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翼

作者:柯琴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伤寒著作,2卷。清代柯琴(韵伯)编撰,成书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伤寒来苏集》组成部分之一,是辅翼《伤寒论》学习之论著,故名。柯氏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论》中最多杂病夹杂其间,故主张伤寒与杂病合论。并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六经中各有伤寒,非伤寒中独有六经也。”本于此,本书上卷列述“全论大法”、“六经正义”、“合并启微”、“风寒辨惑”;下卷提纲挈领地阐述六经分证及温暑、痉、湿等病,并介绍制方大法。

柯琴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东京人

东京人

《东京人》是川端康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分上下两册,描绘了战后东京一户平凡人家的悲欢离合,展现了日本社会的众生相。《东京人》洋洋洒洒60万字,直面美的残缺与毁灭,生存的艰难,人的欲望与孤独。住在东京的人,都是没有故乡的人。丧夫的敬子认识了岛木俊三和他女儿弓子。俊三的妻子因病长年在外地疗养,敬子和俊三便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敬子的生意越来越好,她不但撑起全家开支,还承担俊三妻子的医疗费用,但俊三的公司却濒临破产。有一天,俊三忽然不告而别、销声匿迹。在有如两片破碎镜子一样重组的家里,敬子同她的亲生儿女、养女一道,在离合悲欢中体味着世间人情与善意,讲述着一个饱含爱与孤独的东京故事。

魔手

魔手

《魔手》是英国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撰写的推理小说。我的朋友,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处理?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无聊的恶作剧”,然后不当一回事,比如说“我”;有人也会愤愤不平,四处跟人家说来着,比如说牧师凯尔特洛普夫妇;有人会觉得这是个无礼的冒犯,会向警察举报等等。当然,没人会把它和死亡联系起来,可是它就这样发生了。西明顿太太死了,她手中的纸上写着“我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在火炉里,有着揉成一团的匿名信……
似乎很明显的,西明顿太太的秘密被揭破,她迫于无奈喝下毒药自杀,不是吗?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西明顿太太的女仆艾格尼斯被杀了!在西明顿太太自杀的那天,本该在和男友约会的艾格尼斯气呼呼地提前回家了……匿名信上没有邮戳——是直接投递的……她一定是看到了投递匿名信的人……有句老话说的好,“无火不生烟”。那么,马普尔小姐,将如何解开这“火”与“烟”的迷局呢?

宋文鉴

宋文鉴

北宋诗文总集。原名《皇朝文鉴》,《皇宋文鉴》。南宋吕祖谦奉孝宗之命编篡。一百五十卷,又目录三卷。仿萧统《文选》体例,分为61类。一至十一卷,收赋80余篇;十二至三十卷,收各体诗约1020篇;三十一至一百五十卷,收奏疏、杂著等文章1400多篇。选录的均为北宋时期的诗文。诗赋大多歌颂宋王朝功德及应酬赠答、叙写生活琐事之作,但也有不少为人们传诵的名篇。奏疏、论辨等文字,保存了当时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若干材料。陈振孙《书录解题》记朱熹晚年语学者曰:“此书编次,篇篇有意,其所载奏议,亦系当时政治大节,祖宗二百年规模,与后来申变之意尽在其间,非《选》、《粹》比也。”有影印宋刊本及清光绪间江苏书局刊本。

鸣凤记

鸣凤记

传奇剧本。据传明王世贞门客作,一说王世贞本人作。四十一出。写大学士夏言欲收复久已失去的河套,奸相严嵩坚决反对,与总兵仇鸾勾结,阻挠出兵,并把夏言害死。兵部主事杨继盛、进士邹应龙等继续同严嵩斗争,最后严嵩父子的罪状被揭发,终于受到制裁。作品取材于当时的现实生活,暴露了明代嘉靖年间政治的黑暗腐败。剧情上,打破了传奇以生旦悲欢离合为主的格局;艺术形象的塑造也比较成功。作者善于在剧情的冲突中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残暴凶狠的本质,表现杨继盛等人不畏强暴的精神。但作品通过忠、奸斗争,宣扬了忠孝等封建伦理观念;语言上由于追求对偶,多少影响了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匈奴史稿

匈奴史稿

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匈奴史稿》可说是对匈奴历史梳理集大成的著作,对于匈奴的发迹、强盛以及衰亡,皆能放在世界历史与西欧历史的背景下,高屋建瓴,引用各类文献典籍加以考据,同时指正一些学者的错误,一一加以驳斥,对匈奴文化的起源、与异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匈奴的历史迁移都做了尽可能详备的阐述,可以说是匈奴历史研究上的扛鼎之作。

孟子集疏

孟子集疏

十四卷,宋蔡模著。赵顺孙《四书纂疏》载蔡模有《大学演说》、《论语集疏》、《孟子集疏》。今唯存此书。卷末有其弟蔡抗序,称“(蔡)沈书以《论语·孟子集注》,气象涵蓄,语气精密,至引而未发,尤未易读。欲取《集义》、《或问》及张(栻)、吕(祖谦)诸贤门人高第往复问答语,如朱子所谓搜辑条流,附益诸说者。类聚缕析,期于语脉分明,宗旨端的。未及编次而卒。模乃与抗商榷以成此书。皆备列朱子《集注》原文,而发明其义,故曰《集疏》。”其书于各家之说有所去取,少有辨证。以发明朱熹《孟子集注》为主,或佐证其义,或旁推馀意。因蔡沈为朱熹弟子,蔡模又为蔡沈之子,此书又本蔡沈初创,故于《孟子集注》的疏解,知之确,择之精。今存《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