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劳伦斯诗集

作者:劳伦斯
大象:劳伦斯诗集

国内对劳伦斯诗歌的译介并不多,而《大象》则较为全面地收录了劳伦斯的诗歌作品。劳伦斯的诗歌可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这二百余首诗歌作品中,分为十个部分:有关农场景象又带有自传性质的早期作品;将目光转向自然界的中期作品,以生动的语言表达对鸟兽、花草、大自然的热爱;而在他晚期的作品中则表达了对死亡和重生的看法。诗人欧阳昱的译文语言生动有劲,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劳伦斯诗歌的三个阶段诗歌写作主题的变化,还能使读者品位劳伦斯蓬勃的生命能力、观察力、感官的敏锐,以及驳杂的文学审美。

猜你喜欢的书

罗斯拉夫列夫

罗斯拉夫列夫

《罗斯拉夫列夫》是普希金写的一部宣扬官方的大国沙文主义的中篇小说。《罗斯拉夫列夫》写于1831年。普希金生前,于1836年在《现代人》上刊登过小说的开头部分。1830年查果斯金的小说《罗斯拉夫列夫,或曰1812年的俄国人》出版,其中宣扬了官方的大国沙文主义。普希金沿用了他的书名,有跟查果斯金论战的性质。

湖山类稿

湖山类稿

诗词别集。一作《增订湖山类稿》。五卷。宋汪元量撰。《湖山类稿》乃元量自编,其名亦自定。宋、元之际,有刘辰翁选本,所收作品止于汪南归之初。中华书局影印《永乐大典》所引汪氏诗,皆出《湖山类稿》,其中有入蜀诗,说明《湖山类稿》乃其全部诗作结集。与《永乐大典》修纂同时,明抄本《诗渊》的编辑者在书中大量引录元量作品,仅现存《诗渊》残本,即有诗二百多首、词三十首,皆题《宋汪元量水霎诗》。说明其时元量诗集以两种版本流行。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九著录《湖山类稿》十三卷,其时或尚存。今此本与《诗渊》所引之《水霎诗》皆已早佚。今存刘辰翁选本《湖山类稿》五卷,前四卷收诗二百零三首,卷五为词,凡二十八首。另有《水雲集》,收诗二百四十六首,除去与《湖山类稿》重复的篇目,为一百七十七首;收词一首。二者通行本,为清鲍廷博刻本。又有清汪森藏抄本《湖山类稿》、《湖山外稿》。汪本前者多刘辰翁批点十二条,胜鲍本;后者即鲍本之《水雲集》,所不同者,后者已去其重复篇目。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增订湖山类稿》,在上述二本的基础上,新自《诗渊》、影印《永乐大典》等书辑得诗九十九首、词二十三首,溶于以上二本中,按时代先后,分别诗、词编次。五卷,前四卷为诗,第五卷为词。这是目前收录汪氏作品最为完备的本子。

耳目记

耳目记

唐张鷟撰。一卷。鷟有《朝野佥载》已著录。是编记故事二十三则,每则多至二三百字,少则二三十字。多为唐武周时事,如酷吏专事罗织,刑戮残忍,贪财好淫,食人精肉,少有灵异怪诞,乖戾时事。书中有记开元以后事,当为后人窜入。故事更有重见《朝野佥载》者。

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及张守节《史记正义》之合称。三注本各单行,至北宋始将三书注文皆散列于《史记》正文下,合刻为一编。三书先后递补,相得益彰。大体说来,《集解》以征引广博为胜,《索隐》以探幽发微为长, 《正义》以详释地理著称。对《史记》研究起到积极作用。三家着力于史实考订与补正,如《夏本纪》载“帝相崩,子帝少康立。”《索隐》、《正义》均指出帝相被篡,其间历经羿、浞二世,凡40年(一说百年),少康方得以复国中兴,《本纪》一字不载,是为疏略。《殷本纪》载汤在位时,伊尹作《咸有一德》。司马贞据《尚书》指出“伊尹作《咸有一德》在太甲时,太史公记之于斯,其言又失次序。”对《史》、《汉》之异同,三家注或略作提示,或具列歧异,以资探讨。对《史记》宗旨、体例、笔法等,三家亦时有论述发明。凡此种种,均有功于《史记》。三家注亦间有穿凿附会处,或疏而不通,或曲解正文,历代学者已有指陈。三家注旧本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有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中。此外有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所刻《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所刻《十七史》本及清乾隆间武英殿所刻《二十四史》本。其中武英殿本最为流行。今中华书局标点本,最便阅读。

可斋杂记

可斋杂记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明彭时撰。一卷。现存历代小史本、古今名贤汇语本,明朝四十家小说本、说库本、纪录汇编本、指海本、泽古斋重抄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皆题为《彭文宪公笔记》,续说郛本、五朝小说本题《彭公笔记》。此书述正统至成化间朝廷典章制度、人物言行操守,大多为作者生平阅历,史料价值较高。写人几篇描述详尽,有一定的文学性。如首篇记李时勉事,从多方面表现了李时勉勤于教事,诲人不倦,关心生徒,祸福不足以动心的品德,下面一段文字犹为突出:先生因除庭树被罚。是日先生方坐东堂阅试卷,而锦衣官校猝至前,即掩卷起身,免冠解带受缧绁。合监师生来观者,皆惊愕失色。先生神色自若,徐呼诸生近前与语曰:某人某处讲是,某处非。某人今次稍胜前,某人比前不及。因顾僚属曰:还须校定高下出榜。语毕乃行。此段写李时勉临危不惧,安详自若的神态,颇为细致生动。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虚舟禅师注八识规矩颂

性一而已又言相何也性内也相外也相不言外之境而言内之识则相亦内也外境触之而不动豁达为空者犹易托之而内识之所留细微流注发不及知虽深造之后常致叹于习气之难除命根之未断斯言性之家不可不加察也然而专言相者往往逐流末而鹜焉力徒困于算沙计或穷于钻纸曷思古人着唯识之论谓是诸相者宜有乎宜无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则欲期无相于相求之乎抑于性求之乎求之于相缘八识而有百法求之▆▆转八识而为四智世之逐相者多失之而见性▆▆未尝过相而问焉而为之通则分帜而争之终不可止斯重叹矣虚舟禅师宗嗣福严而仍研精教典取唐奘师八识规矩颂特为之注注所言相非能与人殊而引而发之终归于性使览者知悟施子易修徐子敬可读而美之梓之以传噫其有裨也夫。