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全史
作者:稻叶君山章节列表
升序↑- 第一章 总说
- 第二章 明代对于满洲之策略
- 第三章 女真种族之迁徙
- 第四章 女真叛服之大略
- 第五章 马市问题
- 第六章 明与女真之交涉
- 第七章 清朝之先祖
- 第八章 奴儿哈赤勃兴于建州
- 第九章 金汗国之创业
- 第十章 明国之内政紊乱
- 第十一章 夺取明国之辽东
- 第十二章 太祖死于疮痍
- 第十三章 第一次朝鲜战役及其经过
- 第十四章 太宗伐明
- 第十五章 金国诸王之不和
- 第十六章 内蒙古之合并
- 第十七章 汉人之来归
- 第十八章 太宗改国号
- 第十九章 国史编纂及文馆之设立
- 第二十章 第二次朝鲜战役及其历史
- 第二十一章 与明国之对战
- 第二十二章 闯贼李自成
- 第二十三章 太宗之死及皇位承继
- 第二十四章 明国亡于流贼
- 第二十五章 北京迁都
- 第二十六章 明人恢复事业之悉败(上)
- 第二十七章 明人恢复事业之悉败(下)
- 第二十八章 明末清初时日本之位置
- 第二十九章 睿亲王之死
- 第三十章 三藩之平定
- 第三十一章 台湾入清领
- 第三十二章 创业期之财政
- 第三十三章 康熙大帝
- 第三十四章 清俄关系之始
- 第三十五章 外蒙古之并合
- 第三十六章 喇嘛教之利用
- 第三十七章 西洋文明东渐
- 第三十八章 外人传道事业之失败
- 第三十九章 康熙朝之庶绩
- 第四十章 雍正帝禁抑宗室
- 第四十一章 颠覆清朝之思想
- 第四十二章 满汉思想之调和
- 第四十三章 雍正帝及其政绩
- 第四十四章 清俄通商及恰克图条约
- 第四十五章 扩大外藩及治藩事业
- 第四十六章 盛运期之财政
- 第四十七章 文运大兴编纂《四库全书》
- 第四十八章 乾隆帝及其政绩
- 第四十九章 嘉庆时之民乱
- 第五十章 八旗生计渐穷
- 第五十一章 内外发生叛乱
- 第五十二章 新疆回教徒之骚乱
- 第五十三章 西南最初与外国关系
- 第五十四章 乾隆帝与英大使马加特尼卿
- 第五十五章 广东外国商馆与公行
- 第五十六章 拿皮楼及其对等权之主张
- 第五十七章 英国之沉默政略及其放弃
- 第五十八章 鸦片问题
- 第五十九章 钦差大臣林则徐及其政策
- 第六十章 鸦片战争及其经过
- 第六十一章 学风诗文绘画及戏曲小说之变迁
- 第六十二章 太平军之大起
- 第六十二章 太平军之大起
- 第六十三章 曾国藩起湘军
- 第六十四章 太平军乱中之上海
- 第六十五章 平定太平军
- 第六十六章 对于曾国藩之评论
- 第六十七章 平定捻党
- 第六十八章 满洲之封禁破除
- 第六十九章 英法联军入北京
- 第七十章 同治中兴
- 第七十一章 黑龙江之割让
- 第七十二章 清国衰弱之影响与日本之关系
- 第七十三章 对外思想之不变(创设总理衙门)
- 第七十四章 日本全权大使副岛种臣之来聘
- 第七十五章 回教徒之扰乱
- 第七十六章 雅克布白克之叛乱
- 第七十七章 伊犁事件
- 第七十八章 丧失安南之宗主权及其影响
- 第七十九章 清日初期之关系
- 第八十章 西藏问题之发生
- 第八十一章 教案之频起
- 第八十二章 清日俄三国之朝鲜角逐
- 第八十三章 革新及革命
- 第八十四章 宣统帝退位
- 附录一 太平党之扬子江日记
- 附录二 国际大事年表
稻叶君山其它书籍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唐宋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内载一百五十位天尊名号。世人上香祝启三清上圣等众神,至心归命一百五十位天尊及四大真人,躬身忏谢,祈求诸神「校罪玄司之日,罪逐冰消;行灾紫府之时,灾随雾扫」。故名「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忏」。
秋怀诗十一首
韩愈《秋怀诗十一首》是他短篇诗歌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悲秋文学的革新之作。组诗从自然和人生两个主题,反思了宋玉以来的秋诗传统。自然方面,韩愈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提出了异于前人的认知,肯定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足以超越时间的价值,形成了一种基于生命意志的自然观。人生方面,韩愈从儒家思想中获得了自我认同,呈现出在逆境中以“诚”为内涵、以“勇”为外延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一种积极实现内在道德修养完成的人生观。这种使他积极面对自然和人生之秋的价值体系,反映出中唐开始文学及社会文化转型的大趋势。而诗歌呈现出来“学人之诗”的独特审美意识,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韩诗的文学史意义。
东坡书传 [四库本]
十三卷。宋苏轼撰。该书《四库全书总目》着录作十三卷,库书为二十卷,数目不合,《总目》着录有误(说见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东坡书传》又称《东坡先生书传》。据晁公武《读书志》,该书对王安石《书》说多所驳议。王书不传,难考苏、王之同异。苏轼究心经世之学,明于事势,且长于议论,其书主要内容以阐释《尚书》义理为主,于兴衰治乱之理多所揭示,分析精辟;对名物制度也有所考据,句读也有独到之处。该书问世之后,在当时影响颇大,林之奇作《尚书全解》、蔡沈作《书集传》,于此书皆有所取。朱熹评价此书,以为是当时诸家《尚书》说解中最好的一种(见《朱子语录》)。唯该书考核水道,附益之以味别之说,颇遭后人非议。该书版本有明万历间刻本,明刻《两苏经解》本,明朱墨印本,《津逮秘书》零本,清顺治刊本,民国十一年(1922)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无趣老人语录
一卷。明代释如空 (1490—1580)撰。如空,俗姓施,字无趣,自号静斋,秀水人。幼性端凝,长企清洁。留心内典,博览经论。与同友法舟参访八年,出家为僧。自受戒后便付衣法偈曰:“非法非非法,非性非非性,非心非非心,付汝心法竟晓本”。成为明临安东天目昭明寺沙门。辞世有偈云:“生来死去空华,死去生来一梦”。所撰 《无趣老人语录》,详载生平学法心得言断。对了解如空法学言行很有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宝梦堂刊本。
摩诃僧祇律
梵名Maha^san%=ghavinaya 。凡四十卷。东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略称僧祇律。意译大众律。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二册。为部派佛教大众部所传之律藏。全书分为比丘戒法(初三十五卷)及比丘尼戒法(后五卷),前者详列二百一十八戒,并举杂诵跋渠法、威仪法,且详述各戒制戒因缘、戒条释文及其适用情形。其中,杂诵跋渠及威仪二法相当于四分律等之犍度品,即有关僧中所行仪式行事、羯磨,及日常衣食住等规律制条之随类解说。比丘尼戒法则列举二百七十七戒及杂跋渠法。本书乃大众部所传之广律,与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共称古来四广律。与其他三律比较之,则其特色甚多,包括:(一)四波罗夷制定之年份,被推定为自佛成道后第五年冬分第五半月至第六年冬分第四半月期间。(二)于所记七百结集律藏中,不举十事非法,却提及制限净等之五净法,且跋耆子等否认之主张亦未提及。(三)内中并载有四十余种本生谭,援引二十余种之本生经。据本书卷三十二‘五百比丘集法藏’条载,本书系优波离受摩诃迦叶之命所诵出者,其次并记有陀娑婆罗、树提陀娑、耆哆等二十七人之相承,是乃本律传承之记录。
舍卫国王梦见十事经
一卷,失译,佛就涅槃而梦国王十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