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语

作者:袁枚
子不语

清代志怪小说集,又名《新齐谐》,袁枚撰,是他在晚年诗文创作之余, “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原书二十四卷,续十卷。初名《子不语》,后见元人说部中有此书名,遂改为《新齐谐》。枚有《小仓山房文集》已著录。是书为作者广采惊世骇俗之事而成,以“子不语怪力乱神”而得名。后见元人说部有雷同者,遂更名为《新奇谐》,但《子不语》一名流传较广,今多仍用此名。成书于乾隆年间,凡三十八万余字。是书旨在模仿《聊斋志异》,然内容甚为芜杂。 多记述鬼怪之恐怖,与《聊斋志异》“托鬼言志”迥不相同。主要版本有:乾隆五十三年随园刻本,嘉庆二十年美德堂刻本,随园三十八种本,清代笔记丛刊本,笔记小说大观本,莲溪书屋刊本,一九一四年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等。

猜你喜欢的书

金陵春梦之五:和谈前后

金陵春梦之五:和谈前后

长篇历史小说。唐人著。五十年代初开始在香港《新晚报》连载,修改后由香港致城出版社分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陆续翻印发行。这是一部以蒋介石一生为题材的长篇多卷现代历史小说,共二百多万字,分为八集:《郑三发子》、《十年内战》、《八年抗战》、《血肉长城》、《和谈前后》、《台湾风云》、《三大战役》、《大江东去》。作品从蒋介石出生、发迹写起,一直到南京政府垮台,逃退台湾。作者说,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历史;只是把蒋介石其人其事,象说书那样加以描绘而已。内容凭据史实和传闻,采用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许多人物形象鲜明逼真,对蒋介石的刻画更是力透纸背,文笔通俗生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作者续写了《草山残梦》,共八卷,三百余万字,描写蒋介石到台湾后直至老死的全过程。第五集《和谈前后》‌聚焦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谈判的博弈(1945-1946年),揭露表面和平下的暗流涌动:美国调停的局限性、双方政治角力、东北争夺及军事摩擦,为全面内战爆发埋下伏笔。

三十三号屋

三十三号屋

孙了红著。悬疑推理类小说。那位神秘朋友鲁平,生平和字典上的“家”字,从不曾发生过密切的关系。但这一次,他却郑重其事,亲自去租下了一所房屋。租房屋,原是一件绝对平常的事,可是后来因这件事而引起的结果,非但完全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以外;同时也完全出乎鲁平本人的意料以外。鲁平所租的屋子,地点是在贝当路的尽头。那条路,在这嚣烦的都市中,是向被一般人们很荣宠地称为一条有“诗意”的路的,那里的地段,相当幽静。有一带新建的屋子,也有一个颇含诗意的名称,叫做“萍村”。不过鲁平专诚去租那所屋子,并不是贪恋那个地点含有诗意,也并不是要在那边组织什么家庭。

西岩集

西岩集

诗别集,南宋翁卷(约1203年前后在世)撰。一卷。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并称“永嘉四灵”。卷为四灵之三。曾登淳祐乡荐,终于布衣。工诗。此集收诗几百三十九首。以应酬写景之作为多。卷反对江西诗派过分用典,专学唐代贾岛、姚合,注重修饰辞句,自然清新,有形式主义倾向。叶适评说:“自吐性情,无所依傍”。此编与《韦碧轩集》相同,唯《寄远》一首不见于《韦集》,殆当时所刊原非一本。有《四库全书》本。

娱书堂诗话

娱书堂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又称《赵威伯诗话》。宋赵与虤撰。二卷。与虤字威伯,太祖十世孙。据《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著录,曾有4卷足本,但已亡佚。本书成于南宋中期。此编杂记唐宋诗坛轶事,论诗源于江西诗派,取材或涉于庸腐。 作者鉴赏能力颇高,间有评议,常深中肯綮。近人丁福保以为“名章隽句,轶事遗文。亦络绎其间,未可以其芜杂并弃其菁华也。”有《历代诗话续编》本。

中德通商条约

中德通商条约

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自“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后,德国也想从中国捞取种种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德国趁机向清政府提出比照英、法订立条约的要求。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2日,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崇纶、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与德使阿里丕艾在天津签订此约。共42款。附“专条”、“三汉谢城附列条款”。主要内容为: (1)两国互派使臣驻扎彼国京城。(2)准德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并准德人在各口岸通商、赁房、买屋、租地及建造教堂、医院、坟茔等。(3)持照德国人准往内地游历,保护德国传教士。(4)规定商船交纳税钞及通商各项条例。(5)互交逃犯。(6)两国人民相涉案件,由中国官员会同领事审断;中国人欺扰德人而犯法者,由中国官员按中国法律治罪;德国人欺扰中国人而犯法者,由领事按本国律例治罪。德国属民之互控案件,由德官员查办。如德国属民与外国属民相涉案件,与中国无关。(7)中国今后所有施于别国之利益,德国“无不一体均沾实惠”。“三汉谢城附列条款”规定“律伯克、石磊门、昂布尔三汉谢城议事厅亦准自派领事官前往通商口岸,办理本城事务”。借此条约,德国从中国攫取到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与德国人深入中国内地活动等特权。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下半年在天京(今江苏南京)颁布。太平天国在反对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农民战争中,曾设想了“地上天国”或“小天堂”的理想,作为这次革命的目标。这种理想集中体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其中规定,遍天下土地全归以天王为代表的“上主”所有,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好坏搭配,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成员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种桑养蚕、喂猪、饲鸡、织缝衣裳等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