之。温疾、黄疸和水服一匙匕,即瘥。
王氏《博济》治三焦不顺,胸膈壅塞,头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利膈丸(《本草》)
牵牛子(四两,半生半熟) 不蚛皂荚(涂酥,炙,二两)
为末,生姜自然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荆芥汤下。
诸血
《录验》主治吐血,生姜汤方(《医心》)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枚)
凡四物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
又治唾中有脓血,牵胸胁痛方
干地黄(五两) 桔梗(三两) 紫菀(三两) 竹茹(三两) 五味(三两) 赤小豆(一升) 续断(三两) 甘草(二两,炙) 桑根白皮(五两)
凡九物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
《僧深方》治卒下血,蒲黄散方(同上)
甘草(一分) 干姜(一分) 蒲黄(一分)
凡三物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
《医门方》治汗血吐血方(同上)
青竹茹(三两) 生地黄(五两) 人参(一两) 桔梗(一两) 芎(一两) 当归(一两) 桂心(一两) 甘草(二两,炙)
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甚神效。
《小品方》治吐血汗血,大小便血,竹茹汤方(同上)
竹茹(二升) 甘草(六分) 当归(六分) 芎(六分) 黄芩(六分) 桂心(一两) 术(一两) 人参(一两) 芍药(一两)
凡九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
《深师》黄土汤,疗鼻衂,去五脏热,气结所为,或吐血者方(《外台》)
当归 甘草(炙) 芍药 黄芩 芎(各三两) 桂心(一两) 生地黄(一斤) 釜月下焦黄土(如鸡子一枚,碎,绵裹) 青竹皮(五两)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竹皮减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分四服。
《千金》生地黄汤,治忧恚呕血,烦满少气,胸中瘤方(同上)
生地黄(一斤) 大枣(五十枚) 阿胶 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又坚中汤,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方
糖(三斤) 芍药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五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按《千金翼》无甘草、桂心,有生地黄。)
又泽兰汤,治伤中里急,胸胁挛痛,欲呕血,时寒时热,小便赤黄,此伤于房劳也,主之方
泽兰 糖(各一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远心(二两) 生姜(五两) 麻仁(一斤) 桑根白皮(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淳酒一斗五升煮取七升,去滓,内糖,未食服一升,日三夜一,勿劳动。
又治虚劳吐血方
生地黄五斤,绞取汁,微火煎之三沸,投白蜜一升,又煎取三升。服半升,日三。主胸痛百病,久服佳。
又方
生地黄汁(半升) 川大黄末(一方寸匕)
上二味,温地黄汁一沸,内大黄,搅之。空腹顿服,日三,瘥。
又犀角地黄汤(见伤寒)
又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衂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并主之方
艾叶(一升) 阿胶(如手掌大) 竹茹(一升) 干姜(二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一方不用竹茹,加干姜成七两。
《范汪》治吐血下血不止方(《医心》)
生地黄一升,㕮咀,清酒五升,微火上合煎,得二升半,去滓,强人顿服,老小分再服。
《僧深方》治吐血方(同上)
龙骨多少治,温酒服方寸匕,日五六,可至二三匕,亦治小便血。
《小品方》治鼻衂出数斗,眩冒剧者,不知人方(同上)
取乱发五两,烧之,治末,取如枣核着筒头,吹着鼻孔中。不止,益末吹之,并吹方寸匕,日三,甚者夜二。
《葛氏方》云:大衂,口耳皆血出不止方(同上)
蒲黄五合,以水一升和,一顿服。
《广济方》治鼻衂出血不止方(同上)
新汲水淋头顶上六七斗,并将浸脚,立效。
生地黄汤,主衂血方(《千金翼》)
生地黄 黄芩(各一两) 柏叶(一把) 阿胶(炙)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煎取二升五合,分三服、
《胜金方》治叶血(《本草》)
以人参一味为末,鸡子清投新汲水,调下一钱服之。
《梅师方》治鼻衂出血,多眩冒,欲死(同上)
浓研香墨,点入鼻孔中。
《龙门方》疗鼻出血不止方(《医心》)
灸头顶上二七壮。
《僧深方》治卒注下并下血,一日一夜数十行方(同上)
灸脐中及脐下一寸各五十壮。(今按《葛氏方》以钱掩脐上,灸钱下际五十壮。)
癫痫狂惊悸
《深师》人参汤,疗忽忽善忘,小便赤黄,喜梦见死人,或梦居水中,惊恐惕惕如怖,目视䀮䀮,不欲闻人声,饮食不得味,神情恍惚不安,定志养魂方(《外台》)
人参 甘草(炙。各二两) 半夏(一两,洗) 龙骨(六两) 远志(八两) 麦门冬(一升,洗去心) 干地黄(四两) 大枣(五十枚,擘) 小麦(一升) 阿胶(三两,炙) 胶饴(八两) 石膏(四两,研,绵裹)
上十二味切,以水三斗煮小麦令熟,去麦,内药煮取七升,去滓,内胶饴令烊。一服一升,日三夜一,安卧,当小汗弥佳。
又龙骨汤,疗宿惊失志,忽忽喜忘,悲伤不乐,阳气不起方
龙骨 茯苓 桂枝 远志(去心。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二两) 牡蛎(熬) 甘草(炙。各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
又铁精散,疗惊恐忘言,或见邪魅,恍惚不自觉,发作有时,或如中风方
铁精 茯苓 芎 桂心 蝟皮(炙。各三两)
上五味捣,下筛。以酒服钱五匕,日三。不知,稍增至一钱以上,知之为度。
《古今录验》道士陈明进茯神丸,一名定志小丸。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加茯神为茯神丸,不加茯神为定志丸,二分合少可两度合方(同上)
菖蒲 远志(去心) 茯苓(各二分) 人参(三分)
上四味捣,下筛,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三,亦得。一方加茯苓一两半,牛黄五铢,为六物,茯苓、远志、菖蒲各一两。
《千金》疗惊劳失志方(同上)
茯苓(五两) 甘草(炙) 桂枝(各一两) 龙骨 麦门冬(去心) 防风 牡蛎(熬) 枣(二十枚,擘) 远志(去心,各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日再服。
《肘后》麻子汤,疗风邪感结众殃,恍惚不安,气欲绝,水浆不入口方(同上)
麻子(五两,熬) 橘皮 芍药 生姜 桂心 甘草(炙。各三两) 半夏(五两,洗) 人参(一两) 当归(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二服。
崔氏疗风邪虚悸,恍惚悲伤,或梦寐不安,镇心汤方(同上)
茯神 半夏(洗) 生姜(各四两) 羚羊角(屑) 当归 人参 防风 芎 杏仁(去皮尖) 桔梗(各二两) 龙齿(碎,绵裹) 石膏(碎。各三两。绵裹) 防己 桂心(各一两半) 竹沥(一升)
上十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减半,内竹沥煎取二升八合,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
《深师》补心汤,心气不足,其病苦满,汗出,心气烦闷,善恐,独苦多梦,不自觉者,咽喉痛,时时吐血,舌本强,水浆不通,手掌热,心惊悖,吐,下血方(同上○《千金》名茯苓补心汤)
麦门冬(三两,去心) 紫石英(五分) 紫菀(二两○按《千金》无) 桂心(一尺,一方二两) 茯苓(四两,一方一两) 小豆(二十四枚,一方六合) 人参(半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甘草(五寸,炙,一方一两)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羸人分作三服,强人再服,心王之时有血证可服耳。一方说用药两数不尽同,注之在下,煮取多少,服亦同。
《古今录验》茯神汤,疗风经五脏虚,惊悸,安神定志方(同上)
龙骨(二两) 干姜(一两半) 细辛(一两半) 白术(一两) 茯神(三两) 人参 远志(去心) 甘草(炙) 桂心 独活(各二两) 酸枣仁(一两) 防风(二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广济》疗心虚,热风上冲头面,心系急,时时惊,四肢烦,腰膝冷,邪气发,神不定,犀角丸方(同上)
犀角(屑) 防风 人参 升麻 防葵 槟榔仁(各五分) 青木香 光明砂(研) 牛膝(各八分) 龙齿(炙) 铁精(各六分) 露蜂房(炙) 银箔(研,各三分)
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子。酒下二十丸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不利。
《古今录验》疗五癫,牛癫则牛鸣,马癫则马鸣,狗癫则狗吠,羊癫则羊鸣,鸡癫则鸡鸣。五癫病者,腑脏相引盈气起,寒厥,不识人,气争瘈疭,吐沫久而得,苏雄黄丸方(同上)
铅丹(二两,熬成屑) 珍珠 雄黄(研) 水银(熬) 雌黄(一方无。各一两) 丹砂(半两,研)
上六味捣,和以蜜又捣三万杵,乃丸。先食服胡豆大三丸,日再服,痫亦愈,良。
《深师》疗大人风,及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方(同上○按崔氏风及作风引)
龙骨 大黄 干姜(各四两) 牡蛎(三两,熬)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桂心 甘草(炙。各三两)
上九味捣下筛,韦囊盛。大人三指撮,以井华水二升煮三沸,药成。适寒温,大人服一升,未满百日,服一合。未能饮者,绵裹箸头内汤中,着小儿口中以当乳汁。热多者,日四服,无毒,以意消息之。(按崔氏紫石汤,更有紫石英、石膏、寒水石各八两日,紫石汤一本无紫石英,紫石英贵者可除之。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
《博济安众方》云:治因重病虚损,后或因忧虑失心,惊悸心忪,或夜间狂言,恒常忧怕,或如神不足,大人小儿诸惊痫等,并时疾心热等,并宜服七宝镇心丸。(《医心》)
七宝镇心丸
虎睛(一只,炙) 金箔(五十斤) 银箔(五十斤) 光明珠(二分) 雄黄(二分) 牛黄(二分) 琥珀(二分) 珍珠(二分) 龙脑(二分) 麝香(二分)
上如法研如面,以枣肉为丸如绿豆大。每日空心,以井花水下三丸,或五丸或七丸,量而服之。
治癫痫瘈疭方(《千金》)
飞鸱头(二枚) 铅丹(一斤)
上二味末之,蜜丸。先食服三丸,日三,剧者夜一,稍加之。
又小定心汤,治虚羸,心气惊弱多魇方
茯苓(四两) 桂心(三两) 甘草 芍药 干姜 远志 人参(各二两) 大枣(十五枚)
上八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若惊惶忧怖迫逐,或惊恐失财,或激愤惆怅,致志气错越,心行违僻,不得安定者(《肘后百一》)
龙骨 远志 茯神 防风 牡蛎(各二两) 甘草(七两) 大枣(七枚)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方
茯苓 干地黄(各四两) 人参 桂(各三两) 甘草(二两) 麦门冬(一升,去心) 半夏(六两,去滑) 生姜(一斤)
以水一斗,又杀乌鸡取血及肝心,煮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其间少食无爽,作三剂,瘥。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久患风痫,缠喉风,【口叚】嗽,遍身风疹,急中涎潮等。此药不大吐逆,只出涎水,小儿服一字(《本草》)
瓜蒂不限多少,细碾为末。壮年一字,十五以下、老怯半字,早晨井华水下,一食顷,含砂糖一块,良久涎如水出,年深涎尽,有一块如涎布水上如鉴矣。涎尽食粥一两日,如吐多困甚,即咽麝香汤一盏,即止矣。麝细研,温水调下。昔天平尚书觉昏眩,即服之,取涎有效。
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