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名医方选卷第六
(日)喜多村直宽 撰
脾胃(附中毒)
《范汪方》治久寒不欲饮食数十岁方(《医心》)
茱萸(八合) 生姜(一斤,切) 硝石(一升)
凡三物,清酒一升,水五合,煮令得四升,绞去滓,温饮二升,病即下,去,勿复服也。
《录验方》治恶食人参汤方(同上)
人参(四两) 生姜(三斤) 厚朴(二两) 枳实(二两) 甘草(二两)
凡五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集验方》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吴茱萸汤方(同上)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一两) 生姜(八两,切) 小麦(一升) 甘草(一两) 桂心(一两) 半夏(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凡八物?,以清酒五或水三升,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饮一升,日二。
《广济》疗脾胃气微,不能下食,五内中冷,时微下痢方(《外台》)
白术(八两) 神曲(末,五两,熬香) 甘草(二两,炙) 干姜(二两) 枳实(二两,炙)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腹中有痛,加当归二两。
《延年》人参饮,主虚客热不能食,恶心方(同上)
人参 麦门冬(去心) 橘皮 白术 厚朴(各二两,炙) 茯苓(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一两,炙,切)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日三。
又厚朴汤疗不能食,腹内冷气方
厚朴(三两,炙) 白术 人参(各二两) 茯苓(三两) 生姜(五两) 橘皮(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为三服。
《千金》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同上)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黄(汁) 赤蜜(各一升) 淡竹叶(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取七升,去滓,澄清,煮石膏,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黄汁,两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细细服之。
又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 人参 茯苓 陈曲 厚朴 麦蘖 白术 吴茱萸(各二两)
上八味治下筛,食后酒服二方寸匕,日再,一方用橘皮一两半。
《广济方》疗腹冷气,不能食,及少气,调中丸方(《医心》)
人参(五两) 茯苓(五两) 甘草(五两) 白术(五两) 干姜(四两)
捣,筛,蜜和为丸,空腹温酒服如梧子卅丸,日二夜一,有益,尽更合,不饮酒,煮大枣饮下,不利。
《千金方》消食丸主数年不能食方(同上)
小麦蘖(一升) 姜(四两) 乌梅(四两) 曲(一升)
四味蜜和,服十丸,日再,至卅丸。
《样要方》治宿食不消,心腹妨满,胀痛须利方(同上)
诃梨勒皮(八分) 桔梗(六分) 槟榔(八分) 芍药(六分) 大黄(十分)
上为散,空腹煮生姜饮,服三钱,日二服。
《耆婆方》治虚,上热下冷,气上头痛胸烦,人参汤方(同上)
人参(二两) 茯苓(三两) 麦门冬(一两) 粟(一两)
凡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半,去滓,分三服。
消食断下丸,寒冷者常服之方(《千金》)
曲 大麦蘖(各一升) 吴茱萸(四两)
上三味末之,蜜和,服十五丸如梧子,日三。
治脾胃弱,不能食,黄瘦无力方(《食医心鉴》)
生姜汁(四两) 生地黄汁(一升) 蜜(二合)
上微火煎,令如稀饧,空心腹一匙,暖酒下之。
《经验后方》治大人小儿不进乳食,和气去痰(《本草》)
人参(四两) 半夏(一两,生姜汁熬一宿,曝干,为末)
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后生姜汤吞下。
又方治胃
半夏(二两) 天南星(二两)
上二味以为末,用水五升,入坛子内与药搅匀,浸一宿,去清水,焙干,重碾令细,每服水二盏,药末二钱,姜三片,同煎至八分,温服,至五服效。
《新录方》食伤饱为病,胃胀心满者(《医心》)
灸胃脘七壮。
《养生要集》云凡治一切果物食不消化方(同上)
甘草 贝齿 粉
凡三物分等作末,以水服,良。
又云食肥肉、饮水浆,咽喉中妨闷似有物状方
取生姜汁一合,和豉粥食,立愈。
崔禹锡《食经》食鱼中毒方(同上)
犀角(二两)
细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极冷,顿服。
《录验方》(《医略》抄)
煮甘草二两,饮之,良。
食诸菌中毒方(同上)
《古贤日传》云:粟粥服之忽愈云云。
服石药过剂者(《肘后百一》)
大黄(三两) 芒硝(二两) 生地黄汁(五升)
煮取三升,分三服,得下便愈。
解鸩毒及一切毒药不止烦懑方(《千金》)
甘草 蜜(各四分) 粱米粉(一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甘草,取二升,去滓,歇大热,纳粉汤中,搅令匀,调,纳白蜜,更煎,令熟如薄粥,适寒温饮一升,佳。
又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发者,宜服栀子豉汤方
即栀子甘草汤,曰:亦可加人参。
《初虞方》治药毒,秘效(《本草》)
巴豆(去皮,不出油) 马牙硝
等分,合研成膏,冷水化一弹子许,服瘥。
呕吐哕
《样要方》疗冷淡气在胸腹,胀不能食,吐水沫,耿耿恶心方(《医心》)
吴茱萸(一升) 橘皮(二两) 杏仁(三两) 生姜汁(三合)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去滓,纳槟榔入散,方寸匕,分再服,得一两行利,大快,三五日服一剂,病都除,乃停,亦可加厚朴二两,益佳。
又疗呕吐
此病有两种。一者,积热在胃,呕逆不下食;二者,积冷在胃,呕逆不下食。若是积热在胃呕逆,宜依生芦根等五味饮服之。
生芦根(切,一升) 生麦门冬(一升) 青竹茹(一升) 生姜(切,五合) 茯苓(五两)
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加竹沥六合,搅调,分二服。
《广济方》疗虚热呕逆不下食,即烦闷,地黄饮方(同上)
生地黄汁(六合) 芦根(一握) 生麦门冬(一升) 人参(八分) 橘皮(六分) 生姜(八分) 白蜜(三合)
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下地黄汁、蜜,分温三服,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不痢,慎生菜、热面、炙肉、荞麦、猪、蒜、粘食。
《录验方》竹茹汤治胸中寒热,口生疮烂,不得食方(同上)
生竹茹(四两,去上青)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前胡(二两) 茯苓(二两) 橘皮(一两)
凡六物,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服,半日尽。
范汪阳逆汤,治胸中有热,喘逆肩息方(同上)
半夏(半升) 人参(一两) 石膏(如鸡子者,一枚) 生姜(四两) 饴(四两)
凡五物以水一斗五升煮得七升,服一升,日三夜二。
《葛氏方》人食毕噫酢及酢心方(同上)
人参(二两) 茱萸 半夏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服。(《集验方》同之。)
《医门方》疗食后吐酢水,食羹饭粥并作方(同上)
厚朴(炙) 吴茱萸 桂心 橘皮(各二两) 白术(三两)
上捣,筛为散,空腹酒服方寸匕,甚效。
《僧深方》生姜汤治食之吐逆方(同上)
生姜(五两) 茯苓(四两) 半夏(一升) 橘皮(一两) 甘草(二两)
五种水九升煮取三升七合,分三服。
《范汪方》半夏汤治胸中乏气而呕欲死方(同上)
人参(二两) 茯苓(二两) 生姜(三两) 白蜜(五合) 半夏(三升,洗)
凡五物以蜜纳六升水中,挠之百过,以余药合投中,煮得三升,分四服,禁冷食,治干呕亦用此。
《医门方》治呕逆变吐,食饮不下方(同上)
橘皮(二两) 术(二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止呕橘皮汤方(按:《外台》引《延年》,名人参饮。)
橘皮(二两) 干姜(二两,○《外台》作生姜一两) 人参(一两半)
以水六升煮得二升,服七合,日三。
《僧深方》治胃逆干呕,欲吐无所去,人参汤方(同上。○按:《外台》引《集验》,名生姜汤。)
人参(二两) 干姜(四两,○《外台》作生姜) 泽泻(二两) 桂心(二两) 甘草(二两) 茯苓(四两) 大黄(一两) 橘皮(三两)
八物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八合,日三。
又方
生姜汁(五合) 蜜(四合)
二物先煎蜜,服一合,竟投姜汁,复煎数沸,稍稍啖之,勿久,久则口强不可啖。
《范汪方》治卒干呕烦闷方(同上)
用甘蔗捣之,取汁,温服一升,日三。
《葛氏方》治卒哕不止方(同上)
饮新汲水数升(今按:《新录方》云:服井花水二升。)
《新录方》治哕方(同上)
单服十沸汤,任多少。
又方
生姜(五大两)
合皮捣,取汁服。
《广济》疗呕哕不止橘皮汤方(《外台》)
橘皮(一升) 生姜(八两) 甘草(二两,炙) 枇杷叶(四两,拭毛,蜜炙)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必效》小麦汤主呕吐不止方(同上)
小麦(一升,洗) 人参(四两) 青竹茹(二两半) 茯苓(三两) 厚朴(四两,炙) 甘草(二两,炙) 生姜(汁,三合)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凡服汤,呕逆不入腹者方
先单煮炙甘草三小两,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服之得吐,但更服,不吐益好,消息定,然后服余汤则流利,更不吐也。
《延年》麦门冬饮主风邪热气冲心,心闷短气,吐不下食方(同上)
麦门冬(二两,去心) 人参(一两) 橘皮(一两) 生姜(三两) 羚羊角(一两,屑)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广济》疗呕逆不能多食方(同上)
诃梨勒(三两,去核,煨)
上一味捣为散,蜜和丸,空腹服二十丸,日二服,以知为度,利多减服,无所忌。
又疗呕逆不下食,腹中气逆,豆蔻子汤方
豆蔻子(七枚,碎)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相去如人行五六里。
又疗烦热呕逆,不下食,食则吐出,麦门冬汤方
生麦门冬(三两,去心) 青竹茹(三两) 茅根(五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进一服,不吐利。
《备急》疗吐逆水米不下,干姜甘草汤方
干姜(二分,炮)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合煎取一合,去滓,顿服则定,少间与粥则不呕,神验。
《广济》疗吐酸水,每食则变作醋水吐出,槟榔散方
槟榔(十六分) 人参(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荜茇(六分)
上五味捣,筛为散,平晨空腹取生姜五大两,合皮捣,绞取汁,温纳散方寸匕,搅调,顿服之,日一服,渐加至一匕半,若利多,减,以微通泄为度。
又疗当吐酸水,脾胃中冷,茯苓汤方
茯苓(十二分) 橘皮(十二分) 白术(八分) 人参(六分) 桂心(六分) 甘草(八分,炙) 紫苏(十分) 生姜(十二分) 槟榔(七枚)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绞去滓,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七八里,未好,差三两日更服一剂,老小取微利。
又疗呕吐酸水,结气筑心,白术散方(同上)
白术(八分) 茯苓(八分) 吴茱萸(四分) 橘皮(六分) 荜茇(四分) 厚朴(八分,炙) 槟榔(十分) 人参(六分) 大黄(十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空腹,煮姜枣汤,服方寸匕,日三服,渐加至二匕,觉热,服少饮食三两口压之。
《延年》疗食讫醋咽多噫,吴茱萸汤方(同上)
即本方。
治气厥呕哕不得息方(《千金》)
大枣(十五枚) 橘皮(二两) 豉(一升) 附子(一枚) 生姜 甘草(各一两)
上六味㕮咀,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方(同上)
生芦根(切,一升) 青竹茹(一升) 粳米(三合) 生姜(一两)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不止,服三剂。
主热呕逆方(《千金·月令》)
生姜(二两) 甘草(一分,炙) 竹叶(一握) 人参(二分) 栀子(七枚)
上以水一升煎取半升,再服之。
治呕吐方(同上)
上取白槟榔(一颗,煨,磨),橘皮(一分,炙,水),又水五合煎服。(按:《本草》引孙真人《食忌》云:水一盏煎半盏,服。)
《葛氏方》治灸呕吐方(《医心》)
灸心俞百壮。
又方
灸膈俞百壮。
又方
灸胃脘百壮。
又方
灸脾俞百壮。
又治干呕不息方
灸两手腕后两筋中,一夫名间使,各七壮。
胃反膈噎
《医门方》疗胃反不受食,食讫呕吐方(《医心》)
半夏 人参 生姜(各三两) 橘皮(二两) 大枣(十二枚) 白蜜(五分)
以东流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纳蜜,更烊一二百下,煎三五沸,分温三服,服相去八九里。
又疗饮食噎不下或呕逆涎沫,胸膈不理,脏腑气所致方
半夏(三两,洗) 生姜(五两) 橘皮(三两) 桂心(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气下,瘥。
《集验》疗胃反不受食,食已呕吐,大半夏汤方(《外台》)
人参(一两) 茯苓(四两) 青竹茹(五两) 大黄(六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泽泻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黄,用泉水,东流水尤佳。
又疗胃反吐而渴者,茯苓小泽泻汤方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洗) 桂心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去滓,服八两,日三。
又疗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者方
橘皮(三两) 白术 人参(各二两) 椒(一百二十粒,出汗) 桂心(一两) 薤白(一握,去青)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渍一宿,纳猪肚中缝合,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又疗胃反大验方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子仁(熬) 吴茱萸(各五合)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炙) 大枣(十枚,擘)
上八物切,以酒二升、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分再服。
又主胃反,食则吐出,上气者方
芦根 茅根(各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服,得下食。
《崔氏》疗食则吐或朝食夜吐,名曰胃反,或气噎不饮食数年,羸削,唯饮水,亦同此方(《朱灵感录选》○同上)
半夏(六两,削去皮,汤洗) 人参(三两) 生姜(一两) 橘皮(二两) 舂杵头糠(一升,绵裹) 牛涎(一升) 厚朴(二两,炙) 羚羊角(三两,削)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相去十里久,欲频服者,可至三剂,气噎病者,胃闭不受食,唯饮水,水入吐出,积年不瘥,乃至于死,人间多有此病,此方救疗有效。
《万全方》疗脾饮食吐逆,水谷不化,此为胃反,半夏饮子方(同上)
半夏(八分,汤洗滑尽) 厚朴(炙) 人参 白术(各六分) 粳米(两合) 橘皮(四分) 京枣(七枚) 生姜(六分,切)
上六味细切,以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分温四服,空肚服二服。
《广济》疗噎胸胁气满,每食气噎,通气汤方(同上)
半夏(洗) 生姜(各六两) 橘皮 桂心(各三两,切)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绞去滓,分温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服。
《深师》疗胸满气噎,通气汤方
半夏(八两,洗) 生姜(六两) 桂心(二两) 大枣(三十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五合,日三夜一。
《集验》疗气噎煎方(同上)
蜜 酥 姜汁(各一斤)
上三味合和,微火煎五六大沸,取如大枣二枚,纳酒中饮之,直抄服之亦好。
又通气噎汤方
半夏(三两,洗) 桂心(三两) 生姜(八两) 羚羊(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半升,日再服。(《医心》无羚羊角。)
《必效》又方
杏仁(二两,去皮、尖并两仁,熬) 桂心(二两)
上二味末之,蜜和丸,含之,如枣核许,稍稍咽之,临食先含,弥极效。
《集验》疗气噎不下食兼呕吐方(同上)
半夏(四两,洗) 生姜(三两。各切)
上二味以东流水二大升煎取一升,去滓,温服三合,日三服。
又噎塞不通方
营实根(十二分)
上一味捣为散,酒下方寸匕,日三服。
治卒食噎不下方(《肘后百一》)
取少蜜含之,即立下。
《兵部手集》治醋心,每醋气上攻如酽醋(《本草》)
茱萸一合,水三盏,煎七分,顿服,纵浓亦须强服,近有人心如蜇破,服此方后二十年不发。
《梅师方》主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本草》)
以甘蔗汁七升,生姜一升,二味相和,分为二服。
《救急单验方》疗反胃方(《医心》)
《集验》主胃反食则吐出,上气者方(《外台》)
两灸,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
诸痢
《小品方》治杂下方
第一,下赤;二,下白;三,下黄;四,下青;五,下黑;六因病下,下如瘀赤色;七,久下;八,下不可止;九,连年下;十,卒下;十一,下少血数;十二,霍乱而下;十三,下如舍水;十四,下已则烦;十五,息下一作一止;十六,下而不饮食;十七,食无数,但下去;十八,下但欲饮水;十九,重下;二十,下杂错不可詺字。合廿种下,江夏太守以此法治是下尽愈方。(《医心》)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熟艾(一两) 附子(一两,炮) 甘草(一两) 干姜(二两) 乌梅(十枚,去核取肉,熬之)
凡七物合捣,下苁蜜和丸,如大豆,饮服十丸,渐渐至二十丸,日三。(今按:葛氏云:治于万种杂下。《集验方》号乌梅丸。《医门方》治一切利,无不瘥云云。)
《范汪方》乌梅丸治万种下利方(同上)
干姜 黄连 柏(炙) 黄芩 艾 乌梅(廿枚,取肉)
上六物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老少半,良验。
《令李方》治下利一日百起,黄连散方(同上)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
凡二物治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立愈。
《广济方》疗百千种杂痢,黄连汤方(同上)
黄连(一两) 干姜(一两) 熟艾(一两) 附子(一枚,炮) 蜀椒(十四粒) 阿胶(如手大,炙)
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五合,绞去滓,纳胶,更上火煎胶烊,分温三服。
《葛氏方》下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同上)
生姜汁二升,蜜合,煎取二升,顿服。
又云有止患冷者,淳下白如鼻涕治之方
龙骨 干姜 附子
分等,捣,蜜丸,服如梧子五丸至十丸,日三。
《范汪方》治寒冷下利方(同上)
干姜(四两) 人参(三两) 桔梗(四两) 附子(四枚,炮) 半夏(三两,洗)
凡五物下筛,和丸,平旦服五丸如梧子,日再,渐加,物勿熟食。
又云四顺汤治逆顺寒冷,饮食不调下利方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附子(一两) 干姜(三两)
凡五物,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今按:《僧深方》加龙骨二两。)
《小品方》黄连汤治春月暴热,解脱饮冷,或服湿地,中冷腹痛,下青黄汁,疲极欲死方(同上)
黄连(四两) 当归(三两) 干姜(三两) 厚朴(二两)
凡四物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今按:《经验方》无厚朴,有石榴皮。)
《私迹方》温中汤治寒下,酸臭出方(同上)
甘草(一两,炙) 干姜(半两) 蜀椒(八十枚,去闭口者) 附子(一枚)
凡四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服,若呕,纳橘皮半两,老少者皆取服,良。
《广济方》疗冷痢青白色,腹内常鸣,行数,疏出,即太多,调中散方(同上)
龙骨(一两) 人参(一两) 黄连(一两) 阿胶(一两,炙) 黄柏(一两)
捣,筛为散,煮米饮服,忌猪、鱼、蒜、炙肉、粘食等。(按:《外台》云:服两方寸匕,日再服,瘥停。)
《集验方》治久新寒冷下利,腹内不安,食辄注下,令人生肉,乌梅丸方(同上)
乌梅(三百六十枚,去核,熬令可捣) 附子 黄连(十二两) 干姜(四两)
凡四物捣,下筛,蜜丸,饮服如梧子十丸,日再,神方。
《如意方》治下赤利术(同上)
金色黄连(一升,去毛) 黄柏(一斤) 犀角(二两)
凡三物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纳白蜜一升,又煎三升,平旦服,至日中令尽,勿间食也。
《样要方》疗血痢方(同上)
真生犀角(五两) 阿胶(四两,炙) 干姜(三两) 艾叶(三两,熬)
上五物捣,筛为散,服方寸匕。
《录验方》腊蜜丸治赤白利方
朴硝(二两) 黄芩(一两) 大黄(一两) 代甘草(一两) 黄连(一两) 豉(一两) 腊巴豆(一分)
上七物丸如梧子,空腹服三丸,日三。
又云赤白痢赤多热方
犀角(六分,屑) 黄芩(六分) 地榆(六分) 黄连(八分) 甘草(四分,炙)
切,以水二大升煎取八合,去滓,空腹分三服。
《小品方》治时岁蛊蛀毒下,诸汤煎不能治,欲死者方(同上)
干姜(二两) 附子(二两,炮) 黄连(二两) 矾石(二两)
凡四物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新录方》利谷道疼痛方(同上)
炒盐熨下部。
《集验》疗热水谷下痢,黄连阿胶汤方(《外台》)
黄连 阿胶(炙。各二两) 栀子(三十枚,擘) 乌梅(二十枚,碎) 黄柏(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为再服,神良。
《广济》疗水谷痢,腹中气方
茯苓(八分) 白龙骨(八分,研) 诃梨勒皮(八分) 黄连(八分) 酸石榴皮(八分)
上五味捣,筛为末,蜜丸,空心以饮服,如梧子大三十丸,日二服,瘥止。
《备急》疗水下积久不瘥,肠垢已出者方(同上)
赤石脂 桂心 干姜 附子(炮)
上四味等分,捣,筛,蜜丸如小豆,每服三丸,日三服,饮下。
《肘后》疗水下痢色白,食不消者,为寒下方(同上)
黄连(二两) 甘草(炙,半两) 附子(炮,半两) 阿胶(半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之。
《千金》旧疗痢于贵胜,用建脾丸,多效。
今疗积久冷痢,先以温脾汤下讫,后以建脾丸补之,未有不效者。贫家难以克辨,亦不可将息,温脾汤方疗积久冷痢赤白者(同上)
大黄(三两) 桂心(三两) 附子(炮) 干姜 人参(各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日再。
《古今录验》白头翁汤疗寒急下及滞下方(同上)
白头翁 干姜(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当归(一两) 黄连 秦皮(各一两半) 石榴皮(一两,生者二两)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为四服。
《广济》疗白脓痢方(同上)
甘草(六分,炙) 厚朴(十二分,炙) 干姜 枳实(炙) 茯苓(各八分)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绞去滓,分为二服,日再服。
《千金》大桃花汤主冷白滞痢肠痛方(同上)
赤石脂(八分) 干姜 当归 龙骨(各三两) 附子(炮) 牡蛎(各二两,熬) 芍药 甘草(炙。各一两) 人参(一两半) 白术(一升)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白术,取九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为三服,脓者加厚朴三两,呕者加橘皮二两。
《近效》疗若下无问冷热及脓血痢,悉主之方(同上)
生犀角(屑) 黄柏(各二两) 黄连 苦参(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以糯米煮作饮,莫令生,每日空腹服一方寸匕,日再服,便瘥,勿轻之。
《千金》疗热毒下黑血,五内搅切痛,日夜百行,气绝欲死方
黄连(一升) 龙骨 白术(各二两) 阿胶(炙) 干姜 当归 赤石脂(各三两) 附子(一两,炮)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为五服。余以正观三年七月十二日忽得此痢,至于五日将绝处,此方入口即处。
《古今录验》疗热毒下血及豆汁,犀角煎方
犀角(屑) 人参 当归(各三两) 黄连(四两) 蜜(一合)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煎三沸,分为三服,日三。
《广济》疗痢鲜血方(同上)
蒨根 黄连 地榆(各八分) 栀子(十四枚) 薤白(切) 香豉(各八分) 犀角(六分,屑)
上七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日再。
《崔氏》疗痢血数十年方(同上)
石灰(三大升,熬令黄)
上一味以水一斗搅令清澄,一服一升,三服止。
《广济》疗脾胃气微不能下食,五内中冷及微下痢方(同上)
白术(八两) 神曲末(五两,熬令香) 甘草(炙) 干姜 枳实(炙。各二两)
上五味捣,筛,蜜和丸,空腹以温酒服,如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渐加至三十丸,腹中痛者加当归。
又疗心腹胀满不能下食及痢白脓方
厚朴(五两,炙) 豆蔻(五两) 甘草(一两,炙) 干姜(一两)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绞去滓,分为二服,日再。
支仲治热毒痢、痢血,犀角散方(同上)
生犀(三两) 石榴皮(三两,烧) 黄连(三两) 甘蓝(二两) 地榆(二两)
上五味捣,筛为散,以米饮服三方寸匕,日二服。
《小品》疗下血连岁不愈方(同上)
黄连(半斤)
上一味捣末,以鸡子白和为饼子,微火炙令黄黑,复捣,筛,饮服方寸匕,日三,有效。下清血,痿黄失色,医不能疗者,皆瘥。
文仲治七八十老人患积痢不断兼不能饮食方(同上)
人参(四分) 鹿角(去上皮,取白处,作末,炒令黄)
上二味捣,筛为散,平旦以粥清服方寸匕,日再。
《延年》驻车丸主赤白冷热血痢腹痛者方(同上)
黄连(六两) 干姜 当归 阿胶(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以三年米醋煮胶令消,和药,众手捻丸如梧子,每以饮下三十丸,日再服,亦疗产妇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验。
治下杂血方(《千金》)
甘蓝 犀角 地榆(各二两) 蜜(二合)
上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去滓,下蜜,煎取五合,分三服,此治热毒蛊,妙。
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温脾汤方(同上)
大黄(四两) 人参 甘草 干姜(各二两) 附子(一枚,大者)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与后温脾汤小异,须大转泻者,当用此方,神效。
椒艾丸
治三十年下痢,所食之物皆不消化,或黄或青,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逆冷,腹中热,苦筋转,起止须扶,阴冷无子方(同上)
蜀椒(三百粒) 熟艾(一升) 干姜(三两) 赤石脂(二两) 乌梅(一百枚)
上五味,椒、姜、艾下,筛梅,着一斗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蜜和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不瘥,至二十丸,加黄连一升。
七味散治痢下久不瘥神验方(同上)
黄连(八分) 龙骨 赤石脂 厚朴(各二分) 乌梅肉(二分) 甘草(一分) 阿胶(三分)
上治下筛,浆水服方寸匕,日二,小儿一钱匕。
治下痢心胸满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同上)
黄连(五两) 橘皮 甘草(各二两) 龙骨(三两) 大枣(十五枚) 人参(一两) 生姜 半夏(各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水一大沸,乃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身,良。
断痢汤治胸心下伏水方(同上)
半夏(一升) 生姜(五两) 茯苓 甘草 龙骨(各二两) 附子(一两) 人参 黄连(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泻心汤方(同上)
人参 甘草 黄芩 橘皮 栝楼根(各一两) 黄连(二两) 半夏(三两) 干姜(一两半)
上八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温中汤
治小儿夏月积冷,洗浴过度,及乳母亦将冷洗浴,以冷乳饮儿,儿壮热,忽值暴雨,凉加之,儿下如水,胃虚弱则面青,肉冷眼陷,干呕者,宜先此调其胃气,下即止方(同上)
干姜 厚朴(各一分)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三分) 人参 茯苓 白术 桔梗(各二分)
上九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余皆随儿大小。
治少少热痢不止,栀子丸方(同上)
栀子(七枚) 黄柏(三分) 黄连(五分) 矾石(四分) 大枣(四枚,炙令黑)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小豆大,服五丸,日三夜二服,不知,稍加至十丸。
桃花丸治下冷,脐下搅痛方(同上)
赤石脂 干姜(各十两)
上二味蜜丸如豌豆,服十丸,日三服,加至二十丸。
主赤白痢,不问冷热方(《千金·月令》)
赤石脂 龙骨(各二两) 干姜 黄连(各三两)
上捣筛为末,以饮服二钱匕,日再服,忌冷水。
主老小百种冷热痢,百方不瘥者,神验方(同上)
樗根白皮(十分,干者,切,熬令微黄) 甘草(十分,炙) 橘皮(四分) 五味子(五分) 柳木耳(十分,色白,硬者) 苦参(六分) 龙骨(二分) 槟榔仁(四分) 当归(二分) 黄柏(二分,炙) 厚朴(二分,炙)
上捣,筛为散,空腹饮下,服三钱匕;十岁以下、五岁以上,二钱匕;五岁以下,一钱匕;更小儿,量事减之,皆再服。若是疳,七服即有虫下,以尽为度。如他痢有脓血,皆以尽为度,尤忌热肉、面、葱、菜、冷水、猪肉、鱼、油腻等。
猪肝圆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方(同上)
猪肝(一斤,熬干) 黄连 乌梅肉 阿胶(各二两,炙) 胡粉(七分,熬令黄)
上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酒服十丸,日三,亦可散服方寸匕,忌冷水。
治血痢日夜百余行方(《食医心鉴》)
葛粉(三两) 蜜(一两)
上以新汲水四合搅调,空心顿服之。
《刘禹锡传信方》治气痢,巴石丸(《本草》)
取白矾一大斤,以炭火净地烧,令汁尽,则其色如雪,谓之巴石,取一大两,细研,治以熟猪肝作丸,空腹饮下,丸数随气力加减,水牛肝更佳,如素食人,蒸饼丸之亦通。
《经验方》郑獬侍御传治气痢(同上)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细研,取熟猪肝和丸,空心米饮下,量力加减服之,牛肝尤佳,如食素人,以蒸饼丸服。
调气饮治赤白痢,小腹痛不可忍,下重或面青,手足俱变者(《玉函附遗》)
用黄蜡三钱,阿胶三钱同溶化,入黄连末五钱,搅匀,分三次热服,神妙。
《新录方》云:灸脾俞百壮。
(第十一椎旁名脾俞,第十六椎两旁名大脾俞。○《医心》)
痈疽丁疮
《刘涓子方》云:痈疽之甚,未发之兆,饥渴为始发之始。或发白疽,似若小疖,或复大痛,皆是微候,宜善察之。欲知是非,重按其处,是便隐痛,复按四边,比方得失,审定之后,即灸,第一便灸其上二三百壮,又灸四边一二百壮,少者,灸四边,中者,灸六处,大者,灸八处,壮数、处所不患多也。(《医心》)
治痈疽始作,肿,不赤而热,长甚速,非薄帖所制,犀角搨汤方(同上)
犀角(三两) 大黄(三两) 升麻(三两) 黄芩(三两) 栀子(三两)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上七物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使极冷,以故练两重入汤中,搨肿处,小糁易,恒令湿,一日一夜数百过。
《广济方》犀角丸治一切毒肿,痈乳发背,服之止痛,化脓为水,遂大小便出,神效方
犀角(十二分) 升麻(一两) 大黄(五分) 黄芩(五分) 防风(一两) 当归(一分) 黄芪 栀子仁 干姜 黄连 人参 甘草(各一两) 巴豆(廿三枚,去心、皮,熬)
凡十三物治下筛,以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以饮服十丸,取二三行快利,常服为微痢。
《效验方》中卒痈肿,白蔹帖方(同上)
大黄(三分) 黄芩(三分) 芍药(二分) 白蔹(三分) 赤石脂(一分)
凡五物治合,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纸以薄肿上,糁易之。
《录验方》治痈肿运赤痛及已溃,松脂帖方
成练松脂(一斤) 蜡蜜(半斤) 猪脂(四斤) 当归(二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凡六物㕮咀,三物尽合,煎三沸,三下,候帖色变微紫色者,药成,绞去滓,若初肿未有脓者,涂纸,贴肿上,日三易,夜再,若已溃有口者,穿纸出疮口,贴四边,令脓聚,不食傍肉,速瘥。
《本草拾遗》云水蛭
人患赤白游疹及痈肿毒肿,取十余枚,令【口宿】病处,取人皮,皱肉白,无不瘥者,冬月无蛭,泥中掘取暖汤养令动,先洗人皮,咸以竹筒盛蛭,啜之,须臾咬血满,自脱,更用饥者。(今按:《经心方》云:以水蛭食去恶血。)
《令李方》治痈内补排脓散方(同上)
黄芪(二两) 当归(二两) 赤小豆(卅枚) 芎(一两) 芍药(二两) 大黄(一两)
凡六物治合,下筛,以粥清服方寸匕,日三。
又云治痈肿,桂心散方
黄芪(六分) 芍药(四分) 桂心(一分)
凡三物治下,蓗酒服方寸匕,日三。
《医门方》疮痈肿已脓,惧针,令脓自出方(同上)
上取鹿角刮取细末,和醋聚,安肿上,经宿脓自出,若脓深者,先嚼生栗薄之,撮脓向上,极妙。
《范汪方》治发背及诸痈肿已溃未溃方(同上)
捣豉小,和水,令如强泥,作饼,饼可肿大,厚三分所,若有疮孔,空遗之,勿覆,令汁得出,以艾罗灸豉上使温,温之气下,彻豉欲燥,若热则易,令大热,剥烂皮也。痈痛,寻当转减,便得安。为灸,或有一日二日三日,疮孔中当汁出。
《葛氏方》治痈发背腹阴匿处,通身有数十方(同上)
生栝楼根细捣,以苦酒和,涂上,干复易之。
又方
赤小豆涂之,亦良。(按:《肘后》云:若鸡子白和,尤佳,即瘥。)
《刘涓子》治痈发、背发、房初起赤方(同上)
其上赤处灸百壮。
又方
灶黄土、鸡子白和,涂上。
《广济》疗痈疽,排脓散方(《外台》)
黄芪(十分,脓多,倍) 赤小豆(一分,热、口干,倍) 芎(三分,肉不生,倍) 芍药(三分,痛不止,倍) 白蔹(三分,有脓不合,倍) 栝楼(三分,若渴、小便利,倍) 甘草(三分,炙)
上七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不利。
《删繁》疗痈肿,白蔹薄帖方
白蔹 当归 芍药 大黄 莽草 芎
上六味各等分,捣。筛,下鸡子黄,和如泥,涂布,随大小贴之,燥易。
又疗痈肿已溃,四物黄连薄贴方
黄连 黄柏 地榆 白芷(各一两)
上药捣,筛,鸡子白和,涂布,薄痈上,对疮口穿布,出痈气,令疏气。
《千金》搨汤方(同上。○按:《千金》云:搨肿方。)
大黄 黄芩 白蔹(各三两) 芒硝(六分)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以故帛四重纳汁中,以搨肿上,暖复易,昼夜为之。
《千金翼》黄芪汤主痈肿热盛口干,除热止渴方(同上)
黄芪 升麻 栝楼 干地黄(各二两) 麦门冬(去心) 芍药(各二两) 黄芩(一两半) 栀子(二十枚,擘)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白蔹薄帖,主痈肿方
白蔹 大黄 黄芩(各等分)
上三味捣,筛,和鸡子白如泥,涂布上,薄贴肿上,干则易之。可以三指撮药末,纳三升水中,煮三沸,绵注汁,拭肿上数十遍,以寒水石末和,涂肿上,以纸覆之,干则易之,一易,辄以煮汁拭之,日夜三十度。(按:《鬼遗方》同。)
《备急》疗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也方(同上)
炙肿上百壮,当石子破碎出,如不出,益壮,乃出其痈疽、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针角,针角杀人。
《千金》栀子汤
主表里俱热,三焦不实,身体生疮或发痈疖,大小便不利方(同上)
芒硝(二两) 大黄(四两) 栀子(二七枚,擘) 黄芩(三两) 知母(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减半,下大黄,煮取一升八合,去滓,纳芒硝二两,分三服。
范汪飞黄散疗缓疽恶疮,食恶肉方(同上)
取丹砂着瓦盆南,雌黄着中央,磁西北,曾青东,白石英西,礜石上,石膏次,钟乳下,雄黄覆,云母薄布下,各二两,先捣,筛瓦盆中,以一盆覆上羊毛,泥令厚,作三隅,灶烧之,以陈苇一日成,取其飞者使之,甚妙。
《千金》发背方(同上)
凡肿起于背胛,中头白如黍粟,四面相连,肿赤黑,令人闷乱者,名发背也。即禁房,慎蒜、面,不速灸治,即入内杀人,灸当疮上七八百壮,有人不识,多作杂肿疗之,皆死。
又内补散疗痈疮发背方
蜀升麻 黄芩 人参(各二分) 干姜 白蔹 桂心 甘草(炙) 附子(炮) 防风(各一两) 芎(二两) 赤小豆(一合半)
上十一味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
《近效》疗发背及一切毒肿方(同上)
生麻油(六合) 黄丹(二大两半) 地胆(两钱,捣碎,筛) 生栗子(四十九枚,取大小中者熬焦,去皮,碎,绢筛)
上四味和于铜器中盛,用炭火重汤煎,候沫溢出,与器口欲平,取小麦一合,分二人嚼取筋,急纳药中搅,使与相和膏,擎下,安铜器中,冷水中成膏讫,以故帛涂膏,贴所苦处,晨夕换膏。
《删繁》鲮鲤甲散疗发背、乳房痈肿方(同上)
鲮鲤(一头,取甲、爪,炙) 桂心(三分) 当归(二分)
上三味捣,筛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酒进。
《广济》疗发痈疽,排脓散方(同上)
人参(二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二两) 芎(一两) 厚朴(一两,炙) 甘草(一两,炙) 防风(二两) 白芷(二两) 桔梗(一两)
上九味捣,筛为散,以酒服方寸匕,日二服,不利,若疮未合,常服之。
《刘涓子》疗痈疽发坏,出血生肉,黄芪膏方(同上。○今本云:治痈疽金创。)
黄芪(一两) 芍药(一两) 当归(一两) 大黄 芎 独活 白芷 薤白 生地黄(各一两)
上九味切,猪膏二升半,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滓,敷兑疮中,摩左右,日三。
治年四十已还强壮,常大患热痈,无定处,大小便不通,大黄汤方(《鬼遗方》)
大黄(三两) 栀子(五十个) 升麻(二两) 黄芩(三两) 芒硝(一两,别方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下硝,绞,调,分温三服,快痢为度。
治痈疽虚热,生地黄汤方(同上)
生地黄(五两) 人参 甘草(炙) 黄芪 芍药 茯苓(各三两) 当归 芎 黄芩 通草(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淡竹叶(切成三升)
上十二味先以水二斗煮了水,取一斗五升,去滓,复入诸药,再煮,取四升八合,一服八合,日三夜再,能顿服为佳。
治痈疽内虚,黄芪汤方(同上)
黄芪 人参 甘草(炙) 芍药 当归 生姜(各三两) 大枣(二十枚) 干地黄 茯苓(各二两) 白术(一两) 远志(一两半)
上十一味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去滓,分温四服。
治痈疽发背乳大,去脓后虚惙少气欲死,服此远志汤方(同上)
远志(去心) 当归 甘草(炙) 桂心 芎(各一两) 黄芪 人参 麦门冬(去心,各三两) 茯苓(二两) 干地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四枚)
上件十二味以东流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分温四服,日三夜一。
治炎疽,枳实汤方(甘林所秘不传。○同上。)
枳实(炙) 夜干 升麻 干地黄 黄芩 前胡(各三两) 犀角(一两半) 大黄(二两半) 麝香(半两) 一方用甘草(□[0]两)
上九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分温汁三服,须瘥也。
治背上初欲作疹,便服此大黄汤方(同上)
大黄(三两) 栀子(一百枚,去皮) 升麻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得快下数行便止,不下,更服。
治痈肿热盛,口燥患渴,除热,《上谒》黄芪汤方(同上)
黄芪 栝楼 干地黄 升麻(各二两) 麦门冬(三两,去心) 栀子(二十枚) 芍药(三两) 黄芩(一两半)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客热郁积在内或生疖,黄芪汤方(同上)
黄芪(二两) 人参(一两) 芎 当归 甘草(炙。各二两) 远志(去心) 干地黄(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麦门冬(去心,五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痈未溃,黄芪汤方(同上)
黄芪(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三两) 芍药 半夏 生姜(各八两) 饴(一斤)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饴化,分三服。
治痈内补竹叶黄芪汤方(同上)
竹叶(切,一升) 黄芪(四两) 甘草(三两) 芍药(四两) 黄芩(一两) 人参(二两) 桂心(一两,如冷,用半两) 大枣(十二枚) 干地黄(二两) 升麻(三两) 茯苓 生姜(各二两)
上十二味以水二斗煮竹叶,澄清,取九升,纳诸药,更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治补度冷下赤,石脂汤方(同上)
赤石脂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二两) 龙骨(一两,碎) 附子(大者,一枚,炮)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十里进一服。
治取冷过寒,下饴见出,温中汤方(同上)
甘草(六分,炙) 干姜(六分) 附子(炮,去皮,破,六分) 蜀椒(二百四十粒,去目闭口者,出汗)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治断下,补胃,附子汤方(同上)
附子(二分,炮) 当归 人参 黄连 甘草(炙。各一两) 干姜 桂心 芍药(各二分) 蜀椒(去汗,目闭,三分半)
上九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二服。
治肘疽方(同上)
黄连 皂荚(各等分,炙,去皮、子)
上二味捣下,和以淳苦酒,调令如泥,涂满肘,以绵厚敷之,日三易,良。
治痈疽,食恶肉散方(同上)
雄黄(一两) 矾石(一分,熬) 藘茹(一两)
上三味捣,筛,稍着之,随用多少,不限一两。
治食肉,青膏方(同上)
白矾(二两,火炼,末) 熟梅(二斤,去核) 盐(三合) 大钱(二十七枚)
上四味于铜器中猛火投之,摩灭成末,乃和猪脂,捣一千杵,以涂疮上,甚痛,勿怪,此膏食恶肉尽,复着,可敷蛇衔膏涂之,令善。肉复生。
发背欲死者(《肘后百一》)
伏龙肝末之,以酒调厚,敷其疮口,干即易,不日平复。
若溃后脓血不止,急痛(同上)
取生白楸华十重,贴上布帛,宽缚之。
痈肿杂效方疗热肿(同上)
以家芥子并柏叶捣,敷之无不愈,大验,得山芥更妙,又捣小芥子末,醋和作饼子,贴肿及瘰疬数看,消即止,恐损肉,此疗马附骨,良。
灸肿令消法(同上)
取独颗蒜横截,厚一分,安肿头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壮,不觉消,数数灸,唯多为善,勿令大热,但觉痛即擎起蒜,蒜燋,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损,皮内如有体干,不须灸,余尝小腹下患大肿,灸即瘥,每用之,则可大效也。
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同上)
搜面团,肿头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
疗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同上)
比灸其上百壮。
薏苡仁散(《千金》○按:《千金翼》云:主痈肿,令自消,长肌肉方。)
苡薏仁 桂心 干姜 白蔹 当归 肉苁蓉(各一两)
上六味为散,先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按:《千金翼》无干姜,有干地黄。)
痈疽溃脓大多里虚方(《千金翼》)
即前《鬼遗方》远志汤,无干地黄,有五味子。
排脓内塞散,主大疮,热已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方(同上。○按:《医心》方引《范汪方》大疮作痈,疮肉虚作,空虚。)
防风 茯苓 白芷 远志(去心) 芎 桔梗 人参 当归 黄芪 甘草(炙。各一两) 厚朴(炙) 桂心(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赤小豆(三合,熬)
上一十四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医心》方引《范汪方》,无黄芪,有龙骨,云:凡十五物,益互有讹。又引《集验方》排脓内补散,即本方,更有通草一两,凡十五味。)
瞿麦散主排脓止痛,利小便方(同上)
瞿麦 麦门冬(去心) 黄芪 当归 白蔹(各一两) 芎 赤小豆(半合) 桂心(半两) 芍药(二两)
上九味捣,筛为散,先食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崔玄亮《海上方》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效(《本草》)
以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于一大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上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溲如饼剂,方圆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油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水自出,未成,肿便内消,当患肿着药时,常须吃黄芪粥,甚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微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置露中经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可服,甚效。
《产宝方》治痈未溃
栝楼根、赤小豆等分为末,醋调涂。
《梅师方》治痈疽发背或发乳房,初起微赤,不急治之即煞人(同上)
捣黄柏末,和鸡子白涂之。
《千金方》云痈疽冷水射之,渍冷石熨之,日夜忽(《外台》作勿止)待瘥,停手(《医略》抄)
痈疽方治恶疮丁肿,五香汤方(《医心》)
青木香 薰陆香 沉香 丁子香 藿香(各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得麝香三分,去藿香。
《样要方》治丁疮方(同上)
捣茺蔚茎叶,薄肿上,服汁,令丁毒内消也。(一名益母草。)
《百济新集方》治丁肿毒气已入心,欲困死方(同上)
取菊叶合茎捣,绞取汁三升,顿服之。
《医门方》疗犯丁肿欲死者方(同上)
捣菊叶,取汁服之,冬月取根,神验。
《医门方》疗肠痈方(《医心》)
甘瓜子(一升,碎) 牡丹皮 大黄(别浸) 芒硝(各三两) 桃仁(去尖) 甘草(炙。各二两)
水七升煮取二升半,下大黄,更煮二三沸,绞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当下脓血。
《范汪方》治肠痈方(同上)
大黄(一斤,金色者) 大枣(十六枚)
凡二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宿勿食,能一服,须臾攻痛如火烧之,痈坏,血即随大便出。
治肠痈汤方(《千金》○按:《医心》引《集验方》。)
薏苡仁(一升)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瓜瓣仁(二升○《医心》作冬瓜仁一升)
上四味蚥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又方
牡丹 甘草 败酱 生姜 茯苓(各二两) 薏苡仁 桔梗 麦门冬(各三两) 丹参 芍药(各四两) 生地黄(五两)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肠痈,大黄汤
痈之为病,诊小腹肿痞坚,按之则痛,或在膀胱左右,其色或赤或白色,坚大如掌,热,小便欲调时色色,汗出时,复恶寒,其脉迟坚者,未成脓也,可下之,当有血,脉数,脓成,不可服此方。(《鬼遗方》)
大黄(四两) 牡丹(三两) 芥子(半斤) 硝石(三合) 桃仁(五十枚,去皮,炒,切之)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五合,分为两服,脓下,无者,下血,大良。
《千金方》肠痈绕脐,有疮如粟,皮热,便脓血,似赤白,下必死,治之方(《医心》)
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愈。
晋唐名医方选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