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七
(日)喜多村直宽 撰
诸疮
《范汪方》云痈疖初生,即灸其头数百壮,即愈(《医心》)
又云痈疖初生,尚微者
取如鸡子所石,若凡十余枚烧,以布帛裹,熨之,重按令极热,热微者,辄易二三枚则消。
《千金方》云熛疽秘方,世所不传,神良无比方(同上)
夜干(二两) 甘草(二两) 大黄(十分) 麝香(二分) 干地黄(二两) 枳实(二两) 犀角(六分) 前胡(三分)
八味,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服,瘥止,不限剂。
治熛疽着手足肩背,累累如米起,色白,刮之汁出,愈复发方(同上)
鲫鱼(三寸长者)
乱发如鸡子大,猪脂二升,煎,涂之。
《录验方》治熛疽方(同上)
蛭【口宿】尤佳。
又方
饮犀角汁。
《令李方》治久痈疽漏,芍药散方(同上)
芍药(三分) 大黄(三分) 白蔹(三分) 莽草(二分)
凡四物治合下,蓰和调之以酒,服半钱匕,日二,不知,可稍增至方寸匕。
《医门方》疗甲疽,其候甲际生胬肉,痛不得着靴鞋,脓血不止方(同上)
上取石胆,火上烧,令烟尽,研末,敷疮上,消痛,不过三五度必瘥,极效,宜保爱之。
《随时方》治甲疽方
因割甲伤肌作疮痒,浸淫相染,脓血如火烧疮,日夜渐引,名医不能疗者,此方必瘥,如神。(同上)
绿矾,状似朴硝,绿色,炭烧沸尽,候看色赤,停冷,简取好者捣节为散,粗石不堪,弃之勿用。
上若患前件疮者,先以盐汤净洗,以绿矾散厚敷之,用帛缠裹,经一日脓水即干,若觉疮干急痛,即涂苏取润,每一两日一洗,厚敷之,病初患疮尚小,脓小末多之时,只取少许散药和苏如软面用,敷一两日即瘥。《样要》力同之。
《经心方》治毒肿,五香汤方(同上)
沉香 青木香 薰陆香 丁香(各一两) 麝香(半两)
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
《刘涓子》方五香丸治恶气肿毒方
薰陆香(二分) 藿香(二分) 青木香(三分) 鸡舌香(二分半) 鬼臼(二分) 大黄(八分) 当归(五分) 升麻(三分) 朱砂(一分半) 牡丹(二分) 雄黄(一分)
上十一物捣,下筛,蜜和为丸,清白饮服,一服四丸,丸如小豆大,日再。
又云五毒膏治恶气毒肿方
蜀椒(二两) 当归(二两) 朱砂(二两) 乌头(一升) 苦酒(一升半) 猪肪(六斤) 巴豆(一升,去心) 雄黄(二两)
上八物㕮咀,以苦酒淹一宿,纳猪肪合煎,微火上,三上三下,药成,向火摩肿上,日三。
今按:取水蛭令【口宿】去恶血,其方在治痈疽之方
《孟诜食经》毒肿方(同上)
未赤小豆和鸡子白,薄之立瘥。
《陶景本草经》毒肿方(同上)
煮青木香浴,大佳。
《葛氏方》云凡毒肿多痛,风肿多痒,按之随手起,或痱瘰隐疹,皆风肿治之方(同上)
炒蚕矢并盐,布裹熨之。
《经心方》白蔹帖治风肿毒核痈疽方(同上)
白蔹(二两) 黄芩(半两) 菵草(半两) 芍药(一两) 黄芪(一两) 当归(一两) 大黄(半两) 赤石脂(二两)
八味为散,以鸡子白和如粥,涂纸,贴上,糁复易。
《样要方》疗热毒肿,秘之不传方(同上)
皂荚刺(一握,去两头)
上以水一大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之,取痢,其肿如汤沃雪。
又云疗一切热毒肿忽发颈项胸背上,即封不成脓方
生地黄(二升) 香豉(半升) 芒硝(五两)
上捣令熟,以敷肿上,厚二分,日五六付,消止。
《耆婆方》治人热肿疼痛方(同上)
升麻(三两) 夜干(二两) 大黄(二两) 芒硝(二两) 青木香(一两) 栀子(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七味剉,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芒硝,搅令调,分三服,得下利,即瘥。
《小品方》治膈病方(同上)
宜服漏芦汤,自下外以锋针数镵去血气,针写其结核处,敷小豆薄则消。
《葛氏方》治皮肉卒肿起,夹长赤痛,名曰编方(同上)
鹿角(一两) 白蔹(一两) 牡蛎(一两) 附子(二两,炮)
上四物捣,下筛,苦酒和,涂帛以贴之,于复换之。
《广济方》疗瘘久不瘥方(同上)
巴豆(一两,去心) 大枣(一升)
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绞去滓,更煎如稠饧,敷疮上,日三。
《救急单验方》疗诸瘘疮方(同上)
石留黄末量疮孔中,以艾灸,立验。
《小品方》云丹毒者方说,一名天火也
肉中忽有赤如丹涂赤色也,大者如手掌大,其剧者,竟身体亦有痛痒微肿者方用(同上)
赤小豆二升,舂,下筛,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小干复涂之,逐手消也,竟身者倍合之,尽复作,内宜服漏芦汤。(今按:《千金方》无鸡子,但用水和之。)
漏芦汤方(按:《外台》引《经心录》,云:疗诸毒肿。《千金》云:瘭疽。)
漏芦(二两) 白蔹(二两) 黄芩(二两) 白薇(二两) 枳实(二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两) 大黄(二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凡十物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是穷地无药之处,依说增损易服之,及用后单行方也,能以锋针镵去血,然后敷药,大良。增损方法:无漏芦,用栀子十枚,无白蔹,亦可略耳,无黄芩,亦用栀子,漏芦、黄芩并无者,但以栀子一物亦足已之,无升麻,用犀屑,无犀屑,用蛇衔,无大黄,用芒硝,无麻黄,用葛根,无葛根,用石膏,无白薇,用知母,无知母,用葳蕤,无葳蕤,用枳实,芍药、甘草亦可略耳,都无药,但得大黄,单服之,亦大善。
《集验方》治丹若通身赤者方(同上)
捣大黄,水和涂之。
又方
水和芒硝涂之。
《样要方》疗湿癣方(同上)
上以日未出时采取羊蹄根,其根须独,并不得有杈枝,不得令见风,切,捣为末,和羖羊酪,着少盐于日中曝雨,食久以涂癣上。
又云:疗干癣积年,痂厚,搔之黄水出,逢阴雨即痒方。
上取巴豆肥者一枚于炭火上烧之,令脂出,即于斧上以脂研之,如杏子,涂癣上,薄涂之,不过一两度便愈。
又方
作艾炷以灸之,随灸随瘥。
又方
捣马齿汁,揩之洗之,效。
《博济安众方》一切瘑癣恶疮、小儿头疮方(同上)
以水银、白矾石、蛇床子、黄连和猪脂敷之。
《葛氏方》治卒得蚧疮方(同上)
石灰二斗,以五斗汤洗,取汁,先拭疮,以此灰汁洗之。
又方
酒渍,若参饮之。
《集验方》治疥汤方(同上)
蜀椒四合,以水一斗煮三沸,去滓,令温洗疥。
《删繁》方治癣及疥等,乱发膏方(同上)
乱发(如鸭子大,一枚) 鲫鱼(一头) 雄黄(二两) 八角附子(一枚) 苦参(一两) 猪膏(一枚)
凡六物,前捣附子三枚为末,猛火煎猪膏、发、鱼,令尽,纳末药,敷疮上。
《范汪方》治疥,水银膏方(同上)
水银(一两二分,一方二两)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炙) 蓝七(一两) 乱发(烧成灰)
凡五物捣,下筛,和以神明膏三合,令相得,涂疥上,日三,神良。
《样要方》胡粉膏疗疥方(同上。○又治头面恶疮方同。按:《鬼遗方》名水银膏,治小儿热疮,又治瘑疽瘘方同。云:亦治小儿疳热。)
胡粉(三两) 水银(二两) 松脂(二两) 猪膏(六两。○按:疥头疮头面部六合)
上煎成,去滓,纳水银、胡粉,和调,涂疮上,日二。
《录验方》甘氏乌膏治天下众疮,医术不能瘥,有虫者愁治之方(同上)
水银(一两) 黄连(二两) 墨(二分。○按:《千金》云:经墨。)
上三物猪膏和熟,研调如脂,敷不过二三即愈,秘方。(《僧深方》于潜墨云云。○按:《千金》云:若欲多作,任人,惟不治金创,水银,入须熟研。)
《范汪方》治恶疮中生恶肉挺出方(同上)
末石留黄,敷之有汁着末,无汁,以唾和,敷之。
《千金方》治恶疮十年不瘥者(同上)
盐汤洗,以地黄叶贴之。
《样要方》疗一切恶疮十年已上并漏疮及疥癣作孔久不瘥方(同上)
黄连(一两) 藘茹(一两) 蛇床子(一两) 礜石(一两,别捣) 水银(一两,别捣)
上捣,筛,以腊月猪脂和如稀泥,下水银,令销尽,即成,先以泔清洗疮然,涂药讫,仍以黄柏末绵沾粉之,令不污衣。
《录验方》治热疮,黄连粉散方
水银(熬) 黄连 胡粉(熬。各一两)
凡在物,先捣黄连,下筛,然后合三物,熟和之,盐汤洗疮,拭令净,药敷之,日二。
《令李方》治人身体热沸生疮方
矾石(四两,熬) 白善(六两,熬)
凡二物治筛,先以布拭身,乃以药粉之,日二。
今按:《师说》云嚼疮者
风邪在皮肉间,夏时承热气时成疮,如风矢,先痒后痛,色赤白,隐疹如粟米大,治之方(同上)
柚叶煮水洗之。
《样要方》疗身上疮,疮汁所着处即成疮,名曰浸淫,痒不止方(同上)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藘茹(一两) 礜石(一两) 甘草(一两) 生胡粉(一两)
上捣甘草,已上为散,胡粉于鎗子上,着熬令黄,和之为散,欲敷药,先以苦参汁洗,故帛拭干,即着药,不过三四度即瘥。
《僧深方》治王烂疮方(同上)
胡粉 青木香 龙骨 滑石(各三两)
上四物治筛毕,以粢粉一升和之,稍稍粉疮上,日四五,愈。
《龙华方》治月蚀疮骨出方(同上)
猪脂和杏仁,敷之,良。
《小品方》治蠼螋疮方(同上)
初得便以水摩犀角涂之,以止其毒,治之如火丹法。
《样要方》疗蠼螋尿疮,集集然黄水出方(同上)
甘草汤洗之。
又方
黄柏末和猪脂涂上,明日以盐汤洗。
《僧深方》治疮中风水肿方
炭白灰(一分) 粉胡(一分)
凡二物以猪脂和涂疮肿孔上,即水出痛止,大良。
《录验方》黄连汤治风搔隐疹方
芒硝(五两) 黄连(五两)
凡二物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去滓,洗风痒处,日二,良。
《刘涓子方》治身体隐疹发疮方(同上)
地榆根(三两) 黄连(二两) 大黄(四两) 黄芩(四两) 苦参(八两) 甘草(六两) 芎(四两)
上七物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半,浴洗。
《如意方》治面上恶疮术(同上)
胡粉(五两,熬) 黄柏 黄连(五两)
三物治,下筛,粉面上,日三。(《小品方》同之。)
《膏药方》治头面生疮痒,黄连膏方(同上。○《鬼遗方》云:治热疮。)
黄连(四两) 白蔹(二两) 大黄(三两) 蘗黄(二两) 胡粉(二两)
上五物下筛,以猪膏和,涂之,时以盐汤洗之。
《葛氏方》治年少气盛,面生疱疮方(同上)
鹰矢白(二分) 胡粉(一分)
蜜和,涂上,日二。
《样要方》疗面上疮极痒,搔即生疮,黄脂出,名曰肥疮方(同上)
上煎苦参汁,洗去痂,故烂帛淹,即涂白蜜,自当汁出如胶,即附雄黄末,不过一两度瘥。
《肘后》疗大人小儿卒得月蚀疮方(《外台》)
水银 黄连(未。各二两) 胡粉(熬) 松脂(各一两,研)
上四味相和,合研水银消,以粉疮。疮若干,以腊月猪脂和,先以盐汤洗,成,然后敷之。
《千金翼》疗月蚀疮恶肉方(同上)
斑蝥(去足、翅,熬) 石硫黄 藘茹(各一两,末)
上三味捣,筛,以粉疮上,如疮干,以猪脂和,涂之,日三。
《崔氏》五香汤疗毒肿方(同上)
麝香(研) 青木香 鸡舌香 藿香 薰陆香 当归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分) 大黄(五分)
上十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入芒硝,令烊,分为二服,相去六七里久,亦疗诸卒尸注恶气也。
又疗恶肿,犀角汤方
薰陆香 青木香 鸡舌香 藿香 犀角(各二两,屑) 沉香(二分) 升麻(七分)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其间消息,以意量之。
《经心录》大潝渍肿毒,升麻汤方
升麻(一两) 黄芩(三两) 栀子(二十枚) 漏芦(二两) 蒴藋根(五两) 芒硝(二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候冷,分用渍潝肿,常令湿润,即消。
《近效》栀子汤
主表里俱热,三焦不实,身体生疮,或发痈疖,大小便不利方(同上)
芒硝(四分) 大黄(四分) 栀子 甘草(炙) 黄芩 知母(各六分)
上六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温服。
《深师》疗冬月冒涉,冻凌手面,手足瘃坏,及始热痛欲瘃者方(同上)
蜀椒(二分) 芎(二分) 白芷 防风(各□分) 姜(一分,一作盐)
上五味以水四升煎令浓,以洗之。
《千金》疗阴下生疮,洗汤方(同上)
地榆 黄柏(各八两)
上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适寒温洗疮,日再,只以黄柏汤洗,亦效。
《古今录验》疗阴疮方(同上。○按:《医心》引《如意方》,云:治面上恶疮术。)
黄柏 黄连(各三分) 胡粉(一合)
上三味捣为末,粉上,日三,妇人绵裹枣核大,内之。
《小品》代指
无毒,正由人筋骨中热盛撮结故耳,吴人名遭指,野夫名为土卢,即皆是代指疾也。疗方(同上)
单煮甘草汁渍之,或用芒硝汤渍之。
治疥癣恶疮散热,水银膏方(《鬼遗》)
水银 矾石 蛇床子 黄连(以上各一两)
上四物两度筛,以腊月猪脂七合和并水银搅合,调打数万过,不见银,膏成,敷疮,若膏少,益取,并小儿疮,良(龚庆宣加藘茹一两。)
治熛疽浸淫广大,赤黑烂坏成疮,羊髓膏方(同上)
羊髓(二两) 大黄(二两) 甘草(一两) 胡粉(二分)
上四味㕮咀,以猪脂二升半并胡粉微火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候冷,敷疮上,日四五。
治皮肤中热痱瘰疬,白芷膏方(同上)
白蔹 黄连(各二两) 生胡粉(一两)
上捣,筛,容脂调和,敷之。
治热疮,生地黄膏方(同上)
生地黄(四两) 黄连(四两) 大黄(三两) 黄柏 甘草(炙) 白蔹 升麻(各二两)
上七味㕮咀,以猪脂二升半微火合煎,膏成,去滓,候凝,可敷之。
治温热诸疮,黄连膏方(同上)
黄连 白蔹 白芷(各二两) 生胡粉(一两)
上四味细筛,用猪脂调涂之。
治诸疽疮膏方(同上。○按:《千金》云:治恶疮方。)
腊(一两) 乳发 矾石(熬。各一两) 松脂(一两,拣) 猪脂(四两)
上五味先下脂,煎令消,下发,发消,下矾石,矾石消,下松脂,松脂消,下腊,腊消,膏成,滤过,候凝,涂敷之。(按:《千金》云:久疮时愈,新疮迟愈,蜗蚧、痒疮、头秃皆即愈,生发胜飞黄膏。)
治汤泪人肉烂坏方(同上)
麻子(一合,取仁) 柏皮(一两,取白) 白芷(一两) 生柳皮(一两,去白)
上四味㕮咀,以脂一升同药煎膏成,滤去滓,候凝,敷疮,日三。
骨疽百方疗不瘥方(《千金》)
可疮上以艾灸之三日三夜,无不愈也。
疗瘭疽秘方,世所不传,神良无比(同上)
射干 甘草(炙) 升麻 枳实(炙。各二两) 大黄(十分) 麝香(二分,研) 干地黄(二两) 犀角(六分,屑) 前胡(三两,本方云:三分)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瘥止,不限剂数。
治举体痛痒如虫啮,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方(同上)
蒺藜子(三升) 蛇床子 茺蔚子(各二升) 防风(五两) 大戟(一斤) 大黄(二两) 矾石(三两)
上七味㕮咀,酒四升、水七升煮取四升,去滓,纳矾石,帛染拭之。
治风瘙肿疮,痒在头面,大黄搨洗方(同上)
大黄 芒硝(各四两) 莽草(二分,一作甘草三两) 黄连(六分) 黄芩(八分) 蒺藜子(五合)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硝,以帛染搨之,日一度,勿近日。
治风瘙隐疹方(同上)
蛇床子(二升) 防风(二两) 生蒺藜(二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拭病上,日三五遍。
治男女阴中疮痒湿方(同上)
黄连 栀子(各二两) 甘草 黄柏(各一两) 蛇床子(二两)
上五味治下筛,以粉疮上,无汁,以猪脂和,涂之,深者,用棉裹,纳疮中,日三。
治妒精疮方(同上)
麝香 黄矾 青矾
上三味等分为末,小便后敷上,不过三度。
治疥方(《千金·月令》)
蛇床子 黄连 吴茱萸 无夷 峭粉
上等分为末,以生麻油调涂之,掌中合手夹。
连翘五香汤主一切恶核疮肿方(《千金翼》)
连翘 射干 升麻 独活(各二两) 桑寄生(二两) 通草(二两) 大黄(三两) 丁子香(一两) 青木香(二两) 沉香(二两) 薰陆香(二两) 麝香(三两)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减半,纳竹沥二升,煎取三升,分三服,未瘥,中间常服,佳。
诸卒肿方(同上)
取芥子细末,猪胆和如泥,涂病上,日三。
《样要》云疗干癣积年痂厚,搔之黄水出,逢阴雨即痒方(《医心》)
上取巴豆肥者一枚,于炭火上烧之,令脂出,即于斧上以脂研之如杏子,涂癣上,薄涂之,不过一两度便愈。
崔元亮《海上方》灭瘢膏(《本草》)
以黄矾石烧令汁出,胡粉炒令黄,各八分,惟须细研,以腊月猪脂和,更研如泥,先取生布揩令痛,即用药涂五度,又取鹰粪、白燕窠中草烧作灰,等分,和人乳,涂之,其瘢自灭,肉平如故。
杨氏产乳疗疥疮(同上)
烧竹叶为末,以鸡子白和之,涂上不过三四次,立瘥。
《十全方》治疥疮(同上)
巴豆十粒,火炮过,黄色,去皮、膜,右手研如面,入酥少许,腻粉少许,同研匀,爪破以竹篦子,点药,不得落眼里及外肾上,如煎剥着外肾,以黄丹涂,甚妙。
崔元亮《集验方》疗毒肿不问硬软(同上)
取楸叶十重薄肿上,即以旧帛裹之,日三易,当重重有毒气为水流在叶中,如冬月,取干叶,盐水浸良久用之,或取根皮,剉烂,捣,敷之,皆效。
《经验方》孙子热疮(同上)
乱发一团,梨许大,鸡子黄煮熟,二物相和于铫子内,炭火上熬,初甚干,少顷发燋,遂有液出,旋取,置一瓷盏中,以液尽为度,取此液敷热疮上,即以苦参粉粉之。予在朗州生子,在于蓐中便有热疮出于臀腿间,初以他药敷,无益,加剧蔓延半身,状候至重,昼夜啼号,不乳不睡,予阅《本草》,见发髲云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治小儿惊热。注云:今俗中妪母为小儿作鸡子煎,用发杂熬良久,得汁,令小儿服,去痰热,治百病,凡用发,皆取梳头乱者,又检鸡子,云:治火疮,因而用之,果验,以后用之,无不瘥矣。
《广济方》治瘘有九种,不过此方(同上)
取疥子捣碎,以水及蜜和,滓敷喉上下,干易之。
疗瘘疮方(道兴治疾方)
石榴黄末置疮上,以艾灸。
瘿瘤瘰疬(附疣赘、黑子、腋臭)
《小品方》五香连翘汤治恶脉及恶核、瘰疬、风结诸核肿气痛方(《医心》)
青木香(二两) 麝香(半两) 沉水香(二两) 薰陆香(一两) 鸡舌香(一两) 连翘子(二两) 夜干(二两) 升麻(二两) 独活(二两) 寄生(二两)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 淡竹沥(二升)
凡十三物㕮咀,以水九升煮药,计水减半许,可纳竹沥汁,又克取三升,分三服。
《录验方》治恶核肿毒入腹,五香汤方(同上)
薰陆香 麝香 沉香 鸡舌香 青木香(各二两)
凡五物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适寒温分作三服,不瘥,复作云,令剂可尽,五香各一两,水四升煮作三升,亦为二服,又滓薄肿上,神良。
《张仲景方》治消核肿,黄芪帖方
黄芪(三两) 真当归(三两) 大黄(三两) 芎(一两) 白蔹(三两) 黄芩(三两) 防风(三两) 芍药(二两) 鸡子(十枚) 黄连(二两)
凡十物捣,筛,以鸡子白和,涂纸上,贴肿上,糁易。
《范汪方》治瘿,昆布丸方(同上)
昆布(八两) 海藻(八两,洗)
凡二物捣,下筛,和以蜜丸,先食含如半枣大,稍稍咽之,日五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张文仲疗瘿,司农杨丞服效第一方(《外台》)
昆布(洗) 海藻(洗。各一斤)
上二味细切,好酒五升浸七日,量力取数服,酒尽,以酒更浸两遍。
《深师》疗瘿方(同上)
桂枝 昆布(洗) 海藻(洗) 甘草(炙) 白面(熬。各三分) 龙胆 海蛤(研) 土瓜根 半夏(洗) 吴茱萸 牡蛎(熬。各一两)
上十一味为散,酢,浆水服五分匕,先食,日三,十日如,尽药,愈。
又方
海藻(二分,洗) 龙胆(一分) 昆布(二分,洗) 土瓜根(二分) 半夏(二分,洗) 小麦面(二分,炒)
上六味为散,先食,酒服方寸匕,日三,二十日知,三十日愈。
《崔氏》海藻散,疗瘿方(同上。○按:《医心》方引《玉箱方》,治三十年瘿及瘰疬方。)
海藻(八两,洗,去咸汁) 贝母(二两) 土瓜根(二分) 小麦曲(二分,炒)
上四味作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张文仲《隐居效验》疗瘿方(同七。○《医心》引《效验方》,名昆布丸。)
昆布(洗) 松萝(各三分) 海藻(五分)
上三味捣,蜜丸如杏核大,含咽津,日三夜二,大佳。
又含丸方
槟榔仁(三两) 马尾海藻(三两,洗) 昆布(三两,洗)
上三味末之,蜜丸如鸡子黄大,每日空腹含一丸,徐徐令津液取汁咽之。
《崔氏》云凡水瘿、气瘿可瘥,石瘿不可治,疗气瘿方(同上)
昆布(二两,洗) 海藻(二两,洗) 龙胆(一两) 马刀(半两,炙) 海蛤(半两,研) 大黄(一分) 熏黄(半两)
上七味捣,蜜丸如梧子大,破除日以绵裹一丸,含咽津,朝暮空腹服。
《深师》疗瘤脂细瘤方(同上)
吴茱萸(一分) 矾石(烧) 芎 当归 大黄 黄连 芍药 白蔹 黄芩(各二分)
上九味合捣,下筛,和鸡子,涂着细故熟布上,随瘤大小、薄厚贴之,燥辄易之,着药当熟,作脓脂,细细从孔中出,探知脓血尽,着生肉膏,若脓不尽,复起故也,生肉膏方如下。
又生肉膏,疗痈瘤溃漏及金创、百疮悉疗之方
真当归 附子(炮) 甘草 白芷 芎(各一两) 薤白(一两,○《医心》二两) 生地黄(三两,○《医心》五两)
上七味㕮咀,以猪膏三升半合微火煎白芷、地黄,去滓,稍以敷疮上,日三,良。
《千金翼》白瘤方(同上)
白矾 硫黄(等分)
上二味末,以酢和封上。
《延年》玄参汤主恶核瘰疬风结方(同上)
玄参 升麻 独活 连翘(各二两) 木防己 菊花(各一两)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
《经效》犀角丸疗瘰疬方(同上)
犀角(四分) 升麻(三分) 大黄(六分) 牛蒡子(八分) 乌蛇(十分,炙,去头、尾) 玄参(八分)
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日□午后煎十蒡汤下三十五丸。
《集验》疗寒热瘰疬散方(同上)
连翘(六分) 土瓜根(四分) 龙胆(五分) 黄连(四分) 苦参(六分) 栝楼(四分) 芍药(五分)
上七味为散,食后温酒下五分匕,日三。
《崔氏》五香汤疗毒肿,疗疬方(同上)
麝香(研) 青木香 鸡舌香 藿香 薰陆香 当归 黄芩 升麻 芒硝(各三分) 大黄(五分)
上十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硝,分二服,相去如人行七八里,再服,诸卒、尸注、恶气亦疗。
治寒热瘰疬在颈脉,如杏李方(同上)
连翘 黄连 芍药 苦参 土瓜根 龙胆 当归(各半两)
上七味捣,筛为散,先食以温酒服钱五匕,日三,稍加至方寸匕。
《医门方》治瘰疬方(《医心》)
尖针针疬子,令穿通,以石流黄如豆大,安针孔中,烧针筋令赤,烁之,药流入疮中,其疮瘥即消,极验也。
《小品方》治叶岁瘰疬瘿方(同上)
海藻一斤,绢囊盛,好清酒二斗渍之,春夏二宿服二合,酒尽,复以酒二斗渍之,饮如上法,此酒尽,爆海藻,令糁末,服方寸匕,日三,药无所禁,一剂不愈,更作,不过三剂也。(今按:葛氏书治颈下瘰疬累累如梅李,宜便速消。)
《僧深方》治诸瘰疬,因疮壮热者方(同上)
白蔹灰(二升)
上一物沸汤和如麋,热以掩其上,甚良。
《广济》疗疬疡风方(《外台》)
石硫黄(三两,研) 雄黄(一两,研) 硇砂 附子(生用。各二两)
上四味捣,筛为散,以苦酒和如泥,涂疡处,干即更涂,以瘥为度。
《崔氏》疗疬疡方(同上)
取茵陈蒿两握,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七升,以皂荚汤先洗疬疡,令伤,然后以汤洗之,汤冷,更温,洗可作三四度洗,隔日作,佳,不然,恐痛难忍。
《集验》疗疬疡方(同七。○《医心》引《僧深方》)
硫黄 矾石(研) 水银(别研入) 灶墨(《医心》各一分)
上四味等分,捣,下筛,纳椀子中,以葱叶中涕和研之,临卧以敷病上。
《集验方》去黑子及赘方(同上)
生梨灰(五升) 石灰(二升半) 生姜(五升)
凡三物令调和,蒸令气溜,下甑,取下汤一升,从上淋之,尽其汁于铁器中,煎减半,更闲火煎,以鸡羽插中即集,断药成,欲去黑子,若疣赘,先小伤其上皮,涂之。
《录验方》去黑子,五灰煎方(同上)
石灰 藋灰 桑灰 炭灰(各一升) 蕈灰(五升)
以水泄蒸令气匝,仍取釜汤淋之,取清汁五升许,于铜器内东向龟煎之,不用鸡狗、小儿、妇女见之,膏成,好者如凝强细沙,即堪用。
《如意方》治黵志术(《医心》)
藋灰、石灰、醇苦酒煎,以簪涂黑,须臾灭去。
《效验方》治腋臭,鸡舌散
鸡舌香(二两) 藿香(二两) 青木香(二两) 胡粉(三两)
凡四物治下筛,绵裹纳腋下,押之,拊须着乃止。
隋炀帝后宫诸香药方治腋下臭方(同上)
雄黄(五分) 麝香(五分) 石硫黄(六分) 熏陆香(五分) 青矾石(五分) 马齿草(一握)
上件药总和,捣,熟出瓦上,曝令干,更捣,下筛为散,以酢浆洗臭处,以生布揩令破,以粉之。
痔脱肛(附阴下湿痒)
《徐伯方》治谷道忽痒痛肿起,欲生完突出方(《医心》)
槐白皮(六两) 甘草(三两)
凡一物以豆汁煮,渍故帛,敷之,热即易。(按:《千金》云:大豆三升,以水七升,急火煮取四升。)
《小品方》治谷道痒痛痔疮,槐皮膏方(《医心》)
槐皮(五两) 楝子(五十枚) 桃仁(五十枚) 甘草(二两) 当归(二两) 赤小豆(二合) 白芷(二两)
七物㕮咀,以猪膏二升煎令白芷黄,药成,绞去滓,敷之,日再三,良。(今按:《极要方》云:疗痔,如火烧疮,行坐不可忍,下床着药,上床即痛定,神效。)
《录验方》治痔方(同上)
白蜜涂之,有孔以纳孔中,张温表上使,蜀所得也。
《传信方》疗野鸡方(同上)
上以槐枝汤洗痔上,便已,灸上七壮,以知为度。王及充迁安抚到官,乘骡马入骆谷数日,而宿有痔疾,其状如胡瓜贯于肠,热如火,到一驿,躽卧无计,有主邮者云:郎中此病,某曾患来,须灸即瘥。命所使为槐汤,洗痔上,便,灸之到三四壮,忽觉一道热气式然入腹中,因大转,先出血,后乃有秽,一时出,楚痛,泻后遂失胡瓜所在,登骡马而驰。
《千金》小槐实丸主五痔十年方(《外台》)
槐子(三斤) 龙骨(十两) 矾石(烧) 硫黄(各一斤) 白糖(二斤) 大黄(十两) 干漆(十两,熬)
上七味捣,筛,上二种及糖并细切,纳铜器中,一石米下蒸之,以绵绞取汁,以和药,合作丸,并手捻之,丸如梧子大,阴干,一服二十丸,日三服。
《古今录验》疗三十年痔
肛出,下血如鸡肝,此肠痔;肛边生痤,横肛中,此牡痔;肛边生乳,此牝痔,皆饱劳气所生方。(同上)
大黄(如金色者,十两) 滑石(七两,研碎) 芒硝(三两) 桑白皮(五两) 枣(三十枚,擘) 黄芩(五两) 杏仁(二两,研)
上七味切,以酒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尽服之,当下以犬骨羹补之。
《广济》疗痔下血,黄芪丸方
黄芪 枳实(炙。各三两) 乌蛇(炙) 当归 赤石脂(各二两) 猬皮(三两,炙)
上六味捣,筛,蜜丸,空腹酒下如梧子二十丸,日二服,更不加减。
《集验》疗痔,猬皮丸方(同上)
猬皮(一具,细切,熬令焦) 槐子(三两) 附子(炮,二两) 当归(二两) 连翘(二两) 干地黄(五两) 干姜(二两) 矾石(二两,烧令汁尽) 续断 黄芪(各一两)
上十味捣,筛,蜜丸,饮服十五丸,如梧子,日再,加至三十丸亦可,主瘘,常用大验。
《古今录验》疗诸痔及下血不止,转虚羸者,服之无不效方
黄芪(原州者) 枳实(商州者。各二大两半,细剉,熬令黄) 黄矾石(一大两,炭火烧,经一复时,仍数翻转,令匀,着火,冷讫,细罗去沙)
上三味先捣黄芪、枳实,筛讫,然和矾石,更捣匀,蜜和丸,空腹以酒下二十九,加至三十丸,日再服。
《广济》疗痔瘘疽疮方(同上)
光明砂(别研) 麝香当门子(别研) 蛇皮(五月五日者,熬)
上三味等分,研,先以盐汤洗,拭干,于疮上敷少蜜,以散敷上,瘥止。
《备急》若肠随肛出方(同上)
熬石灰令热,布裹,熨之,随按,令入,冷即易。
治痔下血及新产漏下方(《千金》)
好矾石(一两) 附子(一两)
上二味末之,白蜜丸,酒服二丸,如梧子,日三,稍加,不过数日便断,百日服之,终身不发。
治肛出方(同上)
磁石(四两) 桂心(一尺) 猬皮(一枚)
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即缩,慎举重及急带衣,断房室周年乃佳。(《肘后方》云:治女人阴脱出外,用鳖头一枚,为四味。)
又治五痔十年不瘥方(同上)
涂熊胆,取瘥止,神良,一切方皆不及此。
治痔下部出脓血,有虫傍生孔方(《千金翼》○按:《本草》引《梅师方》。)
取槐白皮一檐,以水煮令极熟,出置木盆内,坐其中,欲大便状,虫悉出,冷复易之,不过二三度。
诸痔去血过多,气息惙惙,不下食或腹痛牵引下部,当归汤方(同上)
当归 干姜 桂心 甘草(各三两,炙) 糖(八两) 牡丹 白芷 附子(炮) 芍药 人参(各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纳糖,令消,分为肆服。
诸痔下血,蒲黄汤方(同上)
蒲黄(一升) 当归 白芷 白石脂(各三两) 黄连 芎 干地黄 甘草(各三两)
上八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诸痔去血大虚,黄芪汤方(同上)
黄芪 当归 芎(各三两) 龙骨(一两) 芍药 桂心(各四两) 糖(一斤) 附子(炮,去皮) 甘草(各一两,炙)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去滓,入糖,令消,分五服。
治肠痔,大便常血方(《千金·月令》)
大麻仁 大黄 枳壳(炙)
上各二两,捣,筛,蜜和为丸,每日空心芸苔汤下十丸。
《梅师方》治痔,谷道中虫痒不止(《本草》)
以水银、枣膏各二两,同研,相和,捻如枣形状,薄绵片裹,纳下部,明日虫出,若痛者,加粉三大分,作丸。
《集验方》洗痔(同上)
以连翘煎汤,洗讫,刀上飞绿矾,入麝香,贴之。
《胜金方》治大肠痔漏并脱肛(同上)
以虎胫骨两节,蜜二两,炙令赤,捣未,蒸饼,丸如桐子大,每服凌晨温酒下二十丸,隔夜先和大肠,后方服此药。
《集验方》治痔疾下血,疼痛不止(同上)
以玩月砂,不限多少,慢火熬令黄色,为末,每二钱入乳香半钱,空心温酒调下,日三四服,瘥,砂即兔子粪是也。
《肘后方》治肠痔。大便常有血(同上)
烧獭肝,服一钱匕。
《梅师方》肛门主肺,肺热即肛塞肿缩生疮(同上)
白蜜一升,猪胆一枚,相和,微火煎令可丸,丸长三寸,作挺,涂油,纳下部,卧令后重,须臾通泄。
治五痔下血不止,缹木槿花方(《食医心鉴》)
木槿花(一斤)
上以少豉汁和椒、盐、葱白,缹令熟,空腹食之。
《龙华方》治男子阴下疮痒湿方(《医心》)
白粉(一分) 干姜(三分) 牡蛎(三分)
三物下筛,欲卧,粉,夜三四粉之。
《医门方》疗阴囊下湿痒,搔破水出,干即皮剥起方(同上)
地榆 黄柏 蛇床子(各三两) 槐白皮(切,一升)
水七升煮取三升,暖以洗疮,日三四度,勿食鱼鲜。
葛氏疗阴囊下湿痒皮剥方(《外台》)
乌梅 钱 盐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于铜器中浸九日,洗之,效。
又方
煮槐皮,若苦参、黄柏及香薷汁洗之,并良。
《古今录验》疗阴下痒湿汤洗方(同上)
甘草一尺,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四度,便愈。
又疗阴下湿痒生疮方
吴茱萸一升,水三升煮取三五沸,去滓,以洗疮,诸疮亦治之。
折伤、金创、汤火灼(附灸疮)
《千金》疗丈夫从高堕下,伤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创伤绝崩中皆主之方(《外台》)
阿胶(炙) 干姜(各二两) 艾叶 芍药(各三两)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入胶,令消,分二服,羸人三服,女人产后崩,中伤下血过多,虚喘,腹中绞痛,下血不止,服之悉愈。
又疗从高堕下泻血及女人崩中方(同上)
当归(二分) 大黄(一分)
上二味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广济》疗从高堕下,内损瘀血,消血散方(同上)
蒲黄(十分) 当归 干姜 桂心(各八分) 虻虫(四分,去足、翅,熬) 大黄(十二分)
上六味捣为散,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再,渐渐加至一匕半。
《深师》疗从高堕下伤内,血在腹,聚不出,疗下血方(同上)
取好大黄(二两) 桃仁(三十枚,去尖、皮、两仁者)
上二味捣,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去血后,作地黄酒,服随能服多少,益血过百日成微坚者,不可复下之,虚极杀人也。
又疗堕落瘀血,桃枝汤方
桃枝(一握,中指长,剉) 芒硝(五分) 大黄(四两) 当归 甘草(炙) 桂心(各二两) 虻虫(二十枚,去翅、足,熬) 水蛭(二十枚,熬) 桃仁(五十枚,去尖、皮,熬)
上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纳硝。
《救急》疗坠马落车,被打
伤腕折臂,呼唤痛声不绝,服此散,呼噏之间不复大痛,三日筋骨相连,当归散方(同上)
当归(熬令香) 桂心 甘草(炙) 蜀椒(汗。各二分) 芎(六分,熬) 附子(炮) 泽兰(熬。各一分)
上七味捣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小儿被奔车马所损,裂其膝,皮肉决见骨,即绝死,小苏,啼不可听闻,服之便眠,十数日便行走,其神验如此。
《深师》疗蹉趺,补绝复伤方(同上)
大豆(熬令黑) 大黄(各二两) 桂心(一两)
上三味捣为散,分为三剂,酒和服。又大黄一两,生地黄三两,切,熬,以水、酒二升煮取一升,顿服之,瘥。
《肘后》疗被打击,有瘀血在腹内,久不消,时时发动方(同上)
大黄(二两) 干地黄(四两)
上二味捣散,为丸,以酒服三十丸,日再,为散服,亦妙。
《医门方》金创血内漏,腹满欲死方(《医心》)
白芷 黄芪 当归 续断 芎(各八分) 甘草(六分,炙) 蒲黄 干地黄(各十二分)
捣,筛为散,空腹以酒服方寸匕,日三,瘀血化为水下,口噤,加大黄十二分。
《葛氏方》被击打,瘀血在腹内,久不消,时时发动者方(同上)
蒲黄(一升) 当归(二两)
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大黄(三两) 桃仁(卅枚) 杏仁(卅枚)
酒、水各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当下脓血。
又凡捥折、折骨、诸疮肿者,慎不可当风卧湿及自扇,中风则发痓,口噤煞人,若已中此,觉颈项强急者方
急作竹沥饮二三升,若口已噤者,以物强开,发内也,禁冷饮食及饮酒。
《小品方》治从高堕,若为重物所镇迮得瘀血方(同上)
作大豆紫汤,如产妇法服之。
《样要方》疗因坠损,恐内有瘀血方(同上)
服虎魄屑,神验,能治瘀血。
《千金方》堕落车马,心腹积血,唾吐无数方(同上)
酢和面敷上。
治腹中瘀血,痛在腹中不出,满痛短气,大小便不通方(《千金》)
荆芥(半分) ?虫(三十枚) 大黄 芎(各三两) 蒲黄(五两) 当归 桂心 甘草(各二两) 桃仁(三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桃仁汤治从高堕下,落大木车马,胸腹中有血,不得气息方(同上)
桃仁(十四枚) 大黄 硝石 甘草(各一两) 蒲黄(一两半) 大枣(二十枚)
上六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绞去滓,适寒温尽服之,当下,下不止,渍麻汁一柸,饮之即止。
治腕折瘀血方(同上)
大黄(如指节大,一枚) 桃仁(四十枚) 乱发(一握)
上三味以布方广四寸以绕乱发,烧之,㕮咀大黄。桃仁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血尽出。
治金创箭肉中不出,出箭,白蔹散方(《鬼遗方》)
白蔹(二两) 半夏(三两,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熬过)
上二味为末,调水服方寸匕,日三服,若轻浅疮,十日出,深,二十日出,终不停住内中。
治金创中腹,肠出不能纳之,小麦饮喷疮方(同上)
取小麦五升,水九升,煮取四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傍含喷之,疮肠自上渐渐入,以冷水喷其背,不中多人见,亦不欲令傍人语,又不可病人知。或晚未入,取病人席四角,令病人举摇,须臾肠自入。十日之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煞人。
治金创,弓弩所中,闷绝无所识,琥珀散方(同上)
琥珀随多少捣,筛,以童子小便服之乃热,不过三服便瘥。
《广利方》治金创,血不止兼痛(《本草》)
麒麟竭末敷之立止。
《梅师方》治金创,止血速瘥方(同上)
炒石灰和鸡子白,和丸如弹子大,炭火烧赤,捣末,以敷疮上,立瘥。(按:道兴治疾方:石灰和猪脂,烧令赤,捣末,涂。)
《小品方》治卒被火烧,苦剧闷绝,不识人方(《医心》)
冷水解蜜饮之。噤、痉,校口与之。
又方栀子膏方
栀子(卅枚) 白蔹(五两) 黄芩(五两)
三物㕮咀,以水五升,麻油一升,合煎,令水气竭,去滓,冷之以淋疮,火热毒则去,肌皮得宽。
《葛氏方》治汤火所灼,未成疮方(同上)
取冷灰,以水和,沓沓尔以渍之。
又方
破鸡子白涂之。
又方
以豆酱涂之,此三药皆能不痛,不成疮。
若已成疮者方(同上)
以白蜜涂之竹中幕贴上,日三。
又方
猪膏和米粉涂,日五六。
又方
以好酒洗,渍之。
《医门方》云:凡疗汤火疮,欲涂敷膏散
先取大豆,煮令汁浓,待冷,洗疮,然后涂膏散,极佳,止痛无盘。(同上)
疗热汤、膏油、火烧,疮痛不忍方(同上)
狗毛细剪,洋胶和毛涂上,痂落不痛,神效。
《录验方》(同上)
石灰下苁,水和,涂之。
《范汪方》治火烂疮,蜜膏方(同上)
食蜜(一两) 乌贼鱼骨(二铢)
凡二物,治乌贼鱼骨,下筛,纳蜜中,挠令相得,薄涂疮上,日二。
《删繁方》治火疮、灸疮等膏方(同上)
柏树白皮(五两) 甘草(一两) 竹叶(三两) 生地黄(五两)
凡四物切,绵裹,苦酒五合淹渍一宿,用猪膏一升煎取竹叶黄为度,去滓,摩敷疮。
《葛氏方》治火疮、灸疮终不肯糁方(同上)
细末乌贼鱼骨粉之。
又方
桑薪灰水和,敷之。
《千金方》治灸疮不瘥方(同上)
日别灸上六七壮,自瘥。
《僧深方》治灸疮不瘥方(同上)
白蜜(一两) 乌贼鱼骨(二铢)
二物和调,涂疮上。
《集验方》治灸疮,薤白膏,生肉止痛方(同上)
薤白 当归(各二两) 白芷(一两) 羊脂(一升)
凡四物㕮咀,与脂合煎,去滓,敷之,日二。
《医门方》疗人被鼠咬,诸处皆肿,经年月不瘥,其咬处有赤脉者是也(《医心》)
豆蔻十二枚,合皮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了并嚼,敷疮上,立瘥。
晋唐名医方选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