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医话

作者:黄汉如
黄氏医话

黄汉如撰,医话,刊于1935年。本书首答客问数题,包括推拿与中西医、针灸之异同、一指禅与其他推拿法的区别;次录妊娠期腹痛、胃下垂、五更泄泻、重痢等治案三十五则;又收入报载摘要,如一指禅推拿之奇效、医家一席谈、推拿治愈痼疾等十二篇。

黄汉如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本草害利

本草害利

成书于1862年。清代凌奂(晓五)撰,手稿本。作者得其师吴古年之《本草分队》遂以此为基础,集诸家本草之药论,补入药物有害于疾病之内容,更名《本草害利》。全书共8卷,本书集历代本草及名医经验,删繁就简,罗列常用药物,按脏腑分队,以补泻凉温为序,先陈其害,后叙其利,并详述其出产、形状、炮制方法,是本草书中独具一格的体裁。共有209味药物介绍了炮制方法,其中大部分药物详述了炮制过程、炮制品的不同用途及炮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远志肉:“制过不可陈久,久则油气戟人咽喉为害。”石菖蒲、知母、肉豆蔻、草果:“忌铁。”由于补入药物有害于人体的内容,故有许多药物介绍了炮制品及生品的毒副作用。如桃仁:“双仁者有毒不可食。”巴豆:“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瞿麦:“只用蕊壳,不用茎叶,若一时同使,即空心令人气噎,小便不禁也。”此书在叙述某些药物的炮制方法时,对比了不同方法的差异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附子:“以盐淹之,则减其性……煎甘草汤泡浸全透,然后切片,慢火炒黄而干,放泥地上出火毒,有用水浸面裹煨令发坼,则虽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盐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气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过欲去其毒性耳,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阳刚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惟用甘草汤泡浸则毒解而力不减,允为尽善矣。市医淡漂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尔。”

清苑斋诗集

清苑斋诗集

宋诗别集。1卷。赵师秀著。从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角度看,赵师秀可称“永嘉四灵”之首。在他的诗中,往往流露出怀念故国之情:“北望徒太息,归欤寻故国”(《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听说边头事,时贤策在和”(《抚栏》)。作者在担任地方官吏时,也曾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只得“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薛氏瓜庐》),愤慨之情,常在诗中有所表现。赵师秀诗作在字句锤炼上,甚见功力。因此《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亦学晚唐,然大抵多得于武功(按指姚合)一派,专以炼句为工,而句法又以炼字为要”。有《南宋群贤小集》等本。参见“永嘉四灵诗集”条。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景宗修正实录]。《景宗实录》经历了5年多的岁月,于英祖8年(1732)时编纂完毕。正祖初期,在编纂《英祖实录》的过程中,发现了《景宗实录》里面存在的问题,因此展开了修正作业。在位不过4年的《景宗实录》的编纂之所以拖了这么久,其原因在于英祖初期发生了戊申之乱(李麟佐之乱)等复杂的政治动乱。正因为《景宗实录》是在英祖初期复杂的政局之下编纂而成的,所以,正祖初期在编纂《英宗实录》时,《景宗实录》的问题开始暴露,最成问题的就是对景宗即位初期的所谓“辛壬狱事”(或“辛壬士祸”)所作的叙述。该事件指的是景宗即位后,少论派掌握政权。之前,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老论四大臣曾促使延礽君(日后的英祖)被册封为世弟并代理听政。对此,少论派心怀不满,从而诬告并肃清老论四大臣。日后,英祖当上国王,就这一事件,站在老论派一边,制定了明确的评判基准。而关于英祖所下的这一处分,《景宗实录》中的记载却没有将其如实地反映出来。因此,正祖初期对“辛壬士祸”的记述部分进行了修正,之后印刷出来的便是《景宗大王修正实录》(5卷),该书同《英祖实录》一起共印刷了5件,分别收藏在春秋馆和地方的四大史库里。负责编纂《英祖实录》的黄景源、蔡龙臣、赵、李命植等人参与了《景宗大王修正实录》的编纂。

孟子解

孟子解

注释书。宋苏辙撰。成书年代不详,旧本首题颖滨遗老字,为其晚年退居之号。陈振孙《书录解题》考证此书实为少年时所作。全书1卷。以《孟子》原文文句为条目,阐发其义,名物训诂较少而文意阐释为多,释义与章指相关联,立义醇正不支,自有所见,但部分篇章未免驳杂,是瑕瑜互见之作。收入《指海》,有道光本、影道光本。辙少年时作《论语略解》、《孟子解》,前者今已不存,后者史志中有著录。该书共二十四章,对《孟子》多有发挥,同时也有辨难,如第二十章以《周官》驳《桃应篇》窃负而逃;以孔子之论性驳孟子之论性等。辙受释、道、墨诸家影响,援以入儒,难免被后人讥为驳杂不纯。该书不囿于一家之言,大胆设论,自有所见。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

速疾立验魔醯首罗天说阿尾奢法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那罗延天,请摩醯首罗天,说迦楼罗使者成办世间事法。

鞞婆沙论

鞞婆沙论

凡十四卷。尸陀槃尼撰。苻秦僧伽跋澄译。又称阿毗昙毗婆沙、鞞婆沙阿毗昙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鞞婆沙,梵语vibha^s!a^(毗婆沙),意为广说、广释。本书内容系广释说一切有部之法相。说阿毗昙八犍度第一。鞞婆沙三结处第一。三不善根处第二。三有漏处第三。四流处四。四受处第五。四缚处第六。五盖处第七。五结处第八。五下结处第九。五上结处第十。五见处第十一。六身爱处第十二。七使处第十三。九结处第十四。九十八使处第十五(小章竟)。解十门大章。二十二根处第十六。十八界处第十七。十二入处第十八。五阴处第十九。五盛阴处第二十(亦名五取阴,亦名五受阴,唯是有漏)。六界处第二十一。色无色法处第二十二。可见不可见法处第二十三。有对无对处第二十四。有漏无漏处第二十五。有为无为法处第二十六。三世处第二十七。善不善无记处第二十八。欲界色界无色界系法处第二十九。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法处第三十。见断思惟断不断法处第三十一。四圣谛处第三十二。四禅处第三十三。四等处第三十四。四无色处第三十五。八解脱处第三十六。八除入处第三十七(即八胜处也)。十一切入处第三十八。八智处第三十九。三三昧处第四十(广说大章竟)。中阴处第四十一(出阿毗昙结使犍度人品非次)。四生处第四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