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叶君山

- 姓名:稻叶君山
- 别名:
- 性别:男
- 国籍:日本
- 出生地:新潟县村上市
- 出生日期:1876年12月4日
- 逝世日期:1940年5月23日
- 民族族群:
稻叶君山(日语:いなば いわきち,1876年12月4日—1940年5月23日),原名稻叶岩吉,日本近代东洋史学家,1876年12月4日生于新潟县村上市,1940年5月23日逝于满洲国首都新京(今中国长春)。他早年就读于东京高等商业学校附属外国语学校中文部,1900年毕业后赴中国北京留学。日俄战争期间(1904年)担任陆军翻译,战后一度任职于大阪商船公司。1909年,他进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调查部,从事“满洲朝鲜历史地理调查”,由此开启学术生涯。1915年,他兼任陆军大学校教官,讲授中国形势课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及东亚历史的研究。1922年,他被任命为朝鲜总督府朝鲜史编纂委员会委员兼干事,主导编修官方史书《朝鲜史》(1925年启动),1932年凭借论文《光海君时代之满鲜关系》获京都帝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晚年受聘为满洲国建国大学教授(1938年),直至去世。
稻叶岩吉的学术研究聚焦中国、朝鲜及满洲历史,观点兼具创新性与争议性。他提出“朝鲜民族大陆起源说”,主张朝鲜人并非本土原生民族,而是源自大陆移民,并可能混有满洲人血统;同时批判朝鲜檀君神话的虚构性,强调“满鲜不可分论”,认为朝鲜历代王室多与满洲或大陆政权存在渊源,两地政治、经济不可分割。在百济起源问题上,他结合《三国史记》与中国文献,推断百济王族为夫余南迁后裔,其建国与东北亚民族迁徙密切相关。此外,他考证中国万里长城东端延伸至朝鲜半岛,1910年提出“秦长城平壤段”假说,依据《史记索隐》等记载,主张长城涵盖辽东至平壤区域。此说影响广泛,甚至被后世中国教科书及国际报告引用。
他的代表作《支那政治史纲领》被视为日本早期系统梳理中国政治史的概说书,其以史观主导的写作风格对学界影响深远,但也因服务于殖民背景下的地缘叙事而受争议。学者松本善海指出,稻叶的概说书虽确立时代划分新见解,但受限于日本东洋史学传统框架,直至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问世,学界方突破其范式。稻叶的学术遗产既包含实证性历史地理研究,亦因与殖民政策的关联引发批判,其著作至今仍是探讨20世纪东亚史学与政治交织的重要案例。
稻叶君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汉尼拔
美国国家图书馆珍藏名传。雅各布·阿伯特写给青少年的世界历史通识性读物。本书讲述了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汉尼拔辉煌壮丽的人生。他年少时随父亲哈米尔卡?巴卡进军西班牙,并在父亲面前发下一生的誓言,终身与罗马为敌;长大后他率领大军深入罗马腹地,给予罗马沉重打击,终因远离后方,深陷敌境,最终大败而归的历史。
鼎录
一卷。南北朝时期陈朝虞荔撰。虞荔,字山披,谥曰德,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卒年不详。梁朝时曾为中书舍人。陈文帝时召为太子中庶子,领大著作。因其母死于侯景之乱,由是终身布衣蔬食,不听音乐,受到文帝器重。《鼎录》为记载陈代以前历朝帝王、大臣所铸各种鼎类之书。记载从黄帝至陈宣帝所制之鼎,凡四十九事。简略记载制鼎之帝王,制鼎之时间,鼎之形状,所用材料,鼎之名称,鼎上所铸文字及字体,有的还记载了鼎所藏之处。记载臣下所制之鼎,从姜太公至东晋王羲之,凡二十九事。只记载大臣的姓名、官职,鼎名,少数记载了制鼎原因,也不过只言片语。该书旧题虞荔为梁人,考《陈书》列传知其为陈人。其书序文所记夏鼎,应在黄帝条之后,疑为不识者移之书前而作序,可见此书流传既久,屡经窜乱,真伪已不可辨。又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出吴协《鼎录》一条,经考证,疑吴协可能因与虞荔字形相近而误。现存 《汉魏丛书》本、《秘笈》本、《群芳清玩》本、《龙威秘书》本、顾氏《四十家小说》本、《四库全书》本。
类经
医经类著作。明张介宾(1563—1640)撰。三十二卷。介宾字景岳,又字会卿,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自幼好学,喜读经书兵法兼好医学,曾从金英学医,尽得其传。后因从军不得志,复志力医学,钻研《内经》。除撰本书外,尚有《类经图翼》、《类经附翼》、《质疑录》及《景岳全书》等。在理论上,初从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后又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理论。主张补益真阳、元阳,慎用寒凉攻伐,临床常用温补之剂。对后世影响颇大。又本“发隐就明,转难为易”之意,将《素问》、《灵枢》原文,按摄生、阴阳、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三百六十余条,以类相从,编撰成书,故名。约八十万字。纲目清楚,条理井然,对《内经》注释详尽,结合临床实践多有发明,颇为后世推崇。有明天启四年(1624)初刻本,道光二十年(1840)宏道堂重刻本。
苏东坡新传
苏东坡,天赋异禀的大文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他的标签很多,却难以被标签定义。居高处为翰林学士,落低谷为狱中囚犯,一生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本书即以东坡诗词为主线,兼及东坡文集、后人笔记等百余种资料,以坚实的考订和热情的笔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东坡形象。
大般若经纲要
大般若经纲要,十卷,清葛䵻提纲并缘起,通门序并后序,张立廉序,附纲要义同文异。
所行藏经
巴利名Cariya^-pit!aka 。又译作若用藏。属巴利文小部经(Khuddaka-nika^ya)之一。内容叙述现在劫的释尊之所行(cariya^),即释尊之本生故事。分为七波罗蜜,收集三十五个本生故事。(一)施波罗蜜,计有大善见王(Maha^sudassana)、大典尊(Maha^govinda)、尼弥王(Nimi)等十本生。(二)戒波罗蜜,计有瞻箄耶龙(Campeyyana^ga)、摩登伽(Ma^tan%nga)、法天子(Dhamma-devaputta)等十本生。(三)出离波罗蜜,计有优怛阇耶王子(Yudhan~jaya)、受马那沙王子(Somanassa)等五本生。(四)决定波罗蜜,仅有铁密雅(Temiya)本生。(五)真实波罗蜜,计有鱼王(Maccha-ra^ja)、普明王(Sutasoma)等六本生。(六)慈悲波罗蜜,计有舒凡那沙马(Suvan!n!a-sa^ma)、耶卡拉惹王(Ekara^ja)等二本生。(七)舍波罗蜜,仅有摩诃洛马汗撒(Maha^loma-ham!sa)本生。又本书之注释收于达磨波罗所著之真谛灯(Paramattha-di^pani^)中。本书所列七波罗蜜,与巴利所传之十波罗蜜相较,则未列出相当于智慧、精进、忍辱等三波罗蜜之本生。所收三十五本生中,除大典尊、法天子二种外,余者在巴利文本生经(Ja^taka)约五百五十种本生中皆有相同之故事;与圣勇(梵A^ryas/u^ra )之梵文本生鬘所收三十四种本生相较,内容一致者有十二种。此外,本书各本生之叙述较之本生经之叙述,略嫌简略,或谓系自本生经摘录者。然本书之用语朴实,类似巴利文法句经之用语,而现存之本生经则显示曾受本书影响之痕迹。故两书中何者为根源,诸学者尚无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